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范文第1篇

关键词:资产评估课程体系;资产评估课堂教学;资产评估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资产评估业发展迅猛,评估业务激增,对评估人员的需求也大量增加,迫切需要加强评估专业的学历教育。在评估学历教育中,资产评估专业的课程是评估基础教育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应用性本科院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依据。鉴于课程设置的重要性,本文将从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原则出发,对应用型本科资产评估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初步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一)宏观形势的理解能力。作为一名公正独立的资产评估人员,要具有宏观形势的理解能力,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动向及趋势,正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理顺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关系,把握重大资产评估政策出台的背景、意义、原则和理念,以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要陷于具体事务中。

(二)较高的外语能力。目前,全球化经济加剧,因此资产评估人员在掌握英语的基础上,还应掌握一门小语种,听说读写应达到应用自如的程度。只有这样,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资产评估人员才能读懂所交易国的文件内容,并能看懂与运用所交易国的资产评估准则,便于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

(三)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资产评估是一个横跨多个学科的行业。随着全球化经济圈的建立,新的评估业务的出现,评估服务领域从中国扩展到全球,对评估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估师应具有不断钻研、创新的精神,提高专业胜任能力,还应不断扩展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职业判断、综合协调和风险控制等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评估服务提出的更高要求,要重视研究问题,针对新的评估业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办法。

(四)熟练掌握和运用与资产评估相关的法规及周边国家资产评估标准的能力。作为资产评估人员,要熟悉和精通与资产评估相关的各类法规,依法办事,要理解相关法规的精髓,自觉抵御和坚决杜绝违法乃至犯罪行为,正确处理和维护个人、集体与国家的利益。同时,随着国际贸易往来、国际投融资等经济交往日益增多,要求资产评估人员不但要熟练运用国内资产评估标准,而且要熟悉和了解国际及周边国家的资产评估标准,运用这些标准正确处理在国内、国际经济交易中的资产评估事项,正确维护企业及国家的经济利益。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原则。由于人类认识和发现真理的过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没有实践就无法真正实现知识创新,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保证足够的实践课程和教学时间,并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综合实践能使学生综合两门以上理论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极大地锻炼学生综合掌握知识的能力。课外实践环节能够达到既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不增加学时,同时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原则。资产评估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其专业化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专业化是课程设置的方向。资产评估专业不是会计专业,也不是财务管理专业,其横跨管理学、工学两大门类。在会计学院(会计系)举办资产评估专业,必须加强工科教育,开设机械制图、机电设备基础、建筑工程基础等课程,突出专业特色,使学生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在突出专业课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加强通识课教育。所谓通识教育,是指“所有学生都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在课程设置时,只注重专业课而忽视了通识课,这将必然导致狭窄的课程专业化带来的人才在知识、能力、思维、情感等方面的“专业化”,进而造成学生人生发展的片面性。因此,资产评估课程体系设置,要在突出专业课程的同时,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专业课与通识课兼顾的教育,培养的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基础和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他们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三)整体性原则。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确定的课程,应该以资产的价值评估为核心,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组织和整合,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资产评估课程体系,而不是一个杂乱无章的、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简单的课程堆积体。在课程的具体设计上,既要形成课程间“先行课”和“后继课”的正常衔接,又要体现通识课程的专业相关性,专业课程与有关学科的渗透性和交叉性,从课程设置上保证资产评估专业的整体性。

(四)国际化原则。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的全球化趋势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要求未来的大学生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因此,资产评估课程体系设置要立足于国际化的方向,通过增加具有国际学科特点的课程、双语课程、专业外语课程来同国际接轨。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课程设置设想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课程体系设置原则,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本科学历教育课程可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课堂教学课程体系进一步细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四大板块。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社会实习、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四个环节。

(一)课堂教学体系

1、通识教育课。通识教育课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内容的教育课程群。通识教育课的宗旨不是重在传授某种专门的知识,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基本知识,以有效解决人的全面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通识教育课程群除了包括教育部规定的政治、外语、体育、计算机等必修课之外,还应包括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世界文明领域精选出来的,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程。

2、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指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群。设置这一课程群的目的,是根据资产评估专业教育知识结构的需要,对相关学科知识技能进行先行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资产评估专业课程做不可或缺的铺垫和准备。该课程群除了包括教育部规定的8门核心课(即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之外,考虑到资产评估专业涉及相关学科较多,专业基础知识跨度大的特点,还应开设中级财务会计、机械制图、机电设备基础、建筑工程基础、财务管理、机电设备、证券期货理论、土地经济学课程。夯实基础是进一步专业课学习的关键,因此专业基础课应该是必修课。

3、专业主干课。专业主干课是指资产评估专业特有的在本专业领域系统化纵深发展的专门化课程群。设置这一课程群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资产评估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深度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分析能力和业务操作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宽厚理论和业务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一必修课包括:资产评估概论、机器及设备评估、房地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无形资产评估课程、投资项目评估等。

4、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是提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资产评估专业发展方向的课程群。设置这一课程群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专业主干课学业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爱好进行专业拓展和深化教育。该课程群包括:资本运营学、项目评估、工程定额与预算、金融资产评估、专卖权评估、资源性资产评估、国际评估准则、文物珠宝评估等课程。

(二)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让学生参与具体业务过程的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它也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实际检验。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体验专业理论的实用价值,从而为学生将来独立从事资产评估业务奠定基础。由于种种原因,资产评估实践教学容易流于形式,为了促使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一方面在资产评估课程设置上要对实践教学做出专门的课程安排;另一方面要建立稳定和有效的实践教学基地。

