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博弈论;招投标;建立;运用

引言

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的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和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具有竞争和对抗性质的行为,参加竞争的各方由于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每一个竞争者必须考虑到其他对手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对自己决策的影响,并力图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与合理的决策,这些行为都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

1 博弈论简介

博弈论的出现与发展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其基本思想则由来已久,如中国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其中对战争胜负的认识,以及胜负之间诸因素的相互作用的深刻论述,和其所提出的一系列军事对策等,都反映出系统的博弈论思想;而巴比伦王国的犹太法典中讨论的一个所谓的婚姻合同问题,则通常被人们认为是最早使用了现代合作博弈理论。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为对策论,是研究具有对抗或者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的分支,起源于20世纪初。1944年冯・诺依曼(Von Neumann)和奥斯卡・摩根斯坦恩(Oskar・Morgenstern)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奠定了博弈论的理论基础,标志着博弈论理论体系的形成,并从此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也就是说,博弈论就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情况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

王文举教授在《博弈论应用与经济学发展》中的定义:博弈论是研究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理性的局中人(参与人)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如何选择各自的策略以及这种策略的均衡问题,即研究当一个局中人的选择受到其他局中人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又影响到其他局中人的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

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博弈的参与者(局中人),博弈的次序(行动),博弈的信息,博弈的策略,博弈的支付函数,博弈的结果,博弈均衡。对于一个博弈的描述至少必须包括参与者、策略和支付函数;而次序和信息则是建筑材料;参与者、次序和结果合起来称为博弈规则,业主的目的即在于运用博弈的规则来确定均衡。

博弈论中参与者有2个或2个以上,此处称他们为局中人,常用记号i= 1,2……n来表示。每个局中人都有着自己的可行行动集(称为策略空间)供自己选择,这种选择毫无疑问地会影响到其他局中人的切身利益。各个局中人理性地采取或选择自己的策略行为,使得在这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依存关系中,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利益所得(称为盈利函数极大化),这正是博弈论的关键所在。

根据博弈结构各方面的特征,博弈分类方式很多。交叉结合不同角度的分类,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基本博弈类型,即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这里只介绍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2 招投标在博弈论中的类型

招投标是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形成的配置与获取资源的交易方式。招投标起源于拍卖理论,绝大多数招标采用的是密封式第一价格拍卖机制(Sealed-bid first price auction)。密封式第一价格拍卖机制采用保密的形式,各投标人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工程的基本资料,密封标书投标,统一时间开标,将拍卖物(与工程建设有关的东西)拍卖成交给要价最低竞买者,同时也需要考虑综合权衡投标人的报价、信誉、施工方案和各种保障实施等方面的状况(国际通行的最低价中标法)。

我国为有效促进竞争,《招标投标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投标人少于三个的招标人应当重新招标,因此在工程招投标中,招标人应公开或邀请n个(n》3)投标人参加投标。工程建设招投标中,业主或人为防止泄露标底产生腐败行为,为投标人创造公平的环境,故在招标文件中不设标底或者制定招投标控制价,要求低价中标,此类招标是目前国内招投标市场确定中标人的主要方法。

工程招标投标的整个过程就是投标人与业主、投标人与投标人等之间博弈的过程。这些有着各自不同利益的主体在决策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成为博弈中的局中人。投标过程中,每个投标人在做出自己的决策时不知道对手的决策,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整个市场的预测,在考虑其他投标人可能的决策基础上制订出可能中标的标书,并以密封的形式送交业主或人,不让自己的报价以及其它信息给对手知道,到开标时这方面的信息才揭晓并确定谁中标。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工程招投标活动属于比较典型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3 博弈论模型的建立

模型假设:每个投标人都是理性的,其目标都是尽可能中标,且希望中标后盈利(利润)最大化,各投标人参与投标均具有相同的中标可能性,以及大体相当的报价基准,投标人投标期间发生的费用对于整个工程造价来讲所占比例很小,在投标人的盈利函数中不予考虑。

