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种子市场论文

种子市场论文

种子市场论文

种子市场论文范文第1篇

很多县、区的种子管理站出现工作人员缺乏,工作人员素质低等情况。没有专业技能,无法保证种子管理站一切工作的良好运营,对于很多种子管理站来说是一个极大地阻碍。例如,很多县、区的种子管理站工作人员不负责任,工作意识低,在日常市场监管过程中不能认真履行职责,或者为了单纯谋取个人利益,伙同种子经营单位卖出质量不过关的种子。这种情况,从长远看来,严重阻碍了我国种植业的发展,并且会打击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2增强种子管理站管理的措施

对于很多农业大省来说,种子管理站是其存在发展的“顶梁柱”,对种子管理站的体制机制进行优化改革,可以直接增加当地农作物的产量,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2.1增加技术构成根据分析可见,很多地区的种子管理站缺乏的是专业技术支持。这就要求很多地区的政府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和经费拨款,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政策鼓励,促进种子管理站的改革。因为各地气候地形状况存在差异,与之有关的种子培育工作也需要“因地制宜”的发展。以吉林为例,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干燥,在冬季有很多农作物的种子难以培养,这就需要增加温室技术的比重,保证吉林种子管理站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可以准确无误的培养出高质量的种子。此外,种子管理站在考虑种子管理数量时需要结合当地天气情况进行,例如,吉林地区的冬季时间长,需要大量的耐寒种子,可以确保农业生产的数量和质量。

2.2提高种子管理管理意识很多地区的种子管理站之所以效能低下,是因为不管是工作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没有对种子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态度的不端正,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种子管理等工作的开展。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并且使得当地农作物产量减少。有关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对工作人员开展技能培训,思想培训,让工作人员了解到种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增加对种子管理工作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份工作的可贵,从而在源头上保证了种子管理工作的效率。

2.3增加经费支持种子管理站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进行支持,那么后续工作很难展开。这就需要种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去有关部门争取资金,或者和其他的农业部门进行协调,只有种子管理站获得了足够的资金,才能保证从种子的生产到流通每一个环节都准确无误进行检测,进而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增加经济效益。

2.4建立健全种子管理监督机制对于很多种子管理站而言,缺乏了配套的监督机制,致使很多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责任感,无法承担相应责任。种子管理站最重要任务的是对在市场上流通的农作物种子进行系统有效的监管,缺乏了管理监督机制,无法很好对种子质量进行监测,农民在购买的过程中,因缺乏专业知识,对种子质量也无法辨别,如果建立健全了种子管理监督机制,就会将种子管理站在日常监管能力提高很多。因为在监管过程中进行了相应的记录和标记,也可以促进辖区内种子更新换代,及时找出有问题的种子。

2.5建立种子管理档案种子管理站中的种子数量庞大,并且种类丰富,如果不能将其归类记载,将会带来很大的监管困难。定期对在售种子的记录进行更新和审核,可以避免很多不法人员对其伪造偷换。像是种子的质量检测书,营业执照,生产销售许可证等都需要一一审核,更需要加强对种子样品的管理和记载,将提高种子管理站的信誉,获得当地农民的信任。

3结语

种子市场论文范文第2篇

1、对权力与市场的双重否定

"人文精神"的讨论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寻求自身角色认同与价值定位的一次典型努力。可以说,寻求"人文精神"与确立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实际上是一个一体两面的问题。这场讨论的发起者之一陈思和开宗明义地挑明了这一点:"我跟王晓明一样,关心的是自己的问题,即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我们安身立命之处在哪里?"(3)这决定了"人(1)、比如南帆在题为《人文环境与知识分子》的对话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许多人文科学的知识分子已经陷入困境,或者说被再度抛到了边缘,如果他们仍然不敢作为自己话语的主人公,如果仍然只能体验到别人的生活而没有自己的生活,或者借用昆德拉的话说年’生活在别处’,那么这个阶层将可能这个消失。所以我们这次的谈话不是不是局外人的清谈,除了在理论意义上探讨以外,同时还有给自己定位的意思。"见《上海文学》1994年第5期。

(2)、应该指出的是:这场讨论还涉及重要的国际背景,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秩序的重新组合以及全球化浪潮。原先以不同的政治制度与政党意识形态界定知识分子身份的传统方法,已经无法应对新的国际秩序。于是,包括中国再内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知识分子纷纷转向寻找自己的民族文化(明)认同,民族身份意识的兴起成为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走向。但是限于篇幅,本文基本不涉及这方面。

(3)、参见《人文精神: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一》,《读书》1994年第3期。此外参见王干:"人文精神在当代,主要体现为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存和思维状态。人文精神的危机说到底还是知识分子的生存危机","今天所需要的人文精神,可能只是知识分子话语的一个执着的世界,一个与当权者无关甚至在目前也可能与民众没有多少关系的独立存在"(《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寻思录之四》,《读书》1994年第期)。费振纲:"重建人文精神,从最切近的意义上说,是今天知识分子的自救之道,是寻求再生之道。"(同上)另一位"人文精神"讨论的参与王彬彬说:"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分子应有的一种品格,一种情怀,是这个阶层的精神特征。不具备这种精神特征的人,哪怕知识再渊博,也不能算作合格的知识分子。"(《具体而实在的人文精神》,《世纪之交的碰撞--王蒙现象争鸣录》,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第122页。

文精神"讨论的与其说是社会文化或道德问题,毋宁说是知识分子的价值与角色定位问题。或者说,是从后一种视角谈论前一个问题。正因为这样,我在自己的文章中反复指出:"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批判性话语的出场,不是、或至少不完全是知识自身发展的纯自律的结果,不能只在思想史、学术史的范式内部加以解释;毋宁说它是知识分子对当今的社会文化转型以及由此引发的知识分子认同危机与角色危机的一种值得关注的回应方式。

