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职业教育的思考

对职业教育的思考

对职业教育的思考

对职业教育的思考范文第1篇

职业教育 职业道德 思考

一、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实施职业道德教育

教学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体现了国家和时代的要求,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内容、手段和方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培养目标是根据学生的专业选择,以职业资格为导向,对学生进行职业定向培养,使学生成为能直接从事某一职业的人才。高等职业学校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了达到这一育人目标,各职业学校都要把以“乐业、勤业、敬业”为中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门主课。通过教育使学生自觉提高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

2.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特征要求必须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首先,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社会氛围等众所周知的原因,学生从小被娇生惯养,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关心、体贴,吃不起苦,经不起挫折。相当一部分学生有着一些不良习惯和各种各样的行为缺欠,这些都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和困难。所以,职业学校更需要德育、思政挂帅,学校不但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让他们有一技之长,更要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其次,高职学生生源有两类,一类是高中毕业生,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自己高考失利而沮丧,带着一些盲目和几分无奈填报了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选了专业,但基本上不是本人志愿,而是家长的意愿。另一类是三校生,尽管他们是中职学生中的佼佼者,但由于原来学习基础较差,又缺乏自信,在高职的学习中较为艰难。这些学生普遍不了解自己就读的专业要学些什么,甚至也不太关心毕业以后出去做什么工作,从小到大,他们都在较优裕的环境中成长,还没有考虑到就业和生存这些问题。对学生的这些特征,学校必须从学生入校之初就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让他们尽快地了解学校,了解专业,认识职业,进行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

二、对如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

道德教育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依据,职业道德教育的操作过程应该有三个层面:职业道德的认知教育;职业道德行为的训练与实践的落实;职业道德情操的陶冶。体验、实践、熏陶,是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旨。

1.认知与体验相结合: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体验

目前,高等职业学校都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课程。其中第六章节对职业道德教育进行了阐述。作为认知教育,对学生采用课堂灌输是必要的,它能使学生比较迅速有效地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信息,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但是,单凭一本书一个章节,采取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职业道德灌输,是难以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亚里士多德说过,青年人学习道德和善的课程之所以效果不佳,是由于“他们对生活尚无实践经验,而道德却是来自生活经验并说明生活经验”。基于对“体验是道德教育本体”命题的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不能一味地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方法,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实例感受和体验。

2.行为训练与实践:实训实习课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职业教育应与行业要求紧密结合,强化实训,实习,所以,高等职业学校都有很多实训实习课程。一般而言,学科教学包括实训实习课教学,都应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但本人认为实训实习课不应该仅仅是“渗透”,而应该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因为,道德行为不在“知”而贵在“行”,职业道德教育也唯有经过实践才能产生其价值与效益。学生参加实训实习,不仅是将学到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过程,更是将职业道德认知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和职业道德习惯的内化过程。在实训实习基地,学生要遵守的不仅仅是学校的纪律,更多的是实际岗位的规章制度。

2.情操熏陶:挖掘和开发职业道德隐性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品德的形成同其他心理品质的形成一样,决不能被老师像牛奶一样倒进学生的脑袋里。品行的形成更是无意识的,是内隐习惯的形成过程。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实际上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这四种因素所构成,所以,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仅体现在“知”上,更体现在“情、意、行”上,要增加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除了要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行为训练外,还必须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操,挖掘和开发利用学校隐性教育资源。

隐性教育除师德育人,还有一个重要领域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包括物质文化(校园布局、教学设施、环境绿化等)、制度文化(规章制度、规范条例等)和精神文化(课余活动、校内舆论、人际关系等)。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挖掘和开发利用校园文化这一隐性教育资源,终将会对学生产生内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但却是稳定渐进的。我们要相信,优化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硕果。

4.社会实践:职业道德教育要走出学校

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都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完善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更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职业道德教育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要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在社会这个真正的大课堂经受锻炼。

对高职学生来说,由于学校生活相对单一,缺乏社会实践往往造成他们走上工作岗位的不适应,所以,学校要为学生多创造接触社会、接触企业的机会,多让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或到企业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服务宗旨、企业理念,使学生近距离体验企业的运作,看看社会上的人是怎样沟通的。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逐渐懂得在职业活动中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学习处理好职业活动的各种关系,顺利完成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缩短适应期。

社会实践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例如,高职学生的暑期产学合作,既有专业针对性强的直接去专业对口的企业实习,也有非专业性的公益劳动、社区服务、校内勤工俭学,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来开阔学生的眼界,锻炼他们的才干,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职业道德的要求及其重要性。经验证明,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做”统一,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总之,职业道德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突出专业;在教育方法上,要以实践活动为主,最大限度地体现实践性;要让学生在体验中接受熏陶,从内心深处接受教育。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一定要作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刘鉴.关于道德的思考[J].宝鸡社会科学, 2001,(03).