设投标人i 的投标报价为b,其对工程成本的估计为c,投标人的报价会随着估计成本的增加而增加,或者减少而减少,b和c存在一定函数关系,记为b(c)。显然,没有一个投标人会递交比自己的估计成本更低的报价,即b(c)?c。设n 为投标人数,当投标人i的报价b小于其他所有投标人的报价,则投标人i中标,其盈利u为其报价b与估计成本c的差值,即u=b-c;当所有投标人的报价均相同时,假设盈利平均分配给各投标人,则投标人i的盈利 ;当投标人i的报价b高于其他任何一个投标人的报价,则其盈利u=0。按以上讨论,根据贝叶斯纳什均衡,可建立投标人i的盈利函数u:

其中,投标人i的盈利u(b, ,c, )为与其自身报价、其他投标人报价、自身成本和其他投标人成本有关,并成一定函数关系。b< 为投标人i的投标报价小于其他(n-1)个投标人的投标报价,则投标人i中标,其获得利润为b-c;b= 为投标人i的投标报价与其他(n-1)个投标人的投标报价一致,则投标人i与其他投标人共同分担该标,其获得利润为 ;b< 为投标人i的投标报价高于其他(n-1)个投标人的投标报价,则投标人i不中标,其获得利润为0。

根据概率论知识可知n个投标人报价相同的概率几乎为0,故可以认为b= 时,u=0;则得投标人i的期望盈利:

式中,(b-c)表示投标人i的投标报价减去其估计成本后的利润; 表示投标人i的投标报价小于其他所有(n-1)个投标人的投标报价的概率。

根据各投标人均具有相同的中标可能性的假设,知:

得:

根据贝叶斯纳什均衡中假设b(c)严格单调性,c服从[0,1]均匀分布,得到:

其中, 为投标人i投标报价b(c)的逆函数。从而得到投标人i的期望盈利:

使得投标人i的期望盈利u极大化条件是:将式(6)期望盈利函数对b求导并令其等于0,得到投标人i的极大盈利一阶条件:

4 博弈论在招投标中的两个例子

对手博弈

90年代中期,某厂拟引进“卷板生产线”,估价300万美元。公开招标后,投标的有国内和日本、港台地区的6家投标商。

其中,某一家日本投标商,由日本总部的经理亲自出马,中方陪同,在开标的前一天特地“拜访”招标公司,考察投标地点情况。招标公司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但是没有告诉究竟有多少投标人。

第二天,原定10:00投标截止和开标。该公司日本人9:00就到了。询问投标细节要求,自己人坐在一旁谈论、商议,可就是不递交“投标文件”。

到了约9:45分,另一家日本公司来投标了。看到对方递交了投标文件,该公司的代表不慌不忙的向已经装好“投标文件”的袋子里加放了一张纸。然后密封、签字盖章,递交。

唱标时,大家才知道,该纸条是一个特别的“折扣声明”:为响应本次招标活动,特地在原报价基础上,降价30万美元。大家最后明白:如果另一家日本公司,也就是他的竞争对手不来,这个特别折扣的纸条就可以不放进去。最后,该公司顺利通过评标,而取得中标结果。

两套方案的博弈

我国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起草人之一,刘慧教授是早期中国派往英国学习政府采购和招标的第一个青年学者。她在1992年出版的《国际招标与投标》一书,第269页中,举例说道:“日本某公司在国际承包工程投标时,曾把我国的一个较大的建筑公司作为瞄准的竞争对手。他们准备了两套报价方案:一套高价若我公司不参加投标,就能得到较高的利润;一套低价,以备在我公司参加投标的情况下,与我竞争。幸好我国企业及时发现了这一情况,报价做好后一直稳而不发。最后,日本公司等待不及,错认为我公司不参加投标,就发出高报价投标。”这个例子属于招投标活动中典型的“博弈”案例。

5 结 语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博弈论;慕课;教学应用;必要性;优势

一、博弈论教学

博弈论也称对策论,是研究在特定情境中互动决策问题的一门学科。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过,“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了解”。