1、开设资产评估综合模拟实验课程。资产评估综合模拟实验是一门将资产评估理论与资产评估实务融于一体,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宗旨的资产评估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实践课程。学生通过资产评估综合模拟实验,既可以检验与进一步学习在课堂上所学的资产评估基本原理与方法,又可以补充学习书本上没有的,而实际工作中必须了解的资产评估业务知识,还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其他资产评估专业理论与方法,缩短资产评估学专业在校学生从事资产评估实践的距离,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实践资料数据和所学资产评估理论知识,完成整体资产评估工作,需要学生编制如下资产评估成果文件:①明确资产评估业务的基本事项,编制相应评估业务基本事项记录的工作底稿;②编写出相应的业务约定书;③编写资产评估工作计划;④收集资产评估资料,编制管理类工作底稿和操作类工作底稿;⑤确定所使用的资产评估基本方法,进行评定估算,编制相应的操作类工作底稿;⑥编制资产评估报告;⑦对所编制的工作底稿进行分类归档。

2、建立资产评估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资产评估实践教学基地的途径主要有校企结合办学,它是加强行业与高校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加快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推动教学、科研与实践的结合。通过高校的科学研究与行业业务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以推动北部湾经济区资产评估行业科学、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也可以为地方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使双方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比如在2009年5月11日,广西资产评估协会与广西财经学院举行合作共建“广西资产评估学科建设基地”暨“广西资产评估研究中心”挂牌仪式,这是建立资产评估专业人才高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素质高、业务精”资产评估人才的有益尝试。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姜楠,于金龙.资产评估本科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4.

[2]李珍,王淑珍.中国资产评估师专业胜任能力探讨[J].财会通讯,2008.7.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范文第2篇

一、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主体及其特性

为保障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正式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开展每五年一轮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评估制度,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本科教学评估的评估主体,教育部既是发起评估者,又具体实施评估工作,全面统筹评估工作。从评估的整个流程来看,无论是评估方案的制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还是评估专家库的组建和专家组的抽选,都是教育部独家负责实施。根据评估指标体系,受评高校先进行自评自建,然后教育部派出专家组进校进行实地考察、走访,再根据高校实际情况作出评估意见和建议。评估意见和建议由教育部,高校根据评估意见作出整改,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专家组是由教育部从评估专家库中抽选的各方面专家组建而成,每次评估结束,专家组随即解散,专家组具有很强的临时性。专家组成员都来自高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人数不超过二十人,站在教育部的立场,按照教育部的标准和价值利益对受评高校作出评估意见。不难看出,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是政府独自拥有评估权力,主体一元性的评估,也是一种政府实施教育行政管理的手段之一,是行政性评估。评估的单一主体是教育部,它既是评估政策的制定者又是评估对象———高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专家组是由教育部聘请组建,对教育部负责。所以说,“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是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中体现国家意志的行政性评估,是国家加强对高等教育管理的手段”。从行政法学的视角来说,教育部作为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关,其制定评估工作方案和评估指标体系的行为属于行政立法行为,立法的结果要求评估专家组执行,高校认真履行。教育部组建并委托评估专家组开展评估,具体执行评估方案,属于实施具体行政行为。这样一来,在评估过程中,教育部作为评估主体就是自己既是立法者,又是执法者,自己给自己立法。

二、本科教学评估主体要贯彻依法行政原则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要求。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依法定职权按照法定程序实施行政行为。行政法基本原则对行政主体的首要要求是职权法定,强调“行政主体的任何行政职权的来源与作用都必须有明确的法定依据,否则越权无效,要受到法律追究,承担法律责任”。依法行政原则可细分为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本科教学评估是教育部实施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评估主体当然要贯彻依法行政原则,确保评估工作依法进行。

(一)行政合法性原则,依据现代行政法治理论,行政职权的产生、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能与现行法律相抵触,否则就会导致行政行为无效。

“20世纪以来,行政权扩张成为世界范围内行政法领域中一股无法遏制的发展趋势”。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行政权力的扩张突出表现为教育部主导整个评估过程。从外部看,评估活动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综合检查,本质上是政府行使行政权力的一种方式。将评估权力纳入法治轨道,要求评估主体的一切活动依法进行,是依法行政法治原则对评估活动的内在要求。立法应明确规定评估主体权力边界,教育行政部门、专家组和高校在评估中都有什么样的权力职责和义务,评估标准的设立以及评估意见对高校造成影响后有什么样的救济等这些都应明确规定。专家组的评估职权是法定的,既不能越权干涉高校其他教学工作,也不能因人情等因素放弃评估职权,敷衍评估。行政合法性原则还要求评估主体严格按照正当法律程序进行,“法律的程序化是法律形式主义运动的重要侧面和表征,现代行政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建构较为完备的行政程序法制,并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方式行使职权”。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不但要求教育部要为评估专家组的评估过程设定正当的行政程序法,还要求评估过程必须符合程序法的要求,以法定的步骤、方式和方法有序开展评估工作,以保障评估过程透明、客观和公正,防止评估腐败,使得评估意见具有高度的公信力。

(二)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

它包括: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之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平等地适用法律规范,不得对相同事物给予不同对待;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社会道德。按照教育部要求,国内需要接受评估的有500多所高校,层次和规模都不一样,很难想象实施统一的评估标准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在对我国高校实施本科评估的过程中,制定评估方案应当吸收专家、企业界人士、学者尤其是高校的参与,在评估项目选择、指标制定、评估程序设置等环节尤其要求考虑我国不同的地方特色,要根据高校自身建设实际或地方社会发展水平状况来制定合理的评估方案。指标体系应体现地区和学校的差异性,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不能制定过于死板统一的标准。在评估过程中,为保证作出的评估结论客观、公正,必须对专家的评估自由裁量权进行必要的立法限制,要求专家们审慎考量各项评估指标,评价过程不可任性,只能考量与指标体系有关的材料,不能考量与评估不相关的因素,禁止腐败行为的滋生。

