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景观 视觉 环境影响评价??

1、引言?

城市快速路从20世纪兴起的城市化运动的产物,它是可以具有中央隔离带、多车道、控制进出口、全立体式交叉道路,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

[1]、快速路这种大型土建工程具有公共性、大规模、长久性、基础性等景观特点。

[2]、因而除了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外,还可能带来包括景观及视觉影响在内的其他影响。国外从60年代开始对工程项目进行景观影响评价,如美国1965年的《公路美化法》,要求政府政策中考虑“风景的价值”,1969年的《国家环境政策法》要求联邦机构决策时,运用适当的衡量美学价值的技术。??

[3]、我国从90年代开始对景观影响评价进行研究,由于起步晚,虽然发展迅速,但基本是借鉴国外的方法,未能很好的结合中国的国情,未能建立完善的体系结构。对道路景观影响评价的方法本身,国内大量文献均从道路使用者出发,着力研究周边景观对道路景观的影响。本文在对北京某大型快速路景观影响的实践过程中,对以往的方法提出了改进措施,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风景景观工程体系的评价方法,对以往的评价体系进行了一系列完善,如增加了影响人口、公众关注度以及将快速路对周边景观影响和快速路对自身使用者的视觉景观影响共同考虑等,形成了较为简单有效的评价体系。

2、景观影响评价的步骤?

3、现状调查评价?

3.1 调查范围?一般根据沿线的地理地形特征确定,以道路建设引起景观变化的范围作为基本调查区域。?3.2 调查内容?研究表明,我们所获得外界信息的90%以上来自视觉感受,而快速路的体量较大,为评价分析快速路景观影响,应着重调查识别周围的具象景观。

4、景观影响评价?

4.1 影响评价的内容和范围?对某些景观要素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对那些构成景观特色、具有地区及区域性的独特景观所产生的微妙影响;对具有特殊价值的地点和具有高度景观价值的地方产生的影响。

4.2 影响评价的方法?目前流行的景观影响评价方法很多,有景观美感文字描述法、景观印象评价法、景观心理测量评价法、计分评价法、平均信息量法、回归分析法、加权网络分析法、模糊集值统计法以及系统评分法等。

??[5]、一些专家将这些方法分为计值评价(定量评价)和优先性评价(定性评价)。实际评价中,两种方法经常交互使用、相得益彰。例如:在一般描述性方法基础上通过评分法或者问卷清单法而使评价过程和结果得到简化;一些主观性指标的分级计分需要通过描述性方法来实现。

4.3 工程实践中使用的方法?基于工程实践中对准确性、操作性、及时性的综合考虑,可以在描述法识别敏感点的基础上,采用以下较为简单有效的指标评价方法。?

4.3.1 景观影响因子描述 景观影响因子主要包括敏感度因子和协调度因子,其中敏感度因子包括影响人口、视频、醒目程度、相对距离和相对坡度五个影响因子。敏感度因子如下:影响人口:主要包括在该敏感点内活动的流动人口或固定人口。敏感点的影响人口越多,其景观影响的敏感度相应越高;视频:工程项目在某敏感点观景者视域内出现的几率越大则其景观影响的作用时间长,景观影响的敏感度就越高(或为周边景观在道路使用者视域内出现的几率)。视频这一景观敏感度因子,可以通过测定该敏感点内可观察到工程项目的面积与敏感点总面积的比值来确定??

[6]、醒目程度Sc:某些独特的造型地貌,不同的景观元素边缘交错地带,都是较为醒目的区域,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醒目程度这一敏感度因子的等级及取值。相对距离Sd:工程项目相对于敏感点的距离越近,景观敏感度就越高。设定一标准距离,通过景观与观景者的距离和它的比较来确定相对距离的等级,依据这一等级可以确定相对距离这一敏感度因子的取值;相对坡度Sa:工程项目相对于敏感点视线的坡度越大,工程项目被看到的部位和被注意到的可能性就越大,敏感点可能受到的来自工程项目的冲击也就越大。可以通过设定一标准坡角,通过实际坡角与它的比较来确定相对坡度的等级,进而根据这一等级确定相对坡度这一敏感度因子的取值。