博弈论作为一门经济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在各大高校经管类专业中都有开设,而且以专业必修课居多。而且博弈论的方法,在我们日常生活决策中有重要的应用。它教给我们一种理性思维去分析生活当中的事情。其实博弈论的思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已经广泛渗透。比如,小时候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小学语文课本中“田忌赛马”的故事;生活中的讨价还价等,都是博弈思想。只是当时我们还没有接触到这个概念,没有系统完整的去学习。

大学课堂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去更加深化思维,更深入的学习博弈知识,从而更好的在生活中应用博弈方法。但是目前博弈论课堂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依托讲授习题练习,结合案例。学生的参与不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足。所以怎样丰富博弈论课堂,加大信息量,更多的体验博弈论思想在生活中的积极应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博弈论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而慕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二、慕课

慕课是二十世纪兴起的一种网络课程模式。以大范围,形式新颖等特点,为大家广泛地应用于现代教学中。目前慕课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2014年在网注册的慕课学员已经达到60多万,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现在已经有很多专业从事制作慕课的团队,也完全能满足各类学员各类课程的要求。

三、慕课与博弈论教学的结合

慕课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为一种方便的自学方式,慕课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作为博弈论课程的补充。弥补传统课程课时不足,信息量有限的弊端。传统课堂一节课50分钟,各大高校博弈论课程安排34-51课时。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去更多地教授博弈论的知识,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去体会博弈论思想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应用。但如果能在传统博弈论课程当中结合慕课,那么部分知识,包括大量的案例,情景O定等都可以通过慕课来完成。

慕课具有范围广的特点。博弈论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在经管类院校中被广泛开设,基本上所有专业都要学习该课程。但是学校资源有限,老师的精力有限,而且各专业课时不一致,深度要求不同。仅凭传统课堂,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慕课作为一种网络课程,范围广,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只要网上报名就可以学习,可以很方便的去弥补传统课堂实体资源有限的缺点。完全可以满足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同时学习的要求,既方便又快捷。

慕课具有开放性。慕课作为一种网络课程,对学员没有限制。任何学员只要在线注册就可以参与,有利于博弈论教学在全校的开展。虽然博弈论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课。但是很多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也有很大的需求想要学习该课程,所以当资源有限,不能全部安排课程的时候。慕课就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可以供任何专业的学生学习。同时去全民推广博弈论课程也有利于经济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慕课形式新颖。能方便的演示实验,模拟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能让学生更真实感受博弈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怎么影响个人的决策,充分的体现理论应用实际的现实意义。比如一个很经典的博弈案例“智猪博弈”,博弈故事描述的是大猪和小猪谁去按食槽开关的决策问题。实际上,这样的博弈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以模拟大小企业共存的问题。传统课程只是结合案例简单的分析了这种应用。如果在传统课堂讲授外能再更多的结合慕课深入案例,那么学习效果是事半功倍的。也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去切实的融入到生活情境当中,感受博弈对决策的影响。

慕课具有自检性。学习不光要听,更要练习巩固。通过检验考察自己掌握的情况。传统课堂老师能面对面地观察学生,通过表情以及学生的课堂反应了解到学生的接受情况,并及时调整课堂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还有课堂练习测验的方式,也可以很方便的考察学生。慕课作为网络课程也考虑到了这一问题。安排了作业,测验,在线讨论等方式,力求学生能尽可能地掌握所学。而且慕课的网络特点是可以重复播放任意片段,一旦有知识不理解的,学员可以反复听课,直到完全理解。

慕课具有约束性。注册慕课后,学员只有完全学完课程,完成课程安排的学习任务,并在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相应学分。这样的约束性可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应用到博弈论教学当中,在全校学生都能学习的情况下,还能保证学习质量。确实可以作为传统博弈论课堂的补充。现在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和特定的慕课平台建立合作培养,承认学员在慕课中心拿到的学分,并计如总学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课程的学习,也有利于慕课在现代教学中的进一步推广。