从引发"人文精神"讨论的社会语境看,这个话题引发大陆文化界的热烈关注是在93年前后。(1)而这正好是知识分子由于社会转型而陷于迷惘、失落与焦虑之时。众所周知,1993年是中国式"市场经济"引发的社会转型经一段时间的停滞以后重新起步、并以更快的速度急剧发展的一年。与此相应的是中国社会的世俗化、商业化程度的加深。这一世俗化潮流在文化界的表现,就是被称为痞子文人的王朔等所谓"后知识分子"的大红大紫、各种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的兴盛,以及文人下海、演员走穴等所谓"文人商人化"倾向。早在1993年(即《读书》杂志关于"人文精神"讨论大规模开始前两年),陈思和就指出:"我们面对的文化处境每况愈下,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与精神文化的萎靡不振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因此陈思和的问题就是:"在今天所处的商品经济大潮下,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到哪里去了?"(2)这一以疑问句形式出现而实际上包含强烈情感色彩的质问已经暗含这作者的前提:商品经济大潮是知识分子与人文精神的对立面。谢泳把这一点挑得更加明白:人文精神讨论"意在维护当今时代(即商品经济时代,引注)知识分子的精神纯洁性。"值得充分注意的是:这与80年代知识分子在反思的语境中思考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从一开始就取道有异。尽管人文精神的倡导者后来把乃至更早的"革命"传统也作为导致人文精神失落的因素加以反思,但是促使他们反思"人文精神"失落的直接的与主导的原因却不是"革命"而是"市场"。更加重要的是,这还使得他们在把革命与市场都作为人文精神的对立面的时候无法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3)

从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看,80年代的转型基本上是观念转型,或者说,那时的社会转型还停留在思想意识的层次(所谓"解放思想"、"拨乱返正");到90年代则进入了实践的与物质的层次。80年代对于计划体制及相关的官方意识形态的批判反思,到了90年代转化为市场化的经济文化发展方向以及世俗化的大众生活价值取向。这种新的社会文化状况又必然导致文化价值观的转变,导致知识-权力关系的变化、知识-市场关系的变化,以及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的变化。知识分子从80年代的思想启蒙的中心被抛向了边缘,其启蒙者地位面临深刻挑战。一个富于中国特色的世俗化社会从官方到民间对那些惯于编织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主义、奉献主义神话、以启蒙领袖与生活导师自居的人文知识分子形成了双重挤压。

毋庸讳言,90年代的社会现实与许多人文知识分子当初对于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期望无疑南辕北辙,他们由此感到深深的焦虑与不平。蔡翔很准确地指出:80年代知识分子所倡导的思想解放运动,客观上导致了知识分子本身在90年代的边缘化,以及他们原先的乌托邦式的想象与现实结果的错位(4)。这种错位导致人文知识分子巨大的认同焦虑。另一位持有相似立场的学者也指出:原先他以为"即将来临的经济大潮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两种东西,一种是思想的自由,一种是比较平等的竞争机制。"但后来发现"经济大潮并没

(1)、更准确地说是从王晓明等人在《上海文学》93年第6期上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发端。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出场语境以及问题意识等的详细分析,请参见拙著《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上海三联书店,1999)第四章。

(2)、陈思和:《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危机》,《上海文学》1993年第7期。此外,王力雄先生把知识分子商业化、世俗化的倾向称之为"渴望堕落",参见《东方》1994年第1期。

(3)、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第141页。

(4)、《道统、学统与政统: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三》,《读书》1994年第5期。

有使我们获得这样的竞争机制与自由,而一种过去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危机却紧逼着我们",

"商品大潮没有带来我当初期望的格局","这种变化造成了我们生存失调的现象","于是中国中国的文化人面对这种状况的时候就特别焦虑。"(1)失落感跃然纸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精神"这个话题的提出,未始不可以说是人文知识分子对于自己的边缘化处境的一种抗拒,是对于自己的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的带有情绪性的回应。

正因为这样,我在"人文精神"讨论还方兴未艾的时候就指出:与西方的"人文主义"相比,90年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就有了完全相反的出场语境、批判对象与价值诉求:西方人文主义是针对神权社会与神权文化而提出的,其核心是从天国走向人间,从神权走向人权,世俗化正是其最为核心的诉求;而中国90年代提出的"人文精神"则恰好是针对世俗化的趋势而提出的,其核心是从"人间"回到"天国",以终极关怀、宗教精神拒斥世俗诉求,用道德理想主义与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主义拒斥文艺的市场化、实用化与商品化。也就是说,在中国的特殊语境中,"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被当成了对立的两极。(2)

这样的前提已经设定了倡导"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必然要在与世俗和市场的否定关系中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取向。"人文精神只有与世俗的社会功利需求相对抗,才能得到彰显和阐扬。要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知识分子独立承担人文精神的责任,也要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知识分子的生存与价值立场。"(3)具体说,大多数人文精神倡导者是在与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包括政治与经济的,它们常常被统称为"世俗"--的对立中确认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在对于权力与市场的双重否定中界定自己的身份以及相应的价值取向,认定知识分子应该是一种形而上价值("终极价值")的承当者。这样一种认同取向在90年代知识分子中是具有相当普遍性的。

首先,他们认为人文知识分子的独立性表现为与政治权力以及政府的分离。王晓明说:"从近代到90年代的百年间,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政府保持密切关系,表面看,其作用相当大。结果是知识分子越来越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捕捉中国社会问题的感觉变得迟钝了。"

