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次贷危机原因分析

次贷危机原因分析

次贷危机原因分析

次贷危机原因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事件 原因分析 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2.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10-048-04

一、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情况及影响

(一)次级房贷危机爆发的基本情况

3月13日,纽约股市遭遇了2007年第二个“黑色星期二”,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暴跌242.66点,收于12075.96点,跌幅达1.97%,下跌幅度仅次于2月27日,是美国4年来第二大单日跌幅,全球股市随之下挫。标普500指数和NASDAQ指数的跌幅分别达到了2.04%、2.15%。在所有行业中,金融和建筑股受创最重,标普金融股指数下跌3.2%,住房建筑股指数下跌4.6%。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因濒临破产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是这次股市暴跌的导火索。

3月1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的一份文件显示,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必须在短时间内偿还84亿美元的债务,但该公司表示并无足够的现金流支付这些债务,而且已经停止接受新的房贷申请。3月13日,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2006年第四季度房贷市场季度报告,称2006年第4季度美国抵押贷款违约率(逾期30天或30天以上偿付贷款的比率)创四年来新高,达4.95%。其中,优质抵押贷款违约率从2.4%提高到2.57%,面向低信用客户的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从12.56%增长到13.33%。

此后,纽约股市因次级房贷危机多次出现波动。特别是2007年7月以来,随着企业和投资机构公布业绩,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越来越多的问题被曝光,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房屋抵押贷款投资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 Investment)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股市又遭遇重创。8月9日纽约股市收盘时,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比前一个交易日下跌387.18点,收于13270.68点,跌幅达2.83%,同日,欧洲及拉美主要股市全线暴跌,10日亚太地区主要股市开盘后也是跌声一片,亚太股市正经历着2001年911恐怖袭击以来的最严重下跌。

(二)次级房贷危机的传导效应及影响

以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为标志,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爆发,由此引发市场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投资者对房地产业、金融业以及美国经济的担忧。甚至众多投资者已经开始担心由此可能引发全球更大的经济、金融危机。据有关资料显示,次级房贷危机逐渐显现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

1、伴随次级房贷危机的出现,遭受冲击最大的是一些从事次级抵押贷款业务的放贷机构。如美国最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全国金融公司,业绩严重缩水,第二季度利润比2006年同比下降了33%,财务报告显示该公司被拖欠的贷款占全部非优先级贷款的比例达到20%,该公司也面临破产的危险。据不完全统计,自2006年11月至今,在美国的100余家次级贷款公司中已有80余家宣布停业,其中11家宣布破产。8月6日美国房屋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申请破产,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住房抵押贷款机构。与新世纪金融公司不同,该公司并非次级抵押贷款商,这表明美国的房贷违约现象已波及到信用等级较高的优质房贷客户,预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已经开始扩散。

2、持有次级抵押贷款资产的公司以及与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相关的银行机构,包括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大型银行与保险公司等,将面临资产减值损失。2007年8月5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宣布,由于次级房贷危机拖累,旗下两只投资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基金倒闭,投资人总共损失逾15亿美元,负责此项业务的共同总裁和共同首席运营官澳伦.斯佩克特被迫当天宣布辞职。目前,始于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已经波及其他西方市场。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暂停旗下三只涉足美国房贷业务的基金的交易。受次级房贷危机的连累,我国部分直接或间接投资于美国“资产证券化”的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也将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

3、相关次级房贷机构的停业或者亏损,可能进一步引发银行等最终贷款者快速收紧信贷或进一步提高贷款利率,致使主要金融市场局部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从而影响金融业的经营与稳定。次级房贷危机如果进一步升级,并扩大至更多金融领域,将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更加剧烈动荡。

4、房地产是影响美国经济走向最敏感的产业之一,虽然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次级房贷危机正在危害美国经济主体,但如果在美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个人消费开支也因资产缩水而受到挤压,则会对美国整体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世界经济也必然受到一定的冲击。

目前,为防止次级房贷危机进一步扩大,针对纽约股市暴跌,欧洲、亚太股市被波及的情况,美联储和欧洲中央银行等纷纷采取注资措施,希望通过向货币市场和银行系统提供巨额资金恢复投资者信心,保持金融市场稳定。甚至8月17日为促进恢复金融市场秩序,美联储大幅度降低再贴现率,下调0.5个百分点。但收效究竟如何,这次次级房贷风暴的后劲还有多大,会不会继续蔓延并演绎“蝴蝶效应”,现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二、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简介

1996年新世纪金融公司成立之初,只是一家位于美国加州的小银行,成立当年的贷款总额仅为3.6亿美元。1997年,新世纪金融在NASDAQ上市,至2005年,其贷款额已上升到560亿美元,成为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快速扩张源于美国具有一个活跃的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和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为了准确把握次级房贷危机爆发的原因,有必要首先对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进行了解。

美国房地产贷款市场大致可分为三类:优质贷款(Prime)市场、次优级的贷款市场、次级贷款(Subprime)市场。“次级”及“优惠级”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为划分界限的。信用是申请贷款的先决条件,美国人一般都有个人的信用评级,大多数人的信用得分处于300-900的范围内,越高越好。依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优惠级”贷款市场面向信用额度等级较高(通常信用得分大于660分)、收入稳定可靠的优质客户。而“次级”贷款市场则是面向信用程度较差(通常信用得分低于620分)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贷款。由于优质抵押贷款门槛较高,大量信用程度较差的借款者只能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寻求贷款。但即使是在次级市场,信用特别低的人仍然无法获得贷款。因对信用要求程度相对较低,次级抵押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2-3个百分点。