四、结论

慕课的特点可以很好的将其结合运用到博弈论教学当中。去弥补传统的博弈论教学方式单一,课时有限的缺点。但是慕课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教学方式,在发挥自己优势特点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它的弊端。首先,在没有老师的强制约束下,学生是否能自觉地独立完成所有课程。其次,学生虽然能够反复观看视频,反复理解学习内容。但是如果反复学习之后,仍然不能透彻理解时该怎么答疑解惑要怎么办。这都是网络课程所不能给予的,必须通过传统课程去更好地实现。再者,慕课对学生的考核包括测验,讨论等方式,合格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所有学员都采用同样的标准是否合理。这些都是将慕课应用到实际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明确,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课程,在帮助学员学习课程,辅助传统堂的时候。更多的只能定位为一种辅的学习方式,绝对不能代替传统课堂。

【参考文献】

[1] 何国平,杨云帆,陈嘉等.“慕课”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展望.中华护理杂志[J].2014(49)1095-1099.

[2] 胡珊邢涛.慕课视域下“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现代教育技术[J].2015(24)78-82.

[3] 张长海,焦建利.地方高校大学生慕课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J].2015(345)64-68.

[4] 姜泓冰.“慕课”,搅动大学课堂[N].人民日报,2013-07-15(15).

[5] 王思佳.幕课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启示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 博弈论 方法

问题的由来

新闻传播学比之其他社会人文学科,方法论的研究尚未深入,本文所要论及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博弈论方法,就表现得比较典型。

将博弈论与新闻传播学相交叉的思路, 在上个世纪80 年代社会科学方法论讨论最热烈的时候,新闻理论界尚无人提到。后来新闻学与文化学、新闻学与心理学、新闻学与美学、新闻学与社会学等的研究,开始陆续出现。但新闻理论界在新闻交叉边缘学科研究过程中,一直没有很好地重视新闻传播博弈学的研究。作者在1997 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一段时间, 涉猎了一些有关博弈论的论著,产生了新闻学、传播学与博弈论之间关系的简单联想。这种联想主要是对新闻文化学建构来讲的,从新闻文化的外延角度来看,新闻传播的竞争生态研究,不能缺少博弈论的思想。

上个世纪90 年代之后, 有关博弈论的书籍开始增多,后来出现了普及性的博弈论读物, 这些书籍大都将社会生活、经济领域、历史经验等方面内容,与各种博弈类型相类比,说明博弈论的道理,但也带来某些副作用,即博弈论的庸俗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博弈” 一词在新闻报刊、文章论著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新闻传播与博弈的关系,真正被新闻传播理论界重视, 是在2004 年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上,会上提出“传播即博弈”的观点,并存在争议。2008 年10 月,孙光海、陈立生的《传媒博弈论》由三联书店出版,有论者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把博弈论引入传媒领域的成功力作。

从新闻传播理论界涉及新闻传播与博弈论关系的话题,或在文章论著中有意识地使用“博弈”概念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狭义基础上的理解。仅仅从传媒市场竞争的角度, 来研究新闻传播的博弈。如《传媒博弈论》一书,“将四大主流门户网站、两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四大城市的13 家都市报作为研究对象, 对各大媒体平时新闻报道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环境进行分析,从新闻到版面到受众再到发行, 通过大量案例剖析与实战推演,总结出各大媒体在不同环境下,针对不同的竞争对手以及竞争对手采取的策略,从而制定最佳策略。内容包括网络媒体博弈、都市报博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博弈、热点新闻与冷门新闻、大新闻与小新闻博弈等”。当然,从最严格意义上来看,该书许多内容还停留在下文所提及的第三种认识上。但就分析比较到位的有关传媒博弈的内容来看,完全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媒体之间竞争策略着眼,探求媒体的生存之道。

