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育教育现状

美育教育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育教育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育教育现状

美育教育现状范文第1篇

义务教育美术教育现状对策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及提高其综合素质,都是有促进意义的。近年来,在学校教育中,美术课程得到了一定的关注,在开发学生兴趣和爱好,培养孩子特长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美术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现实的发展与理想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如何将美术教育的发展步入规范化是广大教育者,尤其是美术教育者积极探讨的事情。因而本文从其发展现状出发,对如何完善美术教育事业阐述自己的一些反思,旨在能够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一、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是教育的一个基础阶段。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是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的,而现状如何却并不能令人感到欣慰。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中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术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中重视程度不高

在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方面,美术教育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虽然在素质教育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有所改变,但是在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老师、家长甚至是学生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都不高,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大家普遍认为,主文化课程才是学生的重点,学生应以语数外为重点学习内容,而美术教育只是一个辅修课程,对将来升学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美术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不高,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2.美术教育的配套设施不健全

基于学校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导致了在很多学校中美术教育的相关教学设施并不健全,很多学校对其在物质投入上甚少。这样导致在美术课堂上,学生只能根据老师的绘画简单地画一些最为基本简单的东西。对于一些复杂的画画,由于学校缺少一些模具或者相关的教材教具,美术教师也无法发挥其自己的能力将绘画的艺术传递给学生,这样最终的结果使得美术课堂乏味,成为了学习休闲的娱乐课程,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同时也没有达到美术教育开设的最终目的。

3.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义务教育阶段针对的都是一些中小学生,相对而言,美术教育所要求的专业性并不是特别的高。加之学校与家长的不重视,因而这也容易让美术教师在思想上有了不思进取的懒惰的想法。一些教师认为,自己所学对于教授学生已经足够,同时义务教育中的美术课堂也不是一定教给学生特别专业的技能,只是培养学生的爱好而已,因而在此环境下,教师师资力量总体上没有一定的提升,进而导致整体水平相对薄弱,为实现美术教育之宗旨增设了层层阻力。

4.其他方面的不足

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发展的不足之处还表现在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陈旧,缺乏创新;学生对美术教育的兴趣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等方面,这些不足之处都是教育学生及培养祖国未来人才道路上的绊脚石。

二、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几点意见

1.转变观念,提高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因而要不断地提高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在物质支持上加大投入,完善学校中的一些配套设施,购买一些对美术教学有益的一些辅助工具;逐步改变现有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通过开家长会或者给教育交流会等形式加大社会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调整师资队伍,增设激励机制,调动美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他们不断地上进,将自己的所学传授给广大学生;通过不断地完善措施,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美术教育的地位及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2.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美术是一门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的五彩缤纷让孩子们能够深刻的体会生活的幸福及学习的快乐,所以针对当前美术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义务教学中,让孩子带着兴趣去学习,那么学生就会改变认识,喜欢上美术课程,通过美术教育来逐步提高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开发学生创新能力,陶冶孩子们的情操。

3.注重美术教育与其他教学的结合

教育的作用是使得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全面地发展,美术教育针对的美术方面的发展;相对于语、数、外三门主课程而言,他们的作用都是不同的,处于不同的层次上。注重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结合,这样也会改变社会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在提高学生主文化课程的同时,美术教育的作用也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实现了教育的共赢,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综合水平。

三、小结

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不可忽视的,唯有不断地重视,才能实现教育事业的最终目的,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针对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态度的转变是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只有转变认识才能带动相关问题的妥善解决。只有重视了,相关的配套设施、师资力量及教学水平才能得到改善。因而,务必要转变观念,提高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及注重美术教育与其他教学的结合,以改变当前美术教育发展的现状。

参考文献:

[1]贺亮.新课改形式下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思考[J].教育论坛,2006,(12).

[2]成晓祥.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美术教学[J].考试(教研版),2007,(2).

美育教育现状范文第2篇

一喜中有忧的“热门”

我国现代美术教育起步晚底子薄。随着美育在整个教育中的价值、地位进一步肯定与提高,以及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发展,每年仅靠几所艺术院校和师大美术专业培养为数有限的美术生,显然是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点的增设,不同类型的学校办美术专业,扩大招生规模,这是时代的必然。于是,我们看到:那种长期以来全国几所美术院校“分割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众多考生“同挤独桥”的现象已成为历史。时下,老牌艺术院校竟相致力于自身原有学科的重新分化与整合,以求新的扩充与发展机遇。高师院校更是在力求办学效益的提高,抢占市场的竞争中,对美术专业特别青睐,以致大量的美术专业点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出来。不少长期将美术视为“游艺”或“准学科”而对之不屑一顾的综合性大学,也将建构美术专业作为他们扩大规模,完善学科结构的新思路、新创举,“准学科”的艺术一跃便成为“锦上之花”。据有关资料统计,(注:见《中国美术教育》1995年6期杨瑞敏同志文章。)1987年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点(还不含专业院校和成人教育性质的办学点)为104个,到1990年初,发展到140个,近六年来,已增至300多个。如今的美术专业可以说扔掉了“短线”专业的帽子,而如同计算机、经贸、市场营销等专业一样,成为实实在在的“热门”。

