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引导式教学方法

引导式教学方法

引导式教学方法

引导式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流体力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自学方法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我国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先贤孔子开始教书育人。然而在我国传统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作为主体,重教而轻学,教师在课堂上使出各种方法强化教学效果,而对学生的“学”重视不足,甚至视而不见。对于很多学科而言,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改善确实有显著的效果,但是对于《流体力学》课程,这种教学方式影响十分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有:1.课程对数学基础要求高;2.概念理解困难,费时;3.公式多且难,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当学生处在课后不学、课上不听或听也听不懂的状态时,教师的诸多课堂教学手段在实施时就像没有观众的表演一样是达不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正是由于《流体力学》课程的这种特性,使得教学中的“学”在该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这里的“学”,不应仅仅是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而应包含课外自主学习。通过对过往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有良好自学习惯和自学方法得当的学生往往《流体力学》课程成绩优于没有自学习惯的学生。正因如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自学习惯和教会学生学会选择恰当的自学方法在《流体力学》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的,需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如下调整。

一、让学生具有主动自学的意愿

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让学生有自学的意愿,较常用的有以下两种方法。

1.上好第一堂课。

“第一印象效应”是妇孺皆知的一种心理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面试者注意仪表,为官者的“下马威”等。这个道理在流体力学教学中同样适用。聪明的教师通常特别注意教授第一堂课,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针对工程流体力学的第一堂课,教师最好避免采用过于生硬的公式或太理论化的概念进行教授,可将现实中的一些有趣现象与课程进行联系或提及一些与课程有关且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这一点得到很多教师的共识,如上海交通大学的丁祖荣教授在其《流体力学》公开课中就以高尔夫球为什么不采用光滑表面、汽车的形状怎样最优等几个有趣的例子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力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对学习流体力学充满期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之后学生自然愿意投入精力学习。

2.重点强调“前车之鉴”。

这里的“前车之鉴”当然可以指流体力学考试的一次通过率较低和流体力学成绩普遍偏低的现实,但是事实证明,这种“前车之鉴”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效果并不显著,反而容易引起部分学生的畏惧心理,不利于学生自学积极性的提高。通常来讲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比平时喜欢学习和善于自学的同学与平时没有自学习惯且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同学进行对比,通过两类同学在这门课程上取得的不同学习效果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学对于流体力学课程的重要性。

当然以上两种方法在增强学生自学意识上第一种效果更佳,但过于依赖学生兴趣会使学生对后续课程的趣味性要求提高,反而不利于理论部分的教学,所以教师在课程上应尽可能将两种方法结合,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二、让学生学会流体力学课程的自学方法

仅有自学意识和自学动力对于流体力学课程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受制于中国基础教育,我国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多半擅长记忆,而不是对公式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记忆固然重要,但是仅擅长记忆对于流体力学课程自学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很多高校教师面临的问题除了专业知识的教授外,还多了本应在中小学教育中教授的自学方法。为了使学生学会力学课程的自学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由浅到难。

所谓的由浅到难即留给学生自学的内容难度应由浅到难。有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只要是自己不感兴趣的章节或自认为不重要的章节统统不讲解,完全留给学生自我消化。这样的方法固然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然而仅对本身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效。这种教学方式对于重点院校的本科生,其差异性表现不明显,但对于大多数普通院校的学生而言,只有少数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方式,大多数学生则会因为难度过大而过早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先留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自学,等学生习惯自学且达到一定自学能力后再将部分较复杂的理论推导留给学生。

2.保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自学能力不是一蹴而就,掌握方法就能立即提高的,需要不断地练习。对于流体力学这门课程而言,其学习过程也需要循序渐进,因为流体力学的课程内容包含大量模型简化、理论推导、概念理解、公式运用等需要大脑复杂加工的过程,一次的内容接触不足以使大脑完成所有的任务。因此要保证课程学习质量,对课程内容的反复斟酌是必不可少的过程。通常要使得该课程学习效果最佳,除了上课听教师的讲解外,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课前预习的主要目的是贯穿课堂知识点,整体把握课程内容的难点和自己不容易理解的。为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习惯,教师除了在第一堂课调动学生兴趣外,还可在前一次课堂上布置少量预习任务,要求学生下一次课进行回答,但主要还是依靠学生的自觉性。而课后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提高知识运用能力。通常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练习题的形式达到目的,偶尔可采用小测验的形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测试,通过测试可增强学生课后学习的动力。

