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规划

高等教育规划

高等教育规划

高等教育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现状;规划和战略;发展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重新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口号的提出,党和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措施的落实,民办高等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应以此为契机向更好、更快、更强的方向迈进,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一、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

1.优势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以其办学类型多样化、目标定位准确化,融资方式市场化等优势弥补了公立高等教育的不足,满足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办学类型多样化。民办高校包括国家承认学历文凭的民办高校、文凭考试学校、全日制高自考教育学校,民办双证书高等职业学校,公办大学的二级民办学院,国际合作办学学校及各种职业资格培训学校等多种类型,因此可以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不同行业受教育的需求,具有巨大的教育消费市场。

――目标定位准确化。许多专家认为,绝大部分民办高校应当选择技能型高校,换句话说,民办高校发展的重点应该以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为主,即创新型“银领”人才。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以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普通高校的不足,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具有巨大的就业市场。

――融资方式市场化。我国民办高校的投资方式多种多样,大致分为民办公助模式、多渠道股份投资模式(包括企业办学,有实力的个体经营者办学,有条件的专家,学者个人融资办学等)和教育储备全模式。这种市场化的融资方式,吸引了社会闲散资金,分担了国家教育投入的沉重负担,创造了丰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政策环境完善化。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此后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民办教育的政策法规,在最近党的“十七”大中又明确确定了民办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宽松的政策环境吸引了民间出资办学的热情。

2.“外患内忧”中的民办教育

第一,学校规模小,竞争力相对比较弱,规模偏小,各项支出增加,办学成本居高不下,效益偏低,发展缓慢。有人由此对民办高校能否分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感到怀疑,这是有一定理由的。民办高校的小规模办学不仅制约了办学效益的提高,而且不利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以2003年抽查的60所民办高校为例,其中在校规模在4 000人以上的民办高校只有9所,占总数的15%;其中有73.3%的民办高校在校生规模在2 000人以下,还有7所民办高校在校生不足百人,规模太小会直接影响到资金运转和学校的发展,难以应对当前公办教育的竞争和挑战。

第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形成以外聘教师为主,退休教师居多的教师队伍现状。据全国民办高专委对百所民办高校的调查,在103所民办高校中90所学校有专职教师,其中专职教师少于20人的民办高校35所,专职教师20~40人的24所,即60%以上的院校专职教师人数不超过40人,再加上12.6%的院校无专职教师(没有填写)也就是说有近80%的民办高校没有专职教师或专职教师人数较少。

第三,生源质量较差。很多民办高校不能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所以不为公众所认同。许多民办高校只能是招生高考录取的最后批次,大多是没有达到国家规定录取分数线的落榜生,生源质量较差。另外,普通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公办学校举办培训班进行计划外招生,也使民办高校的生源急剧减少。生源危机将使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第四,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政策执行的相对落后性。一些地方没有落实民办高校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没有依法享受与公办高校享受同样的税收政策;国家没有出台出资人取得合理回报方法,使得合理回报的取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难以实现;一些民办高校教师在人事档案管理、职称、评定方面没有享受到与公办高校平等的待遇;一些民办高校的毕业学生在档案管理、评奖、评优方面没有享受与公办高校学生同等的权利。

民办高校在外部环境上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而其内部管理和办学行为也需要进行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个别民办高校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对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事业的公益性认识上存在偏差,单纯注重经济效应,忽略了教育的特殊性,不注重社会效益。

第二,一些民办高校招生行为不规范,在招生宣传时模糊校名,模糊毕业证书类别,模糊所提供教育的性质,或者借用其他学校进行虚假宣传,夸大办学实力,误导考生和家长,利用中介机构违规招生,滥发录取通知书等。

第三,一些民办高校没有依法保障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没有按照规定为教师缴纳社会保险,导致教师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稳定的问题。

第四,一些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混乱,不健全,董事会、理事会、董事长、理事长、校长的职责划分不明确。“家族式管理、出资人一人说了算”这种情况比较普通。

第五,一些民办高校的党团组织建设不健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视,单纯注重技能知识的培养,不能很好的全面提供学生素质。

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划和战略

1.找准自身的办学定位。“十七”大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日趋多元化,民办高等教育只有找准了自身办学定位,才能获得较好的发展空间,发挥自身办学机制灵活,贴近市场的优势,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发展优势学科,进一步占领更多的教育市场,尽量回避境外教育机构的优势领域,适当降低收费标准,抢夺中小企业的职业和教育培训市场;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弥补公立学校办学模式单一的缺点,在招生上,不仅仅局限于城市知识和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更要面向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

