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次贷危机案例

次贷危机案例

次贷危机案例

次贷危机案例范文第1篇

次级抵押贷款是美国金融机构向信用等级较低的购房者提供的一种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的兴起绝非偶然。

首先,1980年的《存款机构解除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案》解除了美联储Q条例①规定的利率上限。1982年的《可选择按揭贷款交易平价法案》允许使用可变利率。1986年的《税务改革法案》禁止消费贷款利息免税。这一系列的法案都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其次,1990代末开始,利率持续走低,现金流出式再融资(借款者不断借入新债,偿还旧债,并且新债的数额要超过原有债务)开始流行。在房价持续上涨的时期,这种方式能使借款者源源不断地获得资金来源,进而增加了次级抵押贷款的需求。

最后,市场中相继出现的各种变化也给次级抵押贷款的发展提供了利好条件。例如1990年代初期,由于利率上升,标准抵押贷款需求减少,按揭兴起又给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提供良机。

在早期的飞速发展中,由于对风险的认识不足,次级抵押贷款定价普遍偏低。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这一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始得到关注。虽然这场危机使次级房贷市场一度萎缩,市场发生大规模整合,许多小公司都相继倒闭或被收购,但同时也使得投资者风险意识增强,以提高首付金额、采取提前偿付罚金等措施限制风险。危机过后,由于房价上涨以及利率持续下降至40年来的最低点,投资房产的成本降低。在房价不断走高时,即使借款人现金流并不足以偿还贷款,他们也可以通过房产增值获得再贷款来填补缺口。因此,1990年代末次级抵押贷款又开始了新一轮增长,直至2007年这场危机的爆发。

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可以说是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贷款人没有正确预期加息风险、放松风险管理标准以及过渡开发高风险信贷产品、资金链条终端产品存在风险积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是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美国自住房比率高达68%,人均居住面积近60平方米,居世界前列。早在2001年,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和9.11恐怖袭击的发生,美国经济面临衰退的危机。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实行低利率政策,极大地刺激了美国房地产的发展。2004年下半年,美国经济成功反弹,美联储逐步调高利率,2006年6月最后一次升息25个基点,之后至2007年8月便一直维持利率于5.25%水平,随着美国联邦利率调升,美国房地产在2005年触顶。从2006年开始,美国房地产价格的上涨速度逐步减缓,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下降。

2.贷款人没有正确预期加息风险

在美联储不断调低利率的几年中,美国房地产市场迅速膨胀,在全球对冲基金的投机推动下,房价迅速上扬,炒房盛极一时,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买房的冲动,使得2006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占全部抵押贷款的比例快速升到30%左右。次级抵押贷款人很少考虑到未来利率上升后的负担,他们预期房地产价格会持续上涨,或至少认为在“合理”的时间段内会如此,只要他们能及时将房子出售,风险是"可控“的,并且想当然地认为房地产上涨的速度会快于利息负担的增加,从而造成了抵押贷款的预期盲点。然而在美联储自2004年中期连续17次上调联邦利率后,80%的次级抵押贷款人月还款额在不到半年时间里猛增了30-50%。

3.放松风险管理标准,过度开发高风险信贷产品

在利益链条的影响下,投行为博取更大的利益,以工业企业的订单生产模式向次贷公司预定数月后某一批量发放的贷款,接下来次贷公司为达到批量目标进行狂飙式放款,在订单生产模式和利益诱惑面前,次贷公司放弃了坚持多年的次级贷款风险管理标准,因为即使次贷产品质量不如以前,他们依然可以从华尔街获取良好的收益。更为甚者,次贷公司为满足华尔街的要求和进一步扩大市场,逐步推出了若干蕴含较高风险产品,诸如:ARM(浮动利率贷款,即期限30年,前2年固定低利率,此后执行利率浮动并走高)、Lowdocs(不完整收入证明)贷款等。大部分贷款机构的贷款成数(比如申请的贷款成数是6成,银行贷款之后按抵押物评估价值的60%发放贷款)在提高,早期的七成贷款模式迅速扩大到八成贷、九成贷,后来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这意味着贷款人可以在无任何资金来源证明的情况下购房。这些贷款的共同特点是,在还款前期贷款人所支付的按揭月供很低且固定,等到一定时间之后,还款压力陡增,如无本金贷款产品是以30年AmortizationSchedule(摊销附表)分摊月供金额,在第一年可享受1-3%的超低利息,而且只付利息,不用还本金,然而从第二年开始按照利率市场进行利息浮动,一般还保证每年月供金额增加不超过上一年的7.5%。由于起初还款负担较小,次级抵押债券受到了低收入阶层追捧。同时,风险偏好投资机构认为在选择适当的机会出售这些证券就可避免房地产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也愿意持有次级抵押贷款证券。

