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急诊医学的意义

急诊医学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急诊医学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急诊医学的意义

急诊医学的意义范文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09年11月期间本组共212例,其中男114例,女98例,年龄9~86岁,平均42岁。胸部闭合性损伤患者128例,其中73例合并血气胸,55例腹部闭合性损伤;肝损伤24例,脾脏损伤18例,胰腺损伤3例,肾脏损伤20例,空腔脏器损伤19例。本组中胸腹联合伤7例,多脏器损伤12例。

1.2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全部住院治疗。以胸带肋骨外固定治疗单纯骨折的胸部闭合性损伤患者;闭式引流法治疗合并血气胸的患者;而对于胸部重度损伤患者采取剖胸治疗探查法。破裂患者大多为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肝损伤者,可以肝破裂修补/部分切除术治疗;以住院保守治疗法治疗包膜下损伤的脾脏损伤患者,以脾修补/切除术治疗脾破裂患者;以修补/胰尾部分切除术和禁食治疗胰腺损伤;对肾切除术治疗肾破裂伤病者进行肾破裂修补。先动员外科组织抢救胸腹联合伤/多脏器损伤患者,之后再于ICU复苏治疗这些患者。

1.3仪器与检查方法胸部或腹部常规超声诊断检查所采用的仪器是SIEMENSAdara3型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为3.5MHz,可在胸、腹的常规检查中运用。被诊断为正常的患者胸壁两层胸膜具有合二为一的特点,一般有一圈光滑的高回声带在超声检查之中显示出来,但难以检查到胸腔积液[2]。此图像只在超声诊断胸部闭合性损伤与血胸才显示出来。另有一些是实质性脏器损伤患者,出血性病理生理改变的现象已经发生,出血、大出血或者在脏器四周出现组织出血性血肿和血块等症状已经在腹腔内产生,以上这些都属于其表现的主要特征[3]。

1.4超声图像超声图像诊断显示的结果为:肝切面形态存在失常现象属于那些肝损伤或破裂患者,还存在一些肝包膜中断不齐的现象,也有回声不均存在于肝部位上;形态失常肝切面主要产生于那些肝脏损伤或破裂患者,他们还存在脾包膜中断不齐、边缘不整的现象,肝部出现不均匀的回声,也见肝内有几个大约为35mm×(26~65)mm大小不等异常回声区于其中,有着不规则的形状和内部回声增强,腹腔内也显示出液性暗区。如果是脾脏损伤或破裂则有形态失常见于脾切面,脾包膜可见为中断不齐、边缘不整,也有不均的脾实质回声存在,也可于脾内见几个异常回声区,大约为33mm×25mm~80mm×56mm大小的不规则形状存在,于模糊的周边,近乎与包膜中断部位相连,腹腔里存在液性暗区。在损伤或破裂的胰腺周围,还有着大小为25mm×20mm~35mm×26mm不等的异常低回声。肾脏裂伤或破裂患者显示局限性的明显肿大现象,肾形态存在失常的现象,边界不规则的低回声区或内部结构不完整的特点显示出肾实质,内部还存在大小不一的暗区。肾包膜与肾皮质之间的分界不太清晰,能见到肾盂肾盏有不断扩大出血的凝血块,有着不规则的外形或者紊乱的低回声。在肾包膜与肾皮质之间没有清晰的分界,积血可见于肾盂肾盏,分离扩张的程度也不一样。倘若肾盂大量积血是由血块阻塞肾盂出口处或输尿管所导致,无回声中浮动着点状回声或低回声团块则显示出来[4]。典型征象见图1~4。

