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动力工程就业方向

动力工程就业方向

动力工程就业方向

动力工程就业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 中职学校 课程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职业教育强调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就业导向来深入展开。

一、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

1.市场化的专业设置

就业导向的课程改革,即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进行动态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的调整。要对就业市场做实时的调研分析,全面把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使中职学校的专业方向永远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2.能力化的课程标准

就业导向的课程改革在课程标准制定上,要瞄准学生未来就业的工作岗位,紧盯行业企业现行的职业能力标准,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以实现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与工作岗位的能力标准无缝对接。

3.模块化的课程结构

就业导向课程改革一定要重新序化课程结构,以核心专业技能为主线,以特定的工作岗位为依托,以就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流程为基础,把专业核心能力进行模块化分解,在专业技能教学中实施模块化训练。

二、就业导向的课程资源开发

1.项目化的课程内容

就业导向的项目化课程内容开发,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标准,以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为基础,提取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关键知识和主要技能,并将提取出来的关键知识点和主要技能点具体化,形成相应的项目化的课程内容。

2.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就业导向课程改革要求职业学校不断加强校企师资互动交流学习。一方面要走出去,要加强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学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还要请进来,职业学校还要经常聘请企业专家来学校兼职,这样不但可以帮助教师更新专业知识,还可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3.企业化的实训平台

就业导向的课程改革要建设企业化的模拟实训平台。职业学校在实验设备和实训设施建设过程中,要模拟学生未来就业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真切地感受到未来工作场景和技术要求,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和技术要求。

三、就业导向的课程教学实施

1.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就业导向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要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采用“理论中加以实践锻炼、实践中加以理论引导”。即在理论知识学习中穿插相关实践操作训练、在实践操作训练中传递必要的理论知识,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2.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参与式教学,采用任务引领和实践驱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

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就业导向的课程改革在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针对性地采用实施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现场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企业情境化的学习环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四、就业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就业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在评价主体上,要打破教师一元评价模式,实现教师考评、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企业抽评等多元化评价。就业导向的多元主体评价模式,即教师考评是主体、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是主线、企业抽评是主导的多元综合评价方式。

2.评价内容综合化

就业导向的课程评价是对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化考核。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主要从学习态度、学业表现、职业态度、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职业道德意识、合作意识、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进行重点考核。专业技能的考核应该与用人企业的职业能力考核标准相对接,以达到校企考核评价体系的良好对接。

3.评价方式多样化

动力工程就业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际商务 行动导向 职业岗位群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教育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也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目前,我国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主要是有以学科为中心和以岗位应用为中心两种课程体系,前者主要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任,强调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向国际商务专业理论研究方向发展;后者主要以培养国际商务专业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为中心,强调实际操作能力。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通常重理论轻实践,以岗位应用型为中心则相反,重实践,轻理论。目前我校国际商务专业在课程体系上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基本上部分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部分课程以岗位为中心。针对专业课程的设置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国际商务教研室全体教师着手对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革。

1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对江苏省企业对商务人才需求的调研,我们制定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国际贸易业务流程、单证制作、价格核算、交易磋商、市场调查、营销管理、客户管理、电子商务、商务行政管理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在外贸企业或各类中小企业从事外贸业务、营销管理、商务行政管理等业务工作,具有良好的商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态度,技能过硬、身心健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 高职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内涵及开发的基本原则

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就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高职项目课程通常是基于工作任务的,因而必须以严格的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其思维与行动的目标指向是通过应用综合知识与技能完成;其结果是获得制作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能力。国际商务专业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目标、以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以典型服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来组织教学等三个方面。通常在开发课程体系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基本原则:

2.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质量为目标

人才培养计划中所设置的课程要与就业目标直接挂钩,能清晰地体现出就业方向及工作必须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与就业目标总体无多大关联的课程少开,即使开了占用的课时减少。使得课程设置精减实用,目标明确。同时结合我国的就业形势,应在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在职业岗位群里的择业和转岗能力。除了培养一般的职业能力,更要注重培养与人沟通交流与再学习能力,为学生奠定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从而赋予他们自我生存以及后续发展的能力。