三、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1.严格控制房地产贷款质量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主要存在着贷款首付比例较低及虚假信用;投机性借贷及超支付能力贷款不断增加;贷款利率增长快,导致部分债务人丧失支付能力;房价在飞涨后存在下跌趋势等与特美国次级房贷市场相似的特点。2007年09月20日,建行研究部报告指出,虽然当前我国并没有典型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但我国住房按揭贷款同样有风险,并正逐步步入违约高风险期,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为鉴,我国要加强房地产贷款管理,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健全金融机构内控机制。近年来,我国个人住房不良贷款数额已呈攀升趋势,而从国际经验看,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暴露期通常为3到8年。报告指出,在央行近年来连续多次加息,个人房贷款支付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意味着国内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在近一个时期内已经逐渐步入违约高风险期。数据显示,工、中、建三大行房地产贷款中的个人住房贷款由2005年末的10127.23亿上升至2006年底的11760.66亿。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由2005年末的184.42亿上升到2006年末的192.41亿。我国住房按揭贷款中存在的虚假按揭以及把关不严使得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得到贷款正是我国的房贷风险所在。

正因为如此,为了防止中国的“次贷危机”爆发,我国更应该严格控制房地产贷款质量。强化内控建设,加大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查,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改变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着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提高对购买第二套及以上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等,不断完善风险管理。

2.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信用管理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活动才刚刚起步,由于缺乏信用风险预警和评估的有力工具,商业银行不能从源头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信用风险居高不下,严重困扰整个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银监会相关调查显示,国内部分省市的房贷不良率连续3年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假房贷”、“假按揭”案件层出不穷。

所以,单一的收紧信贷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此,注意提高个人房贷资产质量,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监管,尤其注重评估市场的专业性和客观性,才是防止风险贷款产生、维护信贷市场长期稳定发展,从而避免由此引发楼市和金融市场危机的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3.避免商业银行在房贷市场上的恶性竞争

目前,我国的各大商业银行还没有实现资产证券化,所有按揭贷款都存放在商业银行,所有风险都集中于商业银行。在房价持续上涨的阶段,房产投资风险可能被掩盖,随着房价的加速上涨,大量投机者进入这个市场,以贷款形式购买多套住房,用银行的钱赌未来房价,进行疯狂炒作,房价飙升并与价值背离,市场积累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旦遭遇市场降温,房价下滑,就会出现类似香港1997年金融危机时的楼市惨状。美国银行尚可通过将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分散风险,但在中国,一旦银行遭受这种风险,将对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及相关上下游产业带来致命打击。

综合以上分析:虽然美国次贷危机是由于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引起的,但是美国次贷危机是次级房贷市场是过度证券化的产物。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分散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刘兆琼,周涛,程志云.商业银行房贷两难[J].经济观察报,2007-08-18.

[2]宁雯,韩羽,朱力,韩松.美国次级房贷危机连锁反应[J].当代金融家,2007-05-31

[3]周景彤.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的影响[J].中国,2008.5.

[4]李涛.投资和投机性房产首付将大幅提高.第一财经日报,2006-05-26.

[5]宁雯,韩羽,朱力,韩松.美国次级房贷危局探悉[J].当代金融家,2007-05-31.

[6]李耀智.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警示[J].07-08-2.

[7]张仁寿,魏伟新.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及警示[J].2007-08-23.

次贷危机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次级债务 流动性

资产证券化是上世纪最重要的一种金融创新,它是指将一些流动性较差的非证券化资产集中起来进行打包,形成具有某种形式的债券向市场出售,这些债券的还本付息则以出售的非证券化资产的未来现金流为基础。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非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并实现风险的分散。资产证券化的推出极大分散了金融机构的风险,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同时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经营能力及资金的流动性。然而,2007年初至今危机全球的次贷危机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金融创新,重新评价不良资产的处理方式。

