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监理企业安全管理体系

监理企业安全管理体系

监理企业安全管理体系

监理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范文第1篇

摘 要 目前,国内企业经常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笔者建议应该创新安全监督模式,创建企业安全监督体系,协调好安全管理与监督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管理以及监督责任,从而健全企业的安全监督体系,保证企业可以安全的生产。

关键词 安全监督 体系创新 企业管理

现代管理理论提倡的是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位,M一步提升人的素质,激发个体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主动意识,而且管理模式越来越有弹性,组织机构更加灵活,可以很快的传送信息,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在企业的安全监督方面,应用现代管理理论,可以保证企业长期的生产安全,使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的预防,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管理制度以及办法,不断的创新制度、技术以及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监督体系,打造完善的企业安全监督体制。

一、创新企业安全监督的方式

企业之所以频发生产事故,主要是因为:缺乏先进技术、设备落后、操作错误以及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在这当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安全管理存在漏洞。按照现代管理理论,管理要以人为本,安全管理实际上是对人的管理,然后才是管理技术以及设备。企业安全监督指的是,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之下,监督料、机以及人等,其把安全放在首位。国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特征为:政府监督和其他监督相结合、国家监察和地方监察相结合以及行业监管和综合监管相结合。企业的安全监督不能脱离这个框架,同时,各个企业的生产情况不一样,因此,要结合他们的具体情况,紧紧围绕事实和法律,创新有利于本企业的安全监督模式。

现阶段,国内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主要是国家监督、行业管理、企业负责以及群众监察。在这种框架之下,企业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创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安全监督制度,发挥出现代管理理论的创新作用。以往的安全监督机制提倡的是物本管理,利用管理制度控制人的行为,从而实现管理效果,特点是把生产效率摆在首位,而忽视了人。但是,现代管理理论提倡的是人本以及心本管理,人本管理更加的柔和,将人作为主体,通过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员工的主动意识,在管理时,会更多的关注人,从而实现管理的效果。人本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就是心本管理,这种管理更重视把握人心,让员工可以主动的参与安全管理。在创新企业安全监督机制时,要更多的应用到人本以及心本管理,这样才能使管理机制的内容更加的丰富,提高安全性。

二、协调好安全管理与监督两者的关系

企业安全监督体系是独立的,不过从整体上来说,其仍旧是安全管理的内容,因此要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落实各级人员所担负的安全管理以及监督的责任,这样才能保证各种措施真正的执行。

(一)要明确安全监督的具体内容

企业安全监督包含以下内容:首先,监督生产过程的安全性,比如生产工艺流程的执行情况、是否按照规定步骤进行操作、安全制度以及生产方案是否真正落实、重要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基层岗位是否存在违规现象以及是否实现生产指标等,上述内容可以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其次,安全活动与安全检查,比如现场安全检查的实际情况、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安全日记是否记录以及事故预演的演练情况等,这也属于安全监督的范畴。最后,重点控制内容,其中有生产关键环节的监督情况、重大危险源的控制手段是否落实以及关键设施的现场监控情况等。

(二)提高安全监督技术以及方法

安全管理包含在管理科学当中,指的是为了达到安全效果,而展开的组织、计划、控制以及决策等活动,而安全管理又包括安全监督,其非常注重监督的技术以及手段。在实践当中,安全监督会遇到很多问题,当然也会遇到很多障碍,这要求安全监督工作人员要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创新工作办法,为了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督的运行机制以及办法,需要从制度、技术、监督流程以及人员配置等方面着手。

总的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企业安全生产开始成为关键的问题,为了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在竞争当中占据优势,必须保证企业可以长时间的安全生产。企业安全监督体系是依据安全管理所创建,应用了现代管理理论,从制度的角度上,确保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明确安全以及监督的责任,这样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较好的安全业绩,所以,安全监督在大多数的企业当中得到普及。实践表明,安全监督体系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监理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程安全质量;安全质量监督;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5-0150-03

1 企业利用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系统及其意义

安全质量是施工企业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任何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都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美誉度下降,甚至还可能会使企业资质降低、投标受限,更严重者会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给企业带来灭顶

之灾。

目前通过各类报道与统计发现,国内施工企业的安全质量管理状况还不尽如人意,各种大小安全质量事故此起彼伏,屡禁不绝,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因而,如何增强安全质量风险防控能力,减少安全隐患和质量通病,有效防范各类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是当前亟待考虑的问题。

