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植物人的康复护理

植物人的康复护理

植物人的康复护理

植物人的康复护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断指;病患;护理;临床

断指再植手术属于一种要求比较高的外科手术,主要是将病人全部或部分断开的指体重新连接,使指体能够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从而不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断指断指除了手术技术要求比较高外,要求的临床护理水平也比较高。我院在断指再植患者的临床护理上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0年5月——2012年8月入住我院的30例断指再植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20例,最小年龄13岁,最大年龄45岁,平均年龄29岁。指体全部分离有23例,部分分离有7例。导致断指的原因多是利器割伤。

1.2护理方法

1.2.1术前的护理将病人的断指保存好,一般是对断指进行冷冻,冷藏的方式是在断指周围全部放有冰块,但是冰块不能与断指接触,且冷藏过程中不能让任何液体如水或酒精接触断指。做好断指冷藏的同时安排病人进行常规的检验,确保病人身体能够符合手术要求。在进行手术前,要确定断指是否在再植时限内,如夏天再植时限为最短6h,最长8h。冬天最短10h,最长12h[1]。若病人断指超过这两个时间段,那么断指再生手术将无需进行。对于断指患者,延误时间越短,其成活率越高,护理人员应立即按常规做好准备工作,手术前做好病人皮肤和断指的消毒清洁,护士应立即执行医嘱,以最快的速度使患者尽早进入手术室,争取时间增加再植成活的机会。

1.2.2术后的护理

1.2.2.1心理护理手指离断伤后既影响美观又影响手的功能,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此时护士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做好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手术前护理人员需要对病人的资料进行详细了解,了解是他伤性还是自伤性,伤情严重或较轻,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护理。一般病人在出现这类情况后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不可避免出现严重创伤。因此为了让病人克服心理障碍,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地进行心理疏导,尽量在最短时间内稳定病人的情绪,今早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从而实现断指再生的目的。

1.2.2.2环境护理环境护理指的是病人在手术后修养的环境。舒适、安静且光线好的病房一般能够让紧张和烦躁的心理得到平复,且情绪平复会还能够促进伤口的愈合,缩短治愈的时间。一般断指病人病房的温度要控制在常温状态下即23℃-25℃左右,且处在较为安静的区域。休养期间护理人员要嘱咐病人多加休息,并定期对断指接口进行观察。同时为了避免日常饮食引发伤口感染,护理人员应该征求的病人许可后选择比较清淡且高营养的食物,禁止食用辛辣食物。同时,为了保持房内空气新鲜,避免感染,房内不可吸烟和点蚊香[2]。病室消毒:用1:1000的“84”消毒液擦地面,早晚各1次,紫外线照射1h,确保室内空气新鲜。

1.2.2.3康复训练护理康复训练护理主要是指对患者接上去的断指进行个汇总疗养和训练,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指体内仍有固定物时尽量各种方式的疗养。如理疗,通过不断对手术位置皮肤进行改善能够会后期的康复活动训练做好准备。

其次,固定物拆除后适度的关节活动。一般断指手术后37d-60d内骨折基本已经去痊愈,可以拆去固定物,这时为了尽快地验证手指是否再生并自如活动需要病人遵从护理人员的指示慢慢进行关节的活动,活动的幅度要从开始的小幅度慢慢转变成为大幅度,且活动时要注意休息,切忌过急国躁。每天短时间多次练习,避免过度劳累。且在活动训练期间还可以使用一些训练关节的器材加以训练,如沙袋、哑铃等[3]。为了病人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康复训练,护理人员每天要按时且耐心地督促病人进行训练,尽量在最短时间内让病人主动进行训练,从而加快痊愈速度。同时护士应熟悉发生血管危象时的临床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向医师报告,及时行血管探查,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也是再植后提高成活率的关键。