一、次贷危机的不良金融资产的形成

次贷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祸起于一种叫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担保债务凭证)的新兴的资产证券化产品。cdo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美国,随后在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迅速发展。2001年davidx.li引入了gaussian copula模型,能够为cdo迅速定价。这一契机让cdo成为全球固定收益产品市场中成长最快的衍生产品。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全球cdo发行规模分别为1570亿美元、2730亿美元和5500亿美元,2005年和2006年各自增长74%和101%。截至2006年底,全球cdo市场的存量接近2万亿美元。此次次贷危机中,美国遭受的损失是3万亿美元,其境外的损失不低于1.5万亿美元。

cdo市场的迅速发展被视为导致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从目前对于次级债危机的反思来看,各方面原因归结如下:

1.金融风险被扭曲为政府信用。传统的房贷是由银行承担相应的损失,因此银行会对房贷对房贷的风险进行严格控制。但是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发现,证券化在分散贷款机构的次级房贷的风险的同时,淡化了贷款银行对借款人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在cdo的操作中,由于其构造和定价十分复杂,在债务人以房贷抵押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银行后,后者又将其包装成不同的投资品卖给投资者。在整个购房贷款“证券化”的过程中,由于参与者中有政府背景的贷款机构(房地美和房利美)出现,让本应属于高风险的金融产品被扭曲视为有政府信用担保的债券,从而在风险与收益上出现严重的不对等关系,也为今日的危机埋下伏笔。

2.由于资产证券化自身的复杂性,很容易造成监管不力,成为寻求高收益的投资者的工具。美国绝大多数次级房贷的发放者是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由于有大量资金投在次级房贷上,这些机构的资金周转存在严重的压力。于是投资银行用金融创新的手段帮助贷款机构“渡过难关”:通过真实出售、破产隔离、信用增强等技术,贷款机构将流动性很差的次级房贷包装成抵押担保证券(mbs)。这样,贷款成为了证券,在增加流动性的同时还蒙上了投资产品的光环。考虑到次级房贷为抵押品债券评级不高,达不到最低投资等级bbb,因此难以转手。于是金融创新再度利用分档技术(tranching)将mbs债券按照可能出现违约几率分割成不同等级的“块”(tranche),一举化身成为担保债务凭证。最后,对以上不同等级的“块”进行信用评级后,投资银行将它们出售给对冲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一些国家的央行等机构。整个过程由于交易复杂,使得证券化的参与方以及监管机构对房贷信用风险的影响界面和影响深度的估计和监控变得十分困难,同时也使借款人对自身的风险估计不足。

这种缺乏连续交易的透明市场来为其定价的交易机制其实非常脆弱。由于背离了收益与风险对称和相容的基本原则,单依靠理论模型和人为的参数设定来确定其合理价值的量身定制的金融衍生工具,在发生违约风险和流动性缺失的条件下,一旦其中一个环节的现金流不能得到满足,则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整个交易由此崩溃。此次次贷危机爆发的起始点就是由于美联储连续加息致使贷款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引发的。

二、我国目前情况

据银监会统计,截止到2007年第四季度末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12009.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6.72%,比年初下降了3.7个百分点,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阶段,主要通过国有商业银行以及组建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在银行间发行债券来进行这部分不良贷款的处理。例如2005年12月,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了41.77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abs)和30.19亿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为我国探索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奠定了政策框架和发行交易制度基础。2006年12月,在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发起人分别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30亿元和7亿元重整资产支持证券。总结来看,我国对于不良资产处理的特点是:

1.由国家各部委组建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集中处理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贷款,具有国家公信力。我国的金融服务主体是国有商业银行,针对其生成的不良资产,国家于1999年组建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其初衷就是为了专业化处理我国金融体系的不良资产。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以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制定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相关部委同时制定了配套措施,如财政部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税务总局的《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人民银行的《关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涉及的抵押权变更登记有关问题的试行通知》等多个文件。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国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法律支持和可借鉴的政策框架。

2.采取多种增级和流动性安排,防范信用和支付风险。不良资产由于回收额、回收时间不确定,现金流在金额、时间、速度分布上不均匀,可能出现相对于预期回收值的阶段性亏损或盈余。针对不良资产证券化流动性存在的问题,建立了现金储备账户进行流动性支持,防范因未来现金流波动而导致的资产支持证券支付风险。同时采取超额抵押、分层信用增级、审慎定价等多种增级方式提升资产支持证券信用等级,以防范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风险。以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为例:一是采用了优先级和次级的分层设计;二是在产品结构设计中安排了流动性储备账户以覆盖未来6个月的优先级证券利息,既可起到流动性支持的作用,又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三是对优先级证券本息偿付提供流动性支持。当资金出现不足支付情况时,由服务商提供流动性支持,补足相应差额资金。这样可以增强投资人的投资信心,同时降低了投资人的投资风险,从而有利于降低发行价格,提高了证券化的最终回收率。