然而,在一哄而上的办学热中,我们不无忧心地看到不少学校增办美术专业的热情是基于纯经济效益之上的,钟情于不薄的经费收入,而不是或没有将重点放在培养以实施美育为己任的美术人才上。在经济效益这个巨大的磁力诱惑下,一些学校不管是否具备必要的师资、教学设备、资料等条件,便扯起大旗,开始“招兵买马”。这种先招生,再四处招聘教师的现象,绝不乏实例。教学中的“因人设课”、随机应便,更是屡见不鲜。至于作为学科教育中心有的合理的课程结构,完善的教学内容,就更是无暇顾及了。蜂拥而上的专业设置,必然带来招生规模激剧增扩,以至出现不少地方招生人数与报考人数持平的状况。择优选才的原则面对这种状况苍白无力,因而不仅多少年来美术专业的文化录取分数在低水平上徘徊,而且生源的专业素质呈下降趋势。在成千上万的升学大军中,一部分文化素质低,也并没有什么艺术天赋的学生及他们的家长,把希望寄托在艺术专业的大门上。“报考普通大学无望,只好学美术,考艺术专业”,这已成为不少考生加盟美术考生队伍的“动因”。美术专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部分低素质学生获得一种求饭碗的技术培训场所,这不能不说是美术教育的悲哀。我们能指望在这种情境中培养出大批合格的美术家或美术教育家么,更不用说造就有所作为的美术大师了。

在市场经济中有一条规模效益原则,即大规模带来高效益。但对于艺术教育来说,这一原则不一定完全适用。盲目地扩充规模既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也是对教育效益的诋毁。我们不能不看到,我国原有的有实力的美术院系,规模都不大,招生人数有限,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及长期积累起来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因办学经费困扰,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的宏观决策者们为何不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更多地投注到这些院系的机体中,使其更有力地转换内在的生命机制,从而施放出巨大的潜能,而热心于“天女散花”、“重复投入”,以求虚假的兴盛呢?当不少“滥竽充数”式的专业输送出大批“滥竽充数”的美术生时,能说扩大规模带来了大效益吗?一旦美术专业向社会提供了过多的“伪劣产品”,不仅带来美术教育自身价值的贬值,接踵而来的是“恶性循环”的后果,评价美术教育效益最根本的原则,就是看其是否培养造就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准的美术生。由此,对方兴未艾的高等美术教育热,我们应保持几分冷静与谨慎。

二走出“技术至上”的误区

“什么是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是什么”,对于这类问题,长期以来不乏理论上的探讨者。其实早在本世纪初,我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倡导者和理论奠基者蔡元培先生,对此就作过精辟的阐述。他从康德哲学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美的根本特性是普遍性和超脱,“既有普遍性,以打破人我的成见,又有超脱性以透出利害关系;所以,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是完全不由于知识的计较,而由于感情的陶养,就是不由于知育,而源于美育”(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蔡元培选集》1959年,中华书局。)基于这种认识,他大力提倡美育,并把美术教育看作是美育最重要的途径和方式,他说“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从广义上讲,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都是美育的具体实施者,美术教育就是审美文化教育。审美教育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审美形态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对自然中的和人造物的(包括艺术作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别和把握表现能力;其二是美感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某种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与创造能力;其三是情操教育,即通过艺术的创造或鉴赏,陶养人们的性情,培养高尚情操,完善人格,并使“发展的个性与其所属的社会团体有机统一协调”(注:赫伯特·里德语,见《通过艺术的教育》P14,吕延和译,1996年湖南美术出版社。),从而使社会和谐发展。如果说这三个层面呈现出一种由低至高的递进关系,并概括出整个美育功效的话,那么高等美术教育就更应该将三个层面通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整合起来,建构系统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而事实上,长期以来专业美术教育在实践上并没有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停留或侧重于第一个层面,即侧重于对对象之客观形态的描述与认识。在教学中的直接表现就是“技术主义”至上,专业教学仍是基于感性经验上的侧重于具体技法、技巧的传授,即某种“操作”方式的传承。这种传承与传统的“作坊式”的师徒间的传、帮、带并无二致,只不过现代教学的组织形式把师生之间个体的技术传承变为多项传承而已。所以,我们的高等美术教育往往难以落实其具有审美文化教育特征的效能,而更具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

艺术家是什么?艺术家首先是一个文化人,并且是一个“以能传达的形式来表现感觉、表现心理经验的样式,以规定的形式来表现思想”(注:赫伯特·里德语,见《通过艺术的教育》P14,吕廷和译,1996年湖南美术出版社。)的文化人,专业美术教育,离不开“操作”技术的训练,没有“操作”的美术教育,只算是“玄想”式的人文教育。而仅有“操作”,培养不出具有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具有完整人格、并能以有异于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情感的美术人才。

优化课程结构,增强美术学知识和相关人文知识教育,将技术训练与审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操作”性课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某种视觉媒介有效地传达艺术感觉和思想,从而提高他们艺术修养的知觉能力;这是专业美术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和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没有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自觉以教学心理科学为指导的教学,是缺乏现代性的教学,没有文化感的教学仅仅是“匠人”的劳作。笔者认为:是重审美文化素质教育、创造能力的培养,还是着眼于技术的传承,这是现代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的分水岭。

美术教育改革中调整课程结构,似乎并不困难,然而,要增加“操作”性课程的文化含量和科学性;却非易事。因为,相当一部分“传道者”在文化和专业素养上的浅薄,实在令人担忧,当“传道者”尚处在“匠人”的水准上,我们能指望出自其门下的求知者成为有文化的美术人么。