2.2 以专业目标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

我们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主要以人才规格分析为前提,因而课程体系设置应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通过人才规格分析,我们得出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能力是交易磋商、价格谈判和外贸制单,这是课程体系模块设置的重要依据,应在课程模块对应能力模块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着力强化能力培养。

2.3 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以适应学生智力特点为尺度

高职教育有别于本科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它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中心,建立有利于能力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高职学生的主体是高考成绩处于中间段的学生,这个群体一方面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另一方面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和稳定性差、自我调控能力差,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智力特点,因而更具有应用型人才的智能优势,所以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排除学科式的体系课程,重构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使教学更适合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3 国际商务专业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设计

3.1 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国际商务专业一些专业课程可以由若干个学习领域组成,所谓“学习领域”,是指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一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即基准学时)三部分构成。专业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针对企业相应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来编排相关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等,这样就与实际职业活动过程相符合。实践证明,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未来到企业工作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突破传统学科型的“三段式”课程结构,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转向以“能力”为基础。这需要我们深入企业,分析企业岗位领域,从而确定课程“学习领域”,通过分析具体工作过程选择课程内容并与之相对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当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并非要否定理论知识,只是强调突出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主体地位,以工作任务来引领、促进理论知识学习,使理论与实践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主动性。

3.2 改革教学方法,实行以项目化教学为核心

“行动导向”教学法(也称项目教学法)在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最早出现,这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方法,每个单元教学都应用专业技术(技能)完成一个项目。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目前我国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逐步朝项目教学方面转变,以行动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必须突破原来的“先理论后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传统学科性灌输式教学模式,实行以实际工作项目为对象,以工作任务来驱动学生学习的“项目教学法”。

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区别体现在教学中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书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工作现场为中心,从而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专业技能。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可以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依托,以具体进出口业务为主线,把业务划分成若干模块,在模板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其他课程(如,进出口单证、国际结算、报关、报检等)的知识融入进去,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3.3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建立目标职业的岗位职业能力体系

美国职业培训中有一种“KAS”模式,它将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knowledge,即知识与素养)、A(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职业技能)。在教学上对知识与素养(K)的要求是了解,对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一般掌握,而对职业技能(S)的要求是熟练掌握。从长期发展看,一般能力和职业技能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

在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出现实践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实践课时量不够、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分配比例不合理等现象。而高职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以应用为目的,坚持以够用为度,重技能操作,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企业也都希望所招聘的高职毕业生能迅速进入工作角色,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应当有一定数量的可以体现专业特色的实践性课程。并通过开发或购买相关外贸教学软件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特别对一些实操些很强的课程如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等,通过软件模拟教学比单纯理论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效果更好。

3.4 根据岗位群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对目前外贸行业职位的调研,可以将外贸行业职位分成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货代、报检员、报关员等工作岗位,其中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相对而言就业面较宽,比较笼统,而报检、报关等专业性较强,就业面较窄。

结合当前整体就业形势和我系往届毕业生学业情况,可以对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在确定有关外贸岗位的职业岗位群的基础上,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方向、跟单员+货代方向、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方向”等,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确定需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根据专业方向与外贸工作流程来确定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对于不同方向,在具体教学中要做到各有侧重点,避免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的有过多重复设置。此外,结合不同外贸岗位资格证进行专门培训,以强化相关岗位技能,同时使学生能够持专业资格证书毕业,具备有关外贸工作岗位的实操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常州职业技术学院[J].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0.

[3]姜大源.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Z].2007.

[4]姚大伟.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思考[J].管理教育,2008.

[5]杨庆.以职业岗位群为目标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6]魏彩慧.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89).