3.建立对不良资产回收服务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不良资产现金流以逾期回收额、变现收人为主,收回难度大,未来现金流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资产回收服务商的能力。建立对资产回收服务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资产回收服务商的最大潜能,是不良资产证券化成功的保障。以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为例,制定了严格的《服务商手册》,明确了对服务商的奖惩机制和更换办法,保证不因服务商的工作质量而影响投资者的权利。另外,服务商合同中还规定了如果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大会认为服务商不能尽职尽责的服务,那么大会有权更换服务商。这些措施有效的降低了服务商风险。

三、几点思考

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波及全球金融市场、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从次贷危机中探索出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从而给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1.认识和防范住房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住房抵押贷款的安全性是以房价的不断上涨为基础的,当不断上涨的房价发生逆转时,以房屋作为抵押品的资产就会不断缩水。如果贷款申请人出现还款危机又无法通过出售房屋来解决,就会造成贷款违约率的不断上升,使银行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由此造成一定的市场风险。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认真研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适当的为可能存在的风险积累一定的资金作为缓冲。

2.建立不良资产评估数据库,以达到对不良资产的评估能够及时、精确。各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多年的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实践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案例,这些案例能够体现不良资产价值的一般规律,是金融行业和资产评估行业进行下一步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置工作的宝贵资源。因此,建议建立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数据库,对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案件进行收集和整理,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各种处置因素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建立合理规范的评估参数体系,为交易案例比较法等评估方法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基础,向评估师提供“市场上类似资产在强制变现情况下的数据资料”,为评估师的职业判断提供切实的依据。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即使提供全国范围内的数据资料做不到,至少也要形成区域性的典型案例数据库。

3.加快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的步伐。在美国次贷债危机中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虽然在次贷危机的传递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有效的剥离了商业银行的部分风险,转嫁给了次贷债券的购买者。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而银行体系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如果住房贷款出现一定程度的违约,将可能触发银行体系内的风险,从而导致金融体系的震荡,所以我们应加快资产证券化的步伐,充分分散银行体系的风险,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管措施,尤其是随着资产证券化发展不断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沈炳熙,马贱阳.关于我国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几点认识[j].金融研究,2007,(12).

次贷危机案例范文第3篇

    一、世界金融发展史就是一部金融创新与危机往复更替的历史

    无论是考察150年来,每10年就要重复一次的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金融危机案例,还是统计800年历史数据提供给我们无数次轮回重演历史经验,都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共生共栖,并行不悖。

    自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着名的投机性泡沫事件,即1636年荷兰的“郁金香狂潮”以来,世界金融业的发展速度与金融危机爆发的次数呈正相关。特别是自1850年代以来到现在的150年间,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业发达国家,差不多每10年就重复一次,虽然每次起因和形式各异,发端的国家和规模不同,影响的范围和破坏的程度不一,但每次都以更大力度的创新开始,并促使金融法律与监管体系的改良与发展,让以美国为代表的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整体资本化和金融化能力更上一层楼。正是那一次次危机让这些经济发达国家的金融经济的深化成为可能。

    当我们把18世纪以来发生的金融危机集中排列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世界金融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金融危机史。同样,在深入比较研究了18世纪以来发生在主要国家的主要金融危机后我们就会发现,虽然并不是每一次金融危机都促进了金融向前发展,但总的来看,世界金融发展的重大突破性阶段均发生在金融危机之后,整个金融发展的趋势就是以金融危机为标志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金融发展的历史就是金融创新的历史。

    以18世纪20年生在英国南海公司的“泡沫公司”为正反两面案例。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股票泡沫的破灭引发了金融危机,英国议会担心股票类证券继续成为一些人骗钱、制造金融危机的工具,为了防止再次发生此类事件,通过着名的《反泡沫法案》,英国公司从此无法向公众再发行股票。直到1860年英国重新允许私人公司再次发行股票的120多年,英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美国则采取了相反的态度,取得了股票市场发展的领先地位,成为全球金融的创新中心。美国超过英国,是因为创新。