2.要根据社会经济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以及学校自己发展的特色优势,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要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同时要注意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紧密的专业及有关交叉专业,加强对传统学科与专业性的改造,使其赋予新的内容与生力。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适应性、综合性、国际性现代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加大多样化的通识教育和宽口径教育,从根本上加大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和课件的建设,培养“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的各种“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避免结构性的就业困难。

3.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利用国际、各类各种社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以增强院校的综合实力,提高院校的服务功能和知名度。在全球化背景下,当地经济,公立高校以及一些境外的教育机构都为民办高校提供了丰富的办学资源。民办高校可以招聘公立高校的教师、企业中适合教学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一些国外教育机构的学者,充实师资队伍;积极争取与企业联姻,激发企业投资助学的热情,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强与某些知名境外教育机构合作,利用其优秀教育资源,学习其先进的办学理念,促进自己更好更快更强的发展。

4.政府转变职能,积极的规范和扶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政府应改变过去以行政命令为主的执行方式,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加强对民办高校的鼓励和扶持,落实对其在办学用地、生源、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民办高校开展高层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为中外合作办学创造有效的发展平台;鼓励民办高校在遵循市场规律的情况下进行资源整合,加强其在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力。

5.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加强社会监管。行业组织是政府、社会、学校三者的纽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积极发展民办教育行业组织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管理的作用,构建政府依法管理,民办高校依法办学,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民办高校管理工作,形成新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徐绪卿.新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念才,周玲.中外大学规划•比较与借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高等教育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规划;内容;方法;步骤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一大批独具高职特色的、有较高社会影响的专业。教育部自2001年开始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全国共有重点建设的部级试点专业415个,省级1000多个,极大地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同时也应当看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专业设置布局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目前,在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布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学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更多地注意到了眼前市场的需要,注重短期热门的需要,缺乏对专业设置科学性的严格论证,忽视专业布局的规划,造成一些专业上马“一窝蜂”,一些冷门专业无人问津。几年后,势必导致个别专业人才供给过剩,出现就业问题。在专业名称上,随意性较大,过分注意了招生市场的“吸引性”,忽视了对专业内涵科学、准确地定义。专业设置布局的盲目性一方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办学的不成熟性,另一方面反映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和调控机制尚不完善,急需科学的规范与管理。

科学地规划专业布局,是使专业全面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举措,是专业建设科学化和专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步骤。专业布局规划的目标就是使规划期内高职专业的种类、分专业的培养规模与用人市场的需求基本平衡,与承办院校的实力相吻合。

一、专业布局规划的基本内容

无论是区域内部的专业规划,还是学校内部的专业规划,都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都需要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专项研究。其内容既涉及教育内部现有专业、资源的优势、缺陷分析,也涉及教育外部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既涉及现有专业布局的优化,也涉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专业发展的步骤;既有规范专业内涵的工作,也有保证专业与社会需求协调发展的政策导向。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决定了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有效性和其自身发展的持续性。高职专业布局规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一)规划专业取向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中,1999年以后新出现的职业技术学院是这条战线的主力。由于办学时间短,这类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不够规范,专业的取向各有侧重,带来了同名专业异质或异名专业类似等现象,影响了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沟通,也使报考学生产生困惑。因此,要满足招生、用人两个市场的需求,就必须规范专业取向。一要统一名称。高职专业的名称要规范,虽然它不需要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名称完全一致,可以突出自己的特色和服务的针对性,但也应遵守一定的科学定义原则,具有一定的通识性。二要明确专业内涵,要具体、明确地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本专业的培养规格,使其成为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质和规范专业建设的标尺。三要突出专业主干课程。这是完成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该专业的“特征不变量”,虽然它不是专业的全部内容,但没有它就不足以标识是这个专业。四要完善相关教学环节。理论教学环节以应用为导向,突出服务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演示性与参与性相结合以参与性为主;验证性与设计性相结合以设计性为主,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以校外为主。同时,精心安排隐性课程,推进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应变能力的培养。五要体现职业资格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性要求,体现在学生“1+X”证书培养上,即在获得大专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能取得一些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也是专业的必然要求,应加以明确。

(二)规划需求程度

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使学校所设专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社会的需求有一般需求,也有紧迫需求;有暂时需求,也有长远需求;有局部需求,也有全面需求。因此,对于具体专业而言,要明确其社会需求程度。需求程度很难量化。这是由于社会岗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其影响因素变量过多,约束条件不足,难以度量。同时,一个具体职业岗位也并不完全和一类层次的学历要求相对应,所以难以有这样的需求预报。但根据社会发展的走向、一个专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专业设置立度、需求调研等分析方法,还是可以找出这个专业在社会需求中的相对等级,从而定性地说明它的需求程度。可以以星级表明一个专业的需求程度。5星为非常急需,4星为急需,3星为较大需求,2星为一般需求,1星为少量需求,0为无需求。对于一些介于两级之间的程度,还可以用半星表示。在笔者主持的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研究课题中,进行了专业目录开发,在开发表中,就尝试使用了这种办法。