三、本科教学评估主体立法上的缺漏

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政策自实施以来,一方面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效应,另一方面其本身也受到了不少质疑。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立法的视角综合考察本科教学评估实践,不难发现,我国本科教学评估主体在立法上存在不少缺漏。

(一)立法主体缺乏广泛的代表性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办法》等有关评估的法律法规,都是出自教育部之手,实际上现行整个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法律体系,立法主体也都是教育部。整个评估环节就是教育部自己给自己立法,教育部一方面是管理者,另一方面又是评价者。在评估的价值取向上,评估标准往往突出政府的需求,容易忽视地方、高校和学生乃至家长等多元价值需求。社会的参与不足,立法主体缺乏代表性,因而评估立法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令人怀疑。

(二)评估过程缺失正当法律程序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合格实施办法》等相关规定,本科教学评估包含的主要程序规定原则强,但简单、笼统,操作性弱,专家在评估实践中无法依据现有规定具体实施评估,他们往往会根据个人的理解和偏好,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现实评估过程缺乏严格的法律程序保障,如专家何时进校,采取什么顺序和步骤对教学、科研、基建等方面进行考察,听课和走访等有什么具体要求,等等,现实评估中情况各异,专家的心情、倾向和观念都可能会对评估方式产生实质影响。评估过程主体随机性很大,而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会降低评估结论的公正性。

(三)高校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当前,高校既没有参与评估方案和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也不能参与评估结论的讨论,完全处于被动的“迎评”状态。对高校而言,评估是来自外部的评价,对评估指标,高校只能强制性地接受,高校参与评估其实是被动地围绕评估指标体系转。高校的主体地位没有突出出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这造成了迎评只重视表面结果,轻视软件建设。“面子工程”和弄虚作假的档案等形式主义在评估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大量出现。

(四)评估缺乏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

对行政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是依法行政原则的内在要求。在高校评估过程中,对评估主体进行必要的监督是贯彻行政法治原则的必要内容,也是确保评估公正的基本要求。但是,如前分析,在评估活动中,评估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教育部设计和安排好的,高校、用人单位等社会主体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估,基本上排除了参与和提出建议的可能,这就造成了社会监督基本丧失。教育部既决定怎样评,又决定着评估结果如何,使评估很难摆脱官方立场及其价值偏好。实际上,教育部自己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开展评价,评估过程的监督目前只能依靠评估专家的自律,这种来自自身的监督很难杜绝腐败现象滋生。另外,评估主体责任机制也没有确立起来,如,专家组成员对于自己在评估中的越权行为、严重违反评估程序行为以及滥用评估权力行为等是否要承担责任,当高校认为评估意见严重与事实严重不符,损害了高校名誉乃至政府拨款、招生等利益,以及高校对评估结论感到不公,等等时,怎么救济,现行法律均无明确规定。

四、优化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主体制度的立法构想

高校本科评估法制体系的完善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手段法治化的路径之一,又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体现。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虽然在现有法制体系下成就斐然,但固有的法制缺陷,使得评估主体亟须优化、完善。

(一)提升立法层次,制定高校教学评估法律或行政法规

“检讨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制度的法律渊源可知,在本科教学评估领域,主要是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制定的各种规章,而直接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至今仍是空白,甚至由国务院制定涉及评估的行政法规都很少见”。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增强,高等教育法治化进程也在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由系列规章构成的评估立法体系显然不足以规范和调控整个本科教学评估活动。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应该实施以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或者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对高校评估加以调整,形成更高层次的评估法律体系,在全国乃至全球视域下使高校评估工作能切实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评估专家的资质要由法律明确规定

本科教学评估法律体系,对评估专家的资质和条件应当专门立法明确规定,不能随便哪个教授或教育行政领导就能当专家,即使是相关专业领域的教授,也要遵循一定标准,参加遴选。根据评估目的,一名教授或教育领导应当至少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评估专家:1.必须是具有一线教学经验的资深教授,个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保证在教学评估活动中做到客观、公正;2.必须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或教授,具有高等教育管理经验,深谙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掌握高等教育评估标准;3.必须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和运筹监控的能力,对高等教育现象能做出前瞻性分析和客观判断,能根据数据独立完成相应的评估任务;等等。

(三)完善评估主体的构成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逐步引入社会力量的参与,相应地,对高校的评估也应该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要建构以教育部、高校、社会甚至学生多方参与的新型评估体系,从而更好地反映新时代高校的发展要求。教育部代表政府的价值利益,对全国高校的发展进行管理、导向和协调。社会组织诸如人才市场、家长等参与进来,能对高校的发展方向起支持和引领作用。高校站在学术和教学的视角,以求自身更大更强,可反映其内在发展规律的价值导向。学生参与评估能更好地反映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效果。

(四)增强责任意识,制定评估救济法规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二级学院; 教学评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8. 068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8- 0111- 03

2003年开始,教育部历时5年多时间对五六百所普通高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育部此次大规模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教育行政部门对普通高校综合实力的全面评估,它加强了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通过这次评估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更加重视和支持高校的教学工作,同时也促使各高校利用评估的有利时机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不断履行文化传承、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的职能。

1 我校二级学院教学评估的重要性

我国现行的教学评估形式主要是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整体评估, 它的目的是评估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具有周期性, 时间间隔较长, 为了将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促进建设、促进改革、促进管理的作用长期化、机制化, 有必要深人研究高等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如何与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相互融合、衔接的问题[1]。

