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节能与能源利用管理制度

节能与能源利用管理制度

节能与能源利用管理制度

节能与能源利用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这次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是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水利发展与改革任务十分艰巨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的要求,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分析形势,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努力开创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要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总理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继续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合理确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体制。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做好新形势下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从我国的基本水情出发,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建立健全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城市与农村相统筹、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相协调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资源管理与监督职能,继续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作出的重大部署,是赋予广大水利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狠抓落实。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同志,水利部原部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汪恕诚同志专程莅临会议指导,并于今天上午先后发表重要讲话。钱副主席全面阐述了加强需水管理的重要意义,强调必须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防止水质污染为目标,从传统的以供水管理为主转向以需水管理为基础,将水利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汪部长以“一部绿色交响曲”为题,生动地总结回顾了十年来水资源管理的探索、实践与成效,并对今后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期望。他们的讲话站位高、立意新,对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要认真领会,并切实贯彻到水资源管理工作中。

今天上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际瓦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司长高俊才同志讲了很好的意见。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治水兴水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摆上重要位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近年来,水利部党组认真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系统总结我国长期治水经验和教训,提出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着力做好民生水利工作,推动水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第一,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相继修订并颁布实施,国务院颁布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黄河水量调度条例、水文条例等法规,财政部、水利部、国家发改委联合颁布了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水利部颁布了取水许可管理办法、水量分配暂行办法、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规章,各地相继出台了水法实施办法、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地方配套法规,初步建立了以水法为核心、多层次的水资源管理配套法规体系,确立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职能,建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的制度框架体系。

第二,水资源配置和水权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以水资源综合规划、各类专业专项规划编制和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为标志,初步构建了我国水资源规划体系,为水资源配置奠定了规划基础。国家水权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国七大流域管理机构初步编制完成了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黄河水量分配指标细化到各支流。黄河、塔里木河、黑河等水资源紧缺的流域实行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大部分省区实行了年度用水计划管理,宁蒙水权转换探索取得经验。国务院批复了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并授权水利部批复了大凌河水量分配方案;广东东江和江西省主要江河的水量分配方案相继经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各地加大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发挥水资源费在水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实施了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加强水资源论证管理,否决了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遏制水资源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

第三,水资源调度和调控能力明显提高。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开工兴建,向北京应急供水工程已经通水;辽宁大伙房输水、甘肃引洮等区域性调水工程正在实施,吉林哈达山、重庆玉滩、宁夏固海十一泵站以及润滇、泽渝、兴蜀、滋黔等一批水源工程开工建设;兴建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6591亿立方米,调控能力不断增强。针对天津、北京、广州、澳门等重要城市和地区一度出现的用水紧张局面采取了应急调水,开展了引江济太、淮河闸坝防污调度等工作。黄河连续9年不断流,黑河实行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黑河水连续6年进入东居延海,塔里木河、石羊河水量调度顺利实施;实施引江济太、引黄济淀、扎龙湿地补水,湖南、江西等一些南方地区相继开展了枯水期水量统一调度,为保障重点城市用水安全,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系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陆续开展了张掖、大连、绵阳、西安等82个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近200个省级试点,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和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了用水定额,促进了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颁布实施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制订了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社会的节水意识明显提高。全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35提高到0.46;按20*年可比价计算,万元GDP用水量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2909立方米降至20*年的297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953立方米降低到163立方米。

第五,水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完成了水功能区划,并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流域管理机构和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核定了水域纳污能力,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限制排污意见。强化了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统筹取水许可与入河排污口设置监督管理,完成了七大流域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严格新建、改建和扩大排污口的行政审批,促进了节水减排和水资源保护。编制完成了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公布了两批118个全国重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名录,明确了饮用水水源地管理目标要求。在武汉、桂林等10个城市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塔里木河、黑河流域下游生态系统得到初步修复,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全面实施。启动了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大部分省区实行地下水年度开采总量控制,苏锡常地区实现全面禁采,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杭嘉湖平原区地下水限采工作稳步推进,济南趵突泉复涌,部分超采严重地区的地下水位开始止降回升。

第六,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扎实推进。深圳、上海、海南、北京、广州等省市相继成立了水务局,全国61%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实行了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北京、上海、广州和青海、四川等地的许多城市充分发挥体制优势,积极开展城市水系整治,利用水利工程的多功能性,改善城市水生态,打造亲水人居环境,得到群众好评。上海、广东、江苏、海南等地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在理顺价格体系、推进产权制度和经营模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各地通过水务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城市防洪除涝、集中供水、排水治污、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等一体化保障体系,逐步走上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七,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得到提升。建立了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有所增强,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确保了饮用水安全。近年来,我们成功应对了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太湖、巢湖、新立城水库等蓝藻暴发事件以及汉江甲醇货轮起火爆炸等突发事件。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快速反应、紧急行动,举全部之力、全行业之力投入水利抗震救灾。面对灾区群众的饮水困难,及时制定抗震救灾应急供水保障工作方案,紧急抽调专家和技术人员赶赴一线,深入灾区开展供水管网抢修恢复工作,强化水质监测,成功解决了地震灾区955.6万人的供水问题。