(三)规划发展重点

通过对需求程度的分析,可以明确不同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从而为科学、合理,地规划专业建设方向奠定基础。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走势,要合理规划发展重点,以期尽快满足用人需要。规划专业发展重点,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急。就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急需人才。由于社会发展或结构变迁等原因,在每个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一些急需人才的行业或领域,这是安排专业的重点。比如,随着中国加入WTO,熟悉世贸规则的人才成为急需。再比如,由于前阶段国有加工企业的不景气和学校忽视工科人才培养,致使工程技术类人才短缺。凡此种种,都应成为专业规划中优先重点安排的方面。二是新。伴随技术的进步和职业岗位的变迁,一些新的人才需求不断出现,这就必然要求有一些新的专业来满足这样的需要,如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软件编程专业、数控技术等。这样的专业也是重点规划的专业。三是特。即独具特色的专业。这些专业紧贴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较强的高等职业教育特征,这样的专业一般办学历史较长,专业建设较规范,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因而也应重点建设好;

(四)规划分布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在专业设置上,只要学校具备一定的办学条件,原则上都可以设置。但事实上,专业的布局要受到市场发展的制约,要考虑行业、区域、学校的分布。依专业的行业分布分析,专业的布局应与区域重点发展行业定位相一致,新增专业要与新兴行业相匹配。以天津为例,“十五”期间,将重点发展现代制造、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环保产业,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走向也应当服务于这样的定位,并以此需要规范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对于一些新兴的产业,如软件产业、社区物业等,理应成为新兴专业特别关注的方面。从专业的区域布局看,要考虑城区与郊县的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不同要求,区域功能与专业配套等。专业的区域布局,主要是专业人才流向的区域性与方向性研究,这固然与外部环境的吸引力有一定的关系,但也有一个政策引导的问题。以天津为例,职业技术学院大部分集中在市区,郊县学生也多愿意在市区就业,而郊县对人才的需求则存在问题。以我国西部发展为例,西安汇集了众多的国内知名高校,其高教水平不可谓不高,但这并未带动陕西经济的大发展,原因是人才外流。所以,对这样的区域化要求必须采取一些特定办法加以统筹,如采用合同定向培养的办法,专门为特定地区培养人才。此外,一些新建的开发区、工业园区也有特定的人才需求,可通过委培的方式加以满足。专业的布局还包括在学校的布局。一方面,要依据需求与可能原则评估学校的承办能力;另一方面,一些特定专业还要考虑承办学校的行业背景,以此确定专业分布的合理性,做到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协调共进。

(五)规划发展步骤

在明确了发展重点和分布原则之后,还应依据相应的条件,制定出专业发展的实施步骤,分阶段地逐步实施。专业发展最忌“一哄而上”,“热门”需求与“冷门”需求是相对而言、相互转换的。对待“热门”专业,也有一个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问题。对于“冷门”专业,则应认真分析其具体情况,不能草率处理。在专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上,要考虑政策、市场导向的因素,分步骤逐步理顺,切忌简单的行政命令。在专业规模控制上,应考虑市场需求、学校承载力和人民群众获取学习权利三方面因素,尽量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防止大起大落。对于新建院校或新建专业,一定要采取稳步试验、逐步发展的原则,不能“跟风冒进”。对于“紧缺”专业,要协调有实力的院校共同组建,重点解决。在当前情况下,高职专业的门类基本齐全,除个别短缺空白外,大部分专业应注意统筹自身专业的基准,搭建好通用专业平台,同时延伸出不同的专业方向,以适应不同的需求。

转贴于 二、专业布局规划的基本方法

(一)准确把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走向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是相适应的。要规划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必须首先搞清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发展态势。首先,要研究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包括区域宏观政策发展方向、功能定位、科技水平发展、劳动力现有数量、结构、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其次,要研究产业结构调整态势。一方面要搞清现有产业发展的状况,另一方面要参考发达地区相似经验,预测未来发展的走向。最后,还要明确区域内行业发展的重点,特别是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要重点加以分析,以此作为规划专业布局的前提。