??[7]、可以通过坡角α。或者坡角的正弦值Sinɑ进行比较和分级。?其中,对于影响人口因子Sp,当评价对象为具有重大景观欣赏、历史价值时,应考虑公众关注度,其评判标准应不限于周边有直接影响的人群的多寡,还应考虑在社会上引起反响的程度。对于醒目程度因子Sc和相对距离因子Sd的影响应分路段考虑车速不同情况下的视觉效果,之所以考虑这点,是因为在协调性问题上,工程项目与周边景观二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城市快速路景观的动视力特性研究视觉是人认识外界、判断外物的物理特征的基础。道路景观是视觉艺术,我们在城市快速路上所获得的景观感受直接受我们视力特性的限制。在快速路上的观察是人在连续运动中的观察,我们将搭乘机动车交通过程中乘客的视力称之为“动视力”。因此,探讨城市快速路的景观,需要我们对人的动视力特性深入研究。当我们在运动中想要看清楚什么东西时,就会停下来仔细观察。走马观花中我们只能获得物体的大概印象。因为,我们的感官适于感受和处理运动速度在1?4~4?2m/s以下的对象。如果运动速度增加,观察的细节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下降。不同车速对乘客辨认距离有很大影响,当车辆以60km/h速度行驶时可看清前方370m处的标志,而车速增加到80km/h,则辨认距离为500m.对交通环境而言,就是车速增大景观元素的尺度也应加大。所以研究动视力与车速的关系,对城市快速路景观研究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另外,人的视野也会随着车速的变化而变化,当车速增加时,人的注意力集中点前移,视野范围逐渐变小。注意力集中点和视野、车速关系试验显示:车速的变化还会引起人对道路两侧景物的观察的变化,当车速为64km/h时,能看清两侧24m之外的物体,而车速在90km/h,则需在33m以外才能看清,小于上述距离则无法看清。这一点是快速路景观规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在快速路两侧建设防护设备、绿化带遮蔽的强度有决策性影响。协调度因子如下:协调度,即工程项目的视觉特征是否与临近区域协调,主要体现在项目类型、设计风格、尺寸、色调、建筑材料等方面。?

4.3.2 景观影响因子属性分析 在操作中,为便于计算和比较,各影响因子均使用根据其属性,通过分级评分并归一化处理后得到的结果。为了便于对各个景观影响因子进行打分,需要确定其属性分级。对于可定量的指标,如影响人口、视频和视距等因子,可采用5级量化分级的方式进行打分;对于不可量化的指标,如醒目程度、协调程度等指标,可采用5级描述性分级进行打分。具

4.3.3 景观影响指数函数

其影响的积极与否,主要取决于协调度的正负。

5、重点工程与周围景观的相容性问题?

基于高速路和周边景观在风格方面以及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可能存在的差异,应重点分析重点工程与两侧景观的相容性问题,这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高速路所具有的现代及高科技特征;另一个是工程附近区域的景观文化特征(尤其中国独特的“山水化”了的景园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的趋势。

这个分析过程可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般描述性方法完成。

6 缓解措施和建议?在景观影响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缓解措施和建议:(1)为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线路尽量利用地形、地貌与周围环境协调配合,少占耕地、少拆迁,高填地段采用保护与环境美化相结合的措施。充分利用地形;(2)在设计风格、尺寸、色调、建筑材料等方面进行调整,以及利用建筑学方法,使建筑与周边景观的反差度降低、使建筑群的布局得到优化;(3)通过隔离带、绿化带的建设以美化沿线环境,同时遮蔽周围部分景观,降低负面影响;(4)注意工程规划中地下设施的作用,防止地下布局架构的不良景观影响。(5)缓解措施不仅要考虑挽救和缓解工程的负面影响,更应积极的考虑美化环境、改善景观的设计。

7、结语?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实施已有20多年了,该项制度的实施对开发项目的合理布局,控制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与国际上的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仍未受到关注。为此,建议我国加大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力度与实际应用工作,以丰富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韵发展。具体措施为:①开展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的理论研究。根据国外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状况,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评价的内涵和评价方法。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美学是其中的理论依据,评价应以科学、方便、实用为原则。②制定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指导和规范此方面的工作。③开展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的示范研究。根据不同的地区、类型,选择几个项目,全面开展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为开展该工作提供范例。④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在评价的过程中重视公众的关注程度,加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发挥环评法所肯定的公众作用。⑤注重景观影响评价专业人员的培训。随着环评法的实施,培训的内容应加强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的内容。

参 考 文 献??

1.孙明,薛志鹏。城市快速路的景观特性及其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2002,18(1):38~43.?