第八,水资源管理基础工作得到加强。积极开展水资源管理基础性、前瞻性战略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并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关水资源评价、规划、论证,水功能区划,城市水系整治等一批技术标准相继颁布实施。编制完成了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议书,24个试点城市的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取得经验,各地积极开展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水资源公报、地下水通报等水资源信息工作得到加强。

水资源管理在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遏制用水需求过快增长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增长率,而用水总量实现了微增长,特别是近10年来,部分地区实现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以占世界平均水平60%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保障了国民经济3倍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增长;在连续30年保持农业灌溉用水量零增长的情况下,扩大有效灌溉面积近1.2亿亩,粮食产量提高近50%。国家“**”规划实施以来,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0%两项节能减排指标按年度全部完成。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同心协力、密切配合、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开拓创新、顽强拼搏、扎实工作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向长期关心、重视、支持水资源工作的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战在水资源管理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二、深刻认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大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既是现阶段我国的突出水情,也是我国将要长期面临的基本国情。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现阶段在我国集中显现出来。发达国家在经济高度发达后花几十年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加以解决,难度之大、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严峻的水资源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这不仅是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

第一,加强水资源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我国人均、亩均占有水资源量少,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开发双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我国水资源情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水资源评价最新成果显示,1980—20*年水文系列与1956—1979年水文系列相比,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4个流域降水量平均减少6%,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更是减少了41%,北少南多的水资源格局进一步加剧。现状全国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达2.3亿亩左右。去冬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雨雪严重偏少,全国耕地受旱面积高峰时达到3.01亿亩,比常年同期多1.12亿亩,高峰期有442万人、222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严重的旱情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与此同时,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我国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20*年全国废污水排放量750亿立方米,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1.6%。不少地方河流开发已经远远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地下水年均超采228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引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突出瓶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节约、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水资源管理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全球经济增长减速的严重影响与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因素叠加在一起,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明确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深化改革,着力改善民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推行油、气、水、电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强化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促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有机结合,既要抓住扩大内需的重要机遇,举全部之力、全行业之力,打好新形势下的水利建设攻坚战;又要着眼于更长时间、更高水平的发展,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管理,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发挥水利在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加强水资源管理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增强发展协调性的迫切需要。我国现代化的成败取决于农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供水量的64%,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需要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还不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农业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较低。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对水资源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赋予水资源管理更为艰巨的任务。近年来,为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相继制定了推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北部湾等区域经济发展,增产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晋陕蒙区域能源基地建设等一系列重点发展规划,批准了武汉、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一大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都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把加强水资源管理作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第四,加强水资源管理是加快发展民生水利、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水资源与人的生命和健康、生活和生产、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水利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应有之义。目前,全国现状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仍有2.03亿人,受水量及水质不安全影响的城镇人口有近1亿人,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的任务非常艰巨。一些地方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对群众需求和利益重视不够,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的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必须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供水保障、用水结构调整、水权分配和流转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第五,加强水资源管理是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水资源管理是水利工作的永恒主题,没有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就没有现代水利;没有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就没有可持续发展水利。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国务院批准的水利部新“三定”规定明确:“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与合理配置,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水资源管理取得重大进展,但与推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地方或部门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重利用轻节约,对水资源管理重视不够;一些地区不顾水资源条件,热衷于上工程上项目,过度开发水资源;在水量与水质、供水与退水、节水与保护等关键环节,水资源管理职能交叉、关系不顺;政策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还不够完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参与机制还不够健全;水务体制改革进程与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同时,我们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能力等方面与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也还存在不少差距。只有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权威高效、运转协调的管理体制,才能根本改变水资源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和低水平开发的状况,才能有效解决我国严峻的水资源问题,才能真正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总之,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准确把握新时期水资源管理的总体要求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着力改善民生,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以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水功能区管理等制度建设为平台,以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为载体,以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资源费征收、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工程规划审批等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能力建设为保障,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到2020年,要初步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化水资源管理体系,努力实现六项目标。

——基本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监督管理体系。水资源管理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较为完善,以总量控制为重点的水资源配置管理制度、以取水许可制度为重点的取用水管理制度、以水功能区管理为重点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基本建立。

——基本建成饮水安全和经济社会用水安全保障体系。2013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20年基本建成较高标准的城乡饮水安全保障体系,新增供水保障能力795亿立方米,城市供水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城乡饮水水源水质状况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水得到保障。

——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25立方米以下,比现状降低60%以上;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比现状降低50%以上;全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

——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重点地区水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治理,严重超采区状况根本好转,河流生态用水基本保障,部分生态严重损坏的河流逐步修复,生态严重退化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基本建成水资源管理能力和科技支撑保障体系。水资源管理机构健全,规划体系较为完善,信息化和现代化技术广泛应用,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水资源监测、计量监督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水资源调控手段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加强,水资源统计与信息制度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基本建成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防洪除涝、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的水务管理体制初步形成。部门协商合作机制更加协调,公众参与管理更加广泛。

