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日常健康护理知识

日常健康护理知识

日常健康护理知识

日常健康护理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健康教育;护士;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c)-101-02

近年来,随着护理工作范畴的扩大,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使患者了解与疾病有关的健康知识,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1]。由于护理人员知识结构的影响,健康教育工作效果有待提高。2006年10月对我院在职注册护士142人进行健康教育知识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06年10月在我院工作的在职注册护士142人,本科学历15人,大专30人,中专97人。其中年龄≥30岁34人,年龄

1.2方法

根据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健康教育知识认知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对实施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健康教育8项内容等调查项目,于2006年10月进行问卷调查,发出142份,全部收回。

2 结果

2.1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知程度

见表1。

表1 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比较(n=142)

从表1可看出,年龄≥30岁的护士比年龄

2.2护理人员对实施健康教育内容掌握情况

不同年龄护理人员对住院环境,饮食相关知识,治疗护理知识,辅助检查知识,出院指导5项内容,掌握无差别,但对用药知识,心理护理知识,专病知识掌握有差异。见表2。

2.3讨论

2.3.1健康教育工作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应将护士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地位,根据护理人员学历及年龄的差异,对护士实施分层次教育,并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作为护士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护士参加护理专科、本科自学及函授考试,定期组织健康教育专题查房。

2.3.2各科室对学历低及低年资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知识系统化和规范化培训,根据其不同病种,制订标准健康教育计划,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并能灵活地运用于临床。对大专以上及高年资护理人员,通过专题讲课、查房和外出参观学习等各种形式学习护理程序、健康交流技巧,丰富护士健康教育的知识[3]。

2.3.3病区成立健康教育质量控制小组,责任护士通过日常护理工作评价每位护士宣教效果,护士长通过每日查房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及执行情况,询问患者对护士服务质量的评价,评估患者的满意度,以此来评价护士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4]。

2.3.4护士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与患者接触、交流、沟通,加深了对护士对不同患者、不同疾病的了解,自觉地把进行健康教育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因此,通过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提高了患者的遵医行为和治疗依从性,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习惯,提高了人们的医学保健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常连芳,张晓慧.影响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新医学学刊),2008,5(6):1045.

[2]陈小燕.庄永秀.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能力及技巧的培训[J].临床护理杂志,2006,5(4):58.

[3]吴丽琴.做好入院宣教提高健康教育质量[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8):5421.

[4]王玉坤.对某二甲医院护士健康教育认知态度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27(9):717.

[5]赵霞.住院病人护理的健康教育[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2):88.

日常健康护理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应用;健康教育

在一定程度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严重制约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水平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相继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对临床护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院开展本次的护理试验,来探究常规护理模式下健康教育的临床医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共96例,通过随机抽号的方式,将96例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各48人。

对其中一组患者通过常规的手段进行护理干预,称之为对照组。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共32例,女性患者16例,4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0.85±2.34)岁。

另一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进行护理对比,称之为观察组。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共31例,女性患者17例,4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1.06±2.12)岁。

通过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护理模式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性别以及平均年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确定差异数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本次入组临床护理试验的患者,均符合国际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且排除患有严重器官疾病患者、严重血液疾病患者、严重传染疾病患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1]。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通过常规的手段,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护理。即严格按照规定的治疗模式,对患者进行药物给予治疗,并在整个的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的监测,如遇并发症以及异常突况,及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处理手段[2]。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护理对比。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健康教育、治疗健康教育以及日常健康教育四方面对患者进行全方面的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建设,帮助患者缓解治疗过程中的紧张、焦虑负面情绪,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主动与患者交谈,引导患者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配合治疗;知识健康教育则是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患者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发病应急技巧;治疗健康教育通过对患者介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手段,并叮嘱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疗,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配合治疗的相应锻炼;日常健康教育则是帮助患者养成有利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并叮嘱患者进行适度的呼吸功能锻炼。

1.3 评价指标

通过自制的评分系统,对两组护理模式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分为掌握、基本掌握以及掌握较差三类,其中80~100分为掌握,60~80分为基本掌握,0~60分则为掌握较差[3]。

对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掌握以及基本掌握例数进行统计,并根据统计结果,分别计算出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总掌握率。当健康教育内容总掌握率越高时,则护理效果越显著。

1.4 数据处理

文中两组护理模式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各项对比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概率类数值以“%”表示,组间计数资料则以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当求得P小于0.05时,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总掌握率高达91.67%(44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92%(35例)。通过统计学软件,可以确定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表1 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对比数据

