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学教学课程

生物学教学课程

生物学教学课程

生物学教学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 生物化学 教学改革

我们是长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师,主要担任我院本科生的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现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与同行们共同探讨,希望在兴办教学应用型大学的过程中,对同行的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一、细胞生物学理论课教学改革

(一)找准传授知识的切入点,制造好奇,培养兴趣

好奇是由新异刺激引起的一种生理唤醒水平或认知冲突的探究倾向。探究是学生的好奇情绪与引起好奇的不确定性之间的行为桥梁。在好奇的驱动下,学生努力同化和顺应信息,优化已有的知识结构。有关研究指出:当人们对事物感到好奇时,往往是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迸发的时候。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相互结合,通过教学方法的转变与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我们在讲溶酶体的功能时,首先指出“溶酶体是细胞的清道夫”,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引到了溶酶体怎么会是清道夫这个问题上来了,从而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讲出溶酶体的基本功能是对生物大分子的强烈的消化作用,因其含有多种水解酶,可消除无用的生物大分子、衰老的细胞器及衰老损伤和残废的细胞。接着说明,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及细胞器都有一定的寿命,为了保证细胞正常的代谢活动与调控,必须不断地清除衰老的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很多生物大分子的半寿期只有几小时至几天。占成人细胞总数1/4的红细胞仅能存活120天,因此人体每天清除的红细胞多达1011个,这些任务主要由溶酶体和蛋白酶体共同担负,其中还包括清除在发育和成体中凋亡的细胞。所以我们说溶酶体是细胞的清道夫,它在细胞里的工作是非常的繁忙和非常的重要的。这样就使学生对溶酶体这个细胞器有了深刻的印象,真正掌握了溶酶体的知识。

(二)分析特性,归纳共性,提高教学效率

细胞生物学内容多而繁杂,分析特性、归纳共性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在归纳共性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隐含于共性背后的特性,它往往是教学的目标所在,应加以重视、重点突破。

例如,在讲“钠钾泵”和“钙泵”时,首先指出“钠钾泵”的工作特点是:每个循环消耗一个ATP分子,泵出3个Na+和泵进2个K+。“钠钾泵”的功能是维持细胞内低Na+和高K+的离子环境,进而维持细胞的渗透平衡、恒定细胞的体积、保证神经冲动的正常传导;然后指出钙泵的工作特点是:每个循环消耗一个ATP分子,转运出2个Ca+,它将Ca+输出细胞或泵入内质网腔中储存起来,以维持细胞内低浓度的游离Ca+。在突破个性之后,归纳出“钠钾泵”和“钙泵”的共性,指出两者都属于物质的主动跨膜运输,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主动运输方式。

(三)质疑发问,启发学生思维

在讲核孔复合体时,首先问学生“核被膜上是否有孔”?然后老师指讲:“细胞核的核被膜上有一些小孔,称为核孔。这些孔并不是简单的孔洞,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复杂结构”。接着在多媒体教学屏幕上展现核孔复合体结构图,剖析胞质环、辐、核质环三明治式的核孔复合体结构。胞质环(外环)位于核孔边缘的胞质面一侧,环上有8条短纤维对称分布伸向胞质。核质环(内环)位于核孔边缘的核质面一侧,环上也对称地连有8条细长的纤维,向核内伸入50―70nm,在纤维的末端形成一个直径为60nm的小环,小环由8个颗粒构成。这样整个核质环就像一个捕鱼笼样结构――核篮结构。辐:由核孔边缘伸向中心,呈辐射状八重对称,位于核孔边缘,连接内、外环,起支撑作用。辐分为三个结构域,即柱状亚单位,腔内亚单位、环带亚单位。在讨论清楚核孔复合体的结构的基础上,告诉学生,一个典型的哺乳动物细胞,其核被膜上的核孔复合体总数约3000~4000个。这样,就使学生回味无穷,他们会为生物细胞的精细和复杂而赞叹不已,一个小小的细胞核,其核膜上竟然有如此复杂的装置几千个。这些小孔装置有什么功能呢?不会是摆设吧?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核孔复合体的结构,而且产生了进一步求知的欲望,也使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以及迎接挑战的能力。