泉州师范学院作为一所省市共建的一般本科院校,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以此为契机,建立了常态化的年度二级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我校的二级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主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是继教育部实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在我校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自发行为;是对我校教学质量监控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我校秉承“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本科教学为主体,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能创新、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努力把学校办成开放型、有特色、高水平地方大学的有力践行。

2 二级学院教学评估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对我校这样一个教学型高校来说,二级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但对我校的教学工作具有导向作用,而且对科研工作、学生工作、人事工作等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是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本身也包含几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素:评估指标体系,评估人员,评估的奖励方法,评估后结果的处理,特色项目的把握和提炼等。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以上因素直接关系着二级学院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积极意义的发挥。

2.1 评估指标体系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开展评估的基础,它通过一系列完整、系统的指标衡量二级学院的年度教学工作,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二级学校的参与、配合程度,鼓励和引导二级学院从各自实际出发,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并能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多出成果,提高效益。在建立二级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体系时,如何处理指标体系中定性与定量的关系使指标体系具体且易于操作;如何找到学校的客观历史条件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切入点履行研究学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高校职能;如何处理指标体系的稳定性与变化性问题,在发挥评估导向性作用的同时与时俱进地完善评估指标体系都需要不断思索、研究。

2.1.1 指标体系制定的宏观依据

依据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7]2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6号、《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等文件和精神,既体现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又反映现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走势和发展方向。

2.1.2 集思广益、与时俱进,完善指标体系

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是我校的一项常规工作,为科学、完善、顺利地开展年度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调动各方面教学工作评估的积极性,教务处在每年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前向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征求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从全校角度做了相应的修改、完善。重视征求和吸收二级学院的意见,发挥被评估者的主体意识,增强二级学院在评估中的参与感和自我体验。

2.1.3 指标体系制定的原则

评估指标体系实行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为便于操作和横向比较,尽可能把评估指标量化,采用百分制评分办法进行评估。同时,为体现“重在改革,重在建设”的精神,评估方案还力求体现过程评估与效果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指标落实和评估操作,“突出特色、培育特色”,考察长期以来的发展和积淀,又坚持“年度发生原则”即:指标体系中各评估指标项目主要集中体现本年度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等工作内容。

2.1.4 评估指标体系

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目前我校的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包括5大项目、7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5大项目包括师资水平(15分),专业建设(37分),教学管理(14分),教学效果(24分),特色(10分);7个一级指标包括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专业建设,教学管理,教风学风,教学质量,特色项目。

从多年的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实践中得出,“师资水平”得分高的学院,“专业建设”一般得分也高,“特色”加分也多。但“教学效果”得分与“师资水平”得分的相关性却不十分明显;“教学管理”评分本身区分度不高,因而很难发现与其他4项评估项目的相关性。

2.2 评估人员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只有学校、学院领导足够重视才能引起二级学院教职员工的重视,同时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对评估的工作人员具有指导作用并可提高评估人员的素质,而评估人员的素质不但直接关系着评估能否公平、客观、公正地进行,而且决定着对各二级学院的指导、参谋作用。虽然我校每年都进行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但每年在评估中都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加上每年的评估体系都会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完善,因此评估前评估指标体系的深入、细致地学习、研究对评估人员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由于年终评估时间紧,人手少,评分标准的量化程度并不十分严密,留有执行人自由裁量的空间;加上每一评估项目基本上是单兵作战,缺失第二人的复核,因而可能出现一些偏错。为尽量做到评估工作的严密、公正、科学,从2011年开始,每一项目最少有两人参加评审。虽然我校的年度教学工作评估设置了由分管校领导和人事处、科研处、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处长组成的评估领导组,负责对重大问题的裁决;由督导室、教务处教学科和人事处、科研处、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经办人才组成的评估专家组;领导组的人员因为工作繁忙,很少直接参与评估工作,专家组的人员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建议增加每学院的教学副院长全程参与教学工作评估,作为学院的教学副院长深入学院教学第一线,比其他人更熟悉学院的教学情况,同时通过评估也是各二级学院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好机会。

2.3 评估奖励方法

科学、合理的奖励方法对评估活动的参与者有着一定的激励作用。我校以往只奖励总分第一、二名,其激励作用有限,不利于调动各个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有的二级学院在师资队伍方面不具优势,而师资水平又影响着专业建设、特色等相关指标,可师资队伍结构的改变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若不设单项奖,他们将很难因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而获表彰。根据历年二级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情况,为了更好调动各二级学院评估工作的积极性,我校在2011年度评估工作中对原有的评估奖励方案进行修订,在原有奖励总分第一名、第二名的基础上,新增师资水平、专业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特色5项单项奖励,单项奖励与总分奖励不重复,即如获总分第一、二名者单项奖不再予以奖励。如果总分第一、二名与单项奖重复,单项奖励依次顺延。2011年度年评估因新增单项奖,除总分一、二名的音舞学院和化生学院获奖外,还有文传学院、工商学院、政发学院、外语学院和教科学院获单项奖,获奖的二级学院达到7个,占13个参评二级学院的53.5%;2012年度,除总分一、二名的化生学院和数计学院获奖外,还有物信学院、工商学院、政发学院、文传学院、音舞学院和教科学院获单项奖,获奖的二级学院达到8个,占13个参评二级学院的61.5%。

