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普教育方案

科普教育方案

科普教育方案

科普教育方案范文第1篇

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2、充实社区市民文明学校关于未成年人教育培训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培训,邀请社区老师、志愿者讲解科学、法律知识,引导更多的家长重视子女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和成长观,帮助家长掌握科学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增长社区未成年人的科普、法律常识。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引导社区家长以良好的言行举止影响子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开展“小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对单亲家庭、贫困家庭、进城务工家庭的未成年子女以及贫困残疾儿童给予特殊关怀,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大家参加健康有益的社区活动,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社区的关爱,从而养成团结友爱、自立自强的品质。

4、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积极引导青少年参加社区组织的科普活动、参加爱护家园等社区公益活动,培养他们扶危助困、崇尚科学的良好品质。

科普教育方案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方针与目的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实践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科教兴碚、人才强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扬县政府主导效果,充分调动全社会力气一起参加,大力增强全区公民科学本质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具体发展,为加速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城区和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为推进富民兴碚、构建调和打下坚实基本。

二)工作方针

全民参加,县政府推进。提高本质,促进调和。

三)工作目的

科学技能教育、传达与普及有长足发展,2020年。公民科学本质建立构成比拟完善的组织施行、前提保证、监测评价系统,公民科学本质在全体上有大幅度提高,到达全市提高前辈程度。

科学技能教育、传达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年。公民科学本质分明提高,超越全市均匀程度。公民基本构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方法,科学本质工作机制及社会各界一起推进科普工作的格式初步构成,科学本质建立基本工程(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本开拓与共享、群众传媒科技传达才能、科普基本设备)初步坚持,公民提高本身科学本质的时机与路子分明增多。

二、公民科学本质建立四大行动

一)未成年人科学本质行动

中小学开设新科学课程,具体提高基本教育阶段学校科学教育质量。制订《区中小学生科学本质建立施行意见》落实科学本质教育目的与任务。开展学龄前科学发蒙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的质量,使中小学生把握基本的科学常识与技艺,培育科学的立场、感情与价值观。坚持中小学科学教育评价机制,监测学校科学教育质量。

与校表里科学教育机制互相联接。积极组织我区中小学生参与全市甚至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学生电脑制造活动、青少年机械人竞赛、大手拉小手科技传达行动、宋庆龄少年儿童创造奖等科学教育活动。普遍开展课外科技兴致小组、校园科技节、社区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普遍开展校表里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坚持科技界和教育界协作推进科学教育发展的机制。组织科技工作者与未成年人开展面临面的科普活动。应用严重科技事情、科技热点问题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普及维护生态情况、节省资本动力、心思心理健康、安全避险等常识。增强“珍喜欢生命、远离”和“崇尚科学文明、对立愚蠢迷信”宣布道育。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大纲〉通知》〔〕9号)精神,普遍开展中小学安全常识教育。加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能的兴致和喜好,初步看法科学的实质以及科学技能与社会的关系,培育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协作、综合运用常识处理问题的才能。进一步增强和改良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合的建立和治理工作,为未成年人建立校外活动平台。

乡村中学开展通俗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分流教育,提高乡村未成年人科学教育程度和质量。普及乡村任务教育。有前提的学校推进“双证”绿色证书、卒业证书)教育工作。充分应用乡村中小学现代长途教育平台,开展乡村科学教育。增强乡村校外未成年人非正轨教育,组织开展科学常识、生活才能、生产技艺等方面培训,提高其科学本质。增强乡村中学卒业生的技艺培训工作,协助他把握1―2门农业生产适用技能或职业技艺,培育其改善生活情况、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的才能。

注重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本质中的主要效果,增强未成年人家长科学本质培训。家庭教育中倡议指导式、鼓舞式、互动式、示范式的教育方法。

用优异、有益、活泼的科普作品吸引未成年人,新闻出书、播送电视等宣传机构和有关文明集团要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常识传达力度。为未成年人的健康生长营建优越的社会情况。

应用科技类博物馆、科研院所、高级院校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的教育资本,整合我区科学教育资本。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本质服务;增强区青少年活动中间、区妇女儿童活动中间、区科技活动中间等综合型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合的科普教育功用,充分发扬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中的效果。

二)农民科学本质行动

促进农民协作经济组织、乡村专业技能协会的发展。乡镇一级应稳固完善以科学普及为首要任务的科协组织,并装备专职或兼职干部。坚持健全乡村科技教育、传达与普及的组织收集。增强农业技能推行机构、乡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民协作经济组织、乡村专业技能协会的建立和发展,充分发扬其在乡村科普中的效果。要经过财务支撑、税收优惠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财产政策指导等办法。

