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效应;高校

一、“课程思政”的涵义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充分发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有效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各门课程都发挥育人的作用,真正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明确了高校思政理论课和其他各类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应当承担的功能定位,即无论是思政理论课,还是其他各类课程,都要担负起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和塑造的职责。要实现从“思政课程”单一的、传统的主渠道育人方式向“课程思政”全方位、多渠道的育人方式转化。按照“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的要求,把所有学科和课程都纳入课程思政体系,使各学科各门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和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把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引领两相结合,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整体性。课程思政是一种整体性的课程观。这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限于思政课,而是拓展至整体的所有课程,使各学科都能真正投入到高校的育人工作中,体现育人的价值。二是融合性。课程思政本身并非一门独立的课程,它必须与特定的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相结合,才能体现价值导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三是潜隐性。课程思政实施的是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渗透到高校各门课程当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并非同属一个概念范畴。思政课程是指一门或者一类具体的课程,而课程思政所主张建立的课程体系,乃是各门类课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的整体。思政课程发挥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其他所有课程则注重在培养人的专业素质过程中铸牢理想信念、涵养人心、培育人格。因此,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并不存在取代和被取代的关系,因此要避免以课程思政取代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应当相辅相成,在互通中“传道”,体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共同作用和服务于育人的目标。

二、实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符合国家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的的系统性、纲领性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正是基于这样的高度,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讲话,是指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纲领,对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2]“课程思政”是对提出的“同向同行”和“协同效应”的积极回应,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能只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而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育人中的多渠道、主阵地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塑造

当前,高校办学面临着社会利益分化、思想观念交锋、多元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的挑战,这既给高校的长远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冲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青年大学生在价值观选择上存在着多样性和易变性,受外界的影响大,容易摇摆不定。尽管当今青年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普遍较好,但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践行能力弱,且缺少内省的精神。这就特别需要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位、各个层面,真正做到入脑入心,促进学生明理力行。

(三)有利于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的同频共振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教育性教学”思想中强调“无教学的教育”,即把德育与智育通过手段和目的的方式统一起来。专业课是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性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从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所担负的相对独立的功能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承担“德育”的功能,大学专业教育主要承担“智育”的功能。尽管功能各有不同,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专业课、思政课从来不曾割裂,每一门课都应该求真、触情,并传递价值,既要帮助学生“专业成才”,更要促进学生“精神成人”,培养学生既具有个人的小德,也具有国家、社会的大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必须牢牢把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深入挖掘并用好高校各门课程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高校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工作上出现问题,往往不是哪一个人不合格,或者犯了错,而是因为合作不好,形成了几套马车。”[3]高校每门课程都要围绕育人目标,合理分工、互相配合,共同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四)有利于发挥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特殊优势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专业课程往往具有其特殊的优势。其一,专业课教学在课时上有优势。专业课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主阵地,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在时间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几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思政”弥补了“思政课程”在课时上的“不足”。因而专业课教学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现实。其二,学生相对重视专业课程学习。一般而言,大学生将自己的专业视为日后步入社会的安身立命之本,对于专业课程学习给予了高度重视,学习热情相对高涨。其三,专业课教学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深厚的学科基础,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强大的科学力量。以专业知识体系为载体和底蕴,通过较为隐蔽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易被青年大学生所接受,更加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有效性。其四,从目前高校教师的构成来看,其他专业课教师无疑是数量最多的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完整的。因此要充分认识全员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