1.做课程论文

在教学中积极开展课程论文,教师布置与“分子细胞生物学”有关的论文题目,学生围绕论文题目查阅有关资料,按照教师的要求撰写论文。这不但培养了学生查阅和综合分析文献资料以及撰写论文的能力,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更主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进入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开展工作。加强了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时展要求的需要。实验室的开放过程中,我们科学地安排了实验内容。根据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实验教学大纲,分段列出实验内容,以供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实验内容分为验证性及自拟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及自拟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及自拟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开放的形式采用定时开放和预约开放。定时开放是在规定的时间段开放规定的实验项目。实验室提前一定的时间通知预约开放,学生根据需要首先向实验室提交申请并在进入实验室的前一天提交预习报告或设计报告,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报告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后,要向指导教师提交实验报告或设计论文,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报告、实验报告或设计论文进行评议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二、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和理论课教学

(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实行“知识搭桥点拨诱导式”教学法

“知识搭桥点拨诱导式”教学法就是在理论和实验之间,新知与旧知(已学过的知识)之间、已知与未知之间搭建起一座“认知桥梁”,这种方法有助于通过实验和实践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同时又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延伸和发展。点拨诱导是对实验中重要的知识点、难点对学生加以指点,点得准确适度,既要点到要害又要点到为止,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1.“搭桥”和“点拨诱导”奠定基础

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实验课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为了更好地做到这一点,我们强化了学生的课前预习。预习得是否充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此实验是否能顺利完成。针对某些学生重理论轻实验,只是程式化地写一遍预习报告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教材的实际,设计一些诱发性的题目和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边预习边思考,对整个实验做到心中有数。

质疑是检验学生预习情况好坏的重要教学环节,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课前准备的重视程度,而且还会影响到实验课的总成绩,质疑分数为实验课总成绩的一项具体的量化指标。就某一问题,课堂上随机指定由某一位同学讲解,既督促了学生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又增强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首先,要检验学生实验的目的性是否明确、实验设计所依据的原理是什么、明确本次实验的中心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复习和巩固相关的理论知识,如“脂肪酸的β―氧化”这一实验,学生必须先搞清楚酮体的概念、酮体的生成机制,再明确实验材料为什么要选取新鲜的动物肝脏?为什么用碘来滴定丙酮,而过量的碘用标准的硫代硫酸钠滴定即可计算酮体的生成量?这样通过提问实验目的、原理使学生能把实验同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生物化学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实验操作中应用了有机和无机化学实验中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技能。在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的基础上,对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设想和预见。例如“糖的颜色反应”实验,糠醛或糠醛的衍生物与α―萘酚会生成紫环,出现在糖与浓硫酸的液面间。但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同样的材料、方法和步骤,有的学生就不一定得到实验结果,此时就要找出实验操作的关键点,以便在操作中掌握每一项技术要领,并加深印象。设计诱发性题目质疑及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设想和预见都为“搭桥”和“点拨诱导”奠定了基础,是本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发现学生的“迷路”点,建立知识桥梁,及时点拨诱导

