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趣的科普知识

有趣的科普知识

有趣的科普知识

有趣的科普知识范文第1篇

教师在教学科普文时,往往存在着语文味与科学味的剥离,单一性和复杂化的离散等问题。普实和普适是一种教学理念,科普文的教学应该摒弃浮华与文饰,在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应该回归普实与普适。因此,普及、普实、普适,这就是教学科普文的三个维度,能同时达到这三个维度,也就实现了科普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科学性的三重境界。

【关键词】

普及普实普适科普文教学维度建构

科普说明文形式简短,集知识性、科学性为一体,教学这一类的文章时,老师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传授科学知识似乎成了主要的教学目标,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则成了附庸之物,其实,只定位于学习文本所承载的科学文化知识这种简单化的文本解读显然是不够的,而是应该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和广度来确立。

科普文究竟应该怎样教?笔者认为,关注科学知识的普及性,教学方法的普实性,教学策略的普适性,是实现科普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科学性”的有效途径。

一、从了解走向深究:科学知识普及的向度

什么是了解?科普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了解就是对科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当然,这仅仅是普及科学知识的低层次。根据学生的认识背景以及对知识的欲望,有的学生想对科学知识做进一步的深究,这是对科学知识的深度普及。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一文时,指导学生在书本中学习了解大熊猫的相关知识,这样全班几乎所有的孩子对大熊猫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还有一些学生对大熊猫特别感兴趣,他们渴望能对大熊猫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于是,老师问学生:“你们还想了解大熊猫的哪些知识?”有的学生说:“我想知识大熊猫的天敌是谁?”有的学生说:“我想知识大熊猫的生存现状?”有的学生说:“我想知识有关大熊猫的有趣故事”。这时,老师把大家感兴趣话题进行了分类,让大家回去搜集有关大熊猫的相关知识,下一节课的时候,在全班进行交流探讨。这样,就让学生们对大熊猫的知识从了解到深究,进一步激发和延续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这种从了解到深究的教学策略,始终根植于语文的沃土,很好的普及了科学知识。

二、从准确走向生动:科普文普实的教学取向

科普文主要承载着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等作用,因此,科学文语言文字最大的特点是:用词的准确。笔者以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为例,说说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

片段一:

师:科学家推断,火星上曾经是有水的,那么,火星上的水怎么来的?

生: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水的第一种来源。(学生讲解)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他在讲解的时候有一词说得特别好,你注意到了吗?

生:“也许”这个词。

师:老师想问问,你刚才讲解的时候,为什么要用“也许”这个词呢?不用不行吗?

生: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踏上火星,所有的这些都是据理推测,并没有绝对的把握。

师:对,这样说话就显得严谨、准确多了。

这一段的教学,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文中“推测”“推断”“也许”这些词语的区别,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

小学科普文因为阅读对象的特殊性,语文表达不仅准确,还表现出生动的一面。文章多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枯燥的知识写得生动有趣。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还要启发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趣味性表达。

片段二:

师:彗星和陨石怎样给火星送去最初的水呢?(一位学生解答)

师:老师发现,你刚才讲解的时候用到了“四处游荡”“家常便饭”。这两词什么意思?

生:“四处游荡”就是到处逛的意思。“家常便饭”表示经常发生的事情。

师:这些词是用在人身上的,但怎么用在彗星和陨石身上呢?这样讲,大家觉得怎样?

生:语言特别生动。

生:听起来通俗易懂。

师小结:对,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板书:语言生动)因为他是讲给我们这些普通人听的,不能太深奥,要通俗易懂。那么,你们这些小观众们爱听吗?

这一段的教学,立足语言,扣住文章中的几个个性化的词语“四处游荡”“家常便饭”,引导学生揣摩词语。在富有场景意味的情境中,引导在对话中品讀、感悟,使学生发现原本简单明了的语言蕴含的别样情感,感悟这篇文本中语言的生动有趣。从用词的准确走向语言的生动,这也是科普文普实的价值取向。

三、从特殊走向一般:科普类文章的普适价值

说它特殊是因为:第一,文章内容的特殊,有科普说明文,也有科普小品文。第二,教学方法的特殊,有的重点学习文中列数学、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有的重点感悟科普文内在的逻辑顺序,有的关注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而科普文的教学最终要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特殊走向教学模式的一般,这才是科普类文章的普适价值。究竟有哪些一般性的教学模式呢?