大凡卓越、伟大的公司都是高瞻远瞩,他们眼界高,品位高,看得远,目标远。古人云:登高而望远,万事万物尽收于眼底。也就是,你能看多远,你就能走多远。企业之未来之路尽管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或者变数,但归根结底,企业未来之命运是由自己决定的。企业未来之路并非无规律可循,世间一切事物只要存在发展变化的因素,都是受规律所掌控的,只是有的时候我们的企业没有看到或忽略了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面向未来,我们企业的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可运用和把握的趋势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产业,通过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目前一些具有现代管理意识的企业家们逐渐开始重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通过实施一些工程基础应用系统的实践,验证了信息化战略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坚定了其通过信息化管理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信心。

那么既然未来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方向已经明确,那就要在安全质量管理信息化方面下功夫,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开发应用新技术,达到和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目标。

2 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系统分析

企业施工安全质量不仅深刻影响着企业、个人生死存亡的大事,它更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国家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质量一向高度重视。从工程项目建议书阶段开始,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建设准备、建设实施、竣工验收和试生产运行等等工作及所涉及的对象主体必须进行监督、控制和约束。而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监督工作涉及范围广,其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涵盖的内容从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阶段开始,直至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结束、投入生产运行的整个建设工程施工生产活动全过程。因此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管理监督工作所要收集、处理和反馈的信息量巨大,整个监督管理工作量巨大、综合性强、技术难度要求高。如何对工程安全质量监控中大量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处理,并减轻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日常事务工作的负担,提高工程建筑安全质量监督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实现建筑业施工当中的安全质量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等问题是我们急待研究和解决的。目前工程建筑安全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系统则是解决这一实际课题的有效工具,它对促进企业施工单位对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项目施工是一个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也是形成最终产品的重要阶段。所以,施工阶段的安全质量是工程项目的控制重点。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过程中,为了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质量的监督,应对建筑工程建设生产的实物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通过对工程安全质量监控和监督管理,使整个工程项目的每个关键环节的安全质量得到有效的管理。

首先让参与项目管理的单位和人员都进入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系统,用户建立在组织机构的目录树上,用户在组织机构中拥有与岗位职责相适用的角色权限。通过工作流程、数据汇总、信息传递,实现从公司到分子公司再到项目部的三级管理,这样形成一个安全质量项目管理系统平台。

3 安全质量监督系统功能

安全质量监督系统功能根据施工单位安全质量监督工作的需要,应必须具备以下功能:

3.1 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体现规范管理、保证投入、强化培训、防范风险、落实责任,从这些方面进行开发。具体如下:(1)安全目标计划。编制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并采取措施,保证安全目标的实现,也便于对企业项目安全开展安全生产绩效评价;(2)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通过系统平台管理安全生产许可证;(3)安全事故信息。在系统中实施动态监测,及时上报。把事故信息第一时间反馈到项目管理平台中,对事故的高效处理及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供了决策依据;(4)安标工地信息。把安全生产标杆通过安全管理信息在平台中进行统一管理示范,为企业其他项目安全文明施工提供借鉴;(5)专职人员管理、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对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建档管理,保证了从业人员的素质;(6)安全监督检查。通过对企业各项目实施的定期、不定期及专项监督检查,把检查具体情况,发现的隐患及整改纠偏措施在系统中进行记录,并及时反馈给项目施工单位,形成系统监督管理追溯,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7)安全费用管理。为保证安全生产所需资金投入,形成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长效机制,我们制定了安全费用制度,记录安全生产费用预算,为项目安全管理提供了有效保障作用;(8)重大隐患排查和重大危险源管理。事故隐患具有隐蔽性,通过采取有效排查措施,控制或消除危险源;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通过危险源辩识卡来记录检测危险源,消除事故苗头,规范企业整个项目工地的安全管理;(9)安全培训、技术交底。安全培训及安全交底可以提高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及安全技能,保障项目施工顺利实施。企业把培训内容及受训人上传到系统中,保证项目培训的针对性及时效性;(10)法律法规文件管理。通过知识库来强化企业员工对国家、地方制定的安全法规,企业、项目部颁发的标准、制度、办法、安全、质量体系等文件的学习,系统实时更新,便于相关人员对安全方面的知识查阅,为企业各级项目管理人员的提供一个参考依据;(11)安全风险预警管理。建立了安全风险预警管理,通过风险预警管理模型,监测内外部关键指标,全面监控,如果安全生产事故伤亡人数、经济损失等各项指标超出预警值,系统将会自动报警,项目部或公司将采取措施消除报警,以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战略预警,保障企业的运营可以进行目标监控和考核。