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基本得到保障,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清洁的饮用水,节水型社会格局基本形成,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显著改善,水资源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把握好六个原则。

一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本质特征,也是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强化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切实保障饮水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优良生态和优美环境。

二要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作为水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国内外经验表明,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节约资源就是增强发展后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我们要认真总结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科学治水,依法管水,高效用水。要正确处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的基本需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要把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作为水资源管理的工作重心。水资源管理从内容上包括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的管理。在当前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必须把水资源管理的重心放在合理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上,强化需水管理,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这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是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水资源管理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是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方法。要注重发挥水资源的综合功能和效益,统筹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统筹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统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妥善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不同区域间的用水需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当前发展用水与长远发展用水关系,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要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作为深化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措施。要针对不同地区水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及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制定水资源分区管理的政策措施:对已经达到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要停止审批新增取水;对于接近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地区,要限制新增取水,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批;对于尚有开发潜力的地区,要在有效保护水资源、厉行节约的基础上,制定促进产业良性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政策。

六要把坚持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水资源管理的不竭动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变化,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对象、范围、手段、方式、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解决日趋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树立先进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加强管理科技支撑,改进管理手段措施,努力解决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性机制,逐步建立体制健全、机制合理、法制完备的现代水资源管理制度,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阶段,适应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要加快推进六个转变。

一是在管理理念上,要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供水管理和需水管理是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两条途径。供水管理,是通过对水资源供给侧的管理,提高供水能力,满足水资源需求;需水管理,是通过对水资源需求侧的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对于稀缺资源,采取需求管理来实现供需平衡,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我国水资源短缺、开发潜力有限,用水效率不高,环境问题突出,不能走传统的以需定供的老路,必须加快推进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在水资源规划、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各个环节都要体现需水管理的理念,实施用水总量控制,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是在规划思路上,要把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先转变为节约保护优先。规划是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基础性、法规性依据。无论是综合规划还是专业规划,无论是流域规划还是区域规划,都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切实转变规划编制思路,把节约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贯彻“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根据各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形成新型的、现代的、高效的用水格局。

三是在保护举措上,要加快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水资源污染后被迫治理、生态系统破坏后被动修复所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沉重的。我们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发展道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举措,健全预防水污染和防止水生态破坏的监管制度,加强预警和防控,防患于未然。

四是在开发方式上,要加快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妥善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统筹规划,科学论证,优化配置,慎重决策,科学确定开发目标和开发规模,优化功能布局,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水资源开发中移民安置、土地占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体制机制等问题,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把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与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五是在用水模式上,要加快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树立节约用水观念,倡导文明用水方式,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合理开源的用水模式,增强全社会用水、节水自律意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转变用水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六是在管理手段上,要加快从注重行政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要把水资源管理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纳入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统一体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和宣传教育等手段和方式,统筹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广泛吸纳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工作。

四、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就是要不断完善并全面贯彻落实水资源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划定水资源管理“红线”,严格执法监督。当前,要围绕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要着力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总量控制为核心,抓好水资源配置。一要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规划体系。规划是优化配置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布局在水资源领域的具体体现。要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需水管理为核心,抓好全国、流域、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节约、保护等专业规划的编制,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监督检查,充分发挥规划的基础导向作用和刚性约束作用。二要搞好水量分配和取水总量控制。全面推行取水总量控制。各流域管理机构要在水资源综合规划基础上,制定流域水量分配方案。要依据水量分配方案、区域用水协议,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对流域内用水全面实行总量控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将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到各行政区域,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三要实行严格的取用水管理。各行政区要按照总量控制指标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实行行政区域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任何地方和任何单位都要严格执行,不得突破。要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加强取水计量监管。对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一律不再审批新增取水。四要继续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在搞好初始水权分配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水权转让制度建设。做好水权转换试点,扩大试点范围,深入探索水权流转的实现形式,鼓励水权合理有效流转,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优化水资源配置。健全相关监管制度,规范水权的分配、登记、管理、转让等行为,切实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五要切实加强水资源论证工作。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的水资源论证工作,推动水资源论证的着力点尽快从微观层面转入宏观层面,从源头上把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关,增强水资源管理在国家宏观决策中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六要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综合考虑各地区水资源状况、产业结构与用水户承受能力,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充分发挥水资源费在水资源配置中的经济调节作用。要依法征收水资源费,统一账户,统一票据,统一征管程序,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足额征收、足额上缴、规范使用。七要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优化各项调度方案,完善调度管理制度,健全调度机制和手段,保障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进一步完善黄河、塔里木河、黑河等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调度工作,大力推进永定河、东江、大凌河、石羊河和江西五大水系等流域水资源调度工作。做好跨流域、跨行政区域的水资源调度,满足重点缺水地区、生态脆弱地区、湿地等用水需求,切实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水资源调度工作。做好丰水地区枯水期的水量调度,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第二,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一要强化节水考核管理。制定用水定额标准,明确用水定额红线。用水户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要依据定额依法核减取水量;用水产品和工艺不符合节水要求的,要限制生产取用水。强化节水“三同时”管理,建立健全节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要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全国用水效率和效益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健全节水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严格考核监督,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二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巩固现有试点成果,扩大试点范围,深入探索不同水资源条件、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模式与途径。各流域管理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及时协调解决试点中存在的问题,监督检查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加强试点经验交流和推广。三要加大节水技术研发推广力度。抓紧落实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五部委联合制定的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积极推广技术成熟、节水减排效果显著、应用面广的重大工业、农业节水技术和居民生活节水器具产品。组织开展关键和前沿节水技术的科研攻关和技术示范,增强节水领域自主创新能力。要抓好重点领域节水工程建设,农业领域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的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道输水灌溉等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推进林果业、养殖业节水和农村生活节水;工业领域要重点抓好钢铁、火力发电、纺织、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城市生活领域要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加强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全面推行城市节水。促进海水和苦咸水、再生水、矿井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四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听证、公开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畅通公众参与的渠道。农村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用水者协会,鼓励群众参与水量分配、水价制定、水权转让等决策。建设节水文化,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逐步形成节约用水的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