(4)更有论者认为儒家的朴素人道主义与道家的对于个人生命的尊重,本来都蕴涵人文精

(1)、王光明语,见《人文环境与知识分子》,《上海文学》1994年第5期。

(2)、参见陶东风:《"人文精神"遮蔽了什么?》,《二十一世纪》1995年12月号。王晓明在这场讨论过去五年以后,对此予以了承认:"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与宗教有关,针对基督教否定人的欲望,肯定人的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世俗的价值","但我们讨论人文精神概念,意图不同。中国近代以来,现代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打上了’强国梦’的烙印,因为是对政治、经济、社会危机的对策反应,带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对应具体问题的功利性很强","我们讨论人文精神的一个用意,就是想改变这种状态。中国现在流行一句话叫’谁都是人’,是在说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存在,当然要考虑功利(现实的利益),世俗的欲望,因此,我们搁置功利性,来讨论价值、主体、信仰等问题,这一点和欧洲人文主义不同。"参见王晓明:《知识分子在"全球化"中的作用》,《东方文化》1999年第4期。

(3)、费振钟语。另外参见费振钟:"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太重视实用功利,太重集体原则,太容易媾和认同,缺乏形而上的批评与否定精神。因此,中国知识分子很难找到自己的个人位置和独立话语,这样也就谈不上对人文精神有自觉清醒的建构意识。"均见《人文精神寻思录之四》。王晓明在最近还强调,人文精神讨论"知识分子丧失了坚韧思考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过分追求功利性,常想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结果是知识分子对于社会广泛的远见卓识的思考能力和独立性丧失了,变成背景特别软弱的存在。因此我们希望知识分子超脱一般功利,拥有高瞻远瞩的精神力量。"王晓明:《知识分子在"全球化"中的作用》,《东方文化》1999年第4期。

(4)、王晓明:《知识分子在"全球化"中的作用》,《东方文化》1999年第4期。

神,"但悲剧在于,本来人文精神应该是与统治阶级的政治话语相对立的,可一旦统治阶级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纳入其集团统治话语时,无论儒家型知识分子还是道家型知识分子,都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统治阶级公开的或潜在的’合作者’,人文精神也就在这个时候被、被遗置了。"(1)。这里隐含着一个二元对立的思维与话语模式:意识形态/人文精神,政治家/学者、政府/知识分子。这个论式事实上恰恰遮蔽了问题的复杂性。此为知识分子独立性的第一层意义。

其次,他们认为人文知识分子的超越精神与独立性表现为知识分子与市场以及商品大潮的对立,这个对立经常被表述为物质/精神的对立、肉体/灵魂的对立。北村说"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以满足肉体为唯一的目的,……而知识分子又想担当生存责任,探索精神问题","精神的问题绝对不可能靠经济能力来解决,如果一切都归到经济上,那么活着也就只能归结为本能"; 谢有顺说:"我的生存意义是由什么来确立的?如果没有一个终极意义的话,我们在商品大潮目前是茫然的","我们在社会上的价值不是由经济指标决定的,如果我们的价值可以随着经济指标变化的话,这个价值本身是值得怀疑的。"(2)此为知识分子独立价值立场的的第二层意义。

然而,同样重要的是,人文精神论者在倡导独立性、反对与统治阶级或市场"合谋"的同时,并不认同传统道家的"无为"或逃离模式,也不认同90年代有些学者的"为学术而学术"立场。王干认为:儒家的哲学总是被统治阶级利用,而道家讲的"人格独立与生命自由,与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角色去独立地思考,恐怕也不是一回事。"(3)。张汝伦明确指出:"在现代条件下,文化建设决不只是单纯地追求知识或讲求学问,而是既要道学问,又要尊德性。……面对政治经济的双重压力的现代知识分子,自由的文化创造和独立的文化领域的营建不仅构成他们批评和抗议的坚实基础,也是他们在这个为金钱与权力统治的世界体现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4)

2、作为话语建构物的"民间"

在"人文精神"讨论中,陈思和提出了"民间"(以及相关的"岗位")概念以作为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新的立足依据。这个概念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人文知识分子在权力与市场之外寻找认同的努力。王光东先生曾经对陈思和的"民间"概念进行了专门梳理。(5)根据这个梳理,陈思和的"民间"一词具有以下的几层意思。1、"民间"相对于"国家权力",这是它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特点。它生产于"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比较真实地表达了"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民间属于被统治的范畴,又与国家权力相互渗透;2、民间文化形态具有"自由自在的审美特点",它"体现原始的生命力","是任何道德说教都无法规范、任何政治律条都无法约束,甚至连文明、进步、美这样一些抽象概念也无法涵盖的自由自在。"这个意义上的"民间"相对于文明尤其是现代文明,在一定的意义上也相对于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3、民间文化是一种混杂的文化形

(1)、费振钟语,《人文精神寻思录之四》。

(2)、北村与谢有顺语,参见《人文环境与知识分子》。同时顺便指出,被本文归入"人文精神"倡导者的除了参与《读书》杂志上的讨论的学者以外也包括了其他持相同或相似立场的一些学者。此外,倡导"人文精神"的学者内部除了存在一些共识以外,也存在相当大的分歧。限于篇幅,对于这些分歧我只能适当地涉及。

(3)、王干语,见《人文精神寻思录之四》。

(4)、《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五》,《读书》1994年第7期。

(5)、《南方文坛》1999年第6期。

态。在民间,"民主性的精华与封建性的糟粕交杂在一起。"如果归纳一下的话,"民间"概念的前两层含义是理想型的,即作为对抗政治权力的一种价值取向;而"民间"的第三层含义是描述型的,即指民间的实然状态。

显然,陈思和以及其他倡导民间立场的知识分子主要是在弘扬理想型的"民间"。它 "自觉地把’民间’与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与精神联系在一起,在自在的民间文化空间中发现精神寄存的意义。"因此,民间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新的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显然,与我们的讨论相关的主要是后一种"民间"含义,它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