安全系统平台覆盖了安全管理的主要方面,抓住管理的重点,落实安全生产的企业主体责任,提升了企业项目安全管理水平。

3.2 质量管理

(1)质量创优计划。在系统中明确创优项目、目标、措施等信息,以便全面掌控项目的工程创优举措,统一筹划报优评奖;(2)质量监督检查。在系统中明确检查的组织者、参与者、时间、内容及发现的问题、整改情况、验证核实整改情况等信息,使上下质量监督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一目了然;(3)优质工程管理。把各项目创优成果统计录入系统中,发挥宣传、激励作用,便捷各方追溯以往的成果;(4)质量事故信息。在系统中统计录入事故的单位、发生日期、图片、原因、处理情况等,便捷各方吸取教训,避免发生类似事故,起到预防作用,同时便捷掌握事故及其处理情况。

通过质量管理系统信息平台可以及时方便查询或对应填报相关质量信息,全面提高了施工生产质量监督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了质量管理流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可追溯性显著增强,掌握项目质量情况更加快速、直接,实现了部分动态管理效果。

4 安全质量监督系统体系结构及设计

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管控模式、业务模式以及实际业务流程,建设、构筑IT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应用。企业安全质量监督系统体系结构系统采用ERP系统,集成公司、分公司、项目等数据采集与分析决策平台,多层组织架构的安全质量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具备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控制体系的信息系统。融合安全质量监督为一体的管理系统。结合施工企业管理决策模型,搭建一个高效、准确、及时的企业安全质量综合管理平台。

平台建设目标是将公司的数据报送机制信息化,实现统一的数据采集渠道,并利用统一的数据加工和分析工具,实现数据的自助加工利用,为企业安全环保部门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和共享解决方案,使决策数据能够更快更有效的提供和共享,最终目的是要建立公司层面的统一数据视图,提高各级管理机关对下属企业的管控能力和决策能力,并切实提高对公司各级领导的决策支持能力,形成以决策支持为核心的企业安全质量信息化智能模型。该系统必须完成的功能有成员注册,信息提交,信息查询等功能。在数据库后台建设完成之后,分别设计注册模块,信息提交模块,查询模块。通过这些模块,完整的将安全质量监督相关信息能通过一次查询而展现出来,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数据查询,更加有效的形成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

监理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范文第3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按照“总体规划、属地管理、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以企业分类分级管理系统为基础,以企业安全隐患自查自报系统和安全隐患动态监管统计分析评价系统为核心,以强化安全监管责任机制、考核机制和企业主体责任为抓手,以完善落实安全标准体系为支撑,以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培训为保障,逐步建立全市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二、目标任务

建立市、县(区)两级和市经济开发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平台,对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全过程管理,对安全隐患和重大隐患治理实施有效监管,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规范化、法制化,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2012年,市、县(区)以及市山经济开发区同步开展建设试点,市级试点县(区)安排在县。同时,在全市煤炭、道路交通、建筑施工、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特种设备、消防、人员密集场所等行业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试点建设。各地要选择1-2个乡镇或重点行业(领域)开展试点。2013年在全市工矿企业和其他重点行业(领域)全面推广普及;2014年巩固提高,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建立全市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三、工作内容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分类分级,细化完善隐患排查标准,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明确安全监管职责和责任主体等。

(一)开展调查摸底和企业分类分级

全面开展调查摸底工作。调查、登记各类企业的基本信息,包括企业规模、安全管理和技术水平、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等,掌握企业底数及其基本情况。

按照企业基本情况,结合企业的行业(领域)属性和安全监管工作的相似性,对企业进行分类,对同一类型企业的安全状况进行安全等级评定。确定各级、各有关部门的监管范围,建立“按类分级、属地监管”的安全监管模式。

(二)制定隐患排查标准

依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6号)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结合本地区、本行业(领域)实际,制定、细化安全隐患排查标准,同时督促指导企业制定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定标准为基础,以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和现场管理为主要内容,明确各类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的工作标准和要求,做到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三)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

