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项目教学实施;设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74-02

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规定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十六字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目前在对“非遗”传承创新上存在着信息缺失、表现缺失、机制缺失等问题。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只有科学与文化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艺术手段并用,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创新人,发挥高职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服务作用和促进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地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的项目主持单位,本着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原则以“非遗”为主要内容,基于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群),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教学资源库,搭建保存、传承、传播和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解决资源与需求的突出问题,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满足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资源库建设过程中,我院的艺术类的课程根据课程授课需求与非遗资源开发融合,提高了学生将非遗传统文化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的能力,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一、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教学的思路

以教学思想观念更新为突破口,突出文化传承与创新,以项目教学与非遗资源深度融合为重点,树立理论服务实践、学科逻辑服从工作逻辑、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课程教学观,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在非遗资源数字化、数字化资源产品化、文创产品商品化的教学实践中整体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成数字化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动画流程式展示、虚拟沉浸式互动体验、三维仿真式修复留存、视频表达演示呈现、跨终端跨平台式传播等多媒体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平面传播保护向互动式立体化传承、主动式创新转化提供借鉴模式。搭建作品资源与产品资源双向转化平台。将学校教学过程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工作过程紧密结合,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推进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产业对接,为学校创意成果转化和企业订单交易、信息提供可参考的解决方案。

二、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教学案例剖析

1.项目情况简介――非遗电子读物设计。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的任务之一就是电子读物设计。随着屏幕的互联化,社交式阅读、拍照式阅读、分享式阅读的沉浸式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传统载体如书籍、文献、画册等正面临巨大的挑战。非遗电子读物为非遗传承创新提供了一个高效、智能平台。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主要承担非遗电子读物的开发任务。在院系领到的统筹和安排下,我们教研室的老师组织了集体备课,制定了涵盖PC终端、移动终端、网络终端全平台开发的任务。每一种资源实现PC终端的多媒体光盘、网页、移动终端的APP版本的开发。

2.非遗素材采集、整理与同类产品调研分析。融入非遗资源的课程会在授课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同类产品市场调研。分析现有产品的优缺点,取其精华,避免设计创意雷同。在互动媒体设计专业教学中,学生分组进行市场调研,以市场资料搜集和汇总的方式进行。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针对课堂所讲授的非遗资料和非遗元素,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对目前跟非遗文化传承相关的网站、光盘、APP等电子读物展开调研,深入分析其优缺点,作为设计开发的参考要素。将采集组采集的非遗素材进行处理与归档,提取应用元素,这些非遗元素包括历史由来、风俗奇趣、工艺流程、传承大师、造型特征、典型纹饰、具象元素等内容,将素材进行整理,并通过素材采集汇报会,使大家能了解到各组所获得的非遗元素特征,扩展学生知识面,拓展课程授课内容。

3.访谈非遗传承人。学生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北京几个主要的非遗文化比如景泰蓝、花丝镶嵌、兔爷、北京风情泥塑的传承人进行走访,开展深度访谈。将走访这些地点以及对非遗艺人进行深度访谈作为课程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京津地区的非遗传承人、艺人进行深度访谈,深入了解非遗艺术。学生在进行非遗艺人访谈过程中,会更注重和传承人的深度访谈工作。学生会与传承人面谈,了解京津地区的非遗资源工艺特点、历史由来、传承大师、风俗奇趣,并拍摄了传承人访谈的视音频。为非遗电子读物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4.信息架构与概念设计。非遗电子读物设计如何传达信息?创意点在哪里?在问题的引导下,项目引导学生反复思考收集到的资料,综合重组排列,进行设计概念筛选。全方位思考,力求创新;寻找空白点是进行电子读物概念设计的出发点。景泰蓝APP开发小组,从访谈景泰蓝传承大师那里得到启发,将景泰蓝从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的整个流程以交互游戏的方式呈现给浏览者,形成在交互体验中了解景泰蓝的产品概念。然后从发散思维开始勾画草图,寻找不同的表达方向。在头脑风暴阶段的任何创意灵感要多记录,不断产生新想法,不断对前面的想法进行修正,反复推敲尚不完整的创意,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改、发展、完善,直至形成较成熟的创意构想。因此,要求学生通过草图绘制的方式,快速地把创意构思过程记录下来,用简单的图形与说故事的形式将创意表现出来,经过艺术处理逐步形成创意概念,最后形成相对完整的创意草案。在完善电子读物创意时,集思广益,征求各相关者的意见,然后确定创意方案。