在陈思和那里,"民间"概念与"岗位"概念紧密相关。"岗位"同样是相对于权力与市场而言,意在于权力与市场之外建立知识分子独立的学术理想与学术传统(它在很大程度上即陈思和心目中的"人文精神"),在坚持"岗位"(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关怀社会。也就是说,与以前那种与政治合为一体的或以牺牲知识分子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在他那里就是知识的独立性或"学术传统")为代价的使命感不同,他强调知识分子的使命与责任都必须以其知识活动的独立性为基础。陈思和比较了中西方知识分子的差异,认为西方知识分子的入世或社会参与是有"资本"的,这个"资本就是他们的"知识"与"专业";而中国的情况是:"中国自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一直强调一种入世的精神,却很少强调追求知识的前提。"结果是"大家都把兴趣放到’关怀’社会的知识分子责任上去。把学术的责任与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完全混为一谈","这是一种没有知识只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1)但是回到岗位并不是退回"书斋"。陈思和认为,走向"庙堂"(做政治工具)与退回"书斋"(自我逃避)均不可取,"都无法重建人文精神"或者知识分子的"新道统"。他明确指出:"岗位意识可以作多重意义的理解。如果仅仅理解作认识了广场的虚妄而退回书斋去做学问,那不仅是理论上的退却,而且是人格上的萎缩。但我谈的岗位是知识分子的岗位,它包括敬业精神,又不等同于敬业,还有知识分子对人文传统的寻求和继承。""五四留给我们的是使命感与正义感,但这只是构成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我们还应该有知识分子自己的东西,包括知识传统和人文传统。如果这些东西没有搞清楚,光有使命感和正义感也是无力的。"(2)就是说,陈思和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学术传统、人文传统以及社会关怀如何很好结合的问题。(3)

在《知识分子的民间岗位》一文中(4),陈思和借陈寅恪阐述知识分子的立场,并明确地把"民间"与"岗位"并用:"远离庙堂,续命纷河",即:"守住知识分子的民间岗位,在政治权力之外,建构起自成一体的知识价值体系,并在这价值体系内实践并完成现代知识分子对历史对人生以至于对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在这里,陈思和把"民间"与"岗位"基本上用做了同义词,民间立场也就是岗位立场,而岗位就是自己的学术传统,这个学术传统同时又是开放的,在知识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而不是借助政治权力等外在因素)完成文化与社会使命。这也就不同于没有知识基础的"抽象的"社会文化关怀(所谓"广场意识")。陈寅恪"以专业知识为价值取向,以民间岗位为立足根基,才有了不曲学阿世的根本所在。"这句话可以说是陈思和对于知识分子立场的基本概括。知识分子的学术传统与社会关怀之间的相通而又相对独立的良性互动关系,的确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但是在陈思和那里,这种关系依然停留在抽象泛论的层次。他的"民间"概念是一种话语的建构物,在中国缺少社会现实与经验事实的支持。

(1)、(2)、《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一》。

(3)、这也是人文精神论者的普遍立场。比如朱学勤认为一个技术型知识分子与人文学者或人文知识分子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可以没有"社会关怀"而后者则必须有这种关怀,参见《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一》;李天纲认为:"知识者当然应该表达社会见解,但是其中应是充满人文精神,而非权谋利益等政治原则。"参见《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二》。

(4)、《天涯》1998年第1期。

4、超越二元对立模式

在我看来,90年代人文知识分子试图在权力与市场之外寻求身份认同与价值立场,其主观意图是可以理解的,但它的学理与经验的基础却显得薄弱。问题是,把知识分子/政治权力、文化/市场作为一种二元对立的范畴本身就是一种人为的话语建构。它在把知识分子与人文学术本质化的同时也把权力与市场本质化了,从而无法把握权力、市场、学术以及知识分子这四对核心范畴的内在复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内在勾连。"人文精神"论者寻找的那种既与政治离异又与经济绝缘、同时又具有社会文化的规范力量的东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能笼统地、抽象地、非历史地谈论"权力""市场""知识分子"以及"学术",抽象地说权力或市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没有多少意义,真正需要的是对于权力与市场、政治与经济以及两者关系的深入具体的历史分析。在历史上知识分子与市场的关系、知识分子与权力的关系都要比简单的否定要复杂得多。他们既可能借助市场的力量谋求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的自由,也可能借助政治权力(政府的保护或政策倾斜)来抵御来自市场的挤压,还可能借助于一种政治权力来对抗另一种政治权力。后者正是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时发生在中国的情形。有些论者把80年代"文化热"的迅速"消退"归结为它不够"超越":"’文化热’之所以会在转瞬之间成为过眼云烟,关键在于文化自身仍然没有能够作为同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真正分离的独立领域出现。"(1)但实际的情况是:"文化热"之所以能够热起来本身就离不开其与政治的紧密关系。文化热的消退也是当时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结果。如果一开始就远离政治,文化热就不其为文化热了。

"人文精神"论者反对人文学术的意识形态化或被意识形态地加以利用当然是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但是人文学术在特定的时期被通过特定的方式加以利用并不能导出人文学术应该完全非政治化或非意识形态化的的结论。事实上西方文化研究的新潮流以及中国90年代的文化批评都在重新呼唤人文学术的社会政治关切。只是这种参与与以前的"文艺为政治服务"有着本质的不同罢了。关键不是从政治场域中撤离,而是以什么方式介入政治场域。同时,我们对"政治"的理解也需要进行调整。我们一直把政治狭义地理解为"党派政治",而实际上,"政治"的内涵要远远大于党派政治而囊括了广阔的社会政治,这正是西方"文化研究"理解的"政治"。如果说文化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批评社会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了党派关系、党群关系,但是有超出了这个范围,它还包括性别关系、种族关系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政治关切的"文化关切"是空洞的。实际上不管是80年代知识分子针对特定的政治权力呼唤人文学术的独立性,还是90年代知识分子针对市场或商业寻求独立性,实际上都具备深刻的政治性。因为经济问题从来都与政治权力联系在一起,在今天的中国尤其如此。而"人文精神"的倡导者缺少的正是对于权力与市场、权力与文化、市场与文化的内在关系的深刻历史分析,从而无法对市场的权力化、权力的市场化以及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政治资本之间的复杂关系作出有力的诊断。