在美国,向信用较低的人提供贷款的机构有多种,有的放贷机构是独立的,有的则是提供优惠贷款的金融机构的附属业务部门,一些大金融公司也为次级放贷机构提供贷款支持。由于利率相对较高,次级贷款对放贷机构来说是一项高回报的业务,但由于次级贷款对借款人的信用要求较优惠级贷款低,借款者信用记录较差,逾期还款比例较高,因此次级房贷机构面临的风险也更大。

此外,除了存在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美国还有一个活跃的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即抵押贷款的转让市场。可分为证券化市场和非证券化市场两部分。个人贷款者向抵押贷款公司申请抵押贷款,然后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从抵押贷款公司手中购买抵押贷款,并将它重新打包成抵押贷款证券后在资本市场出售给投资者来分散风险,这一过程称为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过程。而非证券化市场则通常是指由投资银行、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人直接买断住房抵押贷款,从而实现相关债权主体的直接转换。

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除了可以为抵押贷款公司提供融资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风险的转移与分散。在非证券化的转让过程中,购买贷款的机构投资人从抵押贷款公司手中承接了大部分风险;而在证券化市场上,贷款风险则被分解成一个个小的资产包,被部分或全部转让给证券化产品的投资人,从而在转移风险的同时也相对地分散了风险。

(二)次级房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从表面上看,美国第二大贷款抵押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和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破产的直接原因是有关大银行收紧信贷,大银行停止向其继续提供融资。在没有大银行支持的情况下,这两家抵押贷款机构现金流断裂,既不能接受新的贷款申请,也无力满足以前的全部贷款承诺,正常经营难以为继,只有申请破产保护。但是,从根本上看,次级房贷危机爆发的偶然性中却孕育着自身的必然性。这些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贷款机构之间盲目降低贷款条件,恶性竞争,埋下了危机的种子。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之中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许多放贷机构调低了针对所有借款人的信用门槛。不少放贷机构开始向一些信用等级较低的借贷人推出次级抵押贷款。一些次级贷款公司受利益驱使,开始了更加激进的信贷扩张,甚至推出“零首付”、“零文件”等贷款方式,不查收入、不查资产,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仅需声明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一些放贷公司甚至编造虚假信息使不合格借贷人的借贷申请获得通过。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根本不可能借到钱或者借不到那么多钱的“边缘贷款者”,也意外地获得了贷款。美国近年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可谓非理性快速扩张,2006年次级房贷总资产规模已经达到6400亿美元,相当于2001年的5.3倍。过于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虽然活跃了房地产交易,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积累了较多的风险隐患。

2、房地产市场膨胀过后持续降温,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新的融资。自2000年美国经济不景气时起,布什政府用低利率再配合减税措施,鼓励大家购房,从而逐步带动了一波以住房为标的的持续上涨的资产市场。从2000年-2006年,美国全国房价上涨了80%,涨幅为历史之最。其中,据美国联邦住房企业和观察办公室统计,仅2004年一年,美国房价平均涨幅就高达11%,为1979年以来最高纪录。在这期间,房地产销售人员是把房子当成“印钞机”的概念进行推销的。

但从2006年开始, 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迹象,房屋价格开始持续走低。据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第二季度美国单户住宅中间价格为22.38万美元,比上年同期下跌1.5%,连续第四个季度下跌。在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的时候,放贷机构和借款人以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进行抵押再融资就可以了。但事实上,一旦整个住房市场存在降价预期,借款人很难再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去,房屋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地步。而逾期还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情况一旦大幅增加,次级市场就可能发生严重震荡,并波及整个房贷市场。对于放贷机构来说,更需要的是还本付息,在房市低迷的情况下,第二还款来源的抵押房产的拍卖不仅需要较长时间,而且通常售价较低,难以弥补贷款损失。

3、持续不断的加息,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在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以后,美联储的降息力度很大,从而刺激了消费者的借钱欲望。但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间美联储连续17次调高利率水平,基准利率从1%调到5.25%,导致以浮动利率为主的次级抵押贷款利率不断提高,借款人的还款负担逐渐加重,还款压力迅速增大。在不堪重负的情形下,违约现象大量出现。据统计,在2005年办理的次级贷款利率现已普遍升至12%左右,一些人的利率甚至高达20%,借贷人每月的还贷数额也因此上升了30%至50%。很多贷款者,成为名符其实的“房奴”,特别是那些“次级信用”的人,如打零工、新移民和年轻单身母亲等类人,如今就面临着没法付出利息的窘境,更别说偿还本金了,于是抵押贷款市场违约率不断上升。

4、高风险房贷产品创新对房贷市场泡沫形成推波助澜。美国次级房贷在2003年推出时,曾被认为是一项了不起的金融创新,因为它圆了没有充分财力置业且信用欠佳人的购房梦想。在众多次级市场贷款公司 “创新精神”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房贷产品大量涌现。比较有名的如:无本金贷款(Interest Only Loan),3年可调整利率贷款(ARM,Adjustable Rate Mortgage),5年可调整利率贷款,与7年可调整利率贷款, 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Option ARMs)等。这些贷款的共同特点是,降低贷款初期的贷款利率,一般在还款的开头几年,每月按揭支付很低且固定,等到一定时间之后,还款压力陡增。上述新产品深受追捧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借款者想当然地认为房价至少在他们认为的“合理”的时段内会继续上涨,而且房价上涨的速度会快于利息负担的增加。二是放贷机构极力推广这类产品,并有意忽视向借款人说明风险和确认其偿还能力的工作。更变本加厉的是,随着偏好高风险的对冲基金及其他投资者进入这一市场,放贷机构推出了多种多样的更高风险的贷款新品。很多炒房地产短线的“信用优质”人士认定房价短期内只会上升,自己完全来得及出手套现,还有众多“信用一般”的人,用这类贷款去负担远超过自己实际支付能力的房屋。但当房价持平或下跌时,这些贷款就可能变成高危品种,就会出现资金缺口而形成坏账。