2.4 评估后结果的处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评估结果的妥善处理、及时反馈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二级学院客观分析存在问题,挖掘学院发展的动力,为学院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我校针对每年度的年度教学评估都有一份总结报告,但报告只从整体上说明了评估的概况,缺乏针对性,尤其缺少宏观性的指导意见因此不利于二级学院的整改、建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评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效果。我校对评估结果的公布仅限于对师资水平、专业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特色5大项目的得分和总分,二级学院对各个指标体系的明细得分不了解,不利于及时发现评估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建议对各个指标体系的明细得分一一公布,让二级学院更加清晰、一目了然地知晓评估的结果;针对每个学院制定一份实事求是、具有指导性意见的评估总结报告,更好地发挥评估的反馈作用。

2.5 特色项目

特色项目是经过长期办学积淀形成的, 具有稳定性和良好的社会声誉。亦即具有多年一贯的实践效果, 并由此得到社会公认。它与特定的办学理念相联系, 是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对办学优势的选择与创新。特色项目具有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功能。它起着“扳道工”的作用, 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所以, 它不是局部的, 暂时的, 但可以通过局部过程或环节来体现[2]。特色是一个学校、学院的核心竞争力;特色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积淀性,故一年之内特色成果难以体现,但应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性;特色在全校、全省范围内是否有示范性、可比性、创新性、独特性、持续性、发展性。我校对特色的解释:特色是指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个性和优势体现为本学院特有的,优于其他学院的独特的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并取得显著效果。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在本年度工作中有所体现,在十二五期间如何保持和发展;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此外,对于代表学校参加校外各种竞赛活动,包括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艺术、体育、语言文学等大学生部级、省级学科赛事,取得省部级一等奖励或部级奖励,为学校争光,也可作为特色项目加分。

从历年的二级学院评估来看,有些学院的把年度工作总结当作特色,有些学院的特色每年不断变化,有些学院的特色有七八项之多,特色模糊、盲目、随意性、没有等级标准。特色项目在指标体系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项目,它给学院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对二级学院来说,如何发现、挖掘、提炼学院特色关系着二级学院的评估成绩;对评估人员来说,如何鉴定、评价、认可二级学院的特色,并指导二级学院与学校特色相匹配。在我校历年的评估中,特色分值为10分,占总分的10%,因而特色得分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总分的成绩。从特色项目的得分来看,第一名的为7分或6分,其他学院的得分更少,这说明各二级学院可以也有必要在特色项目方面再创佳绩。可以说,在其他项目都做好的基础上,哪个学院的特色分多就有可能获得总分的第一、二名。如果各二级学院的特色分多了,学校也就将更具有特色,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也就将会做得更好。

3 结 语

校内评估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 是为了在学校内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强化教学管理, 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评估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强化教学管理的机制和手段[3]。我校的二级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二级学院来说是一年来二级学院工作的盘点、总结、梳理,通过评估活动知长短、知进取、知方向;对教学管理部门来说是对学校一年来人力、物力、财力的效能(领导办学与组织办学的能力)、效率(教学运行机制的效率)、效果(人才培养的效果)、效应(办学传统与特色的效应)的综合性评估。二级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需要全校教职员工发挥主人翁意识,不断探索、研究,更好地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启元. 创建以二级学院评估为基础教学质量监控新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2005(22):25-26.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地方高校;专业评估;机制研究;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40-05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0-0059-05

中国高等教育近十几年来的改革和发展引起大学专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部分大学的学科变得更加综合,一批科类单一的大学正在变成学科更加综合的大学,办学面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主要面向行业变为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办学[1]。在大学变得日益复杂的今天,要使大学更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改革,需要更合理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来引导大学的发展。教学评估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成为管理机制改革的新途径。2011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从政策上确立了新的“五位一体”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包括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与评估、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国际评估。明确了高等学校应建立包括专业评估在内的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建立健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专业评估是指依据科学、有效、合理的专业评估标准,利用可行的评估手段,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对专业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发现专业的优势和差距,明确建设目标,促进专业的发展;为在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布局、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它既是对高校各种专业教育质量的评判,也是高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2]。专业评估分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内部评估属于学校自我评估,是指学校自身作为评估主体组织的对校内各专业的评估,外部评估主要是指由学校以外的机构,如教育部、省教育厅等组织的专业评估,以及工程等领域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认证[3]。广东海洋大学就如何有效地开展适合于自身的内部专业评估,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估作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评估机制,试图为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评估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学校专业评估的现状

广东海洋大学把专业评估作为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的有效手段,不断完善,开展了多类型专业评估。

(一)通过开展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评估,确保新办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2014年以前根据《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试行办法》,参照广东省新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方案对新专业进行评估,严格坚持相关标准,保证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的申报质量。截至2014年,学校通过校内评估的14个新办专业全部通过省学位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审,取得学士学位授予资格。2014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下放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批权的通知》(学位〔1999〕3号),广东省学位办修订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暂行办法》(粤学位〔2014〕2号),规定已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学校,按照相关条件及有关规定,自行审核本校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据此,学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了《广东海洋大学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审核工作办法》(校教务〔2014〕38号),在规定新办专业教学条件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外,重点从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教学和学术能力培养、教学经费投入与教学保障、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及图书等教学条件建设与利用、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教学建设与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特色与优势等方面设计评估指标体系,明确评估主要内容和标准。在评估的组织方式上,建立了日常检查评估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的工作体系。2014年依据新办法对行政管理专业进行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评估,在专业自评的基础上,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日常工作记录结合师生座谈等情况对专业进行评价;邀请校内外同行专家和教育管理专家进行评估,专家组深入各专业进行实地考察、查阅档案和听课,各单位负责人介绍学院教学工作总体情况,专业负责人向专家组汇报专业建设情况,专家组听取汇报,并当场就相关问题提问,学院及专业相关人员答辩。专家依据评估指标体系逐项评价,并就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队伍建设、教学运行、学风建设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评估后行政管理专业根据专家建议和职能部门管理意见进行了有针对性且有效的整改。办法实施以来,2014和2015年学校3个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经过评估,全部获得省学位办批准,取得新增学士学位授予资格。