1.读出文本之趣,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科普文的语言生动幽默,为阐释知识增添了情趣和色彩。教学中,教师着力挖掘课文语言的情感因素,用儿童化,情境化的教学语言,营造课堂富有情趣的课堂,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科普文的教学中,老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有情趣,儿童化,情境化,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在富有情趣的教学中,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2.悟出文本之情,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对感性的知识比较容易理解,对于有认知难度的科普知识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科普类课文知识性强,老师要着力挖掘文章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触摸语言情感的温度,发现语言的表达特色,内化文本的语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品出语言之妙,领悟科学思维的美感。语文课,自然要有强烈的语文学科意味,无论教材文本是什么,都应为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提高所用。教学整体体现语文学科的追求,每个教学环节的展开都应该立足语言。准确、简明、平实、生动、科学、严密是科普文的语言特点,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帮助学生领悟其中内容,在语言文字中领悟科学思维的美感,并形成听说读写能力。

有趣的科普知识范文第2篇

知识转化为力量,科普工作是重要一环。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的改革发展正进入关键时期,这给我国科普事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知识就是力量》作为科普战线的先锋,要充分认识肩负的时代责任,在传播科学知识、点燃科学梦想、发挥知识力量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我衷心地希望这本杂志能办得更好,一要努力成为点燃青少年科学梦想的火炬。科学的未来在青少年。《知识就是力量》要把青少年作为服务的第一对象。许多人养成科学兴趣甚至走上科学道路,就是在学生时代受了《知识就是力量》这样的科普杂志的影响。兴趣是科学之母。一个对科学有兴趣的民族才能成为在科学和技术上先进的民族。青少年是人生兴趣发展最快的时期,培养人的科学兴趣要抓住人生的春天播种。现在青少年接受科学知识的渠道很多。《知识就是力量》要想让青少年喜欢,就必须加强对他们成长特点和求知心理的研究,增强办刊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爱好是《知识就是力量》的办刊第一要素。当年《知识就是力量》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很有创意和想象力、引人入胜的插图。科学家是多数青少年尊崇的偶像。俗话说“山不再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知识就是力量》要办得好,必须重视发挥著名科学家的影响。可以多请一些科学大家给青少年讲科学的历程、讲自己的故事,激发他们的科学梦。《知识就是力量》也要成为科学少年与科学大家联系交流的平台,经常举办一些讲座、论坛、分享会,引领青少年进入科学的殿堂。二要努力成为传播最新科技知识的窗口。《知识就是力量》创刊时提出办刊的“六新”宗旨,我认为这“六新”到今天仍然是适用的。欧阳自远院士回忆当年看《知识就是力量》就像“获得新知识的百科全书”。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就是力量》要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及时介绍趋势性、代表性、突破性的重大科研成果。最新的科研成果往往连不是本行的专家都很难理解,更不用说普通读者。介绍新的知识,一定要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用,化理性为感性,化公式为图形,把复杂难懂的问题变成直观常见的想象。英国科学家霍金写的《时间简史》将复杂的宇宙学理论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出来,几乎没用公式就把问题说得生动易懂。我想起有两本翻译过来的书,一本叫《历史上100个最伟大的发现》,一本叫《历史上100个最伟大的发明》,这是讲历史。也可以考虑围绕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策划“100个伟大的创意”科普书刊。60年代初的一本《知识就是力量》的封面,是当年对磁悬浮列车的想象,就画了一列火车在一个大磁环套里跑,很有想象力。介绍新知识,有创意和想象力的封面和插图,比一般照片和插图更有吸引力。三要努力成为弘扬科学精神的阵地。现在社会上除了不懂科学的愚昧迷信,还不断出现各种对科学一知半解、曲解误解的迷信,甚至还有一些打着科学旗号谣言惑众的情况,特别是网上各种信息泥沙俱下、良莠难辨。国家、社会包括青少年家长特别期盼科普工作者挺身而出、积极发声。希望《知识就是力量》走在弘扬科学精神的前列,针对各种伪科学、迷信、谣言等,宣传科学理念,解释科学真相,引导人们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四要努力成为推进科普信息化的先锋。信息化是科普事业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知识就是力量》在这方面率先迈出了一步,但信息化的路还很长。要借鉴互联网企业的成功经验,创新完善信息化机制,广泛吸引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努力让每一个读者受众同时也是采编者、创作者。科普杂志应该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把科普的需要和企业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如果《知识就是力量》办成了大家的事业,这个事业就会越办越大。五要努力成为培养科普人才的基地。科普事业发展需要一支热爱科学、钻研科学、奉献科学的优秀人才队伍。《知识就是力量》曾经约请到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茅以升、林巧稚、朱光亚、马大猷、周光召、杨振宁等科学大师撰写科普文章,吸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来自科技、教育、文化战线和企业、农村基层一线的科普人才。很多科普人才就是从在《知识就是力量》等科普杂志上发表文章起步的,以后越写越来劲、越写越感兴趣,逐渐成为骨干。《知识就是力量》要重振辉煌,一定要把人才当作第一资源。要以事业吸引人才,以感情凝聚人才,以充满活力的机制发现、培养和用好人才,依靠人才走在时代前列,走进读者心中,更好地担负起光荣的历史使命。