5、次级抵押贷款二级市场转让过程中风险并未完全转移,利益相关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抵押贷款二级市场成就了新世纪金融公司等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规模扩张,但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残留最终导致了该公司的破产命运,对其而言,不彻底的证券化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因为在抵押贷款证券化后,各行业的联系更加千丝万缕。抵押贷款公司将手中的抵押贷款出售给银行,银行将它重新打包成抵押贷款证券后出售给投资者来分散风险。但同时,银行还会与抵押贷款公司签署协议,要求抵押贷款公司应取得最低业绩指标(否则可视为违约),在个人贷款者拖欠还贷的情况下,必须回购抵押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次级贷款公司的风险并未完全、彻底转移出去。另一方面,银行也难逃干系。如果要求回购抵押贷款的公司本身陷入困境无力回购抵押贷款,那么银行将不得不承担最后的损失。

三、对我国银行业房贷业务的启示及应对建议

综观这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危机,对我国的房地产和金融市场有何启示呢?不幸的是,对照美国次级房贷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似乎在我国局部地区也能找到它未来可能或者必然发生的影子。虽然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对我国影响有限,但次级房贷危机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及时采取措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一)我国局部地区具有次级房贷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1、我国将进入持续加息周期,房地产业面临利率上升的风险。我国经济从2003年开始就出现了过热现象,于今更是愈演愈烈,特别是2007年以来全国居民消费物价总指数(CPI)一直持续上扬,居高不下,其中6月份为4.4%,7月份为5.6%,创十年来新高,可以说现阶段经济已经面临通货膨胀的威胁。下半年以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宏观调控的措施可能更大,收紧流动性的力度也会越来越强。实践证明,货币政策总体从紧最可能采取的措施就是调高存贷款利率。2007年初至今我国已连续四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9年来首度升至7%以上,而且还将继续加息。在这种情况下,无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将不断走高,一定程度上成为个人住房贷款信用恶化和房价下跌的催化剂。

2、针对房地产的调控仍是未来一段时期的主基调,对长期房地产市场将产生深刻影响,房价后市不容乐观。出于房市健康发展的考虑,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但未能有效落实。今后将会出台更加综合化、具体化的措施,以使房价及炒卖活动有效地被压制。在此情况下,房市有可能进入震荡整理,甚至出现下滑。如果仍“调而不控”,房市继续过快上涨,最终也极有可能出现衰退或崩盘情况,如同90年代的日本或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的香港。届时,这两种情况最终都将引致银行住房贷款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其实这种教训在我国是有前车之鉴的,海南房地产因1993年宏观调控“泡沫”破裂留下的废墟,至今仍在海南金融业留下了深重的烙印。

3、房价过快上涨,加大了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价值风险。当前,在全球美元泛滥、人民币升值预期、流动性过剩等各种内、外部因素作用下,我国房地产业无论在投资、交易以及价格方面均出现强劲增长。根据建设部的统计,2007年1-5月,全国40个重点城市有17个城市商品住房平均价格同比涨幅超过10%,特别是深圳等城市甚至超过40%。深圳房价几年来持续过快上涨,2006年均价达到9956元,比2005年上涨32%,2007年上半年同比又上涨15%以上。另外据调查显示,当前过快增长的房市已是乱象丛生、泥沙混杂、投机盛行。部分开发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策划、参与或直接炒房进行房地产投机,加剧了市场紧张。房地产市场同股票市场一样,若陷入不规范、非理性繁荣,存在过热,甚至泡沫,当前在我国至少局部地区房价出现了“虚热”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房价泡沫上涨的情况下,银行以房地产为标的的抵押资产价值攀升,但一旦诸如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预期、奥运情结等国内外因素出现拐点,房市出现逆转,房价出现大幅下调,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就会恶化。因为虽然这些贷款都有抵押,但银行要的是还本付息,而不是土地或房产等抵押物。

4、在房贷快速增长的同时,由于科学管理仍不到位,银行面临的风险也在日益累积。这些年我国个人住房贷款普遍增长很快,以深圳为例,2002年末,全市个人消费贷款(其中绝大部分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仅为786亿元,而2006年末则达到178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1.78 %。2007年上半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2256亿元,比年初增加471亿元,增幅26.39%。但是在房贷快速增长的同时,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

一是近几年我国银行业在向零售银行转型过程中,普遍视住房按揭贷款为优质资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个别银行过度迎合客户需求,放松业务办理条件,贷前审查流于形式,贷中向客户提供不合理的便利,贷后疏于跟踪管理,从而为不良个贷增长埋下隐患。

二是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虽然没有次级抵押贷款之分,但对一些按揭贷款者来说,估计其中很大部分人甚至连“次级信用”都没有,风险并不比美国低。近几年的个人房贷现场检查也表明,存在大量用假收入证明等虚假文件到银行进行虚假按揭、套贷、骗贷等现象。这部分住房按揭贷款者所具有的信用,可想而知。只不过在房价上涨期间,上涨的房价会把这类缺乏信用的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掩盖起来。