构成科技人员为“三农”服务的有用机制。依据乡村的实践状况,普遍开展面向农民的科普活动。深化开展科技文明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农技推行月等活动。扩展和健全农业专家学者、科技服务团和科普意愿者步队。有针对性地开展维护生态情况、节省水资本、维护耕地、防灾减灾常识宣传,倡议健康卫生、科学文明的生活方法,对立愚蠢迷信、成规陋习,构成讲科学、喜欢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优越习尚,促进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

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浅显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以“农业财产化百万工程”为依托,开展农业适用技能培训。涉农部分、科技部分、群团组织要结合绿色证书工程、双学双比、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活动。深化施行“十百千科技人才下乡村行动”科技进村入户”等活动,传达适用技能,培育有文明、懂技能、会运营的新型农民。总结推行乡村党员干部现代长途教育、农业播送学校、乡村致富函授大学的经历,完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培育乡村青年的科技创新才能。力争在十一五”末全区乡村适用人才到达10万人。

积极开展农民工的指导性培训、职业技艺培训和岗位培训。加速坚持县政府扶直、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开展乡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艺培训。依照《―年区农民工培训规划》要求。推进乡村劳动力转移和持证上岗就业。鼓舞各类培训机构自动与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签署合同,开展“订单”培训,对农民工进行定向培训。十一五”时期,坚持一批掩盖全区的农民工培训基地和劳动力供求市场信息网。

推进全国科普示范区创立工作。经过开展创立活动,深化科普示范创立活动。持续开展市、区级科普示范镇(街道)村(社区)家庭(户)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建立。推进《科学本质大纲》区的贯实,提高重点人群科学本质、加强基层科普服务才能、优化科普工作的社会情况等方面获得明显成效,推进我区全民科学本质不时提高。

贯彻中国科协、财务部结合施行的科普惠农兴村方案”探究并坚持我区乡村科普工作鼓励机制。经过“以点带面、典范示范”方法,积极探究坚持乡村科普工作鼓励机制。十一五”时期。评选、挑选、引荐、表扬一批有突出奉献、有较强区域示范效果、辐射性强的乡村科普提高前辈集体和小我,提高表扬条理和奖励力度。全区各部分要结合本身工作加大对乡村科普的支撑力度,带动更多的农民提高科学文明素养,把握生产劳动技艺。

三)城镇劳感人口科学本质行动

深化开展“科教进社区”活动,普遍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创新社区科普活动的机制和方法。增强社区科普组织、科普学校建立,普遍开展社区科普教育和培训,重点倡议和普及节省资本、情况维护、污染减排、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常识,促进经济增进方法的改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法的构成。

施行职工技艺提高方案,增强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围绕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坚持现代企业准则。开展以提高职工生产技艺为目的的技能创新活动,普遍开展操作竞赛、技能交手、科技常识竞赛等职工教育培训。深化“讲幻想、比奉献”厂会协作”等活动,提高企业职工本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进企业技能创新和技能提高。各类企业每年技艺培训审核判定人数应不少于技能工人总数的20%坚持关键工种、关键岗位“首席工人”首席技师”职业技艺带头人”等职衔,并赐与响应待遇。每两年评选一次“区优异职业技艺带头人”

协助退役兵士加强竞争择业和自立创业的才能。持续抓好退役兵士职业技艺培训。

培训内容以民工实践需求和用工单位、工程需求为主。增强进城务工人员技能培训。交通、建筑、工商、劳动等行业和部分要注重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艺程度和顺应城市生活的才能。倡议并鼓舞月均匀运用进城务工人员到达100人的用工单位或造价1000万元以上工程项目标建筑工地坚持按期培训准则。

提高赋闲人员的就业才能、创业才能和顺应职业转变的才能。5.增强赋闲人员再就业培训。

四)指导干部和公事员科学本质行动

坚持提高指导干部和公事员科学本质的学习、培训准则。区委党校和行政学校等干部培训学校要将提高学员科学本质列入教育方案,坚持指导干部和公事员科学本质提高机制。组织、人事部分要将党政指导干部和公事员的科技常识学习归入干部实践学习方案和党校培训规划。采取切实办法加以落实。各单位在创立学习型单位中要把科技常识学习作为主要内容。组织、人事部分在公开选拔指导干部以及公事员录用测验中,要列入与科学本质要求有关的详细内容。

开展相关常识的学习培训,协助广大干部完善常识构造,提高科学文明本质,提高科学决定计划和科学治理的才能,并以指导干部和公事员科学本质的提高带动全民科学本质的全体提高。要将科普宣布道育归入全区情势政策宣传内容,增强指导干部和公事员科学常识、科学精神、科学办法的教育。每年组织举行面向各级指导干部的科普申报会。党政指导干部和公事员要带头参加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和科学留念日等科普活动,自觉提高本身科学本质。