三“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

时下,美术专业办学与改革热点中的热点,就是调整和新设工艺设计专业。这反映了社会的需求和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值得肯定和欣慰的。长久以来,我国高等美术教育都以西画、国画、工艺三大学科为基本结构,其中工艺学科的发展最不稳定,最为薄弱,培养纯粹美术家成为专业美术院校的主要目标,而比较忽视社会需求的应用性美术人才。为何出现这种状况?笔者曾撰文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第一代出国的美术留学生,绝大多数在西方接受的是学院主义绘画教育,以古典写实绘画为追求目标,少有学习实用美术的。本世纪初,实用美术在西方也相当薄弱,包豪斯教学体系对当时的西方人来说也是一件新事物,这样,我国专业美术院校起步就是以造就纯粹美术家为主要目标的。二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都处于战乱、动荡、经济落后的状态中,再加上将美术看成是纯意识形态范畴,因此,实用美术教育也就没有发展的基本条件,“先天不足”是历史带给工艺美术教育的遗憾。

在大力发展经济,人们企求提高生活质量的今天,在中等职业美术教育日益兴盛的情况下,以纯美术为主的高等专业美术教育结构显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了。时代需要高水平的美术家,也呼唤着更多实用美术人才的出现。当然,发展设计教育,不仅是经济建设,“改良制造品”的需要,而且还与当代艺术潮流和文化发展的态势相吻合。现代艺术美学已消解了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森严壁垒,艺术创作活动已不局限在画架上,现实生活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创造美、感受美、欣赏美的广阔领域。工艺设计的更为广泛应用,工艺设计教育的加强是实施美育的有效手段之一。更重要的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媒技术的发展和阅读方式的变革,设计大有成为未来主流文化的可能。早在六十年代,加拿大传媒研究的资深学者麦克鲁安在对当代文化趋势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就预言:现代社会正从文字文化转为图形文化,进入了视觉传达时代。前不久,彭德先生也断言:作为手工图像的绘画——油画、水墨画、水彩、水粉、版画等,将陆续退出图像舞台的中心,取而代之的将是借助于新媒体而产生图像文本。这样的断言或许有点言过其实,但是,设计在这个时代,在我们的生活空间中无处不在。我们已经或将更深地浸润在设计文化的氛围中,这确是勿庸质疑的事实。在专业美术教育中忽视设计教育是一种麻木,将设计看作是不能与“纯艺术”相提并论的“准艺术”是一种偏见。这种麻木与偏见,当下正被如火烈烈的办学热溶解。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设计专业教学中理论探讨落后,设计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与手段滞后,课程结构缺乏有序性和科学性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工艺设计是为人造物的活动,它的功利性、实效性、广泛性特征,决定了设计教育是一门涵盖现代科学文化、技术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它包括设计学、美术学、技术美学、人体工学、材料学、环境学,还涉及心理学、信息传播学、市场学等学科。工艺设计的创造性以及审美(设计)观念传达的隐喻性特征,又决定了设计教育必须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并把设计思维训练,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唤起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才能,进而树立起人文关怀精神作为教学的核心和终极目标。时下,相当多的设计专业设置单一且相互分割,把实用性简单理解为一种操作实践,根本开设不出设计学、设计美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对材料学、传播学、环境学等相关课程也相当漠视,设计观念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就是有限单一的课程,也多半局限于“纸上谈兵”。于是,相当多的设计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面对设计课题,不知所措,发现一切都得从头学起。可以说,应该更具现代文化特征和文化感的设计教育,在不少的设计专业中比纯美术教育更缺乏文化教育的特征,更具技术培训的性质。

现代设计思想和人文精神教育、设计观念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现代设计手段的应用、对现代材料的认识与掌握,已成为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调整、完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最紧迫最重要的课题。

四“尴尬”本不属美术学

在高等美术教育的变革热中,最被冷落,仍未摆脱尴尬境地的可能要算美术学(美术理论、美学、美术史及美术批评)(注:此概念是否正确尚需探讨,在此仅因“约定俗成”而用之。)的教学了。长久以来,美术学的研究与教学总是处于陪衬或附庸的地位。据统计,在专业教学中,美术学总的课时比重一般不足8%,不少新设专业甚至根本没有开设这类课。即使在开课的学校里,不少学生对这类课程缺乏起码的兴趣与热情,他们关注的仅仅是考试是否过关的问题。现实也是一种教育,不是吗?不少技术的操作者,没有最起码的美术学知识和修养,不照样画画,卖画,甚至成“家”吗。更有意味的是,有的技术操作者将美术史论学者看成是其作品的寄生物。没有操作者的存在,就没有作品的存在,没有作品的存在,论家自然就无所依附,这似乎是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也确有“摆弄文字”的人将自己廉价地托附于操作者。这种现象的产生基于一种误解与无知。不过在“技术至上”,对现代美术教育根本特性与终极目标缺乏认识的教学体系中,这种误解与无知的出现也是在所难免的。自尊的美术学者们为了不再被冷落和不再尴尬,极力扬起独立的旗帜,于是,有一定实力的几所院校相继创办了美术学或美术史专业。的确,美术学是人文学科领域里一个重要方面,有其自己的研究对象、范畴、目的与功用,有其独立的品格与存在的价值。在欧美,不仅在美术院校开设美术史论专业,不少没有美术专业的综合性大学也开设有美术史论系。而在我国开设美术史论专业是要一定勇气和眼光的。偌大的中国,应该说仅靠两三所院系美术史论专业的毕业生是远远满足不了现实和将来需要的。特别是在高中和普通大学开设美术欣赏课已成为教育的法规之后,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审美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成了美术学专业责无旁贷的责任。因为,按目前的教学模式,不管是美术学院还是师大的美术专业的毕业生是难以承担这类课程的。现今一些综合性大学增设艺术专业,其实不必去与专业院校比高低,注意点首先应该在美术学专业上,因为其自身的人文资源,将给这个专业带来专业院校没有的优势。