2.王紫雯,吴水珍。大型土建工程对景观美学环境的影响问题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3,33(2):145~152.?

3.L.奥托兰诺,蔡亲颜译。环境规划与决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315~321.?

4.张阳,董小林。公路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方法研究。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J],1999,19(4):65~67.?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范文第2篇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与能源转换和利用紧密相关的一级学科,下设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6个二级学科。是国民生产生活和科学、文化活动的动力之源,也是社会日常生活的必要保证。能源动力科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与此相适应,如何培养21世纪社会需要的能源动力类及相关专业人才,是每个大学相关专业以及每位从事该专业教育的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尤其是代表本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创新,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措施。因此,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就是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下面以1999年至2013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基本素材,[1]分析讨论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授予单位比重分析

从1999年到2013年,共有28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们来自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等8所高校,各高校所占百分比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西安交通大学29%,浙江大学25%,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东南大学各占11%,上海交通大学7%,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各占3%。除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之外的其余6所高校都被列为国家“985”和“211工程”高校,占75%。据此可以看出“985”和“211工程”高校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都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东南大学的热能工程和江苏大学的流体机械及工程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依托“985”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上述学校及学科几乎囊括了所有入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由此可见,“985”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方面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此外,北京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海、江苏和浙江是经济发达地区,汇聚了大量的相关人才。优秀生源充足,这一优势也是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二、学科比重分析

表1 工学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占比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在学科门类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医学三个门类,其中工学包含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内的21个学科类,共79个专业。历年工学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平均每年入选论文占入选总数的37.9%,同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总数在所有大学科中排名第一。

图2是本一级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所有学科优秀博士论文中所占比重的柱状图。从图2中可以看到,1999~2001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占比出现较大下降,2001~2003年占比又逐年上升,2004年到2006年占比回落到1%左右,2007年到2009年期间波动比较大,2009~2012年则稳定在2%附近,2013年占比达到3%。

参考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工学学科中所占比重及工学在全部学科中占比的柱状图(图3)。可以看出,工学占比虽然略有波动,但大体而言比较平稳,维持在38%左右,本学科在工学中的占比在3.8%左右波动。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对本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占比影响较大,本学科在工学中占比较高的1999年、2003年、2007年及2013年上述两高校均有入选论文,而本学科在工学中占比较低的2001年、2002年和2008年则上述两高校均没有入选论文。

由此可以看出,相对而言,两校是本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领头羊,在学科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论文影响因子分析

影响因子是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对于论文影响因子的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

图4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在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注:这里只统计优博获得者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的影响因子的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本学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数量偏少,在统计分析的105篇论文中,影响因子超过3.5的有8篇,占总数的7.62%;影响因子在3.0~3.5之间的论文有7篇,占总篇数的6.67%;影响因子在2.5~3.0之间的论文5篇,占总篇数的4.76%;影响因子在2.0~2.5之间的论文有30篇,占总篇数的28.57%;影响因子在1.5~2.0之间的论文有7篇,占总篇数的6.67%;影响因子在1.0~1.5之间的论文3篇,占总篇数的2.86%;而影响因子低于1.0的论文数量为45,占总篇数的42.86%,占比还是比较大的。

本学科的高影响因子论文偏少与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特点有关,由于本学科是传统的工科学科,研究的新兴热点相对理学学科不会太多。因此与大多数工学学科一样,整体学术刊物的影响因子不会太高。因此,大多数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研究发表在影响因子低于1.0的学术刊物上。同时,由于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强调创新性,这可以通过在高水平高影响引因子的学术刊物上有若干代表性的工作发表来体现,这样的代表性论文不会太多。因此,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影响因子3以上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并不多。

四、二级学科及作者性别分析

1999年至2013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28位作者中,有14人在博士期间攻读工程热物理,占到优博论文作者的一半;攻读热能工程的有6人,占比为21%;4人攻读制冷及低温工程,占比是14%;2人攻读流体机械及工程,占比7%;能源环境工程和动力机械及工程的各一人,分别占比4%。各专业所占比例如图5所示。

同时在这28人中,男性人数25,占总人数的89%。女性人数3人,仅占总人数的11%,男女比例差距较大。

由此可以发现,若假设所有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具有相当的智力水平和勤奋程度,其导师的指导水平也相当,则可说明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最有可能产生创新性的研究。或者说,该二级学科由于涉及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较多,研究偏基础,产生创新性突破的可能性相对其他二级学科较大。此外,男性优秀博士作者数远较女性作者大,则说明了本学科男性在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中的普遍表现高于女性。

