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引导文教学法论文

引导文教学法论文

引导文教学法论文

引导文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正确理解引导教学法的真正理念。所谓引导探究教学法,是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的具体化,其内涵 是“变教为引,变学为思,以引达思,促进发展”。最终的结论是主导作用的本质是转化,主体作用的本质是发展,以和谐的教学职能,保证教学价值实现。引导教学法的基本内容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思为主攻。这四点的核心是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精心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应明确:备课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当然,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备课中占主导地位。但学生在备课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课前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并进行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为课堂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师生互相协商制定教学活动的组织原则,活动方式方法,评价机制等,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和谐的制度基础;同时通过备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尽管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材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教材的系统性、典型性、普及性,是其他资料所不可比拟的。其次,教材是联系教师、学生、生活的桥梁,是学习的引入、扩大、深化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全面正确深刻地把握好教材。创造性,为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备学生:学生是藏语文学习班的主人,只有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吃透学生:学生的认知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总是用自己已有的想法、认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去接受教学中的新知识,理解教师的诱导。因此,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弄清该结构对学生理解新知识会造成什么样的障碍与影响,对有的放矢的安排教学活动极为重要。 备学生,既要长期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更要结合具体的课堂进行分析和预测。

1、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是学生积累、感悟、运用的基本的材料,也是激起学生创新灵感的起点。另外,我们也要高度重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运用的能动作用。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课堂的顺利进行。

首先要考虑的是教材的内容,学生是否熟悉,在学生的阅读经历和生活经历中是否曾经遇到过,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考虑的是教材的写作手法,谋篇布局等特点学生是否已掌握或熟悉。

最后考虑的是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掌握程度。参照教师对教材把握的三个层次,学生对教材的掌握也有三个层次:优秀学生可能达到创新层次,而后进生可能只达到基础层次,甚至有些学生基础层次都达不到,只理解个别的片断.当然这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优秀生可能对某些基础知识不理解,有些后进生在某些方面也有创新思维,但不管哪个层次我们都必须分析其达到这个层次的原因和发展的可能性以及解决的方法途径。

备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方法:藏语文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既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理解、运用,语文素养的培养,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可分为长期教学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长期教学目标是通过一节节的短期教学目标实现的,而短期教学目标必须体现长期教学目标。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的根据应该是长期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坚持四个“统一”:社会发展与学生发展相统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相统一。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由教师和学生协商确定,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应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促进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善用引导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

“浅入深出”,恰当设计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 我们经常用到一个成语――深入浅出,它指的是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词却浅显易懂。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的立意,这是表达上的成功。而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提倡“浅入深出”,它遵循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孔子的“温故而知新”,从已知导入未知,就是“浅入深出”。从浅显而逐渐深奥,需要一个启发的过程。启发的关键就在于“浅入深出”地、恰当地设计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

搞好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引导学生的内在动力。中学阅读教学就要注意从最新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情激情,沟通情感,即运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如情境、情趣、情态等作诱发物激起学生的情思,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或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去自觉主动地探求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互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现实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的接受了父母或亲人的爱,虽然学生家庭有贫富差别,家庭亲人给予爱的方式各有不同:或是贵重的服饰珍贵的书具,或是粗淡的饭食简陋的衣物,甚至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都体现着亲人的爱,只是学生没有感受到或者感受不深刻,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阅读课文,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藏语版“背影”所体现的父爱。父亲在家境窘迫、四处奔波的情况下执意要送儿子上学还不辞劳苦地为儿子买橘子。事实上,很多课文都可以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主动探求。

巧用多媒体 启发想象力: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电教手段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走进多彩的想象世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利用投影观察图画,激发想象情绪然后通过投影,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画面,看看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想想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想象的翅膀一下子就展开了。――利用录音进行示范朗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得到延伸常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听厌了教师范读这种方式,学生在听的时候,注意力普遍不集中。一换用录音范读,伴随着著名播音员的高水平朗读,学生边听边看课文,注意力高度集中,想象力得到延伸。他们兴趣高涨,积极思考,争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利用录像分析问题,使学生在想象中回味,加深理解――音乐与教学并行,创造轻松环境,想象自由驰骋我在播放录像之余,用录音播放着优美的轻音乐,穿插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全身放松,不易疲劳,给课堂注入一份活力。但要注意音量的控制要适当,不能过大,影响教师讲话和学生回答,要使整堂课听起来象一首配乐诗朗诵。它可以直接把学生领入广褒的想象世界,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接受教育。

引导文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引导文教学法 高职高专 计算机基础教学

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承担着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的责任,同时也承担着提高学生语言沟通、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能力的重任,因此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注意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一、引导文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研究