在质疑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学生难以解答的或似是而非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学生已知的知识和未知的知识之间搭起一座最适合学生学习的“认知桥梁”。从形式上讲,它既可以是一段理论知识的陈述、也可以是一个事例、一个恰当的比喻、一个实验。总之,一个目的就是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在蛋白质化学一章中有这样一个实验“蛋白质的沉淀、变性和凝固反应”,在蛋白质的溶液中加入中性盐和有机溶剂均会使蛋白质沉淀析出,高分子有机物的性质是建立在一定结构基础上的,亲水的带电质点在强电解质和脱水剂的作用下被夺走了电层和水膜,就犹如一个刚刚学习游泳挎着游泳圈的人,当被大浪卷走了保护自己的游泳圈,就会出现不稳定及下沉的现象。这样通过一个比喻,学生并不用死记硬背,就牢记了蛋白质的这一性质,历经几个学期学生仍有很深的印象,对蛋白质这一重要性质的掌握起到了化“难”为“易”的效果。从酵母中提取核糖核酸,并对其进行组分鉴定,在鉴定碱基的存在时,有的同学得到了乳白色的絮状嘌呤银,而有的同学就没有得到结果。此时运用无机化学的理论对学生进行点拨诱导,根据硝酸银的性质,从硝酸银溶液的重新配制入手,学生得到了预期的实验结果。一个无机化学的知识点,解决了核酸组分鉴定的关键。层析是一种重要的氨基酸的分离分析技术。用双向纸层析分离氨基酸是一个较大的实验。在理论课中相关的内容不可能讲得很细。因此在实验操作前,必须系统介绍分配层析的原理,使学生在实验课上不仅能学到操作技术,而且还能学习到理论课上学不到的理论知识。面对社会对人材多层面的需求,生物化学理论的学习和实验的操作训练,无疑为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培养多面手的前提条件。

由于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尝试使用了“知识搭桥点拨诱导式”教学法,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对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物化学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就在于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教师集中精力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启发诱导,保证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正确地得到发挥。

(二)理论课和实验课的紧密配合是上好生物化学课的保证

在讲蛋白质化学一章时,学生对掌握构成蛋白的氨基酸的化学结构有一定困难,大部分同学是机械地记忆,学得不活。如果直接问某一个氨基酸的结构能写出来,但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问某个或某一类氨基酸的化学结构学生回答起来就有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这一章设置了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呈色反应、蛋白质的沉淀反应、氨基酸的纸上层析等实验。在实验课上,教师进一步的指出20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各类氨基酸以及各个氨基酸的结构特点,然后通过具体实验来观察不同的氨基酸的颜色反应,如带有巯基的Cys的黑色硫化铅沉淀反应、带有苯基的氨基酸的黄色反应、带有吲哚基的色氨酸的乙醛酸反应、带有胍基的Arg的坂口反应等等。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记录和实验报告的结果分析,同学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做氨基酸的纸上层析分离实验时,教师首先指出:根据氨基酸的侧链基团与水的亲和力可把氨基酸分为极性氨基酸和非极性氨基酸两大类[1,2],又根据每一大类氨基酸中各氨基酸的侧链R基团的大小和特殊结构说明哪些氨基酸在层析时走得比较快,Rf值比较大,哪些氨基酸在层析时走得比较慢,Rf值比较小。然后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对哪些氨基酸属于极性氨基酸、哪些氨基酸属于非极性氨基酸、极性氨基酸中各氨基酸极性的强弱、非极性氨基酸中各氨基酸非极性的强弱、有了深刻的认识。因为实验结果表明了碱性氨基酸如Arg、Lys、His和酸性氨基酸Glu、Asp这样的极性氨基酸层析中走得比较慢。而Ala、Phe、Val、Leu等非极性氨基酸走得比较快[3,4]。另外,通过层析实验,同学们也掌握了氨基酸的分配系数、层析的逆流分溶原理以及层析技术等重要知识。

(三)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学习,应加强直观性

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质 如蛋白质、核酸、酶等,它们的分子结构是相当复杂的,学生学起来有困难。庞大的蛋白质分子、复杂的分子结构使一些学生一筹莫展,他们虽然记住了书本上的结构要点,但仍然收获不大,不能把知识学活。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加强直观教学。我们用可以造型的铝芯电线做了一个弹簧,教师手中有了这个弹簧状的结构,讲起蛋白质的二级结构-α-螺旋结构头头是道,形象生动。讲β-折叠结构时,将铝线折成锯齿状。这样,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无味,也不感到很难。他们在蛋白质一级结构知识的基础上,顺利地突破了难点,对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空间位置有了明确的认识。众多的氨基酸形成的多肽链在生物体中不是伸直展开的,它首先形成α-螺旋式的二级结构。在这种α-螺旋结构中,每3.6个氨基酸残基螺旋上升一圈,螺旋沿螺旋体的中心轴每上升一圈相当与向上平移0.54nm。螺旋上升时,每个残基沿轴旋转1000,每一个φ角等于-570,每一个ψ角为-470。α-螺旋体中相邻的螺圈之间形成链内氢键,氢键取向几乎与中心轴平行。氢键是由每个氨基酸残基的亚氨基氢与其前面第4个氨基酸残基的羰基氧形成的,α-螺旋体中所有肽键都参与了氢键的形成[2]。学习DNA的双螺旋二级就结构亦是如此,DNA双螺旋的表面有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学生看书上的图不容易看懂,如果用一个简单的教具,即:用两根粗毛线绕在一根木棒上,两根毛线之间的距离就是小沟,而大沟就是螺旋上升的幅度。学生一看,一目了然。教学中制作简单得当的教具,可大大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