二是广义基础上的理解。从博弈论的广义思想出发, 来探讨新闻传播领域中,如何把握新闻活动的规律,有学者称之为“大博弈的思维观”。实事求是地说,新闻传播理论界在这方面的论述还较少。人们由于对博弈论的跨学科性质意义尚不十分了解,所以对这种广义理解还持较为消极的态度。传播与博弈是两个概念,但并不意味着传播不能用博弈观点去研究。小约翰将博弈论研究归入人际传播理论,说明他已经把博弈论纳入到传播学视野了,不存在谨慎与否的问题。小约翰在《人类传播理论》的前面部分特别提到传播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即所有社会科学理论都存在传播的问题, 传播学强调传播的双向性,恰好说明了与博弈论的紧密联系。另一位讨论者强调:“用博弈论解释一般传播现象的做法不可取。”这是基于“传播即博弈”这一命题而得出的观点。应该说“传播即博弈”是不对的,但“传播之中有博弈”,“博弈之中有传播”,在一般的传播现象中存在部分博弈现象, 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我们注意到,在正常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理性的情况还是较为普遍的。那种强调博弈论研究对象必须是理性的,从而认定传播学一般现象无法以博弈论进行解释,不尽妥当。我们知道,传播模式研究的前提,也要求理性的状态。[论文网 Www.LunWenData.Com]

三是日常通俗语义基础上的理解。一般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或传统哲学所说的作用与反作用意义层面,来使用“博弈”概念。诚然,博弈论研究确实离不开这些因素, 但所有事物间的这些因素,不一定都是博弈论所讲的博弈。也有在互动反馈意义层面, 来理解博弈的,比起前者进了一层,然而也不十分确切。如诸多文章中的“不同文化与黄色新闻的博弈”、“媒体道德与新闻价值的博弈”、“新闻规律与媒体利益的博弈”、“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博弈”、“政府与新闻界的博弈”、“博弈海量信息”等。其中有些文章也道出了某些新闻传播博弈行为,但存在将博弈论泛化的情况。如有论者把主观上的意识与客观上的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观念或做法与某一具体的观念或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这都是与博弈论不相契合的。我们只能说是直觉地使用了博弈这一名词,而没有从博弈论的理论角度去进行规范的研究。

本文的重点不在于专门提倡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博弈论方法,而是力图客观地思考博弈论方法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究竟能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起到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建构作用,甚至形成新闻传播博弈论这一新闻传播学的分支学科。

博弈论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可能性德国著名数学家哥德尔1931 年提出不完备性定理:第一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在内的形式系统中,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定。第二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的形式系统自身不能证明它本身的无矛盾性。这个定律虽然是针对数学来说的,但是其革命意义远远涉及科学哲学、逻辑学,而这种情况也注定要影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诚然,新闻传播研究中,也不能将博弈论看做是无所不能的理论。我们研究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可能性,目的主要是运用其基本思想, 扩展研究视域,在新闻传播领域内最合适的地方,找到双方的契合点,从新的角度描述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的规律, 调整我们的传播行为,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博弈论最基本的思想,其一,在同一活动中,某事物的行为效果如何,有赖于它事物的行为。其二,是均衡概念。其三,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的人,指行动者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决策选择策略的目的就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作决策时可能往往是有限理性。其四,博弈论是竞争与合作的游戏,一般有协议契约。根据以上的简单概括,随之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过程中,有没有相类似的情况? 其一,在同一新闻传播活动中,双方各自的行为要视对方的行为而定?其二,均衡概念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实现?其三,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是不是理性的?情况允许的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否是追求的目标?其四,竞争与合作的契约关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建立?答案是倾向积极的。

有了上述基本思考,我们再从更大一些的方面来探讨运用博弈论的可能性:

哲学意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即经济的因素在社会生活、交往关系中的普遍性、基础性。虽然,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诸多的因素,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平行四边形”合力作用,但归根结底的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对立统一。

博弈论之所以在经济领域呈现出活跃的情况,人们之所以在各类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中发现博弈的因素,是因为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结成的各种交往关系所决定的。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归根结底是由交往关系决定的。因此,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后,包括新闻传播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亟须建立一套新型的适应这一体制状况的文化产业伦理。目前可以定义为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就和博弈论中核心理论之一的“均衡”概念相暗合。每一次新闻传播策划、新闻报道活动或具体的新闻传播行为,都存在博弈论的问题,因为在某一次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之间、传受之间等,都有一个行为对策选择的问题,在现实环境中不可能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不追求个体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可能追求的就是整体国家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如我国文化产业的双赢策略,即博弈论的“均衡”。公益与私利、赢利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一直存在,博弈的均衡可达到社会发展的和谐。