作者简介:

动力工程就业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4(C)-0166-0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构建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一个重要改革内容。教育部16号文规定,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6号文件推进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的开发。

一、何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也叫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在德国职业教育学家劳耐尔提出的以“设计导向”的指导思想下,逐步形成的课程开发模式,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是基于现代人除了要掌握快速变化和不断深入的专业能力外,还须具备较强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产生的,职业教育是发现、评估和促进这些能力发展的一个持续过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无能为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方法的必然选择。工作过程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工作任务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即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多个工作任务,每一个任务又可分解为一个或多个子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来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它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老师加以引导的教学方法。不强调知识学科的系统性,重视案例和解决问题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采用这种方法,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这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进行,老师从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的安排组织到最后答疑解惑,归纳总结,评价结果,充分体现老师主导地位,学生从分组讨论、接受任务、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到分析得失、提出困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做合一,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完成任务、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中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使学生知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能力(基本发展能力和生存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来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构建已成为高职发展必然趋势。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课程。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与加工,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这种理论十分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是与建构主义理论相一致的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利用模拟真实工作、小组合作、协商、主动探究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相关技能去建构自己新知识体系的过程。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当学习者感到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才会产生意义学习。只有那些有助于达到自己目标的知识,才会被认为是对自己有价值的事情,学习者因此才能够投入精力,加速完成。当学习者发现学习材料不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或威胁到自己的价值观时,就难以产生意义学习。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应研究高职学生学习的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工作需要选择讲授内容,模拟工作真实情景,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生自我学习,自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教师不再直接控制教学,而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在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以学生面向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将整个职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过程贯穿起来。这种课程体系并不是对传统学科体系、任务项目教学、模块式教学、案例教学等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新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序化两个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观点。

全新的课程选取标准:课程内容选取不在以知识为体系,传授给学生的是实际工作需要的理论知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强调的是在技术条件下于工作过程有关的隐形知识即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地位,同时强调不是教师教而是学生在学习工程中主动自我建构而获得。

全新的课程内容序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关注的是工作过程系统;追求的是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提倡一体化教学。简而言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就是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代之以与企业实践工作过程高度统一的“综合性”和“案例性”教学项目。要以工作内容、流程组织安排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序化课程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实现“三个一致”,即:学习领域应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应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应与工作任务一致;充分体现出了高职教育特征。在这种教育理论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正面临着一个“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的关键时期,“工作过程系统化”所凸现的“革命性”甚至是“颠覆性”的课程理念。

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一)以企业岗位(群)为依据,确保人才培养符合行业需要

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前,要深入相关产业、行业的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需求调查,把握相应技术领域发展趋势,选择专业服务面向的行业岗位(群),以适应岗位需求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标,以人才培养能够完成面向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按照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并以此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起点,有效地保证课程体系目标符合行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委员会的作用,实现校企双方深度融合

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职业教育课程专家组成校企联合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需求调研计划表,开展调研,分析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内容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构建工作过程导向高职高专课程体系,充分体现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构建的开放性和企业参与性。

(三)打破“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知识观念

高职高专教育中传统课程体系设置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知识体系,以学科知识体系和理论思维训练为中心构建出来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是以学术知识为主的课程理念。目前我国建设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要求劳动者具有技术水平高,应用性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构建就不应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因此构建工作过程导向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成为当今教育的必然趋势。

(四)树立以实践操作为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给学生更多发言、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学生主动性和表达能力。因此,要改变原来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树立以实训为主,以学生为主,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服务学生”的教育理念。

五、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构建步骤

(一)专业调研

在课程体系构建前,需要校内外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完成,制定详细的社会调研计划表,包括调查内容、调查步骤和调查方法,深入到社会深入到职业岗位,通过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人才结构与需求状况,以及城市热能环保专业的教学现状的调研,找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定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方向,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依据。

(二)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岗位或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分析的对象是工作而不是员工。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了解并分析该教育职业相应的职业与工作过程之间的关系,将职业工作过程中具体的工作任务一一例举出来,然后采用逆向推倒归纳法,