依托“金安”工程等安全生产信息平台,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企业安全隐患自查自报系统、安全隐患动态监管统计分析评价系统等,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全过程记录和管理。通过该系统,企业对自查隐患、上报隐患、整改隐患和接受监督指导等工作进行管理,及时整改消除隐患;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自查自报隐患数据、日常执法检查数据、隐患整改和监管措施执行到位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所有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实施有效监管。

(四)明确安全监管职责和监管监察方式

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淮政[2011]19号),落实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有关部门、单位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加强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督促指导有关行业(领域)企业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依照企业的分类分级,在监管频次和内容等方面实行差异化监管监察,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建立考核奖惩机制

突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过程管理和效果管理。将开展企业调查摸底和分类分级、细化制定隐患排查标准、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以及加强对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执法检查和专项督查等推进体系建设的过程管理,纳入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对未按要求自查自报隐患的企业,在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的同时,要将其作为重点监管对象,挂牌公示,对积极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企业,优先安排重大隐患整治技改贴息(补助)资金。

四、工作步骤

全市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主要分为建设试点、推广普及和巩固提高三个阶段:

(一)建设试点阶段(2012年3月至年底)

各县(区)政府、市经济开发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领域)实际,制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确定试点乡镇和行业(领域)或者企业,完成试点建设任务,试点计划任务表(见附件)。

(二)推广普及阶段(2013年)

借鉴试点工作经验,完善工作制度和标准,在全市工矿企业和其他重点行业(领域)推广普及,建立分级分层次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三)巩固提高阶段(2014年)

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情况检查,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工作制度、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在全市基本建立先进适用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是安全生产管理理念、监管机制、监管手段的创新和发展,是突出预防为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监管,有效防范和遏制事故发生的重要工作措施。各县(区)、政府、市经济开发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或确定一名负责同志负责本地、本行业(领域)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并落实专门机构具体承担体系建设任务。要加强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纳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要从基层企业抓起,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全力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

(二)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目标考核。要按照安全生产职责规定,落实各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工作责任。各级政府安委会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加强对有关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监督检查,将开展体系建设工作情况作为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进度迟缓、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安全监管职责落实不到位的,严肃责任追究。

(三)全面动员部署,广泛宣传发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目的意义,引导各有关单位深刻认识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加强职工安全培训,提高职工排查事故隐患的意识和能力,组织和鼓励职工结合本职工作查找事故隐患。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和使用的专题系列培训,使企业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使监管部门知道“管什么、怎么管”,确保体系建设工作有效开展。

(四)加强工作推进,构建长效机制。要加强对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针对不同类型行业企业特点,搞好分类指导和定期督促检查。要加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专项督查,强化企业安全隐患自查自报和整改的主体责任,对安全隐患排查、报送、整改不力的地区和企业,依法严肃查处,并公告处理结果。要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与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和职业病危害治理、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加强安全监管能力和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谋划,有序推进。

(五)统筹兼顾,抓好“五个结合”。

1.与深入开展“打非”专项行动相结合。加大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打击和治理力度,坚决扭转非法违法生产和经营造成事故多发的严重态势。

2.与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相结合。把严重影响安全生产、有可能引发重特大事故的隐患和问题,作为行业(领域)专项整治的重点,落实整治措施。

3.与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相结合。要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为契机,全面推动岗位达标和企业达标,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提高自觉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主动性。

4.与加强安全监管“基层基础”建设和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加快推进“金安”二期工程的建设和应用,在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理等关键环节上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监理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范文第4篇