1.认识上认为不需要。一些专业老师认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就是思政课程和学工部门老师的事情,与己无关。思政课、党课和相关讲座已经占据了学生很多时间,占用了大量本应用于专业课程学习上的时间。专业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具有学科的特殊性,没有空闲的时间和空间让位于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一些专业老师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务虚、务空”,不如专业教育实在、具体,至于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完全没有必要。2.行为上不知怎么办。一些专业课教师具有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愿意在本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但囿于专业教师在意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他们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在专业课程融入思政的具体内容、融入形式等方面存在困惑。在融入内容方面,一些专业教师认为,专业教学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思政教育强调学生思想道德、精神世界的改造,很难做到有效、自然地融合。在融入形式方面,一些专业教师对于如何把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具体环节,切入点在哪里,通过什么方式最能引发学生共鸣、最能产生最佳育人效果等问题,都不得要领、无法把握。他们认为,如果把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生硬地结合在一起,无法内化于学生内心,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二)实际教学中“两张皮”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似乎自成一体,面临着“孤岛”困境,一些专业教师根深蒂固地认为“我教我的专业课,你教你的思政课”,我们“井水不犯河水”“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关起门来上课,几个思政专职教师承担了大学生德育的所有职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各自为政,两者工作职责的简单区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无法有效形成,全员育人的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出现错位与偏差。而课程思政有助于突破思政教育过于集中于思政课的瓶颈,破解思政理论课和专业教育的“两张皮”现象,缓解思政课程“孤岛化”的现实困境,使思政工作真正浸润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三)考评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高校的考核评价制度环境中,往往把教学和科研视为重要指标,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付出与成果难以量化,在现行的考评机制中无法彰显,这导致高校教师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与积极性。

四、实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

(一)提升高校各类课程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认同

高校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现代高等教育有具体专业之分,但是每门课程都有无形的思政教育资源,每个专业背后都渗透着价值观教育,教育的本质和育人的终极目的是一致的。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其文化内涵与意志品质,提高其政治素养,并非只依靠几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能解决,必须依托高校开设的多门课程,只有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发挥协同与共进的作用,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专业教师要意识到自身角色的双重性,认识到教师既是知识真理的传授者,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价值观塑造的引领者;既是学术导师又是成长良师。专业教师要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更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实现有价值的人生。广大教师既要共同当好授业解惑的“经师”,又要当好为人师表的“人师”。必须明确的是,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各有侧重,我们只是提倡把思政教育有效融入专业课程当中,并不是以思政教育去冲淡专业教育的功能,当然不能把“课程思政”上成“思政课程”。

(二)构建教学内容交叉渗透的教学体系

1.找准切入点,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内容。每个学科都有一定的精神重塑与价值启蒙功能,可以挖掘相当丰富的德育资源,这已成为大学教师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比如,在法学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法治信仰与法治思维,弘扬自由、平等、正义和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经济学科教学中,关注大学生的公平与效率意识的养成;在管理学科教学中,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大局观的培养;机械工程学科注重弘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不可缺少的“技艺”。所有自然科学课程都要向大学生传递科学精神与理性意识的价值取向。总之,要深入挖掘和提炼各门专业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与承载的德育功能,充分关注学生的期望和发展需要,找准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的最佳结合点,巧妙融入到所授课程的教学之中,尽量避免单调生硬地说教,努力实现课堂主渠道功能的最大化。思政工作就像“盐”,要溶进专业教育的“汤”,只有“汤”美味可口,学生才能真正受用,育人功效才能实现。2.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一是问题教学法。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从学生真正关心的现实问题出发,解答学生思想的困惑,在知识传授中传递正能量。比如,在法学学科教学中,许多学生经常会质疑“中国的法律到底管用吗”“法治和人治哪个靠得住”“司法能够实现正义与公平吗”“公民的人权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吗”等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大学生真正关心、思考、困惑的现实问题入手,抓住时机对大学生进行法治信仰与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要求他们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做实现法治中国的坚定践行者。二是案例教学法。要通过案例教学,把大学生普遍关注的、与专业课程相关的热点案例充实到教学案例库中,认真分析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把明德惟馨、崇德修身的要求融入教学当中,提高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吸引力和成效。三是互动教学法。要充分利用现场问答、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教育方式,努力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把知识、真理、精神、思想、价值纳入到互动教学当中,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完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过程。

(三)健全制度保障和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共同体; 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共同体; 涵义; 基本维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040-03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科学化的发展诉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从业人员的职能、素质、联合生产运作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命题和挑战。共同体理论尤其是科学共同体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直接理论依据,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从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成员和单位中凸显出来,以明确的成员资格和功能边界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权威,以期摆脱“人人都能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共识”,在基本理论、基本范畴上更深层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丰富性。