将这些工作任务按照由复杂到简单的顺序排列,提取出典型工作任务,从而确定课程核心内容。

(三)课程体系构建

工作任务分析之后,将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归纳,形成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一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对应一个学习领域。分析行动领域,按照工作过程岗位能力要求,归类转化为学习领域,这个过程要本着“教学目标要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的原则,运用学习性工作任务提高学生职业工作过程需要的所有的技能、知识和能力,以“教、学、做”一体,工学结合为设计指导思想,将教学单元归并为课程,通过课程内容进行排序,在排序的基础上选择课程类型,形成课程的教学大纲。其内容应包括:课程内容及课时数、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目标、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的组织和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实训设施的要求、考核考试的标准和方法等。这样完整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就得以构建成功。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刘铁铸(1973― ),男,副教授,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办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就业指导、机械制造;张立莉(1971― ),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应用写作。

参考文献:

动力工程就业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航天器控制;数理力学;工程实验;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143-04

一、绪论

“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是我校“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本科专业的一个重要培养方向。该专业方向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校大批毕业生进入航天科研院所工作,不少人已成为业务骨干,为我国航天事业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前,我国航天科技重大工程诸如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均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正在酝酿和制定下一阶段主要发展目标和发展路线,我国航天事业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在科教体制方面,国家正在酝酿新一轮改革,以期进一步祛除发展中的体制性弊病和痼疾,促进科教兴国大业顺利发展。在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开放度的提高,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愈来愈呈现出多元化特点,过去那种靠掌握单一专业技能、在一个工作单位或岗位干一辈子的现象很难再出现了。包括人才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在社会化生产中的重新配置和流动将愈益频繁,也要求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必须具备更厚的基础、更广的知识和技能、更强的适应性和开创性。

为了主动适应我国航天科技事业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未来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作为重点大学航天主干专业的教师,我们必须进一步思考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航天主干专业师资队伍,如何进一步改革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模式,如何更好地培养出我国未来航天科技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为早日圆中华名族强国梦做出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贡献。

本文将从“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专业方向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笔者近年来的实践与思考,以期引起国内同仁的关注和讨论,促进共同提高和进步。

二、“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的探讨

顾名思义,“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专业方向的学科特质是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理论的交叉融合。即以各类航天器为对象,运用控制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设计控制律,并分析其闭环或开环(取决于控制律)动态特性,用以指导工程设计和应用。具体到我们这样一所在业内享有盛誉的重点大学,该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该如何定位,才能既符合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能体现我们的特色和优势,这是我们院系领导和一线教师长期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将从该专业方向在我校的发展历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等方面阐述。

(一)原来的定位――发展历史

我校是一所老牌航空航天高等院校,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在我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尽管早先的专业名称未必这样),但传统优势方向是航空器和航空武器的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在航天器控制方向,尽管也积累了较好的基础,但是教学和科研力量比较分散,没有以院系建制形式集中统一在一起。2006年航天控制系成立,同年“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航天控制方向)开始招生,标志着“航天器控制”作为我校“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的一个重要专业方向以院系建制的形式被正式确立,也为我校“三航”(航空、航天、民航)特色办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在培养目标的定位过程中,我们曾充分调研了国内兄弟院校,特别是传统航空航天类重点院校的培养方案,初步确定将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作为我们的重点培育和发展方向,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①深空探测是我国乃至世界未来航天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中轨道动力学的分析和计算起着关键作用;②国内传统航空航天类重点院校在轨道动力学方向比起我校没有明显优势,我们选择此方向作为重点建设方向完全可能迎头赶上;③南京大学的天体力学(含天体轨道力学)在国内首屈一指,我校与南大毗邻,因此在人才培养和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具备独特的地域优势,可以藉此推动我校在航天器轨道力学方面的快速发展;④我校在飞行器控制理论与技术方面具备传统优势,将这方面的积累(成果和师资)转移应用到航天器控制领域,有望实现航天器控制专业方向的跨越式发展。

由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合理明确,师资培养和引进工作顺利,一线教师甘于奉献、勤奋工作,我校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之“航天器控制”方向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我们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本科生,而且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学生继续在航天器“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现在已有不少毕业生成为我国航天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骨干。这表明我们“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专业方向的办学实践是成功的。

