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范文第1篇

一、高等教育发展概述

我国的高等教育是经历了很多不同阶段的,我们这里的研究仅仅从改革开放作为起止时间,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的确百花齐放,在思想启蒙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社会背景和社会条件不同,与现在的高等教育模式差别太大,不具备可比性和指导性;而新中国建国前全中国处于战乱之中,高等教育是基本无法正常运行,更遑论发展了;建国到改革开放的这一段时间内因为各种原因高等教育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才算是走上正轨。

1978年,随着党的思想拨乱反正,社会发展开始走上正轨,尘封了许多年的高等教育重新艰难地走上了前进的道路,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以恢复。高等教育开始走上正轨的标志就是高考的恢复,因为高考就是连接中学和高等院校的桥梁。在当年,党和国家决定建立一大批高校,并且对高等院校进行学科和专业的大型调整。

1985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当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为教育改革拉开了序幕。这次教育的改革主要是对建国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发展做出了正确的评价,尽管在1978年高等教育就已经恢复,但是经过了常年的停滞,高等教育发展并没有目标,而上述决定正是为其制定了目标,明确了方向。

高等教育改革的下一个重要节点就是1992年,当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为处在迷茫中的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改革也随着经济发展目标和手段的明晰而发展。在当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在京召开,大会指出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也充分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高等教育至此才算是迈入了飞速发展的道路上。

1992年至今,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有所成效,但是总的来说其实发展得并不显著。不像前面几个阶段,要么教育由停滞转入正常,要么由无目标转为有目标,这个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显得十分迷茫。追求素质教育,却并没有真正切入问题中心的解决方案;想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到最后也仅仅是中学教育的延续;想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却仍然将学生限制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不能说成功。

二、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出路

我们对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主要针对的是现代高等教育变革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发展进行研究,因为之前的高等教育发展与现在的发展基本上是两种形式。

首先,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连续,没有持续性。当前社会变革体现在各个领域,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断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但是多次的改革并没有连续性,往往多次改革的原则和目标都不尽相同,发展较为混乱。没有一个统一的发展原则和发展规划,发展的效果可想而知。其次,高等院校之间受到政策的倾斜程度不同,教育公平堪忧。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是极不均衡的,国家对于重点院校的照顾程度远远超过了学校发展的需要,而真正需要发展的院校受政策影响较小,其发展受到制约。再次,高等院校的发展过分注重其学校的属性,而没有与时代接轨。当前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使得高等院校的地位与作用已经不限于单纯的教学和科研职能,大量新的任务担负在高校肩上。而高等院校并没有充分发挥在这个方面应该起到的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未来高等教育想要可持续地发展,必须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明确的目标和原则是必须的,要进行完善的长远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想要事物向前发展,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原则,在目标与原则的指引下发展才是科学的,才是客观的,才是符合实际的;其次,要注意教育公平,这个教育公平体现在很多方面,既体现在优秀院校的本地招生与外地招生界限应当打破,还体现在政策上的支持应当公平;再次,高校未来的发展要充分地与高校本身自由、活跃的氛围相结合,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而不仅仅发挥输送人才的单一目标;最后,进行微观的学科体系的改革。

高等教育的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财政 成本分担 政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057-02

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理论是美国教育经济学家布鲁斯・约翰斯通于1986年正式提出的,布鲁斯・约翰斯通根据时代的发展情况不断发展、完善“成本分担”理论。他认为,高等教育的各种成本应由各受益主体即政府或者说纳税人、学生家长、学生本人、私人或社会事业捐赠者四部分共同承担。我国学者王凌皓、苗淼认为,实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能够缓解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有利于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并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必要性

1.解决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问题的需要。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较之其他国家投入不足,使高等教育采取成本分担的形式成为必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我国高校普遍扩招,纷纷增设专业、扩建校区、增加和改善设施设备等,这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尽管近年来国家把教育的改革发展作为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根本问题,已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但由于财政能力的下降,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目前仅为3%左右,还没有达到像有关政策目标设定的那样逐步上升,没有达到4%的预期水平。因此,推行成本分担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便成为高等院校的必然选择。