一、科学共同体阐释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共同体(Community)一词源于希腊语koinonia,其寓意在于“相同”、“团体”、“社会”等。在集约化生产结构的诉求下,共同体进一步被理解为一定的个体、群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联合,具有明显的自我和他者的正向认同价值。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均将共同体引入形成前沿问题,以期更好的规范从业人员。20世纪40年代,英国学者M・波拉尼从科学认识论和科学社会学角度首创了“科学共同体”概念,认为正是由于科学知识的个体性以及主观性,使得科学共同体面临着一个极其开放、具体的系统,它的职责就在于维护科学的自主性以及为科学共同体的规则辩护,实现对科学统一性的自我期许。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十分强调科学共同体的作用,认为科学共同体的任务则是建立和发展科学家之间那种为获得可靠知识而必须的最佳关系,在科学的精神气质规制下,表达出科学共同体的集团价值取向。托马斯・塞缪尔・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关注的主要论题是科学知识生产的一般规律,包括历史传统、内在的理论逻辑、研究者的共同信念、共享的方法论训练等因素对科学知识生产的影响,“范式”的系统论述为科学共同体形成、发展和转变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系统,更加引起科学社会学界对于科学共同体的广泛重视。

科学共同体作为共同体的一种专业、职业联合体,强调共同体的功能或精神力量的发挥,对于现代学科的发展更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理应从中借鉴吸收,提高实效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者那里有着普遍性的泛化,即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大帽子”或是“大箩筐”,无论是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范畴均以思想政治教育概论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或是队伍也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具有此功能的即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实践中较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白话似的表述亦让人们质疑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据此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事业和研究的工作者、学者无法获得归属,甚至在无直接经济效应的外界认识中自我否定,不敢言明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科学共同体明确了成员的资格和功能边界,在同一规范的约束和自我认同下,促使共同体成员为着共同的目标进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明确自己学科的成员资格,建立本学科应有的边界和学科知识权威。其次,科学共同体抽象出对科学的合理诠释,锻造了共同体内部问题的正统解释权,为成员决策提供一个安全边际。现代学科知识群之间相互交叉相互融合,而以生产率高低为评判标准的物质进步论使国人在学习中容易唯西方至上,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谈话方法是过时的、意识形态的,而西方的心理学谈话是先进的、个性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学科共同体的塑造中强化对学科的诠释,而不应把理论联系群众等方法仅仅局限于政党的红头文件或是学者的空头讲演,在决策时总是从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挖掘资源,丧失应有的正统解释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再次,科学共同体展示的历史延续性和凝聚效应使众多相同、相近研究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共享一种科学传统,而在学科领域,这种共享的传统就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学术规范。思想政治教育从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伊始,就遭到了来自各方学者对其成为独立学科合法性的质疑,质疑其政治斗争发展的背景和政策解读的学术研究基础。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尚未处理好学科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但政治性依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做的不是否定这种背景和现状,而是应积极的将历史经验转换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成员共享的传统,在凝聚效应下发挥现代学科应有的规范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学科历史短暂、学科属性特殊等原因,与一些成熟学科相比,还存在着研究基础薄弱、从业人员学科归属感和自觉性不强等学科建设弱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未形成系统完整的表述,替代性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思想政治教育者”、“政治工作者”等。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探寻,就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动力机制和规律出发,进一步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者联合的状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联合的目标、内在规律、动力、结构等问题,用哲学反思的态度回答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什么联合,思想政治教育者联合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者联合的目标,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获得更多的正向认同价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被质疑的实效性。