5.非遗电子读物开发实现。通过相关电子读物开发平台将之前设计制作的界面、音视频、动画及创意阶段的交互构想打包到一个平台,完成交互展示。学生除了完成交互设计创意及部分动画视频创作之外,一些关键的交互程序,学生还应学会与程序员合作完成电子读物开发与测试。反复与非遗传承人及爱好者沟通获得对创意设计的反馈意见,对已形成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补充、修改,在反馈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产品迭代设计,使之更加完善。

三、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的创新与成效

从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特点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出发,以非遗资源为教学载体,将教学成果与资源库项目验收要点结合,同时作品参加北京市动漫设计比赛,将非遗内容与课堂教学及专业参赛深度结合,把职业能力训练与具体的项目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实现了各方面的“多赢”。

1.学生作品水平得到提高。非遗资源融入课程是对课程内容和载体有益补充;设计作品将传统文化与互动技术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的发展;学生面对非遗类选题比较感兴趣;作品艺术水准得到提交,到达入库标准。

2.学生驾驭项目的能力全面提升。在非遗内容融入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在真实项目实践中扮演企业设计师的角色,可使学生置身于从接单到客户沟通直至提交完成品的完整行业工作情境,以“准员工”的身份,在规定的岗位上,完整体验和承担符合学生接受度的“仿真项目”工作任务。非遗项目教学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角色作用,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于每一个非遗项目的实践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还能根据不同的企业需要或竞赛要求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熟练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设计表现形式,准确传达项目信息;丰富的非遗创造元素和题材能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加深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提升学生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意设计和传统文化应用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以及向国际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3.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使艺术设计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得到有益的彰显,是培养职业型设计师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此类课堂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前、课后都感到备课和教学的压力,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以非遗资源带动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资源库项目带动科研”,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有利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我院教师在承担资源库建设及非遗资源融入课程的过程中,结合资源库项目建设成果,申报各项科研课题多项,开发多套教学案例,都为日后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让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互动研讨中提高,教科研成果互相转化,让教师在教学研讨中受益。

4.专业教学成果不断涌现。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的非遗电子读物、网页、动画作品经过资源库审核小组审核,全部纳入国家级非遗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学生作品直接入库在我院属于首例。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的职业能力,还可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作品参加第四届北京市动漫设计大赛取得了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1]成阳.“融”“溶”之别─传统视觉元素融入当代设计的创新思路[J].装饰,2013,(6):72-73.

[2]刘明.岭南地域文化艺术的再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走进大学课堂[J].美术学报,2009,(3):70-73.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里程碑[N].光明日报,2011-02-26(4).

[4]施王伟.谈高职艺术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77-80.

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脉络;动态;本真转换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及脉络分析

民族文化不仅是民族的徽号,更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朵曾经瑰丽异彩的活态生命的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使中华炎黄子孙能够一代代传承延续优秀的民族民间工艺与艺术,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先期问题。在此情境下,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呼声此起彼伏,但究竟该如何“保护”与“传承”、切入路径的突破点在哪里、“保护”与“传承”的中核又是什么,往往成为鲜少涉及的片域,从而使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表象化的虚热假象之中。

二、突破传承瓶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高等艺术教育的课堂

针对云南独特与丰厚的民族民间艺术及对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重视,笔者所在学院将教学体系依托并扎根在这片多元化的少数民族艺术的沃土之上。丰富的少数民族、多样性的活态民俗民间工艺形式、鲜活的多民族文化属性,成为学院教学与研究的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系统中传承人因素的子系统结构是由传承人与传承群体共同构成的二元主体结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形态中造型艺术形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传承一向因循严格的师徒口耳相授的传承方式,其形态的最后完成往往非一人能力所及,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直接的依附体应为传承群体。因此,传承人与传承群体的共向发展将成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维保护的中核。