(二)开展专业水平评估,增设新专业或遴选专业建设项目

依据本科专业设置标准,开展专业评估申报新专业;依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专业评估标准,对专业建设水平进行评估,遴选校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推荐省级以上专业建设项目。2006年以来,通过专业评估,新增了19个本科专业,优化了专业结构。学校聘请校内外专家对新专业和其他专业进行评估,通过专业评估,遴选了28个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建成5个部级特色专业、1个部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广东省重点专业、2个广东省名牌专业、3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3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教育计划试点专业。

(三)实施常态化专业评估,建立专业持续发展的促进机制

为加强专业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建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机制,学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设计了新的评估标准,采用与以往不同的评价组织方式,建立了专业评估与绩效考核相关联的机制。与以往实施的专业评估方案相比,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组织方式和实施体系、针对专业评估与绩效考核相关联的机制等方面都做了全新的探索,初步构建起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评估机制。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评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一)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和评估导向

评估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建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专业评估体系,首先要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应用型人才是指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相比,在培养模式上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更加强调能够解决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而且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就业竞争能力。作为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其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该类人才不仅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一线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也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一定的创新能力[4]。

因此,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质量进行评定时,应注重其“社会适应性”和“创新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制定的专业评估标准要引导专业积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不断完善由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业务实习过程实践、社会调查研究、课外科技活动、科研训练、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直接参加生产一线的劳动过程、毕业实习等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特殊作用,注重学生实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习得与养成,使培养出的人才有更强的针对性,适应具体的工作岗位,并对其专业领域内的相关工作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设计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是校内专业评估机制建设的关键,也是机制运行的起点[5]。对专业进行评估, 首先要通过设置科学的评估指标,使专业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和依据。广东海洋大学遵循科学性、发展性、导向性、简约性、适切性等普遍认同原则,参照一般标准,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专业建设管理实际及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筛选指标,设计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设置观测点,突出社会适应性和创新实践能力

充分发挥评估指标体系的“指挥棒”作用,在观测点的设置上突出考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创新实践能力,引导专业朝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开展教学建设与改革,注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运行机制的检视。如,在一级指标“专业规划”里设置“专业目标定位、层次定位、服务定位清晰、明确,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符合企业、行业急需人才需要”和“专业建设与改革特色鲜明,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体现学科特色、区域特色和行业特色”等观测点,要求并引导专业在办学源头上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在一级指标“人才培养方案”里设有“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国家要求,行业企业要求和学校要求;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准确,符合学生实际、学校实际和经济社会实际”,“人才培养要求清晰和准确,内容全面,涵盖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内容科学,与社会需求、学生需求相对接”,“教学安排有特色、有创新,兼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专业考证的需要”,“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经过充调研与讨论,培养方案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观测点,引导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在一级指标“师资队伍”的考察里,设置“属于理、工、农等学科的专业有2个以上专门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实验师或工程师及以上职称)”,“实验教学教师具有相关学科全日制本科以上教育经历,能独立主讲实验课”等观测点,对实践教学师资的保障条件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在一级指标“教学条件”里,专门设置“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二级指标,设有包括“实验室设置科学,理工农专业具有3个以上的专业实验室,文科专业具有一定数量共享实验室”,“每个专业至少有2个以上的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稳定、已签定协议书并以学校名义挂牌”等9个观测点,对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提出明确要求。

在一级指标“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里,通过设置“理工农等学科专业设置实验、课程实习(训)、生产(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其中,实验教学占相关课程总教学时数不少于30%,课程实习和实训累计不少于14学分”,“文科专业专业课有一定数量的专业实验、调查、实训和实操和研讨学时,专业实验、实习、调查、训练和研讨累计不少于7学分”,“实验教学内容新,满足学科发展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聘请企业家来校开展讲座或创业培训活动”等观测点,引导专业积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不断完善由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业务实习过程实践、社会调查研究、课外科技活动、科研训练、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直接参加生产一线的劳动过程、毕业实习等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一级指标“教学管理”和“教学运行”里,除了设有“实验教学经费主要用于实验耗材、设施设备维护和小件仪器设备采购”,“为学生举办学科专业竞赛和学习竞赛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习竞赛活动和学科专业竞赛活动”等明显突出考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观测点外,还设有“定期召开校友座谈会和企业家座谈会,听取意见”等观测点,让用人单位(社会)参与进来,共同实施一种多元评价主体的质量评估,突出社会适应性,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一级指标“人才培养质量”里,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创新实践能力、就业创业情况及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等被作为重点考察内容。