三是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近年来许多银行在个人房贷方面纷纷推出刺激消费的新品种,如“房贷通”、“循环贷”、“气球贷”等,其中如“气球贷”等具有类似美国可调整利率贷款(ARMs)的特征,这种按揭产品实际上隐藏了一定风险。银行在营销贷款时对借款人可能的风险调查也不充分。

四是一些不良房地产开发商、房产中介、评估机构等相关利益者串谋,高估房价、虚构交易,套取、骗取银行房贷资金。一些中介在二手房交易过程中甚至凭借信息优势,挑动银行之间竞相压低按揭门槛,形成无序竞争,既加大了银行的经营成本,也给银行带来极大的信用风险。

综上分析,我国有些方面和局部地区与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发生以前的情况比较相像,造成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因素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国当前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中。对于我国房贷市场来说,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只不过在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依然繁荣时大家视而不见而已。因此,各银行业对此都要保有高度的警惕,避免重蹈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覆辙。

(二)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审慎应对,防患于未然

1、各银行应重视对住房信贷市场的监测和分析预警,准确判断房地产价格变化趋势,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房价回落的不利影响。要积极开展“房地产贷款业务风险压力测试”,模拟在房价下跌或者其他政策改变的各种情况下,给银行带来的风险,提防住房信贷危机因素的累积。各银行应进一步健全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在业务拓展与风险管控之间取得平衡,未雨绸缪。

2、各银行应严格保证现行按揭贷款首付政策的执行,并适时对银行按揭首付比例进行结构性调整,对90平方米以上、按揭第二套房等情况,可考虑将首付比例提高到40-50%。当前应有步骤、有计划地通过增加首付比例、严格资产评估、提高贷款门槛等方式提前将银行的信贷风险加以释放。同时,各银行应采取严格的贷前调查杜绝虚假按揭,并加强贷后的跟踪管理。

3、各银行应重新审视“住房按揭贷款为优质资产”的观念,从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教训来看,不要把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一味看作优质资产,而应当视为一种风险较高的贷款,只不过这种贷款的风险具有周期性、滞后性等特征而已。现在要居安思危,在形势表面大好的情况下,清醒认识到潜在的系统风险。当前,各银行要打好基础,扎好篱笆,按照贷款数量足额提取拨备,对该核销的要及时加以核销。

4、各银行在贷款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实际还款能力,而不能仅仅依赖抵押的房产等第二还款来源。在发放贷款时仅考虑抵押物的变现价值这本身就是一个误区,因为银行不是当铺,抵押不应也不能替代对借款人实际还款能力的评估。

5、各银行应开拓思路,积极探索并尝试利用衍生品或证券化分散风险,避免房贷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银行在房贷创新产品的推销过程中,应切实坚持“买者自负”与“卖者有责”的原则,让借款人充分权衡自己的收入水平和偿付能力,避免不自量力,过度举债。

6、银行同业应加强自律,共同为房贷市场营造理性、有序的竞争氛围。各银行同业之间应建立不良中介黑名单制度,尽快实现个人不良信用的信息共享,携起手来,将低信用、炒房者等摈弃于银行信贷门槛之外。

次贷危机原因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金融系统;实体经济;金融危机理论

一、基于金融系统的视角考察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学术界关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从金融系统的视角考察,理论与实务界已形成三点共识:

(1)过度的金融创新与金融自由化是导致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

Yuliya Demyanyk和Hemert(2008)等从信贷标准和信贷质量下降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降低的信贷标准和信贷质量造成的。而信贷标准和信贷质量的双双下降与住房价格的持续上涨不无关系。一方面,2001-2006年房价不断上涨,金融机构发放了大量次级贷款。其中,次级贷款2003年4000亿美元,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14000亿美元;次级抵押贷款比例从1993年开始起步发展到2005年的20%。而监管机构几乎难以及时发现这些贷款的真实状况及其高风险,因此,这段时期美国抵押贷款的质量整体上不断下降,低质贷款的过度膨胀最终酿成了如今的危机。

另一方面,由于房产价格不断上升,大量新的信贷机构进入抵押贷款市场,追逐高收益,加剧了机构之间的竞争,导致信贷标准下降和贷款者承担的风险提高,而抵押市场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欺诈行为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的上升,过高的风险也造成金融市场的动荡(Dell'Ariccia etal,2008)。

然而,以上分析和研究是在理论的层次上展开的,对实际的解说和操作可能不具有明显的有效性,从实证研究中才可增加其可信性。因此,Keys、Laeven等(2008)利用美国次债市场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次贷危机的发生机理主要源于证券化的过快、过度发展,随着一些非流动性贷款转化为流动性债券,金融机构对借款者的评估和监测动力明显降低。因此,证券化程度与监控力度显著负相关,过度证券化对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难逃罪责。

(2)过度放松的金融监管和分散的金融监管架构加速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美国的众多财政金融要员如Paulson(2008)、Bernanke(2008)都支持这一观点,纷纷提出改革美国金融监管架构的短期、中期及长期建议。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的埃里克・马斯金教授认为这一危机发生主要应是美国政府的错误,是监管的失误。他表示,过去很多年间,美国的大量房屋抵押贷款发放都相当宽松,但实际上其中很多根本不应该批准。马斯金说,金融业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存在所谓的“外部影响效应”,这种外部影响会产生连锁效应,从而影响到所有金融行业当中的主体。因此,马斯金认为,金融行业需要监管,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使金融行业的这种外部效应不致失控,这在以前都有过非常惨痛的教训。比方次贷危机就证明了我们的监管失效,如果监管有利的话,一开始这个危机就不应当让它产生。

