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有效的课堂学生活动
世界著名的教育专家布鲁姆教育理论认为 “教学质量受以下因素的制约:一是提示,指为学生呈现的清晰度;二是参与,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程度;三是反馈——矫正。”有效的课堂学生活动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教师的最主要的作用应该体现在对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有效活动的激发和鼓励上。杜绝课堂活动无效、低效, 活动片面化、形式化、低幼化、自由化及单一化。努力追求课堂活动层次性、参与性、指导性、升华性和主体性,使课堂活动有效。
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结构,改变以往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挥自己的思维,参与教学活动,在积极主动的教学活动中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这才是中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和精髓所在。
二、课堂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质量的提高,依靠的是教师的指导,教师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水平,还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知识;要具有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要善于去研究和发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方法和水平;要在平时注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使得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
作为一名教师,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需要采取具有新鲜活力的、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时间归还给学生,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知道学习游泳,只有让学习游泳的人亲自到水里去体验,才能真正掌握游泳的技巧,而不是依靠理论知识的传授!其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三、如何提高课堂学生的活动的效果
如何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变囫囵吞枣式的教学为自主研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人翁的地位和作用,强化教学的效果呢?
首先精心准备教学设计。教师在准备教学设计时,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并结合学校现有的条件,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制定教学三维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案、进行教具准备、预设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进行准备。通过教学设计精心准备的学生活动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所有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例如,本人苏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一节的教学设计中,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媒体展示淮安当天天气预报信息,学生观察所给图片中天气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意图通过观察,发现生态因素与生物生活息息相关,引入生态因子的概念。在生态系统的成分这一环节,教师通过森林生态系统视频播放,学生观看视频,讨论所给的思考题。1.森林生态系统中有大量的绿色植物,它们的存在有什么作用2.这个视频中涉及到了哪些种间关系?3.影响四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水、二氧化碳、光照等有何作用?意图通过细心观察、合作探讨、发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及生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生物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少讲、精讲、不该讲的坚决不讲。合理地使用生物模型、录像、投影等教学手段,再现或展示生命现象及其生命活动的规律。例如对于生物膜结构的教学,学生可以通过书本所给的探究过程,自我构建生物膜的物理模型,和经典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进行对比,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还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在生物的捕食关系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视频播放生物的食与被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分析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信息类型及数量变动的关系,尝试构建两者的数学模型,画出曲线图。对DNA双螺旋结构的教学中,可以投影科学家是怎么样一步步构建模型的,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在生物课堂上,如果学生能够讲的、做到坚决由学生自己讲、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糖的组成元素,分类,作用等,可以让学生到讲台,展示他们的才华。在课堂上,要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积极,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展示自己智慧的时间和空间。
再次,建立互助合作小组。个人的活动应贯穿于整个课堂活动中,通过分组合作和交流、表达,能使学生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思维,并在与他人的交流、表达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例如,在对生态系统各成分的作用教学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非生物成分由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各自阐述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的重要作用,其他同学观看并思考老师提出的活动题“构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模式图”。让学生通过这次活动,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得到一定提高与升华,从单单的成分升华到四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1.生物教学的生命性
生命性是中学生物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根本的特点,它是由生物科学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决定的。自然界中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在此基础上表现出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生命现象。对于中学生物科学教育目标的研究和确定、课程教材的建设、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都不能游离于生命科学的特征以外。所以应从生命性的视角审视生物学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提升学生对生命世界的理解,建构学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高三复习过程的有效性
在课堂中,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总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需求、兴趣等参与课堂,并成为课堂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高三生物复习时间就相当紧迫,任务又重。如何突出重点,上出新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效率地完成复习工作,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既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提升解题能力呢?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以下五方面:(1)内容的组织要有一定的高度。可以从生物的本质特征理解生命性的统一以及生物所进行的生命活动。(2)知识的建构要有新的方法。要善于借助信息处理的方法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如图表、图解、曲线图、思维导图及概念图等,提高复习的吸引力。(3)提问的方式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对于概念的辨析最好不要让学生简单地重复概念,可以设计判断或选择,直击学生错误的要点,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4)立足课本,选好例题。典型例题的选择、解剖要有新的高度,要能紧扣知识点,并在分析时要求学生说出考查的知识点,这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训练,类似于经常做“记忆体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精讲精练的教学要求。(5)复习课中一定离不开当堂训练(即变式训练),一定要让学生有新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设计
1.生命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生命这么复杂、这么美丽,而生命与生命的连接点竟这么简洁,这个连接点就是DNA和基因。生命代代相传,就是通过基因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的。正是基因表达原理的严谨美、简约美,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无误,从而造就了基因表达过程的有序美、和谐美,乃至创造出生命的绚丽与多姿。
【问题1】DNA通过控制什么来控制生物的多样性?