五、指导教师分析

本学科28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在22位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22位指导教师中,有17人指导出1 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人指导出2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指导出3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表2是历年指导教师的平均年龄。这22位导师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第一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时的平均年龄是57.5岁。50~59岁和60~69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数最多,分别是5人和10人,其次是40~49岁的有3人,70~79岁的有2人,40岁以下的有1人。

由此可见,从全国优秀博士指导教师所指导优秀博士数可以看出其在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水平和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同时,大多数年份的指导教师平均年龄在60~66岁,可以看出一般这个年龄段的研究学者其学术水平和造诣容易达到最高点。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量型原子力显微镜;测量;研究

1.引言

原子力显微镜是一种被用来研究对固体材料进行表面结构分析的仪器,其英文为Atomic Force Microscope,缩写为AFM。原子力显微镜通过对检测样品表面与感应元件之间的原子作用力,来对样品进行研究,反映样品的结构以及相应性质。在使用原子力显微镜检测时,将悬臂进行固定,并与样品进行接触,通过传感器进行眼测悬臂发生的变化,获取作用力的信息,由于微力的变化较为精确,从而可以得到纳米级的测量信息。

2.计量型原子力显微镜位移测量系统的误差

AFM的误差的来源有很多种,主要是由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近场误差、悬臂位置、扫描器位置、针尖形状等原因。如果AFM设备观测样品表面的原子与分子的结构,近场误差是主要误差来源。在观测工作上,要结合实际观测情况对误差进行管理和控制,并加强对误差的研究和分析,从而减少误差,对测量进行校准。在测量过程中,环境的影响对于位移测量是重要的影响方面,在空气中,温度、湿度、清洁度、震动以及压力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纳米级别的测量中,测量仪器的测量结果影响主要与仪器自身有关,与被测对象影响较小。在测量过程中,大多数采用激光干涉作为基准,而空气中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压力等因素都会影响激光的折射系数。另外,仪器的温度漂移,也是AFM测量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测量仪器的材料组成较为复杂,纳米级别的精确测量过程中,任何材料由于温度变化而造成的变化都可以使得测量仪器发生变形,从而影响测量点的位移,产生测量的误差。一般在测量工作中,对于周边环境的温度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对测量材料不同的膨胀程度进行最大程度的控制,合理搭配温度系数,尽量做到零测量漂移的情况。

3.位移测量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进行计量型原子力显微镜的位移测量中,需要对测量误差进行严格的控制,提高测量精度。对误差进行控制是计量工作的原则,在进行测量过程中要对由各种条件产生的误差进行控制和管理。在纳米测量中,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误差是主要的误差来源,尤其是温度,温度的变化导致仪器的尺寸发生变化,从而造成误差的产生。在进行测量中,要选择温度系数较低的材料,并且对测量环境的温度进行严格的控制,对结构进行合理的选择,才能有效的降低温度对位移测量的影响。在测量过程中,可以对测量仪器加装保温装置,使测量仪器获得良好的温度特性。对于测量过程中的湿度控制,要保证测量环境的湿度水平,经过实验验证了控制湿度之后,仪器测量精度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且达到了对针尖表面静电的控制目的。在进行原子力显微镜的位移测量上,建立合理的温度与湿度管理方式,合理控制环境因素,对于达到控制误差的意义。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振动的控制,利用相关的计算公式对振动的影响进行计算,从而有效的控制相关的误差。计量型的原子力显微镜在对于频率响应上缺乏良好的特性,在测量中要保证隔振,减少空气震动对于测量仪器的影响。在测量仪器的结构分析中,针尖的集合形状对于位移测量也有很大的影响,针尖的集合形状要进行合理的表面重建,并且进行相应点计算,从而对由此造成的误差进行控制。在现阶段测量位移测量中,可以采用三坐标的测量分析方法,对位置误差进行系统的分析,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数学运动模型,将实验结果进行定位。采用新的空间校准措施,有效的提高了原子力显微镜的校准工作质量,对于扫描器的位移误差进行了良好的控制。