因此,邓翔(2008)指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是由于金融监管未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从而导致监管的缺失。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高飞、胡瞿(2008)在其研究基础上,从金融监管的角度进一步剖析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出金融分业监管不适应综合经营,缺乏协调和权威的监管机构同样也是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3)金融市场上道德风险的上升、市场信心的下降加剧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关于这场危机的原因,专家及学者给出了诸多分析,这些分析均有道理,而且有的已探及成因的深层部位。Mian和Sufi(2008)等人认为美国抵押信贷市场违约率的上升导致美国房地产市场萎缩,引发了次贷危机,随着市场上道德风险的上升、市场信心的下降,危机蔓延到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亚洲公众知识分子(API)奖学金计划高级研究员Michael Mah-Hui Lim(2008)认为,道德风险问题激励了银行的风险承担,弱化了风险约束机制。2001-2005年美国的银行抵押贷款供给迅速上升,供给的扩张将原来无法获得抵押贷款的边缘消费者拉入抵押信贷市场。与此同时,快速上升的抵押信贷供给导致借款者风险的迅速积累和房产价格溢价上升,进一步提高了消费者的风险偏好,抵押贷款需求激增。道德风险上升所引起的抵押贷款市场非理性繁荣,为后来违约率的激增埋下隐患,是引发金融市场危机的重要诱因。

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刘桂峰(2009)从道德层面入手深究了其原因。他对美国人过度超前的消费理念及消费行为引致的全球经济失衡及生态灾难、美国银行业自身本性的迷失导致的虚拟资本在全球的泛滥作了分析,从而指出:不负责任的消费理念以及由此导致的奢侈无度的消费行为是构成这场危机背后最深层次的道德原因。同时进一步指出,过度的消费理念和方式使社会各阶层、包括银行家阶层过分逐利,银行本性的迷失是构成这场危机背后另一道德层面的原因。

以上三点均从金融系统的视角考察了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但金融危机根源于实体经济,并作用于实体经济。因此,如果仅仅从金融系统的角度,单纯地依靠救助金融机构或注入流动性等举措,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金融系统层面下实体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与深层次风险,甚至可能催生下一次金融危机。为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导致金融危机的实体经济的深层次原因。

二、基于实体经济视角考察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大范围的金融危机使西方的银行体系遭受重创,实体经济也未能幸免,且影响仍在继续。因此,有必要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剖析危机产生的原因。

杨公齐(2008)指出: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不少经济学家和权威人士从消费方式角度进行了反思。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接受我国央视记者采访时就谈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与美国人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有关。为了支撑此种消费方式,美联储不得不增发货币(美元)大量进口石油和日用消费品,以填补国内供给缺口,由此使美国长期处于外贸逆差状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兼地球研究所主任杰弗里・萨克斯说:在我看来,本次金融危机最基本的一个问题,就是美国居民过去几年消费过多。美国通过从中国、从全球的金融机构借款来为居民的消费提供融资,并且美国居民对未来很乐观,认为可以非常容易地获得借款,特别是房贷以及耐用消费品贷款,而现在由于金融危机,信贷供给减少,消费者失去信心,减少了消费,继而影响了资金的回笼和资产价格,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居民收入及消费支出的下滑。所以,我认为美国会经历一个螺旋式的通货紧缩周期。我国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光研究员和张弛认为:“长期以来,美国人依靠举债来投资和消费。随着储蓄率下降和债务率的上升,这种寅吃卯粮、举债度日的经济生活方式必然潜藏着很大的风险,构成这次危机的基因。”

同样,基于实体经济的视角,陈继勇、盛杨怿、周琪(2009)进一步剖析了危机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美国网络经济破灭激发的房地产经济泡沫是孕育金融危机的摇篮;21世纪初美联储先后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是金融危机的催化剂和导火索;全球经济失衡支撑的美国过度消费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全球金融体系中各国货币地位的不平等加速了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

三、基于虚拟经济视角考察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和高投机性等明显特征(曹莹,2009)。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一是它的高度流动性满足了投机需求,投机需求具有交易成本低、资金占用时间短、可导致巨大的财富转移效应等特点虚拟经济都可实现;二是高风险高收益带来的财富效应以及与之伴随的非理性的投机行为。高风险伴随着的必然是高收益,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涨必然带来的是巨大财富效应的示范作用,即使人们知道收益背后的巨大风险,也会因为投机博弈的心理,产生非理性预期并导致严重的投机行为,即“羊群效应”,加速泡沫的膨胀;三是高投机性特征带来的高杠杆化为人们的投机行为推波助澜。金融创新衍生工具的交易实施保证金制度,因而投机资本往往可以支配数倍于自身的资本进行投机操作,极大地推动了投机热潮;四是不稳定性使金融市场受到更多政治,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了市场波动,在泡沫破裂时危害迅速扩散。

实际上,以上学者都只是从虚拟经济或实体经济单方面来研究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只强调其中一方面而提出的原因必然是不全面,不完善的。虽然泡沫经济产生于虚拟经济,但这并不是说与实体经济无关。相反,虚拟经济中的泡沫因素大多是实体经济引致的。因此,在此基础上,杨兆廷、王元(2009),结合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双重角度出发,指出泡沫经济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是政府为了发展实体经济所采用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使银行等机构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信贷资金,过量的资金导致了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使虚拟经济中出现了泡沫。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能有效化解虚拟经济中的泡沫。反之,脆弱的实体经济则加速泡沫膨胀;二是金融自由化政策下缺少监管,泡沫膨胀时难以及时制止;三是实体经济中的紧缩政策,往往加速了泡沫的破裂。实体经济引致经济泡沫,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催化放大作用使经济泡沫发展为泡沫经济。由此,次贷危机变为金融危机。