科学共同体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可将其概括为两种含义,“一种是共同职业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一种是共同专业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在科学共同体意义上理解,有着强烈的知识专业性和归属排他性。从广义上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共同体,是接受共同学科基础知识教育、从事同类学科研究、共享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学科共同信念的人所形成的结构体系。一方面在共同职业意义上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副研究员、研究员,从事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工员、助理政工师、政工师、高级政工师,军队从事政工工作的指导员(连)、教导员(营)、政委(团以上)等。在形态方面表现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没有严格的组织界限和框架约束。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成员是以共同的研究目标和共享的信念为精神纽带,有机生成的整体展现着非实体的联合。成员以一种团结松散的方式存在着,在其中感受不到任何的组织压力和结构压力,身份的取得和失去以职业和个人的意愿为判断基准。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作为想象出来的真实,在团体友爱、共同体情感中论述学科共同体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在对成就的模仿中论证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从专业意义上则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而狭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则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队伍的集合体,专指专业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和学生,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团体、学术刊物、学术平台、学术队伍、科研项目、学术成果、专业载体等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拥有共同的概念工具和分析框架,有着同样的文本阅读方式,摆脱信念的随意性,消除个人主见从而有效承担集体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作为科学共同体的实然存在,不仅仅具有科学共同体一般的科学属性,强烈的政治性以及意识形态性又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广泛的人民属性和阶级性,因而在利益取向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摆脱了单一的学科价值追求,以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公共利益作为自我表达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基本维度

维度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存在首先是对认同的肯定,将共同体内部成员与外部进行有效划分,消除认识上的含糊不清和行为上的摇摆不定,有效确定成员的实践取向。其一,伦理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伦理认同的意义就在于对确定性的追求,在个体对外在物的自我关照之下折射出行动的动机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成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掌握、解题过程中所运用的学科方法论、言说方式以及独特的精神气质,以此来区分“我们”与“他们”,明确个体是共同体中的一分子,定位在共同体中的角色和地位,明晰个体应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并对该共同体的价值取向表示出认可和遵从,从而完成自我建构和个体化的过程。其二,社会认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而言,个体的伦理认同具有不稳定性和特殊性,无法替代整体的他者价值,因而需要进一步得到社会认同,即他者对共同体以及成员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运用专业化的知识检验学科效能发挥的程度和公众信仰的能力,同化不一致的认同和反应,以专业的研究队伍、广泛的交流平台、丰硕的学术成果等精确性的表述成功获得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认同,强化成员的集团荣誉和归属,以扩展和合理化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支配。其三,政治认同。政治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本质属性,主要是指教育内容的政治性以及人们言行中的政治立场,是有关政党、政权以及政治制度、政治意识、政治行为的实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延续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权力关系语境下导入的社会支配性制度的合法性认同,故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具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化解读方式,从技术上通过蓝图设计等方式强化马克思主义信念以及共产主义信仰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成员身份的独特塑造作用,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生命线的地位。

维度之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共有理解。共有的理解不同于人们所理解的共识,共识是“有思想见解根本不同的人们达成的一致,它是艰难的谈判和妥协的产物,是经历多次争吵、许多次反对和偶尔的对抗后的结果。”[2]共有理解是对学科基本理论的前提性认同,是社会行动者内在化的意义所在。它主要解决的是一个独立学科应有的理论框架,该框架设定了该学科的基本理论立场和逻辑基础,其本质是塑造学科独立存在的合法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成员“在一种大多数其他领域无法比拟的程度上,他们都经受过近似的教育和专业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钻研过同样的技术文献,并从中获取同样的教义”,[3]大量的经典文献和著作,展示了当前范式传统的基础,如此的不证自明和自然而然,避免了人们对常规知识和规则的关注,不使共同理解成为深思熟虑和详细审查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员也就不会在对学科基本知识点和逻辑原则质疑的状态之下进行研究分析。共有理解不仅包含对当前的前提性把握,还囊括了对于传统的既定继承。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优良的教育资源和丰富的历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成员在研究的过程当中传承和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进程中的丰富性,肯定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指引性价值,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当代性实践中的合力。

维度之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共有信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作为人格化的观念和研究的虚构,成员之间需要某种普遍的、共通的情感和目标来维系,以保持整体的协调和统一。作为科学共同体的表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共有信念意味着学者、学生、研究者对集团的整体专业承诺,塑造基本的学科意识、问题意识以及实践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成员自觉地遵循学科的内在发展规律,并在学科建设的不同方面表现出自觉态度,在现有学科规制下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不断奋斗,为保持现有研究框架和传统的刚性和稳定性不断消融反常事例。在层次上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目标和规范、共同体认同的情感以及共同体的集合、归属意识。而作为意识形态的解读,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成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超越狭隘的群体意识归属和群体忠诚,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利益,从而形成情感和意识上的阶级归属。