科普事业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协要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抓好《知识就是力量》等科普阵地建设,大力推进科普事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重视科普事业,带动社会各方面共同支持办好科普媒体,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和创新人才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本文系国家副主席李源潮2014年7月25日到《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调研时的谈话)

有趣的科普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科普;插画;儿童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002-02

儿童科普读物的主要目的是要带给孩子科学精神和对事物的好奇心,如何运用插画把科学内容准确而有效的传递给儿童,并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优秀的科普插画对此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1插画是儿童认知的窗户和阶梯

儿童科普插画主要由图形、文字、色彩三大元素构成。图形是视觉信息传达的主要载体,主体信息通常都由图形传达;文字是对图形视觉信息不能表述部分的补充及丰富;色彩主要用于渲染效果和气氛,他更多的是起到烘托视觉氛围、增强视觉感染力的作用。这三个构成元素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信息的传达。现代儿童科普插画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较传统的写实风格,直接而理性地用写实画面把文字内容表现出来。二是近些年兴起的漫画卡通类绘画风格,通过大胆的夸张和变形来达到写形于外,写意与内,来传达科学的内涵。

从儿童成长发育的生理角度讲,3岁~12岁正处于智力与生理的快速成长期,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理性认识还是模糊、短暂、破碎和不完整的,这是由于儿童逻辑语言的发育晚于形象语言的发育。所以儿童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从图形影像开始的,由于人的左脑和右脑的功能不同,影像和图形对右脑的功能起主要刺激,声音和文字对左脑有较深的关系,因此影像、图形和色彩能够给儿童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可以说儿童的阅读是以读图开始,在儿童识字之前和识字量很少时这种方式是儿童知识来源的主要途径,而科普插画的阅读在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想象能力等方面都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插画是现代儿童科普读物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一本儿童科普读物插画占总幅面的一半甚至2/3以上都是常见的事。纵览近些年来国内外儿童科普读物的发展,不难发现,科普读物中变化最大的就是体现科普内容的插画了。较比以往,插画不仅数量大,且无论是绘画的方法、还是表现形式的展现,都因科普读物特殊的教育目标和功能有了蓬勃的发展。儿童科普插画发展到今天,插画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已经不仅是内容简单的图解了,而是很多内容和知识都通过图形元素进行传递,日本大师松居直认为,“图画书不是图画上加文字,而是图画乘以文字。儿童不仅仅是对儿童内容的图形再现,而是对文字内在意义的升华”。