【问题2】DNA控制不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是相同的还是不同呢?你能通过实例来说明吗?引出DNA控制蛋白质都要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并让学生能够结合转基因技术(如乳腺生物反应器及利用大肠杆菌生产人的胰岛素、干扰素等)来感受生命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2.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1)列表比较DNA复制、转录和翻译。借助于图表的形式处理信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对于“特点”提示学生从生命活动的高效性去归纳:DNA是边转录边复制,转录是边解旋边转录,翻译是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每一个核糖体合成一条肽链),同时合成多条肽链,所以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从而可以促使生命活动的高效进行。
(2)化解教学中关于“密码子”的难点和易错点
【例1】(多选题)下列关于密码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CD )
A.密码子位于DNA上 B.1个密码子由mRNA上3个连续的碱基组成
C.每个密码子都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 D.密码子与相应的氨基酸发生碱基配对
通过此题学生可以理解密码子存在于mRNA上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密码子,并引出对起始码、终止码,反密码子等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学生通过回归课本,相互讨论来解决问题。
【变式训练】(多选题)下列有关RNA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BD )
A.有些生物体中的RNA具有催化作用 B.转运RNA的碱基组成不仅仅有三个
C.信使RNA上有多少个密码子就多少个转运RNA与之对应
D.在翻译过程中既需要mRNA,还需要tRNA和rRNA
通过此题,既能帮助学生联系必修1的酶的本质除了蛋白质外还有RNA,还能学生复习tRNA的三叶草结构,以及RNA的三种类型。
【例2】(2008年 江苏高考)下图为原核细胞中转录、翻译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表示4条多肽链正在合成
B.转录尚未结束,翻译即已开始
C.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翻译
D.一个基因在短时间内可表达出多条多肽链
通过此题指导学生①如何从图中有效地获取信息②注意与课本P67图的区别③回应开始提高的特点――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每一个核糖体合成一条肽链),同时合成多条肽链,所以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④对于原核生物,转录尚未结束,翻译即已经开始,体现了生命活动的高效性。
【探究】在基因工程中常用细菌等作为工程菌,请就基因表达的特点说明理由?(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细菌是原核生物无细胞核,转录尚未结束,翻译就已经开始,从而使代谢活动有序而高效,由于其代谢速度快,产生的转基因产物多,所以常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
请同学们联系基因工程中作为受体细胞还有什么特点?(对于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数目,及氨基酸数目等之间关系的计算可在评讲练习时讲解)
3.中心法则
中心法则是遗传信息传递一般规律的表示方法,了解了中心法则就大致理解了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所以我要求学生上黑板写出人体内的中心法则,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出了两种,我请学生评价。其实好多学生都写了第二种,当我要求他们评价时学生重新审题,找到了关键词“人体内”,通过学生的解释,大家恍然大悟!