[参考文献]

[1]翟中和等主编,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2]王镜岩等主编,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3]罗纪盛等主编,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

[4]何士敏编著,生物化学学习指导,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6-10。

生物学教学课程范文第2篇

对于任何一门自然学科来说,没有实验活动作为基础,理论知识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那么其教育教学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验活动。因此,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的一块尤其重要的阵地。如何搞好这块阵地的建设是我们作为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就此发表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重视本门学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初中生物不参加毕业考试,更不参加升学考试,在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就造成老师不重视教学,学生不重视学习,在偏远落后的地区尤其严重,于是生物这门课就成了课程里的“豆芽”。但是,作为自然学科的生物所蕴涵的科学知识是其他学科无法涵盖的。初中生物里介绍了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生物学习能够达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因此,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我们应当重视这门学科,搞好生物教学。

二、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

生物实验是学习生物的重要工具,是生物理论知识的来源,是生物的重要基础,通过它我们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学会实验的科学方法,如:观察法、推理法、归纳法等。

三、打破陈规,创新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前提

传统的实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目的,把实验用品、>!

在教学设计和安排上,应体现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并学会科学方法的应用。在课堂上,我们应该转变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精心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应用正确的科学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与同学合作交流,达到实验目的,品尝成功的甜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学习植物类群这一节时,我把这节理论课改为了一节实验探究活动课:我来当“小林奈”——制作植物检索表。我先让学生自己阅读一面教材,然后把学生带到河边,选定一片植物种类丰富的区域。我把学生分为了八个小组,要求让每个小组的学生相互分工合作,根据教材所讲授的知识对所选区域内的植物进行分类,同时观察相同种类的植物有什么相同点;在二十分钟内完成并交一张植物检索表;评选“小林奈”。作好布置后,我就让他们自己去完成任务。他们在那里兴致勃勃,热火朝天地为自己的“事业”奋斗。二十分钟后,他们完成了。我把大家聚在一起,相互交流自己的结果,由大家来根据结果评选“小林奈”。这堂课结束后,学生们的心思还停留在这个活动里,思考自己有哪些不足,其原因是什么。有的认为自己没有安排好,有的认为是自己观察不够细心……整个过程,我所做的就是在一旁采取一些他们采不到的标本和照顾他们的安全,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也没有了枯燥的说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其学习的效果也不错,他们还期待着下一节生物课。

四、走进生活,培养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

初中生物的很多的知识来源于我们的自然生活,因此,我们应利用好我们周围的现有素材,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把知识带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感到“处处留心皆学问”。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对人类带来的益处,从而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

生物学教学课程范文第3篇

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项最主要的内容,教学队伍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组现有教授、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人,实验师1人。主讲教师一直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教学经验丰富,水平高、质量好。课程组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先后有2名教师被评为云南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人获伍达观杰出教师奖,1人获伍达观优秀教师奖;1人在荷兰Wageningen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在学校组织的教学比赛中,曾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本课程组师资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领衔、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教师梯队。

