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一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现状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前景十分美好,国家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程度,政府增加财政投资,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是学前教育得到发展的有力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中等职业学校的众多课程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根据相关的研究资料显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上出现了下述的问题:

(1)专业技能的培养重视程度过高,反而忽略了文化的教育。

(2)理论的学习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指导。

(3)课程开设没有针对性。

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主要是专业技能课和就业指导课。在专业技能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大多数学校还是按照传统的理论式教学,另外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不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来安排课程。而在就业指导方面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考虑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在进行一定专业知识授课之后,这些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训练,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过于稀缺。在课程考虑上,只注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没有切实的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

中职教育有一定的自身特点,所以它的课程设置应该有一定的原则。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遵循理论结合实践、与时俱进、多样统一的原则。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该顺应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严格要求每一位教师。

就2011年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调查数据显示,该专业的在校生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占80%左右,;而学习成绩相应的好中差比例为3:6:1,还算乐观;而能肯定将来就业方向是与学前教育专业有关的学生占75%,5%的是无所谓的态度。对这些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现在的课程设置合理程度还是比较满意的,他们认为现在的学前教育课程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个人发展,而且能帮助他们就业。在课程内容方面,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实际训练课、实习实践课、专业技能课、专业理论课。对于这些课程,大多数学生都有明确的认识,其中认为专业技能、实践、实训、对他们的帮助相对较大。学前教育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的就业职业大多是与0-6岁的儿童打交道,所以运用专业技能能够更好的表达,让学生容易接受。而实训和实习更是锻炼和查缺补漏的好机会,学生都认为这样的课程能对他们在未来就业上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然而,相比之下,理论课程和文化基础课就没有那么高的欢迎度。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对专业技能的高要求,导致学生常常忽视了理论文化基础课程,认为这些课程都没有实际的用处,却不能意识到这些理论基础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都能给他们指导。调查的数据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1)学生认为课程设置的现状都比较合理,不仅能满足他们的自身需求,还能指导他们就业;

(2)在课程内容上,专业技能课受到了很大的亲睐,而对文化基础课、理论课没有清楚的认识;

(3)在课时方面,学生的观点是文化基础课、理论课的课时正好合适,而实训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课时较少;

(4)学生认为理论课程难度过大,而专业技能、实训等课程的难易程度比较适中;

(5)大多数学生认为,理论文化课对未来的工作学习帮助不大;

二 对策及建议

现在,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面临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所以我们在中职教育的发展上必须与时俱进,适应这个迅猛发展中的社会,这样才不会被淘汰。具体对策分为下述几个方面:

(1)改善观念。职业教育在社会上被认可程度日益增高,输送的人才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观念陈旧,影响了学生的发展甚至是专业的进步。因此,我们必须改善观念,面对新时期的幼儿园,我们必须改变学校的教学观念,将一些新的理论思想引导给教师。

(2)优化课程内容设置。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课程是它的方式,在这方面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的更新优化学前专业的课程内容。教材的更新,在课程的内容中,绝大部分都来源于教材,所以它的更新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经典教材。教材的内容毕竟有限,要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扩充,教师的水平就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所以我们必须加强中职教师的再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再教育机会,让他们自身也能到到发展。不仅要让教师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还要改善他们的观念思想。人文课程的开设,人文文化在社会中起到的更多是熏陶个人的作用,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人文课程欠缺是中职学校的现状,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也使得人文精神在其他课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3)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增设实践类的课程。无论是在专业技能还是理论学习方面,实践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然而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现状恰恰忽视了它的重要作用,所以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学校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实习实践的机会,这样他们才能把所学更好的巩固,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三 结语

中职学校的中职教育是培养幼师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由于众多的原因导致了该专业课程设置上的问题,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的要求。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影响到了中职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所以课程设置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将中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得更好,为社会输送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美容美发 教学反思

引言

伴随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学校数量不断增加,教育规模逐渐扩大。面对此种良好的发展势头,我们必须认识到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影响职业教育有序稳健发展的不利因素,最显著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人才培养系统的建设。当前社会,对于职业学校人才的培养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效果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是职业学校在职业课程设置时对于市场分析研究不够造成的。本文对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中诸多问题展开探讨,期望可以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一、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劳动力水平的持续提高,企业和用人单位对于劳动力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了很高的要求和很大的改变。以往更多的是重视手工技能,能够在生产中进行统一调度。社会逐渐繁荣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逐渐发展成为综合能力和复合能力强的人,并且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存在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双元模式衔接不当的问题。职业学校作为配合方,无法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对于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成效的提高是一种无形的制约。通过分析研究发现,用人单位和企业之所以对职业学校存有一定的不满,最主要的是因为针对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上,主要有如下表现:第一,课程设置的专业系统性比较强,理论知识占据比例较大,忽视了职业实践课程的设置,缺少实践指导理论,最终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第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更新较为缓慢,对于当前飞速发展的科技水平和企业的职业要求还不能有效适应;第三,在职业学校课程教育中,更多的是偏重纯知识性内容教学,没有过多的实践课程安排,学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无法适应社会。