(二)显露出来的问题

尽管我校在“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专业方向上的办学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发现了一些不足和缺陷。特别是在国家科技、教育、经济、就业等形式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这些不足和缺陷更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积极思考,认真应对,进一步改进工作,更好地适应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下面逐一剖析我校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之“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方向在培养目标定位中显露出的问题。

1.培养目标单一化,缺乏细化分类。我们在确立“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这一培养方向之初,就将“熟练掌握近地航天器轨道计算、分析和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熟练掌握航天器轨道和姿态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作为我系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在肯定其科学合理性的同时,应该看到其局限性所在。航天器控制无论是作为专业方向,还是科技产业门类,其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的,近地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只是其中之一(尽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要求该专业方向学生熟练掌握近地航天器轨道计算和控制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同时,还应掌握航天器控制其他重要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比如再入大气航天器的轨道(弹道)力学和控制方法、航天器交会对接的相对动力学与控制等。过于单一和狭窄的专业培养目标,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欠缺,影响到其发展后劲,另一方面直接导致学生择业时选择余地不足,影响其就业。

2.理工融合不够,培养目标在体现厚基础宽口径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诚如上述,我们的“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专业方向的建设重点是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而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是典型的同时具有理学和工学特色的专业方向。它的理学特色体现于“轨道力学”,最早可以上溯到18世纪以来拉普拉斯、庞加莱这些数学、力学家在天体轨道计算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因此,要想真正掌握航天器轨道力学,哪怕只是近地椭圆轨道力学,也须具备非常扎实的数理力学功底。它的工学特色又体现在“控制理论和方法”方面。航天器的控制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工程实际限制因素的工程技术问题。通过该专业方向的培养,我们的重要目标是让学生牢固树立工程的思想和观念,有能力设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控制规律和技术方案。但是反观我们现有的培养目标,在“理”和“工”两方面都欠火候,在“理工融合”方面就更是有问题了,具体表现在:①在“理”方面,我们没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近代分析力学、近现代应用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学生的理论力学课程也是按照非力学专业的规格和学时去教学的,直接导致数理力学功底偏薄弱,发展后劲受限。②在“工”方面,航天器控制领域的必要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处理技能方面没有纳入培养目标。一方面导致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更重要的是难以树立工程的思想和观点,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套路训练。③至于“理工融合”,就更是一个有挑战性的课题。粗浅地讲,“理工融合”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工程师中的科学家”和“科学家中的工程师”,这实际上也是我国老一辈科学大师,如钱学森、钱伟长等哥廷根学派传承人极力倡导的高等工科教育的理念,可惜直到现在,我国的重点工科大学还没能普遍地实现这样的目标。

(三)解决的思路――培养目标重定位和优化

1.培养目标细化分类,实现个性化培养。诚如前述,“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我们在强调重点方向(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的同时,决不能忽略其他方向,以适应我国航天科技工业部门对人才的广泛需求。为此,我们考虑在新一轮培养方案的改革和调整中,将培养目标细化分类。除了“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共同专业课程在一起教学外,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就要根据不同的亚类分班教学。对于个别学术科研苗子,要早发现、早培育,“单独开小灶”,加大课程深度,及早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如果符合推免研究生条件,则要吸收进相关老师的科研团队。

2.在培养目标中凸显对数理力学基本功底的要求。无论是近地航天器轨道动力学,还是再入航天器弹道学,要想真正学懂学透,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非具备扎实的数理力学功底不可。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学近地轨道的设计不了深空探测轨道,学卫星控制的搞不了飞船再入控制,学再入弹道的不会计算绕地椭圆轨道。这样的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工作适应性差,更不能期待做出创新性的成果来。因此,我们在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之“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的培养方案中,必须强调“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力学功底”。

3.培养目标中应强调对实验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我校是一所工科院校,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航天器控制方向)是工科专业,这样的本质属性要求我们须臾不能忘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必须包含对实验技能的要求。而且这种实验技能不仅仅是普通的实验技能,比如《大学物理》、《模拟电路》、《数子电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等课程中所要求的基本技能,而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实验技能,即是为解决一个比较综合的工程问题,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事后的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实验能力,才算达到了我校“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专业方向本科毕业生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有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就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实行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围绕以上培养目标的调整,本专业方向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也宜作以下调整或改革。