    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的经验是美国上世纪2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历程。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市发生大崩盘并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30年代“大萧条”。大萧条期间共有11000家银行倒闭,占全美银行总数的三分之一,信用体系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在此背景下,美国国会通过了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GlassSteagallAct),实施分业经营,严禁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特别是证券的承销和自营买卖业务,限制跨州设立银行,限制利率等。之后相继又颁布了一系列法案,逐步形成了市场分割的分业经营的严格监管的金融制度。而1999年11月4日,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标志着在美国实行了66年的金融分业经营制度走向终结,美国金融业进入新纪元,并由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金融产生重大影响。

    比较美国人做法,危机一次变革一次,更加发展一次。每次金融危机不仅没有阻止美国的金融创新,相反每次金融危机,都促使金融法律与监管体系的改良,让美国整体资本化和金融化能力更上一层楼,正是一次次危机让美国金融经济的深化成为可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我们可以密切关注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其最终平息危机的办法只能是由新一轮的金融创新来完成。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最有效的化解不断发生的金融危机的方式就是通过持续不断的金融创新。

    二、金融创新推动了发展孕育了风险

    金融创新是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源动力。金融创新更是金融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

    从货币的产生到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每一次金融创新都推动了金融乃至整个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金融创新本身会创造一些新的风险,所有金融危机的背后,都有金融创新的影子。

    在古代社会,金融风险所导致的危机通常是货币危机,并往往会转化为政治危机。例如,在中国西汉末期王莽取得政权后,屡次改变货币制度,不仅打击了大地主和商人,也给平民带来重大损失,成为其政权崩溃的重要动因。古罗马黄金本位时代,货币稳定也与国力密切相关。

    16世纪中叶,金融投机开始出现萌芽。1550年代中期,法国掀起一股炒作皇室债券的热潮,结果法国国王享利二世于1557年宣布停止偿债,引发市场动荡。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现代金融危机的雏形。此后,人们提得最多的便是荷兰郁金香热、南海泡沫和密西西比泡沫这三大危机。

    人们从事金融创新的根源,在于对金融风险的恐惧,或从中牟利的贪婪,而如果创新失去控制,则在引发的危机中饱受新风险带来的损失。

    以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领域中的最重大事件为例。这些事件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极为巨大、广泛和深远,它不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利益,同时也给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风险。

    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的交易员进行大量的日经指数期货交易造成巨额亏损,最终使这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银行倒闭。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其直接原因是国际投资机构通过经营离岸业务的外国银行在即期和远期外汇市场上大量沽售泰铢,造成泰铢汇价急剧下跌,从而掀开了触目惊心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

    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1998年美国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ltcm)的巨额亏损极为彻底地展示了金融创新隐含的巨大风险,ltcm的主营业务就是买卖各种类型的金融衍生品,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寻找出市场上存在的套利机会,并据此利用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杆性质大规模套利。虽然ltcm有着世界上顶尖的管理者,并有着所谓的风险中性操作原理,但最终仍没能逃过变化无常的国际经济形势的劫难,遭受了巨额亏损。不仅如此,诸多银行因与其有巨额的资金借贷关系也面临着遭受重创的危险,在此危急情形下,美联储不得不一反常态采取了大规模的救助行动,才使金融体系免遭金融形势恶化之难。虽然历史上的金融危机在规模、程度和影响范围上各不相同,但无不说明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发展的同时对金融体系构成严重威胁。

    各种金融产品的初衷都是为了用来防范或者分散风险,满足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只不过在金融市场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金融产品又被人们当作的工具,进行投机。

    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经济环境发生巨变。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经过战后近20年的快速发展,通货膨胀和市场利率上升迅速,波动加剧。为求得生存和发展,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开始了大量的迎合市场需要创新工具规避风险、与时俱进嫁接技术创新、寻找监管漏洞规避监管等方面的金融创新。60年代开始的国际金融创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新的目的、特点、成因均有所不同。比如说,60年代的金融创新旨在逃避金融管制,70年代的金融创新主要是为了逃避利率和汇率风险,而80年代的金融创新除了规避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外,还出于创造信用的目的。

    当金融危机一次又一次来临,更加频繁,花样翻新,特别是本次由美国次贷衍生证券产品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逐渐由金融渗入到实体经济中,并逐步引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各种新型金融产品更是被各个方面加以批判。于是乎,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成为历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万恶之源。

    金融不发展自然不会有金融危机,金融要发展就必然碰到问题。每一次金融危机后的金融业的改进又都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