2.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设置指标分值,突出社会适应性和创新实践能力

指标分值也是一根指挥棒,分值的分配高低说明学校对被考评部分的期望侧重点,它也能有效指引专业发展的方向,在总分控制的情况下,它体现的是某一指标相对于整个指标体系中其他指标的重要性。指标体系中的每一项指标都很重要,但是,其重要程度取决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以及倾向性,体现在分值的设置上。《广东海洋大学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在能够反映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方面,赋予较高分值。如,基本项共设置197个观测点,根据简易性原则,每个观测点赋予的分值是1分。但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规划和定位方面,有3个反映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观测点,每个赋予的分值是2分,以期通过高分值凸显重要程度,引导专业合理定位,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专业目标定位、层次定位、服务定位清晰、明确,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符合企业、行业急需人才需要,得2分”,“专业定位准确,符合学校和学院发展实际,符合学生生源实际,得2分”,“专业发展规划内容涵盖人才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实验室与实习基地、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课程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与管理、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等内容,内容科学、合理,得2分”。另外,明显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是,专门设置一级指标“实践教学”,而且分配分值30分,占基本项总分15%,包括“综合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科学合理,涵盖主要专业知识领域和专业技术服务领域”,“专业实践教学设置有利于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与专业相关的生产、科研和管理能力的培养”等30个观测点,引导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的设置,实验、实习、实训教学过程等方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推进教学改革,突出社会适应性和创新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一级指标中设有二级指标“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分数占该一级指标的50%,体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在“教学条件”一级指标中,“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等实践教学条件指标分值占该一级指标的69%。另外,“教学管理”“教学运行”“人才培养质量”等一级指标中,对实践教学及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也设置较多观测点,分数较多。

(三)创新评估的组织方式

根据专业评估常态实施的基本要求,要尽可能减少学校隐性和显性评估成本,避免占据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造成疲于应付评估现象。学校专业评估探索实施了与以往教学评估不同的评价组织方式,建立了日常检查评估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的评估组织方式。

1.日常检查评估

日常检查评估,即对教学运行状态及教学建设量化指标由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工作记录打分。日常工作状态由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日常工作记录打分,这样可以降低评估工作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避免给院系和教师增加工作负担。同时,评分依据是“原生态”的教学工作记录,这种原生态的评估能有效地发挥评估的诊断性作用。学校日常检查评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针对以往实践教学随意性较大的现象,在日常检查评估方面,加强实践教学专项检查。自第十五周起狠抓实践专项检查工作,组成5个检查小组,对全校实验现场教学情况、毕业生毕业论文答辩情况、毕业论文和试卷批阅情况、实践环节材料归档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每学期抽查5个以上学院20多个学生班级,组织200多名学生和50多名教师进行座谈,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和建议,对存在问题要求学院及时整改,检查结果与学生评教等其他日常工作记录作为日常检查评估的评分依据,以此不断规范实践各个环节,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2014-2015学年学校组织学生通过网上评教,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学生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等4个教学环节进行了评教,参评率98.06%,其中,课堂教学优良率为99.98%,实验教学优良率为100.00%,实习教学优良率为99.81%,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优良率92.22%。

2.专家评估

专家评估是指,对教学运行状态及教学建设定性指标评估由学校组织专家通过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开展座谈等方式进行评估,评估专家组并就专业建设与管理提出建议。学校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评估,也体现在专家评估环节,如“实地检查教学资料”环节明确“组织专家实地检查教学资料,重点检查实践教学资料及考试资料”等。学校邀请校内外高水平同行专家组成专家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指导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校内外高水平同行专家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查看资料和听课等,按照《广东海洋大学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并根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就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队伍建设、教学运行、学风建设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开阔专业内涵建设的思路,明晰专业特色发展的路径,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五)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

为激励院系和师生认真参与专业评估,积极投入专业教学建设与改革,有效发挥专业评估诊断作用,初步建立了与专业评估相关联的约束与激励机制。评估结果以学科门类为单位按分数由高到低顺序排名。学校发文公布专业评估结果,对优秀专业进行表彰,优先推荐省级及以上质量工程项目。并且根据评估结果等级分别给于优秀、良好、合格专业一定数量的专业建设费,支持其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专业建设经费由教务处根据专业评估结果从学校专业建设费划拨,由专业负责人按规定负责统筹使用。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评估机制取得的成效

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评估的导向作用下,各专业积极推动专业和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培养,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取得显著成效,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生基础知识扎实。2014-2015学年本科生参加课程考试一次通过率95.74% 。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通过率为67%,二、三级通过率分别为33%、47%。2015届全校本科毕业生大学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75.27%,六级累计通过率36.49%;2015届英语专业毕业生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83.95%,八级累计通过率59.67%,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明显增强。近三年学生在国际、国内重大科技、文体竞赛中,获奖总项目数663项,尤其是2014-2015学年,学校学生学科竞赛成绩喜人,高级别奖项大幅增加,获国际级奖项10项,部级190项,省级190项。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0个结题,公开18篇,申请专利13项。

学生就业质量持续提升。近三年,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3、2014和2015年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7.86%、97.37%和95.21%,就业去向主要有中小企业、教育系统、国家机关、国企、外企、出国、升学、部队等,就业质量持续提升。

参 考 文 献

[1]周远清.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大学本科教学评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2]曲艺.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1-5.

[3]刘春惠,顾留华.大学专业评估: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的比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4-79.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范文第5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3-0091-02

收稿日期:2012-01-11

作者简介:但军(1975-),男,重庆綦江人,讲师,硕士,从事教育管理学研究。 一、 高校内部教学评估的作用 所谓高校内部评估是一种体现学校内在力量的发动和内在驱动作用的评估。高校内部教学评估一般包括校、系总体教学工作的评估,专业、课程和各项教学的基本评估,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估等。随着国家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政策的实施及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所带来的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和审视,高校内部教学评估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面对高校之间竞争加剧和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高校应正确认识内部教学评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价值和意义,强化质量意识,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积极探索并推动内部教学评估的实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毫无疑问,高等教育评估对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检测、验证、巩固和促进作用,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及时准确地把握学校教学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和建设工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深刻认识构建内部评估机制的重要性,体现以评促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确保评估判断的客观性和评估结果的真实性。高校内部评估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内部教学评估是调控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应当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1.诊断与调节功能