截止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设计课堂”活动已成功开展了十二期,这种定期有计划、有步骤地聘请云南特色民间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入课堂与师生进行实践交流,有时间保障的现场观摩、学习、实践,能更深层次的触及同学对民间工艺文化的认知能力。该系列活动成为我院专业特色化课程教学的一个亮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充分展示了云南省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凸显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表现了国家级、省级传承人传承传统文化的风采,实现艺术设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有机结合。通过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传承民族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非常有助于下一代共享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到民族艺术的学习和传承中,新一代创新型艺术人才亦可不断涌现,这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可起到积极地推导作用。

三、“传承”延伸,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续设计转换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本身始终是一个有时间节点的物象,传承人大都来自民间,往往存在着农忙务农农闲制艺的原生态景象,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原生属性的一种自然展现。如果脱离了这种原生环境,一味讲求民族民间艺术的产业化、经济模式化,其实是盲从地将民间艺术自然生长的土壤基质进行毁灭性地颠覆。民族民间艺术始终来源于民间,民间的艺术文化哺育了这一传统文化形态的内生性与延续性。特定的生活方式、文化方式是民间艺术产生、发展和生存的背景,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环境基础,一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决定、影响了民间艺术的创造动机、样式和存在形态。”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始终要把握一种空间延续上的“层”与“度”。活动本质是让学生在无障碍的环境下与来自民间的传承艺人交流、沟通,感受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蓬勃的艺术向心力、了解不同工艺的制作流程、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关注度、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力,而非单纯的培养传承艺人。

每次活动结束后,学生将根据自己在课堂上所接触到民间工艺形式进行设计创意的后续教学拓展。通过学生的兴趣将传统民族民间工艺与现代设计形式相结合,天马行空般发挥自己的创意思维,定稿后学生将选择性地进入实验室制作加工自己的作品。这样既使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艺术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无形中传承了民间艺术的物态形式,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将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增强了学生主题设计的实战经验。设计成品的完成仍旧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为使学生对自己所设计的成果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现在社会的设计需求,我们开展了“创意集市”的学生作品市场售卖活动。使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入市场,切身感受设计成果如何与市场需求形成完美的对接,从而使学生反观自己的设计行为与设计理念,形成需求促进求知的良好教学预期。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符合新的精神诉求,面对对内的社会发展,对外的文化冲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民族性等基本特点决定了对于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的探寻不能停留在一个点或是一个层面上。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戚序,王海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环境的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2011(3)

[3]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戚序,郭纯.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层”与“度” [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4)

The Natural Conversion of the Dynamic of Ven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ummary: For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hat are mentioned most and most in-depth are “protection” and “heritage”. However, as to how to “impart” and “inherit” to truly realize the goal of extending traditional folk arts in a lively and real state and make them adapt to many a real condition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there remains representation and unidimensionality. This article tries to put the natural form of art, namely, the inherit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e into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explore a road for promoting the active-state extension of art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natural inheritance of the ethnic culture through the breakthrough of inherent inheritance bottleneck and the reset of teaching thinking.

Key Words: Venation; Dynamic; Natural Transformation

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在分析了目前物流工程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考核机制等问题的基础上,针对物流工程专业的特点,应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的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了旨在培养物流工程创新能力技术人才所需的包含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团队合作与领导等的非专业实践能力和包含系统规划、方案设计、实践操作等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探讨了推进实践教学的实现措施和实践教学考核制度。

关键词:

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13003

1 引言

物流工程是以工学学科为理论基础,涉及机械、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等学科,并融入经济学科和管理学思想,交叉边缘学科特征明显,具有突出的应用性、实践性、工程性等特点。因此,从事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工程应用技能。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项目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的理论、技术与经验。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将教育过程放到工程领域的具体情境中,通过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团队设计和创新实践训练,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职业道德高尚的新一代高水平人才。