社会科学理论范式也有一个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问题。

方法论意义。我们知道,博弈论最初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筹学下面的对策论。后来应用于经济领域。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西方经济学前沿领域的博弈论,已逐渐变为一种占主流地位的基本分析工具, 人们十分重视其方法论意义。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史子集弈的思想无处不在。过去曾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 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数学,而社会科学的基础可以是博弈论。我们不能说它完全正确,但是至少应该承认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从广义的角度看,传播应用学派的传播模式研究, 实际上相当于博弈模型。在我国较为流行的英国人丹尼斯·麦奎尔、瑞典人斯文·温德尔合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中, 许多传播模型十分典型地体现出这种情况。该书第一版介绍了35 个传播模式, 第二版介绍了66个传播模式。除了个别早期线性模式外, 在控制论的反馈概念出现之后,传播模式越往后越具有博弈的性质,甚至可以这样说,研究当代传播模式离开了博弈的思维, 其研究是存在欠缺的,虽然其模式可能并不能完完全全解决实际中的所有问题。

理论建构意义。新闻学、传播学以及中国化的新闻传播学,从它们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来看,是建立在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日益融合的时代, 在需要破除自然与社会科学鸿沟的时代, 谁也不能断然否定新闻传播学领域可以不要博弈论的参与。作为与社会实践互动频繁、联系紧密的社会科学之一的新闻传播学,从来不存在其他学科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由于受经济学的影响,人们思考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时,可能认为仅仅反映在传媒的经营管理上。这种狭义的理解,导致产生了博弈论不适合一般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观点。作者认为,新闻传播研究中重视运用博弈论,并不是要求新闻传播理论“范式”像经济学那样转向博弈论,并把它作为核心的理论分析工具,而是在理论体系建构中,对博弈论方法给予足够的重视, 将其中合理的内容,吸纳到基础理论中来。更重要的是,将博弈思维作为指导理论研究的一个窗口,扩展新闻传播理论空间。当然,也可以建立新闻传播学下面的二级学科“新闻传播博弈理论”, 进行专门的新闻传播学新领域探索。

结语

新闻传播研究对博弈论产生兴趣已有多年,但是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被吸纳与运用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原因是新闻传播理论界对博弈论尚不太熟悉,对博弈论的理解也参差不齐,甚至还存在部分抵触心理,致使研究成果的质与量不甚理想。新闻传播研究需要理论创新,对理论与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路径。研究新闻传播博弈论,对理论研究者提出了知识更新的更高要求。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内部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博弈论无论在广义、狭义还是方法应用上,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都有用武之地,关键在于我们的观念。

参考文献:

1.肯尼斯·赫文[美]、托德·多纳著:《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要素》,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施锡铨著:《博弈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博弈论;大学生活;经济人

[DOI]10.13939/ki.zgsc.2015.45.214

1 静态博弈: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在纯策略博弈中,通过画下划线的方法可以找到纳什均衡。然而并不是所有纯策略博弈都有纳什均衡。但倘若给参与人的每个策略附加一定概率,构成混合博弈,此时运用混合策略曲线法,结合数学推导,就必然能找到纳什均衡。假设A,B同学分别以“a1,a2”,“b1,b2”的概率选择自习和看电影,其支付矩阵为:

在此图形中,A,B同学混合策略曲线的两端点分别为(0,1),(1,0)和(0,0),(1,1)。两曲线唯一的交点(1/2,3/4)表示A,B同学以(1/2,1/2)和(3/4,1/4)的概率选择自习,看电影时,博弈达到均衡。此时双方均没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动机,期望支付也最大。

2 静态博弈下的古诺模型

一个大学食堂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同学们的生活质量水平。现假设某大学有两个食堂,第一食堂自主经营,第二食堂对外承包,现研究其在静态博弈下的策略选择问题。