最后,进行感觉的康复训练。主要是指训练患者的触觉感受,在拆除固定物后患者需要一个适应时间,一般要几天左右,这时患者指节接口触觉还不是很敏感,因此为了加快病人指节触觉的恢复,护理人员可以使用一只橡皮擦的角轻轻地划过患者的断指处,让患者用心感受是否有感觉。若患者第一次没感觉则一直反复重复动作,当发现病人开始后触觉并触觉较为敏感后,护理人员使用一些小物件放在兜里,让病人闭着眼睛感受物件的状态并说出物体名称,使用多个类型的物件进行测验,每天进行10min/3次,直到病人触觉恢复为止。

2结果

在精心护理下,30例患者有27例断指再植后能够存活,占90%,3名患者由于治疗时间比较晚,断指受到感染无法存活,占10%。

3讨论

断指再植随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成活率不断提高,但是如何百分百的实现断指再植的存活仍是当前临床医学的一个重大难题。对断指再植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发现,术前和术后的精心护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病人断指的存活率。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护理方式主要有心理护理、环境护理以及康复训练护理,通过在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患者断指存活率都得到显著增长。本文30例患者在精心护理后有27例断指再植后能够存活,占90%,3名患者由于治疗时间比较晚,断指受到感染无法存活,占10%。可见断指再植患者在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下能够降低损伤致残率。

综上所述,对断指再植病人进行精心的护理,从断指的冷藏到术前的心理护理以及术后的各种康复护理,能够帮助病人在治疗期间更快痊愈,更好地投入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丁飞.末节断指再植37例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9,36(12):248-249.

植物人的康复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肾移植;术后;护理;健康教育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病人恢复健康而有活力生命的最佳选择。对10例肾移植术后因缺乏自我保护常识而致不同程度并发症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健康教育与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肾移植术后病人10例,男7例,女3例;35岁~65岁;2例因劳累及饮水量不足,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引发尿路感染;1例因移植后效果不佳,继续行抗排斥、血液透析治疗;1例因饮食不当,致肾功能逐渐丧失,行移植肾摘除。通过对10例肾移植术后病人进行护理和健康教育,病人术后异常情况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减少,生活质量提高。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术后护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病情多变,加上医疗费用昂贵,使病人和家属产生急躁情绪而出现焦虑,心理负担较重。根据病人生理、心理等特征的不同,加强与病人和家属的沟通,多巡视,帮助病人稳定情绪,向其解释治疗计划,取得病人及家属的合作,使病人感到亲情的温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1]。

2.2 一般护理 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给病人以心理安慰,使病人心情舒畅,消除因住院引起的恐惧感,有利于疾病的恢复。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天通风2次,通风时注意室温在20 ℃,湿度60%,同时注意病人保暖,避免受凉。

2.3 生命体征的观察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对高热38 ℃ 以上者,4 h测体温1次,遵医嘱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术后24 h内每小时测血压、脉搏1次。24 h后若病人血压脉搏稳定可改为4 h测定1次。

2.4 口腔护理 观察口腔黏膜有无溃疡、口腔炎,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给予生理盐水、1%呋喃西林或5%碳酸氢钠液含漱,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增进食欲,预防口腔感染。

2.5 皮肤护理 及时更换被服,保持床铺干燥、整洁、舒适、柔软,嘱病人勤换内衣,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皮肤颜色等有无异常,减少皮肤感染。

2.6 饮食护理 病人术后禁食,肠道排气后可进半流质饮食,1 d~2 d后可改为普通饮食。饮食应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蛋白、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嘱病人少食多餐,鼓励多饮水,饮水量不少于2 000 ml/d,但忌食各种补品,以免诱发排异反应。

2.7 记录出入量 每日准确记录出入量,术后24 h内每小时记录1次,以后可根据病人情况改为4 h记录1次。观察尿液性质和量。

3 健康教育

3.1 自我护理指导 指导病人自我护理方法,避免因护理不当导致病情复发、感染引起不良后果。检查移植肾的大小、软硬度,触摸时有无疼痛以及伸直下肢时有无牵引痛等。预防感冒,肾移植病人因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及其他感染。注意增减衣服和自我保健,避免到公共场合或与有感染的人接触,出现咳嗽、发热及其他不适应立即就诊。