2012年,我校应用CDIO理念,坚持“强化基础、保证主干、精简必需、突出实践”的原则,对物流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科学的规划,突出构建了培养物流工程创新能力技术人才所需的非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2 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能够把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和成就感,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专业教学的整体效果。但我校物流工程专业是新专业,设置时间不长,对实践教学体系一直在探索。目前实践教学主要存在的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高校本科教学都是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方法上,常常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虽然工科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但是在走上工作岗位时,通常还要经过1~2年的培训,才能够真正发挥工程师的作用,这样,很大程度会削弱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2)实践教学资源。

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物流工程专业是新兴专业,实验室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实验室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加上学校都集中力量抓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新专业的投入相对不足,也造成了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

(3)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性。

物流工程是交叉学科,涵盖面非常广泛。在我国,物流工程专业在不同的高校办学背景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实践教学的体系和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别,缺少对口的实践教学指导。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被放在了次要位置,造成教师对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研究,实践教学指导教材简单或匮乏,实践过程流于形式,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达不到实践教学预期的效果。

(4)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

目前对于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主要通过实践报告以及遵守纪律情况等,考核形式单一,不能反映学生实践效果。对于指导老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考核不能真实反映老师的实际付出,造成老师对实践环节的教学热情不高,研究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以CDIO工程教育为理念,以现代社会大工程为背景,以贴近工程实际的实践训练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来构建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 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教育部物流教指委的指导意见和我校的实际情况,从提高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综合素质,增强其在社会上就业竞争力出发,我们制定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案设计、实践操作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研究能力为实践教学目标。因此,从非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这两大方面来构建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1 非专业实践能力CDIO教学体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CDIO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崭新思路。结合我校面向中国东盟贸易区物流工程综合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增强本科生非专业素质教育,提升其就业竞争能力为出发点,从职业发展、创新创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构建物流工程非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

(1)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体系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德育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树立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在CDIO设计中,教师主体是C,学生主体是DIO。教师要科学构思学生职业发展的几条主线和职业发展的本质。然后,让学生按照规划的路线,了解到职业发展中要充分理解开设课程以及学习知识的真正意义所在。物流工程职业发展教育从行业认知见习开始,形成学生的初步技能和感性认识。在低年级学生入学教育阶段,通过实验室参观、专业介绍或项目展示等内容,让学生认识仓库、中转场站、港口等物流节点基础设施;认识物流货架、包装机械、包括叉车、牵引车等搬运装卸设备、包括托盘、集装袋、集装箱等集装化设备;认识现代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随着学习的深入,安排学生做一些物流方面专题性的市场调研,了解物流工程的逻辑和业务本质以及物流企业的业务来源等。学生入学后,以个性化辅导为核心,通过职业指导团队,引导、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确立人生发展目标,有效调动学生渴望成才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参与竞争的内在动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知识、能力、素质的储备。

(2)创新创业能力。

以提升就业能力为核心,把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内容。树立全方位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理念,以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设定创新实践学分,鼓励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为学生提供实战训练,加强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3)社会实践能力。

坚持以拓展职业能力为重心,寓能力提高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设立社会实践学分作为毕业的必修学分,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毕业就业工作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社会实践形式主要包括公益劳动、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与企业建立联合培养物流工程技术人才的实习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场所和环境,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带动了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发展。

3.2 专业实践能力CDIO教学体系

作为地方性的211本科院校,我们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以及物流工程领域科研等工作的能力。充分汲取CDIO的“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参与项目的构思、方案设计、项目制作与实施运行等全生命周期的运行。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面对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以解决问题为驱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关联,不断的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以CDIO项目作为实践课程体系的主线,通过项目制的方式,设置四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级项目设为毕业设计项目、二级项目设为专业科研实践情景化项目、三级项目设为课程设计项目、四级项目设为学期课程项目。每一级项目内容包括基础层、提高层、综合创新层。各个级别之间通过项目的“设计-实施”,巩固、运用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突出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和基于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以一级项目为综合训练,使学生的硬技能与软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学期课程实验项目。