2.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需要。在社会发展、人均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通过高校收费的方式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给国家、高校、企业和学生家庭,增加了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从而可为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说,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的。

3.经济活动多样化之使然。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专业分工日益精细,经济活动多样化特征日趋明显。而经济活动的多样化必须要求有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做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育成本仍然由政府“单挑”,必须使教育完全处于政府的严密控制下,就不利于教育多样化的实现。而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和政府一起分担教育成本,会使其对教育获得一定的影响权,进而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量身打造一批专业人才,使整个社会经济实现多种形式蓬勃发展成为可能。

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成本分担的现状。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成本的现状是:成本分担多元化,但在主体分担的比例上却出现很多问题。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总量逐年增加,但政府投入在生均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却变化不大。相应的,学生个人和家庭、社会团体、私人企业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无论在绝对数量上和相对比例上都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高校收费改革后学生及其家庭所承担的比重增幅较大。具体可参见2003~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来源情况(表1):

2.成本分担存在的问题。(1)教育成本分担比例达到或超过了社会大多数人能够承担的心理极限。据社科院2011年的《社会蓝皮书》数据表明,2010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869元,其中有40%是实物性收入,还有20%必须用于第二年的生产开支。这样一来,农民真正的可支配收入每年人均不足2000元,要供一个孩子读书,是非常困难的。(2)国家分担的比例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近年来,全国每年GDP增长率都在9%以上,一方面,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确实在增长,另一方面,政府投入与学校和学生增长幅度并不相称。这导致了从1999年扩招以来,学费收入成了高等学校经费来源的主要部分,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比例不但没有提高,反而还在相对下降。(3)成本分担制度执行和落实出现偏差。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在执行成本分担制度时,没有考虑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特别是没有考虑社会中低收入阶层、特别贫困阶层学生的承受能力,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在成本分担比例的控制上,没有充分的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和监控作用,客观上加剧了享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三、结论与对策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角度来看,教育财政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应该有进一步的改善,以下为相应的对策:

1.增加和优化国家教育投入。在保证政府处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优化国家教育投入,比如实行对高校的财政差别化支持,这样既可以充分合理利用资金,又不会出现国家对高校财政投入出现“大锅饭”的情况;此外,还可以探索利用教育券制度,进一步扩大低收入家庭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同时政府也可以对那些低收入家庭的高能力学生发放奖学金,或者也可以通过学校发放,以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

2.激励地方政府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高等教育。在我国财政分权的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财政自,而且有些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还是很高的。但是地方政府,特别是市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是很少的,究其原因,在于付出与收益的不平衡。按照高等教育的收益原则,分担高等教育的成本越多,从高等教育得到的收益也应该越大。但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是分省进行的,市级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并不能给该市带来更多的招生规模。为了激励地方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补贴力度,应该将高校所在地区的招生规模与地区政府的财政投入相联系,比如可以考虑让高校给予所在地市一定的额外招生名额,以鼓励市级政府更多地支持高等教育。

3.改革教育财政拨款制度。从分担教育成本的总量上来看,政府教育财政拨款要和教育生均成本以及学费相适应,建立“教育成本――财政拨款――学费”的互动机制,履行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由于我国政府对教育投入总量的不足,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59%,这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连续第四年增长,但仍未达到法定4%的比例,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早已达到6%~7%,投入不足仍是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从分担教育成本的形式上来看,政府除了直接给予财政补贴之外,还可采取间接资助的方式,除了对高校征地、基建、校办产业、教学科研、图书资料及教学设备进口等方面给予应有的援助外,向高校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也是分担教育成本的合理有效的途径。

4.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高校成本分担进行分类控制。在国家分担总成本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别高校的具体情况,设计和采用不同的成本分担设计方案。(1)不同地区高校成本分担分类控制。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国家应分担更高比例的培养成本;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国家应分担较低比例的培养成本。(2)不同层次高校成本分担分类控制。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主要应该是社会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主要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国家应高分担或全分担成本,低收费或不收费,引导和鼓励这些家庭的子女学习应用技术。(3)不同专业高校成本分担分类控制。逐步在一些大学推行学费全免的政策,鼓励那些优秀的但是家庭收入不高的学生,能够没有任何负担地进入大学学习,费用由国家全部分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通过高低不同的学费,引导和鼓励学生选择国家急需的专业进行学习,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构要求和导向。