在这里,英国著名文化理论家托尼·本尼特(tony·bennett)最近的知识分子理论对我们讨论的问题不无启示性。本尼特在最近的一次的采访中谈到,在文化研究中,大量对于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理论概括来自于早期的而不是当代的知识分子生活模式。其中一个非常流行的说法就是--用爱义德的话说--知识分子就是"对权力说不的人"(the intellectual is one who says ’no’ to power)。知识分子把自己视作是站在与权力对抗的立场上。而本尼特则认为,这种知识分子/国家权力的二元对立模式无法解释当代西方社会中知识分子角色类型的变化,以及他们与政府、社会的复杂关系。他的一本刚刚出版的新著《文化:一种改革者的科学》(culture: a reformer’s science,悉尼,1995)探讨的就是如何发展出一种不同于爱德华·爱义德的知识分子理论模式。本尼特认为:在今天,

(1)、季桂宝语,《人文精神寻思录之四》。

种子市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长尾理论;电子商务;细分市场

零售商店的发展,与快速消费品的衰弱逐渐进入瓶颈阶段,现代的信息媒体、电子商务载体已经全面渗透到现代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使人们的生活和购物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网络市场的增长潜力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在21世纪,网络业务预计将成为一个主要的商业化的业务形势。克里斯・安德森研究了亚马逊的销售数据,还包括Netflix和其他网络零售商,并把它们传统的零售商进行比对,其中如沃尔玛的销售数据等。我们在互联网业务市场发现,90%的产品只是在传统市场买不到的,公司能促进销售额的25%和利润的25%,在2004年,克里斯・安德森总结了这一现象,并提出了“长尾理论”。基于大样本的统计和分析,流行产品的长尾理论认为,管理和操作的不同流行度的产品的利润可以是相同的。

一、长尾理论给我们的启发

“长尾理论”彻底颠覆了“二八法则”,它重新挖掘企业难以照顾到的那部分消费者的需求――“缝隙市场”,从而产生商机。

巴恩斯&诺贝尔书店拥有13万种图书商品。但是,在亚马逊网上书店所销售的图书中,超过一半并非来自于这13万种图书。其中隐藏的含义是:按照亚马逊公司的统计数据,那些并未在日常书店销售的图书,其市场要比那些在日常书店中所销售的图书的市场规模更大。这就是“长尾”市场现象。

随着近几年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行业改革的深入,长尾理论对行业的启示也越来越重要。

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其中使得消费者的兴趣和爱好在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是一哄而起地追逐热点,消费呈现个性化分散趋势。在各地市场相对封锁之时,消费者所能买到的品牌种类非常有限,当地每一种品牌都会吸引一定的购买者。随着行业改革的深入,市场上所提供的商品种类和规格较之以前更为丰富,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进行选择。

因此,传统的“二八法则”在这时受到了“长尾理论”的挑战。

再者,对于快速消费品为主商业企业来说,如果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二八法则”理论也许适用,但行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也要承担社会责任,过多关注20%的零售户而忽视80%的零售户“长尾”,容易使商业企业的专卖、营销和管理工作与国家局的总体思路产生偏差。商业企业应更多地重视零售户“长尾”,80%的零售户“长尾”代表的不仅仅是企业利润来源的群体,他们也是反映消费者心声、传递市场信息的中坚力量,是体现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行业价值观的“二传手”。因此,企业不能单从经济利益角度来考虑这80%的零售户“长尾”的地位。当前,我们在推行差异化营销和差异化服务的过程中,切勿善待了“鸡头”而亏待了“凤尾”,在营销管理理念上应着力贯彻维护消费者利益的行业价值观、承担好企业的社会责任。

“长尾理论”的出现,告诉人们,这个品牌仍然在发挥作用。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品牌的作用将被削弱,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多少是因为目前传统营销并没有把握到这些群体的需求,而导致起需求被忽略。在传统的状态下,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把重点放在这些需求有足够的规模的群体,但随着行业的变化,市场化经济的改革,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市场趋势和消费者的需求,不仅要满足具有一定规模性的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也要照顾到细分市场,以满足其中的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定制化需求。通过品牌创新,品牌内涵挖掘,品牌整合等手段,“利基市场”再次整合在一起,形成的利润来源。对于工业企业来说,持续的品牌创新,培育核心品牌与自主知识产权,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以尽量充分满足“市场热点”和“利基市场”需要做的头部和尾部,即是大热门和小众商品,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长尾理论”,为消费者提供了无限的选择,并非无法获得盈利。正如克里斯・安德森的所分析的,大众市场转化成若干小众市场,即是将大热门引入利基市场,关键这个市场是具有足够庞大的选择空间,而互联网市场正是如此。在当代,“空间”对于企业、零售商来说几乎没有成本的,那些几乎不会有人购买的小众产品一下子拥有了价值。网络销售是零星的销售,但是当太多的零星销售聚集在一起时,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可观的、可与大热门商品媲美的利润渠道。“长尾理论”正是把过去无利可图的客户、产品和市场变得具有可观、可见的价值。

“长尾理论”不仅是关乎企业、商业、零售业的新经济学,同时也是对于文化的一种新的经济学理论,它的意义就是提供是无限的选择,提供我们现在常听说的私人定制。随着博客技术的出现,大众文化不再那么受广大群众欢迎,“小众文化”逐渐参与进流行文化的竞争,我们的文化将以兴趣为主体在将来成为纽带,以广泛而复杂的方式不断演绎进化,海纳百川,是一个新的时代。由此看来,新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的长尾理论是值得关注的。因此,零售企业的发展,要着力于探索现代话零售的发展途径与方式。

二、零售业电商化研究现状

1.我国零售业电商化尚处于初级阶段

由于我国的零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起步较晚,社会环境和用户条件还不完全成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规模和格局,与国外同行相比,我们的电子商务应用也是在初级发展至关重要阶段,在很多方面,也有明显的缺陷,制约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中国零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是信息技术在零售行业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的过程。零售店家应该而且必须结合以电子商务平台,这是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决定,以促进国内零售业的电子商务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2.传统零售业进军电子商务将是一个转型难题