3.2 饮食指导 控制饮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延缓移植肾功能减退,减少抗排斥药物引起的并发症[2]。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并告知病人少食多餐,根据尿量、出汗多少决定饮水量,不能暴饮暴食以免增加肾脏负担。口味清淡,避免油腻,注意平衡营养,以优质蛋白质、高热量和多种维生素、低脂、少盐、易消化饮食为好,多吃水果,尽量避免食用豆制品,多食绿色蔬菜,避免进对胃肠道刺激性食物,如咖啡、茶等,戒烟、酒,少食用嘌呤类如海鲜类、动物内脏等,限盐,补钙以防止骨质疏松。不吃或少吃罐头制品,严禁服用人参、蜂乳之类补品,以免诱发排斥反应。

3.3 活动指导 身体锻炼对病人恢复重新生活和工作的信心和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如散步、打太极拳,增强体质,多呼吸新鲜空气,避免直接暴晒于太阳下,可戴太阳帽、涂防晒霜。锻炼强度由少到多,不要伤及藏在髂窝里的移植肾。

3.4 门诊复查 定期到门诊复查,开始为每周1次,病情稳定后3个月~ 6个月逐渐改为2周1次,6个月~12个月后,每个月或2个月1次。主要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环孢素a(csa)浓度测定,必要时检查胸片,移植肾b型超声,掌握移植肾的功能情况,控制血压、体重,按时服药,不能擅自停药,如出现高热、咳嗽、咽痛、少尿、尿路不适感、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就诊,以防发生不良后果。

肾移植术后的护理对病人的恢复非常重要。因此加强健康指导,帮助病人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是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移植肾寿命的关键。

【参考文献】

植物人的康复护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肾移植;心理护理;干预性研究

肾移植已成为终末期肾病患者恢复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最佳选择。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肾源的短缺以及地区医疗水平的差异,接受肾移植手术后肾功能恢复进程、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昂贵的医疗费用,长期血液透析治疗等均对患者的心理产生负性影响[1]。术前抑郁、焦虑等负性心理的发生率为68%[2]。近年来,我们对影响肾移植患者心理状态的因素进行分析,做出相应的护理干预,帮助患者适应疾病过程,提高生活质量,取得一定成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本院全军器官移植中心住院的肾脏移植手术患者17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8例,女65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32岁。存在的负性心理问题:(1)恐惧:担心手术风险、排斥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等;(2)焦虑:担心治疗的效果及经济负担;(3)悲观:认为肾移植术未必能够彻底解决生存问题和提高生活质量;(4)人际关系敏感:对医疗、护理及家庭支持程度感到不满,表现为多疑、自卑、孤独感,或对其亲属供肾者及家庭产生内疚、负罪感;(5)心理排斥:对移植器官有“异物”感。

1.2 心理干预措施

1.2.1 术前健康宣教:对患者进行自我介绍, 说明宣教目的,解答疑问,鼓励患者表达感情。在了解患者经济状况、家庭状况、文化程度基础上,向患者介绍手术方式,手术医生的情况,手术的简要步骤、手术、麻醉方式、相关知识及配合要点;必要时请同病友现身说教,介绍自我护理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器官排异反应和感染的症状,预防感染和应对药物的副反应,维持促进健康的行为[3]。促使患者能进行自我观察和监测。

1.2.2 加强护理、家庭及社会支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尽量与患者沟通,鼓励安慰患者,了解患者最担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尽力解决。鼓励家属、亲友多探视,开导、支持患者,避免将家庭困难和矛盾直接暴露给患者,给患者以希望与信心;定期组织病友交流,由移植专家向患者讲解移植方面的有关知识,通过健康教育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使其了解肾移植;另一方面,争取社会的支持,使患者术后可以参加工作及社交活动。