总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已经形成了由财政拨款、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社会捐资和集资、学杂费以及其他教育经费等多渠道分担的经费筹集体制,尽管人们对教育成本分担的褒贬不一,但成本分担的改革与实践应当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同时政府应坚定不移地大力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教育财政总额既定的情况下,如何高效发挥教育财政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凌皓,苗淼.高等教育成本补偿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5(6)

2.杜屏,李宝元.中国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与机会均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王处辉,彭荣础.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评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7(1)

4.张亚斌,彭世琦,艾洪山.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8(2)

5.方房泉.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政策选择[J].高教探索,2003(3)

6.张继华.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政策性建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

7.朱洁义.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结构现状与高校社会捐赠.教育学术月刊,2011(1)

高等教育的发展范文第3篇

1.1生源数量增长稳定,但生源质量有下降风险自上世纪90年代高校大规模扩招至今,地方高校招生规模和硬件设施建设基本趋于稳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也促进了社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大中专学历教育已成为多数年轻人职业生涯的必经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但高校扩招,也使得大量地方优质生源流向全国重点知名高校,甚至去国外求学也已成为很多东部发达地区司空见惯的平常事。这一现象的普遍化自然使得很多国内知名度不高、专业优势不突出的地方高校面临生源质量下降的巨大压力。

1.2师资水平稳步提升,但工程背景日益淡化近几十年来,国家及地方在教育领域投入的不断加大,使得地方高校的师资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设施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教师学历及学术水平明显提升,这为提升专业水平、提升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背景却在不断淡化,工科专业培养中科学知识传授成为重点,工程思维培养和实践应用锻炼不断弱化,工科研究生做基础研究论文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工科专业教师本身也大多缺乏工程实践经历。这种工科培养理科化的倾向,自然造成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培养的学生空有科学理论知识却缺乏工程实践锻炼,工程思维、工程意识淡薄,以致企业对学生工程素养的认可度不断下降。

1.3学生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有所提高,但综合素质却无明显改善高校师资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日趋规范,加上工科教育理科化的倾向使得高等工程教育中科学知识传授的比重偏高,这些都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学生未来专业领域的发展大有裨益;但仅有科学知识是不够的,高素质的创新型工程人才还需要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良好的组织沟通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协调能力、良好的开拓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大多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基础而轻应用、重数理而轻人文、重成绩而轻素质、重继承而轻创新,这样的培养模式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期望。

1.4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和新尝试不断涌现,但缺乏系统性指导面对诸多机遇和挑战,高等工程教育必须重视应用、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的呼声不断增强,新一轮世界范围的高等工程教育变革正逐步扩展。麻省理工学院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回归工程实践”的改革理念,强调教学中“实践才是工程专业的根本”,并与瑞典哥德堡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皇家技术学院和瑞典林克平大学发起CDIO工程教育改革,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作为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以培养学生具备在现代工程环境下生存和成长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为主要目标,强调开发“以问题为中心”、能融合“理论教学”和“研究型教学”的实践性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强调对教师和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尤其强调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显然,重视实践性教育重新成为指导理工科大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并指导一系列以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为主的课程改革。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提高,离不开政企学研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既需要宏观战略方面如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和保证,又需要微观策略方面如教学方法、培养方式的优化与提高,这样的系统工程,顶层设计和底层设计缺一不可。然而,对于专业培养定位该如何调整,“回归工程”该如何实施,工程实践训练如何才能贴近工程实际,尤其是对于资源条件较为有限的我国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该如何因地制宜的开展改革,尚未有系统性的指导可供参考。

2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适宜的定位和改革发展方向

与知名重点院校相比,我国众多地方高校知名度相对较低,专业学科优势不明显,师资水平相对薄弱,生源质量也较差,以重点高校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为模版,用于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显然是不合适的。那么对于优势不足的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应如何定位自身,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呢?笔者认为,定位于大众教育,走专才为主、通才为辅、通专结合的专业培养之路,才是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的最佳选择。