3.讨论

通过对我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病例进行详细统计,可以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近几年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一种气体受限制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上具有反复性、不可逆性以及进行性的特点[4]。现阶段的医疗水平,并不能对患者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完全的治愈,因此引导患者进行有效的自我保健意识,是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有效手段。

常规的护理手段,在整个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仅限于对患者疾病本身进行干预,较少对患者进行自我保健的引导,因此,常规护理模式并不能有效实现患者的自预,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整个的临床治疗效果。

在常规护理模式下加用的健康教育,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健康教育、治疗健康教育以及日常健康教育四方面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的干预。

(1)心理健康教育。患者在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时,由于病情反复,或多或少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心态。因此医护人员应该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引导患者树立健康、乐观的就医心态,并积极配合治疗。

(2)知识健康教育。知识健康教育需对患者的理解能力与文化程度进行相应的区分,可根据患者的知识接受程度,适当选用集体授课或是一对一的模式进行疾病内容的讲解[5]。讲解过程中可以指导患者如何在发病时,做好有效的自我护理。

(3)治疗健康教育。针对于合并不同疾病的患者,需对其进行针对性的临床用药指导,详细说明治疗的目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引导患者根据治疗健康教育,自主进行约束,避免治疗过程中的意外发生[6]。

(4)日常健康教育。日常健康教育则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进行相应的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戒烟,饮食则忌辛辣与偏咸,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适度的进行呼吸锻炼,巩固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深化记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病症的缓解与治疗。

参考文献:

[1]何良爱,栾晓嵘.健康教育应用于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4):51-54.

[2]应少聪,周向东,刘益琼等.康复训练结合健康教育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5):333-336.

[3]罗晓华,马宇,张静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0):2420-2421.

[4]余书兰.慢性阻塞性疾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9):511-511.

日常健康护理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乳腺癌;手术;程序化;健康教育;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4—0117—02

乳腺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已占女性肿瘤的第一位,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方法,但由于术后功能锻炼创口疼痛、持续时间长等原因,患者往往对功能锻炼康复指导的依从性不高,容易造成淋巴水肿等并发症和患侧肢体功能障碍,影响了手术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探索和改进乳腺癌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法,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对功能康复锻炼指导的依从性,作者对所在科室2007年1月~2011年12月的8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程序化健康教育(试验组)与常规健康教育(对照组)不同效果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程序化健康教育效果好于常规健康教育,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均为女性;行乳腺癌根治术35例、改良根治术45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29岁,平均年龄46.5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5例,高中10例,初中26例,初中以下39例。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80例患者按入院顺序的奇偶数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之间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治疗方式、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2 教育方法 两组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由责任护土负责健康教育。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试验组按整体护理程序进行程序化健康教育,方法如下:①评估 由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时全面收集患者资料,认真进行护理体检。②诊断 由责任护士、主管医师根据评估,确立教育目标及措施。③计划 由责任护士、主管医师、科主任、护士长根据患者个体评估和诊断,共同制定患者的健康教育计划(功能锻炼计划)。④实施 责任护士按照健康教育计划,对患者及其家属按时开展教育、演示,并在患者出院前1天,对患者功能锻炼等康复内容进行提问和动作演示,对未掌握的内容再进行教育,对出院后的功能锻炼及注意事项作详细交代,再通过化疗复查、电话随访等时机进行督查落实,确保健康教育计划付诸实施。⑤评价 结合护理质量控制,由护士长组织计划的实施情况分阶段进行总结评价。

1.2.3 教育内容 对照组按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锻炼常规的内容随机开展教育。试验组按照经过评估、诊断后制订的乳腺癌手术患者个体健康教育计划程序进行教育,主要内容为心理干预、康复指导、功能锻炼三个方面,针对患者个体情况、尤其是心理状况评估,有的放矢、有所侧重,个体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如下。

入院后至手术前:介绍医院环境、住院须知、各种检查目的及注意事项、治疗手术方案介绍、心理护理、术后康复锻炼要点及重要性;术后24 h内介绍预防患侧上肢水肿注意事项,告知睡眠时取半卧位或健侧卧位、指导活动手指及腕部,进行伸指、握拳、屈腕等锻炼;术后第1~3天:进行屈肘、伸臂等活动,逐渐过渡到肩关节的小范围前屈、后伸运动(前屈