(二)了解各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和趋势

各行业的人才需求是专业发展的直接动因。做好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分析,显然是专业发展规划的基础。这项工作,单靠教育机构是无法完成的,应借助业界的力量共同完成。首先,要分析职业岗位的情况。它包括职工岗位的基本要求、数量需求和发展走向,特别是那些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相对应的岗位需求,要着重加以分析。其次,要分析所需岗位可能被其他层次教育覆盖的因素。例如,普通出纳岗位对大专层次的高职毕业生是合适的,但由于本科毕业生的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用人出现所谓“高消费”倾向,因此出纳的岗位就不仅是与专科层次对应的,部分本科层次的毕业生也可能占领。另外,还有一些确实属于跨层次的岗位,也需要加以考虑。人才需求的分析不仅要注意现实的需求,还应当考虑较长时期的长远需求,特别是考虑教育的周期滞后性。

(三)分析公众需求领域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的功能已从过去的培养社会精英人才转到为大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服务上来,从发展趋势和国外经验看,满足求学者需要将越来越成为学校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分析求学者及其家长的意愿有助于科学地规划专业。一方面,生活水平的高低决定人们的专业走向。收入水平较高的公众希望获得长线专业的愿望更强烈;收入水平较低的公众则希望获得“短平快”、市场收益好、技术性强的专业。另一方面,公众的“从众”心理左右了专业的冷热,导致一些虚假的“需求”,要注意加以分析。招生市场的报考率可以作为分析的参考,适当的问卷调查也是必需的,但规划机构或学校应当学会从中去伪存真。

(四)审视教育资源可利用情况

根据需求信息,分析其所诉求的教育层次与类型要求,同时审视现有教育资源的可利用情况。现有教育资源包括与要求相对应的教育机构情况。就高职而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普通高校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高校等都是可利用的显性资源。要从这类院校中分析供求的平衡关系,对于供给过旺的要适当加以控制,对于供给欠缺的可在可能的情况下进一步挖掘潜力。当现有资源无法满足需要时,应首先考虑利用现有机构与一些相关单位,如用人单位协作培养,以期充分利用好教育资源的潜力。确因协作等方式也无法满足需要的,可以考虑新增教育资源问题。但新增工作必须进行严格、科学的论证,针对性强,防止盲目上马。

(五)推测专业需求程度

对具体专业需求情况要给出量的描述,但这样的描述目前只局限在等级量上。等级量的描述方法前已论述。需要指出的是,程度等级是相对的,等级高的属于相对全体而言需求强烈的,但等级低的也不能忽视,因为对用人单位而言,它的需求是100%的,不管它在全体需求中占的比例有多小。程度等级还是变化的,随着供给的变化,等级高的专业势必下降,新的专业又占据高需求等级,因此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也正是布局规划的意义所在。

(六)形成科学的专业目录

专业目录,是学校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分类目录。专业目录规定了专业的划分、专业名称及所属门类,反映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就业方向,是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设置与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指导毕业生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信息处现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专业目录的作用,一是为家长、学生入学选择专业和毕业生就业提供指南;二是为人才市场、劳动市场进行人才交流、劳动力交流以及用人部门和单位对各类专门人才在选择、使用、管理上提供标准;三是为学校在人才培养的分类规格和质量标准方面提供规范;四是为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依据。做好专业目录的制定工作,首先要进行科学的专业分类,其次要规范专业的名称,还要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要求、主干课程、主要实践环节。为体现高职特色和布局规划要求,特别要增加与该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举例和社会需求度说明。

(七)出台指导性的政策措施

做好专业布局规划,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保证机制。第一,要建立起人才需求预警机制,使社会及时了解人才需求的现状,同时能适当预测其发展走势。预警机制的建立,单靠一个行业或个别部门是难以准确实施的,需要政府组织协调,有专门的机构运作,这样的机构应该是独立的。第二,规范用人行为。政府应组织规范市场的用人行为,严格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使市场需求、人才培养和用人机制三者有机协调起来,防止相互脱节造成的偏差。第三,要统筹规划区域内教育资源利用情况,根据学校相关专业“专业设置立度”所反映的指标情况,根据需求状况,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提出分专业的总量控制指导意见,从而调控专业办学行为。第四,要出台一些倾向性措施,如投入资助、招生优惠等,扶植新、急、特专业和特定区域人才培养的要求。第五,采取项目招标的办法,公开供需信息,通过合同(委托)培养的方式,提高专业办学的针对性。第六,定期进行专业评估。一方面促进学校强化专业建设,及时纠正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社会了解不同学校的专业强势,做好专业资源整合工作。通过评估,可以遴选出有特色的重点建设专业,便于以后给予重点支持。

三、专业布局规划的步骤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 [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2.