二、优化、更新教学内容,构建课程新体系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针对课程特点,结合各专业及其后续课程对动物生物化学的要求,在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重视前沿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既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完所有的基础知识,又做到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组织上,紧密结合畜牧生产实际,充分考虑到学科研究的飞速发展,及时补充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适当压缩物质代谢部分的内容,增加分子生物学、基因表达调控以及生物膜等方面的内容;突出动物科学的特点,增加蛋白质组学、蛋白质折叠与解折叠、真核基因调控、后基因组学等前沿知识,重视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4]。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动物生物化学的特点与重点,在明确课程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处理好与其他相关学科如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的关系,避免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相互重复与脱节,达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使学科体系由相对封闭变为开放学科体系。同时,坚持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保证课程教学内容既传授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反映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三、建设精品课程为契机,改善教学条件

(一)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课程组教师参编《动物生物化学》(第四版),该教材在全国大部分农业院校动物类本科教学中使用,获得广大师生的广泛好评,并于2006年被列为教育部“十一五”国家重点规划教材和农业部“十一五”规划教材,2008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优秀教材奖。副主编的“十一五”规划教材《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指导》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一本既适合作为课堂实验指导的教师用书,又适合作为课外自学的学生用书。此外,课程组教师还主编《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副主编《动物生物化学精要•题解•测试》。出版的教材已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学平台建设

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为教师提供教学互动的平台,为学校提供展示课程改革成果的窗口。课程组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编写教案、教学日历、实验指导、习题集、课件等,所有教学资料均上网开放。进行网络教室建设,并通过QQ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学网站的内容既丰富多彩,又方便使用,并且反映课程建设的特色和亮点,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辅助学习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为互动教学提供了条件,充分发挥了师生的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使学生能更方便更快捷地向老师求教,老师也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从而实现教学相长[5]。精品课程与网络的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网络,精品课程的典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试题库建设

试题库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6]。课程组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确定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注重课程特点,体现专业特色,完成本课程的试题库建设。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计算题等。题量适中,优秀学生约需一小时可以完成。经过试用,学生的成绩符合正态分布。随着教学计划的调整和课程体系改革,不断修改、删减或补充试题,逐步完善试题库建设。

四、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一)更新教学观念,改以往的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采取以语言传递为主的传统讲授法如用启发式和提问式等教学方法外,灵活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范例式教学法等方法以改善和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利于学生智慧的发展。

(二)改善教学手段

动物生物化学抽象概念多、信息量大、重点和难点多、教学难度大。课程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等要素,精心制作课件,并于2012年获云南农业大学多媒体课件比赛二等奖。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据和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内容的形象理解,确保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效果[7]。此外,在实验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实验教学也实现多媒体教学;完成主讲教师的教学录像及所开设实验视频录制,并实现课件及教学视频上网,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三)教学改革研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主持动物生物化学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以及国家农科中心“动物生化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和“动物生物化学实验CAI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2项教改项目,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总结教学经验,在核心期刊发表教改论文2篇。

五、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多年来,我们紧随生物化学新技术的发展,不断优化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比例至50%以上,建立了一套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内容既涵盖生物化学的几大实验基本技术,又包括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等不同类型和层次,同时体现实验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8]。如核酸系列实验,内容包括DNA或RNA的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核酸,针对某一个待扩增的目的片段设计引物,用自己提取的DNA为模板,采用PCR扩增上述特定目的片段并作鉴定,包括扩增出来的DN段大小、含量和纯度的鉴定等。另一个是蛋白质系列实验,内容包括盐析法制备免疫球蛋白粗品,凝胶层析除盐,离子交换层析纯化蛋白,纯化样品的鉴定等。这样设置一是使学生通过阶梯式的训练,逐步提升实验技能,形成基本实验思路和设计性实验思维;二是使学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训练学生完整、系统地认识和掌握各项实验操作技能以及综合运用实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