1.2.4 效果评定方法[2] ①功能锻炼达标的评定。术后第3周进行功能锻炼达标评定;评定标准:肩关节能前屈>90°、后伸>30°、外展达90°,即评定为功能锻炼达标;②患侧上肢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术后半个月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ADL对穿衣、梳头、洗脸、刷牙、进食等进行评定;③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的评定。并发症发生情况评定,术后20 d进行并发症发生情况评定,即主要评估患者术后有无发生上肢水肿的并发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掌握相关知识率、功能锻炼达标率及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3.1 程序化健康教育有利于乳腺癌患者系统掌握术后功能锻炼等康复知识

由于常规健康教育不像其他护理操作具有可视性,护理人员存在可做可不做、做多做少、做好做坏一个样的思想,使健康教育的落实得不到保证[3]。而程序化健康教育将护理程序应用其中,通过对患者个体的评估、诊断、制订教育计划,并对实施情况开展监测评价,不仅使教育计划不断得到补充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更加全面具体,而且使护士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去做,逐项落实,促进信息交流传递,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4]。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相关知识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程序化健康教育更有利于患者对功能锻炼等康复知识的系统掌握。

3.2 程序化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乳腺癌手术患者对康复锻炼指导的依从性

乳腺癌术后及时而正确的功能锻炼不仅使术后上肢的功能得到康复,并能减少淋巴水肿的发生[5]。但由于乳腺癌手术患者的功能锻炼持续时间长达半年以上,加上康复锻炼繁杂、艰苦,因而使许多患者对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不高,从而影响了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恢复。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或全体掌握卫生知识,树立健康观念,采纳有利于健康的健康活动与过程[6]。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功能锻炼达标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上肢水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程序化健康教育通过责任护士与患者一对一地进行沟通教育、检查督促,比常规健康教育更有利于患者增强对医务人员康复指导的信赖感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提高对治疗和康复指导的依从性。

3.3 程序化健康教育是优质护理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人们对医疗卫生保健工作需求日益增加,不仅希望疾病获得满意的诊治效果,而且追求精神上、心理上的舒适和治疗上的参与性、选择性[7]。程序化健康教育将传统的健康知识笼统灌输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程序化教育规划设计,并通过对患者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等环节实现护患沟通交流,使护患双方对健康教育的工作标准、规范与职责任务更加明确,从而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达到“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的优质护理宗旨要求。

[参考文献]

[1] 田富国. 乳腺癌现代非手术治疗[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3—24.

[2] 叶和珍. 全程健康教育在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 护理与康复,2005,4(5):387—389.

[3] 曾淑贤. 临床路径在神经外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现代护理,2005,11(21):1844—1845.

[4] 夏颖,王瑞红,朱欢欢. 应用临床路径开展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 现代护理,2006,12(25):2431—2432.

[5] 李伟汉,张浩,赵玉亭,等. 乳腺癌根治术后患侧上肢功能障碍析因[J].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1):1721.

[6] 杨迎春. 骨质疏松症患者合理饮食的健康教育[J]. 护理与康复,2010,9(6):537—538.

日常健康护理知识范文第4篇

【摘要】 产褥期是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通常规定为6周。通过对我科产妇产褥期的产后访视、产褥期营养、保健、卫生、康复、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预防接种等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了产妇的保健知识,促进了产妇的康复,保障了新生儿健康成长,提高了纯母乳喂养率,降低了患病风险,培养了健康行为。

【关键词】健康教育 产褥期 产后诊视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医学模式和护理观念的更新,传统的以服务为主的功能制护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护理学已正式进入健康促进时代。我们通过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不仅使他们学到相关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他们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了他们的健康水平和健康意识[1],从而使他们有效的利用有限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1 健康教育内容

1.1 观察生命体征、子宫复旧、恶露

1.1.1 体温一般在正常范围,不超过38度,产后脉搏在正常范围内,产后腹压降低、膈肌下降,由妊娠期的胸式呼吸变为胸腹式呼吸,呼吸深慢,14-16次/分,血压于产褥期平稳,变化不大。

1.1.2 定期测量子宫底高度,并观察阴道分泌物。胎盘娩出后,子宫圆而硬,宫底在脐下一指,产后第1日略上升至脐平,以后每日下降1-2cm,至产后10日子宫降入骨盆腔内。产后随子宫蜕膜脱落,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等组织经阴道排出,称为恶露。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味。持续4-6周,总量为250-500ml,若子宫复旧不全或腔内残留胎盘、多量胎膜或合并感染时,恶露增多,时间延长,并有臭味。