2结果

128例为胸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在73例合并有血气胸的患者中,对17例行超声检查,未查56例,8例患者胸腔有少量积液,大量5例,达到了100%(17/17)的诊断符合率;对55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中的25例行超声检查后,达到88%(22/25)的诊断符合率。24例为肝损伤,对16例行超声检查,未查8例,2例被诊断为正常状态,肝破裂14例,准确率87.5%(14/16);20例肾损伤患者中,对12例行超声检查,未查8例,有9例患者被超声诊断为肾损伤患者,准确率75%(9/12);对3例胰腺损伤患者之中的2例行超声检查,未查1例,超声诊断正常的2例,胰腺损伤1例。对19例空腔脏器损伤患者之中的13例行超声检查后,仅仅发现腹腔间积液,而几乎全部是复杂伤患者,空腔脏器损伤情况在急诊超声检查中未提示。

3讨论

急诊医学的意义范文第2篇

急诊医学是一个新兴的综合学科,正确理解其基本概念,对于急诊医学发展十分重要。急诊医学所涵盖的范围在它的名字中已有充分的体现。在英文中急诊医学为Emer-gencyMedicine,直译的概念是与紧急情况有关的医学,也就是说需要紧急看医生的情况都是急诊医学的范畴。日文中与“急诊”相对应的词为“救急救命”,似乎突出了“急”、“危”、“重”的特点[5]。中文中的“急诊医学”和过去曾用过的“急救医学”,很可能是“紧急诊断治疗”和“紧急救治”的简化形式,用于英文名词的翻译,并不能完全体现其内涵。实际上,急诊医学是相对于其他分类方法(年龄划分:老年医学,小儿医学;系统划分:呼吸病学,心血管病学等;功能划分:康复医学,整形医学等),以“时间维度”为标准(“急”与“缓”)的一种医学体系,它只是强调“急”的特性。只要是具备“急”特征的医学现象都是急诊医学的范畴。因此,理解急诊医学应多从时间维度去探讨。还要认识到“急”不一定与病情相平行,“急”可以是很轻的病,甚至是“无病”。只要患者有紧急看医生的需要,就应是急诊的范畴。所以,急诊医学不但是危重病,还应包括慢性病和疑难病等其他方面的所有急诊问题。因此,加强相关专业领域急诊问题的研究必将丰富急诊医学的内涵。

2急诊医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急诊医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而诞生的一个年轻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带有浓重的社会进步色彩[6]。从急诊相关名词中就可见到社会发展的烙印。在急诊医学诞生之前,在医院里的急诊部门常常通称为急诊室(EmergencyRoom,ER),表面含义是与急诊有关的“工作室”或“诊室”。强调的是一个“房间”(Room)。它的功能只是为病房的专科医师提供一个紧急诊断和处置的场所。故急诊室一般无专业医师,只有一些专科医师临时派来应诊,并有较多的护理人员协助专科医师的工作。目前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规模较小的医疗机构,急诊室的模式和功能仍较常见[7]。随着经济发展和急诊医学的壮大,医院里急诊部门的功能也发生了改变,它由提供诊治场所的单一功能,转变为急诊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基地。它一般由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三部分组成。这样,无论从功能,概念和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改称为急诊科(Emergen-cydepartment)。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急诊医学与其它医学专业一样,也有向专业化和大型化的发展趋势。故近来在国内外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相继出现一些以急诊医学为主要专业领域的大型急诊中心(Emergencycenter),为社会提供专业化和快速的急救服务[8,9]。因此,急诊医学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平行。