学期课程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根据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及相互间的衔接关系来确定学期项目的安排。在学期课程项目教学中,以学生文本,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学期项目设置了“基础层、提高层、综合创新层”的层次化实践教学架构,基础层项目包括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设计、程序设计、微机原理、控制工程技术、数据库等课程实验项目;提高层项目包括物流工程技术、机电传动控制、配送中心技术、物流运输技术、物流信息技术、仓储自动化设备等课程实验项目;综合创新层项目包括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供应链管理、企业物流实施、ERP应用、采购与库存实务等课程实验项目。目的是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加深学生对相应理论的理解。

(2)课程设计实践项目。

课程设计实践项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设计专业技能。从第四学期到第七学期,根据核心课程学习的逐步展开,结合理论课程学习内容,每一个课程设计项目针对某一个实际物流问题,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为期一周的课程项目设计实践。学生以设计具体任务为核心,分工合作,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计算和设计,得出项目的总体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导师组的答辩,提交合格的课程设计说明书,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主要设计项目包括: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动态网络开发课程设计、物流工程技术课程设计、配送中心课程设计、运输调度课程设计、仓储自动化课程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行业物流供应链设计、生产企业物流系统仿真课程设计等。可以使学生在机械基础设计、物流设备选用、物流系统规划、物流应用软件开发、物流系统控制等方面得到较好的锻炼。课程设计实践项目旨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设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组织能力。

(3)科研实践项目。

科研实践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综合专业技能。根据物流信息化、物流自动化、物流规划和物流经营与管理四个层面来创设问题学习情境,实行导师制来完成。在改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构思(Conceive)问题空间(如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一定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认知操作。在第五学期,通过项目的前期调研,以项目申报书的形式提交合理的项目构思报告;在第六学期,学生根据项目构思报告的要求,对项目进行方案设计(Design)、计算等,提交合理的设计和解决方案;第七学期,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工程项目内容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或者通过仿真来完成,形成项目实施报告,通过导师组的答辩通过后,提交项目实施报告,获得相应的毕业学分。学生在该环节的教与学中,从科研实践的要求实际参与了工程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真正发挥自己的所学知识及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感受获得成就的快乐。学生在每个典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时,按照完整科研工作过程进行训练,通过系统化项目的反复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综合创新能力。

(4)毕业设计项目。

毕业设计是工科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教师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物流工程的应用给出毕业设计题目,力求做到真题真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题目。在学生一人一题的原则下,以双向选择方式决定师生的指导关系。在毕业设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根据课题给出具体的设计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书撰写并提交开题报告,获得审核通过后,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开展毕业设计课题的研究,最后通过导师组的答辩,方可获得相应的毕业学分。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使学生的硬技能与软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具备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以及物流工程领域科研等工作的能力。

4 实践教学实施的保障措施

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既需要配备相应的硬件,又需要必要的软件支持,更需要不断探索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模式和实现措施。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内容。

加强非专业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及时跟踪和引进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成果,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从制度上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2)建立职业指导团队。

建立以职业咨询和专业教师为主的职业指导团队,引导、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有组织、有计划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保证非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3)完善考核制度,建立评价机制。

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规范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建立多角度学业评价机制。实践教学可以采用课题研究、实际操作、撰写论文、提交设计方案、现场答辩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形成多角度的学业评价机制。

(4)提高师资队伍培训。

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出台激励措施,使老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考核真实反映老师的实际付出,同时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实践教学并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保证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5 结语

作为培养物流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本科院校,必须紧跟技术发展和行业需求,更新教学理念,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才能有层次、有计划、目标明确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是保障实践教学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卫华,王成林.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物流技术,2009,28(3):4042.

[2]马乐,李楠,张莹莹,郑璐,陈玲.物流工程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建设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309311.