对职业教育的思考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教师 教学 课堂之外

素质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素质、发展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不是简单的思维模式的转变,任何教育都有是否适应时展的要求,是否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否符合教育规律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此才能收到实效。技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以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基础,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

关于如何在技校中实施素质教育,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素质教育重在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

素质教育不是外在强迫灌输式的教育,而是引发学生潜意识之中向上的追求、创造力和思维力的教育。人自有许多潜在的能力,这是人类在几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发展、强化这种能力,而不是压制它。在一项“O”是什么的测验中,学龄前儿童的答案有几十种,中学生十几种,而大学生则只有几种。这一现象说明什么呢?它说明我们目前的教育方式正在限制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机械的、被动的接受型的思维一旦形成,人自身的发散型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就会受到压抑。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开启心智,使学生固有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我们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一个故事:一个仙人想奖赏一位虔诚的信徒,于是他随手一指,石头便化作了金子,但信徒却不愿要那块金子,他想要仙人点石成金的手。从某种意义上看,教师也不应只把“金子”给学生,而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点石成金”。技工教育的重点就在于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比传授

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比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

二、教师与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最终都要通过学校校长、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落实到学生身上,因此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组建一支积极推动素质教育、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教师队伍,这是国家提出的一个十分明确和正确的要求。实现素质教育最终目标的关键环节是教师,“教育变革”都是以人的活动来实现的,特别是教师的活动来实现的。因此,把握教师的心态和需求,激发蕴藏于教师中的巨大改革热情和积极性,是保证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投入,离不开学校领导的英明决策、科学领导和合理安排。因此,转变观念,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全部教师的基础。”因此,教师不仅要在专业上让学生信服,在人格、品德上也应该让学生觉得可信赖,当然,教师也是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最起码,要达到较高层次,方可为人师表。

除学习现代最新的科学理论和教育理论外,教师还应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知识,并把所学知识与自己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钻研业务,潜心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讲究授课方法,掌握教学规律,以教授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教师还应具备动手能力、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指导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交际与交流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能力,更应注意学生思维意识的培养和心理健康的培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就和价值理念,从而逐步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现代科技意识、市场竞争意识、正常人格心态、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学校也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继续深造――获取更高的学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培养良好的实际能力。同时还应关注和扶植一批专职或兼职的社会辅导教师,以帮助技校生解决社交及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三、教学与素质教育

在课程的设置上,一方面,学以致用是技校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技校教学中应重点突出实习课,使学生真正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设置与社会学相关的课程,所有的技术都是需要通过人来运用的,只有人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技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良。

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看,要面对21世纪人类的进步和发展,面向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就既要考虑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又要预测经济科学发展的趋势。第一,要求拓宽专业,设置专业要具有超前意识,专业内容要合理完整,从整体上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第二,加强基础,降低重心,强化通识教育,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普适性,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第三,课程体系的布局要求抬高起点,跟踪发展,提高知识的质量和文化素质。

从教学方法改革上看,要把讲授、辅导、动手、自学结合起来,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新思想、新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求遵循少而精的原则,重视知识的简约化、结构化,让学生重点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结构、基本方法。教师更要逐步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信息资源优势,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我校在教学上采用了上课与实习各占一半的方法,有效地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自学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掌握一门技术,仅靠学校教师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毕业之后要在本专业继续发展下去,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因此学生就必须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如此才能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地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所以,在校期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四、课题之外的素质教育

对职业教育的思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和田皮山职业教育教学 援疆 支服装专业 创新

《教育部关于推进新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这是中央新疆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提高新疆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措施。位于祖国西陲的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皮山职高),是由安徽省全力投资援建的一所职业学校,2013年建成交付投入教学运用,正在建设中的硬件设施还难以跟上专业教学实训课的基本需求,条件有限却无法阻挡莘莘学子的求学路,也不能打消他们的人生梦想。援疆事业是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石,新疆的经济腾飞才能让“中国梦”成为现实。