3.教会思考,举一反三。

上述两点都是教师使学生了解怎样有效自学的引导手段,而流体力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自学的真正关键之处则在于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不同于诸多学科,流体力学的学习不仅仅依赖对公式和知识点的记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更重要。因此往往有些学生学习很用功,但是遇见问题总是无法自己解决,只能通过背题目的方式应付考试。这种学生就是典型的学习方法不得当,没有学会思考。实际上,学习流体力学知识和其他力学课程类似,大部分知识点都不脱离假设、建模、公式推导和公式运用的流程,学生在学习知识点时只要能够回答出“3W1H”,那么这个知识点就已经掌握了。

那么这“3W1H”到底是什么呢?第一个“W”就是“When could I use it?”什么时候可以用这个知识点?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中一定要先弄清楚运用知识点的前提,力学当中的很多概念都是在一定先决条件下得到的推理,因此对于这些知识点而言,其使用不得违背这些先决条件。第二个“W”就是“What problems could I solve?”我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所有的知识都不是万能的,它仅仅只是研究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或手段,流体力学中的知识点很多体现的是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决定了我们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第三个“W”是“What situation should I use it?”什么情况下我应该用这个知识点?在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的时候,一个问题往往有很多种解决思路,不同的物理量之间有多种表示关系的公式,选用公式的时候一定要找准问题的关键点,最终选择合适的公式或运用正确的知识点解决问题。最后一个“H”,指的是“How should I use it?”我怎么用这个知识点。选择了正确的知识点并不意味着你就会用了,什么地方我们该忽略掉,什么地方要补充其他知识点,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将各知识点进行组合,分析他们的逻辑、数学或物理等关系,最终才能解决要求的问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现要求某处的静水压力,这个题目只涉及单一的知识点。我们首先要分析,静水压力是什么?什么情况下才有?静水压力的求救问题属于水静力学部分的知识点,也就是当液体处于静止状态或相对静止状态时,静水压力才存在。第二步,则要分析静水压力这个知识点能解决什么问题或与其他的物理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显然和静水压力相关的有静水压强和作用面积,压强乘以面积即压力,那么我们现在的思路出来了,要解决静水压力的问题首先要了解静水压强和液体作用面积的情况,现在问题变为了考静水压强这个知识点。第三步,什么情况下我应该运用这个知识点?由于这个问题较简单,解题思路清晰,因此对于该题这一步可以跳过。最后就是怎样用这个知识点,根据静水压强的特性,其方向都是垂直于作用面,任一点处各方向上的静水压强大小相等,各点处静水压强大小不同。因此我们知道对于该物体的静水压力不能直接用某一点的压力乘以物体的面积而应该将物体上每一微面积上的静水压强与面积乘积计算得出各微面积上的静水压力再进行矢量加和。这样这个问题的思路就完整了。当然对于这个思路来讲只能保证将所有问题都分析清楚。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学生还要在不违背以上各物理量关系的前提下,想想能不能找到简化的方法,如果有,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简化,该简化方法有没有局限性。

以上就是我们学习和分析流体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该思路貌似复杂,但当学生按照该过程接受了一定量的练习之后,便可以快速分析出某一流体力学问题的关键。同时,这个过程对于学生的自学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真正学会这样思考的同学,才可能避免题海战术,对任一知识点都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这样的自学过程不仅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锻炼,而且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锻炼。而这种综合逻辑分析问题的思路不仅在流体力学学习时需要,对于其他的如数学、大学物理等很多理工科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现有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往往缺少的就是分析问题方法的教育,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无意识地培养逻辑分析能力。

三、让学生养成自学习惯

自学动力有了,学习方法也掌握之后,要使学习效果得到充分体现就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真正将自学变为自己习惯的一部分。对于这一点而言,主要靠学生本身的自觉性,但是老师也可以给其少量外部刺激,促使学生养成这种习惯,如课后布置作业,定期小测验,甚至可以通过举行类似于结构大赛的流体力学兴趣大赛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自学。

通过如上教学方法改革,我所带班级的学生对流体力学课程的学习热情普遍提高,同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增强。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个明显的缺点,即过分依赖学生自觉性,对于少部分没有自学习惯且学习态度不好的学生不仅没有促进其学习而且使得个别学生为自己的缺勤找到了充分理由。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更加明显,虽然良好率提高了,但课程总淘汰率有小幅提高。

总体而言,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是有意义且有成效的,但其中遇到的某些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国正.培养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成长――浅谈自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渗透[J].新课程・上旬,2011,09:144-145.