传统企业开拓电子商务,早在10年前,步伐就已经开始,但总体来说并不成功,其关键原因在于巨大的差异,传统商务与电子商务的模式存在着巨大差异。互联网产业讲究双层结构,基础必须是免费增值收益的产品和服务,这对于传统的零售业将是具有颠覆性的。渠道冲突也阻碍了许多传统厂商大问题的网上业务。许多大企业直接进驻B2C电子商务平台,一些个体户在店铺的竞争力自然下降。因此,服务的特色化,个性化的产品,如定制店的差异竞争将是生存。小规模经营也是小规模的活法,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

3.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消费者有一定的反向需求

开展网上订货量,要求消费者必须有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和知识,还需要计算机与网络的条件。而大多数消费者不具备足够的知识在线订购消费水平,虽然近几年以逐渐改善,但电子商务并未成为我国快速消费品的主力军。而且,因为他们的子女教育费用和购买住房的成本压力巨大,大多数消费者没有能力购买一台电脑进行网上订购的消耗。开展网上订货的消费者认识仅限于大量的中高收入群体,这使得大多数消费者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消费方式。而我们的国家没有那种消费者在西方像散耗,从而使得难以降低输送材料的成本。

4.我国的物流也尚未完全

我们的零售电子商务物流存在的诸多问题,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质量和成本的要求是问题的直接表现;深层次的表现还有供应能力的不足,同时也不能满足质量分布和需求的直接原因;管理控制和发展和财务状况的水平是能力不足和分配的直接原因,但也不能满足质量和成本分配的根本原因的需求。

目前,中国主要的电子商务物流模式主要有自营配送模式、外包分销(第三方物流)模式、物流联盟模式。各种模式形势垄断竞争市场,各有千秋,零售电子商务并未找到一个可靠的、完备的零售电商物流解决方案。

三、零售业对于长尾需求的应对选择

长尾理论是经常被用来形容大众市场行为一个统计概念。简单地说,这个概念表明,80%的人会采取一些最流行的行为,而剩余的20%将来自各种冷门,小众的方法进行选择。

在零售业的长尾消费,网络零售商比传统的零售商,如无限的货架空间,并改变或增加库存更容易的功能有几个优点。这使得网络零售商提供无限选择高利润的项目在砖和砂浆零售商所需的成本的一小部分。此外,现在可以网上零售商从难以捉摸的长尾应用社会科学的电子商务技术的第一次盈利。

当今最成功的零售商逐渐在全球扩张,将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发展的关键平台。很多人抓住了网上零售的机会,克服这些挑战。零售商到处都是潜入全球各地的网络零售消费者在发达和发展中市场去网上买的产品。他们利用各种增长战略,从草根网站,收购规模较小的在线零售商或扩大国际航运的能力。

消费者需要吸引。为了吸引网上消费者,零售商在所有市场中都使用社交媒体网络,但方式不同。许多中国零售商鼓励客户写购买后的评论,以换取忠诚点或网上优惠券,了解该产品的评论影响在线购买决定和正反馈可以鼓励销售。在另一方面,在发达市场,在线零售商,如亚马逊上申购的评论对有缺陷的产品,写得不好的将有指导手册,以及供应链的实际展示。

竞争是激烈的。网络空间是唯一有竞争力的,因为许多零售商赛马在高增长通道的立足之地。激烈的竞争意味着市场分割。纯在线零售商往往先动,所以他们带动了全球的近80%的市场。尽管通过很多渠道进行拓展,零售商们仍积极地进行着扩张策略。

技术仍然是最重要的。除了渠道之外,技术仍然是网上零售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零售商与客户的互动和后端零售能力。许多发达市场的零售商正在尝试尖端客户的接口技术,以增加网上销售。美国眼镜零售商Warby帕克用一个直观的,简单的,网上的经验,充分利用了最新的接口技术。它的“虚拟试穿”功能,允许用户上传自己的照片,并没有前往商店测试不同的风格,而其慷慨的无成本的回报政策鼓励销售。

其中,匹配数百万的网上购物者使用的产品是比较容易的,但如果是几万种甚至更多就很难。为了有效地做到这一点,网络零售商必须超越旧的营销规则,这是过于昂贵的开发和维护,并且不是弹性的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偏好。科学家们发现,随机组通报游客可以预测远远超过任何个别业务员什么产品人们想要更好的。这被称为“群众的智慧”。

零售业开展电子商务已是不争的选择。国内零售商不仅要学习国际品牌如亚马逊、易贝的销售、管理模式,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国情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系,进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管理运营模式,秉持技术生产的高动力,基于长尾理论的实现方法,建立属于自己的新型零售模式。

参考文献:

[1]孙玉周.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迟缓的原因及策略分析[J].现代电子技术,2005(9):74-75.

[2]赵洁.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和产业,2005(9):51-53.

[3]赵录贵.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战略,2004(2):14-18.

[4]申文果.传统零售模式与网络零售模式的融合[J].商业研究,2004(4):142-144.