2 儿童科普插画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点

2.1 充满的童稚与趣味性

现代的儿童科普读物越来越强调科学知识的故事化,把一般人视为抽象的、深奥的、枯涩的科学知识,用形象直观浅显地表达出来,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阅读,这种以故事形式展开的科普读物,除了体现必要的的科学知识外也注重模仿儿童稚拙简洁的表现方法,优秀的儿童科普读物总是善于以儿童的目光及心理去传达科学知识,并根据儿童的审美心理和认知能力做适当的艺术渲染,所以说童稚和趣味是儿童科普插画创作的钥匙。

如英国著名科普作家凯特帕蒂编绘的《我以前不知道》儿童科普丛书通过一个个奇妙的科学故事,通过孩子的眼光和精美的写真插画让读者时而飞上太空,时而潜入海底,走进雨林,返回远古……你会发现宇宙万物有如此神奇的魅力。

在这套书中,你会感到惊奇,我们熟悉的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原来也有那么多新鲜有意思的故事。自己动手做做书中简简单单的实验,玩玩书中有趣的智力游戏,你就会明白,科学知识其实是我们身边许多好玩有趣的事情。

现在儿童科普读物中的童稚与趣味性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儿童情趣的审美取向决定了儿童科普插画的作者也必须以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和理解世界。童稚与趣味性要渗透在整个的创作中,根据儿童的心理倾向、目光去构造画面,并在造型、构图、色彩、材质和技法上表现出来。

2.2 恰当的夸张与变形

夸张和变形是现代儿童读物插画创作的独特艺术表现方法。恰当的夸张和变形是让儿童读物插画产生童趣的主要途径。所谓夸张和变形是指画家在创作中适当运用夸大、奇特的手法描绘对象的特征,使画中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具特色。

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备,其有意的注意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所以儿童还不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他们的视觉感受往往带有偶然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容易被新颖、奇特、夸张的刺激所吸引,所以图形简练、单纯、概括有利于视觉形象的识辨与记忆,因此用适度夸张和概括的图形来表达视觉对象,更加近似于儿童熟悉的单纯视觉感觉样式。这种表现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儿童的阅读兴趣,增强插画的趣味性,更能促使儿童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特征,加强插画的知识和表达的效果。同时,成功的夸张和变形对于促进儿童感知能力的提高,启迪想像,开发智力,培养美的情操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幼儿很难分清外形相似、色彩相近的事物,如马与驴、狼与狗、老虎和豹子,但是经过适当夸张和变形后突出表现这些动物的不同特点,幼儿就能较轻易的分辨清楚。所以,夸张和变形就是对所描绘对象的在真实形态的基础上,对其主要的形象特征、特点经过抽象概括并加以强化,使其更具感性,达到启迪儿童对客观世界基本特征的认识。

比如英国儿童科普作家尼克・阿诺德创作的《可怕的科学》把经典科学、数学、自然、地理等百科知识编成了数百个不同的真实而新奇的故事,这里孩子们可以去星际、大自然、人体去旅行,与动物、植物、昆虫可以直接对话,再加上生动、幽默令人捧腹大笑的插画,孩子们发现科普读物原来也很亲切刺激,也可以像惊险小说一样让人着迷。 当然,儿童读物插画的夸张和变形应从儿童的认知能力出发,在了解儿童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满足儿童的需求,使科普知识通过插画的形式让儿童喜欢看、看得懂、有童趣并能打动儿童、启迪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决定了科普插画不能脱离客观世界的科学性进行离奇的夸张和变形。

2.3大胆的想象与拟人化

想像也是儿童科普插画基本的主要表现特征。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以联想为主,他们依赖视觉图形展开想像。这就要求儿童科普插画作者必须拥有高度的想象力,让孩子透过视觉形象充分地感受到作者生动和丰富的想像,从而惊喜地进入绮丽奇妙的科学世界。 想象力在科学发现和发明同样是弥足珍贵的,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幻想的世界是不能存在的,他们只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爱因斯坦说,“对科学而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能畅游整个世界”。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所以激发想象是儿童科普插画的重要功能,想象在儿童知识面拓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特别珍贵的价值,想象的价值不仅能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还能使他们保持一份心灵的调皮和新鲜感,这是必须要保护的心灵世界。