三、公民科学本质建立基本工程

一)科学教育与培训基本工程

增强科技教员营业培训,增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员步队建立。坚持中小学专兼职科技教员步队。坚持科技教员步队的不变。增强中小学教员的科学教育培训,将教员科学教育归入教员持续教育之中,采取多种路子开展营业培训。增强乡村教员科学教育培训,提高乡村教员科学本质。鼓舞在碚高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坚持全民科学本质教育研讨中间,为我区中小学培育高本质科学教育教员。鼓舞指导离退休科技工作者参加我区科技教员培训工作和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指导工作。充分发扬我区青少年科技指导员协会的效果,发展强大青少年科技指导员步队。区级每年培训中小学科技指导员教员50人次。

具体推进本质教育的施行。积极推行任务教育阶段综合性科学课程,构建学校科学教育系统。充分发扬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效果。具体落实中小学新课程方案,逐渐推进高中科学课程变革。发动和组织高级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加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立、教育办法变革和科学教员培训。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员资历认定,制订学校科学教育评价规范,将学校科学教育归入学校的综合评价,将学生科学本质归入学生综合本质评价。

充分教育仪器设备、音像设备、核算机等教育器材。积极发展乡村中小学现代长途教育,增强学校特殊是乡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本设备建立。坚持健全学校科技活动室、实行室、藏书楼。乡村中小学具体建成卫星采取站和核算机教室。

构建分歧职业、分歧工种、结构合理的职业技艺培训基地。加强在碚高级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等各级各类学校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功用。鼓舞和支撑科普场馆、社区学校、明技能学校等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增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的科学教育教材建立。

二)科普资本开拓与共享工程

促进原创性科普作品的创作。以评奖、作品征集等方法,坚持有用鼓励机制。加大对优异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积极组织参加“市科学技能普及工作奖”作品征集活动。扩展对获奖作品的宣传,吸引和鼓舞社会各界参加科普作品创作。坚持科学技能研讨开拓新效果实时转化为科学教育、传达与普及资本的机制,鼓舞我区科技工作者面向社会撰写科普读物,进行科普讲演和传达。制订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鼓舞和吸引更多社会力气参加科普资本开拓,增强科协与科技治理部分及首要科普资本支配部分的协调,加大科学研讨资本和科学普及资本的统筹,扩展我区高校、科研机构的实行室、大型科研配备的科普应用率。增强区科普协会组织建立,加大科普创作力度。调动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的积极性,把科普作品归入相关专业业绩审核范围,科普创作作品可归入新闻、出书等相关系列职称评定范围。

享用相关财产发展扶持政策。增强科技、教育部分与高校、新闻媒体协作,积极发展科普文明财产。将科普资本开拓归入新兴文明(构思)财产目次。扶持科普类播送、影视、动漫内容的开拓和制造,推进科普创作的市场化、财产化。

充分维护常识产权,严厉执行相关律例、规章和规范。发明公共科普信息资本公道运用的法制情况。

三)群众传媒科技传达才能建立工程

知足群众对科学常识的需求。鼓舞、支撑新闻媒体开设“科学与生活”等科普栏目,加大媒体科技传达力度。增大电视、播送、报刊、网站科学常识的播出时间、数目和版面。提高科普宣传质量。新闻媒体的科普宣传要进一步切近群众、切近生活、切近实践,要实时应用严重科学事情、科学热点问题进行科普宣传,提高新闻媒体科普宣传的层次与质量。积极打造在科普宣传上有普遍影响的媒体精品。

坚持并扶持我区有特征、掩盖率高的科普网站;大众信息网、县政府网站和各本能机能部分网站要加大科普、科技宣传力度,打造科技传媒品牌。促进科技信息和科普常识的传达。

大力扶持科普出书物在乡村和偏僻地域的刊行工作。鼓舞编印面向乡村和偏僻地域的科普材料、科普宣传品并免费向群众发放。

指导大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法应对突发事情。提高我区媒体关于公共卫惹事件和严重天然灾祸等突发事情的反响才能。

四)科普基本设备工程

规范科普设备的建立与治理。充分发扬我区现有科普教育基地的效果,发扬现有科普设备的效果。完善科普教育基地治理方法。各有关部分要增强对科普教育基地的指导和服务,对现有科普设备进行机制变革和更新革新,充分内容、改良服务、激起生机、发扬效果,知足大众参加科普活动的需求。年,完成一批重点科普教育基地的革新建立,扩展我区科普教育基地数目。逐渐坚持和完善科普场馆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优惠或免费开放政策。

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备建立和运转经费的投入。进一步发扬藏书楼等公共文明设备的效果,将区科学宫即科学本质教育活动中间(暂命名)建立归入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立方案。拓展和完善其科普教育功用。十一五”时期,至少建有一所综合性、多功用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合,对已建成的青少年活动中间等校外教育活动场合要加大公益性科普设备投入,拓展和完善其科普教育功用,使其充分发扬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科普效果。体育场馆要免费或优惠向青少年科普活动开放。