[2]王浒等.迈向21世纪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1.

高等教育规划范文第3篇

政策的新改变

2010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使得今后十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有了新的看点,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管理体制的变化。2011年初,教育部对内部司局职能进行了调整,高职高专处和继续教育处从高等教育司划入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管理,高职高专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由高教序列调整归口至职业教育序列。与此相对应的是,全国省市一级教育主管部门除少部分调整了高职院校管理职能以外,大部分则处于观望或研究状态。一般认为,教育部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为了更好地顺应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但实际结果是形成了中央和省(市)层面两种管理格局并存的局面。

组织使命的变化。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必须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首次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引领命题”。至于如何引领,现有的政策文件则语焉不详。

运行模式的变化。2011年6月,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明确提出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行业指导重要性的认识;依靠行业,充分发挥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突出重点,在行业的指导下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此同时,2010年以来教育部与行业(协会)已举办20余次对话活动,大力营造职业教育与行业对接的舆论氛围,这与本世纪初推行的那次将大部分行业院校从行业剥离的教育体制改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运行机制的变化。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9号),围绕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教学过程、信息技术、招生考试、评价模式、师资队伍、产教合作、职教集团等十个方面对中高职协调发展勾勒了初步的政策框架,由此推动全国范围内的“3+2”和“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模式再次升温。

办学任务的变化。2011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强调要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含高等专科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能力,同时启动 “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面向全国近1000所公办高职院校组织申报,由此赋予了职业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专门人才之外新的办学任务内涵,即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发展目标的变化。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以及2011年教育部相关政策的出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新十年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已经明确,其核心思想是建设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可以说,体系建设任务十分宏大,发展规格亦已纳入国家规划层面,具体如何突破、如何构建,仍有很大的政策推进和学理解读空间。

发展的新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新变化引发了关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的相关讨论,对此,我们的基本判断是:

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职教性。无论从高等职业院校划归职成教司管理,还是强调中高职协调发展、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均已表明:建设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今后职业教育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强化职业导向,深化职业内涵,彰显类型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今后十年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为此,高职院校必须研究如何按职业教育规律办学,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

延升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教性和高教性双重属性,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的和新的类型。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新技术不断推广应用,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术含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员工的素质和文化知识要求水涨船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要在立足职教性的同时,发展高教性乃是改革发展之必然。如何使高等职业教育在产学研合作发展道路上加强“研”、“学”,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过程中提高服务行业、企业和社会的能力,使得高职教育毕业生技高一筹将会是摆在高职面前的急迫问题。

继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性。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已超过普通本科,在校生规模已接近普通本科,被誉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自然限制,我国的高中毕业生生源数量已呈现下降趋势,因此,有学者和媒体宣称“高校破产已不再是天方夜谈”。对此,高职院校自身固然要居安思危、提高质量,但是重点在于国家今后仍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高[2012]4号文件第1条就明确指出:公办普通学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可见,稳定规模依然是高职发展主题,国家在整个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职教育应首先得到重视。

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性。《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随后印发的一系列文件中,不断强化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办学体制和机制,鼓励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鼓励学校在政府领导、行业企业参与下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强调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推进开放开门的合作办学,打造高职教育特色。

注重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性。在教育部等部门新近出台的有关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文件中,都明确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应强化功能、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心。特别是教高[2012]4号文件和教职成[2011]11号文件,就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提升专业发展服务能力作了专门的部署,后者还提出了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明确了基本原则、目标内容和重点方向。与此同时,从今后一个发展阶段看,资源建设将作为内涵建设的重点来发展,以此为基础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类型,特点就是培养基层一线操作人才,其优势就在于实践育人。教育部、财政部等七部委年初专门下发了《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实践育人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明确要求各类学校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加强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同时在教高[2012]4号文件中又对高职实训基地建设、高职学生参与企业技巧、工艺创新等活动作了要求,这将为高职院校深化实践育人提供新的动力,提出新的要求。

内涵建设的新重点

作为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在认清形势,把握大局的前提下,注重内部改革和建设,寻找能够彰显改革发展和品牌建设的新招术。

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产学研相结合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就业工作。强调就业,这不论是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对于学校而言,都有重大意义;无论用怎样的力度,都不为过。因此,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高职院校都必须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要坚持就业立校方针,要满足就业需要,完善就业配套,用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的精神,把毕业生对口就业、顺利就业、优质就业工作抓到实处,取得实效。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就是就业质量。