[3]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1619.

[4]孙慧.物流工程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物流科技,2010,(1):141142.

[5]常维亚,邢鹏.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2628.

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离子反应;教学设计;支架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发展,已经成为时代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因而中学教学的理念、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中学教学中。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评价观

皮亚杰(J.Piaget)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程度是不相同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随着自身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深入、变革、升华,甚至改写。所以,教师讲授的知识学生不一定都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学习过程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过程,而是由于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过程。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教学必须重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4)建构主义的评价观认为:评价的对象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也有学习者自己和学习伙伴,即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关注个体在团队中的表现。评价的标准不仅仅是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主要看学生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意义建构是指: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2.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应有以下几个原则:学生中心原则、情境活动原则、协作互动原则、环境友好原则。

3.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三大典型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自主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

(1)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2)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它要求教学过程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

抛锚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3)随机进入式教学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同一教学内容,往往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

随机进入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创设情境——随机进入——思维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

1.前期分析

(1)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应该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元体系,这样才有利于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2)学习者分析:了解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心理特征,基于学习者原有的基础,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学习环境设计:设计真实、丰富、多样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友好、合作、愉快的环境,鼓励学生协作学习。

3.学习活动设计:学生必须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只能尽量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和引导他们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

4.自主学习设计:合理安排学习过程的各个元素,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5.学习评价设计:建立及时、有效、多元的反馈体系,同时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发展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控制的技能,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三、“离子反应”的教学设计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离子反应”的第一课时进行教学设计,采用支架式教学。

1.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区分电解质、非电解质;能够区分电解质与能导电的物质;了解电解质电离的过程,会书写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能够归纳出酸、碱、盐的定义;认识离子反应及通过实验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归纳、类比、知识迁移的能力,通过实验观察与探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辨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在网络中检索信息、辨别信息以及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理解了物质分类的方法,了解化合物可分为酸碱盐和氧化物。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初步具备了通过互联网检索信息的技能。

3.学习环境设计

(1)任务情境的设计:①试试归纳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与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关系。②小结判断一种物质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方法。③通过实验探究并归纳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媒体环境的设计:①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氯化钠溶解于水的过程,激发学生思考。②向学生提供网络等学习资源,便于学生查找资料解决问题。③课后提供“离子反应”Flash小游戏供学生下载回去玩。

(3)实验环境的设计:

①教师演示下列物质的导电性实验:铜、石墨、水、氯化钠晶体、氯化钠溶液、硫酸、稀硫酸、烧碱固体、烧碱溶液、无水酒精、蔗糖溶液、醋酸溶液。

②学生分组实验,提供下列药品和仪器:Na2SO4溶液、KCl溶液、BaCl2溶液、NaOH溶液、CuSO4溶液、稀盐酸、Na2CO3溶液、酚酞试液,小试管若干支,1个胶头滴管。

(4)协作环境的设计:学生每4人组成1个协作小组,共同查阅资料,交流问题,并整理出讨论结果,派代表发言。

4.学习活动设计

(1)教学过程设计:

搭建脚手架,进入问题情境

【实验引入】下列哪些物质能导电?在能够导电的物质旁边标记“√”。看看实验结果是否跟你推测的一样。(教师演示实验)

铜、石墨、水、氯化钠晶体、氯化钠溶液、硫酸、稀硫酸、烧碱固体、烧碱溶液、无水酒精、蔗糖溶液、醋酸溶液。

【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从上面的实验结果中,你能够归纳出哪类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导电?跟小组同学分享你的看法。

【学生】通过归纳、小组内交流,回答:金属单质可以导电;某些非金属单质可以导电;一些酸、碱、盐在水溶液里可以导电;某些有机物的水溶液可以导电;……

【教师】这些物质为什么可以导电?