四、运用金融危机理论考察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对于金融危机的成因及防范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李伟杰(2008)从金融危机的三代模型的演变过程分析了金融危机理论的沿革及发展。张金清(2008)从金融衍生品的信用创造机制研究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传导机制。张宇和刘洪玉(2008)从美国公共住房政策角度分析了次贷危机的形成。这些学者都是分别探讨金融危机理论的发展和次贷危机的成因,但是并没有将历代危机理论与美国次贷危机相结合,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刻的分析。

因此,许爽,隋涛(2009)在此基础上,将历代危机理论与美国次贷危机相结合,运用金融危机理论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文中运用费雪的金融危机理论,指出货币供应量扩张,利率不断降低,孕育了金融危机;运用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理论,分析得出金融创新导致了信用的过度扩张,使得信用风险不断放大;根据凯恩斯的投资需求不足理论与金德尔伯格的泡沫理论,指出利率提高、投资需求的下降,导致了资产价格下降,经济步入下行区间,因此金融危机爆发;运用金德尔伯格的泡沫理论,指出美国监管机构效率的低下。许爽与隋涛运用金融危机理论来分析美国危机的生成机理,有助于从危机的内在成因角度上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不是某个单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是上述几方面原因相互激励和助推,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学术界关于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原因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但事实上,不同的研究结论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内在联系或统一的。

参考文献:

[1]邓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基于帕加诺模型的实证检验[J]. 经济问题,2005,(10).

[2]程万鹏,李好好.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联性研究――基于Pagano模型的实证检验[J]. 山东省农业干部学院学报,2007,(1).

[3]董晓林,王娟.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内生增长模型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4]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务与政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韩正清.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7,(1).

[6]何广文. 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J]. 中国农村观察,2004,(2).

[7]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8]刘旦.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增长[J] .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9).

[9]谈儒勇.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及对中国的启示[J] . 当代财经,2004,(12).

[10]王莹,徐璋勇.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1]王莹,徐璋勇.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2]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 经济研究,2005,(9).

[13]温涛等.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9).

次贷危机原因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次贷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 比较分析

一、两次危机的成因比较分析

1、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1)出口大幅度减少,经常项目赤字巨大。亚洲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基本相似,同时它们的贸易结构相对单一,这就使得它们对发达国家需求的变化和贸易保护措施特别敏感。例如1996年国际市场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大幅减少,而这些亚洲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90年代转为以出口电子产品为主,因此,泰国的出口增长率从1995年的22.15%下降到1996年的0.11%。这对亚洲经济无疑是一次重击。

(2)“泡沫经济”也是引起这场危机的原因。当时,亚洲经济的繁荣发展有一部分也是依靠房地产拉动的,房地产的巨额收入使得大量资金进入这个产业,房地产价格暴涨。因此,亚洲经济工业化进程被缩短,货币化程度过高,多余的货币没有实际的劳务和商品作为依托。

(3)国际游资的参与是引起危机的重要原因。当时,以索罗斯领导的量子基金为首的投资基金在亚洲兴风作浪,使得一部分资金从亚洲撤出,造成这些国家货币的巨大压力,成为这次危机的导火索。

2、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

(1)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金融创新创造了大量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商业银行将次贷资产打包出售,并通过投资银行对其进行证券化,卖给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投资者。这不仅使银行将资金回收,刺激了房地产行业的繁荣,还使得所有相关的金融机构串在一起,同时又由于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性,使风险不断放大。

(2)信用风险管理不严格。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都假定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会持续增长,因此,发放贷款时就不考虑借款人的信誉。但是,房地产市场中价格是有波动的。在对信用风险监管不严格的情况下,如果房地产价格下跌,会给商业银行造成呆坏账,甚至是银行破产。

(3)房地产市场扭曲繁荣。从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美联储共降息25次。持续的低利率,使得房地产行业火爆,很多投资家也将资金转移到这个产业中,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越积越大。自2004年中期开始,发地产价格下跌,贷款位于率增加,引发连锁反应,并最终成为全球性危机。

3、综合比较异同点

通过比较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可以得出这两次危机产生的共同原因是“泡沫经济”,即资本流动性过剩,并没有充足的商品和物资作为基础。另外,还有经常项目赤字巨大、外债结构不合理等原因。最后,利率在这个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时由国际游资引发的,次贷危机是信用链条断裂的连锁反应。

三、两次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关注与研究

从亚洲金融危机到次贷危机,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来防范金融风险,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金融衍生品也随之出现。这些衍生品可以有效的将风险转移出去,但并不能消除系统性风险,因此,如果投资者以盈利性为目标,危机就会产生。我们应该加强对危机的研究,认识到其利弊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金融衍生品可以分散风险,推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风险只能分散,不能消失。我们必须把风险置于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2、虚拟经济要有实体经济作依托

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等都属于虚拟经济,一般来说,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实体经济作为依托,二者协调发展。虚拟经济极易引发泡沫危机,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国际金融全球化和其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次贷危机就是由于虚拟经济过快发展但缺乏金融监管的经济链条出现问题,引起一连串连锁反应,最后影响到实体经济。从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虚拟经济会产生大量的泡沫。因此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警惕泡沫的产生和积累,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

3、要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

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发生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各国金融监管过松。由此看出,无论是经济体制健全的发达国家还是经济体制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都应该加强一国的金融监管。在金融自由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金融的脆弱性不断加强,这就更加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尤其我国金融监管机制还不够完善,在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会有很多漏洞。因此,政府有效的金融监管十分必要。企业资金所有权的特点是资金大部分不是企业经营者所有的,使得企业的所有者更加倾向于从事高风险的业务,而这些业务很有可能对企业的债权人和整个经济造成损害。我国应该重视金融衍生品发展过程中得金融监管问题。

4、建立国际间的协调机制

在国际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为了维护本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国际间的互帮互助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忽略作为世界一份子的责任单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势必会导致一国的危机蔓延至全球。这也是次贷危机带给我国的启示之一。如今世界上有四大风险评估机构,表面上它们有利于风险控制,实际上关于个体与整体的矛盾任然存在。因此,在其他国家的经济发生问题时,为了防止其他国家的危机蔓延到我国,我们应该积极的与其他国家商量,采取措施来缓解危机,恢复本国投资者以及世界投资者的信心,为维护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星.美国金融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国际经济观察,2009,(12).