(一)大幅度增加近现代应用数学和近代分析力学的课程

现在我校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航天控制方向)专业教学计划中所涉及的数学课程,除了包括全校公共基础课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外,仅有《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数值计算方法》两门课,而且课时都较小。《理论力学》是按非力学类专业的培养规格教学的,内容只涉及古老的牛顿矢量力学部分,缺乏作为近代力学基础的拉格朗日分析力学。而且随着一轮又一轮的所谓教学改革,为学生“减负”,以上课程的课时被一缩再缩,学生的数理力学基本功训练得不到必要保证,一线教师普遍感觉到学生的基础越来越薄弱,前景堪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培养基本功底扎实的航天控制类精英人才,我们拟在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大幅度增加近现代应用数学和近代分析力学的课程,初步计划增加如下课程:《数学物理方法》、《张量初步》、《摄动方法》、《量纲分析》、《分析力学》。这些课程所能提供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和解决广泛的数学、物理和工程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作为“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专业方向的学生,当然应该熟练掌握之。下面仅就《张量初步》、《摄动方法》、《量纲分析》等课程的必要性做简要说明。张量理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概念源自力学,最早用来表示弹性介质中各点的应力状态,后来人们发现许多物理量均具有张量的属性――对坐标变换的不变性。现在工科学生熟知的矢量和标量都是张量的特例,分别是一阶张量和零阶张量,它们均具有对坐标变换的不变性。但是世界上的物理量仅用标量和矢量来描述是不够的,比如航天器的转动惯量,既非矢量也非标量,而是一个二阶张量。如果我们用张量的概念来描述航天器的转动惯量,就比通常大部分教科书所用的转动惯量矩阵更能反映其本质。因为惯量矩阵对坐标变换是变化的,而张量是不变的,不变的量恰恰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下面再说《摄动方法》。摄动方法是近似求解非线性代数方程、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的强有力工具。该方法诞生于数子电子计算机还没有问世的近代,最早被科学家用来计算天体轨道。1946年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后,数值求解成为人们最热衷的方法,但是数值解很难给出带有规律性的结果。摄动法可以通过引入小参数摄动,给出复杂问题的近似解析解,不仅求解方便,而且能够发现解的结构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更利于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摄动方法》是一门具有方法论性质的重要课程。最后讲《量纲分析》。量纲分析是一门十分重要但几乎被我国高等工科学校严重忽视的课程。上世纪我国一大批数理力学家均能十分熟练地运用量纲分析的方法来对系统建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但是不知何故,现在这门课在高等工科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几乎绝迹。据传,牛顿最早就是用量纲分析的方法从开普勒第三定律导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我们呼吁高等工科学校尽快给《量纲分析》以应有地位。

(二)加大综合实验课的比重,提高学生工程实验技能

我校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航天控制方向)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课程实验的课时不少,但是综合实验课的课时严重不足,而综合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工程实验技能,使其确立工程观念和思想,培养其用实验或试验的手段解决工程问题的最重要的机会。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涉及到师资队伍本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也涉及到当前高校内部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影响广大教师从事实验教学的积极性等。因此,要根本解决此问题,必须从学校内部管理和评价机制等深层次入手,大刀阔斧改革,进一步健全实践教学评价机制,鼓励一部分优秀教师能专心从事综合实验课的教学工作。

(三)对学生实行“精英化”和“大众化”分离的分类教学模式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航天控制方向)专业的毕业生未必全部到航天科技工业部门就业,更未必全部从事该领域的学术科研工作。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会进入国民经济建设的其他各业,比如工业自动化、机电设计、企业管理等。对于那部分有志于从事航天科技,尤其是在学术科研方面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应加大必修课的比重,降低选修课的比重,因为必修课是为今后从事学术科研打基础的非常重要的课程。对于其他学生,则可适度减小必修课的比重,根据其个人兴趣和未来择业方向,给其以自由选课的机会,只要修满规定学分,就是合格的毕业生。当然可以预见,这种改革方案在操作层面上将会遇到不少困难,比如怎么分类、何时分类、分类后能否再调整等问题。改革得好,大家满意;改革得不好,影响稳定。因此,需要我们上下一心,积极探索,谨慎实施。