[2]邓克.机械类专业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9,06(26):146-147.

[3]毕金杰.试论学习过程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2,10:19-20.

引导式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任务牵引;岗位任职需求;任务情景;过程监控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78-02

一、研究背景

目前部队装备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有多种型号,基本涵盖了低空近程、中空中程的防空区域,是陆军防空火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涉及导弹发射、制导与控制、雷达技术、信号处理、无线电工程、遥感遥控、通信与信息系统、传感器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多种技术,涵盖导弹、目标搜索指示系统、跟踪制导系统、发射控制系统、技术保障设备等多个系统,所以结构原理复杂,维修难度大。地空导弹部队遂行作战时对操作、维修人员的操作技能、手法要领、排除故障能力要求高,部队亟需大量能力强、业务精、胜任岗位任职的维修保障人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大型复杂武器系统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形势和所承担的任务,必须从实现地空导弹维修保障人才培训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模式,探索出一条适合新装备教学特点的新方法和新路子。

二、研究理论依据

(一)任务牵引式教学方法的内涵

牵引教学模式指遵循任职教育的基本规律、体现任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实现任职教育的基本功能、满足任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基于岗位牵引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按照“任职驱动、实践贯通、理实一体、能力检验”的原则,针对任职教育对象多元化、任务多样化和目标职业化的特点,强化贴近未来实战、贴近部队建设、贴近学员任职岗位的教学模式改革。从基本内涵看,岗位牵引教学模式必须贯彻符合任职教育规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思想和教育观念,实施与任职教育特点规律相匹配的基本教学策略或方法。从基本特征看,岗位牵引教学模式围绕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具体安排了教学各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序列构成和操作要领,具有可操作性;从主要功能看,岗位牵引教学模式不是具体实践,但源于实践、再现实践,对于教学实践具有指导、预见、统筹和改进功能,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和教学理论的实践化。

(二)任务牵引式教学方法的典型应用

近年来,任职教育院校推进教学模式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教学形态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以空军预警学院为例,学院积极适应任职教育深化发展需要,确立了“任职驱动、实践贯通、理实一体、能力检验”式的改革思路,重点解决院校教育与实战需要联系不够紧密、教学专业条块分割、方法手段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不断深化组训模式改革,有力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新装备成建制改装训练。传统的雷达装备改装训练,由装备生产厂家进行接装培训,主要学习开关机等简单操作,与作战使用基本脱节;院校则是面向岗位进行任职培训,与所担负的装备衔接不紧,两种培训两张皮。成建制改装训练就是遵循体系战斗力生成的特点规律,按照“前伸后延”的思路,新装备直接发到院校,由院校承担部队的成建制接装培训和岗位任职培训,促使新装备成建制,全功能发挥战斗力,从源头上打牢部队的战斗力基础,缩短战斗力的生成周期。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加强新装备成建制改装训练的理论研究。明确新装备改装训练的理论依据、知识基础、模式机制和考核评价方式。二是组织制定新装备成建制改装训练教学实施方案,认真做好教学准备,强化教员的装备教学能力,使学员来之能训、训之能用,切实体现出成建制改装训练的优势。三是组织制订新装备成建制改装训练保障方案。就部队一套班子成建制进驻后的教学、装备和生活保障做好详细预案。

2.与部队联教联训。充分利用部队的训练资源,强化任职教育学员岗位任职训练,探索建设“无围墙战争学院”培训模式,通过组织学员到部队教学实践基地实习锻炼,逐渐形成实战化培训机制。加紧与上级机关沟通,安排教员、学员赴部队参加演习,走出院校与部队编组联训的路子。

3.进一步完善实战化教学模式。完善集成训练模式,实现由“演”向“训”的转变,由练程序向练实战深化,由单元合成向要素集成拓展,同时加强阵地维修、战场抢修等作战训练重难点问题的针对性训练,加大效果评估力度。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地空导弹维修士官部队任职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模型研究

人才培养目标模型是整个专业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通过部队调研,掌握部队对保障人才的岗位能力需求和人员基本情况,结合任职教育特点,引入最新教育理论和成果,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才培养目标模型。