维度之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总体方法论训练。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重要的理论元典不仅仅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特的阶级意识,更在方法论上强调了总体范畴。总体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线索和基本方法,以系统、具体、历史的特点展现了对社会、对实践的认识,不仅规定对象还包含了认识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成员共享这种历史整体的能动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主体、对象等要素作为系统整体的辩证过程,有差别的结构、环节通过中介作用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具体的、现实的境遇抗拒逻辑上的形而上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放在历史整体进程中反思,以一种历史塑造感和参与感的形式传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传统。

科学共同体不仅仅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定位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参考系,更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发展的实然和应然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以特定含义的符号、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向社会和共同体成员提示一种独立的环境,规定共同体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协调成员的活动,并通过共有的规范保证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以及个人联合参与的群体合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以基本的理论论域有力地回答了全球化以及现代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性问题,但如何回归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之意,仍需思想政治教育学者与实践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薛桂波,倪前亮.科学共同体的伦理之维[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0-13.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识范文第3篇

根据上述论述,我们将辅导员专业理论知识定义为: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并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为重点,熟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及知识。

1 调查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1.1 调查目的

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辅导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和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能力,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1.2 抽样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进行数据收集。样本设计为35份,面向各高校辅导员发放。最终收回有效问卷共35份,有效率为100%。

根据对样本的个别访谈,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普遍被认为比较稳定,但收入不高,个人发展困难,更适合追求工作稳定性的女性。在样本中,女性占65.7%。

在所有随机抽取的样本中,没有人从事学生工作年限超过10年,但却有57.1%的人是“1-3年”。同时,他们中有超过90%年龄小于35岁。以上都反映出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和稚嫩。他们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积累少,专业理论知识相对也会比较匮乏。

关于职称,只有5.7%的样本为“副教授”,大部分集中在“助教”和“讲师”,反映出辅导员队伍普遍资历不深。至于教育背景,样本中有超过80%为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但是专业与辅导员工作有一定相关性的不到20%,其中只有5.7%的辅导员毕业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辅导员的专业种类繁多,法律、语言、哲学、生物工程等等,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去甚远。

2 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现状调查

按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辅导员专业知识包括三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其中第三部分属于实务,不在专业理论知识之列,故不作调查研究。

2.1 82.9%的辅导员通过自学和培训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在调查中,只有37.2%的辅导员认为自身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意味着多数辅导员对这部分理论知识还比较欠缺。从数据中也可以得知,辅导员获取这些理论知识的途径大多是靠工作后的自学和培训,而不是因为有专业背景。

辅导员能普遍在工作中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重要性,48.6%认为这些理论“帮助很大”,45.3%认为“有一些帮助”。

2.2 80%的辅导员通过自学和培训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有45.7%的辅导员认为自身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剩余的辅导员都选择了“了解一部分”。辅导员获得这部分理论的途径仍然主要是自学,占80%。

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被誉为“灵魂的工程师”,普遍具有坚定的思想觉悟,其中40%的辅导员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对工作很有帮助,另有54.3%认为“有一些帮助”。

2.3 教育方法匮乏和研究水平不足是辅导员遇到的最普遍困难

在“专业理论不足造成的工作困难”调查中,“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使得教育方法匮乏,单一,缺少说服力”比例最高,占51.4%。其次是“不了解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史观等理论知识使得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水平不足”,有45.7%。另外,“不了解思想政治道德观教育使得针对学生的道德观教育稀疏零散,不成体系”、“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使得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力不从心”、“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使得对学生的需求、激励、情感、逆反等心理状态把握不准”比例也不低,都有37.1%的辅导员遇到了类似困难。

同时,没有因为专业理论知识而遇到工作困难的辅导员比例是0%,专业理论知识不足是辅导员遇到的普遍问题。关于出现这些困境的主要原因,51.4%的辅导员认为是“没有专业背景”,40%认为因为“工作后缺少学习和培训”,还有个别辅导员认为的其他原因有“辅导员队伍缺乏规划和发展指导”、“时代在变化”、“工作经历不长”等。