【进入情境】多媒体动画模拟:氯化钠溶解于水的过程。

【学生】通过思考、小组内讨论,回答:金属单质能够导电是由于金属导体中存在自由电子。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教师】什么是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学生】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教师】研究主题①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非电解质?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

【教师启发】展示:知识小卡片——物质的微观构成。

【学生】提出假设:①与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有关。

②与物质的分类有关。

【教师】研究主题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教师启发】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教师启发】沉淀、气体和水这三者有没有共同点?

【学生】沉淀、气体和水都是难电离的物质。

【教师启发】能否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提出假设: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溶液中的粒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

独立探索,思考方案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①归纳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与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关系。(用交叉分类法表示)小结判断一种物质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方法。

②根据实验室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证明: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溶液中的粒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

小组合作,协作学习

【学生活动】学生每4人为一小组,交流各自的思考结果,再通过讨论、补充后确定本小组的最终结论及实验方案。教师审定(只要安全、合理的,就允许学生进行实验,是否能够达到实验目的让实践去检验)后,学生进行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组间交流,多元评价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展示本小组的实验方案及结论。在所有代表发言结束后可以有5分钟时间同学们自由提出质疑、提问或辩论,评出最佳方案。

点评归纳,总结提升

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力学、热学课程是师范院校物理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而紧跟力学、热学课程而开设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的重要课程。物理教育专业学生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学习中,随着课程的深入,递归循环、指针等难度较大内容出现,一部分学生感觉较难理解,更难自己编写计算机程序实现某些略为复杂的算法,容易产生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学习无从与物理专业课相联系、枯燥无味的感觉,降低了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然而大学物理与与计算机的关系密切,物理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物理学科硕士论文,都涉及大量的计算机编程,因为物理学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已经无法找到理论精确解,只能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求解、分析、预测,另外计算机仿真实验提供了验证物理学理论、探测真实物理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验证物理数据的一种实验成本低廉、快捷的方法[1-3],因此,物理教育专业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其本科毕业论文研究以及将来可能的硕士论文研究。现有的教学研究论文中,未见定量分析大学物理基础课程成绩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成绩的影响[4-6]。因此,选取论文作者所授课的广西师范大学物理教育专业4届5个班本科生的力学与热学课程期考成绩、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段考与期考成绩,利用相关系数法定量分析力学、热学课程成绩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成绩的影响。

2实验对象与分析方法

实验对论文作者所授课的广西师范大学物理教育专业4届5个班本科生,其中1997级81人、1999级78人、2000级65人、2001级1班59人、2001级2班55人,选取大学一年级的力学、热学的期考成绩,力热课程开设之后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段考、期考成绩。利用相关系数法反映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成绩与力学、热学课程成绩之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7,8]。

3实验结果

分析所选取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成绩比例分布,考虑优秀、不及格两端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进行相关分析的误差较大,而良好、中等、及格分数段的学生人数较多,因此将分数S分为优良分数段(S≥80)、中等分数段(70≤S<80)、及格与不及格分数段(S<70)三段,三段中的学生人数相差不大,分别计算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成绩全部、优良分数段、中等分数段、及格与不及格分数段与力学、热学课程相对应成绩的相关系数,结果见表1、表2。可以看出,表中所有相关系数均为正值,除个别外主要分布在0.40~0.80之间,绝大部分相关系数均大于0.45,大于0.8的相关系数很少,没有大于0.9的相关系数,说明力学、热学课程成绩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成绩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并不是特别显著,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相关性并不是特别高,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成绩还受其它因素的综合影响。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成绩在优良分数段、及格与不及格分数段与力学、热学课程相对应成绩的相关系数几乎都低于全部分数段的相关系数,甚至出现相关系数为0.20~0.39,极低无显著性意义的现象,而中等分数段的相关系数几乎都略大于全部分数段的相关系数,说明中等分数段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成绩受力学、热学课程相对应成绩的影响要比优良分数段、及格与不及格分数段显著一些,即有一些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成绩优良的学生未必对应力学、热学课程成绩优良,也即有一些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成绩较差的学生也未必对应力学、热学课程成绩较差。力学、热学两门课程成绩各自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成绩的相关系数整体差异不大,影响的显著性相差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