笔者作为援疆教师,在调研、分析、探讨、结论、实践、摸索、总结的基础上,有了一些关于服装专业实训课堂的教育教学心得,与同仁们共享。

一、充分了解学情,为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就读于皮山职高服装专业的学生目前均为女生,她们大都来自当地的农牧民家庭。首先,因当地教育比较落后和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孩子们的文化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学习习惯较差,表现在汉语听写说能力、数学计算能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等。其次,因地域环境及贫困原因,这些孩子很少“走出去”,学习的意识也比较淡薄,缺乏竞争意识,容易满足现状。但她们的性格都很开朗、直率和纯朴、热爱劳动、喜欢运动、喜欢与人交流,特别对本民族的手工艺情有独钟(喜欢十字绣、纱巾、裙子、装饰品等),动手能力很强。

二、加强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情感,为实施教学提供保障

融洽的师生情感关系是一门艺术,而且是教书育人艺术中的精髓。特别是对民族学生的爱,必须建立在了解民族习惯和习俗的基础上,将爱生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巧妙施于学生身上,才能产生极大的渗透力、持续力、爆发力和震撼力。

由于学情特殊,对民族学生的关爱要更加细腻、耐心和持久。尤其是当她们遇到困难、做错事的时候,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时,教师要慢慢地、细致地、耐心地解答;生活上遇到困难时,尽可能的给予关心和扶持,帮助她们树立信心;而在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意识的提高方面要严格的要求,逐步培养,逐步提高,不可急于求成,初学专业课时重在兴趣的培养上。情、爱、严三者的适度把握是教育教学的关键。

三、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和认识,稳定专业思想

稳定专业思想最关键的是要加强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导向的训练也需要经过一定的过程。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教育的差异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帮助学生排除走向目标的障碍,使其顺利达到目标,给予学生满足各种需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不断实现的小目标中感受到付出与收获的喜悦,在教师精心规划的设计中潜移默化地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

四、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教育教学立足于课堂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教师、学生和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比值越大,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服装专业教学重在实践,针对皮山职高的学情和教学条件,教学设计要符合目前的客观条件,围绕直观、简洁、降低学习难度的宗旨,逐步提升、分阶段达成目标。

五、教无定法,敢于教学实践和创新

信息化教学技术在内地中职专业课堂上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常规化教学手段,强大的课堂信息量、最直观的演示过程以及可以反复再现的特点,对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发挥着其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境界。教师用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一定要符合这里的学情;第一,理论与实践的时间分配要恰当,尽量让学生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适当分解知识的难度,每次课攻破1―2个难点,慢慢树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第三,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实际适当进行补缺补差,为顺利实施教学作铺垫;第四,抓住批改作业的环节,认真进行课后反思,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第五,适时适地拓宽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稳固专业思想;第六,努力争取各种有利于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全力带动和推进本校职业教育发展。

六、加强专业交流,提高自我认识,促进专业发展

有比较才有差距,有差距才能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和达成的目标。学校教育是系统而全面的教育,在专业知识的教学活动中不能忽略德育教育,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联系和互相递进的关系。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困难,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会帮助自己渡过难关,每一次的努力换回的成果也都会让自己更加强大。因此,专业交流的核心目标是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拼搏精神,在历练中不断成长,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过程。

纺织及服装加工是新疆的主要产业,产业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会逐步提高,而中职教育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对本地区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改革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最终职业教育的根本还是建立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上。因此,着力改革与创新教育教学是新疆职业教育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潘浩.服装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探索[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2(03):33-34.

[2]王琳秀.中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9.

对职业教育的思考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电力企业 职工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227.9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首要途径,即缺少教育工作的参与,人才培养理念将毫无意义,而教育培训是输送人才的关键。针对电力企业发展工作,更应将人才培训纳入企业发展的核心,其原因在于:职工整体素质的提升,不仅有助于优质电力服务的进行,还可为电力事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源动力。

1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基于社会主义时代的来临,电力企业市场领域竞争愈演愈烈,而其市场竞争归功于人才竞争。电力企业若要获取市场份额,应高度关注职工素质问题,加强人才培养,以高水平、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构建,才是当前电力企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对此,在电力企业在进行职工招聘中,应以岗位需求和企业发展为基准,以“稳定中求生存”、“生存中求发展”的职工教育理念,促进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关于电力企业职工教育的重要性可从以下两点实施分析:一是伴S生活质量的高标准,用户对电力安全、多样提出新要求,电力企业为满足市场、社会及用户的需求,则应在保证供电安全的前提下,培养高科技、高水平人才队伍;二是为谋求经济效益的提升,以服务体系的构建为基准,在调动职工积极性、主观能动力的同时,提升其电力服务质量,用以推进电力企业市场定位的稳定。