1.2.3 康复后心理指导:指导患者做好康复后角色转换,尽早转换患者角色到健康的换肾者角色,消除对疾病复发的不必要的担心,提高心理素质,尽早重返工作岗位,一般肾移植手术后3~6个月的患者即可从事适当的体力劳动。

2 结果

手术后随访3~6个月,有患者均不同程度产生恐惧感,产生焦虑情绪128例,产生悲观情绪77例,人际关系敏感35例,产生对移植器官有“异物”感45例。经心理干预后所有患者负性心理明显改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加强。

3 讨论

目前,肾移植患者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我们通过分析影响肾移植患者负性心理的影响因素,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心理干预,改善患者的情绪,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大多数的心理问题得到明显减轻或解除。良好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患者缓解压力、保持乐观,积极配合治疗,有益于身心健康。因此优质的护理工作和受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临床肾移植成功的重要保障。

肾移植患者的负性心理影响因素主要有:患者的文化修养、年龄、家庭经济状况、社会经历、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1)文化背景及程度: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及文化氛围的陌生感会大大提高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杨淑玲等[4]在探讨肾移植患者的多元文化护理时发现,同文化组的患者孤独和陌生感发生率(0.4%)比跨文化组的孤独和陌生感发生率(72.2%)要低的多。(2)年龄:在移植领域,一般将50岁以上者称为高龄。李玲等[5]发现,高龄肾移植患者术前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患病率显著高于非高龄组(p<0.01)。(3)家庭状况及经济条件:肾移植手术费用较高,加上术前透析及术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的费用,这给很多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经济条件是影响术后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患者家属的状况也会影响患者心理状态[6]。(4)移植本身:移植肾功能能否顺利恢复对患者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王静新等[7]调查显示,移植肾功能丧失的患者中100.0%存在焦虑,77.8%存在抑郁;肾功能恢复顺利的患者中28.7%存在焦虑,28.6%存在抑郁。因此,提高肾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有效途径。(5)环境因素:患者术后在封闭式隔离病房,虽然减少了感染机会,增加了安静气氛,但也带来了社交隔离和感情的剥夺[8]。护理人员与患者缺少交流,易使其产生孤独、恐惧等负性心理,产生一些不适反应,表现出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9]。

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安慰、交流、健康宣教)调整患者情绪,从而减轻患者的负性心理。本结果表明:通过进行术前宣教和心理疏导,让患者了解肾移植相关知识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自我健康检测,使患者早日融入社会[10]。护理人员应根据肾移植患者的不同时期、不同个体的心理活动特点及病情,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叶启荣.肾移植患者健康教育模式探讨.现代护理,2003,85:809?810.

2 曹曼林,程安龙.肾移植患者术前心理状况及术后心理干预.中国临床康复,2004,8:2953.

3 张庆,李留洋,李力任,等.肾移植患者的自测健康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全科学医学,2006,9:1602?1604.

4 杨淑玲,徐莉,赵代红.移植患者的多元文化护理.山西护理杂志,1997,11:111?112.

5 李玲,刘慧玲,谢翠媚.高龄肾移植围手术期患者心理障碍特点.广东医学,2005,1:134?135.

6 段秀英,李晓娟,李丽红,等.肾移植病人亲属心理状态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80?282.

7 王静新,叶桂荣.肾移植受者手术前、后心理状态调查分析及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7?48.

8 罗艳华.60例社区肾移植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69?171.