二、我国职业学校美容美发专业设置的课程内容

1.从美容美发课程的主题和编排上来说,我国美容美发专业课程均是按照学科体系的内容进行安排编制的。这一专业在课程内容上属于结构比较庞大并且是严格按照学科顺序的。在课程中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状况,采取了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课程学习阶段。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专业课程的分科方式采取了平行方式展开。课程本身内容是根据学科结构展开的,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设置却是不完整的,因为没有加入实践内容。即使学生在校有比较完整的课程学习体系,但是毕业到岗后,其理论知识并不能支撑技能,导致学生的行为能力较差,企业不得不再进行重新的上岗再培训。不仅使职业教育的成果不够明显,学生在新的工作岗位也不能较快适应。比如对于美容美发专业学生来讲,其在校学到的知识体系在实际工作岗位中运用并不是很多,多数还需要由专门的人员来教。

2.从美容美发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来说,职业教育中对于课程具体定位不是很明晰,存在一人身兼多职的状况。对于美容美发职业教育来说,其课程既有基础美容和专业护理这些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又有发型设计、艺术影像等课程,还有管理知识很强的营销等课程。中职美容美发专业开展和设置这些课程,其最初目的就是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不断夯实基础知识,锻炼学生,为其提供多渠道的就业机会。然而具体到实际中,却使学生失去了方向,样样都学却样样不精,导致最后什么也学不到,什么也做不好,因此这一点就必须引起重视。

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1.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育模式和体系。对于欧美经济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来说,其职业教育的改革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展开了,一直到现在其职业课程还处于不断改革发展之中,同时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课程改革的经验。我国职业课程改革一方面起步较晚,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等的制约,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来说,可以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课程模式和课程设置内容,并与发展实际相结合,引进其课程资料运用到职业教育中,改革传统模式,意义非常重大。

应当注意的是,对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而言,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并不意味着全然照搬或者全然“移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等职业学校跟一般的培训学校不一样,它是正规的技术教育学校,也是国家学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各个地区的教学体制不一样,每一地区都有其独特性。“移植”进来的课程模式必须保证可以与本来的职业教育课程合理科学衔接。另外,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都是直接面向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但是各国的劳动力市场不同、制度不同、社会分工和职业划分也不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必然不能全然照搬发达国家。再者,各国国情不同,对于技术性人才的具体规格和要求不尽相同。人员学习的结构差异较大,其职业能力必定有较大的差别。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的具体目标和教学手段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传统价值的影响。西方文化本来就与我们的价值体系存在很大分歧。要明白虽然其课程内容设置较我国先进,但是不一定就适合我国,须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应当对其中合理科学的成分加以改造进而利用,但必须是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同时也不能全然否决其优秀但不适合我们的部分。

在课程内容的借鉴形式上,应当着重把握两点:其一,借鉴做法,就是学习发达国家在职业课程改革中关于改革自身的合适方式方法;其二,借鉴模式,就是对于发达国家在课程考察及开发模式上先进合理的部分要不遗余力地运用。这两种方法的学习借鉴,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也有利于我们的快速成长和进步。采取借鉴的方式能够广泛学习多国的优点及长处,能够有效促进职业课程朝着更快更高的方向发展。可以看到,目前职业教育学校通过借鉴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其发展的势头越来越迅猛。

2.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由于涉及方方面面的事情,其课程改革不仅包括课程设计、教材的编选,还包括教学设备的配备、教师的管理等。长久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师生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化的教学模式。如果要突然改变以往的方式并且采取新方法,那么师生势必在心理上产生不适感。因为人对陌生的事物会有排斥感,采用突进的方式进行职业课程改革必定引起这些不适。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首先,职业课程改革的目标在时间问题上可以分步到位,环环相扣加以促成;其次,职业课程改革的方案能够由点及面地逐步得以开展,其成效比较显著。多次教学实验研究证明,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采取循序渐进方式进行,能够更好地与教育领域中的各种具体情况相配合,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循序渐进的课程改革方式能够将资源需求减到最小,对于时间方面的压力是一种有效缓解,重大变革之间的间距会因此得以拉大,容易形成改革的有利形势。