美育教育现状范文第3篇

【摘要】现行美术教育存在着学生喜欢美术却不喜欢上美术课、美术学习在学校教育中被忽视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教育者应该确立人文化美术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过探寻美术教育真谛,提高教育艺术;引领学生进入生活世界,体验生活;大力开展欣赏教学,与作品对话;促进学科融合,发掘教育价值来实施人文化的美术教育,使美术教育被进一步重视,使今天的孩子能够接受他们所喜爱的美术教育。

【关键词】美术教育;人文化;调查分析;实施策略

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辨别美丑,提高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国家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全面强化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学校中的美术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回复和发展。特别是经过全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的洗礼后,美术教育从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理念、转换课堂教学角色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然而作为长期工作在基础教育一线的一位普通的美术教师,也切实看到了目前美术教育所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有些问题确实给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阻力。

1 美术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为了更加客观、全面、真实的了解分析目前美术教育的状况,分别对9位一线美术教师和5位中小学校长进行了访谈并做了相关笔录,向初级中学148位学生发放了《美术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并全部收回,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统计、归纳、核对、分析。

问题一:学生喜欢美术却不喜欢上美术课。

现象:美术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是学生喜爱的艺术课程,但根据美术调查结果表明,8%的学生对美术课学习的热情较高,12%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80%的学生没有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兴趣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

原因分析:美术教育过于偏重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什么叫美术,美术就是美的艺术,美术不等于画画,但画画也是美术。而我们当今的教育,又有多少美术即画画,画画即美术的概念存在。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中,美术老师往往要求学生临摹范画,总以“象不象”的标准去规范评价他们的作品。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也许在技法方面有了提高,但却丧失了美术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因为单纯追求技法的教育必然抛弃了美术内在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必然忽视孩子的各种经验和感受。没有丰富的审美体验,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将走向枯竭。

问题二:美术学习在学校教育中被忽视。

现象:在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美术课程的内容还显得异常单薄,更有一些人把美术课程只看作是学生的休闲时光。美术课的课时,在初中总课时中只占6%,在小学总课时中只不过14%。在调查问卷中也显示,148位被调查学生,1%认为美术是重要的,43%认为美术是“副科”,不重要,56%的学生认为根本不重要,可有可无。一些校长认为只要升学率仍然作为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美术教学就不可能被引起重视。

原因分析:对美术教育的重视很多还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阶段。在升学率压迫下,学校教育偏向于认知、理性、规范、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培养,而对想象力、创造力、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掉以轻心。所以美术教育被作为素质教育的标签,成为一些家长炫耀的筹码,一些学校装点门面、应付检查的“装饰品”。在很多地方可谓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和其他教育活动冲突起来则不要。”社会、学校、家长的指挥棒势必影响孩子的价值取向,在调查问卷中,很多孩子写到:其他学科压力大,学习时间紧,美术学习根本没有精力。

以上这些正是现实美术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就是在对这些问题反思的基础上展开的。如何去改革这种美术教育,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使今天的孩子能够接受他们所喜爱的美术教育,从根本上,教育者应该确立人文化美术教育的基本理念。

2 人文化是社会发展对美术教育的必然要求与迫切期待

美术课程的内容是通过美术教育将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放在核心位置,强调教育不能仅仅只是教给学生实际有用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文化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美术课程的内涵涉及人生理想,生存意义和自我的实现等方面。要求对人的道德、审美、价值和文化进行正确的解释。所以美术课程的意义在于它将培养健全、完整的人格放在首位,他关注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全面和谐地发展,是否具有独立的人格。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展望新世纪的生活图景,加强美术教育的人文化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缔造人类美好明天的共同需要。二十一世纪,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为人类创造着昔日不敢想象的经济奇迹;但另一方面,科技犯罪、环境污染、民族冲突、艾滋病蔓延等全球性问题不断困扰着人类。似乎历史只是印证了哲人康德的预言:“随着人类文明的积累,社会邪恶也以总量增长。”现代人类终于意识到,科学技术并不必然给人以幸福,它是一柄“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又可能为人类带来灾难。因此,未来人才的培养决不可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其次,美术教育是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学习,体验其间种种可言传或不可言传的精神内涵,既丰富了生活积累,充实了精神世界,也对提高文化素质和审美修养,完善其品性人格,促进形成基本的道德、价值原则,有着重要意义。反之,不重人文素质培养的美术教学则是不完整的教学,也是和教育方针相背的。

3 美术教学中,加强人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3.1 探寻美术教育真谛,提高教育艺术。