植物人的康复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IES人工耳蜗;健康教育;指导师

人工耳蜗植入术是指患有重度或极重度耳聋的人,通过利用一个内耳的替代装置——人工耳蜗,使其听力接近正常并经过训练达到语言交流目的的矫治方法[1],是目前能使重度及极重度患者获得听力重建的唯一有效方法。对我国近百万重度听力障碍残疾人的康复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与社会意义,围手术期健康教育是保证和提高该项手术疗效的关键。我院已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009年10月以来,我科共收治21例先天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由于术前充分的准备,术后健康教育指导师针对患儿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康复指导,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1.1患儿资料2009年10月来我科行多导IES(I Enjoy Sound)人工耳蜗植入术患儿21例,按实验设计该组患儿的入选标准为: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ABR双耳大于90dB,且头颅MR、耳蜗水成像及智力评估均未见异常。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24个月至4岁,中位年龄3.5岁。21例患儿均为语前耳聋,均诊断为极重度耳聋。

1.2健康教育指导师资料我科共有四名健康教育指导师,她们经过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后取得专业资格证书,分别负责科室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饮食健康教育、药物健康教育、康复方面的健康指导工作。在手术成功治疗的同时,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成为患者疾病恢复的重要环节,通过四名指导师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实施的全程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及家属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增强对疾病的认识,从而有效控制病情进展,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健康教育方法

2.1心理健康教育

2.1.1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多数家长对患儿植入人工耳蜗后听力的恢复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也就隐藏着对手术后效果不理想的不认知性。加之对疾病知识的缺乏,造成家长思想负担重,同时,因为手术费用高所带来经济负担,家长对手术成功与否,能否治愈等方面出现的恐惧心理,都会加重家长的心理压力。我科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师根据患儿家长的文化层次采取不同的宣教形式,采用幻灯式健康教育,一对一针对性健康教育,讲解成功病例,对家长反复进行疾病知识宣教,进行心理指导,向其讲解手术目的、意义,手术大致过程,术中、术后注意事项,告诉他们提高听力的关键不仅在于手术的成功与否,更重要的是植入人工耳蜗装置以后的语言听力重建,使家长产生安全感,积极配合治疗。

2.1.2患儿心理健康教育语前聋的患儿年龄偏小,无法进行语言交流,性格孤僻、偏执、对手术有畏惧紧张心理,不愿意配合手,因此,术前护士增加与患儿每天的接触时间,同时为患儿提供一个温馨、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可为患儿在病室内张贴卡通画,摆放一些玩具,与患儿进行游戏,尤为重要的是沟通,通过观察患儿面部表情和眼神,进行唇语或手语交流,最重要的是眼神的支持,适当使用安抚性动作,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增加其亲切感和信任感,使其以良好的状态接受手术治疗[2]。术后患儿会出现刀口疼痛等不适,易哭闹,由于患儿表达能力差,因此,护理人员要态度和蔼、耐心细致地与患儿进行沟通,以取得患儿的信任感,减少他们的恐惧与哭闹。

2.2饮食健康教育饮食健康教育指导师会根据患儿不同情况、疾病进展的不同时期对患儿的饮食进行指导。食物要易消化、富含营养,进食要少食多餐。由于手术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为了避免术中、术后发生误吸,嘱患儿术前8小时、术后6小时禁食水。术后患儿需要制动72小时,卧床期间可能导致便秘,排便时腹压增加,会加重病情,此时饮食健康教育指导师会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家长进行讲解,让患儿多进食粗纤维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3]。患儿痊愈后,饮食健康教育指导师会叮嘱患儿进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饮食,如牛奶、糜肉、鱼、蛋、新鲜蔬菜等饮食,避免过硬、辛辣食物,同时饮食应该多样化,根据患儿喜好制定食谱,增加食欲,促进疾病康复。每次进食后护士协助患儿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2.3药物健康教育在患儿治疗过程中,需要用到各类药物,如镇痛药、抗生素、退热药等,专业的药物指导师会向患儿家属详细讲解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药物的作用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为患儿用药时,安抚患儿,降低患儿的恐惧感,增加患儿及家长的依从性,以配合治疗。例如,应用抗生素前详细询问过敏史,应用退热药后,协助患儿多饮水等,用药过程中,药物健康教育指导师会严密监测患儿用药后情况,发现异常变化,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2.4康复健康教育因患儿听力障碍,无法表达其意图,且由于物的效应,术后数小时患儿处于嗜睡状态,应有专人守护在患儿身旁,并适当束缚患者双手,防止其头部摆动或用手去抓挠手术部位而造成植入体的移位或受损。同时向患者家属讲清楚术后的注意事项[5]。全麻未醒者术后取去枕平卧6h,头偏向健侧卧位,术耳朝上,利于口内分泌物流出,防止误吸,并减轻术侧植入区域刀口受压,全麻清醒后取半卧位,利于呼吸、引流,减少恶心。为防止电极脱落或移位,术后嘱病人绝对卧床3d,取健侧平卧位,常规局部加压包扎5-7天,避免剧烈的头部运动和下颌骨活动,勿用力打喷嚏,以免压力过大,造成鼓膜内陷穿孔[6]。每天观察敷料情况,看有无渗血、渗液,加压包扎力度是否合适,创口有无红肿及血肿形成,同时注意皮肤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5出院健康教育