第三,以水功能区管理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一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各地要按照水法和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2020)要求,制定水源地保护的监管政策与标准,强化饮用水源保护监督管理,完善水源地水质监测和信息通报制度。要加快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治理,推进农村饮水水源保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二要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水功能区管理的各项制度,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根据国家节能减排总体目标,研究提出分阶段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限制排污的意见。严格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加强省界和重要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强化入河排污总量的监控,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三要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继续加强试点工作,加快石羊河、太湖等重点流域的水环境治理。抓紧建立生态用水及河流健康指标体系,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估论证,对不符合生态用水指标要求的,一律不得审批取水许可。开发利用水资源要维持河流合理流量,维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的合理水位,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四要切实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加快制定完善地下水保护政策,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和监督管理体系。加快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逐步削减开采量,遏制地下水过度开发和超采。当前要重点抓好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和地面沉降区地下水压采工作。抓好地下水涵养与保护,建立地下水应急战略储备制度。积极推进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试点,推动全国地下水管理工作全面开展。强化深层地下水禁采和限采措施,促进可持续利用。

第四,以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区域水务一体化管理为方向,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一要继续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流域管理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切实履行好职责,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促进建立各方参与、民主协商、共同决策、分工负责的流域议事协调机制和高效的执行机制。要合理划分水资源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事权和职责范围。二要进一步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加强行政区域内涉水行政事务的综合管理,建立“一龙管水、合力治水”的管理体制,统筹城乡水资源评价、规划、配置、调度、节约、保护,统筹水源地建设、防洪、取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等工作,实现对水资源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管理。逐步建立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能够发挥体制优势、强化行业管理的水务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强行业监管。积极推进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

第五,以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为保障,规范水资源管理行为。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法规标准体系建设。要抓紧开展节约用水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和水资源论证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水情、较为完备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尽快制定当前亟需的水资源保护、地下水管理等标准,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技术标准体系。各地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取水许可管理、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水资源节约保护等配套法规,健全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二要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已有的涉水法规,规范行政行为,重点加强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使用、节水管理、入河排污口审批等制度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严厉查处违法取用水、破坏水资源等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

第六,以国家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为契机,建立健全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水价是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的重要杠杆,是需水管理的重要手段。要按照中央关于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既充分体现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兼顾社会可承受度和社会公平,有利于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一要综合考虑各地区水资源状况、产业结构与终端用户承受能力,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二要按照促进节约用水和降低农民水费支出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实行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加末级渠系水价的终端水价制度,加快完善计量设施,推进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实行以供定需、定额灌溉、节约转让、超用加价的经济激励机制,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三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则,合理调整非农业供水水价,继续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缺水城市要实行高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四要加强水价管理,增加水价决策的透明度,积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减轻提高水价带来的社会影响。

第七,以重大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为重点,夯实水资源管理科技支撑。要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开展水资源重大专题研究。一要加强水资源基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重点开展新时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水资源要素参与国家宏观调控、宏观水资源配置和调配、节水型社会建设、河流生态管理、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政策等研究。二要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开发。重点研究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配置技术和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三要加强高新技术应用。重点研发自动化、全天候、多功能、高精度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信息采集、管理以及数据共享技术体系,增强水资源预测、预报和预警能力,提高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推广应用一批高效、节水、降耗和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全面提高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科技含量。

第八,以强化基础工作为抓手,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一要定期开展水资源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及时准确掌握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摸清水资源变化规律,分析用水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密切关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对水资源的影响,及时研究制定应对措施。二要加快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抓紧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源地保护要求相适应的监控体系。加强对社会取用水户取水、入河排污口的计量监控设施建设,建立以奖代补等激励机制,调动广大用户安装计量设施的积极性。抓紧建设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成中央、流域与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全面提高水资源监管能力。三要加强水资源统计及信息工作。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和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发挥主动性和适应性,建立水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加强水资源公报等信息制度建设,及时向社会科学、准确和权威的水资源信息,增强信息透明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行为。