3.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采取适当的调控措施

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为热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数学校进行职业课改,并不是因为其自身主动意识到这是科技水平和经济技术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必然要求,而是为了提高其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所以多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自由盲目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形下,多数课改对于目标、方案和组织实施上都有自发性质,但是最主要的是会造成课程在开发设计上的重复和浪费。另外,对于旧课程改革,没有准确的理论做指导和服务,横向信息交流不畅,容易缺乏盲目性和创新性。再者此种方式的改革质量监督和评估机制势必不会完整,导致改革成果流于形式,教学质量反而会受到影响。

教育部门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应加强调控,在课程组织、规定和监督协调上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支持,保障信息的畅通,促进课程改革有技术做支撑,才能保证改革成效,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复杂性,对于课程改革需要进行全面翔实的价值分析。教材的编撰是异常复杂艰辛的,课程改革理念的推行也是非常艰巨的,对于新的教学设备更是需要有大量资本的投入,教育行政部门的调控显得必要且重要。有了教育部门的适当调控,重复劳动就可以相应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会有效避免,教育资源也能得到合理的配置。

四、美容美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当前社会需要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发展中,积极优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才能不断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才能不断贯彻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国策。

当前美容美发专业在职业人才的培养上,我国虽然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其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形式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输出人才”,学校教学环境一般较为封闭,培养的人才对于社会实际欠缺了解,对于不论是学生本人还是用人企业来说都是一种阻碍。

优化职业教育应当坚持以就业单位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主旨。遵循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有效发挥职业教育的行业特点和职业性质,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对于职业学校美容美发专业来说,要坚持上述要点,就必须从以下方面努力:首先,更新教学理念,抛却传统的教学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依据,对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模块的设置进行优化设计;其次,明确职业人才的根本素质,运用现代新的技术解决学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实用型人才;再次,建立一种“岗位人才需求学校制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实训内容校企共同评价企业接收学生就业企业将用工信息反馈学校根据反馈改进”的培养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实行有差异的教学。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复合型的技能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学校在教学课程中应坚持理论、实践、实操、素质、实习的科学设置,并且应面对客户大量实战,保证学生的就业率。

结语

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当是建立在严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的。通过对企业、学生个人目标和教学等多种因素进行分析,采取科学合理手段优化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瑜扬.关于职业技术学校课程设置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1(27):149-151.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家纺专业 中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 衔接研究

一、家纺艺术设计专业

家纺即家用纺织品,广义的家用纺织品指家庭中使用的所有纺织类用品,包括日常纺织类用品和装饰纺织类用品。

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根据企业市场及时代潮流的需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产品的创意创新设计、工艺应用、技法使用等为主体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品牌的系列设计与开发,以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行业的考核标准完成项目设计任务。

二、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随着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课程衔接的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课程衔接的核心内容越显重要,是中高职持续教育发展的需要。由于中职与高职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式不同,在课程的设置上就会出现重复或者脱节的现象,会导致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反思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衔接现状,建立以高技能人才和以行业发展潮流、市场的需求为目标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至关重要。

三、家纺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综述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性,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懂生产懂设计懂技术的高技能设计师”。在培养模式上,构建以市场、企业的需求为目标,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以技能为本位,以职业为标准,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主要专业课程的考核以行业标准及市场需求为依据。为了全方位地提高家纺设计师的能力,应加强各方面的交流,对家纺时尚潮流、家纺设计文化的研究及对工艺的研究。

四、什么是高技能人才及特征

高技能人才是在实践生产过程中处在一线的,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高超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能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重视和着重技能劳动者,特别是技能人才的社会文化,对于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与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高技能人才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高超的动手能力。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技能劳动者,是知识经济社会高技能人才的时代特征。(2)创造能力。高技能人才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创新能力,如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及发明创造。(3)极强的适应能力。

五、家纺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很难适应企业的需求及家纺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方式应既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又达到企业的需求。为了适应企业对家纺艺术设计专业的用人需要,以培养具有工作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与家纺企业合作,建立完善的“工厂教室”实践教学模式,按照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要求,制定中职与高职相衔接的家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中高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资格证书及顶岗实习岗位等方面的衔接实施方案。