2.5.1及时治疗感冒,预防伤口感染告知患儿家属避免患儿发生感冒,如有发烧应及时就诊。特别是鼻腔有脓涕时,严禁乘飞机以免产生鼓室内负压,致使鼻咽部脓涕经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再通过植入电极周围的间隙引起脑膜炎。

2.5.2术后开机调试术后4周开机,指为患儿佩戴并开启外部装置言语处理器的过程,在人工耳蜗使用过程中,患儿对外界的声音有一个适应过程,术后短期内电刺激的参数会有较大变动,因此开机1个月内,可每周进行1次调试,以后可每月或根据需要进行调试,最终每年调试1次。

2.5.3人工耳蜗的保养与维修外置部件的保养:告知患儿及家属保持外置部件的清洁、干燥,防止电极被雨淋湿,防止暴力拉扯外置部件,以免造成电极移位。日常生活中远离高电压,不能行MRI检查,以防电磁干扰,注意及时更换电池。内置部件的保养:指导患儿短期内禁止头部剧烈运动、碰撞等,体育活动时应佩戴头盔,以免植入体破裂或因撞击导致电子元件出现故障。

2.5.4语言康复训练术后听力、语言康复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需要专业人员和家属配合实施。成功的手术只是患儿重新获得听觉的基础,有效的术后康复训练是提高患儿听力的必要手段。指导家长要注意观察患儿对环境中各种声音的反应以及反应的敏感程度,鼓励患儿佩戴人工耳蜗,并鼓励患儿多听、多说,反复训练,对患儿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激发患儿对声音和训练的兴趣,逐步发育,建立起自己的听觉语言系统[7]。

3结果

21例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下行多导IES人工耳蜗植入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儿平均住院日为7-10天,术前术后均没有眼震及耳鸣,术后残余听力采用声场行为测听检测,全部都有残余听力。经过细致的检查、治疗及护理,未出现电极脱落、感染、出血、面瘫及淋巴瘘等并发症,出院1个月后戴机调试,并进行语言听力康复训练,已获得较好的听说能力,远期效果正在观察中。

4小结

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21例IES人工耳蜗植入术患儿进行健康教育,能使患儿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在密切了护患关系的同时,也使患儿及家属建立了良好的遵医行为,并能积极地参与到医疗过程中,使各项治疗护理计划得以有效实施。通过实施健康教育,不但可以有效地使患儿配合治疗,还可以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同时,也能激发护士的求知欲望,使护士的自身价值在工作中得到体现和满足,在病房中形成人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韩德民.人工耳蜗[M].第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

[2]薛慕,娄秀岩,王建英.后鼓室感应式单导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几个问题[J].中华耳鼻咽喉杂志,1990,5(25):295.

[3]陈越,陈绩,连瑶,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48例围手术期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075-3076.

[4]杨永向,赵红,于湛,等.人工耳蜗植入术65例围手术期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J].2011,11(17):4232-4233.

[5]刘先娟,张述华,宋瑞英,等.39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围手术期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4):484-486.