2.张红军.次贷危机是否与众不同.

3.秦柳.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与东南亚经济危机的比较国发展—兼谈中国应对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措施.中国发展,2009,(8).

次贷危机原因分析范文第4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不应仅着眼于国内金融机构的投资损失金额大小,更应该分析危机背后的教训及隐藏的启示。

次贷危机及应对措施

次贷是指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主要是抵押贷款机构对没有达到优惠住房抵押贷款放贷条件的贷款。一般认为借款者债务与收入比超过55%,或者贷款价值比超过85%的住房抵押贷款为不符合优惠住房抵押贷款条件。因为支持抵押贷款的资产评级欠佳,贷款机构给定一个专门的级别,称其为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 Mortgage)。

次级抵押贷款相比优惠抵押贷款而言,其违约预期率更高,所以风险较大,但是其贷款利率一般高于优惠抵押贷款2%-3%,利润丰厚,并且大部分风险通过证券化分散给了购买证券的广大投资者,因此吸引了大量的私营机构从事此项金融服务。

透视次贷危机成因

观点一:楼市的下跌和利率的上扬

在关于次贷危机的各种研究讨论中,大部分观点分析认为,危机产生的原因在于2006年美国楼市的下跌和利率的上扬。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1年美联储降息以来,美国房价快速上涨。房价的大幅上升导致住房次级抵押贷款需求的快速增加,而低利率政策和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提高了次级借款的供给。

尽管次级贷款利率高于优惠贷款,但并未影响次贷的需求。一方面购房者付出的高利息被房价不断上涨带来的资产升值所抵消,另一方面从事次贷的机构通过复杂的次贷品种使购房者不能客观估计自己的还款能力。如一种贷款方式允许贷款者本月未偿还的利息可以积累到下月,还款额度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从而失去控制。

观点二:不断降低的居民储蓄率

有学者分析认为,楼价和利率对次贷的影响只是表面现象,深层原因则在于美国国内居民储蓄率的严重不足。众所周知,在美国,高昂的违约成本会制约贷款人的随意违约行为。如果说楼价涨幅的放缓和利率的有限上升给贷款人造成了无法承受的风险,次贷危机的根源应该在贷款人的还款能力上。

判断贷款人的还贷能力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贷款人当期的可支配收入,二是贷款人的储蓄。从数据上来看,事实上美国的个人可支配收入一直在惯性增长。因此可以初步判断次贷危机的根源不在可支配收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在5%左右,2000年以来则一直在逐步下降,2004年甚至出现过负储蓄率。美国中低收入阶层的个人储蓄率预计应该比这一数字更低。因此,美国很多次贷的贷款人根本没有抵御任何风险的能力,这是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观点三:次贷市场的扭曲繁荣

另有观点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的本质在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各主体的收益激励结构和贷款品种设计带来的市场扭曲繁荣。

贷款机构将抵押贷款打包出售给特殊目的的机构,降低了贷款机构对贷款者信用资历、还款能力以及对贷款进行监督的动力。同时,由于贷款机构的收益与贷款数量相关而与贷款质量无关的收益激励结构使得贷款机构放松对贷款人的贷款标准。由于高级证券对担保资产的现金流享有其本金和利息的优先支付权,高级证券的投资者在资产违约率较高时也不会蒙受损失,所以对资产质量的监督也缺乏动力。上述两者对资产质量的漠不关心导致次贷市场业务的迅速扩大和资产质量的迅速下滑。

另外,美国次贷市场现有的各种贷款产品设计也是旨在通过降低贷款人初期的偿付额而诱使低收入家庭借款买房。贷款者寄希望于利用由于房价上涨带来的房产权益增值进行再融资来弥补自己未来可支配收入不足产生的偿付能力缺口,因此就使得投资者对自己的未来还款能力的过度高估。而实际上确定的偿还额度的上升与不确定的偿付能力必然导致了风险的过度积累。因此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市场过度扭曲繁荣的必然现象。

面对逐步蔓延的次贷危机,美国及一些国家都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增强市场流动性,挽救投资者信心。具体措施见表1。

这 两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机构通过出售手中其他金融资产来获取流动性,从而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资产平均价格大幅度下降,也就是金融危机的发生。美联储将注资的“小钱”进行“热炒”,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了危机的扩大速度及影响层面。后两项措施则更多的是在干预市场心理层面的稳定预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纵观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各种分析,不难发现,我国同样存在着房价上涨过快、央行频繁加息、贷款机构金融风险意识不强、市场监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如何避免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在中国出现,现在应该分析总结。

纠正楼市“只涨不跌”的错误预期,引导购房者客观评价自己的偿付能力。中国房地产市场自2005年底开始进入了价格快速上升的时期,房价在让普通民众望楼兴叹的同时也对早期投资楼市的获利者羡慕不已,很多普通人加入到楼市投资者的行列中。