五、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管理的保障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不断强化各项保障措施,推进水资源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强水资源管理事关水利发展大局,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的福祉。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把水资源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资金安排、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水利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筹协调、组织有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要根据各地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谋划好水资源管理工作,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要从解决当前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的问题入手,抓紧推进相关政策法规的组织实施,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带动水资源管理工作向纵深拓展。

第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有关司局、流域机构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认真履行职责,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有关司局要加强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业务指导、行业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水资源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帮助基层解决难题。流域管理机构要对流域用水总量控制负总责,强化水功能区划管理特别是保护区、保留区和省界缓冲区管理,加强省界断面监测考核管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同时要维护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要把水资源管理工作纳入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细化目标,分解任务,把任务和责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建立问责制度。

第三,完善渠道,增加投入。长期以来,水资源管理没有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既缺少基建投入的渠道,也缺乏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许多管理工作因为缺乏经费而无法正常开展,管理基础设施薄弱,欠账较多,监督管理难以落实。要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投资渠道,明确投资比例,保障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超采治理、水生态修复、节水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投入。对水资源管理各项试点的经费要优先保证。要积极争取设立水资源综合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资源保护的财政专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收的水资源费,必须主要用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四,主动协调,强化合作。水资源管理存在多个环节,涉及不同部门,事关不同群体的利益。在内部,水资源管理贯穿于各项水利工作之中,是水利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外部,水资源管理与发展改革、财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联系紧密。要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学习兄弟部委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强化水利部、流域和地方的沟通联系,形成水资源配置、节约与保护的合力。

第五,抓好队伍,转变作风。做好新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勤政的高素质管理队伍。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动实践,把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水资源管理工作中。要全面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学习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努力提高依法行政和科学管水的素质与能力。要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在各项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廉洁自律,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自觉接受监督。要转变作风,认真履职,担当重任,敢于负责,把每一项水资源论证项目的审查,每一本取水许可证的发放,每一个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审批,每一次执法监督检查,都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具体实践,都看做是对用水权益的一份郑重承诺,都视同为防止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一次保护行动,都当做是执政为民的一次真正检验。

节能与能源利用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字:水资源 管理 机制 措施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黄河下游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近年来,黄河水量持续偏枯,1999年黄河水量的统一调度,实现了黄河不断流,保证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用水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需水量。

1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下游水量呈现日益短缺的趋势,黄河可供水量逐年减少,而随着沿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耗水量不断增加。工业耗水指标高,废水循环利用少;大型灌区渠系不配套,大水漫灌,用水效率低;居民缺乏节水意识。黄河可供水量的逐步减少,用水量却不断增加,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2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2.1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对黄河水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将导致黄河断流,水污染加剧,水生态系统循环的破坏,最终会造成环境的崩溃和人类的终结。实行以流域为单元的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的有机结合,加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防治水害和水土保持工作的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统一监督,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管理体制。在水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中,要优化配置水资源,做到开发与保护、开源与节流、供水与治污、需要与可能之间的有机结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水的自然特点,把水资源利用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统一进行管理,对水资源实施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科学管理,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确保城乡人民生活用水,兼顾工业用水,合理安排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相协调的管理体系,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协调关系,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治理、节约用水等科学的方案和措施,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

2.2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黄河可供水资源量是有限的,而水资源的利用量逐步增加,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变弱,如不多方协调、合理利用,将会导致水资源的严重不足。由于水资源利用的排他性,加之用水成本偏低,导致用水户只能从满足自身的最大需求和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出发,利益之间的冲突,不可能实现黄河水资源的最优配置。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宏观调配黄河水资源,注重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影响,搞好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有机协调,综合规划,统筹兼顾,实行除害、兴利并举,开源、节流并重,充分考虑生态用水、环境用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意节约用水、计划用水、科学用水,减少水资源污染,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满足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

2.3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措施

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保证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供给缺水城市,解决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应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多种措施相互配合,科学调度黄河水量,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坚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防治水患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相统一,减少污染与保护环境一体化,合理运用地表水与开发利用地下水相协调,发挥行政、经济、技术与法制管理的作用,共同搞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确保发挥有限水资源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2.4依法管理水资源

法律手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手段,是有效解决黄河流域水事矛盾,促进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进一步完善水法规体系,以法律为保障,尽快建立起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权责明确、监管有力的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监督体制,制订和完善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制度、办法,理顺工作机制,依法调度黄河水资源。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的总量控制,控制全河引黄规模,运用法律手段规范、保障和约束各项水事活动,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水资源执法力度,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及时处理水事纠纷,提高全社会的水法律意识和水法制观念,逐步建立与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相适应的法律、执法体系,运用法律手段加强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2.5经济手段和行政管理相结合

认真研究水资源管理机制、体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加快水价改革,建立一个以水权为核心、水价为手段、水资源有偿使用的水市场机制,充分发挥水价的杠杆作用,促进经营者和使用者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水资源管理目标。建立高效有力的水资源统一管理行政体系,充分体现和行使国家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权,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协调、指导、控制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水事活动,使黄河水资源的开发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一致,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对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建议