植物人的康复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肝移植;健康需求;护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3-1973-0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肝移植是指将有病的肝脏取出,植入提供者脏器的肝脏后恢复健康的手术[1]。21世纪以来,肝脏移植术已成为暴发性肝脏衰竭、终末期慢性肝病和某些代谢性肝病的重要治疗手段[2],随着肝移植技术日渐成熟,患者生存率提高,对肝移植术后的护理也提高了要求。国外研究证明,在临床护理中进行患者健康教育,不但有助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还能促进功能康复,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3]。在患者住院期间针对不同护理需求,进行护理干预,使患者对肝移植有一定的认识并能有效进行自我护理,降低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为肝移植成功,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于2005年3月~2006年12月进行的15例肝移植病例,男14例,女1例,年龄33~65岁,其中6例为原发性肝癌,4例为肝硬化,4例为肝硬化后大出血,1例为布加氏综合征。

1.2 方法:本研究使用的调查表是根据朴玉粉、李燕等[4]《肝移植术后病人健康教育状况调查分析》调查表知识需求情况,采用病人自评方法,由不需要到非常需要,分为3级,再结合本病区病人情况,由高年资护士向病人进行一对一讲授,进行调查问卷,共发放15份,回收15份,回收率100%。

2 结果

对“正确服药的知识需求、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饮食的注意事项、日常生活的事项、自我监测知识”回答“非常需要”的有15例。对“及时就医情况、复查方面知识、禁忌证知识”回答为“需要”的有10例。对“引流管知识”回答为“需要”的有3例。

3 讨论

3.1 正确服药的知识需求:患者进行肝移植后就需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移植肝作为一个外来物,时刻处于受者免疫系统的监视之下,一旦免疫抑制作用减弱,机体免疫系统就会对移植肝发起攻击。按时、按规定服药,使机体的免疫机制处于一种稳定的免疫抑制状态,减少排斥的发生率,延长移植肝的存活期就显得非常[5]。免疫抑制剂一般为1天2次,间隔时间为12小时,绝不能少于8小时,一旦出现漏服或不能肯定是否服用免疫抑制剂,不应自行补服,及时报告医护人员进行处理。呕吐和腹泻都会对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造成明显的影响,应指导患者在出现腹泻时,应记录腹泻的时间、次数、数量及粪便性状;出现便秘时,正确记录便秘的时间、次数、严重程度;呕吐时记录呕吐的时间、次数、呕吐物的性状。

3.2 免疫抑制剂的不良作用:免疫抑制治疗中,病人体内的药物浓度必须达到一个稳定的浓度才能达到其治疗效果。而各种免疫抑制药物的有效治疗浓度和中毒浓度之间差距很小,而且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差异很大。需要定期检测血药浓度,既要达到治疗效果,又要防止药物中毒。免疫抑制剂抑制机体正常免疫机制,常有胃肠道不适、震颤、四肢感觉异常乏力、头痛、情绪不稳、神经精神症。据报道,肝移植术后早期精神并发症发病率为30%,主要为失眠、焦虑、惊恐、情绪不稳、情感脆弱、对轻微刺激产生强烈反应[6]。本15例病例中,免疫抑制剂均使用跷悉、新赛斯平、强的松三联疗法。其中12例病人不同程度出现失眠、情绪不稳、震颤等反应。病人出现不良反应常表现出紧张、不安,往往会对手术失去信心,不配合治疗。所以对肝移植术后的病人术前应做好心理护理,取得病人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术后应评估病人的心理,消除消极的心理,向病人讲解免疫抑制剂常见的不良作用,使病人对肝移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肝移植成功后,病人就需终生服用,切莫马虎了事。