鉴于看到的房价持续上升态势,普通投资者寄希望于利用由于房价上涨带来的房产权益增值来弥补自己未来可支配收入不足产生的偿付能力缺口。这种建立在错误预期下的非理性投资观念,已经将很多普通投资者陷入极其危险的财务危机中。因此,如何利用美国次贷危机的案例来纠正普通投资者的错误预期,引导购房者正确认识市场走势和客观评价自身偿付能力,是目前应该关注并实际去做的事情。

次贷危机原因分析范文第5篇

 次级抵押贷款是相对于标准抵押贷款而言的。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类:优质抵押贷款、次优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面向信用评级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因其信用要求程度低,其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利率高出2%~3%,其特点是“高风险,高受益”。巨大的利润驱使金融机构大量提高次贷的投放金额,因此美国存在大规模的次级抵押贷款则不言而喻了。

 二、次贷危机成因探析及其风险传导机制

 (一)次贷危机成因探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次贷危机的爆发同样也是众多风险长久积累的结果。事实上,次级按揭贷款债券本身就是流动性过剩和经济繁荣期金融机构过度乐观的结果。作为高风险高收益的贷款,次级按揭贷款市场近年来迅速扩张。但是随着美联储17次加息,导致房地产降温,次级按揭贷款人心里预期与偿付能力下降出现大量违约,从而冲击到贷款市场的资金链并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导致危机最终爆发。与此同时,房地产价格也会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双重因素的叠加形成马太效应,出现恶性循环,使危机更加凸显。

 再者,从微观角度分析,市场各参与者的行为也为次贷危机埋下伏笔。放贷部门见利忘险,丢弃了防范风险的经营理念,使次贷抵押贷款原有的放贷标准在高额利润面前变成了一纸空文,违背放贷标准,过度放贷;投资银行在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为了满足客户高收益的需求,降低了支持次级债券的资产质量;资信评级机构对部分次级债券的质量评估过于乐观,忽视了利率走高、房产市场降温等外部环境变化趋势;以及美国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缺失,没能及时发现次贷市场的风险以及没能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控制次贷市场风险的爆发和蔓延,这些因素都导致次贷危机最终加剧并爆发。

 (二)次贷危机风险传导机制:如图所示

 影响透析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影响次贷危机启示次贷危机启示次贷危机次贷危机透析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影响

 x

 三、透析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一)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不可小觑

 我国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中美双边贸易额为1891.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2%,增速回落4.3%,尽管美国仍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由去年同期的16.2%下降至目前的12.8%,其中,我国对美出口1403.9亿美元,增长9.9%,增速下滑8.1%,这更是自2002年以来我国对美出口增速首次回落至个位数。在报告中,海关总署将中国对美出口减速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蔓延和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相关专家认为,今年中国出口增速加速下滑已成定局,出口形势十分严峻。

 (二)影响中国GDP增速

 美国经济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贸易机制来传导的,即美国GDP增速放缓,消费疲软会导致其对于中国消费品的进口需求放缓,并进一步影响到中国GDP的增速。中国经济学家樊纲曾在“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会”上指出,中国GDP会被次贷危机拖累至少一个百分点。

 (三)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不能低估

 近日银监会常务副主席蒋定之在接受《财经》杂志专访时表示,美国次贷危机尚未见底,其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不可低估。随着2007年年报的陆续公布,许多金融机构的财务损失远超市场预期,表明危机的影响还在扩大。

 次贷危机对我国的金融市场造成了心理影响和示范效应。首先我国内地股市出现了高位调整。由于我国内地股市与港股联动性在逐渐加强,香港股市受到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传导至内地A股市场。其次,由于国际上商品期货价格关联度较高,美国次贷危机打击了国外的商品期货市场,也使我国商品期货市场上的各个交易品种延续了盘跌的趋势。再者,我国直接投资次级债的金融机构或多或少也面临一些损失。

 (四)对人名币汇率的影响

 我国海关总署的报告指出,受弱势美元战略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截至7月31日,相对于汇改当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18%,在削弱我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价格优势的同时,也相应提升了美国产品的出口价格竞争力。

 (五)我国境外投资将面临更大市场风险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货币紧缩,毫无疑问的加大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风险和投资经营风险。而且,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深入,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和离场情绪会引起更高等级的抵押支持证券的定价重估,进而会危及到我国境内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六) 我国货币政策“左右为难”

 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全球经济环境,也严峻挑战着我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信贷萎缩、企业获利下降等现象,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可能出现衰退。另一方面,受次贷风波的影响,全球的房地产、股票等价格剧烈震荡,使得国际市场上粮食、黄金、石油的价格持续上涨,全球的通货膨胀压力增大。所以,我国不但要面对美国降息的巨大压力,而且还要应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都使我国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抉择。

 (七)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受影响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今年出席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表示,从长期看,次贷危机的蔓延,可能会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不合理,市场层次少、交易品种不够丰富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证券期货交易公司规模偏小、品种仍然比较单一的问题比较严重。随着我国金融业和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大幅震荡,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运行。

 (八)我国房地产风险更加突出

 次贷危机使得我国房地产市场风险将更加突出。与美国相比,由于我国房地产信贷没有信用分级和风险定价制度,信贷资产没有实现证券化,假按揭和假收入资产证明并不少,房地产信贷风险情况不明且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内,因此房价一旦下跌,聚集在银行体系中的风险会集中爆发,鉴于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其对整个金融市场危害极其巨大。

 四、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1) 中国银行房贷业务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