3相对专业化是急诊医学的发展方向

现代医学进展使专业分化越来越细,许多专科医生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日益专一化,有的仅是某病的专家,而患者是一个整体,且随着寿命延长,老年人常有多种慢性病同时存在,某种慢性病急性发作或在许多慢性病的基础上又得了新的急性病,这时各个系统的疾病相互交叉发生在一个病体上,决非单一专科医生所能解决,这就需要有专门的医生对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以期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而这正是急诊科医生应该并有能力完成的[6]。急诊医学是一个综合学科,是对医学以时间维度为标准划分的产物,其涵盖面非常广,非专业化很难提高医疗水平(真正的万金油)。如一个急诊医师同时搞内外科,是很难具备高水平的。所以,急诊医学本身的专业化,既进一步分科化是其发展方向。故在目前阶段,一些较大规模医院的急诊科应设立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专业组,并且每个医师都应该有自己相对较强的专业方向。这样,使急诊医师的知识结构合理化,做到博中有专,争取在某些方面较专科医师有一定的优势。其次,还应拓宽急诊专业领域,如近来出现的胸痛中心,中毒中心,创伤救治中心等。这些领域的拓展,使急诊医学这一综合学科向纵深方向发展,专业化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必将促进急诊医学的整体进步。总之,急诊医学专业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急诊医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专业化,此方面已成共识。另一层是急诊医学本身的专业化,既进一步分科化。综合学科的相对专业化必将会给急诊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快速诊断是急诊医学的关键

由于急诊科具有接受任务的随机性、突发性及执行任务时的应急性、机动性、协作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要求医生在有限时间内迅速确诊,采取措施,所以说,快速诊断是急诊医学的精髓。急诊医学中“急诊”二字的表面含义“快速诊断”似明确了急诊医学的宗旨。在急诊工作中,正确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前提,是抢救成功的基础。因此,在急诊管理工作中,应重点考虑提高快速诊断的正确率,如①急诊科需固定一批训练有素的急救专业人才,即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熟练操作各种急救设备的高年资医生二十四小时出诊;②加强急诊人员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少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③完善合理的、快速的急诊实验室检查系统,以协助诊断;④加强急诊诊断思维的培训和误诊学的研究。急诊误诊和死亡病例讨论可助于提高急诊医师的诊断水平;⑤完善专科会诊和三级检诊制度,提高会诊水平;⑥制定急诊人员工作量标准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及奖惩制度。

急诊医学的意义范文第3篇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3.0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3-0071-02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mplementing comprehensive process management in hospital emergency nursing management.Method:From July 2014 to July 2015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186 patients as control group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study,the nursing management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aditional routine care was carried out;and then chose from August 2015 to August 2016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186 cases of patients as the study group during the period of this research,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process management in emergency nursing management in our hospital.Work efficiency,and the satisfaction of doctors,nurses and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y data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Nursing work efficiency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process manage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process management(P

【Key words】 Emergency nursing management; Comprehensive process management; Clinical effect

一般而言,?t院的急诊科由于每天接诊的患者较多,并且接诊的患者通常病情不同,其次急诊科接诊的患者病情往往十分严重,加之急诊科接诊的时间不确定性,而此一系列因素导致了急诊科的工作量大并繁琐,因此急诊科的急诊护理往往存在着较大的问题[1]。急诊护理管理是对医院急诊科护理进行全面管理的一种模式,但是以往的急诊护理管理却不能够对急诊科的护理做到全面管理,存在极大的疏忽,十分不利于患者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登记等,因此医院急诊科需要选择一种新的护理管理方式[2]。就此,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实施全面流程管理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研究与分析,具体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患者186例作为常规组,常规组中男109例,女77例,年龄18~78岁,平均(46.0±2.2)岁;再选择2015年8月-2016年

8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患者186例作为研究组,研究组中男107例,女79例,年龄19~78岁,平均(45.8±2.3)岁。2014年7月-2016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及医疗器械等均未改变,其中医师20名,护理人员30名,病床80张。根据以上基础资料对比可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按照传统常规护理方式开展,主要对患者就诊时间、患病情况进行记录等。研究组实施全面流程管理,全面流程管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对医院的急诊科的各个区域进行工作划分,对于普通患者划分一片绿色区域进行接诊登记;对于慢性患者则可以划分一片黄色区域进行接诊登记;对于急重患者则可以划分一片红色区域进行接诊登记;对于急危症患者则可以划分一片黑色区域进行接诊登记等。第二,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患病情况,按照重病、危病等优先就诊的原则进行接诊分类,但是在此之前急诊科应设立接诊窗口、患病情况评估窗口、病症类型分类窗口等,从而确保急诊科的接诊秩序、信息统计分类等。第三,对急诊科的信息进行全面管理,设立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流程。首先,急诊科接诊专业人员应对接诊患者的信息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患者的患病情况、治疗情况等。其次,急诊科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出入院时间进行手写记录,然后输入至电脑保存。其次,急诊科护理人员应对急诊科的物品信息及其他信息进行分类统计等。