教师科研成果和水平。高等职业院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但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为基础,教师的责任心和能力水平,学生的基础和学习主动性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因此,必须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和水准,既是教师能否改进与优化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和实力,更是彰显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学校品牌影响力的关键和根本。因此,重视教育教学研究,重视专业学术研究,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也是今后高职改革发展之必需。

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和收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固然需要政策和环境,但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往往是基础条件,有人曾简单地概括为:“985学校”是政府行业企业有求于学校,“211院校”是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互需互求、有需有求、彼此平衡。而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是学校有求于企业,其根本原因在于后者服务能力的水平差异,往往难以解决政府、行业和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革新发明过程中的问题。因此,只有增强和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相互合作问题,也有利于增进学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品牌效应。

学校文化建设和影响。总书记在2011年4月24日清华大学校庆讲话时强调要发挥高等教育的第四大功能(即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对高等教育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文化建设。一是要增强文化自觉,坚持科学发展,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二是要增强文化自信,坚持类型特色,争创各自一流;三是推进文化自立,坚持开放办学,推进校企合作;四是注意文化自省,防止规模盲目扩张,妥善经营学校;五是要着力文化自强,坚持走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之路;六是要强化文化自新,着力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区域特征、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

学校队伍建设和水准实力。队伍建设是一个大概念,包括了领导班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各个领域都应当有系统的思考和设计,必须以花大力气、用大投入、筑大系统并用工程推动的办法加以推进。从长远看,队伍才是真正的软实力,必须未雨绸缪,立足长远,积极推进,尤其是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显得更加重要。

校友工作和校友资源。世界上大凡成功和有成就的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友工作,都拥有丰富的校友资源,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历史不悠久,校友资源不丰富,但并非绝对,对校友工作不重视是主要原因,校友工作对于学校品牌影响力、对于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兼职教师队伍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的作用不可低估,不能小视。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内涵建设的深入,这项工作必须重视和加强。

未来的新期待

事实表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看,高职教育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也蕴藏着更多更大更新的期待。

期待国家教育制度创新。要求不仅要把高职教育当作一个层次,更要把它作为一个类型,是层次中的类型、类型中的层次。作为高等教育,应赋予其高等教育政策;作为职业教育,应保障其层次地位。从发展变化要求看,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要求看,从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期望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从国家制度层面得到创新,即校企合作制度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办学层次创新,真正建立起四年乃至以上学制、本科乃至以上学历、专业学士乃至以上学位的高等职业教育,使其层次更丰富、类型更鲜明。

期待财政拨款办法创新。由于历史的原因,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一直存在着国家投入不足、生均拨款没有形成的财政瓶颈,经费不足使得高职教育只能以扩大招生规模,减少师资、设备投入乃至缩短实践教学时间为代价来进行粗放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去年以来,有关财政收入中必须提高教育支出比重,教育支出必须达到GDP4%的政策已经明确,高等学校生均拨款的要求也已下达,高等职业教育既具高教性又有职教性,当前关键是明确管理属性,明定经费拨款标准。

期待产教合作机制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写入《教育规划纲要》,但由于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因素,推进和实施起来尚有很大难度,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不外是三个:一是国家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法律支持;二是国家改变职业院校管理体制,院校回归行业管理,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行政配套;三是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推进校企利益共同体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引入市场机制,用市场经济办学来实施管理,真正给高职院校以法人地位。

期待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创新。建立专兼素质精良、结构优异、专兼结合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是发展之所要,特色之必然,可持续发展之要求,而要真正建立起高职院校的双师教师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必须从根本上创新兼职教师产生机制和管理办法,必须结合运用人力、财政等方面的力量,从人事政策等方面为兼职教师队伍创造环境和条件。具体地说,应该实施职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的人力部门统一选拔,统一建档制度,并给予相应的财政津贴,把兼职教师工作纳入应当的岗位职责,使兼职教师阳光化、责任化,并具有光荣感和使命感。

高等教育规划范文第4篇

所谓情感障碍,是指学生的一种错误的情感体验。这种错误的情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学习生活本身的错误情感,表现在对各科学习均缺乏兴趣,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情绪;另一种是有指向性的,即对学习某门课的错误情感,表现在对学习某门课或某门课教师的恐惧感。这在职业学校的学生中比较普遍。

形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有社会的影响,也有家庭的原因,但更多的恐怕是学校的原因:紧张枯燥的学习生活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某些教材内容过难,要求过高,或者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学生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成绩不理想,经常“红灯高照”,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甚至遭到家长的打骂,久而久之,不仅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对学习产生自卑情绪和恐惧心理,而且这种情绪又会严重影响其思维活动的开展,使他们变得更加呆滞,造成情绪与成绩间的恶性循环。