1.向部队岗位靠拢、向实战化靠拢。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胜任部队保障岗位的需要,能够履行职责,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要求。为了全面掌握部队实际维修保障任务需求情况,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到一线部队进行调研,针对部队装备配备情况、编制运行情况、维修保障岗位配置和人才需求情况等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以保障岗位能力为本位,认真研究,有力地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模型的建立。

2.遵循职业教育本质,关注学员长远发展。士官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部队岗前自训,不仅要让学员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而且要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和长远发展能力,既要“授之于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于渔”。因此,课题组在部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积极通过各种渠道调研地方优秀职业技术教育理念和经验做法,撰写教学法调研报告,为系统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模型打下了基础。

(二)地空导弹装备任务情景设计研究

任务牵引的项目化教学资源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在过程逻辑为中心的教学框架中,彻底打破原有的先讲理论,然后实践章节式教学资源,选取保障岗位的典型任务,合理编排工作情境,编写以任务为牵引的教材、教案、课件和辅助教学资源。

1.分析装备工作过程和典型任务。开展基于行动导向的工作过程课程教学,最基本的前提是弄清楚“怎样行动”,即毕业学员在部队“干什么”、“怎么干”。这就需要全面分析装备在部队的工作使用流程和典型工作任务。

2.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关键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置。课题组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1)编制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行动领域,以分析表的工作项目来设置课程,制定与工作体系相对接的课程体系。(2)编制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工作情景(学习情境),以工作任务为牵引,设计与职业能力相对接的项目化教学内容,开发专业课程内容。

(三)课程牵引式组织实施方法研究

课程教学组织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以任务为牵引,采用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的计划、实施与评估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

(四)课程过程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

过程监控和评价体系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开展行动导向教学,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构建教学质量反馈系统和过程控制评价系统,采取基于封闭性标准统一的客观考试、基于教育性目标取向的结果考试、基于结构性进程观察的过程考试和基于实证性职业能力的资格考试等多样化的方式和方法进行评价,促进教学双方主动改进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

四、结语

课题研究的意义:一是以部队实际维修保障任务需求为导向,实施分方向教学,构建地空导弹装备维修保障人才培养新模式,填补了目前地空导弹装备维修保障人才培养研究的空白;二是首次研究论证了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维修士官岗位的编配及职责,分析建立了人才培养目标模型,对其他大型武器系统士官人才培养具有借鉴作用;三是基于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工作过程建立了新型导弹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进行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一体化专修室的论证和建设;四是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理念,选取专业课程进行了教学实践,探索论证了教学质量和教学过程控制反馈机制;五是基于胜任能力探索了大型复杂武器系统专业“双师”教学培养机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于正泉.士官教育学[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5]周道雷.任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6]张洪义.浅谈士官任职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1,(4):20.

[7]徐朔.论“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和原则[J].职教论坛,2007,(30):4-7.

引导式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一、当前法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传统的案例教学在法学本科教育中表现出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很多的案例时效性不强,或者不够生动,难以理解,以至于研究案例教学似有老调重弹之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案例选择问题

理论侧重于教学内容,案例的选择随意性较大和老调重弹,时效性不足。有许多显著问题,在实践和共同关心的学生的意识,但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含糊补充教学案例,缺少的类或法律界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典型案例,以及那些没有这个概念引起广泛关注这个过程中,可能涉及相关的课程,体制、法律、法律规范有机联系,并己讨论的价值,不要让学生从实际案例的感觉。

(二)教学模式问题

案例教学没有明确的规则,案例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的教师的选择,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言堂的类型的本质,缺乏创新的新的数字案例教学方法。

(三)角色定位问题

教师、学生在缺乏教学的准确定位的情况下的作用,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发挥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应注重通过案例研究教学生的实际和思想的核心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多义性,树立正确的观点。

二、研究型法学教学模式的界定问题引导

教学模式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以保持使用结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在这个意义上,教学模式包括四个方面:步骤安排,信息反馈、支持系统和师生互动系统。在问题引导模式不是基于严格意义上的上述教学模式的概念,而是教育规律的素描理想的画面可以被用来作为法律系学生意识和理想未来的创新演绎出了问题,将提高课堂问题问题教学模式,并作为破解灌输知识模型的魔力,他们通过歧视需要问题教学模式和问题引导模式,揭示了后者的真正含义。