目前,从整体上看,美术教育普遍存在着偏重单纯技巧训练的现象,忽略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形象思维的培养,忽略了提高整个审美水平。美术这种导向在客观上制约了美术教育其他功能的发挥,所以美术教师要突破传统观念,充分认识技能、技巧的训练不容忽视,但它决非美术教学的全部内容,更不是评定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学校美术教育,并不只是为了选拔几个美术苗子,而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不能像购买商品那样,当场兑现,立竿见影,它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的过程,既看不见,也摸不着,还无量化标准,但做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自觉把自己放到大教育之中,以培养跨世纪人才为目标,脚踏实地,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牢固树立技能、技巧训练与人文素质并重的教学思想,培养全面发展、学业技能与基本素质、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共同进步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美术教育更加完美,更好地为培养素质完备的人才服务。比如,画素描,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先观察好,再动笔,先打好轮廓再上明暗,最后进行整体调整的习作程序,不仅可提高绘画质量,而且可以养成学生有条有理、严谨治学的学风。又如,制作立体构成时,有意识地安排同学合作完成练习的形式,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协同合作能力,并在小组间展开竞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竞争意识。再如,画装饰画,可适当从作品意境、形成美感方面增加难度,这不仅是对学生技能、技巧的一种锻炼,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促进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平时多让学生对美术创作和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这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2 引领学生进入生活世界,体验生活。

体验是身临其境或亲自实践,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美术活动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在创作欣赏者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基础美术教育面对的是中小学生,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既需要诉诸心理、生理,又诉诸情感的美术语言:色彩、线条、构图、明暗、加以体验,更需要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中完成任务,到达掌握知识和技能目的,不能以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情和认识,而是在美术活动体验中到乐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趣味。这种情感和理性的统一,脑力与体力的结合,与现代教育心理学所倡导的: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产生各种疑难。困惑和矛盾,学生只有经历探索新知,才能与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学观是一致的。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甚至故事、游戏等方式也是在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3 大力开展欣赏教学,与作品对话。

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艺术作品,作为人类成果的一部分,代表着人类艺术实践的突出成就,其间容纳了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美术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块瑰宝,把人文素质教育体现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按描述、分析、解释、批评的顺序,对一幅画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旁加以引导,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来提高其审美水平。例如在讲罗中立的《父亲》作品时,通过“在画中你看到了什么?”,“画家是怎样表现的?”,“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这幅画向我们表达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使学生从对画面的第一感受到画面要素构成关系的把握,最后体会作品的内在意味,使课堂体现出人文色彩和艺术氛围。同时以罗中立的艺术特色为引线,引发学生对“人为什么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何在”等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学习画家的百折不挠追求艺术真谛、人生真谛的伟大品质和高尚情操;再如,体会大师们如何综合把握画面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时,教导学生学会运用其解决生活中其他领域的问题,形成一种善于统观全局、掌握核心的思维方式;结合欣赏教学还可以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美术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这些方法的采用,能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对美与丑较高的鉴赏力和识别选择能力,择美而从,择善而从,从而造就较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目前,欣赏.评述内容仅占教材的15%,大力发展欣赏教学必然要涉及到欣赏课的容量的增加。除对原有基本内容的扩充外,可注意乡土教材的开发利用,既可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涵量,又可以提高审美修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素质教育。

3.4 促进学科融合,发掘教育价值。

学校、家庭、学生在升学率、学习成绩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偏废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专家的研究认为,其实美术教育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意义。其他学科直接从美术教育中获得启示和力量,美术的创造力及其丰富的想象力使学习显得更有实效。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当美术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碰撞、交融和对话时,就容易产生大的智慧。比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他的美学修养非常突出,他的博大精深的广义相对论,真正揭示了宇宙的和谐美,如时间和空间、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中子星成双绕轴转动等,无不让世人称赞相对论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把它看成“伟大的艺术品”。同样“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既是一位画家、雕塑家,又是工程师、科学家,他在科学和艺术上的成就,同他把这两者的研究纳于一身,用艺术促进科学,用科学促进艺术,是绝对分不开的。所以坚持美术教育,实现美术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和渗透,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使学生有更大的发展。

总之,人文化美术教育的境界超越了教育中片面的实际功利,摆脱了现实教育中只具有有限意义的实际需要的羁绊,它使得教育更深刻更有意义。我们教育者要坚持不懈地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灵魂,建立学生绚丽多彩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育教育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国;室内设计教育;教育质量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室内设计的审美意识形态是所处环境的美化行为的体现,室内设计继承和深化了建筑设计,并且再创造室内空间环境。室内设计教育在设计教育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需要传承历史文化,又要创新新文化。美国室内设计教育相对发达,具有相对完整的设计教育体系,对于我国室内设计教育的发展具有有效的借鉴意义。

1 美国室内设计教育的现状概述

1.1 美国室内设计教育现状

美国的罗德岛设计学院在世界范围当中属于顶尖的设计院校,因此本文以罗德岛设计学校为代表,对美国的室内设计教育的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针对美国的罗德岛设计学院的设计,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和理论,学生需要进行5年的专业学习,学生完成学业之后,可以获得BFA和BIA,学生需要获得42学分的艺术学分。罗德岛设计学院设计教学具有独立的教学思维,并且有效的结合了了实际应用,不仅重视实物化逻辑,经验对于理论架构起到的作用也得到强调。学生可以结合个人的兴趣,进行尝试性的探索,明确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室内建筑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学生取得一定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结合了理论教学和工作室教学,充分利用行为引导学,对教学形成有效的指导,学习的主导是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形成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工作。罗德岛学院针对室内设计专业,设置出有关实习的课程,可以定期去参观建筑公司和施工现场,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1.2 美国室内设计教育的目的