4.结束语

纳米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技术领域,计量型原子显微镜的测量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作。纳米技术是我国高新技术中的重要内容,具有良好的带动性与产业性,发展纳米技术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国际社会对于纳米技术的关注也不断加大,研究单位对于纳米技术的研究投入也不断增多。计量型原子力显微镜的位移测量工作是纳米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测量过程中,误差的存在使得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有所不足,在实际测量中要对误差进行严格的控制,合理对影响测量过程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利用科学先进的手段,提高测量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民工;农民工子女;教育意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0-01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236-05

引言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从农村涌入城市,这就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术界有很多称法,如“农民工”、“暂住人口”、“外来人口”、“流动人口”等,本文称之为“农民工”。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中国不断地实现了现代化的发展,也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相当大的贡献。大量农民进入到城市,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力量,改变着城市的面貌。但同时城市也在影响着他们,耳濡目染下,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的生活现实和自己的遭遇使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渐渐认识到教育对于自身子女的重要性。在中国目前义务教育基本普及的情况下,大量农民工也深刻认识到仅仅接受义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能让自己的子女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也成为他们关心的问题。提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水平,对于改善农民工家庭的生存状况,提高中国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研究农民工子女是否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问题十分迫切。

一、数据来源及描述统计

本文数据来源于笔者2008年和2009年对南京市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雨花台区四个地区的农民工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年龄在35~60岁,外出打工,家里有读初中适龄子女的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208份。

(一)农民工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意愿状况

表1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意愿状况

如表1所示,所调查的样本数据中10.6%不再接受初中以上教育,其中男孩占68.1%,女孩占31.9%;而89.4%将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其中男孩占61.3%,女孩占38.7%。说明绝大部分农民工还是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但一部分农民工家庭不再投资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从子女的性别来看,反而男孩在接受和不接受初中以上教育都占较高的比例,女孩所占的比例都较低。这可能说明性别差异对农民工家庭是否继续投资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影响并不明显。

(二)农民工受教育水平

从表2可以看出,父亲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3,母亲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39。父亲的文化程度比母亲的文化程度稍高一些,但多数集中在初中以下,整体文化水平不高。

农民工的教育程度对子女是否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具有一定的影响。由表3、表4可以看出,随着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增高,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子女数占该程度总人数的比例逐渐增多,而且随着母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比例显著增长,而父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子女的影响却不如母亲的显著。同一教育程度下,母亲影响下的子女继续接受初中教育的比例要高于父亲影响下子女继续接受初中教育的比例,说明母亲的影响要大一些。比较表3和表4,也可以得出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比例多集中在父母教育程度为初中和高中的部分,结合表2,说明虽然大部分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但仍坚持让子女继续接受教育。总体来看,文化程度越高的父母越希望自己的子女继续接受教育。

(三)农民工家庭收入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的家庭月收入最高为6 250元,最低为125元,均值为1 860元。本文将农民工的家庭月收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被调查的农民工家庭月收入大多数集中在1 500元~3 000元阶段。按照南京市2008年6月30日之前的最低工资标准850元/月,一个家庭的收入基本上来源于父母两个人,那么一个农民工家庭月收入在1 500元~3 000元之间,说明该家庭的基本生活已经得到保障,生活结余下来的钱更愿意提供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看表5可以知道,随着家庭月收入的增加,其中愿意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比例不断增加。家庭月收入在1 500元以下的家庭,则有一半以上的家庭不愿提供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

(四)农民工来宁时间

随着农民工进入城市,城市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农民工的思想观念及对教育的看法,因此把农民工来宁时间也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但是来宁时间不能确切表明农民工在南京打工时间,在统计上存在一定的误差,本文以父母双方最早来宁的时间来计算农民工来宁时间。

调查数据中,农民工最早来宁时间为1984年,至今有26年,我们将这26年均分为三个阶段,如表6所示。最早九年(1984―1992年)来宁的农民工较少,仅占样本总量的4.8%,最近八年(2002―2009年)来宁的农民工迅速增多,占样本总量的62.0%。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来到城市工作。从表6可以看出,来宁时间越早的父母,愿意让子女继续接受教育的比例越高。来宁时间与教育意愿的选择呈正相关。可能的解释是,来宁时间越长,农民工在教育观念上受到城市生活环境的影响越大,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愿意让子女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五)子女自身的学习情况