四、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专业建设中的核心关键。上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无一不牵扯到师资队伍本身的建设。因为教学内容要靠教师传授给学生,教学活动要靠教师来实施,教学改革也要靠教师来贯彻落实,师资队伍的水平决定了教学效果的“最大理论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欲实施前述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感觉到当前在师资队伍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如下。

(一)任课教师学科专业结构过于单一

我校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航天控制方向)的一线任课教师基本均毕业于“导航、制导与控制”或“飞行器设计”二级学科,学科专业结构过于单一,难以完全适应“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专业方向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的需要。前文提到,要在教学内容中大幅度增加近现代应用数学和近代分析力学的课程,比如《数学物理方法》、《张量初步》、《摄动方法》、《量纲分析》、《分析力学》等,对于这些课程我们就缺乏专业的授课教师。虽然部分课程比如《数学物理方法》在我校其他专业(比如流体力学或电磁场专业)有授,可以让我专业学生全部去他院修课,但是毕竟不同专业对该课的要求和课时均不同,在课程教学管理和课程考试协调上会遇到很大障碍。还有一些课程,即便在其他专业也未必有授,比如《摄动方法》和《量纲分析》等。

(二)一线任课教师中具备较强工程实验技能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匮乏

近十年来,我们专业新引进的教师全部是国内重点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整体上理论学术水平较高,科研创新能力也较强,但是工程实验技能相对薄弱。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各学校对博士生学术考核的要求偏重于理论水平,而工程实践能力受到一定淡化。这就造成了我们的一线教师中具备较强工程实验技能的比较匮乏。

解决以上问题的初步考虑如下。

1.在现有师资中发掘并动员一些数理力学功底厚实的教师,鼓励其早日为本科生开出上述近现代应用数学和分析力学的课程来,并在教学工作量计算、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或适当照顾,以激励其为打牢学生基本功多多出力。

2.在新引进师资中,我们不必局限于接收“导航、制导与控制”、“飞行器设计”等学科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对于“应用数学”、“力学”等学科专业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只要热爱航天及国防教育事业、有志于转型从事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方面的应用数学问题或力学问题研究,我们应该张开双臂欢迎。引进这些师资后就不愁我们专业的本科生数理力学功底打不扎实了。

3.尽快引进高水平的实验技师,为我专业的学生开设高水平的综合实验课。在引进师资的学历中,也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能一刀切地“非博士不要”。古人早就说过“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现在难道不应该比古人更开明、更有胸怀和眼界吗?

五、结论与展望

世界新一波科技革命浪潮已经掀起,祖国航天事业和科教兴国伟大战略已经向我们吹响了冲锋的号角,国家和社会对新一代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人才的需求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迫切。作为重点工科大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责任重大,必须深刻认识到:越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越是要夯实学生的基础;越是在知识翻新快的时候,越是要加强师资队伍自身的建设。只要我们着眼于夯实学生数理力学基本功和工程实践能力基本功,抓住师资队伍建设这条主线,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相信我们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工作会更上一层楼,为祖国航天事业、科教兴国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更好、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韩艳铧,徐波.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关系,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49-50.

[2]韩艳铧,徐波,陆宇平.重视和改善基础教学工作,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83-87.

[3]刘燕斌.航天控制专业精英化教育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203-204.