种子市场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中药材市场,电子商务平台,构建研究

 

一、构建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必要性分析

1、国内外市场现状分析

中医药是祖国传统文化灿烂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普遍应用中医药进行保健、医疗。国外,民众对中医的疗效越来越认可和兴趣。广大民众对中医药的需求,推动了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储存、买卖、应用。其中,中药材集约式买卖交易造就了大型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信息时代,民众迫切盼望通过网络能查询了解中医药知识,中药材专业市场、中药商、中药消费者非常希望能利用网络查寻掌握中药材的行情信息,通过网上洽谈买卖交易。开发构建规模大,功能齐全的中医药网络信息与交易服务平台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需要。

2、传统中药材市场改革的需要

投巨资建设的玉林中药材市场,占地175亩,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铺面共有3980间。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中药材集散中心。玉林中药材市场虽然规模大,基础设施好,但市场交易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单一的摊位对手交易,效率低、成本高、信息不畅,不利于客商业务扩展电子商务论文,不利于市场规范管理。在信息化时代,国内外各类市场趋向于电子网络商务的大背景下,玉林中药材市场没有构建电子信息服务、网络商务,无法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市场发展将受到很大的制约,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优势也将会消失。玉林中药材市场迫切需要构建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信息应用与交易平台。

目前,国外,主要是西药网站,以新药品信息和广告为主,没有中药网站和相关的平台。国内,尚未发现大型专业中药材网络信息与交易服务平台,多为综合性药品网站,中药材信息是网站的一部分,单独而专业的中药材网站少,规模小,功能少。构建功能强大,集市场信息和查询、网上洽商和交易、质量检查、商铺信用评级、市场需求价格分析预测、行业培训、商铺网站、市场管理、中药材数据挖掘、中药资讯查寻、药品洽谈交易等功能信息服务平台,是发展趋势。

二、构建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展望

1、构建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实体商铺交易与网络商铺交易并举,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造就大批现代药商,业态升级,做大做强市场。

玉林中药材市场构建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实行网络化运作,就走上“业态提升、功能扩充、管理升级、产业促进”的改革之路。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摊位对手交易,实行市场+网络商铺+经营业户的经营模式。使中药材市场逐步形成药材集散、价格形成、信息反馈、产业带动为一体的现代网络化市场。实现长效科学规范管理,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市场的公平性、诚信度提升,市场运作效率提高,市场的活力、竞争力得到增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将中药材市场传统的商务流程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大大提高商业运作效率;造就现代药商电子商务论文,开阔视野,在驾驭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始终处于主动和优势。

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可实现远程实时商务洽谈、交易,为商企低成本拓展全国、东南亚、国际市场铺就了一条低成本的黄金商道,非常有利于玉林中药材市场走向全国、全球,从而把市场做大做强。

2、构建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能提高商业运作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快捷提供丰富的商业资讯,创造更多商机,规避商业风险,增强商企的竞争力。

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让商务流程转化为网络化的电子流、信息流,不受时空限制,大大提高商业运作效率。中药网络信息应用与交易平台可实现远程实时商务洽谈、交易,简化了客商之间的流通环节,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流通成本,能有效地提高中药材客商在现代商业活动中的竞争力。

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为中药材市场提供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商务活动,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全球性的特点,可为企业、个人提供丰富的商业信息资源,创造更多商业机会,同时有助于客商规避商业风险。

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对买卖交易活动频繁的企业非常有利,能有效对企业商业活动的进行科学、规范化管理。

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使中小企业拥有和大企业一样的流通渠道和信息资源,这样也使中小企业以与大型企业相同的成本进行网上交易,高速高效拓展业务,极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3、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及时提供、准确、可靠、全面的市场供需信息,产销联动,避免盲目种植药材,保障药农收益,促进中药种植业发展。

玉林中药材市场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乃至中西南部众多省份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途径。但农民种植药材决策主要来源于市场人员的直觉信息,由于信息缺乏真实性、全面性,从而导致种植的盲目性电子商务论文,影响药材种植的收益和积极性,对药材种植业带来消极影响。

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及时、准确、可靠、全面的市场供需信息,并提供专家对市场的分析、预测,有效地帮助药农及时调整种植品种,产销紧密结合,确保中药种植收益最大化,有利于中药种植业良性发展。

4、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能促进中药材相关行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商机,拓展就业,带动经济发展。

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众多的优势,将推动玉林中药材市场的快速发展,交易额大幅上升,市场辐射效应加倍扩展,进而带动中药材相关行业,如:加工、物流、旅业、通讯等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更多的商机,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发展。

三、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的结构与布局

1、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功能规划

中药材市场涉及中药材的种植、加工、质检、交易、仓储、物流,技术服务等环节,业务范畴广、流程复杂,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应该基于一条龙服务的宗旨进行功能规划,从技术角度来看是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需要具有如下功能:

(1)向市场提供丰富的商业信息资源,创造更多商业机会。(2)网上洽商和交易,简化了客商之间的流通环节,提高商业运作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流通成本,有效地提高中药材客商的商业竞争力。(3)有效对客商、企业商业活动的进行科学、规范管理,提高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的竞争力。(4)使中药材市场逐步形成药材集散、价格形成、信息反馈、产业带动为一体的现代网络化市场。

2、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子系统的设置

根据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规划,可考虑设置九个子系统:市场信息和查询系统、市场需求价格分析预测系统、网上洽商和交易系统、市场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商铺网站系统、商铺信用评级系统、中药材数据挖掘系统、行业培训系统等九大功能系统。同时,平台还建立交易中介担保机制和数据安全机制。

3、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模块设置

对应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九个子系统进行功能模块的规划设置。

(1)市场信息和查询系统

药材资讯:行业动态、各地快讯、产地信息、药材展会、招商合作、药材进出口。

药材供应信息:最新供应信息、所有供应信息、供应信息综合查询、供应信息反馈统计。

药材求购信息:最新求购信息、所有求购信息、求购信息综合查询、求购信息反馈统计。

药材价格信息:最新价格变动、全部价格、价格走势、分析预测。

药材排行榜:供应金额排行、供应数量排行、求购金额排行、求购数量排行、成交金额排行、成交数量排行、价格查询热度排行、资讯查询热度排行、查询总热度排行。

药材商铺:商铺基本信息、商铺供求信息、商铺其它信息、商铺综合排行、商铺问询、推荐商铺。

(2)市场需求价格分析预测系统:供求分析、供求预测、价格分析、价格预测。

(3)网上洽商和交易系统:会员管理、网上洽谈、网上交易、网上付款、收发货管理、货款拨退。

(4)市场管理系统:通知公告、文件流转、租赁管理、合同管理、收费管理。

(5)质量管理系统:质量抽样检验、商品标识抽检、索证备案检查、进货台帐检查、下柜退市货物检查、虚假宣传检查、侵权检查、检查综合评分、排行处理。

(6)商铺网站系统:商铺网站注册、商铺网站模板管理、商铺网站信息上传、商铺网站综合排行、商铺网站综合管理。

(7)商铺信用评级系统:商铺信用评分、商铺信用排行、商铺信用监督。

(8)中药材数据挖掘系统:数据挖掘模型管理、数据挖掘、数据挖掘结果储存、数据挖掘结果显示、挖掘特点统计。

(9)行业培训系统: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中药材加工技术培训、中药材鉴别培训、中药材储存知识培训、中药材医用培训、其它知识培训。