所谓认知障碍,一般是指智力障碍和行为障碍。表现在学习上,不仅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差,更主要的是缺乏良好的科学素质,阻碍了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性,阻碍了新知识的继续获取,阻碍了各种能力的继续锻炼。

认知障碍的形成也是复杂的,主要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合理、适时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严密训练。

要克服情感和心理障碍,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第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立足全体学生。

要想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对学习的情感障碍,道德作为教师本人要克服对学生的情感障碍,通俗些说,就是首先教师要对这些学生有正确的看法和态度,有正确的情感。不仅要理解他们,而且要真诚爱护,热情帮助、教育他们。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在教育上实现三个观念的转变:

1.转变人才观念。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怎样的人才算人才?另一个是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中承担什么任务?要真正认识到人才是多层次的,多类型,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是为各行各业培养中、初级实用型人才的。不能认为只有升入普通高中及大学的学生才是人才,升不上学的都是“蠢才”。

2.转变质量观念。就教育质量而言,要注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即使就教学质量而言,要看全体学生的提高率、转化率和合格率。

3.转变教学观念。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适应于学生的学习,要“教服从于学”,改变那种“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的那种习惯,以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二是教学不仅是“授业、解惑”,而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后学习,受用一辈子。

笔者之所以首先强调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因为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总是直接支配着教师全部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而且是教师自学消除对职校学生情感障碍的思想基础。

第二.重视情感因素,帮助学生克服情感障碍。

1.给予信任感,消除自卑感。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自感不如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就觉得低人一等,前途渺茫,有自卑情绪;看看自己学习成绩,又长期不理想,丧失了信心。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形成新的心理定势呢?既要“晓之以理”,也要“动之以情”,更要“付之以行”,“晓之以理”。即从道理上说清楚,打好攻心战。可以,而且应该向他们明确指出:根据科学的分析和现实生活中种种表象证明,他们的智力水准跟目前被认为优秀生的同龄人相比,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些微小差别,但从总体上说,是属于同等级水平的。脑子并不笨,智力并不低,能力并不弱,即使有些差别,那也仅仅影响些学习的速度,但并不影响学习的深度。说得通俗些,就是别人能掌握的,他们也一定能学会的,至多比别人多化些时间。这是科学家们经过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我们应该完全相信这一科学的断定。但是也应该承认,以前在学习方面还不如别人,这并不在于智力,而在于自己的行为。即一方面是不能正确地分析和评价自己,自控能力差,自抱自弃,叫做“自己不相信自己”,“自己不尊重自己”;第二方面是惰性较强,懒于思考,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叫做“自己管不好自己”,第三个方面是学习法不对头。不重视自学,不重视理解,这叫“自己用不好自己”如果“知疾乐医”,及时克服定能迎头赶上,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

教师若能在说理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满腔热忱,充满信心,充分的信任,必然在他们的自卑心理上引起强烈的共鸣。不仅能有效地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而且也增强了师生感情,对建立和谐、融洽、活泼的学习气氛大有益处。当然也应该充分认识和估计到,这种靠教师用“道理”使学生情感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的,短暂的;要使其在心理上形成“定势”,不仅要多次的反复强化,还要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始终对他们充满热情、信任;更重要的是在其以后的学习中确使其获得成功感,使其通过自我验证,深信以上结论的正确性。

2.给予成功感,消除恐惧感。

唤起理智的觉醒固然重要,但要获得长久的效应,务必在其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感。“首次效应”尤为重要,要特别重视第一堂课和第一单元的教学。第一堂课,要一清二楚,做到不遗留任何问题,而且又使学生觉得确有收获;第一单元测试,务必使学生得到比较满意的成绩。为此,一是教学上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放慢教学进度,调整教学节奏,控制教学难度,削减教学梯度,使学生“学来顺利”;二是习题练习,课外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进行严格控制,对于较难理解,容易忽视的隐含条件或容易发生错解的习题,事前进行必要的疏导和提示,使其觉得“做来顺手”。三是单元测试的题量和难度要适度,使学生既能独立、准时完成,而又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使90-95%以上的学生在直觉上获得第一次成功感,以进一步消除对学习的恐惧感。

第三.根据实际施教,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

1.低速度、高频率;低目标、高质量。

所谓低速度,就是整个教学进度不宜过快,重点章节,关键内容降低速度,放慢节奏,让中下学生来得及接受,来得及思考,能够消化,不吃“夹生饭”,不积食。例题习题要少而精,宁可少讲几个,也要讲一个使其切实理解、掌握一个,学会一个。