动力工程就业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 简介 发展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正是因为电气工程的发展,才有今天庞大的电力工业,人类才不可逆转地进入伟大的电气化时代。人类发展到任何时候也离不开能源,而能源是人类永恒的研究对象,而电能是利用最为方便的能源形式,以电能为研究对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着十分强大的生命力。

一、专业内容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范围主要包括电工基础理论、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三个部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性也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和融合能力。

培养要求:该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单片机等)、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等。

电气工程一般分为电力系统和应用电子(也就是电力电子)。

二、专业发展前景

电气工程学科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国防及人民生活等各领域,与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等学科交叉渗透,拓宽了电气工程学科的内涵与外延。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气工程的学科结构、研究领域、技术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气工程愈来愈多地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内涵也发展演变为强电和弱电结合、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软件和硬件结合、元件和系统结合。例如“电气工程”和“电子技术”以及“控制科学”交叉融合产生了“电力电子技术”; “电气工程”与“材料科学”的交叉融合产生了“超导电工技术”和“纳米电工技术”; “ 电气工程”与“机械工程”及“计算机学科” 的交叉融合产生了“机电一体化”新学科,已形成了以“机械”为主体、电气工程和计算机控制为技术核心、“机械+电气+计算机”的有机融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际上就是电气自动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一个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电气自动化领域中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高新技术,也可以说隶属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范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力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及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当今,电气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电(用油的交通工具除外),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已接近2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电气化水平也决定了电力数据具有大范围的覆盖性。有专家表示,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是智能电力系统,或者是坚强智能电网或者是智能电网。智能电力系统是实现电力工业发展价值特征的最有效途径,也是现代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智能电力系统能够确保更安全、更经济、更绿色、更和谐,同时智能电力系统是一个广义的坚强智能电网,能够有效地破解未来发展的挑战。

三、专业应用与就业方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几个方向:

1.电力系统方向

电力系统专业方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最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方向,为部级一类特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从事高压电器设备设计、制造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方向依托电气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和电介质工程2个二级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电力系统为部级重点学科。同时,该专业方向设置高电压绝缘技术和电气绝缘与电缆两个专业模块。

就业方向:可在电力设备制造行业从事高电压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可在电力系统从事高压设备的运行维护方面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就业于电业局、供电局、发电厂,也可在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2.电气技术方向

电气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个方向。该专业是重点专业,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电气工程领域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气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信息处理学科具有工学硕士授予权。

就业方向:电气技术方向主要培养电气测量与控制技术方面的高级电气工程技术人才,从事电参量和磁参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研究工作,以及电气技术自动化控制领域的装置与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工作。学位获得后,可在电气工程技术领域的企业、承担理论研究、技术开发、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也可以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3.电机与电气方向

电机与电气学科在一体化电机的理论与技术方面,主要研究了步进电机、无刷直流电机、感应同步器等。在电机的电力电子驱动技术方面,研究了电动车、电机驱动系统的结构与控制策略,变频电源谐波抑制技术。在高环境、高可靠电机与电器方面,研究了高环境电器可靠性理论与技术航天电器的理论与技术、卫星姿控用飞轮的可靠性设计。在新型电磁机构的理论与应用方面,研究了特种电机、磁性流体密封、旋转轴的在线平衡、电磁成型技术。其中在步进电机和无刷直流电机等特种电机及航天电器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

就业方向:可在电力、电子、通信、机械、交通、建筑等行业从事电子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运行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4.应用电子技术方向

应用电子技术方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个特色专业方向,特点是电气与电子兼备,电力电子与信息电子相融。培养从事电气工程、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信号变换与处理等方面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可在电力、电子、通信、机械、交通、建筑等行业从事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运行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通过计算机软硬件控制,实现电气化已成为现实。计算机模拟操作,更为现实电力系统运行状况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监视和判断功能。PC和网络技术已经在工商管理中得到普及。在电气自动化领域,基于PC的人机界面普遍被采用,并以其直观性、灵活性和易于集成等特点备受用户青睐。选择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应该立志成为一位优秀的电气工程人才,让我国的电力工业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

[1]巫云飞,陈小松.探讨电气的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融合运用[J].大观周刊,2011(38)

[2]张礼崇,郜祥,王焱,李兴。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技术与市场,2012,(1).

[3]朱仲海.分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2).

相关期刊更多

冶金动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现代车用动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一汽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

工厂动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热力专业委员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工业气体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动力科技情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