在很多优秀的科普插画中,陌生、冷冰的物理世界通过作者的奇妙创作转化为了一个个鲜活的拟人化世界,为儿童的幻想世界和真实的生活中架起一道桥梁,让孩子们在幻想与现实世界中自由往来。鲁迅先生在评价《看图识字》中曾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况,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所以给儿童看得书就必须十分慎重,做起来也十分烦难。”可以说,一个成功的科普读物描绘的科学世界如同安徒生的童话世界一样令人神往,孩童们在阅读这些读物的过程中获得了想象的翅膀和发现知识与美丽的眼睛。

《红蚂蚁自然丛书》通过塑造了拟人化的中国卡通新形象――“红蚂蚁”,连串了许多科学上的故事和动物、人体、自然、生活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可谓形象直观、别出心裁,是一部知识与情趣兼容的科普读物,充分照顾了少年儿童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用几百幅精美而充满想象的图画来展示和解答科学知识,既满足了那些有强烈求知欲的孩子的知识需求,又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想象是满足孩子求知欲、寻求知识的绝佳捷径,它可以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吸收到更丰富、更有用、更重要的知识。好奇心是发现和创新的动力。当孩子们明白了生活中的一个个“为什么”之后,他们会惊喜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奥妙与神奇,并会努力在这多姿多彩的世界中留下快乐的足迹!

有趣的科普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科普图书;科技创新;数字出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78-0076-02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我国图书出版业规模不断扩大,科普图书也在积极发展,每年科普图书都有上千品种出版,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虽然科普图书每年出版数量呈上升趋势,但是引进版科普图书占了很大比重,原创科普图书精品很少。另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大力推广,人们有多种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加快了科普知识的更新速度,提升了人们的科技素养。然而人们对科普图书的关注度在逐年下降,传统科普图书已经不在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在这种困境中需要改变现状,寻找一条发展之路。

1 科普图书发展面临着困境

1.1 科普图书的特点及作用

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推广的简称。是通过各种传媒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科普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一种科学传播活动。

科普图书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通常用最简明的语言来解释各种复杂的科学知识,做到深入浅出。科普图书具有六大特点: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独创性、思想性、文学性。科学性是科普图书最基本特点和根本属性,科普图书的出版主要帮助人们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和提升科学素养。为了能引起更多的读者兴趣,科普图书要保持通俗特性,让更多的人都能获取到科普知识。所以科学性、通俗性是科普图书两大基本特点。科普图书丰富了科学知识,培养人们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年轻人研究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对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2 科普图书面临的困难

1.2.1 原科普图书创作难,编辑水平有限

21世纪以来,我国原创科普图书创作难、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凸显出来。首先,国内缺少优秀的原创作者,科普图书要求作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文字水平,既要有科学性又要通俗易懂,内容还要生动有趣,作者都要兼顾,创作周期长,难度很大。其次,科普图书每年出版的数量和种类很多,但是图书质量参差不齐,知识陈旧,语言生硬,营销方式传统,缺乏创新性,科普图书编辑专业技能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原创科普图书策划能力不强,图书编辑水平不高,导致图书市场原创科普图书精品少,制约了原创科普图书的发展。

1.2.2 科普图书质量不高,缺少亮点

科普图书的同质化也比较严重。书名相似,内容大同小异,没有新鲜感,缺乏创新性。图书内容描述只有科学知识,没有融入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读者很难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科普知识。

1.2.3 科普图书的关注度下降,读者需求发生变化

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社会节奏加快,人们集中时间阅读有限。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获取知识越来越便捷,科普图书关注度下降。在有限的时间里,人们愿意关注与生活、工作、娱乐相关的书籍,对科普图书的兴趣不高。

目前,科普图书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难,面临着严峻考验,需要高度重视。科普图书必须找出阻碍科普图书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研究科普图书的发展对策,寻求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迎接新的挑战。

2 科技创新开辟科普图书新天地

2.1 国外引进版科普图书带动我国原创科普图书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国出版社与全球知名出版社合作,版权引进比较活跃。引进版的科普图书发展迅猛,精品科普图书层出不穷,极大丰富了我国科普图书市场。