静态博弈要求双方参与人同时采取行动,有古诺模型和伯特兰德模型,这里讨论前者。古诺模型下假定市场只有两个厂商,生产相同产品等等。一,二两个食堂可视为两个寡头厂商,他们提供相同的饭菜。为简单起见,假设成本为0,面临的反需求函数为P=24-2Q:

因此,当两个食堂均以8元的平均价格供应饭菜时,双方销量均为4000份,此时达到了静态博弈下的纳什均衡。联系实际生活,上外食堂一顿饭菜的平均价格还不足8元,比较符合学生的利益。

其实,上述案例若在动态博弈下,也可根据斯塔克伯格模型找到均衡点。如果一食堂先采取行动,二食堂在一食堂已经制定的产量上选择策略。其他条件不变时,最终会在Q1=6,Q2=3,P=6 处达到纳什均衡。与古诺模型相比,两种都是产量竞争下的垄断模型,不考虑市场价格的影响。但在斯塔克伯格模型中,先行动的参与人不再有反应函数。并且在一食堂先行动的情况下,其产量是二食堂产量的2倍,相比两者同时行动下的产量(Q1=Q2=4),一食堂提高了2000份,而二食堂则降低了1000份。这实际上也与经济学中的“先动优势”遥相呼应。

笔者以案例作为骨架,支撑起全文脉络,易于理解。相关案例更是从大学生活中找寻灵感,贴近实际,适用性强,便于引起读者共鸣。文章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循序渐近,步步为营。通过将经济学知识,数学知识,博弈论和大学生活四者有机结合,挖掘出简单生活背后的奥秘,希望能进一步提高读者对博弈论的认知和感悟,巧妙运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总之,学好博弈论,就不会在面临众多选择之时感到手足无措,就会始终站在理性经济人的角度认真思考,做最正确的选择,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商业企业广告促销博弈论分析

一、引言

随着社会化生产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通讯和交通运输工具的现代化,企业流通、销售领域、生产保护和相互之间的协调等是当今市场经济社会新特点,使得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情况常常表现在若干家大的公司之间所展开的激烈角逐。这些大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当一个企业的价格策略发生变化,产量和产品种类调整时,都会对市场上同行业中其他厂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使企业的得失兴衰,往往是取决于关键时刻的决策是否正确。回想起2000年前后的彩电降价狂跌,近年来的企业并购联合,以及国际市场上的美、日汽车贸易谈判等等皆属于同一类型的竞争问题,都可以应用博弈论进行分析。

二、博弈论概述

1.博弈论定义及博弈的基本要素

博弈论(Game Theory)是研究各方策略相互影响的条件下,理性决策人决策行为的一种理论。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包含四项要素:博弈的参加者;策略空间;进行博弈的次序;博弈方的得益。一旦确定了以上四要素,一个博弈也就随之确定了。

2.博弈论的发展及应用

1944年Von Neumann和Morgensterm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系统的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20世纪50年代是博弈论研究、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一些重要的博弈论的概念就是在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如“纳什均衡”等。近几十年来,博弈论的应用研究迅速发展,有人将这种发展趋势与100多年前的“边际革命”相比拟,惊呼“博弈论革命”己经来临。1994年Nash、Selten、Harsanyi三位“博弈论”巨匠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则更使博弈论作为重要的经济学科分支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最具权威的肯定。

现在博弈论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经济学科的接受和运用,几乎贯穿了整个微观经济学,并且己扩展到宏观经济学及产业组织理论,在环境、劳动、福利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大有“吞噬”整个西方现代经济理论的趋势。博弈论的应用范围不仅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公共选择,还有犯罪学等等。