创新食品检测管理体制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和预警体系,是为顺利完成食品安全定期检验、专项监督性检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和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专项调查性检验任务而建立的一套先进的,完整的和符合河北实际的食品检测的法规制度、业务管理、技术装备、技术标准和人才保障体系。河北省应着力建设适应“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和食品安全监管所需要的现代化食品安全检测和预警体系,必须创新和理顺食品检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科学的食品检测管理体系。(1)理顺河北省食品检测的统一监督管理关系,加强质监系统内部的食品检测管理。研究制定食品检测事业发展战略,拟订食品检测管理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计划,理顺省局和地方、质监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检测关系,研究解决食品检测事业发展人、财、物保障问题等。(2)省局授权省食品检验院履行食品检测技术管理职能,提高检测技术支撑和技术抓“总”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市、县食品重点实验室和相关省级站食品检测工作的技术指导,加强食品安全预警和食品安全应急检测能力,科学评价全省的食品安全质量状况,真正成为全省食品检测的技术中心、数据中心、全省检测网中心和培训中心,成为全省顶尖的食品检测权威机构。(3)为了强化食品检测工作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和管理,保障食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代表性和及时性,可以实行食品检验机构在业务上的垂直管理,如省食品检验院对市、县食品重点实验室和相关省级站实行以省食品院管理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甚至可以实行食品检验机构省以下垂直管理的模式。建设和完善食品安全检测网络实践证明,食品安全检测网络是实施食品检测的有效组织形式和载体。目前,河北省的食品安全检测网络的三级构架已经初步形成,但还存在一些明显不足。(1)食品安全检测网络还不健全。①现有的县级食品检测中心还需要认真优化梳理,更新调整,明确检测项目和覆盖区域;②重点监管行业和重点大型企业的食品检测实验室尚未纳入食品检测网络运行;③我们建设的三级食品检测网络只局限于质监系统内部,尚未建立各有关部门所属食品检测实验室参加的真正意义上的河北省食品安全检测网络。(2)食品安全检测经费严重不足。《食品安全法》规定,县级以上质监等部门在执法工作中应当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收取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为落实《食品安全法》这一规定,各地质监部门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检验经费问题,一方面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目前食品检验经费的保障基本都没有纳入各级政府的常态化年度财政预算支出范围。(3)为了建设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预警体系,食品安全检测网络的重点建设任务应着力于优化调整和补充完善省内各级各类食品检测机构,满足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同时为掌握我省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及其变化、了解潜在性风险因子、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进行有效预警与应急检测作准备。大力加强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装备能力建设,是建设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预警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目标的重要手段。本着“强化省级、配强市级、加强县级”的原则,通过加快实施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规划,尽快启动“十二五”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规划,全面加强和完善河北省食品安全检测网络保障性检测和超前预警性检测能力,需要重点形成以下与体系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技术装备能力:①加强我省43个重点实验室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装备的保障性能力建设,提升说清我省食品安全状况的能力;②对重点监管行业和重点大型企业的食品检测实验室提出确实能实现“出厂检验”的技术装备要求,提升企业自身的检测能力;③全面提升与食品相关的省级站的能力建设要求;④加强食品安全预警和食品突发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装备能力,提升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检测响应能力;⑤加强快速检测技术装备能力建设,提升快速检测在食品安全检测和监管中的应用;⑥加强食品安全检测与统计信息技术装备能力建设,提升食品安全检测的信息化能力水平等。强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食品安全检测人才与队伍是决定能否建成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真正发挥食品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作用的关键所在。建设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必须率先大力加强食品安全检测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以准确定位、合理投入为基础,改革创新检测人才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重点培养骨干人才,形成一支人员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精神奋发的专业化食品安全检测队伍。全面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数据质量监督与管理食品安全检测数据质量是食品检测工作的生命线。数据可靠是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的基本要求,为了实现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建设目标,必须全面加强检测数据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实现食品安全科学监管的有效手段