充分发扬各基本设备的资本优势,拓展和完善现有科教文明基本设备的科普教育功用。坚持科研院所、重点实行室、工程技能中间按期向社会大众开放、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准则。整合应用社会相关资本。发展科普教育基地。整合各行业系统活动科技服务资本,坚持“活动科技馆”为城乡社区、学校特殊是乡村地域供应科普服务。

年,增强基层科普设备建立。增强科普画廊和科普活动室等社区基层公共科普设备建立。全区每个社区要建有一个科普活动室(或科普学校)一个科普画廊。增强村庄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员建立,提高乡村基层科普服务才能。年,力争全区100%行政村建成“一站一栏一员”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村庄科普员)并有用发扬效果。深化推进和施行“十百万万基层文明设备建立工程”乡村播送电视“村村通”工程和乡村片子放映“2131工程”加速施行“农家信屋”工程,构成全掩盖的出书物公共借阅收集,推进乡村经济科学发展。

四、保证办法

一)对境表里机构和小我兴办公益性科普事业,完善政策律例。认真落实国家关于鼓舞科普事业发展税收政策有关精神。群众传媒增强科技传达、昌盛科普创作,高校科学教育、传达与普及专门人才培育,科普文明财产等制订相关政策,对综合类科技科普报纸和音像成品、科普基地、科普活动、科普捐赠、科普设备建立等科学传达、普及活动在市场准入和税收上赐与优惠,对科技馆、向大众开放的气候站和高校、科研机构向大众开放的科普场馆的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加大科普经费的投入,加大经费投入。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能普及法》和《市科学技能协会条例》有关规则。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区、镇两级财务预算,保证《全民科学本质行动方案大纲》顺畅施行。各有关部分和单位要依据各自本能机能,增强指导,落实责任,推进《全民科学本质行动方案大纲》施行。鼓舞社会力气兴办各类公益性科普事业实体、捐资建立公益性科普设备和开展公益性科普活动,并享用国家和市的有关优惠政策,逐渐构成财务拨款、单位投入、社会资助和普遍吸纳境表里机构、小我资金的多渠道科普经费投入机制。

三)为我区科学传达、科学普及、科普场馆培育专业人才。要依照《公事员法》增强科协的机构和组织系统建立,支撑科协按章程自力自立地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在职科技工作者、大学生和离退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参与公民科学本质建立的积极性,发扬他专业和技能专长。支撑科技专家自动参加科学教育、传达与普及,促进科学前沿常识的传达。增强步队建立。开展多种方式的培训和学习活动,增强营业学习,提高在职科学教育、传达与普及人员的科学本质和营业程度。支撑在碚高校开设科学传达、科学普及专业。

四)制订并施行《市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方法》市区科学普及工作奖励方法》坚持完善科普兼职人员和意愿者鼓励办法,坚持完善鼓励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科学普及工作的表扬奖励力度。表扬奖励在公民科学本质建立中作出主要奉献的小我和组织。

五)并将其归入我区社会发展目标系统。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次全区大众科学素养查询、评价,做好监测和评价。坚持我区《全民科学本质行动方案大纲》施行的监测目标系统。并提出响应对策和建议。

五、组织指导

各部分、镇街一起推进施行。区全民科学本质工作指导小组组织指导、统筹协调、监视检查《全民科学本质行动方案大纲》施行工作。区全民科学本质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科协)负责有关日常详细工作。全民科学本质行动方案大纲》区委﹑区县政府的统一指导下。

科普教育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专升本;课程衔接

近几年,我国大部分省市开展了高职高专学生升本科教育的探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毕业生经过一定选拔程序可以进入本科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教育部《面向 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提出:要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允许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经过考试接受高一级学历教育。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把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

专升本这一教育形式正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文件精神的有益实践,无疑为满足高职高专学生的升学愿望、满足家长让子女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愿望打开了一条通道。但在探索阶段,许多问题是需要研究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教育性质与部分学生希望继续升学之间的矛盾,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属于专科层次)作为教育类型来讲应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即它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方案、教学过程都是以帮助学生就业为主而设计的,而不是导向以升学为主,今后,这类教育还应主要是招收希望通过学习取得就业资格的学生。但即使如此,仍会有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希望升学。这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职业岗位的变化,与学生原来的就业愿望发生偏离,学生个人价值取向在学习期间发生变化或因家庭经济情况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学生通过学习而就业的初衷,毕业时重新选择升学。因此,我们既要坚持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性质,又要满足部分学生希望继续升学的愿望。解决这一矛盾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专升本教育课程的衔接,这也是专升本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高职专升本教育现状及课程衔接方式