1.3 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医院急诊科实施全面流程管理前后的工作效率及医师、护理人员、两组患者对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并将统计分析的两组数据进行组间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运用SPSS 13.0数据包开展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实施全面流程管理前后急诊科护理工作效率比较

根据对比结果显示,实施全面流程管理前急诊科护理工作的工作效率显著低于实施全面流程管理后的工作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观察对象护理满意情况比较

根据对比结果显示,实施全面流程管理前医师、护理人员、常规组患者的整体护理满意率均低于实施全面流程管理后医师、护理人员、研究者患者的整体护理满意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急诊医学的意义范文第4篇

开幕式由徐少文教授主持。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游苏宁社长兼总编辑做了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建设与发展的专题报告,介绍了中华医学会期刊群的数宇化发展情况,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重要性等内容作了精辟的讲述,再次强调中华医学会期刊群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办好一本期刊,更是要实现兄弟期刊的共同腾飞。《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马岳峰主任介绍了杂志的发展情况,对高发文量作者、高被引作者进行了表扬,并对期刊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举措进行了介绍。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春盛教授、太原市紧急救援中心的领导,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总编辑江观玉教授也分别致词。

第一部分的专题学术报告由马岳峰主任主持。作为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的参与者――北京朝阳医院李春盛教授结合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和新版指南介绍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发展、更新情况,及其对我国急诊医务工作者的指导意义。北京总医院沈洪教授结合各种早期标志物对急诊医务工作者介绍了急危重病早期识别标志物的急诊床旁监测的方法和意义,为危重病患者的早期救治提供了思路。武警总医院的樊毫军教授结合玉树地震救援谈了高原寒带医疗救援的情况,对我国灾难医学、特是高原地带高原救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上海瑞金医院的董建菁副主任代表上海世博会急救医疗组组长陆一鸣教授作了“2010上海世博会的医疗急救保障体系”的专题报道,介绍了世博会期间上海医疗结构的应急医疗保障的具体措施,为持续时间长、人员密度大的特大型活动的急救医疗保障提供了参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张茂主任介绑了NT-prgBNP在急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为急救重症患者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第二部分的青年论坛,重点围绕ICU中如何合理仪川CRRT的热门议题。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的林兆奋教授作了CRR7中炎症与抗炎的专题报道,指出CRR7治疗中应当注重的炎症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黄曼医师作了ARDS与CRRT的专题报道,探讨了ARDS患者使用CRRT治疗的时机,方式,利注意事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张茂主任介绍了CRR丁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结合CRRT在创伤患者中应用的历史和国内外最新进展,认为CRR丁将在创伤患者的救治中起到重要作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王勇强教授结合RRT过程中出现的血小板减少情况,介绍了成因、预防措施和对策的专题报道,为安全、有效地使用CRRT作了说明。针对于急性中毒的临床路径议题,蒋龙元教授和李锐医师分别结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经验作了“急性中毒的临床路径探讨”,江苏省人民医院张劲松教授针对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的诊治情况,作了“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的临床路径”主题发言、为急诊医务工作者规范化治疗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患者提供依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万智医师结合百草枯中毒的特点与临床救治,作了“百草枯中毒的临床路径探讨”主题发言,这对规范临床上百草枯中毒的救治、提高治疗成功率有参考价值。