食品企业多,监管人员少是河北省的现状,这一现状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目前,国家和省政府不会给予质监系统更多的资源和政策上的倾斜,但社会与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敏感,基本上是处于“零容忍”的状态。这些使得质监系统只能迎难而上,努力探索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实现对食品企业的“强制性”监管,让企业的生产状态真正处于质监系统的“全程监控”之下,同时让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和检测人员在网格内也真正做到“尽职尽责”,只有这样才能把发生食品安全风险的机会降到最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在全省构建科学的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有效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长效工作机制提供了可能。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的建设基础和功能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基于利用国内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视频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集成的软硬件产品而开发设计,借助数据和视频的远程传输实现对食品企业、食品检测实验室、基层监管工作的实时监控,同时能对采集的各种数据进行实时动态汇总和分析,真正实现既能说清我省的食品安全(生产、检测、监管)状况,又能实现食品安全风险超前预警的功能。具体地说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应实现以下功能:(1)在局食品安全“数字监管”中心或任意一间办公室,都可随时随地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远程监控和指挥。(2)运用河北省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全面掌控我省(市、县)食品企业、检测机构、基层监管局等的布局和其他信息。(3)可对食品企业的生产线、原料库、成品库、实验室等关键部位实现远程视频监控功能。(4)可对食品企业的基本信息、生产设备、检测仪器、质管人员、原材料、包装材料、添加剂、生产报表、产品(成品)信息、日常巡查、监督抽查、不合格品、委托检测、行政处罚和生产许可等企业的信息实时进行动态数据查询的功能。(5)可对食品企业实验室重点仪器的使用情况和进出厂检验数据进行专项查询功能。(6)可对食品检验机构的实验室设备和数据进行实时查询的功能。(7)可对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对食品企业的日常监管状况进行查询和指导的功能。(8)可对采集的各种数据进行存储并能按照各种条件要求进行汇总、报表、分析和预警的功能。(9)可对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进行应急指挥和决策处理的功能。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的组成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一般由两部分组成:设在在各级质监局的食品安全“数字监管”中心主要是通过网络访问服务器,实现对食品企业、食品检测机构、基层监管局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可对被监控服务器上自动保存的数据资料、视频资料等数据进行调用、查询、汇总、预警和指挥。监管中心一般设有独立办公室和人员,并配备安装监控系统专用软件的计算机组、服务器、监控液晶大屏幕等组成。监管中心必要时可配备机动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车和专用笔记本电脑,使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随时随地通过密钥无线上网以掌控食品安全的动态和随时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数字监管”中心专用软件基于河北省的电子地图(GIS)综合平台,配合使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开发为质监局(省、市、县)三级版本和企业使用版本,设置不同的使用权限,实现自上而下的逐级监督,中心监控软件应开发出以下子系统。(1)食品企业基本信息管理系统(2)食品安全生产远程视频监控系统(3)食品企业实验室监督管理系统(4)食品检验机构实验室监督管理系统(5)食品企业日常监管信息动态查询和指挥系统(6)食品安全数据分析和预警系统(7)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和决策系统(8)食品安全事故信息举报系统(9)食品安全风险因子数据库安装在终端的数据采集和监控等硬件设备主要实现对食品企业关键部位(生产关键控制点、实验室、原料库、成品库)、检测机构、基层监管数据库等进行实时数据和视频图像的采集。一般有视频摄像头、实验室数据采集终端、数据和视频服务器等。2.3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的特点和优势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符合国家质检总局实施的“科技兴检”战略,是省局提出的质检机构和信息化同步提升强有力的抓手。该系统的建设是省局实现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长效工作机制的深入探索和必要补充。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的建成势必对某些企业的生产行为起到明显的警戒作用,有利于企业自律和更加自觉地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同时对食品检验机构和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勤政尽责”起到督促作用。系统的应用将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预警、处置和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是一项“惠企”工程,也是一项“惠民”工程,更是一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政府工程,该系统的建成和应用将开创并引领全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走上一个新台阶。

监理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 安全 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F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084-01

经过近些年的不懈努力,在安全生产体系的不断研究实践下,我国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及经营管理绩效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广大职工干部的安健环意识及安全管控水平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电力企业安全监督工作直接影响着供电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是保障正常用电的前提。目前,如何强化供电企业安全监督工作的实施力度,优化供电企业供电效益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电力企业构建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有效措施

1.1 转变观念,提升领导层认知

领导重视是改善供电企业安全监督工作落实效果的关键。只有转变领导层观念,确保供电企业领导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安全监督工作对企业正常供电的重要性,领导人员才能够真正强调和强化自身供电安全监督工作,达到供电效益最大化。供电企业要对领导层进行教育,确保领导层认识和重视供电企业安全监督工作。要对供电市场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安全监督工作观念调整,使领导人员在实际案例分析过程中转变自身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深刻的安全监督工作意识。

1.2 细化内容,明确责任体系

明确的责任体系可以明确人员责任内容,实现人员变相激励,从本质上提升供电企业安全监督工作效益,对供电企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责任体系进行优化的过程中供电企业要先对自身责任内容进行分析,依照实际状况构建责任框架。其次,要对责任范围及奖惩内容进行明确,对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责任及奖惩制度进行设置,从而提升人员责任意识,实现变相激励。最后,要对责任内容进行“连接”,要在责任内容上形成个人保班组、班组保部门、部门保全局的协调控制机制,实现全方位管理,达到责任体系效益的最大化。

1.3 优化结构,协调组织关系

作为影响供电企业安全监督工作实施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组织结构可以直接限制供电企业安全监督工作人员关系,降低其工作协调性,导致安全监督工作质量大打折扣。在对组织结构进行优化的过程中,供电企业要把握好“三个组织体系”,构建完善供电安全监督管理机构,确保安全监督与安全责任、安全保障等内容融合在一起,从本质上提升供电企业安全监督工作效益。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监督人员要深入到供电第一线,对供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与供电单位、供电部门及技术部门等进行沟通和协调,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对供电处理措施及责任进行明确,形成完善的处理措施。