    我们把美国次贷危机放在一个更长的历史空间来研究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上个世纪30年代末之前,美国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都是采取吸收存款资金、放贷、收账,独立承担坏账风险为一体的金融服务模式,跟今天中国的的住房按揭贷款、消费信贷市场情况类似。其优点是坏账概率一般会很低,风险可控。缺点是这种贷款流动性太差,银行可能提供的按揭贷款资金规模很有限,这与美国整个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符合,更满足不了美国政府为美国人民制造的人人均有大房子住的梦想的需要。为了让更多美国家庭能买到自己的房子,首先必须解决这些按揭贷款的流动性问题。为此,1938年推出的半政府机构———联邦住房按揭贷款协会(FederalNationalMortgageAssociation,简称FannieMae),专门买那些银行想转手的按揭贷款。1970年美国又成立了一个叫政府住房按揭贷款协会(简称GinnieMae)的半政府机构,购入住房按揭贷款并将其打包分成股份,以可交易证券的形式向资本市场投资者出售。之后,围绕住房按揭贷款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几乎到了眼花缭乱的程度。在过去70年里,围绕住房按揭贷款的多种金融创新为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带来了今天正在发生的金融危机的严重后果。

    三、创新风险揭示不充分及监管创新不匹配是危机的根源

    “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原因是次级贷款,根本原因是房地产泡沫持续膨胀;其外在表现是金融创新过度,其内在根源是对金融创新监管不力。”①由于任何金融创新都有“起作用的不确定性”,在化解或掩盖了既定风险的同时也突破了现有的可控范围而产生新的风险。我们更深入地探析时下的金融危机就不难发现危机的根源在于政府放松监管,很多发达国家的问题事实证明不仅是监管放松,更多的是对金融创新产生的风险认识不足而导致金融监管创新不力,进而导致金融监管缺失。

次贷危机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用、信用评级、信贷、市场经济

人类社会的交易方式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物置物阶段;随着货币的产生,交易也发展至以货币为媒介的第二阶段;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形成了以信用为基础的第三阶段,也可称之为信用经济阶段。信用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主要经济交易方式是建立在诚信原则的基础上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信用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我国现代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经济发展至市场经济后,信用对经济的影响与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承正比。

信用应用于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最被人所熟知的表现形式就是信贷。将信用体系发展最具规模、系统最完善的国家是美国,美国将个人信用评级引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购房购车,小到行车购物,都与个人信用挂钩,即使是一次毫不起眼的公车逃票也会被记录在个人信用档案里,这种记录在银行等部门的内部信用系统中的信息,通过部门间资源共享,大大增加了个人信用账户的透明度,也为其应用在领域奠定了基础。良好的信用系统使美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各种债权债务关系的密切,使信用成为维持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而这一条件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引发各种债务危机、信用危机,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这种信用系统瘫痪所导致的经济危机不仅仅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甚至会影响到全球的经济,以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为例,信用系统如此发达的国家,居然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次贷危机影响全球,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其负面效果至今无法消弭。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大致分为【1】:1、优级(Prime)贷款,贷款对象是信用评分最高的个人;2、准优级(near-prime)贷款,贷款对象是信用评分较高但信用记录较弱的个人;3、次级(subprime)贷款,贷款对象为信用评分较差的个人。

由于金融机构监管缺位,在房价虚高的大环境中,买房者期望通过炒房获得利益,银行期望通过房贷获得利益。在高利润的驱动下,银行降低贷款门槛,贷款给信用等级低的买房者,最终当美联储连续十七次加息后,房价回落,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大量次级贷款无力偿还,致使相关的金融机构出现巨额亏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演变为次贷危机,从而影响了全球的经济。

纵观我国金融市场,信用对经济的发展也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例如电子商务中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将网络交易与信用评价项挂钩,使交易双方形成自我约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买卖双方通过网络交易产生的信用的猜疑,从而大大减少了网络交易的欺诈行为。

我国的信用评级系统还远不如美国发达,尽管我国银行已经开始对个人信用记录在案,建立个人信用账户,但目前仅限于记录个人消费及还款情况,以及个人收入情况,无法对个人资产负债进行统计,即使记录在案的信用信息也不乏一些虚假信息,银行间、各相关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也不如美国完善。在目前的信用体系尚未完善的条件下,着眼我国的房地产信贷市场,由于信用信息库数据的不完全,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发放贷款具有极大的风险,而我国目前房地产过热,加之银行监管不力,滥发贷款,形成了开发商用银行的钱盖房,买房者用银行的钱买房的现象,这其中的呆账、坏账、死账不可避免,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银行的损失可想而知。当然由于2010年楼市过热,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手段,包括提高首付贷款比例、提高贷款利率等给楼市 ,要求各商业银行加强对发放房地产信贷的监管,但是由于各大商业银行或多或少的与房地产商存在债券债务关系,银行自身利益被绑架,对于房地产商的信贷并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从严,处于对利益的追求,使银行监管制度形同虚设,贷前、贷中、贷后审查没有切实的执行,增加了信贷的风险,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进而导致房价居高不下。

