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趣的半圆形

有趣的半圆形

有趣的半圆形

有趣的半圆形范文第1篇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开场白起着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它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精彩的导语对实现教学目的,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采用启发质疑的方法导人新课,引发学生兴趣

例如:一位数学教师在讲《圆的概念》时,一开始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学生笑曰:“当然是圆形的。”教师又问:“为什么要造成圆的呢?难道造成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形状不行吗?” 学生的兴趣来了,纷纷发言:“不能它们无法滚动。”

老师再问:“那造成这种鸡蛋的形状可以吗?”(老师随即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学生大笑着说:“如果像这样,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老师因势利导,进一步问:“为什么造成圆形车轮行走起来就不会忽高忽低?”

学生又一次活跃起来,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都是相等的。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圆的定义,学生有兴趣了,学的省力气,记忆也很深刻。

二、动手时间,诱发学习兴趣

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尽量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给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动口的过程中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在动手的过程中,提高操作能力。比如,在师生共同研究了圆的画法之后,老师要叫学生到前面黑板上动手画一画,画完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共同观察圆的大小。大小明显的圆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大小不明显的圆呢?有的学生可能会说相等、大概、差不多,总之学生回答不准。这时教师要询问学生,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多大?这时大部分学生答不上来,只有少数的学生能说出这个数字。此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在固定好圆心之后,还要确定圆规两脚张开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圆的半径,从而引出半径的概念。这样,学生不仅对圆的半径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也学会了通过比较半径的大小来比较圆的大小的方法。学生尝试过了,学起来就兴趣盎然,轻松自如,于是3厘米、5厘米等等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圆学生都相继画出来了。

三、成功结束,兴趣永存

一节优秀的数学课,不但要有精彩的开头,还要有漂亮的结尾。结束语要准确利索、简明扼要,力求做到使学生对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复习回忆,保持永久的学习兴趣。

四、适当留作业,引发学习兴趣

有趣的半圆形范文第2篇

一、语文教学中的拼音之“趣”

汉语拼音和拼读方法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汉语拼音是由一个个字母组成的,怎样从枯燥的字母中挖掘学习的趣味呢?

我在百度文库里发现了下面这首儿歌,我利用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效果。这首儿歌是这样的:

J、q、x、真有趣,从不和u在一起。J、q、x真淘气,见了鱼眼就挖去。小ü见大y,脱帽行个礼,摘掉帽子还念ü。大公鸡,o、o、o。天天早起伸长脖。小圆圈,圆又圆,它和小球差不多。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像个e,做课间操(动作表演):小鼓敲d、d、d;马蹄响d、d、d;汽车开di、di、di;敲门声du、du、du。小门小门n、n、n,小棍小棍l、l、l。今天学习了n和l,小伙伴们真快乐。左上半圆q、q、q,右上半圆p、p、p,左下半圆d、d、d,右下半圆b、b、b。(让孩子跟着做动作,用身体语言摆出q、p、d、b的样子)公鸡打鸣,嘴巴圆圆o、o、o。白鹅照镜,嘴巴扁扁e、e、e。妈妈晾衣,上下对齐i、i、i。乌鸦衔食,嘴巴小小u、u、u。小鱼吹泡,嘴巴扁扁ü、ü、ü。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做拼音休息操。动动手,动动脚,我们来背声母表,b、p、m、f扭扭脖子,扭扭腰……专心听,勤动脑,学好拼音基础好。

二、语文教学中的文字之趣

语文教学中的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趣味。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字形、字音和字义几个方面去探讨。根据小学语文低年级的特点,本文仅从象形字的角度做一说明。

小学一年级的象形字主要有以下这些:口、耳、目、羊、鸟、兔、日、月、火、木、禾、竹、山、水。教学它们时,我们可以这样激趣:如教学汉字“日、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明白,太阳的轮廓是圆圆的,高高地挂在天空上,所以古人就把“日”简略地写成一个圆形,它和现实中的太阳是一样的形状,并且在圆的中间还加了一个点。后来,这个字的形状变成了现在这样,中间的那一点也变成了横,成了现在的“日”。