1.4 规范制度,形成标准化管理

在对供电企业安全监督工作进行强化的过程中要先对制度内容进行完善,依照供电企业安全供电需求形成对应安全监督工作制度规范,对供电监督进行约束。要保证安全监督工作制度涉及到供电安全监督的方方面面,与实际需求一致,与企业管理状况一致。只有这样,安全监督工作才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其管理效益才能够全面提升。除此之外,在对供电企业安全监督工作进行强化的过程中企业也要对自身管理进行完善,依照供电企业安全供电管理需求形成对应精细化、标准化管理。要对安全监督工作管理结构进行构建,形成层次性管理职权体系,构建扁平化管理结构,对安全监督工作人员进行逐级管理和约束,从而保证供电安全监督工作能够全面落实到供电企业运行过程中。

1.5 实施培训,提升职业素质

供电企业要对自身安全监督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对人员供电安全监督职业技术及专业素养进行提升,确保人员满足监督工作需求,能够高质量、高效益、负责任地完成供电企业安全监督工作,实现供电效益的全面改善和提升。供电企业要定期对自身安全监督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严格依照职业素质标准进行人员考核和评价,观察人员是否满足安全监督工作需求。要选取优秀安全监督工作人员,引入高素质、高科技型监督人才,不断扩充自身监督资源,从而实现供电企业安全监督工作效益的最大化,从本质上强化供电企业安全监督工作力度。

1.6 开展斗争,优化监督工作

反违章斗争可以明显提升供电企业安全监督工作效益,对供电企业安全监督体系的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供电企业安全监督力度进行强化的过程中企业要把握好反违章斗争,要号召各个部门积极响应反违章工作,在三个组织体系上构建反违章监督体系,对三个组织工作内容进行全方位把握。反违章斗争开展的过程中企业要对本区域反习惯性违章条例及制度等进行全面宣传,确保人员能够充分了解反违章斗争内容,全方位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标准,从本质上提升供电企业安全监督质量。

2.构建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2.1 重点抓好人员、设备和电网安全

根据电力企业事故发生原因的总结与分析,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无非有人力与物力两种。因此,电力生产安全工作的重点是确保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和电网安全。

人身安全:应用NOSA五星安健环管理体系的方法,通过广大员工对所从事的生产作业活动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制订出有效的控制措施,并加以贯彻落实,以保障自身和他人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安全。设备安全:供电企业开展安全性评价,对设备、装置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电网安全:电网是电力生产的物质基础,要把《输电网安全性评价》作为电网风险评估的依据,并作为电源规划、电网改造和发展的主要依据。消除人对设备及电网安全的影响,充分分析作业过程中涉及的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和系统的不安全因素,采取隔离、封闭等相应措施,降低人员失误造成的设备及电网事故。

消除设备、装置对人身安全的影响:按照技术规程、操作导则等法规的要求,充分分析作业过程中涉及的设备、装置和防护系统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对作业人员的影响,杜绝由于防护装置和设备缺陷造成的人员伤害。

2.2 提高对可靠性管理的重视度

对供电企业生产运营设备与结构体系根据一定的标准规范进行的综合分析评价就是对供电企业的可靠性管理,并指导设备选择、运行、维护、改造直至报废的一种全过程管理。在建立安全管理综合体系时,要充分应用可靠性统计技术来分析系统元件在计划和非计划停运及运行操作的制约条件下,能否经受住突然扰动,能否不间断地向用户提供电力。这为电网运行方式优化、设备技术改造等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3 加强技术监督

对于电力企业正常生产运营来说,技术监督在某种程度上起着不可替代性的关键作用。在供电企业生产运营监督管理过程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生产技术能力的改革,这为系统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相应的参数、指标、试验数据的监督,判断设备的健康水平、运行状况和电能质量,以发现设备或生产过程的异常,从而进行调整和检修维护,达到预防和控制。

3.结语

供电企业安全监督工作直接影响着供电企业供电效益,对供电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供电企业安全监督工作进行强化的过程中,企业要把握好自身供电建设状况,依照供电需求转变安全监督观念,构建对应安全监督组织及制度,实施安全监督教育和培训,从本质上改善安全监督工作质量,加速供电企业安全监督工作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冯斌,余里程,邢国杰.浅谈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与供电企业的融合[J].电力技术,2010,04:73-7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