2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具体内容

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工作的开展,应注重技能培训、素质培训的重要性,通过二者间的相辅相成,为电力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1)技能培训。关于电力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可从两点进行思考,即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其中岗位培训:作为电力企业技能职工的教育的关键点,应充分岗位性质与岗位特点,要求职工在履行岗位责任的同时,以提高技能为基准,切实企业技能培训的深刻内涵;继续教育:是构成电力企业职工教育的组成核心,其包含理论知识、技术方法、信息理念等教育内容,其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的延续,还是以教育补充为前提,对电力企业人才架构予以协调。

(2)文化教育。企业文化属于无形资产,是企业发展导向、发展目标、整体形象,还是企业价值观与职工价值观的综合彰显,更是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对此,电力企业针对职工培训,应事先作为企业文化和发展目标培训工作。

(3)政治教育。政治教育需对电力企业职工人生观、价值观予以充分了解,并以企业发展为衡量点,制定职业道德标准,即利用规范制度的形式对职工行为实施约束,不仅有助于职工道德素质与服务意识的培养,还为职工树立正确人生理想与导向,进而为该理想与目标的实现不断努力。

(4)道德教育。无论各行业、各岗位职工,职业道德均属于基本素质,其分为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职工的职业道德和企业经济效益息息相关。以电力企业职工为例,其职业道德教育是对职工地位的明确,更是在强调法制观念的同时,注重职工责任感和义务感的营造,实现其全面发展的目标。

3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创新必经途径

3.1转变教育理念

当前局势下,信息更新速率相对较快,电力企业职工只有紧跟时代脚步,以知识素养储备为前提,更好服务于电力用户。在此基础上,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针对职工培训阶段,企业管理者应以身作则,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参与至实际教育活动,不仅可增强企业教育培训的重视度,还可推进职工教育培训参与积极性,贯彻落实电力企业职工教育的真正价值。除此之外,职工教育可对其学习意识予以强化,使其能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在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的前提下,推进电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2优化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是职工素质水平提升的关键手段,以职工行为促进的角度,将职工素质和企业发展相结合。因电力企业在职工培训时,其培训内容和其它企业存在本质区别,需以实际发展的角度,融合科学性与系统性教育创新思维,对当前企业职工问题予以总结分析,使其能够在优化培训内容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与目的性教育培训,为电力企业管理目标的切实提供有利支撑。

3.3健全管理体系

电力企业若要提升自身竞争力,则应促进自身整体素质的提升,尤其是职工素质提升工作,其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基于职工管理体系的健全,应以运行管理为基准,通过对其工作行为的约束,既是对电力企业客观需求的体现,又是依据科学性与系统性的管理机制,为企业高效运营和发展创造条件。除此之外,“以人为本”的职工教育,需从职工利益为切入点,以全身心、持续学习为衡量点,逐渐构建电力企业人才队伍,树立正确的企业发展观。

4结语

基于供电需求逐渐高标准的大众服务群体,电力企业若要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则应改变传统墨守成规或因循守旧的管理思想,逐渐深化企业管理改革,以职工创新教育为基准,结合企业新状况与新问题,切实管理思想转变与调整的作用。同时,加强职工队伍建设,依据高水平、优质服务的教育导向,调动职工工作热情与主观能动力,使其为企业形象的营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尉然,王文明,李娟.关于加强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7):00315-00315.

对职业教育的思考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国际贸易专业 教学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逐步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这就急需一大批熟悉进出口业务的外贸应用型人才。为了满足社会的这一需要,许多高职院校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设置作了一些调整,在拓宽学生理论视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目前各高职院校在该课程结构上依然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突出高职特色,已成为众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改革的重要问题。

1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

在高等教育的体系中,高职院校的定位应该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有所区别。高职教育有两个本质特征:一为“高”,即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一类特殊的高等教育;二为“职”,即高职教育主要强调职业技术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因此,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综合性大学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培养要明确以应用为导向,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结构,在知识结构上,不盲目追求基础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只求使不同学科的知识合理搭配、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同时,高职教育应更强调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着眼于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又要为其长远、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考虑到上述原因,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设置目标定位于旨在培养紧贴人才市场需要的外贸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时须具备如下能力:能看懂并分析各类英文进出口合同和信用证;根据合同和信用证能独立办理报验、报关、托运、投保手续等;根据合同、信用证及装运资料,制作所需结汇单证并送交银行,其中以报送、填制单证这两方面的能力为重点,真正作到“厚基础、宽就业”。