三、基于广告、促销行为的商业企业决策行为博弈论分析

企业之间的竞争被视为策略的博弈,在博弈中,每个企业都为利润进行竞争。以下,笔者就商业企业的广告行为及促销行为进行博弈论分析。

1.商业企业广告行为博弈论分析

(1)理论基础

“囚徒困境”博弈是博弈理论中的典型实例。“囚徒困境”讲的是两个同案犯嫌疑人(囚徒)被警方拘捕后,为防其相互之间串供,而分别拘押、隔离审问时,两疑犯所面临的认罪策略选择的问题。两囚徒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实现最大利益。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市场竞争中,环境问题,公共资源开发、利用及商业企业广告行为等决策中屡见不鲜。

(2)分析过程

利用“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可分析商业企业销售商A与销售商B的双人广告博弈。

假定两销售商A与B面临着做广告和不做广告的战略选择。如果两家销售商都不做广告,它们将平分市场份额,并由于广告费用减少带来的低成本而分享相同的高利润。如果两销售商都做广告,他们也将平分市场份额,但广告费用的高成本将带来较低的利润。第三种情况,如果一家销售商做广告,另一家不做,则做广告的销售商将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利润(见表1)。两销售商的利润收益从2到10,10为最大收益。在收益矩阵中,列为销售商A的战略,行为销售商B的战略,矩阵中第一个数字为A销售商的收益,第二个数字为B的收益。

表1 销售商A与销售商B的收益矩阵

可以发现,这个案例与“囚徒困境”有很多相同之处。各家销售商可做如下分析:“如果对手不做广告,由于本销售商做广告的利润10大于不做广告的利润8,所以应该做广告;相反,如果对手做广告,本销售商做广告的利润4大于不做广告的利润2,也应该做广告。这样,无论对手如何,本企业最好做广告。”结果是两销售商业都做广告,各获得利润4而不是8。

对这个例子结果的进一步讨论还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当一个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只为自身的利益打算时,即使大家都遵守社会规则,个体的行为是不一定符合集体或社会的利益的,甚至也不一定真能实现个体的追加利益。

2.商业企业促销行为博弈论分析

(1)理论基础

一般地,用混合战略均衡理论分析销售商的促销行为。假定博弈双方都是理性的,虽然每一方都拥有两种战略,但他们选择战略的方式是不可预测的。不可预测意味着战略选择中包含随机因素。每种战略都有一定的概率选中,因为是博弈双方两种纯战略的组合,所以叫做混合战略。博弈双方任务的一部分是“将战略进行混合”,以达到不可预测的目的,这样对手就无法预测出对方即将采取的策略,也就不能进行相应的准备了。混合战略是根据给定的概率,在若干纯战略中进行随机选择,将这些纯战略按概率混合起来。但混合战略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销售活动。有一些销售安排具有可预测性,例如,节日期间的促销活动。但是还有一些销售活动是不可预测的,例如,事先没有任何通知的销售活动。为什么销售商想要让他们的销售活动不可预测呢?这可能是一个战略混合。如果顾客知道什么时候会打折,他就会专等打折的那几天进行购买。然而,顾客可能也希望自己的购买活动是不可预测的。如果销售商掌握了他们的购买日期,可能不会在那几天打折优惠了。

(2)分析过程

为使问题简化,我们假定一个两人博弈,销售商和顾客分别是其中一位参与者。销售商的战略就是选择将优惠促销活动安排在今天或明天。顾客的战略是选择今天还是明天光顾该商场。假定两位参与者的收益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销售商和顾客的收益矩阵

从销售商的角度来看博弈的收益:假定顾客今天光顾该商场的概率是p,销售商两种战略的期望收益如表3所示。如果其中的一个值比另一个值大,销售商就容易挑选一个顾客不会光顾的日子搞优惠活动。因此,顾客会调整p值以使表3中的两个期望收益值相等,用数学方程可以对之求解,如下式所示: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顾客今天光顾该商场的概率是4/9,明天来的概率是1-4/9=5/9。

从顾客的角度分析博弈的收益:假设促销活动在今天举行的概率是q,顾客两个战略的期望收益如表4所示。如果其中的一个值比另一个大,那么顾客就会容易地挑选一个能从优惠销售中获益的日子来商场购物。

于是,销售商也会调整q的值,使得顾客今天或明天来商场的期望收益相同,如下式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