1.2 产后指导

1.2.1 休养环境:产妇居室应清洁通风,环境舒适,温度以20-22度为宜,母婴同室以增进母子感情,注意休息,至少3周以后才能进行全部家务劳动。

1.2.2 营养指导:为促进乳汁分泌,多食有营养、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多喝汤、汁,适当补充维生素和铁剂。

1.2.3 大小便指导:产后尿量增多,鼓励尽早自解小便,对排尿困难者,除鼓励产妇坐起排尿,解除怕排尿引起疼痛的顾虑外,可选用热水薰洗外阴、针灸、肌肉注射新斯的明等,必要时可留置尿管。产后因卧床,食物中缺乏纤维素,加之肠蠕动减弱,易发生便秘,应鼓励多食蔬菜、水果,早日下床活动;若发生便秘可口服缓泻剂。

1.2.4 卫生指导:产后一周内皮肤排泄功能旺盛,排出大量汗液,应勤换内衣裤。保持会阴清洁干燥,用碘伏溶液擦洗外阴,会阴有缝线者,应检查伤口有无红肿、硬结、分泌物,产后用消毒护垫。

1.3 母乳喂养及护理

1.3.1 母乳是婴儿必须和理想的食品,其所含的各种营养物质最适宜婴儿消化吸收,除有医学禁忌症不能哺乳外,提倡母乳喂养。为促进乳汁分泌,实行早接触、早吸吮、24小时母婴同室、按需哺乳,正确指导哺乳姿势,提高纯母乳喂养率,鼓励产后纯母乳喂养不少于6个月。

1.3.2 护理:每次喂奶前用温水擦洗及,两侧交替哺喂,并挤净剩余乳汁以促进乳汁分泌。乳胀时哺乳前湿热敷3-5分钟,并按摩、拍打,频繁哺乳,排空。若出现乳汁不足时,鼓励树立信心,指导哺乳方法,按需哺乳,适当调节饮食。产妇因病不能哺乳时,应尽早退奶,若发现皲裂,轻者可继续哺乳,严重者停止哺乳,可挤压或用吸乳器将乳汁吸出后喂给新生儿。

1.4 新生儿护理

1.4.1 新生儿每日沐浴。用棉质、吸水强的尿布,勤换尿布防止新生儿红臀。每日给新生儿抚触,促进母子感情,增加食欲。观察新生儿喂哺、排泄情况,新生儿脐带脱落情况,并仔细观察新生儿反应情况。正常新生儿神清、眼睛明亮、反应灵敏、皮肤弹性好、睡眠安静,满足吸吮后自动放下,每日按需哺乳6-8次以上,换6次以上湿尿布,并有少量多次或大量一次质软便。新生儿10天内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10天后开始回升,头一个月平均每周增加150克左右,以后每周增加200克左右。

1.4.2 观察新生儿黄疸。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2-3天出现生理性黄疸,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在3-4周消退。如黄疸持续过长,逐渐加重或退后又加重,速就医进行治疗。

1.5 健康指导

1.5.1 产后尽早适当活动。经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产后6-12小时内即可起床轻微活动,于产后2日可在室内随意走动,按时做产后健身操。行会阴侧切或行剖宫产的产妇,可适当推迟活动时间。做产后健身操有利于体力恢复、排尿和排便,避免或减少静脉栓塞的发生,且能使骨盆底及腹肌张力恢复。

1.5.2 产褥期禁止性生活。哺乳期原则上以工具避孕为宜,禁用口服避孕,防止乳汁减少。正常产后3个月或第一次月经后3-5天,可放置宫内节育器,剖宫产术后6-12个月方可放置宫内节育器,剖宫产术后3年内禁止妊娠。

1.5.3 产后42天指导产妇去做产后健康检查,包括全身检查及妇科检查,了解哺乳情况,同时给婴儿做一次全面检查。

1.5.4 指导新生儿预防接种。出生24小时内注射乙肝疫苗,30天后去社区预防保健科接种疫苗。

2 健康教育的方式

2.1 口头教育:在临床健康教育中,语言教育是最常用、最简单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对那些文化水平低,适用于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反复讲解,加深记忆。