急诊医学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院间转诊;重症患儿;准备时间

The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sponse time required for inter-hospital transfer of critically ill pediatric patients Qiu Jun, Zhu Yimin,Lu Xiulan, Hu Xian, Quan Xueli.Department of Children’s Intensive Research Center, Hunan Children’s Hospital, Changsha 410007,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Zhu Yimin,Email: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ode of referral by response time for inter-hospital transfer of critically ill pediatric patients, and subsequently some measures taken for minimizing the response time in referral process. Methods A total of 9231 patients (≤14 years) transferred from primary hospital were included in a cross-section study. Information about age, sex, referral radius, the seasonal variation for inter-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ediatric patients, time of referral telephone call and response time were collected. All computations were performed using the Statistic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 for Windows version 18.0.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ere assessed by χ2 tests or Wilcoxon test or Kruskal-Wallis for categorical data.Results Among all critically ill pediatric patients for the inter-hospital transfer, male to female ratio was 2.24∶1, and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were neonates and infants. Median retrieval mobilization time was 30 min (interquartile range, 20-50 min). This study has demonstrated that referral time, age categories, referral radius, different years and seas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response time. Conclusion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ies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 response time was apparently minimiz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interhospital transportation. But there is still plenty of room for shortening rsponse time compared with advanced Western countries.

【Key words】Interhospital transportation; Critically ill pediatric patients; Response time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达国家由于投入和产出的原因,一些特别服务的医疗项目如肿瘤外科、围产期护理、创伤、儿童心脏外科已经实行了统一管理[1-2]。因此,高、精、尖技术仅被少数三级医院掌握。虽然这种统一管理使患者能得到高效的医疗护理技术,有利于患者的临床结局,但是在基层医院有这种技术需要的患者需通过专业转诊团队转运到上级医院接受治疗。这样,院间转诊团队和转诊网络就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我国,基层医院由于受到条件、设备和技术的限制,加上儿科疾病起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等特点,重症患儿需要通过院间转诊到三级医院得到有效的治疗,从而使患儿得到良好的临床结局。院间转诊是否及时、快速、有效,会给患者的病情进展和治疗带来严重的影响[3]。因此,本研究通过院间转诊过程中的准备时间(即接转诊电话时间至急救团队出发)来评价院间转诊的反应速度,探讨我国院间转诊模式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由湖南省儿童医院出动的急救车辆和急救团队(每次1名医生、1名护士和1名司机),将从基层医院转运至本院的9231例重症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1.2 转运方式

医院设立专门、独立的转运中心,实行24 h值班制,负责接听转诊电话,详细记录转诊患儿病情,然后根据患儿病情立即通知相关科室的医生和护士出诊,同时通知急救车辆准备出车。转诊团队由执业医生、注册护士、专职司机组成。医生和护士必须为本院在职在编的获得执业许可证的人员,且接受过急救和生命支持技术培训,掌握如下技术:①气管插管、气囊加压给氧技术;②能正确处理气胸、窒息、惊厥、低血糖等常见症状;③建立周围静脉通道(护士);④儿科急救用药的剂量和方法;⑤转运所需监护、治疗仪器的应用和数据评估。

1.3 研究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由急救转运中心的值班护士详细登记接转诊电话时间、转诊患儿的基本资料、疾病的基本情况和专业急救团队出发的时间。根据转诊患儿具体情况派遣专业急救团队接诊,在转运期间由急救团队认真填写转诊记录单。

1.4 统计学方法

用Epidata 3.2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经逻辑检查、核对无误后,使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是采用描述性分析,如频数分析、χ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以P

2 结果

2.1 人口学基本特征

本次研究的9231例院间转诊患儿来自长沙市及周边省市的273家医院,其中男童6381例(占69.13%),女童2850例(占30.87%),男女比例为2.24∶1。新生儿4497例(占48.72%),婴儿3570例(占38.67%),儿童1164例(占12.61%),见表1。

2.2 不同时间段比较

本研究将每日8:00―18:00定义为上班时间,其余为非上班时间。上班期间急救团队转诊6963例重症患儿,占75.43%,其准备时间中位数为30 min(20~50 min);非上班期间转运患者2268例,占24.57%,其准备时间的中位数为30 min(20~55 min),经统计学分析不同时间段准备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94,P