3.1严格供水计划

黄河水量供给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制度,根据黄河年度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和干流水量调度预案,结合沿黄地区旱情,制订取水口年度用水计划,实行总量控制,以供定需,综合分配水量,严格供水计划,形成水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加强黄河水量调度的监督检查,提高供水保证率和供水水质,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3.2继续加大水资源管理力度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量在时间、空间上分配极不均匀,只有合理减少工业用水,加大废水重复利用,改变农业灌溉模式,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形成人人节约用水的局面,才能逐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继续加大黄河水资源管理力度,沿黄省区相互配合,顾全大局,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科学、合理用水,搞好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采取多种措施,防止水资源污染

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未达到排放标准的排水口,禁止排放,严格控制污染源。加强对水生物的研究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保持生态平衡。采取多种措施,防止水体污染。

节能与能源利用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 思路与对策 研究

中图分类号:P6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牟平区地处胶东半岛东北部,位于大烟台市的东翼。人口45万,面积1519平方公里,南部为丘陵山区,北部为沿海平原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920立方米,仅为全国的2/5,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

一、当前我区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区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在促进我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和保障供水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我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由于社会环境、经济水平、舆论导向等因素的限制,在过去的水利发展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用水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重利用轻节约的问题,对水资源管理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小;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水资源保护力度不够,水环境问题严重;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水资源浪费大;水资源监控水平低,信息化建设任务艰巨;水资源管理不到位,水资源管理权威性不强;水资源管理投入不足,不适应新形势需要。

二、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水资源管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管理思路,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以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水功能区管理为平台,以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为载体,以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资源费征收、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工程规划审批等为手段,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一)工作思路

1、进一步加强人水和谐的管理理念。要正确处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开发利用必须是可持续的,要把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开发作为一条最基本的原则,改变目前存在的重视工业需水和生活需水,而忽视生态需水的状况,在今后的开发规划中要充分认识到,人类与河流的关系应该是既要改造和利用,又要主动适应和保护,达到人水和谐相处的境界。

2、管理方式需要由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改变前期单纯地为社会发展保障供水、侧重供水管理的管理方式,对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要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变为在加强需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的基础上保证供水,达到以供定需。在水资源规划、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各个环节都要体现需水管理的理念,加强企业用水过程监管,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减少浪费,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3、转变规划思路。要改变过去那种开发利用为先,节约保护为后的传统的规划思路。要有地区发展首先要适应当地水资源布局这一理念,把节约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贯彻“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形成新型的、现代的、高效的用水格局。

4、在管理手段上,要注重从单一的行政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水资源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牵扯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要把水资源管理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纳入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统一体系,统筹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强化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协调,广泛吸纳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工作。

(二)对策措施

1、以总量控制为核心,实现统一权威高效的水资源管理

一是全面推行取水总量控制,实行严格的取用水管理。要按照用水定额和总量控制指标来制定企业的年度用水计划,并加强监管,严格执行。要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加强取水计量监管。对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不再审批新增取水。二是切实加强水资源论证工作。从源头上把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关,增强水资源管理在宏观决策中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三是严格执行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制度。做到“应征必征到位、标准执行到位、计量征收到位、票款分离上缴到位”的“四到位”工作要求。

2、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建设节水型社会

要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一是强化节水考核管理。按照制定的用水定额标准,来考核企事业单位的节水工作。二是加大节水技术研发推广力度。积极推广技术成熟、节水减排效果显著、应用面广的工业、农业节水技术和居民生活节水器具产品。三是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农村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用水者协会,鼓励群众参与水量分配、水价制定、水权转让等决策。

3、加强水资源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以水功能区管理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一是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进一步强化饮用水源保护监督管理,完善水源地水质监测和信息通报制度。二是严格控制入河排污口的设立,按水功能区要求对排污实行总量控制。三是切实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继续巩固前段时间的治理效果,加强对已封闭自备井的监管,对现有超采区逐步削减开采量,遏制地下水过度开发和超采。

4、完善水价体系,激活水市场

逐步建立和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通过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及价格机制实现资源有效分配。一是按“谁节水、谁受益”的原则,在单位与单位之间实行取水许可证的有偿转让。用水单位通过采取各项措施,节约了用水,节余的水量,可以有偿地转让给其他单位。这样,既调动了节水单位的积极性,也满足了有些用户的超额需求。二是调动各方面投资水利的积极性,完善由社会投资水利形成水权的交易,使其水权可以通过有偿的方式进行转让。

同时,要逐步提高水资源的价格,直至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使水价能够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当然水价的调整,既要反映价值规律,有利于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同时也要考虑城乡居民和企业的承受能力,分阶段稳步进行。

5、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水资源管理现代化

建立水资源远程监控系统,利用无线信息传输技术对企业取水量进行监测,改变目前落后的安装管道水表的计量手段,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信息收集和处理平台,实现“准确计量、实时监控、远程测报”的水资源管理目标,从根本上和深层次上加强我区水资源的管理。