学校内部教学自我评估机制的运行使评估主体处在一种不受外部行政指令制约及压力影响的自觉状态和主动状态。通过经常性的教学自我评估和监控,尤其对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进行动态的监测,结合教育部实施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及时在诊断之中查出问题,找出差距,明确今后的奋斗方向和目标,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进行调节和整改,促进学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推进教学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增强办学效益,推动学校不断发展。

2.导向与约束功能

高校内部自我评估是一种自我体验、自我审视的过程。高校应根据教育部有关教学评估的文件精神,制订并实施符合高校自身实际的内部教学评估方案,自主设定相应的校内评估方式,并适当加大对教学工作影响较大、较重要的因素在评估标准中的权重。校内评估的各项指标也是学校对教学工作进行自检自测的尺度,在教学及其管理和建设工作中应起到指挥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教职员工严格按评估标准和要求,加强教学工作,促使各项工作不断改进与完善,提高教学质量。

3.激励和督促功能

高校内部教学评估是学校了解自身教学运行情况、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途径。通过评估,学校能够及时了解内部教学任务的落实情况、教学改革的进展情况、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和教学基本建设的完成情况,掌握各系部的优点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奖励先进、督促落后等手段,这样可以对各教学系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同时,通过评估,还可以督促各教学单位形成比学赶超、互帮互助的教学工作氛围,激励教师争先创优、积极进取的教学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最大限度地凝聚集体合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 高校内部教学评估的实施策略 1.树立正确的评估工作理念是先导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高校应积极引导教职员工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估工作理念,深刻认识内部教学评估的诊断和调节作用、导向和约束作用、激励和督促作用,进而强化质量意识和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使得全校上下对开展内部教学工作评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思想上形成统一认识,在行动上给予支持配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内部教学评估工作中。

2.构建健全的评估工作体系是核心

高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各项工作的运行,无论是微观教学活动结构还是宏观教学活动结构,包括一节教育教学课的质量影响因素,都应属于学校内部评估的对象范畴。为此,学校应根据教学单位的特点、评估工作的相关要求,建立健全评估工作体系。一般而言,应由三大子系统组成,一是教学工作系统(包括教学、科研),二是学生工作系统(包括学生培养、管理和招生就业),三是综合工作系统(包括党政、工会、综治工作等)。每个子系统又由专项评估和常规评估组成,专项评估项目如学科和专业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考试试卷和毕业论文评估,毕业实习和就业指导评估等;常规评估项目包括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教学改革和教学效果、学生管理等。同时,评估体系中的各类评估在结果使用、时间安排上相互衔接,尽量避免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评估考查。整个评估工作体系有机组合,相互贯通,既体现“大评估”观,面向学校各项工作,开展不同形式的评估,又避免主次不分,努力形成单项评估成为综合评估的支撑、重点评估与一般评估相配套、重点突出、主辅搭配、一评多用的良性评估工作体系。

3.构建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是重点

科学、严谨、客观的评估指标体系是教学评估的依据,是校内自评估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它直接关系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高校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专家设计制订符合学校实际的、科学的内部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评估指标体系和标准的设计制订,既要充分反映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体现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考虑教学工作的目的和要求,又要做到指标既有量化的,又有定性的,能反映学校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等教学工作,将通用尺度与“校本”尺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指标体系促进学校发展的指挥棒作用,促使学校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改进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4.建设稳定的内部教学评估专家队伍是关键

搞好校内评估工作,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专家队伍。专家队伍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要有敏锐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熟悉有关评估的理论和方法,谙熟评估方案。要做到公平公正,透明评估,能从帮助受评教学单位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敢于直言,同时还要热情地对受评教学单位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5.积极培育浓厚的评估文化氛围是重要手段

评估过程也是一个评估文化渗透的过程,评估文化是教学评估的灵魂。科学和谐、健康向上、富有活力的评估文化不仅使评估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而且是保证评估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前提。高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评估宣传工作,动员教职员工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投入评建工作。在加强教学评估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大评估宣传力度,丰富教学评估文化内涵,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方法使教学评估深入师生员工之心,逐步渗透到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言行、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并内化为全体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从而逐步形成领导重视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科研促进教学、后勤保障教学、改革推动教学以及事事讲求质量、处处体现质量的良好评估文化氛围,使质量意识融入到师生员工的心底深处,并逐渐内化为自觉意识和自觉追求。

6.建立系统的内部教学评估档案是有效保障

档案材料是评估工作和教学建设工作的记录和总结,是学校教学工作的自然结果和真实水平的体现。建立系统的评估档案,可以使学校对整体教学水平有较为详细的了解,能为科学、公正、客观地进行教学评估提供依据,促使学校作出科学决策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开展校内自我评估的同时,还要增强建档意识,对评估材料认真加以总结、提炼,形成高水平的评估档案,为内部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切实的材料保障。

7.加强教学评估的研究探索

高校内部教学评估工作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需要认真研究,深入探索,汲取内部教学评估的理论和实践精髓,充分挖掘内部教学评估的价值,不断提高内部教学评估的水平,促进内部教学评估不断增值。

三、内部教学评估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评估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评估方案要依据教育部《方案》制订,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教学改革趋势及学校实际。同时,还要注意评估方案的简易性,即指标体系的结构不宜太复杂、指标等级不宜太多、实施方案应简单易行。

2.重视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

要积极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评估方案,深刻领会评估精神,以评估为参照,规范教学、管理和服务,避免出现学校领导重视、主管部门着急、广大教职工漠不关心的局面。要逐步达到人人关心自评工作,人人了解自评工作,人人参与自评工作,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使评估工作为制度化、经常化、常态化、自然化。

相关期刊更多

冶金动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现代车用动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一汽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

工厂动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热力专业委员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工业气体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动力科技情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