(一)引导文教学法概述

引导文教学法是一种以“完整行动”理论为基础,以案例为载体,以引导文为主要工具,以引导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二)当前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问题分析

(1)把课件作为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工具

(2)片面追求知识点的突破,忽略知识向能力的转换过程

(3)注重技术提升,忽略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引导文教学法的特点

(1)以培养自学为主。采用在引导文教学法需要学生自己制定工作计划、获取关键技术,这一过程不仅仅是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自学方法,必将终生受益。

(2)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过程。告别传统教学法中教师一个人讲,学生照着做的,只重技能不重能力的枯燥无味的学习情形,注重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

(3)信息流的单向传递向多向传递转变。传统教学法下,信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引导文教学法下,信息可以由教师向学生、学生向学生、学生向教师进行传递,真正体现教学相长。

(三)引导文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引导文教学法不仅可以实现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技能的教学目标,同时通过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总结能够进一步的加深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理解,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在进行项目研讨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对于学生语言表达、沟通协作等方面有一定提高,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有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在引导文教学法下,学生通过制定项目计划、自己获取解决问题的关键技术的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关键所在,采用引导文教学法,课堂生动有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知识捕获率。

二、引导文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下面,以ppt应用技术为例讲解引导文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在传统教学法下,教学会将ppt应用技术的诸多知识点逐一进行讲解,使学生被动的获取知识,但在引导文教学法下,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学习能力等情况,将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由学习小组共同制定解决方案,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工作任务,最后进行案例的展示与研讨升华,全面提高技术水平。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帮助学生出谋划策。

主要步骤如下:

(1)导言。下发引导文,向学生明确工作任务,以及获取信息的途径。任务的选取要体现应用性、时代性、要极赋吸引力。

(2)信息。在这个阶段学生应按照引导文中的引导问题和引言,借助老师提供的辅助材料,收集并加工重要信息。通过信息让学生自学,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完成任务,这一阶段主要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中,提供必要的网络环境,是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但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监督,以免学生在纷繁的网络世界中迷失了最初的学习目标。

(3)计划。学生制定一个工作计划,每个学生与小组成员共同思考计划的可行性,有必要与指导教师沟通。

(4)决策。根据计划进行组内研讨和指导教师的意见,各组要讨论出计划实施的结果。明确设计方案。

(5)实施。根据决策来实施计划和任务。各小组根据前一步的设计,通过自主学习所捕获解决问题的关键技术完成工作任务。

(6)控制。在遇到困难或任务进行不下去时,要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如,

有的小组设计了按钮及跳转功能,但在应用过程中确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时,可以与教师沟通,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7)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案例,并对关键技术进行讲解,同时进行评价,接受其它组的评审意见。根据审意见,进行案例修改,同时对案例设计、案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总结升华,实现技术提升。此过程中,实现信息流的多向流动,将学生实践中的技术技巧在全班传播开来。

三、引导文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教师水平有限,应提供学习机会促进其提高。引导文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将教师由教学过程解放出来,但其课前的准备工作量却大大提高。教师要制定合理的工作任务,即能体现工作的完整性,又能体现关键技术。虽然很多教师已积极投入引导文的制定与设计中,但缺乏专家的指导。同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能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各阶段。为了提高教师水平,以适应新教学法的应用,应为教师多多提供学习机会,以促进其水平的提升。

引导文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引导文教学法 《进出口贸易实务》 教学应用

《进出口贸易实务》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它主要介绍进出口业务的基本操作流程和有关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和贸易惯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坐在教室里学习这些具体操作流程和法律、惯例等,感到既枯燥又抽象,觉得这门课深奥难懂,笔者在《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中探索应用引导文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计划、实施和检查的能力,使他们在学到工作方法的同时,学会了独立解决今后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一、什么是引导文教学法

引导文教学法是借助一种专门的教学文件(即引导文)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教学方法。引导文是引导文教学法成败的关键,在引导文中包括一系列难度不等的引导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引导文,可以明确学习目标,清楚地了解应该完成什么工作、学会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在引导文的引导下,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获取有意义的信息,解答引导问题,制订并实施工作计划、评估工作计划,避免了传统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弊端。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

二、引导文教学法在《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实施环节

在《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布置学习任务并准备相应的引导文资料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则根据引导文及相关资料完成理论学习和实际任务。这里,我以国际贸易术语的学习为例来说明引导文教学法的实施环节。