美国室内设计教育要想使学生获得专业设计技能,需要利用必修课程的方式,使室内谁及专业课程教育得到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和表现能力才会得到提高,锻炼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思维以及表达和创造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将实践性课程的比例不断加大,让学生可以真实的接触到实践场地,可以直接面对市场和社会,将学到的知识在实践当中得以应用,并且在不断的实践当中,可以不断积累经验,通过这个机会,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室内设计职业修养。当前现代科技不断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室内设计教育和计算机和多媒体进行有效的结合,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在室内设计教育过程汇总,基础因素就是平面、色彩、立体,现阶段美国院校还是单纯的中欧是平面和色彩构成者两个方面,却忽视了立体构成,在教学科目当中,并没有良好地体现出立体构成,这样一来,在空间想象能力方面,学生的培养就会具有一定的缺陷性。需要有效的结合这三种构成,使室内设计师可以掌握各种设计造型的方法。可以进行良好的造型和选择,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2 美国室内设计教育的教育质量鉴定

美国室内设计教育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近些年联合了室内装饰的建筑专科和艺术专科以及家政学专科,使室内设计和装饰专科可以成为大学学科,这样一来,室内设计专业的主业学习时间就会得到延长,成为综合性的大学式的专业全面培养。美国后来成立室内设计教育协会,IDCE近些年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促进美国室内设计的发展。在教师的教育程度上,已经有了全国性协会,但是每个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的质量是不同的,因此社会对于室内设计教育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2.1 检定前

FIDER并不是单纯的教学协会,也不是专门进行实践的专业团体,是结合了教育和实践的机构,使教育和实践的因果关系得到加强,高校的教学内容主要结合了教授的专业特长和FIDER的标准。

2.2 鉴定中

申请达标的学校需要向FIDER交纳费用,需要将FIDER的日常费用尽心分摊,高校需要将各个条文进行详细的理解,在日常的教学安排当中有效的融入全部准则,经过不断的实施,如果校方明确已经达到标准,那么可以进行申请达标。一般学校需要利用顾问委员,对自身的检验进行有效的协助,顾问委员需要对学校学校的水平进行评判,也可以帮助学校出谋划策,有效地提高校方更好的发展。

2.3 鉴定后

当FIDER收到比较齐全的申请资料之后,需要派遣鉴定人员来到学校进行检定。这其中具有非常多的申请资料,而最重要的资料就是校方的自我鉴定,资料的主要内容及时陈述学校如何达到各种标准,校方有权力更换检定人员。实地鉴定人员具有非常重要的责任,在实地鉴定之前,鉴定人员就会受到学校提交的“自我鉴定”,这样可以初步了解申请学校。以FIDER的标准为基础,将实地鉴定的重点列出来,需要在实地鉴定两三天,在鉴定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作业的完成标准需要进行详细的核对,对于校长进行采访,明确领导对于专业的态度,需要了解毕业生和当地的用人单位,和任课教师进行谈话,对于学校的设施和图书馆资料进行参观。针对检验结果需要给予细致的补充,并且提出建议。在鉴定人员离开学校之前,需要完成初步的提纲,从而向理事会进行汇报。如果已经过了达标期,这个学校重新进行申请,从而完成达标。学校需要以室内设计的更新要求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复的检验和修改。

2.4 对于我国室内设计教育的启发

成立了FIDEER,促进了美国室内设计教育的事业发展,对于室内设计教育的质量给予有效的控制,促进学校和专业设计的相互沟通,提高美国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提高其社会地位。利用FIDER,并不是希望利用学校之间的竞争,对学校教学的积极性造成压抑,使室内设计专业可以满足学生毕业之后的要求。当前室内设计专业已经成为重要的高等综合学科,需要利用有效的管理和评定系统,使设计教育水准得到有效的提高。

3 结语

通过以上综合的论述,对美国室内设计教育现状与教育质量鉴定进行全面的论述,结合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为典型案例,对其室内设计教育的现状进行论述,并且对其教学质量鉴定的过程进行介绍,希望可以促进我国室内设计教育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滨.美国室内设计教育现状及评析――以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和芝加哥艺术学院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04):117-121+166.

[2] 林广思,黄晓雪.罗德岛设计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模式和教学特色[J].装饰,2016(05):97-99.

[3] 徐颖婷.基于CDIO的环境设计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07):112-115.

[4] 曾辽华.中美室内设计教育比较――以罗德岛设计学院和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4(02):106.

[5] 梁雯.从解决问题到寻找问题――当代室内设计教育发展趋势[J].装饰,2012(05):96-99.

美育教育现状范文第5篇

一、美国高中教育改革现状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曲折探索与批判改革,美国在高中教育改革上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一)确立“升学,就业和全人”的三维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美国,高中教育目标的定位是分类各异的。

英格利斯(A.Inglis)在《中等教育原理》中论述了美国中等教育的3大目标:(1)社会公民目标,是学生将来成为民主社会的一个良好成员;(2)经济职业目标,使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一个良好生产者;(3)个人修养目标,使学生充分发展自己健全的人格。美国政府教育相关部门于1913年颁布并实施的《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报告中,提出了全美境内的教育改革工作的核心目标:具有良好的道德感、能够对空暇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良好的承担公民职责、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成为优秀的家庭成员、有相应的职业技能。还有伍德罗·威尔逊全国联谊基金会所确立的四大目标等。将这些目标综合起来分析,不外乎就是强调“升学,就业和全人”这三个维度。他们注重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和成长的作用,强调每个高中青年都能够在今后成为独立的社会“良民”,同时也强调他们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成为行业里的精英。这不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考虑到了学生做为“社会人”的需求,是值得赞许的目标培养观点。综上所述,美国高中的培养目标就是一个“升学、就业和全人”的三维目标,要求学生能为以后的深造、就业和自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学有所用。