知识灌输模式不是唯一对我们的法制教育,但高等教育的通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灌输教学。在知识灌输模式法律教育成一个存储行为。问题引导模式是传授法律知识,必须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积极思考问题的指导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具备问题意识和法律思维。引导模式有问题,但仍然没有疑问的老师解释,而是用案例分析类型,讨论,甚至模拟法庭的方式,或上述方式的组合,其核心是唯一的老师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启发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达到学生的创新问题意识。相反,即使是通过多媒体手段,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但如果它不被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那么可以说改变灌输方法,提高灌输的效率,仍然只能归类作为知识灌输模式或者充其量知识灌输模式。也就是说只有一个改进版本问题引导模式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三、构建研究型法学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

第一、要求学生预习教材。教师本身有意识的问题和创新的精神,是贯彻落实问题引导模式的前提。但是一旦进入教学实践,以有效实施问题引导模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学生己经有认知的基本知识。如果这个前提没有满足,教师就必须有大量的时间来灌输问题引导模式的知识将成为空中。必须事先获得知识,也让问题的指导模式,的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的实现,最好的办法是教学学生预习的内容。

第二、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法学毕竟是应用学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从事法律职业法的法律人,而问题引导模式的追求意识和法律创新精神的问题是。为此,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的注意,发现与教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那些引起社会广泛讨论,以一个有争议的法律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因为无论该行强调法律漏洞,无论是现有的知识和理论的新问题无法解释,它可以成为称号引导模式,在问题的根源。

引导式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引;策略

小学是人的学习生涯中的第一个起点,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在小学数学中的学习成为教师更加重视的问题。下面我们从探究式导引方法与创设情景对话式导引方法进行简述。

一、两种导引方法的提出

新课改就是要改革仍然存在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和创设情境对话式导引方法完全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因此,这两者也就应运而生。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影响探究式导引方法与创设情境对话式导引方法的因素

(一)教师自身接受的教育理论和自身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因其要求的学位学历并不用太高,教师自身接受的教育理论和自身修养也参差不齐,这使得两种导引方式在学生中的推行程度也就不一。

(二)教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

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这也就使得这两种导引策略的推行在学生那里得到不同的效果。

三、两种导引策略的推行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数学的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提供一个自主交流的平台,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到其中。

(二)紧贴学生的日常生活

小学生往往会对抽象的事物感到难以理解,而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因此,教师应该创设紧贴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选取学生了解并且熟练掌握的素材。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又可以使他们更深一层地理解所学知识。

四、探究式和创设情境对话式导引方法的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弥补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的不足

传统的数学教学导引方法采用的是“灌”的方式,限制了人的发展方向,束缚了人的思想。而探究法和创设情境分析式导引方法发散了人们的思维,使学生能从多个方面分析问题,从而弥补了传统教育导引方式的不足。

(二)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创新才能

探究式导引方式能够让小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通过多种方式计算和求解,可以不断地尝试新的内容。而情境对话的导引方式则能引导小学生往更深的层次去思考问题,提升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出发,认真钻研教材,创设各种适合教育教学目的的情境和探究的题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单春艳.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09).

引导式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脑性瘫痪/康复; 引导式教育; 康复训练; 文献检索; 综述

引导式教育(conductive education),是由匈牙利学者Andras petǒ教授在1945年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儿童创立的一种综合治疗法[1]。petǒ教授主张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儿童进行全面的康复训练,而目前引导式教育也是世界上公认治疗小儿脑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引导式教育依据运动生理、神经生理,并以教学、讲授学,心理学、音乐、哲学等理论为基础,以娱乐性、节律性、意向性激发患儿的兴趣及主动参与意识,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孩子的学习动力,培养儿童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引导、诱发和节律性意向等引导式方法,使脑瘫患儿在体能、语言、智力及社会交往各个方面得到同步发展;促使患儿人格得以发展,不断提高个人的欲望和需求,促进机体发挥最大代偿潜能以达到正常运动模式的重建,提高患儿生命质量[2]。

20世纪80年代香港痉挛协会辖下的各中心应用了引导式教育,近年来其取得的成果已受到同行们的广泛关注[3]。现分析国内近年来引导式教育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研究现状,以便在临床治疗中更好地运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文献被纳入:(1)文献发表时间:19940101/20090531(共16年);(2)临床干预因素:引导式教育疗法;(3)以临床疗效观察为主要目的的汉语类文献。