3 专业理论应用情况调查

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调研中罗列了十五项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辅导员的自我评估情况总结如下:

3.1 高校辅导员队伍能胜任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在调查中,辅导员认为自身掌握程度较好的有“能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进行教育和引导”、“能掌握主题教育的方法,针对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问题做基本解释”、“能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端正入党动机,能讲解党的理论知识”、“能及时研判网络舆情”和“能通过新媒体工具主动有关社会热点和难点的宣传内容,把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等工作内容。所有辅导员都觉得自己不缺乏完成这些工作的能力。甚至部分辅导员已经是“熟练”掌握。以上的这些工作任务恰恰都是高校辅导员的基本工作内容,都是直接面向学生的工作。

3.2 高校辅导员普遍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在调查中,掌握或熟练掌握“能主持省部级以上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或项目研究,形成具有影响力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的辅导员只有11.5%,掌握或熟练掌握“能在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5篇以上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论文”更是只有8.6%,即使是参与课题研究或者发表普通的学术论文,也有部分辅导员觉得“不熟练”甚至“缺乏”。

是否“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和方法的调查和研究,根据工作对象和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与方法”的调查上,仍然有部分辅导员觉得“不熟练”或者“缺乏”。

这些都表现出高校辅导员队伍研究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

3.3 教育工作经验不足、理论水平不高使得辅导员授课能力一般

65.7%的辅导员能“深入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参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等课程教学”,比例不算高。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深入研究,具有相关专业的学位或有长期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一项没有辅导员选择“熟练”,更多选择了“不熟练”和“缺乏”,显示出辅导员队伍大多数没有专业背景,且对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一知半解的现状。

调查中,只有34.3%的辅导员有信心“能讲授思想政治教育公共选修课”,辅导员授课能力一般,无法通过三尺讲台在学生中提高认可度。

4 专业理论培训意愿调查

4.1 68.6%的高校辅导员从未参加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专题的培训

调查中,只有31.2%的辅导员参加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专题的相关培训,培训主题有“实践育人”、“网络思政教育”等方面,而培训的时间多数为1周。在“所在高校是否开设了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培训或讲座”调查中,57.1%的辅导员选择“没有”。可以推断,高校辅导员就职后的培训和学习不足也是理论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4.2 辅导员对于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的需求迫切

在调查中,所有的辅导员一致认为有必要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要求,开展有效的辅导员专业理论知识培训。说明高校辅导员们迫切希望通过参加培训和学习来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4.3 辅导员最希望“依托辅导员培训基地分专题进行培训”的方式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在专业理论知识培训方式的调查中,支持率最高的是“依托辅导员培训基地分专题进行培训”,有57.1%的辅导员同意。支持“职业认证”和“日常培训”的位于第二与第三位,但是比例不算高,只有25.7%与22.9%。虽然现在新媒体已经在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网络课程”的方式却是最不受欢迎的,只有8.6%的支持率,据了解,辅导员普遍认为这种方式学习效果不佳。

4.4 辅导员需求的培训内容呈现多样化,分散化

经过培训内容方面的调查,发现辅导员对于大多数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需求都不低。其中需求最高的为“网络舆情引导方法”,达到65.7%。另外“传播学”、“教育研究方法”等六项也达到40%以上。辅导员需求的培训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和分散化的特点。

5 结语

无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角度,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角度,辅导员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都得到广泛认同。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一线辅导员,无论是在学历层次还是在学科背景上都仍然无法达到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需要,无法满足更高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为与学科建设相适应,为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必须重视高校辅导员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2]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1(8).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识范文第4篇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必须全面认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随着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构成成分多样化,学生成长背景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从生理心理特点上观察,当代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闭锁心理与交往需要的矛盾、强烈的性意识与婚恋观缺欠的矛盾等心理矛盾,并且存在心理成熟期后移、心理矛盾增多、心理压力加大、心理问题增多的特点。从思想行为上的表现为:思想活动影响因素的多样性,思想关注点的宽域性、分散性和思想文化需求的表层性,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和实现性,思想行为的反哺性增强等等特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除了上述普遍特点外,他(她)们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相比也存在差异,如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有初中人学的五年一贯制学生,年龄偏小;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有失落感等实际情况。针对以上特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有专职的政工干部外,还必须建设一支具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专兼结合,以专为主,人员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在第一线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的重要举措。