笔者最近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部分省市高职高专学生升本科工作的情况调查,从各地来看,高职高专学生升本科工作普遍受到重视和欢迎。升本招生数与招生对象总数的比例各地不等,低的在5%左右,高的在20%左右,平均为10%,同时按一定比例组织考生报名。招生对象多数地区为高职高专三年级(应届毕业班)学生,有的是二年级的在校生,也有一、二、三年级均可的,还有尝试招收往届生的。考试科目一般有一定数量的省级统考,多为英语和计算机,专业课考试则各不相同,考核科目为一到三门,多数地方由招生校考试,也有的由生源校组织。学生报考均有一定的条件要求和程序。如学生品德、操行情况,对有劣迹的不予报名等。有的地方还尝试推荐入学。同时,规定允许报考的学校志愿有一个,也有两个的。

专升本的本科院校类型不一,有重点大学,有地方院校;有二级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也有本科院校与专科学校联办、其办学点设在专科学校的。

专升本课程的衔接存在几种状况:

一是高职高专三年级(或毕业班)的学生升入普通本科院校学习,一般是3+2或2+2学制,即基本完成了高职高专的学业,转入普通本科进入3年级,按普本统一的要求完成本科阶段的课程。这种情况存在两种课程衔接方案:(1)插入普本的教学班,同步学习,教学计划、课程安排以及各种要求与普本常规要求一致。(2)单独编班进行教学,目标和要求与普本一致,但在教学计划、课程安排上都有调整。由于高职培养目标与普本培养目标有所不同,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上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计划与课程安排中,为达到本科标准要求,需加入一些填平补齐的课程。

二是高职高专二年级的学生升入普通本科院校学习,一般是2+3学制,即完成了高职高专的部分学业,转入普通本科院校进入相应年级,按普本统一要求完成本科阶段的课程。这种情况与三年级升本一样,也存在两种衔接方案:(1)插入普本的教学班,同步学习。(2)单独编班,进行教学。目标和要求与普本是一致的,但高职二、三年级升本学生的基础不同,在普本学习的年限不同,因此,在教学计划、课程安排上执行与三年级升本的学生有类似,但又不同的课程衔接方案。如除加入一些填平补齐的课程外,还以选修课的形式增加和补充达到普本要求的课程内容。

三是高职高专二年级或三年级(毕业班)学生升入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本科院校的相应年级中学习,如一些特色鲜明的地方院校、二级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等。在这些院校中一般采取单独编班,组织教学,考虑高职的培养目标和这些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技术应用型人才本科层次的要求,设计教学计划与课程衔接方案。

二、高职专升本课程衔接分析

前述几种衔接方式产生不同的效果。对于高职高专升入普通本科院校插班学习的学生,无论是3+ 2还是2+3模式,在从高职高专教育完全转成按普本要求完成学业的过程中,能够较顺利地通过两种不同类型教育的转换过程,较出色地完成学业的学生主要是专科教育中的优秀学生(基本为前3%),他们靠自身的功底和能力实现转换和衔接。因此,这种衔接只适于专科学生中较少数的优秀者,而没有普遍意义。

转贴于 对单独编班学习的学生,可针对两类教育的差异和学生的特点,按普本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其课程衔接、学习时间和本科教育类型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与普通本科院校开展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衔接,如升入软件学院,应用性特色鲜明的地方大学、二级职业技术学院等。由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课程衔接较容易,效益高,资源浪费少。

第二,与普通本科工程型教育衔接,如升入一般普通本科院校的工程类专业。由于工程教育与高职高专的技术应用性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一定差异,课程衔接有一定难度,需要补充一些基础课程。

第三,与普通本科中科学型教育衔接,如升入普本院校中的理学类专业。由于两者培养目标差别较大,其课程衔接相当困难。

这三种情况又会因升入本科后的学习年限不同而对衔接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三、高职专升本课程衔接的优化

(一)明确培养目标是优化课程衔接的先导

所谓优化,就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下,选择最佳的课程衔接方案,以利于专升本教育的健康发展。

1.充分考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的进程,经济高速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社会(或市场)对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需求必将大大增加。而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全球化、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使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层次也开始上移,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不仅需要专科层次,而且需要本科层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高职专升本要充分考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使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向本科层次延伸。

2.能够保持高职高专教育性质不变

正如前述,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就业为主的教育,教育的就业性质与受教育者继续接受高一级教育的权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出发,应为广大的受教育者提供各种层次接受教育的机会,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但各级各类教育的目的、性质,不能因满足受教育者的权利而改变。因此,高职专升本不能变成二次高考,高职高专教育不能因有人升学就改变其就业性质。而要保持性质不变,关键是本科院校升本培养目标的选择和课程衔接方案设计的正确导向。

3.要有较高的资源利用率和教育效益

在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有限,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量大且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高职专升本更要考虑课程衔接方案的难易、效果和效益。选择专本最接近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类型来设计衔接课程,无论对受教育者本身,还是对专升本教育都能够节省资源,提高效益。