1.2 文献排除标准 排除流行病学研究类、临床检验指标研究类、影像学研究类、并发症研究类、动物模型研究类及中国大陆地区以外的文献。

1.3 文献检索策略

1.3.1 数据库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CBM)、中国知识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CQVIP),检索文献起止时间均为19940101/20090531。

1.3.2 检索策略 中文检索词:儿、脑瘫、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并组成不同检索式进行检索。

1.3.3 原文获取途径 检索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

2 结果

2.1 引导式教育脑瘫患儿年龄分布 在历年发表文献中,有105篇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共涉及脑瘫患儿2 897例,按不同年龄段进行归类,3岁的1 881例(64.9%)。可见引导式教育的介入年龄以3岁以上患儿为主要目标。

2.2 脑瘫患儿引导式教育疗程与疗效的关系 105篇文献中涉及引导式教育疗程的相关类文献共35篇,文献中提及的引导式教育疗法疗程为1个月的8篇,3个月的17篇,6个月的7篇,12个月的4篇,其他时间4篇,其中3篇文献中涉及多个疗程对比。结果表明引导式教育一般以3个月为疗程,可根据患儿病情适当延长治疗时间。

3 讨论

引导式教育是从整体观出发的全面康复,对患儿进行引导式教育,能更接近患儿的心理特征,为患儿今后生活打下牢固基础;使患儿在运动、语言、智能、社交、情感、心理等方面得以发展,从而克服由于正常机能缺失在心理、人格方面所引起的其他问题,使患儿更好的融入社会。作为一种综合的康复手段,引导式教育适用于不同年龄的脑瘫患儿,尤其对3岁以上的患儿效果更好。但有研究者发现引导式教育介入时患儿年龄越小,其发育指数就越高。曾爱珍[4]将98例患儿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分别采用引导式教育和一般疗法治疗后,采用ADL平均指数的计算结果来衡量引导式教育的疗效。结果表明,经过引导式教育的脑瘫患儿,在运动姿态、认知、语言及总发育指数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袁新茂[5]将30例患儿按5岁以下及6岁以上分成两个班,采用引导式教育疗法并配戴矫形器治疗,总有效率达73.3%;且观察年龄在6岁以下的患儿康复效果较好。因此,引导式教育的早期介入是脑瘫患儿康复的前提和基础,且介入的越早,坚持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引导式教育是一种教育与治疗相结合的综合体系。以儿童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课程,不断对患儿输入良好的运动感觉信息,促进其脑部成熟分化,形成习惯性动作;同时通过身体各部的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加强脑皮质的活动能力,使运动功能障碍与智力低下儿童得到包括运动、语言、智能、社交、情感及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但这种治疗的介入,需要相当长的治疗时间。从本研究结果中不难看出,引导式教育的疗程多集中在3个月,且疗效与疗程呈正相关,与范篆玲等[1]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笔者在文献研究中发现,对于引导式教育疗效的判断,多数研究者采用GMFM和DDSTR量表进行评测。引导式教育的目标是使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儿童能在体能、语言和智力等方面同步发展,所以对他们的评价应全面综合地进行[6]。Reddihough等[7]在澳大利亚进行引导式教育时,使用Vulpe Assessment Battery(VAB)对133例儿童在粗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听理解和表达)、认知能力、组织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更衣、修饰、进食、入厕、社会交往和游戏)方面做出全面地评价。

引导式教育采用正常的教学方式,如音乐、舞蹈、游戏、表演等,将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感觉统合以及中医按摩疗法融入其中,要求患儿主动参与,并确保患儿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兴趣和动力,使患儿在体能、语言、和智能活动同步发展。随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脑瘫儿童的康复要求越来越高,引导式教育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中国式引导式教育的组织设计应考虑到国情、地域、生活习惯等的不同,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因此,创建中国式引导式教育疗法体系尤为重要,这也是今后引导式教育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范篆玲,陈瑛,弓月娥.50例脑瘫儿童应用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12):765766.

[2] Reed ES.An outline of a theory of action systems[J].J Mot Behav,1982,14(2):98134.

[3] Yamashita Y,Matsuishi T.The effectiveness of early intervention for verylowbirthweight infants[J].No To Hattatsu,2002,34(2):153157.

[4] 曾爱珍.引导式教育的早期介入对脑瘫儿的影响[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5(3):433435.

[5] 袁新茂.引导教育及矫形器治疗脑瘫儿童30例临床报告[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1997,9(6):3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