(二)改善传统的高中学制结构,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学习选择

在新的环境下,美国社会认为高中毕业证书不仅仅是学生花费时间在课堂上的一个证明,而是必须成为通向更深层次的学习和工作的通行证[2].因此要改善传统的高中学制结构,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美国学制的设置是多样化的,不同地区依据经济状况发展的不同选择的学制也不同。其中普遍实行的是四年一贯制。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有人发现这种“课堂时间累积”的四年制高中,对学生后继的学习也并没有起到大的帮助作用,于是纽约市曼彻斯特高中对此进行了改革实践:学生在就学期间可用3-5年时间,根据自身的爱好和职业规划来合理的完成高中学学习任务.这种形式是用四年时间完成5年的学习内容,也就是利用高中时间去学习更多大学的知识。同时美国高中在此项改革基础上实行学分制,通过这种制度来进行学生分流,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美国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除此之外,针对美国大学就业率高而入学率低的问题,美国以学生高中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和就业意愿为基础,将进一步对毕业方向进行了划分:大学准备类、技术准备类、普通类。选择的方向不同就会有着不同的课程完成要求。其中,准备类课程在核心课程的要求上,明显高于其他类课程,在选择的过程中,学生要对不同院校对高中课程的要求以及高中阶段学分情况的要求做出综合性的考虑。技术准备类课程的教学工作采用了大规模的实践教学模式,按照课程对学生进行分组,而不同分组的学生除了文化基础课基本相同之外,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则根据自己的组别自行选择。客观上来说,这种课程的划分方式,主要目的是将高中后的的技术教育计划有效地和高中最后两年的课程结合起来,把技术教育和生活实践之间的隔阂打破,最大限度地提升技术教学的效果[4].其中想就业的学生,则会利用学校提供的以服务和工作为基础的机会进行实践学习,例如有些学校就为学生提供了每天两小时的工厂见习安排.最后是普通类,它就和一般的高中课程无异了。总而言之,美国各高中都努力提供各种内容丰富的学科课程,以实现学生顺利合理的分流。还需要强调的是,美国还通过国家政策来建立更加严格、合理的学业标准和评价标准,让中学生们有机会去读、写和思考那些重要的问题,并且要求中学生内化这样一种观念---什么是高质量的工作和为什么这些工作很重要。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就业观念,同时激发学生追求高质量工作的兴趣,从而去完善自己。

(三)建立P-16委员会,增强高中与中学后教育的连续性

美国通过调查得出数据,在美国获得的学历越高,收入也会越高,即就业会比较理想。而现状是:面对中学后教育体系的变化,能顺利完成严格的高中学习的仅有44%的学生。这样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获得好工作的机会就很飘渺,因此美国政府尤其强调,如果要真正实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就必须鼓励教育政策上的创新,要改革教育入学权。针对学生要求在缺乏学术准备的情况下继续接受教育,美国委员给出的方案是:在美国的所有州都建立P-16委员会,以此为基础来为广大美国学生提供更多的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途径并为其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目前在美国大约已经有18个州建立了K-16或P-16委员会。已建立的K-16或P-16体系的主要特点有:形成了教学和学习间的合作,弥补了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之间的缝隙;加强了从学前教育到中学后教育每个教育阶段之间的联系;改革考试体系,将熟练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结合。另外美国认为前13年的教育教学(从幼儿园到12年级)都要为以后的就业和生活做准备,还在文件中要求:在21世纪后,所有的美国高中毕业生都要再额外接受 两年的正规教育 和 一 些 方 面 的 培训[2].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帮助更多高中生顺利进入大学,也有利于减轻高中这一教育阶段的负担与压力,让学生实现学习上的完美过渡。其实质就是加强高中与中学后教育的联系,并有利于实现高中教育的职能。

(四)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美国在经历了长期的高中改革实践后,实行的经典课程模式是选课制和学分制。学业的完成和掌握技能是美国高中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根本出发点,他们的高中教育实际上是为今后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和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的基础性教育。上世纪初期,学分制就已经在美国初中、高中教育中广泛存在,同时也对选课制度的广泛推广做出了明确规定。而选课制度采用了“必修+选修+计划”的模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征。美国教育管理部门随后颁布了《大学学术准备:学生应该知道且能够去做》绿皮书,认为学生在大学就读的条件是要拥有基础学历,学习基础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经过几年的发展,最终确定以全美州长协会以及州教育官员理事会联合编订的课程标准为蓝本。另外,美国高中开设的选修课程不胜枚举,具有代表性的有AP课程、IB课程、DE课程。以AP课程为例:AP课程主要是为高中生提供大学预设课程,它由大学教师委员会和有经验的AP课程老师来设计。有些AP教师还会加入专业发展工作室进修,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经验。同时大量数据表明,高中选修AP课程有利于高中生在大学期间取得较好的学业成绩[7].另外还提供了以学生个人喜好为基础的职业课程或生活课程,例如新泽西海洋技术高中就常把学生安置在海上或船上进行实习作业,而纽约散德斯贸易和技术高中则是定期安排修习自动化供热和制冷专业的学生到现场实习。但是美国选修课程并不是由学生自由选择的,而是由学生在以往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以及学生家长、老师的要求综合确定的。

综合来看,这样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科和学生的现实需要紧密相连。

二、我国现行高中教育改革概况

我国历经了20多年的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很多实质性的顽疾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分数至上,升学第一”的教育目标