所谓高频率,就是对学过的概念或规律使其有计划地多次反复出现,使学生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要懂得“遗忘”本身是一自然规律。不能要求学生把教师讲过的都要记牢,但又要使学生记住必要的内容,这就必须使他们多次接收同一“信号”,逐步增强这一信号的刺激。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和思维的延续作用,而且防止了学生学习中的得新忘旧。

所谓低目标,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目标不宜订得过高,难度和深度要很好控制。注意到概念的理解只能逐步深化,规律的应用只能逐步熟练,不能“一次性过关”,目标定得过高,急于求成,势将适得其反。

所谓高质量,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高质量。重要的基本概念一定要正确理解、不含糊,重要的基本规律一定要切实掌握、学会应用。

两“低”、两“高”,总的思想是“宁可慢一点,但求实一点,貌似慢了,实际知识增长是快了,实质上是“以慢求快”。宁可少一点,但求好一点,貌似少学了一点,实际切实掌握的知识多了,实质上是“以少求多”。

2.严要求,勤训练,点点落实,块块清楚。

所谓严要求,就是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课堂纪律要严格,书面作业要严格,实验操作要严格。例如对书面课外作业,不仅要及时完成,有错订正,而且要步骤完整,书写整齐,符合“规范化”要求。一言贯之,成为规矩,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不良习惯。

所谓训练,就是经常作有目的的训练。练习的内容可以是各方面的,有的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训练,有的是培养某种习惯的训练。形式上,有是形成性练习,有的是总结性测试,时间上,有时利用新

高等教育规划范文第5篇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三个认识误区

1。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规划。其实不然,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规划从开始工作到退休的整个职业历程,它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组织规划等,职业规划仅仅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

2。就业教育等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只在大学生四年级的时候将就业教育列为大四学习的重点内容,且认为大四的就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教育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必将影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静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到规划者自身兴趣、素质和自身以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随时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调整。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个动静结合、交替的过程。

(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不完善

1。理念缺失。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如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工作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则严重不足。

2。机构缺失。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载体。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旧靠就业指导中心几堂课、几场招聘会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专业教师匮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少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党务、政务部门,他们对学生就业和就业管理工作的要点掌握得比较好,但要他们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半路出家”的他们来说还比较困难。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和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个人发展的一生。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人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职业角度的自我探索,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的职业选择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我国,学生只有在大四就业时,学校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同时开展,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一项关于“你什么时候接受过系统地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显示:“从来没有过的”占80。98%,“大学期间”占15。9%,“高中期间”占3。12%。这就表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在小学和和初中阶段目前还是空白。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境缺失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购买率低。据调查,社会上86%的人对职业规划有过了解,但仅有8%的人接受过职业规划服务,购买率仅为9。79%。其次,高校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氛围。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背景下,高校关注更多的是“进口”和办学质量,对“出口”的关注却并不够,投入得也少,领导的不重视,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及其工作开展的环境。最后表现在家庭教育上。在我国,家庭教育以灌输为主,以“严”著称。孩子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有的兴趣和价值观都是父母和社会强加的,在孩子最初成长的家庭环境里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环境。

二、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

在我国现有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下,要顺利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府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政府的首要工作是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形成于政策或法规,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而各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借助“第二课堂”,利用寒暑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历。

(二)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个新事物,人们对其理念、内涵和外延并不理解,以致于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要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必须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笔者认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主客观基础之上的一个长期坚持的自我探索过程。第二,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就是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落实为实际行动,不断接受社会、企业组织和他人反馈的信息,对自身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予以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实现择业观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最后,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帮助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充分了解了内外环境有利和不利因素情况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自己的规划符合自己的兴趣,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效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教会大学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如何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级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小学和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铺垫,这就是说要成功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应在中小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笔者以为小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职业理念,让他们对不同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理想。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职业理想、制定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和方法。

(四)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

1。建立和逐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要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首先是成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建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以满足目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这些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的存在:第一,可以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培训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二,通过政府的资助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测评工具;第三,可以通过提供职业信息服务、开展职业咨询服务、进行就业市场指导等活动,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其次是要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内部职能机构。

2。培养一批专业、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养非常关键。一个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接受培训后,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专业素质:(1)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战经验。(2)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两方面。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工作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能够创新,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规划方案。(3)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3。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前瞻性、确定性、开放性、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教育课程,其次,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一个企业和企业职员的生涯规划经历、过程、经验和教训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最好的内容。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进入教科书,使学生获得最前沿、最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创业开发课程,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也得到了训练,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最后,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知识在黑板上写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比如写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社会实践等。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①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②梁国胜、燕雁,《大学生就业遭遇职业生涯管理难题》,《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