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结合行业的发展,与企业共同制订“工厂教室”的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家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工厂教室”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在校期间按照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考试。在“工厂教室”的教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结合课程直接进入工厂,进行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进入生产实习环节。企业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基本场所,建立“工厂教师”在技能素质的养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企业的环境和生产实践。

(二)专业课程结构和体系的衔接

高职家纺艺术设计专业在制定课程时要合理地根据区域地理的特殊性和引领行业潮流的企业而制定。家纺艺术设计专业应该与当地企业深度融合,由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实践设计师共同制定课程的设置,同时由企业高级设计师和技术人员作为“工厂教室”课程的承担者承担对实践课程的授课任务:紧密围绕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深化“产学一体、工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融合、产教一体”。根据企业对家纺艺术设计专业的用人需要,以培养适应于行业企业需求的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工厂教室”资源优势,在与企业深度融合、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生产性与综合性学习项目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厂教室”培养方式,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技能为准绳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核心,注重技能实践操作训练。专业课程的开设以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为核心,核心专业课程要侧重专业技术领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在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家纺设计师、技工等国家的职业技能鉴定内容融入课程。以技能培养为专业学习目标,构建突出岗位针对性和技能技术实践性的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中进行衔接研究

1.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以及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能力。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并重是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特质决定了其培养必须是理论与实际操作相互结合的模式。2.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是在企业实践中和行业引导下成长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主体是在企业中得到实践,企业在高技能人才成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技能人才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要求,并根据企业的产品结构、技术和工艺需求决定培养的方式。3.高技能人才公平公正地得到社会的承认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4.高技能人才的操作能力是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的,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技能知识,积累技能经验,实现技能创新。这特殊性就要求教学过程必须长期与企业建立分阶段、分进度地实践课程。5.尊重高技能人才健康成长的是教育教学的发展动力。

(四)教学过程及教师培养的衔接

教学内容多样化与实用性相结合。要按照实用够用有效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模块化,按照岗位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划分专业知识内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实践性,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高度一致,实现知识与技能的高度融合。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中高职教育应紧密地与家纺相关协会合作及积极地参与协会的活动。依托区域产业的优势,以及本地的家纺艺术中心及研究机构,参与开发产品和横纵项目,实现最大化的产能转换。

教师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职业教育进修与职业技能的培训,完善教师对课程设计与构架,参与到市场中,了解行业新技术、新发展。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一起参与到学校课程和实践指导,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

六、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在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背景下,一是加强课程衔接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二是加强课程培养目标衔接与终身教育培训关系,三是高技能人才制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3]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7.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职 体育课程 教学改革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体育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体育教师应正确处理好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把握课程性质,避免体育课程改革走偏方向。体育与健康是密切相关的,健康是体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为了达到身心健康,体育又是最积极的手段。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就是体育与健康内容的综合体,其最终目的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必须正确理解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同时,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教法、手段、运动经验,以及对教材的理解、课前的准备等,都要先于学生和优于学生,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主持和主导作用。因为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讲解、示范具有强烈的真实性、针对性,这是任何多媒体、教学手段所无法无所取代的。此外,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师也不是消极地扮演教材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和专家、学生乃至家长共同构建新课程的设计者,是一个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德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因此,在体育教育中,既要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是健康美好的情感。夸美纽斯也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职业中学学生已进入青春期,其身体形态、机体的代谢功能都已日趋完善。他们具有旺盛的精力、蓬勃的朝气,能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生理和心理不断趋向成熟,但是职业中学学生还具有好动、好胜、自控能力差等特点。教师应根据以上特点尽量将课堂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1.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学生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从而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所以老师应根据职教学生的心理、生理、知识特点,精心设计好导入,一开始就充满趣味,让学生兴趣盎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老师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体育明星、体育新闻、体育故事、体育幽默等进行导入。例如,在进行背越式跳高的教学导入时,我们可以给学生讲一讲我国跳高名将朱建华的故事,从而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创设宽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精心设计、营造一个宽松的练习环境和良好的锻炼氛围,能够诱发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比如在教排球移动时,可以在教之前,用绳子兜住球,两人一组地进行一个投一个躲的游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脚步移动,再把移动步法融于游戏练习中,兴趣较为浓厚。

3.建立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

课堂人际关系是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群体心理关系,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基础。教师一旦进入课堂,就要自我调整,尽力摆脱各种不恰当情绪的笼罩,进入教学角色。课堂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是起主导作用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课堂里其他人际关系,影响着课堂心理气氛。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感情深厚、课堂上情感交流、信息反馈畅通,易产生共鸣效应,就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4.善于适时地激励学生