如果我们把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和工程设计型人才以外的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而出现的新的本科教育类型概括为技术应用性人才,则对于我国高职专升本教育,就其主体来说,课程优化衔接的目标应是:保持高职教育就业教育性质不变,选择最易衔接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本衔接课程方案的设计,培养社会需要的本科层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二)加强研究与设计是优化课程衔接的重点

选择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的专升本课程衔接方案,需要加强这类教育的研究。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在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方面已进行了多年探索。其特征、规律、特色正在逐步形成。在本科教育层次,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的院校还不多,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做了大胆的尝试,初显特色,但其规模和对这类教育规律的把握还远不能满足专升本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我国技术教育系列始终未能形成,需要有相当一部分本科院校、专业向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的方向转轨。.本科层次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还是一个新内容,需要加强对技术教育规律的研究,对这类人才特征的认识。课程衔接方案要充分考虑高职高专学生已有的知能结构和应用性特色,以及这类学生的学习特点。

(三)规范管理是优化课程衔接的保证

从目前全国各地专升本情况可以看出,无论是专升本的形式还是教学本身,都表现出一定的混乱和不成熟,应该积极着手解决。

首先,应控制好专升本比例和规范专升本考试。不宜把专升本比例放得过大,控制在10%~15%左右为宜,这一比例既可以保证有一定数量的专升本学生用于教学实验,又可保证专本科全面教学秩序和质量。而考试历来是教育的指挥棒,制定合理的专升本考试制度,是保证高职高专教育以就业为主的重要一环。专升本原则上应当招收高职高专毕业年级的学生,考试时间可以安排在最后学期进行。这样做可以使报考专升本的学生基本上完成高职高专的学业,即使考不上也可以在高职毕业后就业,保证高职高专教育以就业为目的。规范专升本考试关键的一点是考试内容不能只是或偏重基础理论,应加大对实践能力的考核,还可增加某些制作和操作的内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专升本考试对高职高专教育的错误导向。

科普教育方案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新时期;体育教师教育;改革审视;理论研究

1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师范教育已有百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社会进步与教育的进步奠基在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基础之上.

体育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体育教师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下级纲目,是指对体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即在对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我国于1980年至今,先后出台了5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改革的总体特征是:培养目标得到扩展,更适应社会需求;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课程的结构趋于合理,特别是选修课程和学科类课程得到加强,教材得到更新.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与以往颁布的《课程方案》相比,体现了21世纪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时代特征.几年来,其运行的效果如何,有哪些经验与不足,这是研究的初衷,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体育教师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多种科研方法进行研究.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历史发展的总体概况比较

3.1.1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分类与学时分配的比较从表1中的数据分析可知,5套教学计划在专业课程方面的分类和学时的分配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1980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与4年总时数的比例高达67.8%;1986年和1991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学时稍有减少,分别为53.8和53.6;1997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为44.7;2003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减少到41.3,纵观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发展历程,主干课程由高度的计划性演变成宏观的指导性.

3.1.2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内容结构的比较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结构是所设置全部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结合,是教学计划的核心.人才培养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而专业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各自不同的课程结构,及由此而决定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课程体系是高校专业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来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文件.

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体育教师,还应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体育工作者,突出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

通过对2003年课程方案与以往的课程方案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必修课与选修课课时比例,1997方案为73.0:27.0,2003年方案中二者的比例为63.3:36.7,选修课的学时比例提高了约1O个百分点,尤其突出表现在任意选修课的学时上。增长的幅度较大,占选修课总学时的47%,比原来的提高了15个百分点(表2);学科与术科的比例越来越大,也就是说术科所占的学时数越来越少.从20世纪8O年代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科类与术科类课程比例经过5次调整,总体趋势是学科类学时比例增加,术科类学时比例下降.而2003年的课程方案中学科类学时与术科类学时的比例就增加到了65.7:34.3,是5次调整中幅度变化最大的调整,术科必修课总时数减少得相当快.这无疑对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任务的完成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2003年新方案中主干课程体现出人文化、领域化、拓展化、多样化、科学化等特征,进一步加强了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的建设.

从表3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专业院校对术科比较重视,因此术科的比例下降得不是很多,而师范院校对学科比较重视,其下降比例是所有院校中最多的.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和山西大学与国家教育部的课程方案基本上保持一致,都接近63:37这个比例.其中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的学分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与学时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是几乎持平.但是武汉体育学院学分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大于1,可是学时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却小于1,而师范大学很明显则把学科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种学科类学时的比例结构势必影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教学能力,因此有待于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

3.2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互相间的分工和配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依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对2003年方案分析和比较可知,在必修课程的设置方面,2003年方案中必修课程为1126学时,6O学分,其中包括主干课程和一般必修课程两类,均比以往方案所占比例小,有其更大的灵活性、可塑性和指导性.