建立水质自动监测及水质预报和水环境信息系统。对水源地、重点水域水质进行重点布控,并与相关部门积极合作,建立水质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与环保、卫生防疫等部门的资源共享。

节能与能源利用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在全市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促进转变用水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不仅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为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新时期治水方略,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以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管理为抓手,建立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强化水资源管理约束力,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开源节流保护并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

(三)总体目标。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建立水生态保护预警管理体系,促进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到201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取水量下降到130立方米以下;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40立方米以下;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主要水功能区达标率进一步得到提高;地下水漏斗区扩大趋势得到遏制,促进地下水的采补平衡。到2020年,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节水型社会格局基本形成,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城乡饮用水水源水质和重点地区水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地下水超采区得到有效治理,经济社会发展用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二、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四)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要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需要取水或需要增加取水的建设项目必须建立水资源论证制度,未依法开展水资源论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取水许可申请。

(五)严格区域用水总量和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建立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年度用水控制指标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实行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对取用水总量达到或超过年度用水控制指标的县(市)、区,限制或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在已经形成地下水漏斗的区域,除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用水外,不再新审批耗水量较大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和产业聚集区在引进项目时,要严格把关,不再引进高耗水、高污染项目。鼓励地区之间开展水量交易,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水资源。

(六)取水必须经过许可审批。严格规范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未开展水资源论证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在地下水禁(限)采区取用地下水的,未配套建设节水设施的,退水水质不符合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的,水行政部门均不得批准取水许可申请。

(七)用水必须安装计量设施。工业、服务业和居民生活用水,必须安装取水计量设施,逐步将所有取用水户纳入规范化管理。农业灌溉应当完善计量设施,逐步强化用水管理。

(八)用水必须缴纳水资源费。认真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加强水资源费征缴管理,严格做到收费标准执行到位、计量设施安装到位,严禁协议收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减收或者免收水资源费。

(九)严肃查处违规取水。对于非法打井、无证取水、不安装取水计量设施、拒缴水资源费等违法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惩处,必要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十)加强雨洪水资源和中水资源利用。坚持除害兴利相结合,妥善处理好防洪、除涝、灌溉、供水和生态保护的关系,统筹运用各类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最大限度提高雨洪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社会各领域中水使用力度,扩大中水资源利用量,规划建设人口集中的居民小区时,要配套建设中水处理设施。要鼓励扶持在工业、农业、城市绿化、保洁等行业充分使用城市中水,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的开采。

三、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止用水浪费

(十一)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责任,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制定节水规划,推进水价改革,强化需水管理,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和机制。以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中心,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保障,逐步建立起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体系,不断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

(十二)加强节水监督管理。严格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和用水定额管理,落实阶梯水价政策,建立完善超计划、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加强对重点用水行业和用水大户监督管理,大力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服务业;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的节水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十三)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加大节水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力度,实行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识管理,不符合节水标准的产品不得进入市场。抓好工业高耗水、高污染企业节水,建设工业节水示范工程。对现有高耗水、高污染企业,要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淘汰关停,对暂时不能关闭的企业,要加快产业升级和节水技术改造。公共建筑中不符合现有节水标准的用水设备及产品,应当逐步淘汰。大力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抓好灌区末级渠系配套试点建设,完善田间灌排系统,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率。

四、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十四)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水功能区的监督管理,把培育保护水生态与开发利用水资源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促进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严格按照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确定的水域纳污能力和入河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做好排污口的登记普查,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县(市)、区,要限制审批新增取水,限制审批入河排污口。加强河流水质监测工作,监测数据作为考核用水管理情况的依据。

(十五)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各级人民政府要严格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依法划定水源保护区。认真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工作,切实加强城乡供水水源地保护,确保供水水质安全。

五、实行预警管理,构建水生态保护体系

(十六)实行地下水位预警管理。科学划定城乡重要供水水源地地下水开采水位警戒线,根据不同区域地下水赋存条件、水源类型和可开采量,合理确定地下水开采黄色、橙色、红色预警水位,建立地下水开采预警机制,防止地下水超采。要采取封停超采区自备井、建设地下水库、实施人工回灌补源等措施,修复地下水超采区。

(十七)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预警管理。建立水功能区预警制度,促进水功能区水体修复与改善。根据不同水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要求,逐步划定水体纳污总量黄色、橙色、红色警戒线,实行水功能区水质预警管理,遏制水生态环境恶化。

(十八)实行工程可供水量预警管理。根据重点工程蓄水情况、供水现状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实行重点工程可供水量预警管理,保障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在完善水文预报和水资源调控能力的基础上,根据补源能力和供水现状,按照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兼顾工农业生产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用水的原则,科学划定重点供水工程黄色、橙色、红色警戒线,实行控制性供水。根据河流、湿地水环境情况,建立生态用水调配制度,保护好河流和重点区域的水生态。

六、强化工作责任落实,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十九)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把水资源管理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交由组织人事部门,作为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十)健全完善水资源监控体系。加强水文、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相适应的监控体系,加强对取水户取水与排水、排污监测。逐步实现水文、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联网运行,信息共享,及时水资源信息。