【变式判断】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在宿主细胞提供的逆转录酶作用下合成DNA。(×)
此判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回归课本P69对资料分析的再认识,从而让学生理解RNA复制酶和逆转录酶都是病毒自带的。
4.基因对性状的途径
通过此知识的复习,既是对前面所讲内容的高度概括,又是进一步把微观和宏观的生物性状联系起来,使知识升华、理解升华。结合课本实例让学生总结基因对性状控制的两种方式。
【例5】(多选题)下图为脉胞霉体内精氨酸的合成途径示意图,从图中可得出(ABD)
A.精氨酸的合成是由多对基因共同控制的
B.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
C.若基因②不表达,则基因③和④也不表达
D.若产生鸟氨酸依赖突变型脉胞霉,则可能是基因①发生突变
此题检测学生对间接控制的理解,并让学生开阔视野,某项生命活动的进行往往需要多次基因的表达。
5.归纳总结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的核心是探究。科学教学应让学生积极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并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并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科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手段的学科,教师更应当通过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本文就此结合亲身经历对科学探究实验教学设计策略及实践后的反思进行阐述。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策略
实验探究教学的过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以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身份,通过实验、阅读、讨论、课外实践等多种方式去发现、探索和解决所产生的问题。而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实验探究教学可概括为六个环节:观察并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信息收集;分析与论证;总结与交流。
(一)观察并提出问题及进行猜想和假设。
科学探究中巧问善诱是营造良好氛围的最好方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创设宽松的教学情景,在课堂中适时恰当引导学生善于提问,更要会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问题则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发现具有科学意义的好问题主要依赖于教学中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创设的基本方法有:让学生面对要加以理解的科学现象和事实、布置旨在解释现象或寻找实际运用该现象的问题性作业、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疑问等等。
[案例1]
在探究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时,向学生提问:坚硬的物体在受力的挤压时是否发生形变?学生齐声回答“没有发生形变”。学生的回答就是一种假设,假设是否正确呢?可先用手挤压圆底烧瓶请学生观察,再向圆底烧瓶中加满红墨水塞上带有细玻璃管的橡胶塞再挤压,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深刻认识到微小形变不等同于没有形变。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让学生感到问题的存在,让他们在头脑中能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从多层面去观察、分析问题,认清问题的结构,对问题进行整理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教师可点拨学生根据已有资料和客观事实,对探讨的问题有根据地进行猜测、联想,提出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答案或结论,即提出假设。
(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信息收集。
实验探究要重实证,使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和体验过程。提出假设后就要想方设法用实验去检验它,用实证材料去或支持假设,这是实验探究教学完成对所学知识建构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里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创设条件使学生积极参与假设验证活动的设计,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实验仪器及规范的操作,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验观察、控制条件、记录现象,调控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素养。
[案例2]
在七年级上册科学教学《生物与非生物》这一节里,学生对“蜗牛有哪些感觉”这个问题特别感兴趣,由于他们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对蜗牛了解非常有限。特别是之前并没有面对过“蜗牛的感觉”这一类的问题,生活经验显然不能为他们解答这个问题提供帮助。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引导他们以人的感觉为参照,作出类似蜗牛有视觉、有听觉、有嗅觉、有味觉、有触觉等假设。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查资料的方式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亲自去抓蜗牛,并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举一例):取四只健康状况相同的蜗牛平均分成两组放在载玻片上,一组用脱脂棉蘸取白醋,另一组用脱脂棉蘸取清水,观察并记录蜗牛的爬行情况,经过这种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对“蜗牛有哪些感觉”有了准确的认识。
(三)分析与论证,并进行总结与交流。
完成实验探究环节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对比、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对所获得的实验资料和数据信息进行判断、选择、分析,作出科学的抽象解释,用科学的语言、文字、图线、图表等形式加以系统化、简明化、概念化,把感性认识上升以理性认识,得出科学和正确的结论,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案例3]
在探究“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时,首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实验电路和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分别测出了在线圈匝数不变时,电流随着电阻的变化而变化的数据。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及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他们很快就得出结论“当线圈匝数一定时,电流越大,通电螺线管磁性越强。”根据同样的原理,学生也很快得出了“电流一定时,线圈匝数越多,通电螺线管磁性越强。”通过这种探究性实验过程,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对此知识点
的构建。
二、科学教学中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实践后的体会
(一)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重视探究性实验。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有一种惰性,觉得一个实验过程过于简单或是复杂麻烦就放弃去做。而随着基础教育改革,教师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深刻认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多重教学功能,树立“以实验为基础”的理科教学观,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活动。并“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真正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学习活动,提高他们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综合素质。
(二)将演示实验升级为探究实验,优化实验构建。
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虽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供感性认识,启发积极思维,但学生一般都是处于被动状态,不能主动参与探究。因此教师适当增加探究实验的数量,例如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多思考、勤分析,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新知识,加强实验探究能力;增设一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趣味性实验,家庭小实验或小制作,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布置课外实验方案的设计,增加制作型实验和课题研究型实验,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爱好特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得实验构建得到优化。
(三)要善于就地取材,适当增加学生实验机会。
由于学生在动手能力、实验操作技能等方面各有差异,同时也由于实验探究教学需要大量的实验仪器,对此很多学校不能做到应用自如。综合以上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实验探究学习中,实验数据误差过大,而不能顺利完成,导致对所学知识以及实验操作方法掌握不扎实。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进行探究性教学,任课教师应学会善于利用身边的物品,尽量用一些普通的物品来进行实验,同时再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确保实验能安全顺利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