2.2 书面教育:孕妇入院作入院宣教时就将相关知识,如分娩方式的选择、母乳喂养的好处、正确哺乳姿势等书面资料宣传手册发放给产妇及家属阅读。

2.3 示范教育:针对乳胀的产妇、新生儿沐浴、新生儿抚触等常见问题进行标准化示范和指导,使他们熟练掌握和正确运用[2]。

2.4 产后访视:产后3日、14日和28日分别3次产后访视或电话访视,了解产妇及新生儿健康状况。

3 健康教育的效果

通过宣传科学的保健知识,提高了产妇保健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掌握了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预防接种、科学育儿等知识,提高了纯母乳喂养率,巩固了爱婴医院成果,有效促进了母婴健康,减少产褥期产妇的再次住院率,有效防止新生儿常见病的发生。

4 总结

健康教育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完善了护士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为产妇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赢得了尊重和信赖的同时,也是护士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树立现代护士新形象[3]。健康教育加强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规范了服务语言和服务行为,提高了医院的满意度,促进了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总之,在更新护理观念、开展整体护理的今天,护士运用自己所具备的知识,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教育,使他们自觉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4]。通过对产褥期健康教育,我们将优生优育落实到了实处,为我国2020健康中国奉献了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杨廷忠,郑健中主编.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

[2]吕姿之主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第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79

日常健康护理知识范文第5篇

目的:探讨实施疾病健康教育管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8月到2015年8月期间,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及家属实施疾病健康教育管理,对患者家属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知识测评,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进行测评。结果:健康教育一个月后,家属健康知识答错项目远远低于入院时(P<0.05);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也远远低于入院时(P<0.05);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入院时(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实施疾病健康教育管理,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

疾病健康教育管理;缺血性脑卒中;家属

脑卒中属于常见病症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甚至还会影响患者的生命,而缺血性脑卒中占据脑卒中总数的一半以上,因此需要注重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1]。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实施疾病健康教育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家属对脑卒中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能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2]。本次选取了2013年8月到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3年8月到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满足《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0》要求,并没有严重内分泌、代谢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慢性肺功能不全等疾病。所有患者家属均愿意主动参与培训和知识评估,每例患者选择一名家属,共60名家属。

1.2干预方法: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实施疾病健康教育管理干预内容主要包括:①成立疾病管理小组,疾病管理小组成员包括卒中中心主任、护士长、医疗组长和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②建立疾病管理健康宣教方案,缺血性脑卒中专职医师、康复医师及疾病管理时联合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和护理的内容宣教,首先向患者及家属简单介绍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概念、发病原因,容易对该病情产生威胁的因素及预防措施,其次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预警信号发生后的现场急救方式及检查注意事项。③建立患者疾病管理档案,疾病管理小组成员要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评分等,并结合患者检查结果,明确患者可能存在的并发症。

1.3效果评价:

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知识评价,包括缺血性脑卒中的概念、高危人群、常规检查、健康生活方式等,共100个选项,比较患者入院时和健康教育一个月后家属健康知识错误率;比较患者入院时和健康教育一个月的生活能力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包括大小便、穿衣、步行等,神经功能包含意识水平、凝视、面谈、共济失调、忽视症等。

1.4统计学方法:

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将本研究的数据均输入到SPSS20.0软件中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家属健康知识评估:

对患者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一个月后,家属健康知识错误项比患者入院前差距具有显著性(P<0.05)。

2.2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评分:

比较患者入院时和健康教育一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教育一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远远高于入院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教育一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入院时,差异具有显著性(P05)。

3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如今疾病管理的应用比较广泛,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管理中应用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降低治疗成本,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3]。医院通过对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使患者家属能够在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能够继续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护士长及护理人员则主要做好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健康管理内容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医疗组长则主要进行患者及家属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知识的评估和调查,并嘱托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4]。随后医护人员需要嘱托患者及家属进行饮食结构的调整及家庭护理的方法。同时医护人员还需要让患者及家属学会日常生活康复训练方法及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医院最好每个月举行一次缺血性脑卒中病友会,患者出院后也需要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指导。疾病管理师还需要最好电话回访功能,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护理指导,如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指导,现场急救指导等[5]。本次研究数据可知,患者及家属在自主接受健康教育管理,家属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知识的掌握远远高于患者入院时,这表明家属能够更加全面的进行患者健康指导。健康教育一个月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均得到优化,这表明疾病健康教育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综上所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实施疾病健康教育管理,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尹绿萍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参考文献

[1]袁赛霞,郑佩君.出院随访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14,03(20):287-288.

[2]顾巧华,王艳.实施疾病健康教育管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4,12(19):74-76.

[3]顾巧华,王艳.家属同步疾病管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02(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