本文了解农民工子女自身的学习情况是通过将其学习成绩在班级的排名分为:前1/3名;第1/3~2/3名; 2/3名以后。

调查发现,农民工子女自身的学习情况与教育意愿的选择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从表7的数据不难得出,学习成绩越好越会选择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学习成绩在前1/3名的样本中约有94.9%的家庭会选择继续供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而在学习成绩在2/3名以后的样本中仅有6.1%的家庭选择继续提供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

二、农民工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结以往学者对教育投资影响因素的分析,一般将影响教育投资的因素分为三大类: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孙志军(2003)把分析影响家庭教育决策的因素分为:个体特征(性别、年龄、出生顺序);家庭背景(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教育、家庭人口数与子女数目);学校与社区变量(学校教育质量、教育价格、社区劳动力市场机会)。苏群、丁毅(2007)将影响教育决策的因素分为:家庭成员特征变量,包括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子女个数以及家中是否有病人;家庭资源禀赋变量,包括土地面积和家庭人均纯收入;子女个人特征,包括子女教育支出、子女性别、子女成绩和家离学校的距离。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来宁时间、子女个数、子女的性别、学习情况作为影响农民工教育投资意愿的变量,具体见下页(表8)。

被解释变量Y的含义是是否愿意让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是虚拟变量:0是不愿意,1是愿意。建立Logit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二元回归,分析农民工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各类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农民工子女是否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由效用指数Yi决定(Yi=U0i-UIi),其中,U0i表示接受教育对农户家庭构成的效用,UIi表示不接受对农户家庭构成的效用),Yi又决定于某些解释变量Xni。令Y=0表示不接受教育,此时Yi≤0;Y=1表示接受教育,此时Yi>0。根据以上假设,影响农民工子女是否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可以表示为:

LogitP=α+Xniβni+ε(其中,P=)

其中,X 1 i :代表家庭特征,包括家庭月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子女个数。

X 2 i :代表个人特征,包括学习成绩、性别。

与预期的结果基本相符,除子女性别和父亲受教育程度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他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在各种影响因素中,子女自身学习状况和家庭月收入对其家庭做出教育投资决策的影响是最重要的。通过以上的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家庭月收入是在0.01的置信水平上通过检验,说明家庭月收入对家庭教育决策有着积极的影响。农民工在宁打工,收入一般比在农村要高些,但城市的消费水平也比较高,特别是对于那些子女随父母一起进城读书的家庭,城市高校高昂的学费一般是他们所承担不起的。所以,家庭收入越高的家庭让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概率越大。所以,家庭收入仍是影响家庭教育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2.农民工来宁时间与家庭教育决策呈正相关关系,即来宁时间越长,农民工家庭越愿意提供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说明农民工来宁一定时间后,受城市较先进教育观念的影响,原本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会发生变化,从而会更加积极地投资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

3.母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子女教育意愿的选择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父亲的影响较小。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反映了父母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越是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选择继续提供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概率也越高。而在一个家庭中,母亲在子女受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是扮演一个“教育者”的角色(苏群,2007)。孩子接受的家庭教育主要来自于母亲,一般来说孩子与母亲的接触时间比父亲多。因此,母亲在家庭教育决策过程中影响相对父亲来说要大些。

4.子女的性别及子女的个数对家庭教育意愿的选择没有影响,说明子女性别及子女个数已经不是父母主要考虑因素。多年来农村计划生育的实行,使得现在多数农村家庭只有1~2个孩子,调查数据表明,被调查农民工家庭平均子女个数为1.67个,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收入一般都能负担两个左右孩子的教育费用,因此,子女个数一般不会影响父母的教育决策。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总体得到提高,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完善,农民工思想意识在城市生活的影响下,也随之改变,男女平等的观念已相当普遍。因此,养儿未必防老,养女未必不防老,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解放。

5.农民工子女自身的学习情况对家庭教育决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般来说,成绩越好的子女考上高中的几率一般也越大,父母对其期望也越高,也乐意资助他们继续读书,希望子女能继续读高中、大学,从此改变命运。有些家庭虽然有心也有足够的钱提供孩子继续上学,但由于孩子自身学习成绩太差,考不上高中,父母在学习上对其也不抱太高期望,结果必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我们的走访中我们曾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您希望您的孩子读书读到什么程度”,将近96%的父母的答案都是:“孩子能读多高,就资助他们读多高。”因此可以印证,子女是否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决策主要取决于子女自身学习情况。