职业中学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产生矛盾是很可能发生的,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容人之短,不怀成见。老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提,是妥善解决矛盾、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对学生应热情教诲,以情感人。若采取“以牙还牙”的办法就必然激化矛盾,严重影响课堂教学,同时也有损教师自身的形象。

教师是双边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主导者,其教学能力左右着课堂气氛,影响着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讲解生动形象,示范优美正确,口令洪亮清晰,教法灵活独特,多采用游戏法、比赛法,教学情境富有创意,就能使学生跃跃欲试,很乐意去练习。当然,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一方面教师要研究大纲,吃透教材的难

点、重点,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另一方面要向同行学习,多听课、多开课,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改进、不断总结,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课程体系;中等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26-03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1]。2010年,教育部出台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再次明确,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变化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为了有效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江苏通州中等专业学校为例,积极探索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全面优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

二、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路径

(一)重构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创新中职专业的课程体系,要遵循两大原则:一是以生为本的原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层次构建,确保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实现能力的提升;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认知规律,让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的基础和爱好有侧重地培养和发展职业能力;要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二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必须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认真调研人才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科学确定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内容。

(二)重构目标

2009年《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并指出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按照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具体培养目标。基于调研结果分析,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确立了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文素质方面,具备吃苦耐劳、积极进取、敬业爱岗的工作态度;具备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勇于创新的精神;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在职业技能方面,要能熟练操作和使用常用工量具;熟练操作和使用电工工具、仪器仪表;能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安装、调试、检验、维修;能加工简单的机械零件、选用传感器以及常用专业设计软件等。在职业知识方面,要了解机械、电子、电气、液压、气动和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解机电一体化设备中常用控制器件的原理;了解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中所涉及的新技术、新工艺等。遵循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具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立身之能,如掌握较为扎实的机电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胜任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另一方面让学生具备发展之基,即满足在本专业、本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以及具备职业转换及自我创业、开创事业的能力。

(三)重构内容

人的能力是一个综合体,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中,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恰恰是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习得的,而不能以某一特定课程来培养理论上定义的能力[3]。因此,根据职业能力的理论分析,把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融合统称为通用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同步培养。中职机电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内容见表1。

三、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策略

(一)重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要在课程设置中突出培养以专业技术应用为基础的学生适岗能力、转岗能力及一定的创业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作调整:一是开设《现代通用职业能力》综合课程,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必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加大网络商务知识的比例,以此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二是在专业课上调整三大类课程的比例,即精炼学科课程,仅开设机械基础、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三门课程;加大项目课程开发力度,在确保国家规划课程与省推荐课程开齐开足的情况下,按照机电专业技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分类开发项目课程,注重每一项目之间的技术衔接与项目课程体系的完整,减少技术断层。三是开设综合实践课程[4]。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具体见表2。

(二)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得不到全面培养。因此,必须改变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产品生产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对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要选择典型项目作为教学课题,开发相互之间紧密关联的知识、技能培养模块,形成项目课程。通过创设生产情景,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突出培养学生岗位操作技能,由师生共同参与产品的设计与生产过程。以专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来完善教学环节,并注重具体的教育细节,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产品研发与职业发展等一系列能力。

(三)优化评价机制

一是优化评价的载体。传统的评价载体是试卷,完全以试卷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优化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发展情况,评价的载体拓展到学生提交的项目、项目实施过程、完成的作品等。二是优化评价的组织形式。传统评价一般都是由教师组织的,而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的实施者可以拓展到学生,由学生相互评价。三是优化评价的时机。传统的评价一般是在学生学完一个单元后实施,着眼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评价的时机可改教后为教前、教中、教后三个阶段。教前评价可根据学生提交的项目,评价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判断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教中评价可以评价学生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相互合作情况、职业习惯养成情况;教后评价则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达成情况。同时,对学生专业项目产品的评价标准也应该与企业生产产品的检验标准统一,采用统一的标准以“合格”或“不合格”来评价产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产品生产质量意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职

成[2008]8号,2008-12-13.

[2]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Z].教职成[2010]3号,2010-11-27.

[3]肖晗予.基于职业能力结构的职教课程模式的思考[J].职教通讯,2009(5):38-40.

[4]涂仕媛,韦时颖.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一体化课程的构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6):32-36.

Exploration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ase of Mechanical Electronics Specialty of Jiangsu Tongzhou Secondary Specialized School

JIANG Han-rong

(Tongzhou Specialized School of Jiangsu Province, Nantong Jiangsu 2263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