2.3 不同转运距离的影响

转运往返路程在300 km以下的重症患儿3980例(占43.12%),300~600 km有3896例(占42.21%),>600 km以上有1355例(占14.67%)。准备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0 min(20~49.67 min)、30 min(20~55 min)、35 min(20~60 min),不同转运路程急救团队的准备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55,P

2.4 不同年龄段的影响

本研究转运的重症患儿中以新生儿和婴儿为主,分别占48.72%(4497/9231)、婴儿占38.67%(3570/9231)。转诊不同年龄段患儿的准备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0 min(20~50 min)、32 min(20~55 min)、32 min(20~55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38,P

2.5 不同年份的影响

自开展院间转诊服务以来,服务半径由50 km以下扩大到300 km以上,转诊范围也不断扩大。随着院间转诊发展而积累了大量经验,转诊技术和机制得到了逐步完善。2010年转诊1380例重症患儿,其准备时间中位数为23 min(15~35 min);2012转诊1511例,其准备时间中位数55 min(40~80 min),这与设备更多等因素有关。不同年份院间转诊准备时间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50.03,P

2.6 不同季节的影响

春季转运重症患儿2476例(占26.82%),夏季2194例(占23.77%),秋季1970例(占21.34%),冬季2591例(占28.07%)。春季(35 min)转诊重症患儿的准备时间中位数要长于夏季(30 min),不同季节院间转诊重症患儿的准备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18,P

3 讨论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各系统器官功能和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易受各种内外环境的影响,年龄越小,重症发生机会越多,病死率越高[4]。本研究9231例院间转诊的重症患儿男女比例为2.24∶1,年龄分布以新生儿和婴儿为主,与Selig等[5]的研究相近。在过去的十年里,在欧洲很多地区、美国北部、澳大利亚等地区对儿科重症监护室施行了统一管理,重症患儿需从下级医院转运到三级医院进行救治,从而转运急救团队和转诊网络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科学快速有效的院间转诊模式[6]。近几年,中国香港地区健康管理组织为了让卫生资源能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同时在基层医院重症监护病床紧缺,导致院间转诊的数量逐渐增加[7-8]。

WHO定义转诊是一个过程,在卫生系统某一级别的卫生人员,因为没有充足的资源(药品、设备、技术)去管理一种临床情况,寻找相同级别或高一级别较好的、或是资源不同机构的帮助,或是直接让其接管病例。急诊急救医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9],其发展速度和水平高低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急诊急救医学与其他以系统分科的学科不同,是一个以时间维度为概念的学科,急救是否及时,很重要的标志是急救反应时间 (response time),即从接到呼叫电话至急救车到达事故现场的时间。基于这一点,院间转诊团队以最快的速度将患者转运到PICU[10-11]。湖南省儿童医院1998年起开展儿科重症转运,年转诊量达到3000人次,促进了PICU的发展。

反映急救转运是否及时的指标主要包括:派遣时间/准备时间(接电话时间至急救团队出发)、旅途时间(急救团队出发至到达患者身边或者从事故发生地返回至本医院)、稳定时间(到达患者身边至离开事故发生地或者医院)[6,12]。准备时间是反应时间的一部分,不仅能反映急救是否及时有效,而且能表明一个城市社会应急保障系统的完善程度,是卫生行业的重要窗口。本次研究9231例院间转诊重症患儿的准备时间中位数是30 min,四分位间距为20~50 min。Britto等[13]在1994―1995年期间对伦敦Mary’s医院51例院间转诊患儿分析表明:准备时间(派遣急救团队至车辆出发)的中位数为65 min,反应时间(派遣急救团队至到达患者身边)的中位数为100 min。2006年,Richard等[14]对加拿大1377例院前急救患儿的研究表明:接到急救电话至急救车辆出发的时间为(11.0±21.3) min。梁实等[15]对深圳市2002年度院前死亡病例分析表明:院前现场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从接到调度指令到救护车开出院门)为3.4 min,到达现场平均时间10.98 min,返回医院平均用时6.61 min;王合金等[9]对深圳市2002年度急救死亡病例分析显示:平均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为2.2 min,平均到达现场时间为5.6 min。本研究属于医院间转诊,在上班期间与非上班期间急救团队的准备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94,P