(二十一)完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建立长效稳定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保障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经费。对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水生态修复、节水技术推广与应用等给予重点支持。

(二十二)创新水资源管理机制。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对涉水公共事务的调控监管职能,依法实施对各类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发展改革、财政、环境保护、工信、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密切配合,各司其职,确保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节能与能源利用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整合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节约意识,建立工作机制,加强日常管理,抓好试点示范,形成节约型办公模式,充分发挥政府机关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表率作用。

二、工作目标

到年底,我镇行政事业单位资源节约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1、以年为基数,同比实现节电20%,节水20%,公务车辆总费用下降20%,办公费用节约20%,单位建筑能耗和人均能耗分别降低20%以上;

2、初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节约资源制度、标准体系、投资管理体系和组织协调机制;

3、逐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节约资源的量化管理体系和信息化管理平台。

三、主要任务

1、推进节能绿色采购。加强节能和绿色采购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严格执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出台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财政部、环保总局出台的《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根据国家定期公布的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品,降低政府机关能源费用开支,节约财政资金,从源头上控制机关能耗。

2、应用节能产品。坚持节能优先的方针,加强政策导向和信息引导,营造有利于节能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节能机制,推动节能工作。继续发挥镇政府机关的表率作用,积极推广和使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探索和鼓励使用太阳能等新能源。创新能源管理模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新机制。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逐步扩大再生材料在政府机关的使用范围。

3、搞好节水节电。建立政府机关节能节约管理制度,强化消耗计量和统计工作,加强对用水、用电主要环节,特别是食堂和卫生间用水、洗车用水、绿化用水、电源开关、灯具数量等方面的严格管理和及时维护,提高节能效果。推广使用中央空调变频器,改造电源开关、减少灯具,使用节能灶等节能器具,积极采用洗手间延时自闭水龙头、红外感应器。空调温度设置夏季不低于26度,冬季不高于20度,春秋正常天气不开空调,做到无人办公时关闭空调,开空调时不开门窗,提倡在下班前半小时关闭空调。倡导机关工作人员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搞好日常节约,做到随手关灯,人走电器关,水龙头用后及时关闭。

4、节约办公经费。加强办公材料消耗管理,严格消耗核算制度和定额管理制度,营造厉行节约的良好氛围。积极推行无纸化办公,压缩复印机、打印机配置规模,实行集中印刷,减少文件分散印刷数量,报送的文件体提倡采用双面印刷,鼓励信封反复利用。加强邮电通信使用管理,严格控制电话费用和邮寄费用,尽量缩短通话时间,禁止拨打声讯信息台;尽量使用平信方式传递,减少特快专递数量。积极推广和使用节能环保型办公材料和再生材料,促进办公用品的循环和高效使用。

5、节约使用公务用车。完善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继续推行公务车配套服务采购制度,加强对统一定点保险、加油、维护单位的审查和管理,优先选用节能环保型车辆,降低能源消耗。合理调度公务用车,科学核定单车油耗定额,鼓励公务活动共同搭乘和选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公务车出勤次数。

6、精简会议及活动。对必须召开的会议要搞好结合,并尽量缩短会议时间。对必须印发的公文,在内容表达清楚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文章篇幅,减少会议材料发放。会务及公务接待应严格执行标准,控制宴请次数,杜绝陪会、陪餐现象。

7、加强建筑节能。加强对新建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和运行管理等环节的节能监督管理,在建设的全过程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的规范和标准。开展新建项目合理用能评价,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新建项目节能50%的标准,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屋面保温、节能门窗、中水回用、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等节能新技术、新产品(设备),建设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利用新能源的低能耗绿色建筑。优化既有建筑的运行管理,抓好围护结构改造,推广绿色照明,加强中央空调等用电、耗能设施、设备的节能测试、诊断,有计划地实施节能改造,提高建筑物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办公楼、会议室的装修控制和管理,杜绝过度装修,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要求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

8、加强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继续推行政府机构相对集中办公,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产管理、运营中的作用,通过置换、拍卖等方式,整合办公资源,盘活存量土地,提高行政资产使用效率。逐步建立资产分类管理制度和委托管理制度,强化资产权属的集中统一管理,实行统一购建、统一处置。严格按照办公用房建设管理有关规定控制新建项目,特别是新增用地项目的建设规模及标准,建设单位在委托项目可行性研究或设计时必须明确提出节能、节水与节地要求。镇政府有关职能管理部门,根据职责分工,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等相关规定,对政府机构新建项目进行建筑节能审查与全过程监控。同时,应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

四、具体措施

1、提高认识,增强意识

建设节约型机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必然要求,是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单位、各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节约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良好风尚。宣传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搞好宣传报道,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成立镇节约型机关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建设节约型机关工作的协调、指导、监督,统筹解决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中遇到的重要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党政办公室,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各单位、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日常工作机构,将资源节约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的管理部门和工作岗位,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

3、建立制度,完善措施

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明确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从干部个人、单位管理和履行政府职能等不同层面提出明确要求,全面推进节约工作,并着力优化资源配置,转变资源消费方式,降低行政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