(二)开放性实验的开展

充分利用实验室优质的教学资源,尝试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课内和课外开放性实验探索并积极加以实践[10]。针对课内必修实验内容,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的开放实验:一是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实验准备及对新开设的实验进行预实验;二是因特殊原因缺做或未完成实验的同学,可以补做或重做;三是针对学生的实验预习和复习开放,对常规仪器设备不熟悉的可以反复操作练习。针对课外实验,采取基于不同实验目的的开放,如实验室的综合设计型实训项目的开放,指导学生申报完成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的开放,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型的开放,毕业论文型开放以及创新活动小组开放等不同的形式。开放性实验的组织形式是由教师提供选题或学生自带课题,学生自行查阅文献并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审批后开始实验,教师为其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实验完成后学生写出科技论文。这种实验形式更接近于真实的科研环境,能使学生得到更为系统的学术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验综合能力均得到极大提高。近5年来,本课程组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乌金猪背最长背肌中新基因RPS3A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谱研究”等8项创新基金项目,指导20余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

六、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在理论课方面,根据教学改革要求,建设和完善动物生物化学试题库,采取了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全校统考)、统一阅卷和对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的质量考评模式,使动物生物化学的考核制度更科学化、规范化。在总评成绩中,期末成绩占50%,期中成绩占20%,平时成绩(考勤、作业、提问、学生转换角色讲课等)占30%。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实验重点考核学生的规范操作、科学态度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口试、操作考试及设计性实验四部分组成。平时成绩部分占总成绩的50%,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验预习、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数据的处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实验报告撰写等;期末口试成绩占总成绩的15%,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实验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注意事项的理解,实验的设计原理等;实验操作考试占总成绩的15%,主要考核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上述三部分均由个人独立完成。设计性实验考核是由4至5名同学组成一组,由教师给出一个实验题目,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设计实验方案,自己配制试剂和准备实验器材、独立操作完成实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后提交完整的实验报告,此部分占总成绩的20%,主要考察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科学的实验态度。这种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一方面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等素质的考查更趋全面和严谨公正,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实验操作并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参加开放实验,自觉加强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的全面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科研意识的培养。

七、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以科研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

生物学教学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改革

动物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前沿学科,在生命科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概念抽象、代谢反应式复杂、知识更新快等特点,使它成为一门教与学难度都很大的学科。因此,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物生物化学的知识内容,是摆在每个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教学体会,以期为提高动物生物化学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1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动物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多、概念抽象难理解,而课时量却相对较少,面对这一情况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和教学目的的要求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尽量减少知识点的重复教授。动物生物化学一般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开设,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就已学习了有机化学,因此像糖类和脂类化学等相关内容就可不必精讲,而蛋白质这一部分学生接触得较少,又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就必须精讲这一章节内容。

此外,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广泛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最新学科动态,及时将这些新知识传递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后,备好课则是上好课的一个基本前提,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到对所讲的内容心中有数,这样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

2 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动物生物化学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实验教学是以验证式教学为主,由教师做好课前准备、讲解原理,学生机械性地操作。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打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能力,无论是实验前试剂的配置还是实验仪器的准备,都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细心负责的科研态度,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式教学是以教师讲授知识点为主,这种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对内容理解不全面,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不强,易出现前面学后面忘、学习兴趣不浓厚的现象。而启发式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又立足于已有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对知识点进行重新归纳和总结,以启发学生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加深旧知识点的记忆和新知识点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采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授课现已成为课堂教学必备的教学方式,是现代教育最先进的手段之一。传统的粉笔加黑板式教学,在知识内容广博且更新较快的生物化学面前,这种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影响教学效率,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则可以把无声转化为有声,把静态转换为动态。所以,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制作精美、能吸引学生的教学课件,把原本枯燥、抽象的内容形象的表现出来,则能确保在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5 教师也要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是“导演”,组织学生演好“戏”,拍好“节目”。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创造性地利用课堂资源,使学生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动手做、动脑想,独立的投入教学活动。课堂不是教师个人的主宰,教与学要互动沟通、互相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必有法,教无定法”、“有模式论,不唯模式论”,教学改革之所以难,难在不好形成固定模式和套路,没有任何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去适合任何教学改革。所以,时代变了,对象变了,教材变了,教师必须从头学习,抓紧充电,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

6 结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只有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多学习、多实践、多总结,才能真正地提高动物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使教与学双方都能达到共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源淑,邹思湘,刘仪.动物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3(2):254-258.