四、构建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可行性

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的技术基础和社会基础: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电子商务论文,技术成熟。有众多的成功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范例可供借鉴,构建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随着计算机网络在社会各行各业、各阶层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已是人们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的工具,社会已普遍形成了应用计算机网络良好行为习惯,构建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也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五、关键技术与创新

与一般信息网站、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不同,中药材市场涉及中药材的种植、加工、质检、交易、仓储、物流,技术服务等环节,业务范畴广、流程复杂,行业特色明显。因此,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规模大,集成九大功能系统,设置七十六个模块,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不少。如:(1)网上交易中,不同企业、不同技术标准的系统之间实现数据实时传送、接收。(2)使用不同开发工具的系统集成到一个平台,并实现数据无缝互通。(3)复杂多样的业务数据交换标准的研制。(4)巨量数据并发处理机制设计。(5)多服务器分布处理响应。(6)平台交易数据安全技术。(7)中药材数据挖掘技术。(8)多媒体培训课件的设计与集成等等。

网络信息应用模式的创新:(1)创建现代网络化中药材市场。(2)中药材网上交易。(3)创建中药材网络商铺。(4)中药材市场信息平台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5)中药材交易资讯服务。(6)中药材种植资讯服务。(7)网络化市场管理。(8)网络多媒体中药材综合知识培训等。在实际开发构建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的过程中,对这些技术关键,要进行大量的分析研究,逐个攻关解决。

参考文献

俞文群,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2):34-37

作者:王达光,玉林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玉林中药材

市场中药网络信息应用与交易平台建设》负责人。

种子市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市场营销

一、前言

在以往的市场营销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个别优秀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更多地来自自身的课外锻炼,而非专业教学所得。所以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而高素质应用型市场营销专门人才的培养,不拘泥于学科理论知识的学术性,而是要培养德、智、能、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适应高素质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要以突出应用知识技能教学为出发点,以实践能力培养主旨[1]。 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用新的教学法替代传统教学法;基本作法是:“一二三并举”,即:“一个全面推行”、“两个部分试行”、“三个针对——突出——实行”,如图1所示。

二、一个全面推行

专业课程必须全面推行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快速反应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能使学生犹如“当事人”一样,身临其境,分析问题,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二是变“单向传送”为“双向互动”,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有利于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

就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而言,案例教学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课堂讲授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运用案例作为讲授某一理论问题的例证;或者以讲授案例为主,通过对一个或几个案例的分析,然后综合归纳,用以说明某一理论问题。二是案例讨论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采用这种方式,一般应选择内容全面的大型案例。

例如在《商务谈判》的教学中,应选择谈判程序中的案例来解释商务谈判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再选择具体针对谈判心理、谈判时间、谈判地位、谈判组的选择、谈判准备、谈判开局、谈判技巧和策略、报价、议价、让步、收尾和签约、谈判礼仪等环节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对沟通、协商、妥协、合作、策略等各种方式都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案例讨论之后,教师还应做好案例讨论的总结,肯定学生在讨论中产生的有价值部分,对于存在争议的论点进行合理化分析,从而巩固案例教学的成果。

三、两个部分试行

(一)专业课部分试行双语教学法

实施双语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从事国际化业务的水平。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应当循序前进,先试点,再逐步推广。由于我国大学生的外语基础主要是英语,可按学生的英语水平将学生分层编班,首先在英语水平较高的班级,选择1-2门课程,如《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开展双语教学,在学生适应后,再把《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逐步纳入双语教学。

为了使双语教学到达预期的教学目的,任课教师要加强课前准备,并自我提升外语水平。在备课时,教师在熟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需重点在英文方面下工夫,熟记相关英文术语及专业表达,充分准备和收集市场营销活动当中因两种语言与文化差异而导致误解与纷争的实例。在教材的使用上,应同时选用中文和英文两种版本,英文版本最好使美国原版教材,以便学生的英语表达范式、知识技能与国际接轨[3]。

采用双语教学法,并不是要在课堂上均衡地使用两种语言,也不需过于突出英语教学。为便于学生理解所学课程,可先用英文进行板书,内容包括专业术语及关键语句;较浅显易懂的内容可用英文讲授;重点和难点可用中文讲解,并辅以英文的关键语句表述;每次教学的末尾,由教师引导学生作英文小结;课后的作业,以英文表述为主。在课堂交流中,鼓励师生用英文互动,实在难以表达时,亦允许用中文进行表述。无论采用哪种语言为主的教学,都必须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及教学进度的满足,都必须注重学生实际理解的效果[4]。

(二)大部分专业课程试行知识传授与技能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教学方法以理论传授为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锻炼,因此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强调知识传授与技能实训相结合的十分必要的。

高素质应用型市场营销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在学校内部搭建完善的课程实训平台。市场营销的课程体系,高度强调实践性,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在《市场营销学》的教学中,应辅以相关的市场营销模拟实训,让学生从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等流程的实训中真正体验市场营销组合的实践内容。《市场调研与预测》、《客户关系管理》、《网络营销》、《市场营销策划》等应用型课程的教学中,都应结合相关的实训平台进行模拟,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力争实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

四、三个针对——突出——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