1.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积极开发引导文,作好教学准备

引导文是指导学生完成某一教学项目(或教学单元)的重要教学文件,它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准确性、连读性和方向性。如何开发引导文呢?引导文的种类很多,如项目工作引导文、知识技能传授性引导文、岗位描述引导文等,引导文的开发应根据不同的职业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认识特点、认识规律进行设计,我在《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中多采用知识技能传授性引导文,这种引导文的主要功能在于使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还真正地知道此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有什么作用。比如,在学习国际贸易术语一章中,当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装运港船上交货三个术语后,如何引导他们继续学习其他贸易术语呢?我为此设计了如下引导文:我国西北某出口公司于2009年2月向日本出口30吨甘草膏,每吨40箱共1200箱,每吨售价1800美元,FOB天津新港,共54000美元,即期信用证,装运期为2月25日之前,货物必须装集装箱。该出口公司在天津设有办事处,于是在2月上旬便将货物运到天津,由天津办事处负责订箱装船,不料货物在天津港口存仓后的第二天,仓库午夜着火,抢救不及,1200箱甘草膏全部被焚。办事处立即通知内地公司总部并要求尽快补发30吨,否则无法按期装船。结果该出口公司因货源不济,只好要求日商将信用证的效期和装运期各延长15天。日方同意延期,但要求降价10%作为补偿。问题:(1)西北某公司在这次贸易中一共遭受了多少美元损失?(要求计算结果)(2)如果西北某公司事先购买了保险,他的损失应该由谁补偿?(3)如果西北某公司购买保险,保险的期限是什么?(4)由于西北某公司远离装运港却采用FOB一类装运港船上交货的贸易术语,增加了哪些成本?(5)有没有更好的贸易术语使西北某贸易公司的风险早点转移给买方?(6)在实际工作中,最终采用什么贸易术语成交,取决于哪些因素?

2.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理论学习或实际工作任务

在引导文教学法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首先,学生通过阅读引导文,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比如,上面引导文提出的前三个问题,可以根据已学的知识独立完成,第四个问题则可以由同学们通过讨论完成。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通过面对面的交换信息、想法与意见,增加了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的机会。在一场效果良好的讨论中,学生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同学的观点作出反应,提高评价自己和同学的论证的能力,其次,对于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第五个问题)则由老师引导,先分析哪些情况下适宜于采用装运港船上交货一组术语,再分析在本案例中采用装运港船上交货一组术语的弊端:卖方风险转移的时间严重滞后于货物实际控制权转移的时间,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在于如何使卖方对货物控制权转移的同时也将风险转移出去。第三,通过教师参与对第五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学习货交承运人一组术语,在学习完了新的一组贸易术语后,使同学们明白了在这一组术语中,买卖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该组术语中风险划分的界限和交货地点。

3.对学生理论学习或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情况的检查和评估

在上面提到的案例中,学生通过对货交承运人一组术语的学习知道:当卖方货物所在地离装运港路途遥远或卖方无法对货物进行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应避免按装运港船上交货一组术语与买方达成交易,在上面的案例中,如果西北某公司改用FCA术语与买方成交,就可以避免所有的损失。对于这一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又会怎样呢?我们可以通过回答第六个问题来检验和评估这一结论。在实际工作中,最终采用什么贸易术语成交,取决于许多因素,如果必须采用FOB等装运港船上交货的术语,卖方应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由此带来的损失,比如要求买方提高价格以弥补到装运港的运费和购买保险的成本等。

可见,引导文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修正理论”的一个个循环。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

三、引导文教学法在《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开发引导文时不能拘泥于引导文的结构和形式

引导文教学法作为企业职业培训的一种方法,有它一定的结构和形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文的开发应根据专业和学科特点进行设计,在《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中,开发引导文的核心是提出引导问题。通过核心问题的引导,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需要达到什么目的,使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引导文所给出的重要信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还需要搜集哪些资料、准备哪些知识等。

2.教师在开发引导文时要处理好引导文与现行教材之间的关系

在引导文的开发过程中,教师既不能简单地将教材作为引导文,又要避免脱离教材,随意设计引导文。在开发引导文的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某一教学单元(或教学模块)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的要求,着力于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设计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问题,即对学习方法、学习途径、学习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评估范围与标准等因素进行研究和探讨,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案。

引导文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中政治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76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实质上是设置一种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中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新内容展开思考和自主学习。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案例选择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高中政治教学的效率。案例在选择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案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案例在选择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选择。2.案例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案例的选择是要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3.案例要与社会时事相联系。政治教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因此案例在选择的过程中要与当下的热点问题相联系,以激发学生对当前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认识和实践。4.案例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或者相关的生活经验,为新内容的学习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对新内容的好奇心,为学生探索新内容提供指导,这就需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选择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案例。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生活案例,促进政治理论的简单化