次贷危机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贷分析;借贷管理;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是金融会计专业中一门专业性和实战性很强的学科,是金融和会计知识的结合与拓展,是两者综合素质的集成,比较偏重金融知识但是对会计专业知识比如对各类财务报表的分析和运用有极强的要求。《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对真实金融机构运作各种贷款产品的认识和独立分析和管理各种贷款产品的能力,更让学生对个人自身的财务管理甚至创业也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案例教学方法在《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特点分析

1.课程重点与难点

《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今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运作和管理,重点知识内容涉及贷款管理的基本规则、贷款政策、贷款管理制度、贷款种类和评定借款人信用、借款企业的财务分析和非财务分析、贷款担保管理、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管理、贷款风险管理等。特别是学习这些知识点时必须学会综合运用宏观市场环境分析,统计信息,微观金融信息,财务报表信息,审计信息和一些金融数学模型,因此课程需要非常宽泛的统计、金融、会计学等基础学科知识,再融合系统性的贷款理论知识,所以会计专业学生在初始接触这门课程时多多少少都会感到一些困难、复杂和困惑。

2.课程理论性、实务性较强

由于我国中等基础教育仍旧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一个知识点,而进入大学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能够融会贯通,灵学活用。《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是建立在财务会计,货币金融,统计学等基础课程上的综合性应用课程,更多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门课程,体现一个合格现代信贷人才综合素质的课程。

难点在于信贷的理论知识部分,学生虽然可以硬性的背下来,但是对于实际灵活运用和操作时却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放眼全局,做出有效地判断,甚至有的时候对于一些理论知识也和他们现有的社会认知观有冲突,比如在分析中小企业贷款时学生总弄不懂为什么中小企业的贷款比大公司的贷款要更难处理,过程更复杂。学生很感性的认为中小企业因为规模不大,业务不会太复杂所以财务账目更为简单,如果有好的产业项目,金融机构不是更容易获取有效资料,小的企业难道比大的企业还难处理和管理么。因为学生缺乏实际社会生活体验,他们没有在银行和企业工作的经验也缺乏对社会的认知,所以并不了解现实中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是由于其一,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数量多、规模小,单个企业需要资金量少,而且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竞争性领域,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和淘汰率高,所以银行等金融机构认为它们融资风险大,投资回报相对较低;另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透明度差,造成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确定性,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很难收集到借款人的全部信息,或者收集、鉴别这些信息需要花费巨额成本,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成本和监督成本上升,再加上银行等金融机构追求规模效应等原因,所以它们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因此对于教授《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这门专业性较强,知识面要求广,而且理论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涉及到现今个人、大型,中小型企业贷款、国际商业贷款的分析、运作和风险管理等的课程时,课程结构安排上是不应同于常规教学手段的,案例教学法强调“重基础、讲应用”灵活运用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使得教学知识深入浅出,生动易懂。运用案例教学法“重技能、讲操作”的原则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人员的角度有效思维,进行逻辑分析,在课堂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加深其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十分显著的效果。案例教学法举例说明借款企业财务分析、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管理、贷款风险管理、贷款业务操作流程、贷款营销技巧等并且增加实务操作性及技能性较强的练习,目的是能够着重结合实际解释理论知识、让学生感性和理性认知达到统一,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并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的尝试

1.案例设计

针对课程理论,实务性较强,知识面广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又对于社会缺乏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知。按照《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每堂课的知识点设计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案例,可以从各财经报刊杂志选取相关资料,也可以根据平时搜集的信贷实例、动态信息,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编写案例,确定案例包括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案例还应该注重时代性,新颖及时且有当代现实意义。

例如在讲个人贷款以及消费信贷立法等时设计‘一个信贷经理人的一天’的案例还原真实的银行信贷职员审批个人贷款的流程以及审批理由和注意事项,学生容易自我带入角色,关注重要部分处理方法,进行逻辑性思考。