一、建设一支精干稳定的专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前提

目前普遍认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做,教育效果不明显,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如此。分析原因,除学生因素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人员不稳定变动大,目标任务不明确,工作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等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笔者在湖北省高校学生政工干部研修班学习中调查发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第一线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中,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只占21.3%,其中外聘的下岗内退人员就占13,4%,绝大多数是兼职,即使是校内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很多都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主动要求去做的工作,而是学校的政策规定不得以而为之,一般做辅导员工作三年左右,更不愿意长期做辅导员工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被教育的对象一青年学生,一定要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文化功底相对较薄,对政治、时事的关心相对不够,组织观念、纪律观念相对较弱,学习的自觉性相对较差,五年一贯制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等等特点,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定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以管为主,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主要是组织纪律、日常生活、学习等日常具体事务性管理。在管理中必须投人较多的人力,花费大量的精力才能保证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从我院的实践表明,实行专职辅导员以前,学生上课的出勤率经常是不到50%,40多名学生的班级甚至常常只有七八人上课,学生抽烟、酗酒当时绪,小打小闹天天有,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自从2003年9月实行专职辅导员后,学生上课的出勤率基本上都保持在95%以上,学习时间抓紧了,学生打架闹事的明显减少了,校纪校风明显好转。调查中还发现,实行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普遍认为学校学生的纪律有明显的改观,即使是外聘下岗内退人员为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的学校,也普遍感觉实行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后,学校学生管理职能部门能从繁多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且学生的精神面貌、学校的校纪校风焕然一新。

实行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制度后,克服了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职时间短,人员不稳定变动大,目的不明确,工作目标难以确定等缺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基本是以专任教师为主,部分管理人员参与。专任教师首先是自己的教学任务重,无法顾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二,很多专任教师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并不是自己主动要求的,而是学校规定不干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不能晋升职称。因而在工作中只能是应付,起维持会长的作用,维持学生班级不出事或少出事,学生出现各种违纪行为后,常常是借口自己的教学工作忙,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全推给学工处(部)等学生管理职能部门,更谈不上去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学校实行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制度,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就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在成才之前先成人。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目标明确了,工作责任心明显增强,工作热情明显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显著提高。由于编制的限制,学校专职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书记、副书记等人员不可能很多,根据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特点,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是由辅导员(班主任)去完成。因此,专职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纳人学院整体建设规划中,要像重视专业学科建设那样重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办学水平评估时,也应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像专业学科建设那样纳人办学水平评估的范畴。

二、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素质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有力保证

教育者的素质决定教育的质t,“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是开启人的心智,改造人类灵魂的工作,对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据统计,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中,从师范专业毕业或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不足3%。很多辅导员(班主任)下了很大功夫,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效果就是不明显,这与辅导员(班主任)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方法欠妥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业务素质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有力保证。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的教育培训,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素质.

首先,是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根本素质,它包括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高尚的思想品德,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辅导员(班主任)必须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思想,特别是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并普于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各种社会思潮和青年学生的现实思想认识问题,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其次,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专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然是一项专业工作,当然就会有它的专业知识,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密切关系的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杜会学、法学、美学、管理学、人才学、领导科学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全面把握这些方面的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以便提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特别指出的是,非师范院校毕业或没有经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学习的辅导员(班主任),一定要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真正改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管代教甚至是只管不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注重灌输忽视疏导教育方法。

其三,要学习其它相关知识,努力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文化素质。教育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以适应教育对象对知识的渴求。大多数受教育者是思想活跃、勤于思考、知识面较宽、专业知识较多的青年人,教育者如果没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是很难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知识浅薄、孤陋寡闻,就没有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基本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知识是必备的基础知识,而其它方面的知识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发挥。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条件时最好兼一些教学工作,这样能够增加与学生的共同语言,并有助于把思想政治教育同业务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又比如了解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音乐、绘画、舞蹈、书法、体育等方面的技能,这样便于和受教育者打成一片,寓教于乐。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使自己成为专家学者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在工作中注意语言文字艺术和疏通引导艺术,就一定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有效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识范文第5篇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艺术类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人才,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快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并能真正取得实效已成为许多高校努力探索的课题。