方案中任选课程分为理论学科和技术学科两类.共列出47门课程,而且这47门课程,绝大多数都是新型的、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与体系小型化和规范化的课程.任选课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有可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深入,设小课,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其目的是扩大信息量,切实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课程数量多,供学生选择的范围广,自由度也就增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有限学制、学时里,既要增加新的内容,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之间的矛盾.小型化课程一般具有微型化、前沿性和研讨型的特点,能体现出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与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知识视野的扩大.

3.3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制度讨论的热点

近几年在师资培养中出现许多热点讨论的问题:比如如何正确处理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与“适应性”;体育师资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是什么?从我国社会现实出发,如何寻求体育教育专业考生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最佳结合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教师培养课程制度上表现为:课程设置中学科与术科的关系问题,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问题等等.

3.3.1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当然是体育师资,然而,近年来由于强调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被削弱了,体育师资培养质量下降了,尤其是在学校体育发展日新月异、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的今天,许多从体育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的要求,似乎对学校体育改革“两眼~抹黑”,很难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为此强烈呼吁体育教育专业必须大力加强“师范性”.这就给课程设置提出了公共课、专业课和教育类课程的比例问题.

3.3.2关于术科和学科的关系问题,也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始终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诚然,这两者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总应该有个主次之分.

近半个世纪来术科和学科此起彼伏,从三七开到倒三七,翻来覆去,争论不休.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既有其相同点,又有其不同点.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标志,就是既能够使用文字语言进行讲解,又能够使用形体语言进行示范.换而言之,体育教师如果不能进行正确、恰当的技术示范和指导,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失去了自我价值,也就同时丧失了“体育”的品牌.这就要求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广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有关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注重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掌握牢固的体育专业的基本技术、技能.理论学习与技术学习并重,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圆满完成新课程目标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3.3.3对在体育师资培养中“一专’’与多能的问题不同的看法反映在课程设置上是术科中普修与专修的关系.诚然,对“一专多能”的要求,从总体来看,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但对“一专”与“多能”的理解及其关系上,却存在不同的声音.如今由于整个术科被削弱了,“导致学生一专也不专”,“多能也不能”,才是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悲哀.此外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还存在在课程名称上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学科名称上缺乏规范性,在选修课上和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等等问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些问题将会更加清楚和明朗起来!

4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科普教育方案范文第5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立足*区实际,借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和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有益经验,全面实施《*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试行)》和《*市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试行)方案(试行)》,形成符合国家课程改革要求、具有*区特点的普通高中课程和教学体系,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普通高中教师素质的整体优化,提高我区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目标任务

(一)制定《*区普通高中课程安排指导意见(试行)》,探索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构建具有*区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二)构建我区高中课程建设与管理、课程资源开发和共享的机制,着力提高学校课程管理及课程建设的能力。

(三)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四)建立新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制定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配套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

(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六)提高质量与规模效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引导普通高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注重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发挥普通高中的规模效益。

(七)逐步实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为高等学校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同时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基本原则

(一)积极稳妥,培训先行

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是政府行为,教委负责改革实验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落实好实验方案。学校要充分借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先期进入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省份的有益经验,积极稳妥地开展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教委和普通高中要组织好区、校两级培训。

(二)整体推进,分类指导

2007年秋季,普通高中一年级整体进入课程改革实验,按照*市实验方案标准全面进行改革,同步推进。在整体推进过程中,教委要关注并满足不同类型普通高中的需要,指导学校因校制宜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

(三)以校为本,典型引路

实验工作要落实在全区每一所普通高中,给予学校实施新课程充分而合理的自,激发学校实验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并建立“以校为本”的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区教委定期总结,发现典型,及时推广,确保课程改革工作健康和谐发展。

(四)规范实验,保证质量

各普通高中要制定学校“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方案”,依据《*区高中课程安排指导意见(试行)》和《*区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开设课程并保证质量。教委要对实验工作进行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监控、评价和反馈,科学有效、规范有序地推进实验工作。督导室对课程改革工作进行专项督导,保证课程改革工作的健康发展。

(五)各方参与,通力合作

实验工作要通过制度建设和广泛宣传,形成学校、社会和家长共同参与、通力合作的机制。采取有利措施,运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使各方面都能关心、理解和支持实验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工作氛围。

四、组织与领导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社会关注度高。因此,必须加强对实验工作的组织与领导。

(一)领导机构

1.成立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成员单位:区教委、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人事局、区编办、区委宣传部等

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协调、研究有关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大事项。

2.成立区教委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张福家、*

对有关全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批准有关工作的规划、方案及相关制度。

(二)组织工作

1.成立区教委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单位:工委办、教委办、组干科、财务科、人事科、规划科、职成科、体美科、中教科、设备中心、国资中心、信息中心、教研中心、*分院、考试中心