政治理论尤其是哲学理论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通过联系生活案例,可以促进理论的具体化和形象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吸收。例如,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矛盾,为什么把首要任务放在学习上。这样对于学生理解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怎样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矛盾主次方面的学习中,教师以腐败为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党内出现了腐败现象,但是这并不是主流,大部分党员干部是廉洁奉公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当今社会为什么要大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次要方面会影响到矛盾主要方面的发展。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解上,教师引入学生熟悉的成语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故事体现了这一原理,包括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入乡随俗、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使学生对这些理论的认识更加的具体。

(二)运用社会案例,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

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的真实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但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机会,缩短理论和实际的距离。例如,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中国古时候流传下来的食物制作方法的视频,引导学生讨论视频带给我们的是惊喜还是遗憾。然后通过《舌尖上的中国Ⅱ》制作花絮,引导学生感受文化创作的艰辛。通过这样的案例,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然后将学生分成两组探讨:在《舌尖上的中国Ⅱ》的制作过程中是美食多还是人文多一些好。在学生争论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明确了创新和人文的关系,创新离不开人文,也就是说创新离不开继承,《舌尖上的中国》需要传承古老的食物制作方法,这是中国的文化,也体现了《舌尖上的中国》的人文性。但是,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创新,在同一食材上,不同地区的人民利用自己的智慧,做出具有特色的美食,这些美食也在时代的不断演进过程中逐渐推出新的制作方法,以此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的主体化

引导文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一、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美国的教学法专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传统的教学观往往是教师依照“常态曲线”建立起对教学的期待,通俗地说就是制成一个“谜”,然后通过教师的启发评价矫正达到解谜的目的。这种定型化的教学模式有时可称之为一种“陷阱教育”,被教学法专家布卢姆称之为目前教育制度中最浪费和最有危害的一种。而学生学会提问无疑是摆脱这种“陷阱教育”的一种良药,也是开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一把“金钥匙”。

根据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有:

第一,质疑题目。就是引导学生看到课题后,学会提出想了解的问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往往用精炼的词语,对课文内容和主旨进行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立意高妙,引人入胜,可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解读这样的题目往往也就成了学生读懂全文的纲要,它如罗网一般,不仅能提挈全文,而且又能聚集文意,贯通文脉。题目对读者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好的题目提出问题。例如,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针对题目进行提问: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从而引出课文的主人公――谈迁。厄运是什么?引出谈迁面对厄运时是怎么做的?――从头撰写《国榷》,从而引出从谈迁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也就是本文的主旨。把以上几个内容合起来,就高度概括了文章的题旨。

第二,模仿问。就是根据教师的提示,模仿性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始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本身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热烈讨论,积极思考,渐渐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同时,教师的提问还在发现问题方法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示范作用,让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以上几种学生提问的方法,无论哪一种都要紧扣教学目标,它不是漫无边际的提问,更不是追求表面热闹而毫无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形式问。例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教师应诱导学生解题,从而产生疑惑:“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怎么样棒打洪教头的?最后结果怎么样?”学生通过解题,产生这三个疑惑问题,此问题不仅勾画出小说的情节,而且明白了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体会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有效地直奔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二、引导学生学会讨论

所谓“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众多的学生间的对话,相互交流,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群体性的合作学习,讨论法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单向信息传递的束缚,能够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信息传递。学生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时机可在得到规律性结论之前;可在理解知识的关键之处;可在教材出现难点、学生理解“卡壳”之时;可在某一问题有多种答案或多种思路之机。

指导学生讨论的方法有:

首先,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消除胆怯的心理因素,针对教材内容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条理清楚,能够自圆其说就行。

其次,讨论主题,了解题旨,理解题意。就是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主题讨论,了解讨论的目的,理解讨论的题意。在一堂课中哪个地方应当组织讨论,讨论什么问题,至关重要。把握好讨论的主题,即决定着讨论的方向,又关系到讨论的r值,可以说是讨论组织艺术之魂。

第三,倾听发言,领会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了解别人发言的内容,理解别人发言的意思。俗话说得好:“欲学会说,必先学会听。”

三、引导学生在演中领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地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思维相结合,才能达到操作的目的。”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动手演一演,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本(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段)是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泛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演一演能够表演的文字材料,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具体可感的表情身体运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是整体的语文素质。依据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表演欲较强的心理发展特点,并结合语文教材的自身优势,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演一演。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适合表演,比如,《嫦娥奔月》这篇课文中的嫦娥和逢蒙的动作就可以让学生来演一演,从而引导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嫦娥当时的心情和为什么要吞下仙药,以及逢蒙的奸诈贪婪,从而加深对课文中人物的认识和体会。

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