一、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尤其是针对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不够得力。当前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表现如下:

1.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过分强调“灌输型”,而忽视“渗透型”。这种教育方法对于思维活跃,特别强调与众不同、强调独特个性展现的艺术类大学生来说只能是适得其反。

2.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表现为“单一型”而不注重“复合型”教育。如果在工作中只停留在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搞活动、作报告、造舆论上,反而更容易使艺术类大学生形成逆反心理,极大损害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在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表现为“被动型”而欠缺“主动型”。由于艺术专业考生在招生录取时,文化课录取分数线较低,从而艺术类学生普遍的文化理论基础比较差,这就造成艺术类大学生对文化理论课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主动性较差,只有考试时临时抱佛脚,认为及格就行,教师上课积极性也受到极大影响。

二、高校艺术类学生的自身特点

由于艺术类教学的独特性,造就了高校艺术类学生群体有着自身独特性:他们个性张扬,自我意识突出;他们崇尚自由,但组织纪律性差、理想信念淡薄;他们重个人特长发展但政治理论修养欠缺。

1.个性张扬,自我意识突出

由于长期进行专业训练和艺术教学的特殊性,艺术类大学生形成了鲜明的独特个性。他们喜欢张扬,自我意识突出。生活上,艺术类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更强,更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艺术类学生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很多学生很早就开始了自己独立的学习生活,使得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而艺术专业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个性、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使得学生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个人利益为目的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2.崇尚自由,但组织纪律性差、理想信念淡薄

近年来招收的艺术类大学生,“90后”的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他们在追求艺术自由的同时,也更多地追求个人的行为自由,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喜欢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不合群;有的穿着随意,不修边幅,自我外形设计追求艺术个性化;有的不讲究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误把“邋遢”当作产生艺术创作灵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有的上课随意迟到、早退、旷课,时间观念和纪律观念淡薄;有的过分追求自我,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情感体念,集体意识淡薄,集体主义观念不强。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艺术类大学生也普遍存在理想与信念淡薄的问题。

3.政治理论修养欠缺且思想倾向复杂

艺术类大学生由于长期集中接受专业教育的影响,普遍缺乏政治热情,政治理论素质比较欠缺。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但很少关心时事政治;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他们大多在思想认识上不太完善,对社会的认识及鉴别力不够,对政治问题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把复杂的政治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认识上似是而非。这大大影响到艺术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和道德认识空间的提升。

三、增强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对象的思想实际而确定具体内容。因此,结合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特点,高校应除了开设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外,还应当将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中(外)艺术史》和艺术专业学生专业文化素养的教学中,因为艺术本身就具有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净化心灵的作用。所以,教育者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开发新的载体。

2.把握艺术类大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当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的做法明显,尤其是有的教师还在沿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艺术类大学生形象思维发达,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人际交往频繁,信息来源广泛。艺术类学生身上的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正视和思考的。政治课老师如果是一个教案全校通用,没有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实际进行备课,不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文化专业特色的“灌输”不仅会使他们对所灌输的内容感到迷惑不解,还会进而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反感”。所以,要针对这些学生的特性将书本上的内容变得立体,就要转变沉闷枯燥的教学方式为艺术化的教学形式,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

3.适应时代需求,大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整体素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其中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是艺术类大学生健康成长重要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现实中,身处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也往往由于被许多繁琐的重复性劳动占据大量时间,导致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太薄弱,缺乏实效。因此辅导员、班主任要不断塑造自我,具有雄厚的知识底蕴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使艺术类学生主动愿意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最终达到心悦诚服。

艺术类学生崇拜专业教师,看重师承关系,所以艺术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现实情况是,艺术类专业教师大多重技法轻理论,导致的问题就是艺术类学生文化素养不高,发展后劲不足。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不仅仅是政治课、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任务,应蕴含于所有专业学科的教学中。所以,提高艺术专业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政治修养,转变艺术专业教师只重技法轻理论的思想,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