为保证安全转运,准备时间内急救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病情决定准备何种药物、在转运过程中采取何种基本生命支持(BLS)或者高级生命支持(ALS)。急救护士根据医生的判断和意见准备必要的设备和仪器并确保其能使用。司机接到指令需要迅速检查急救车辆燃料是否充足、关键部件是否损坏等。西方国家院间转诊模式经过过去20年的发展,准备时间由20世纪90年代的65 min缩短到现在的11 min。本次对院间转诊重症患儿准备时间的分析在国内还是首次报道。院间转诊的准备时间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进一步采取的改进措施。(1)负责院间转诊的医生专业化;(2)加强急救团队的技术和意识培训,强化配合协作;(3)提升每位工作人员 “时间就是生命” 的意识,防止出现接到指令动作迟缓的现象;(4)加强急救转运的管理,完善和规范院间转诊制度;(5)将院前、转运中心和PICU紧密衔接起来,建立以绿色通道开放通畅、急诊手术和收容迅速为特点的快速有效的院间转诊模式。

参考文献

[1]Bazzani LG, Marcin JP. Case volume and mortality in pediatric cardiac surgery patients in California, 1998-2003[J]. Circulation, 2007,115(20):2652-2659.

[2]Birkmeyer JD, Siewers AE, Finlayson EV, et al. Hospital volume and surgical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J]. N Engl J Med,2002,346(15): 1128-1137.

[3]Ramnarayan P, Thiru K, Parslow R C, et al. Effect of specialist retrieval teams on outcomes in children admitted to pa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England and Wale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Lancet, 2010,376(9742):698-704.

[4]何春花,朱军,梁娟, 等. 中国1996-2006年5岁以下儿童腹泻死亡及诊治情况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0,31(9):1022-1025.

[5]Selig HF, Trimmel H, Voelckel WG, et al. Prehospital pediatric emergencies in Austrian helicopte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 Wien Klin Wochenschr, 2011,123(17/18):552-558.

[6]Borrows EL, Lutman DH, Montgomery MA, et al. Effect of patient- and team-related factors on stabilization time during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transport[J]. Pediatr Crit Care Med, 2010,11(4):451-456.

[7] Lee LLY, Lo WYL, Yeung KL,et al.Risk stratification in providing inter-facility transport: Experience from a specialized transport team[J] World J Emerg Med,2010,1(1):49-52.

[8]Siu VW, Pau Y, Lok P, et al. An evaluation of compliance and performance following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nter-Facility Transport Triage Guideline[J] World J Emerg Med. 2011, 2(2):99-103.

[9]王合金, 贾清旺, , 等. 深圳市2002年度急救死亡病例调查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4):566-567.

[10]Edge WE, Kanter RK, Weigle CG, et al. Reduction of morbidity in interhospital transport by specialized pediatric staff[J]. Crit Care Med, 1994,22(7):1186-1191.

[11]Barry PW, Ralston C. Adverse events occurring during interhospital transfer of the critically ill[J]. Arch Dis Child, 1994,71(1):8-11.

[12]Ramnarayan P.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an inter-hospital transport service[J]. Arch Dis Child, 2009,94(6):414-416.

[13]Britto J, Nadel S, Maconochie I, et al. Morbidity and severity of illness during interhospital transfer: impact of a specialised paediatric retrieval team[J]. BMJ, 1995,311(7009):836-839.

[14]Richard J, Osmond MH, Nesbitt L, et al. Management and outcomes of pediatric patients transported by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in a Canadian prehospital system[J]. CJEM, 2006,8(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