3.3 饮食的注意事项:科学合理的饮食是很重要的,肝移植术后由于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机体的代谢,其中包括糖、蛋白质、脂类、尿酸等[6]。合理的饮食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免疫抑制剂带来的不良反应,而且还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延长移植肝的存活时间。一般情况下,肝移植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后即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起始以易消化为宜,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饮食应以低糖、低脂肪、高维生素和适量的优质蛋白质(动物蛋白)为原则[7]。手术后早期和康复期均需低盐饮食,如无高血压、水肿、尿少等,可以适量增加食盐。宜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供给,对于肝移植后蛋白质的供给应以优质蛋白为主。优质蛋白主要是动物性蛋白,如鱼、禽、蛋、瘦肉等动物性食物。植物性蛋白,如大豆、花生,代谢后会产生大量胺,加重肝脏的负担,宜少食用。在动物性蛋白里,最好以鱼、禽、蛋为主,应该少吃甜食,因为免疫抑制药本身就可能诱发糖尿病。糖尿病不仅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而且会影响移植肝的功能,增加排斥的几率。免疫抑制剂本身可能会引起高脂血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因此移植后的患者更应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饮食宜清淡,防止油腻,减少食用动物内脏、蛋黄、蟹黄、鱼子、猪蹄膀、乌贼鱼等,同时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宜植物油为主,动物性油脂尽量少用。可以进食逐水利尿功能的食品,如冬瓜、米仁、鲫鱼、黑鱼等。禁食提高免疫功能的食物及保健品如白木耳、黑木耳、香菇、红枣、蜂蜜、蜂皇浆及人参等,,以免降低免疫抑制剂的作用。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也会抑制钙质吸收,增加排除,会导致骨质疏松,表现为腰痛、骨关节痛、手足抽搐等,因此需要注意补钙。

3.4 日常生活的事项:肝移植后患者可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可减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不感到费力为宜有氧运动是最佳方式。如游泳、散步和慢跑,建议每周3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为宜,速度以达到心跳加速、呼吸加深即可,反对短时间、短距离的快跑,以免造成对移植肝的压迫。锻炼一定要循序渐进,以锻炼后不产生肌肉酸痛为准,肝移植后大多数人均可恢复工作的能力,因人而异,术后1年左右,就可以参加工作,最好先从事半天工作,慢慢适应工作环境2~3个月后,再改为全天工作。

3.5 自我监测知识:肝移植术后,随病情逐渐稳定,肝功能的恢复,机体的各方面发生很大的变化,如食欲和营养状况好转,体重增加。随着体重的变化免疫抑制药物的剂量就需要作一定的调整,患者必须进行定时、规律的随访。出院后的前3个月每月复查肝功能,抗排斥药在血中的浓度。出现了发热、寒战、腹胀、腹痛、呕吐、肝区疼痛、皮肤巩膜黄染或加深、尿少等排斥反应症状[8],尽快回院就诊。肝移植后由于要使用大量的免疫抑制剂,患者对外来致病菌的抵抗力非常弱,很容易发生感染。应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保持居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避免与患有感冒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亲戚朋友亲密接触,术后6个月内避免从事园艺工作,不提倡饲养宠物。

肝脏移植不但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更重要的改善了生活质量,术后患者面临着躯体及功能上的变化及排斥反应,存在不同的护理问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针对病人的护理需求进行护理。我们常通过医护工作人员采用一对一讲授,并将相关健康教育资料印刷成小册子,派发给病人,对病人掌握程度及时进行评估宣教,15例病人中基本在出院前能掌握自我护理与监测。

参考文献:

[1] 郑树森.肝移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79.

[2] Rassellt wiesner,JorgeRakela,MichaelBlshian,et al.Rclent advances inliver transplanlation[J].mayo clinic proceedings,2003,78(2):197.

[3] 李 旭,刘 笼.肿瘤病人教育需求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12):747.

[4] 朴玉粉.肝脏移植术后病人健康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5,5(6):345.

[5] 王 伟.肝移植后营养支持对蛋白质代谢及营养状况影响的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报,2006,26(1):652.

[6] 王志茜.肝移植术早期病人精神状况的观察和护理.现代护理[J].2006,12 (12):211.

[7] 刘红艳.健康教育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