小学语文汉字教学中,还有一类字是合体字。如教学“想”和“响”我们也可以利用儿歌来巩固:“口儿张多大,声音就多响;多用心,想得真。”

有趣的半圆形范文第3篇

初中数学 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

在数学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需要彼此互动。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培养需要气氛。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与实际生活联系的比较紧密,就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所以会百听不厌,回味无穷,事半功倍;讲得教条,麻木,枯燥无味,与实际生活脱节,学生听起来就会呆若木头,事倍功半。所以,创设良好的而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

1.讲究语言艺术,态度和蔼可亲

数学是一门理性学科,本身就有着不可避免的枯燥因素。让许多感性的学生望而却步。作为数学知识的传授者和解惑者,如若还用那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可能会收效甚微。前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态度和蔼可亲方能清除学生的畏惧感,距离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目光,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通过幽默的方式,生动的语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就会进入一种较高的学习意境。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达到学习的目的。

2.创设情境,巧妙设疑

素质教育要求情境教学,创设情境,巧妙设疑。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情境和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思考,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因此,创设情境,巧妙设疑,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各司其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多面教学,增加趣味,吸引学生

初中数学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与“谈一谈”等栏目,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奠定基础。它对求知欲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诱惑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动脑、观察、想象,思考的能力。如有关2的N次方问题的故事体现了我国人民无穷的智慧和数字本身所散发出来的无穷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很多事实证明,穿插于课堂的趣味教学,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用甚大。

二、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游戏中、实践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学“轴对称”这一节课时,书本上定义为:某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则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图形。定义很抽象、难懂。课本开头只是引用了青山倒映在水中。教师在教学举例时,可以张开双手,掌心面向学生,一边将双手合拢一边问道:你们看老师的双手成轴对称吗?以实际例子更形象展示,学生易懂。还可以让学生动手亲自剪纸、操作,使他们身临其境。再举举生活中的实例,这样把枯燥的内容就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的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的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就是一种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工作精神。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学生互相配合能解决的问题,增进学生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如在讲授球的体积公式时,课前,我让20名学生用厚0.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5、9……0.5厘米的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又让40名学生用厚0.2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75、9.5……0.5、0.25厘米的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课堂上,我先把球的体积公式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用两根细铁丝分别将两组圆柱按大到小通过中心轴依次串连得到两个近似半球的几何体。让大家比较它们的体积与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体积,发现第二组比第一组的体积接近于半球的体积,如果纸板厚度变小得到的几何体体积愈接近于半球的体积,帮助学生发现了球的体积公式的另一证法。同时,不仅向学生讲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材料为什么让大家各自准备,而且有意识地让学生损坏串连到一起的几何体和各自的小圆柱。通过这些,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数学教学具有不仅使学生学知,学做,而且使学生学共同生活,学共同发展的目标任务。

有趣的半圆形范文第4篇

一、生活激趣,引入“圆”

“生活”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与归宿。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挖掘教材资源,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

如何帮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的圆迁移到数学上的圆,这是教学的关键点。我先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让学生找找图中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哪些物体不是圆形的?学生只有弄清知识的来源,才能真正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了解“圆”

让学生借助实物,自己画一个圆。这个活动,给足了学生自主学习机会。学生画的圆有大有小,在展示交流中了解到圆。学生通过这个环节,能较好地感悟到圆形物体可以抽象出一个数学中的圆,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实物画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借助圆规画圆,教师不做任何提示,学生画的圆有大有小,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从随意画一个圆,到规定画一定大小的圆,学生清晰地感受到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其实就是圆的半径。

三、动手操作,认识“圆”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里挂有这么一句名言:你看见了的,就记住了;你做过了的,就理解了。“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可见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体验性学习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由感性到理性。