对课程改革前期工作进行调研、准备;提出有关工作的规划、方案和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实施各项具体工作,协调、研究有关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各种事项,提出解决有关问题的建议;提出相关制度、政策的方案。

2.建立样本校

区教委建立市、区两级样本学校,努力在学校层面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以点带面,辐射推广。

3.成立区新课程改革实验专家指导组

指导组由*市部分专家、区教研员、分院教师、区特级教师和部分学校校长组成。在区教委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理论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为全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各项工作提供指导和专业支持。专家指导组办公室设在教研中心,负责处理具体日常工作。

4.建立区政府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联席会

建立由区教委、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人事局、区编办、区委宣传部等单位和部门参加的课程改革实验联席会,协调、研究全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重大事项。

5.建立区教委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联席会

建立由工委办、教委办、组干科、财务科、人事科、规划科、职成科、体美科、中教科、设备中心、国资中心、信息中心、教研中心、*分院、考试中心等单位和部门参加的区教委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联席会,负责研究制订各项政策和保障措施,并就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重点工作

(一)积极开展各类型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基础条件的调研

1.硬件条件调研

由财务科、规划科、国资中心对各类型高中学校现有的教室、专用教室数量、开设选修课程所需场地及缺口情况进行调查,并与学校共同研究解决办法;由财务科、规划科、设备中心对各类型高中设施设备配备情况进行调查,并与学校共同研究解决方案。财务科做好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专项资金的筹措及报批工作。

2.师资调研

由人事科对各类型高中教师队伍情况进行调查,并与学校共同研究解决方案。由干部科、人事科、*分院对各类型高中的教师和教学干部数量、需求进行调查,制定培训方案。

3.教学现状调研

由教研中心对目前各类型高中课程开设情况进行调查,并对照新课程设置方案的规定,结合*区实际情况制定《*区普通高中课程安排指导意见(试行)》和《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制定教师的学科教学培训方案。考试中心对课程改革的学分认定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依照*市教委要求,制定*区学分认定管理办法。中教科要针对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调研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情况,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4.信息工程建设情况调研

信息中心负责调查各类高中信息技术设备的建设及使用情况,并提出各类型高中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建立实验工作的网络平台,收集信息,介绍动态,咨询答疑,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

(二)组织好区、校两级培训

区教委和教科研部门负责组织区级培训。将新课程培训作为普通高中校长、实验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研员以及相关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采取参观、讨论、研究、研讨等方式组织培训。保证各级领导干部和实验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理解课程主要项目操作办法后,再进行新课程实验工作。

学校要建立以校为本的研究制度,组织和实施校本培训。内容包括课程标准解读,课程实施的主要操作办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通用技术课的开设、班级管理模式、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管理、模块考试办法、综合素质评价等。

(三)建立区、校两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资源网络,形成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整合各种资源,逐步完善*区普通高中课程资源网络。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院、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教学合作关系,利用各方面的师资、设备和场所进行相关课程的模块教学,形成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

学校要挖掘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开发与用好报刊、杂志、电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形成并不断丰富本校的课程资源网络。

(四)加强课程管理,提高课程管理质量

1.各普通高中要严格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要求,在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好各类选修课程,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方案;自主开发和开设学校选修课程,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2.各普通高中要成立学校高中课改领导小组和课程指导委员会,统筹学校新课程的实施、管理与评估。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下设各学科课程小组,各学科课程小组提出本学科的开课方案,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审定后实施。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学校根据学生选课情况及时调整学校的课程设置,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规范选课管理。

3.教研中心要提出普通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学校要在自主建设通用技术课程教室、购置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设备的同时,建立与我区职业技术院校、工业技术企业、农业技术企业联合办学的有效机制,利用他们的师资和技术设备资源,落实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学校要因校制宜地开设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加强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在保证课程开设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要保障活动课程的安全有效,防止活动课程学科化、课堂化的倾向,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

(五)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1.校长是学校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根据新课程实施的需要,进行教师、场地、设备等学校现有人力和物力资源的重组和优化,充分发挥其效益,建立适应模块化教学特点的、行政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

2.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促进基于模块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3.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学校要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学年学分分配表。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规范操作过程,严禁学分认定中的营私舞弊、弄虚作假行为。

4.加强学校教研组织的建设与重组,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教研中心制定校本教研的指导意见,各普通高中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和年级组的作用,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教研部门和学校要及时发现教师备课和讲课的典型成功案例,经过有关权威专家的肯定,向全区推广。

(六)推进评价与考试改革

全面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按照目标多元、方式多样、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建立综合性的、动态的学生成长记录手册。通过观察、交流、实践操作、作品展示、学业成绩考核等方式,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在学校进行学分认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模块考核办法,建立区、校两极相结合的、公正有效的模块考核制度。

进一步建立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学校评价机制,引导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学校管理、课程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经常性、制度性的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