2.1.1 学习国外引进版科普图书创作经验

第一,国外引进版科普图书在内容上以读者的视角为主,考虑到读者不同年龄段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读者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第二,国外引进版科普图书大多是系列书,系列化的丛书封面设计统一,容易吸引读者关注。

第三,表现形式多样,趣味性强。不仅有漫画科普、科普绘本,还有立体科普等等。

第四,国外科普作者科普工作经验丰富,文笔扎实。国外科普出版社专业性很强,拥有稳定的科普作家团队,利用自己的优势整合资源,保证了科学知识准确性和权威性。

2.1.2 我国原创科普图书的创新发展

通过科普图书获奖可以反映出我国科普出版日趋回暖,原创科普图书在出版领域变得越来越活跃,应该值得鼓励。但我们也要看到,原创科普图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去努力解决,振兴科普图书还任重道远。

2.2 科普图书注入新的科技创新元素

2.2.1 用多媒体技术研发多媒体出版物

多媒体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相对于传统出版物,多媒体出版物深入到很多学科领域,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科学技术等等。多媒体技术与科普知识相结合,可以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多媒体出版物,这样可以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营造出一个轻松快乐的阅读环境。

2.2.2 有声读物发展壮大

有声读物是数字技术与传统出版物的结合,通过阅读器使传统出版物具有声音、图像等功能,纸质图书也具有了多媒体的特点,增加了传统图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数字出版领域,有声读物实现传统出版产业升级,使传统出版物焕发青春,是数字技术研发与应用的一项重大突破,市场前景广阔。有声读物将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尤其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化有声读物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3 科普图书未来发展走科技创新之路

3.1 大力发展原创科普图书,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一,学习和借鉴国外科普精品,加强原创科普图书选题的科技创新。

第二,出版社加强与学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科普知识。

第三,重视科普作者队伍建设,要求作者具备科学素养和文学素养。

第四,提高编辑综合素质,关注科技动态,吸引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加入科普图书编辑队伍。

3.2 运用科技创新手段,增加科普图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第一,科普图书要有创新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读者对象。尤其是少儿科普图书,要想增加内容的可读性,就得提升图书质量,设计精美图片,采用立体效果、二维码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多种表现形式吸引读者。

第二,加大对读者的吸引力和神秘感,让读者有兴趣探索阅读。今后的科普图书中,在图文上融合多媒体元素,加入一些智能科技。

第三,科普D书知识深浅度要符合读者的认知水平。

第四,科普图书的整体设计要更加贴近读者。科普图书尤其是少儿科普图书应该注重儿童的心理特征,科学性和趣味性兼顾,提高科普图书整体设计水平,吸引更多的读者去阅读体验。

3.3 大力推广创新营销模式

当今互联网日益盛行,大多数读者都在关注网络信息,关注科普图书的读者逐年减少,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营销方式。首先,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做好科普图书的网络宣传,吸引读者关注新出版的科普图书,运用移动互联网营销手段,快速抢占科普图书销售市场,社群销售模式的兴起,也给传统科普图书带来更多的商机。其次,在推广方面可以和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学校等合作,开展各种适合读者的科普活动,阅读新出版的科普图书,活动涉及科普图书的主要内容,让更多的读者参与进来。

4 结论

我国把“科教兴国”定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并颁布了科学普及法,科普图书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科普图书发展在面临困境的时候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持,形式的多样化会吸引读者获取更多的科普知识。科普图书要想有所发展,就要学习国外优秀科普图书的创作经验,提高我国原创科普图书的编创水平,将现有内容资源与创新科技相结合,打造适合大众读者喜爱的原创科普图书精品,培养少年儿童科学探索的兴趣爱好,从而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振兴我国图书出版业,为早日实现中国的科技强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有趣的科普知识范文第5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9-0083-02[WN]

科普剧以其独特的戏剧表演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小学科学教育中,使得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将课程知识传授的严谨性和快乐学习的趣味性相互结合,使得课堂更具有多样性和互动性。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将科学化与生活化的科学知识传递开,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理解并掌握理论的科学知识。新课改时代下提出的运用科普剧的教育形式,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