结论及启示

依据南京市农民工实地调查数据,对农民工家庭教育决策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的统计描述和计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农民工家庭教育决策的主要影响因(下转241页)(上接239页)素有:子女自身学习情况、家庭收入、父母文化水平、来宁时间。其中,子女自身学习情况是影响教育决策最主要的因素。家庭收入、父母文化水平、来宁时间对教育决策的影响是一致的,即家庭收入越高,母亲的文化水平越高,来宁时间越长,选择继续投资的意愿就越强烈。文化水平高的母亲比父亲更能影响家庭教育决策。因此,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教育,提高农民、农民工的收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对提高新一代农民工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影响,农民工的思想观念也进一步改变,子女的性别、子女的个数已不再是影响家庭教育决策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Alan de brauw,John Giles.Migrant Opportunity and the Education Attainment of Youth in Rural China.IZA DP No.2326,September,

2006.

[2]杨利平,宋元梁.西部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7,(5).

[3]孙志军.中国农村的教育成本、收益与家庭教育决策――甘肃省委基础的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苏群,丁毅.初中阶段农户子女辍学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闽北农村地区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7,(6).

[5]李,赵连阁,谭洪波.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6,(5).

[6]刘媛.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投资选择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南京的调研数据[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7]任佳慧.农民工子女流入经济发达地区接受义务教育状况的研究――基于浙江省台州市的实证调查[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8]李晖娟.农民工城居子女的义务教育研究――以苏南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08.

[9]龚继红,钟涨宝.农村家庭子女数量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湖北省随州市农村家庭的调查[J].经济师,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电子政务;区域信息化;信息化水平

1关于区域信息化的一般性阐释

1.1区域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是指人们凭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智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们自身生活方式改革的过程。而区域信息化是指人们结合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发挥地区优势,以城市信息化为突破口,开展本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展跨地区的信息化联合建设。同时,它也是衡量国家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通俗地说,区域信息化既是过程,又是目标。作为一个过程,它是区域信息化发达地区达到并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也是信息化落后地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作为一个目标,它是信息化发达地区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连续变化的状态函数,又是信息化落后地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变化的目标函数。

1.2区域信息化的测定

区域和地区含义有所不同,本文把区域和地区看成是同义词,区域信息化即地区信息化或包括地区信息化。区域信息化水平主要是指从定量的角度来考察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系统及其环境的现状、质量等综合情况,一般通过信息化指数模型来表示。国外的测度模型主要有美国的m.uporat法、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法".hj3orko和n.j.menou提出的iup(信息利用潜力模型)等。国内的测度方法主要是综合评分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上述测度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本文中,笔者采用的是一种基于可变权系数的地区信息化测度模型,其指标体系如图1。

1.3区域信息化的结果

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区域信息化的实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我国信息化的目标,更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从哲学意义上讲,信息化的发展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信息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因此,信息化的过程就是社会不断向前和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直接的表现就是在于对社会发展向前的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人才的创造能力,都是促进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杠杆。

2区域信息化是区域电子政务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对于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张维迎在《中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报告》中定性分析了7类因素,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外向程度、信息化水平、人口素质、网站已注册时间、地区影响力、地区开放度。而在(2003-2004年中国地市政府门户网站评价报告》中,其课题组认为: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程度、政府官员的国际性视野、科技推广与信息化进程、地区信息化需求、政府信息化投入等是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此外还有姜奇平在分析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时,也将信息化归入沟通网、人力资源等影响因素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可见,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直接影响因素,许多人都对其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都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笔者认为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的直接产物,区域信息化水平是影响区域电子政务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是电子政务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2.1区域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信息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的创新,更是一次生产力的革命。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过程中,它对社会发展产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信息时代的政府,需要面对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对管理能力、工作效率和决策能力等方面的挑战,电子政务正是在国民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的背景下而产生、发展的。因此,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始终受信息化水平的影响。回顾两者的发展历史,情况亦是如此。

在20世纪80年代信息化的起步阶段,国家提出的是电子政务的雏形——办公自动化;到1993年,信息化的建设进入推进阶段,区域信息化已有一定的基础,此时,国家开始建设“三金工程”,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而在21世纪之初,区域信息化在互联网、信息产业、数字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电子政务也开始朝着“网络行政”、“智能行政”、“数字政府”发展。