2.1定位大众教育与其他各类型人才相同,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也需要高低结合,多层次结合,既需要精英教育,更需要大众教育。知名重点院校的优势学科,正适宜发展精英教育;而地方高校的非优势学科,更适合走大众教育的发展路线,脚踏实地,立足国内,服务地方,积极承担高校服务大众、提升全民素质的社会职能。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中本科阶段的教育,更应当充分利用地方及区域优势,更实事求是的接近企业的大众化需求,接近实际应用,开展务实高效的人才培养,而不能以考取研究生为本科阶段的教育教学指引、为培养少数高层次人才而浪费多数人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只有真正满足了地方区域发展的需要,才有资格向更高水平迈进,才具备足够的实力与知名院校强势专业开展人才竞争。走大众教育之路是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务实选择。

高等教育的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地位;意义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至今已发展了30多年。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显现,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培养大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的合理分布,配合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缓解就业压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搞好高等职业教育,深刻领悟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者至关重要。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

1.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在学历上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相同地位。《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在该法中非常明确地把高等职业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确定了下来。《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大学教育(5级)分为学术性为主的教育(5A)和技术性为主的教育(5B),同属于高等教育,具有同等地位。标准分类的颁布,使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权威性的确认。

2.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也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高等职业院校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其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

3.高等职业教育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二、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

1.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实现享受高等教育的公平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到了无数次验证,广大人民群众也深深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能够享受高等教育成为了人民的现实愿望。以培养精英为目的的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显然不适合以大多数普通群众为培养对象,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是面向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阶层,面向大众的教育形式,它更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性,为人民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果。

2.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和扩大就业。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资源占世界总量的25%,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劳动力规模将继续增大。“十五”期间,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每年80万人以上,我国农村还有1.5亿以上需要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如果不解决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于促进和扩大就业,进而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3.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大部分来自农村、乡镇和偏远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给了这部分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掌握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4.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新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但随着传统经济模式的不断突破,规模化和各类现代社会分工的结构性格局问题在我国逐步显露出来,特别是在2008年爆发世界性金融危机后,我国原有的优势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压力。行业的变动、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动态变化超乎人们的想象,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使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知识密集型快速转化,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岗位的科技含量以及层次需求越来越高。

人才从生产和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来分,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具体可分为四种人才类型: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而中级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以往一般是由普通职高和中等职校培养,从而造成缺乏高级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经济的发展却越来越需要大批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且能够在一线从事直接生产活动的人才。因此,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有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

2004,25(19):13-15.

[2]强伟瑾.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及建议[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

高等教育的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135-02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快和深入,各地已经逐步形成因不同的自然因素、技术经济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和地理位置因素等而发展成的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其发展已经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程。作为培养人才、传授知识、生产知识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尤其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见其重,因此,一个区域高等教育的实力和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该区域经济的实力和水平。在各地大声疾呼加强经济竞争力以应对世界经济冲击的情况下,不少学者已将目光转向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建立地方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科学发展之间互利互补的良性机制,无论是对深化高教领域的改革,还是对提高中国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区域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投资的前提和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这是因为经济发展最终决定着教育的需求和供给,教育的发展直接取决于教育的需求和供给。教育需求,就社会而言,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与社会各部门基于对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的需求;就个人和家庭而言,指个人和家庭基于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而产生的对受教育的需求。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需求受各种因素影响,但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社会经济总量规模越大,对教育的需求规模越大,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越高,对教育的结构需求也越高。教育发展虽然受到了教育需求的影响,但最终将受制于教育供给水平,因为社会可能为教育提供的资源是教育发展的条件和基础。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显然也符合这个客观规律。高等教育要发展,教育投资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而经济基础与经济发展水平则决定了教育投资,没有足够的教育经费,高等教育要想获得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低,可投资于高等教育的经费就少,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会越来越慢。从世界各国的统计数据来看,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差价就非常大,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可能达到几十倍。因此,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都取决于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可用作高等教育的投资数量。其次,是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影响。高等教育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其培养目标、教育内容都必须从该区域的实际出发,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必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既要有能够参与新兴产业市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也要有能够充实一般生产部门以及农村需要的人才。区域性的高等教育其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必须反映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生产结构的需要。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使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一个区域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对其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置和分布要充分兼顾区位因素,并依此来制定其发展战略,确定其合理定位,以办出自己的特色。泰州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泰州市重点发展的两个产业医药业和机电业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对前者而言,是依托中国医药城的研发优势,大力发展医学专业,并成为中国医药城的人才培养基地;而在机电专业方面,则是与中国机械锻压协会合作成立了中国机械中等专业学校,开创了地级城市与部级专业协会合作办学的先河,无疑这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反观美国的高等教育,其实也存在不同层次的区分,但都能发展得很好。不同的大学只要能够对自己作正确合理的定位,从不同的层面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它的办学之道就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大学作为一个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组织,其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学科和人才上。现代大学强调创新,创新意味着特色的发展,特色的发展要求高校充分发挥其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而并不一定一味地去追求办“大而全”式的综合性大学。而一所大学的特色体现除了其自身所具备的特质外,还必须立足于区域经济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结合所在区域的区位因素。特色教育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综观泰州市当前的几所高校,都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南京理工大学泰州学院的重点专业机电、医学都是泰州市确立的重点发展产业,泰州师范专科学校开办的船舶专业也与泰州的船舶制造产业紧密相关,江苏畜牧兽医学院的养殖专业则很大程度地兼顾到了里下河地区河网众多、养殖业发达的状况。