一、科普剧的基本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充足的课程资源,为课程的教学提供有用信息。[1]而科普剧是一种以科学互动表演为主要教育形式的独特的、新兴的教育戏剧。注重舞台表演,以活动为载体的形式为教学活动提供课程资源。科普剧的使用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开展科普剧活动时,应综合考虑科普的基本要求以及开展教育戏剧的内在逻辑,确保一切活动均能以现象明显、原理简单的科学实验为基础。科普剧通过融入科普知识,并策划好相应剧情,使得观众在观看戏剧表演过程中,能够展现自身科学探究能力,实现主动学习科学知识的目标。

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运用科普剧的具体措施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运用科普剧主要是借助科普剧将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戏剧表演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印象,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2]不同于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实验,也不同于一般性的将理论知识付诸实际行动的活动,科普剧是一项戏剧化的探究科学知识的活动。

一)加强课堂的严谨性以及趣味性

科普剧是一种将情境教学、体验教学以及过程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通过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官进行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获得认知能力。例如,在《水》一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幽默夸张的舞台表演形式,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了解到水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元素之一,让学生认识到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从旁协助学生学习,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意识。在整个科普剧的过程中,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的演出、评价等过程,教师要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二)加强互动环节,实现课堂的多样化

科普剧具有其独特的舞台表演形式,因此,互动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开展科普剧表演活动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剧中的角色来扮演,加强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环节,比如游戏、对话、问答、喝彩、游戏、比赛等,从而吸引其他观众的注意力,能够有效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各个观众。科普剧的运用突破了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加强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合作关系,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以及校长在活动过程中可作为演员参加演出,也可作为观众观看表演,从而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小学科学教育的开展。比如,在教学《声音的变化》一文时,由表演者演示自然界各种声音,并要求观众参与回答环节。加强互动环节,可以实现课堂的多样化。还可适当融入诙谐幽默的语言,使表演更加活泼,引人入胜。

三)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

大众化教育可以借助科普剧来实现,教师通过将抽象难懂的科学原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时能够对知识有深刻的了解,从而实现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学校在编排科普剧时,应结合课本,并充分考虑小学阶段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知经验,进行巧妙设计,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光》一单元的“资料库”知识时,教师分配给每一位学生一个玻璃三棱镜,并先演示太阳光通过玻璃三棱镜后所呈现的色彩的实验,然后组织学生搜集素材,编排出一个具有童话色彩的科普剧,加深学生对太阳光以及各种色彩的印象,以便学生掌握有关色彩的知识。科普剧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打破书本知识的束缚,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科学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小学科学教育取得优良效果。科普剧遵循的是生活教育理念,让学生树立起在玩中学习的现代科普理念。[4]

四)重视科普剧的冲突性教育

科普剧和传统戏剧一样,具有一定的冲突性,通过展示一个个的冲突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科普剧情节的设计问题,做到合情合理的同时,还应引入适量的冲突,实现剧情上的突破。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并能激励表演者全身心投入到表演中。在表演过程中适当加入情节冲突,能使表演者体验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冲突,打破学生在情景上的认知障碍。例如,根据教科版科学教材编排出的科普剧《沉和浮》中,通过巧妙地设置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再加上演员的精彩演出,一些基础性的科学知识很好地在课堂上得以呈现。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通过自己“身体体积的大小的变化”等形成情节上的冲突,引起了观众的兴趣,使他们带着疑问快速地融入到接下来的演出中。整个观赏过程中,每一次冲突都能让学生印象深刻,锻炼了学生更加细心、严谨地去探究事物的变化的精神,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到这一知识,提高了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效率。

五)注重科学探究的情境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科学探究的情境性,通过设定有趣的情境,使得科普剧能够顺利完成。科学合理的情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无形中将自己的思维、情感融入到科普剧的表演中,实现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有效结合。表演者在这样的情境中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而观众也能更好地理解剧情,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在表演和观看过程中巩固自身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