2.2区域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

电子政务是技术创新的直接产物,它实质上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个电子政府,将原有的政府通过互联网办公技术、现代信息技术转变为新型的管理体系,以适应虚拟的、全球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数字经济,适应社会运行方式的根本转变。因而,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在公众信息网上提供优质、高效和满意的政府信息服务,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一个高水平的电子政务系统,而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直接受区域信息化水平的影响。这是因为,电子政务是政府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而区域信息化能推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其次,电子政务是为了使市民更方便地获得服务和信息。区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信息资源上的建设,对提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使电子政务更好地服务公众。总之,在信息化水平的衡量体系中,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人才、信息资源、信息发展环境等方面,都是影响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最直接、最关键因素。

2.3区域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电子政务的绩效

绩效,是指行为主体的工作和活动所取得的成就或产生的积极效果。在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子政务的绩效水平。2003年,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dpepa/undesa)对全球191个国家的电子政务进行了绩效评估,其指标体系包括3个部分,其中两个部分对信息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的数据和人力资本的数据分析,都与区域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相关。

在该指标体系中,区域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直接决定了电子政务的完备程度,决定了电子政务的实现度,自然地对电子政务绩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如果把电子政务看成一种公共产品,那么,区域信息化水平既影响电子政务的供给能力(提供什么质量、什么性质的电子政务),又影响电子政务的先进程度(决定当地政府能提供何种水平的电子政务),更影响人们对电子政务的评价高低(这直接决定电子政务能否继续存在与发展)。因此,区域信息化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3不同的区域信息化水平对电子政务发展影响的比较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电子政务整体上正处于起步阶段,但也有部分地区发展较快,正由单向互动向双向互动阶段过渡。在不同的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电子政务的发展受区域信息化的影响不同。根据基于可变权系数的我国信息化测度模型对我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测评,具体情况如表1。

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将得分60分以上的归为第一类地区。在我国,该类地区为信息化发达地区,共有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将得分在50-450分的归为二类地区,共有广东、辽宁、浙江、江苏、福建、陕西6个省为信息化较发达地区。其余地区为第三类地区,为信息化不发达地区。结合电子政务的实现度,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区域信息化水平对电子政务的影响不同。表现为:

3.1在信息化发达地区,区域信息化水平与电子政务的发展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区域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正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其电子政务发展正处于由单向互动向双向互动过渡的阶段,“数字北京”、“数字上海”等电子政务项目正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标杆。两者的影响关系如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区域信息化水平与电子政务实现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在信息化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发展正处于由单向互动向双向互动过渡的阶段。在该阶段,电子政务的主要特征是: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使政府能向用户提供某种形式的服务,以及实现政府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交流等。这个目标的实现,更多地取决于本身的“软实力”。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人才、发展环境、信息资源建设等“软实力”项目对于政府通过电子政务来实现其战略一“向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进一步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平等交流”具有关键性的影响。而对照表1可以发现,京、沪、津三市在这几方面都有超前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电子政务的发展。因此,区域信息化中“软实力”的建设,既提高了本身信息化水平,也提高了电子政务实现度。

3.2在信息化较发达地区,区域信息化水平对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仍很明显,但也可由其他影响因素抵销信息化因素带来的正面效应

在信息化较发达地区,由于信息化程度不够充分,使得电子政务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从图3中可以看出,辽宁、陕西的信息化程度很高,但其电子政务实现度的发展水平却比较低,分析其得分情况,可以发现,辽宁、陕西两省的信息资源得分是7.36和633分,在同类地区中是得分较低的,信息资源建设的好坏却正是电子政务的核心任务,它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各项目实现的程度。另外,陕西与其他省的信息化水平相差并不是特别大,如与广东省的差距是7.32个百分点,但其电子政务实现度的差距却很大,这正说明电子政务的发展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甚至其他因素会超过信息化因素对电子政务的影响(在本文中其他因素的影响不作分析)。

3.3在信息化欠发达地区,信息化水平对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不明显

信息化欠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整体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建设有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运用,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和应用。在区域信息化水平不高的条件下,电子政务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会更大,因而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得很不明显。

图2、图3、图4中各地区的电子政务实现度均系2003年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2003_2004年中国地市政府门户网站评价报告.电子政务,2004,(11))。由于资料匮乏,其中信息化水平的数据是引用2002年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李因果,李新春.基于可变权系数我国地区信息化测度模型及应用.情报杂志,2006,(2)),由此可能产生一些评价误差。

相关期刊更多

冶金动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现代车用动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一汽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

工厂动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热力专业委员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工业气体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动力科技情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