2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 课程设置未能摆脱“本科压缩型”的模式。课程设置模式仍存在以学科为本位的思想。尽管高职院校都明白高职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高职院校现行的课程设置往往与传统本科或专科教育模式趋近。很多高职院校只是简单地将课时缩短,降低理论知识深度,专业教学计划中还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甚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也几乎没有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本位转换,习惯于“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

2.2 课程体系结构不适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的设置没有因教育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改变课程体系结构;二是没有根据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体系;三是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即使增加了一些模拟实训课和毕业实习课,相当一部分也没有落到实处,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3 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能力培养未能真正落实。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及学院条件限制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环节上往往喜欢多讲理论。整个过程比较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对实践教学没有足够重视,没有能够给学生一个仿真的模拟环境,进行进出口业务的模拟操作,以致大多数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培养目标中许多业务能力要求无法真正得到落实。

2.4 课程体系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脱节。职业资格证书是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社会考核,既是检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具有“实用型”人才类型非常重要的、简单易行的衡量标准。但是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把课程体系设置与考证结合起来,致使广大学生为了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不得不再去参加社会上的各种培训班学习。

3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改革的取向

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其主要任务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必须突破学术人才培养所采用的学科中心型课程模式的束缚,根据涵盖职业索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的职业能力要求,面向职业岗位任职需要,构建“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群集”的课程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明确课程体系改革应遵循市场导向原则、职业导向原则、应用导向原则,具体思路如下:

3.1 课程模式的转变。传统的三段式结构是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自身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并不是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放在首位,课程设置的职业针对性不强。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流行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能力本位(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起源于美国、后在北美和澳洲等地得以推广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模式。CBE课程开发模式的核心是能力,课程设计采用模块式方案,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理论知识传授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上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专业知识掌握,而是受教育者获取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整个课程体系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要求,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素质课,包括必需的政治理论课和文化基础课;第二部分是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必需的基础理论课,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第三部分是职业岗位必需的基本技能课,如“进出口业务”、“单证实务”、“外贸函电译写”等;第四类是将基本技能应用于岗位各种实际工作的应用能力课,主要是单独的实训课,如“进出口业务模拟操作”、“电子商务模拟操作”等。

3.2 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在每一门专业技能课的讲授过程中,每讲完一块相对独立的内容,就组织学生到相关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训。如《国际商务单证操作实务》课,就在校内实训室里上课,每讲完一个单证的制作,就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搜集到的真实材料进行制单练习,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单据的制作。在《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课中,以真实案例为背景,每讲完一个单元,就组织学生到实训室进行操作实训。比如,在交易磋商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当讲完发盘的理论知识后,要求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材料,草拟发盘,挑选一部分写得好的与一部分写得差的进行分析,好在什么地方,差又表现在何处。并根据学生发盘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发盘时要注意的事项。采用这种方式,使学生建立起学习内容与实际业务的直接联系机制,拉近与现实业务的距离。

3.3 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联系。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为指导,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考证课程模块,突出职业特色。各职业资格证书共同必考的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各职业资格证书分别考试的课程作为考证课程模块。前者要求所有的学生必修,后者由学生根据市场的需求及自身的情况选修一至两个证书的考证课程。

3.4 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实用性。根据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自身的特点多采用模拟公司教学法和研究性学习法等比较贴近实际岗位工作的教学方法。所谓模拟公司教学法,就是在人为创造的仿真商务环境中,由学生自主地组建公司并作为公司成员开展工作。在模拟公司的运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营销、财务、金融、贸易、储运、税务、海关、商检、保险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研究性学习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实际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仿照科学研究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研究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5 突破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考试手段。传统的考试已经无法有效地测试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也不适应现今基于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操作,对于理论课程的考试可以选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从课程内容有关的课题中分解出可以让学生写的课题论文、调研报告等。对英语要求较高的外贸函电、商务谈判等课程,可以采用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等。

总之,要以转变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宗旨,以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为核心,以强化实践教学位重点,不断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外经贸专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祝卫.出口贸易模拟操作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