在有了一个自己创造出的圆后,学生的兴趣特别浓厚,产生了一种继续探究圆的兴趣。接着,让学生折一折、看一看,发现了圆,然后通过画一画折痕,学生有了感性的基础,再学习直径、半径的概念,理解就会深刻。最后,让学生继续画直径和半径,理解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的特点,建立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样的过程,并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发现学习的,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深刻的,体验是丰富的。

四、寻找关系,转化“圆”

有趣的半圆形范文第5篇

一、说教材

“认识圆”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不论内容本身的一些名称,还是研究图形有关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第一课时先安排“认识圆”,通过教学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及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归纳一系列方法促进对所学知识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使用圆规画圆;理解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难点:用圆规正确画圆。

这一节课所需要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圆柱形物体、大小不一的圆形纸片、圆规、直尺、剪刀。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画图、折纸、量度一系列动手操作的活动,通过观察发现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完成课堂教学。

(2)《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根据这一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完成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一节课的开始,我就出示一段“动物运动会”汽车比赛的动画片,让学生观察、猜想:它们谁会赢呢?并让学生说说怎么猜的。学生回答后我就播放了动画片,紧接着我提出了“为什么小灰兔的小汽车跑得又稳又快呢?究竟圆有什么基本特征呢?又是怎么画的?

(抓住小学生喜欢动画片的心理,一开始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复习了旧的知识。再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然后设计悬念自然过渡到新知)

2.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组织画圆活动“下面我们开始一个‘闭眼画圆’的活动,要求闭上眼睛,借助桌面的圆柱物体,绕着底部画一个圆,能不能?”活动一开始我就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我表扬了画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并展示了这些作品,让学生充满了自信。接着我又让学生把圆剪下来。(新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的学生开始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我依据这个理念,设计了‘闭眼画圆’的活动,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感知:圆是一个曲线平面图形,更好地理解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又集中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为下面学习做好了铺垫)

接着开展折、量、填、说活动

①把剪下来的圆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问题?”从而引出了圆心的概念,接着让学生归纳出半径、直径的概念,并让学生把各个名称在圆纸上画下来。

②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以下表格和问题,并对每个小组进行明确的分工,要求:1个同学量度,1个同学观察,1个同学记录,1个同学汇报。

(数据允许误差到0.1)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回答得又快又对?

A.在同一个(或相等)圆内,有( )条半径,有( )条直径。

B.在同一个(或相等)圆内,所有的半径都( ),所有的直径都( )。

C.在同一个(或相等)圆内,直径等于半径的( )。

在学生完成折、量、填、说这些活动后,我让学生对自己、对同学进行了客观评价。

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互帮互学,自主地探索新知、揭示规律。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是高涨,我只是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走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启发以及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出示了“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俗语。你听说过“无规矩不成方圆吗?”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理解呀?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理解,最后我出示了正确的意义,鼓励学生:古代人都能用圆规画圆,你们能不能?

(设计意图:语文课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特色,应用到数学课教学,很能刺激小学生爱表现的心理特征,从而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学生回答后,我就介绍了圆规并提出了“怎么才能既准确又方便地画出一个圆呢?”

我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随意画一个圆,学生纷纷动手画圆,这时检查就发现:有的画得比较大,有的比较小,有的画不圆,有的通过转动练习本在画圆、还有的画出了练习本外面等等不规范的操作。我列举了刚才的现象,引导学生归纳出用圆规画圆的要诀:

A.定点(就是确定圆心的位置)

B.定长(就是半径的距离,也就是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

C.旋转一周

最后再要求学生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方式,经历尝试――领会――掌握――体验成功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要求)

为了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开阔思维,我设计了以下题目:

(1) 基础性练习

①判断

A.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是直径。( )

B.两条半径相连就是直径。( )

C.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②填表

(2)发散性练习

想一想,看一看。你想到了什么?

四、说板书设计

定点

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