二、区域经济结构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制约作用

从根本上讲,教育结构会受制于社会经济结构,经济结构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教育结构内部发展变化的趋势,制约着教育结构内部调整改革的方向。高等教育的结构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的水平结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和布局结构等。高等教育结构如何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以及水平,影响到区域产业结构的布局和区域经济的创新能力,成为区域经济实现梯度转移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区域发展又是高等教育结构与地区产业结构互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动力,它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主动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上述有关结构。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实现与经济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的求新求变,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办学体制、管理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促使高等教育结构与地区产业结构互补,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学认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区域的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要实现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合理化,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大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升级产业结构,提高对各要素的利用效率,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因此,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

经济结构对教育结构的主要制约主要体现在:(1)产业结构对教育专业结构的制约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源充足与否。足够的生源能够为学校提供运行所需要的资金,而学生为了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就必然要注重对专业的选择,这就迫使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各产业部门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必须把握市场的需求设置相关的专业,培养该类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如果不能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不但无法保证招生规模的扩大,甚至会出现生源萎缩的状况。一个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的高校只能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浪费。(2)劳动技术结构对教育系统的类比结构、程度结构具有制约性。任何经济部门的生产都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前提。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的劳动力之间,不仅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而且也存在一定的质量关系,不同的经济部门或同一经济部门,由于其使用这些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不同,对劳动者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的要求也不同。从社会总体来看,不同的经济部门、不同的生产单位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质量总是不相同的,并在客观上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这就说明了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制约着教育的级别结构,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产业机构的变化,劳动技术结构必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3)地区的经济结构对高等教育的结构具有制约性。由于不同区域的经济结构不同、产业结构不同、劳动技术结构不同,就意味着教育结构要与之相适应,培养符合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泰州市不仅是长三角经济圈的成员,而且也是江苏省的沿江城市之一,其经济发展特点如港口经济、医药经济等决定了其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培养方向等必须与之高度适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同时也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了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大会指出: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从全球范围来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高等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区域社会(包括政府、社会团体、个人)为其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要有旺盛的教育需求。而高等教育要得到这两个方面的满足,前提是它能够在实践中证明它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有能力帮助区域成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因为,只有对区域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有利的高等教育才会得到人们的支持。如果高等教育不能促进区域社会和个人向前发展,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包袱,那么,这种高等教育要么进行变革以获得新生,要么走向衰亡。高等教育要对区域经济社会起到促进的作用,就必须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走适应性发展之路。从宏观上讲,一方面要适应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要高瞻远瞩,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未来趋势适度超前地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为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作好人才准备。从微观上讲,高等教育要适应个人的发展需要。区域高校应该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的特点,通过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种课程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形式,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宏军.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及协调发展[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

[2] 华耀军.高等教育与中国区域发展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