例如讲到信贷风险管理时选取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为例,引导学生了解次贷危机发生的整个过程,如何从一开始贷款给信用级别高的人买房,到后来商业银行放宽条件,只要贷款人同意买房,信用很差的那些贷款人商业银行也可以把他们的信用记录填成优良,从而可以办理抵押贷款,买不起房的人就能买得起房子了。买房的人多了,房价上涨,买房的人既可以住房,还可以等待房产增值,买房人并没有风险,因为商业银行用贷款替买房人把钱付了。其后,商业银行把所有的房贷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按揭证券(MBS)卖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购买这些按揭证券后,设计金融衍生产品-次级债券-债务抵押债券(CDO),卖给投行的大客户,如此,次级债就全世界卖。为了打消投资者购买投资银行次级债券的担心,投资银行设计了一款新产品-信用违约掉期(CDS),这样买次级债的投资者如果担心风险的话,还可以买信用违约掉期,让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风险,这样次级债就大方地卖向了全世界。看起来很美,然而一旦房价下跌,那些本来就买不起房的人又还不上钱,银行就会面临巨大的亏损,整个金融链条上的机构都大面积亏损,造成影响世界的金融危机。这个案例给学生解释了信贷质量管理和信贷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运用这些具有当代现实意义的案例,激起学生的参与讨论的兴趣,课下还积极找资料学习,不仅仅是增强了教学效果,这样的案例有以一当十的作用。

案例的设计还可以选择身边发生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符合认知规律的案例,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助学贷款、房贷、车贷、信用卡的案例,引发学生情感的认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触发他们参与的愿望。这些具体到身边的案例的选用具有一定代表性,有助于使学生直观地、形象地学习相关的借贷理论知识,具有操作性,更具有教育和指导作用。

2.案例教学

《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同时运用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两种方式。以‘珠三角某制造企业贷款500万新建3间厂房’为例,教师先向学生介绍案例,企业简介、公司经营、项目情况、财务账目等,然后提出讨论问题:1该企业的承债能力和资金的周转情况如何。2借款人还款能力如何。3抵押物的情况如何。4授信可行性分析。给30分钟时间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时学生要运用会计,统计知识做财务数据分析、计算企业还款能力、银行贷款风险等方面计算,对于计算结果要和这家企业的经营情况、项目目标等一起做归纳,分析等。

小组讨论时教师在一旁看、聆听,作简短引导,不做判断。小组讨论完成后,选取不超过5个小组派代表针对上面四个问题给出他们的分析和结论,这几个小组代表发完言,教师询问剩余的小组有什么补充意见或者不同意见,每个小组都要贡献出观点,最后教师点评讨论过程,客观地评析每个小组学生的表现。对于每组学生发言,教师做简要总结,肯定好的分析思路和见解,指出存在的缺失和进步空间。教师要求学生在案例讨论后作报告笔记,这样敦促学生认真参与学习并且锻炼培养学生专业性书面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深化

《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堂下给学生布置一个大作业,例如选择一个公司然后从银行的角度多方面分析这个公司的财务状况,现实经营状况等,决定这家公司是否具备某方面贷款资格。把学生分成3-4人小组让他们小组合作采集制作案例,学生的父母、亲戚有在大、中、小型企业工作的,也有的开公司的,学生可以选择身边的事例自编案例,也可以选择市面上任何一家公司做为设计案例对象,但是案例来源一定要清楚。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以银行专业的角度来分层次分析他们设计的案例,最后各组准备好材料和PPT,进行一场案例报告会。学生在整个亲身实践体验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感性和理性相结合,提升了对《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三、《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教学的案例易精不宜多,课堂语言要通俗。

每堂课的案例要按照教学目标和知识点坚持精挑细选,决不贪多嚼不烂,让学生感到案例内容脉络清晰不重复,知其所以然。课堂讲授案例时应坚持用通俗的语言举案例、打比方让学生更容易了解专业词汇术语的含义,并反复使用这些专业词语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讨论案例问题的时候多用专业词汇术语,因为专业是需要培养的,习惯成自然。

2.不能忽视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

除了案例教学,还需要大量计算训练来锻炼学生熟练掌握信贷分析的方法,所以作业和测验都必不可少。还有辅助工具的运用,比如运用Excel的内置函数进行统计与运算,做出分析表等,是案例教学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不能忽视其它教学手段的运用。

四、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在《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中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业务素质,更让学生对个人自身的财务管理,毕业后尽快适应和参与工作甚至创业也起到启发作用。案例教学还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金融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Milind Sathye, James Bartle, Raymond Boffey, 2013 Credit Analysis and Lending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