在我国高中,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门、办学者还是学生家长,对一个学校是否高质的评判标准都是看其升学率。我国国内很多地方政府都对高中校园建设工程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肯定,并将高中生毕业升学指标化对待,这就导致了在学校出现的“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尽管我国开展了历时长久的素质教育改革,但教育工作者认为素质高低是无法直接衡量的,分数才是最基本的量化指标。于是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分数,提高升学率,就采取“时间加汗水”的策略,不惜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通过填鸭式教学将学生淹没在书山题海之中,除了上课就是“练、训、测”.长期下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睡眠休息严重不足,身体素质下降;很多学生在精神上也承受不住了。还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有的严重的还会产生厌学情绪和抑郁情绪,尤其是在高三阶段,这样的情况极其普遍与明显。这样的目标观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教育的本质相悖,亟需我们重视,并且有所作为。

(二)学生缺少全方面发展选择权的单一学制体系

我国普通高中是固定的三年制,一般情况都是花费两年多的时间修习完所有课程,剩下的时间用来复习所有课程内容,以应对高考。基本上就是所有学生都为了升学而学习,没有更多其他学习渠道可以选择,对于那些成绩不太好、希望就业的学生,基本是“求生”无门。虽然我国鼓励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后进行就业,但学校在这方面的指导极少。有的学校虽然对毕业生有开设就业指导课,但基本都是走形式,对学生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帮助。

在职业技能的培训上,也基本是一些职业高中学校的职能,和普通高中之间是基本没有联系的,更不用说学生之间的流动与交流。这样的学制使得学生无法有更多的选择,在高中的学习只能完全为高考服务,对以后的生活与就业毫无帮助,最后拿到的只是一纸空文凭,没有学到实用的工作与求生技能。

(三)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不紧密

我国历年大学毕业生数量一直在增长,但就业状况却不容乐观,究其根本是大学教育的质量问题,毕业生没有真正学到提高自身能力的知识,无法满足社会对现代人才的需要。再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衔接不紧密。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不管是学习模式还是知识内容上,都跟不上节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体系内部各部分之间处于分离状态,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缺少交流与互动。

高中毕业生一般只限于完成高中阶段的知识学习,以顺利完成高考,缺乏必要的进入高等学府的学术准备,所以在大学学起来很吃力,等到毕业了要进入社会时才发现学到的东西寥寥无几,这就是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不紧密导致的不良后果。

(四)缺乏落实的新型学分选课制

目前我国高中课程改革中开始实行“必修+选修”的课程制度,其落实的成效并没有看起来好。实际上,当前阶段我国国内高中选修课所占比例小的问题广泛存在,客观上导致了学生往往将升学作为主要的学习目标,而学校这种对学生学习评价所采用的 “一刀切”,严重影响其自信心。除此之外,现有管理制度也同样无法有效地彰显学生的个性、发挥其特长,难以有效地体现出自我的职业规划和人身规划[8].这样就致使新型学分选课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校真正实行的还是老一套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美国高中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的高中教育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相对于美国的高中教育来说,笔者以为,我国高中教育改革工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打破单一“升学”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只有掌握好正确的指挥方向,才能让教育在正确、合适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赋予普通高中的基本使命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每个学生既具有较全面的基本素质、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精神面貌,又能为升学或就业做好必要的准备。这就强调普通高中的教育要达到三个层次:成为一个合格高中毕业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健全人、成为一个合格劳动者。

第一个层次是使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中学知识与技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为升学做好知识储备。一般情况下学校安排学生在高一和高二学习基础高中课程,来达到这项目标。第二个层次是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还要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让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地发展,成为一个健康发展的“全人”,能自由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第三个层次就是每个学生还要为就业做好准备。其中需要强调的是学校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这一部分。校内应该提供一些选修课程或者开展“职业生涯”类的专门项目;校外可以与职业学校一起开展一些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二)实现向“综合型”高中的转型

目前在美国绝大部分是综合中学,在综合中学内部一般分为3个方向:学术科、普通科、职业科。作为一个典型的动态过程,分科是学生自由选择的结果,同时也不对学生在各科之间的流动做出限制[1].美国这样的学校类型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我国可以建立类似的综合中学,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分流教育。开设学术课、实践课、技术课、艺术课等,朝着不同的发展目标进行培养,将学生编入不同的教学轨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方向选择,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转变方向,自由在各科间流动,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力。说到底,综合中学的实质就是将普通教育、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集于一身,淡化学习阶段,实现综合一体化培养,让学生有充分地选择权与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增强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我国不应该遵循传统的一味加大高校招生的方法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而是应该切实提高高中教育质量,做好各教育阶段的衔接,培养更多的达标的高中生、合格社会劳动者和准大学生。

针对选择升学方向的学生,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将大学学科知识与高中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再分类,让学生在学术知识层面打好基础。或者开设一定的大学预设课程,为有能力的升学倾向者提供更多专业知识。在活动形式方面,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课和项目研究,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成熟、辩证地思考与研究,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还有选择在中学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校不仅应该教授适当的职业技能知识,还应该提供足够多的实习岗位和机会,让学生真正在工作岗位上增长知识和经验。这对选择就业的学生也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学校还要做好高中毕业考、大学入学考和学分课程考之间的衔接,让学生迅速适应中学后的考核方式,突破以前的“考什么学什么”的局面,真正达到在考核标准下自由、创造性地学习的局面。

(四)切实落实学分选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