[2]肖红波,卢向阳,孙志良,等.动物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4):135-136.

[3]陆辉,卢军锋.动物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0):43-44.

[4]张永云,高士争,赵素梅,等.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0):117-121.

生物学教学课程范文第5篇

1.学校对生物选修课认识的不足,对生物选修课的重视不够

公办高校由国家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在一些公办高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都非常优越。而独立学院是由母体高校的优势教育资源与民间资本的有机结合的产物。因此,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独立学院的生物学教学的硬件设备不齐全,实验室和一系列实验设备,器材严重缺乏。软件方面,独立学院创办时间比较短,办学经验比较少,学院的教师都比较年轻化,缺乏教学经验丰富,资质较老的教师,生物学所需要的专业性较强的教师则更加缺少。

2.学生对生物学选修课存在轻视现象

许多学生在应试教育和社会求职压力的双重影响下,盲目应对,急功近利。致使学生对于学习生物选修课的惟一目的仅仅是为了拿学分,甚至对于科技和文化方面的选修课则视为无用,对生物学选修课上课热情不高,参与度不够,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3.专业设置不够多样化

独立学院现阶段的专业设置主要依据市场需求,生物学作为一门学术性较强的理科专业,没有在广州地区的独立院校开设。而且,由于国内市场对生物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不大,生物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等因素,生物学在独立学院发展缓慢。

4.资金投入不足

有人认为,公办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民办教育属于大众教育。虽然独立学院属于公益性事业,但是也带有一定的营利性质的。因此,学校资金方面主要还是依靠企业的财政支持,在学校没有开设生物学专业的情况下,学校对于生物学教学的资金投入方面非常有限。

二 独立学院生物学选修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加大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

投入资金建立生物实验室,购置和完善实验设备,让教师有更多的硬件支持,开展生物学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课堂上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图书馆也应增设相关的书籍资料,供教师学生阅读,为在独立学院营造一个良好的生物学习环境。

2.开设具有实用性和功能强的生物选修课程

生物选修课的开设应该以“以人为本、个性化学习”为基本理念。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理科课程特点,渗透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并拓宽学生

就业渠道。例如,在我校开设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系统的课程,一方面,把生物学的知识和我校实用性课程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我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该课程能够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了解如何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的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提高教师总体水平,鼓励更多的教师开设生物学公共选修课

虽然在硬件方面,独立院校有一定的制约因素,但是在软件方面,对于一些质量好的课程可以纳入学校精品课程,鼓励教师进行科研立项,申请相关的课题研究,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对通过立项的项目进行一定的资金资助。聘请公办院校的教师参与生物课程的教学,支持与鼓励本校教师与公办高校进行学术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别人的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生物学教学水平。

4.多开展与生物学相关的学生活动

在生物学课程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利用学校的团学组织或者社团组织定期举行和生物学有关的学生活动,例如,定期播放生物学相关视频,邀请本校和外校的教师进行生物学讲座,定期举办生物学知识竞赛,成立生物学相关的学生组织。作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举办丰富多样生物学相关活动,例如,我校教师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对我校种植的植物进行分类识别,给校内的植物物种贴上标签,次活动不仅让校园内的植物有了自己的“名份”,而且增加了生物学学习的趣味性。我们发现,通过第二课堂,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5.严格把关生物学公选课程的开设

开学前,学校教务处要对授课教师的教案和教学进度表进行严格的审查,开课的教师需要进行试讲,通过后才能开设相关课程。由学校给可以开课的教师录制相关课程试讲视频,供学生参考选课。学期中期,学校应该组织教师上公开课,让专家学者现场听课,课后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同时,要让学生对教师进行期中评教,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教师。授课教师在收到评审专家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后,要及时认真查看,如发现是自身授课问题的,教师要及时写好课程整改或者改进报告。另外,对于教学进度缓慢,教学效果不好的教师要给予批评警告,让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方法。学期末,教务处要对各生物课程进行客观的评价与打分,进行优胜劣汰,质量差的课程下学期不予开课。

6.利用网络资源建设生物学学习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