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

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

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

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青少年;单亲家庭;心理问题;成因;疏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100-01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家庭成员残缺,与其他青少年家庭情况不同,使心理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双亲家庭青少年相比,单亲家庭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异常的行为与表现。这一现象的不断发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

一、单亲家庭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在同龄人中更容易出现问题。家庭成员的残缺,使得部分青少年长期处于单亲家庭的阴影下,长时间压抑自己,造成心情低落,面对生活十分消极。并且不喜欢与人沟通,心里的问题无处倾诉,身边没有朋友,使得青少年产生抑郁消极、悲天悯人的心理问题。部分单亲家庭的父母为了弥补孩子,想要给孩子更好的生活,长时间加班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伴孩子,于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造成孩子对家长的不满,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对社会生活不满。部分单亲家庭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愧疚,过分溺爱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产生任性、行为散漫、易暴易怒的问题。

二、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疏导策略

1. 家庭方面的相关做法

(1)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子女的榜样。在单亲家庭中,父母的情绪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的形成。为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单亲家庭的父母要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

(2)家长要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单亲家庭的子女的心理状态与双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状态不同,因此单亲家庭的子女在选择教育方式的时候要谨慎。在家庭中,家长要尽量给孩子营造幸福温暖的和谐氛围,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要注意孩子敏感的心理特点,学会与孩子交朋友。家长要鼓励孩子,让孩子不为自己的身份而自卑,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与正确的生活态度。

2. 学校方面的相关做法

(1)学校应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无法融入班级生活中,无法完全释放自己的喜怒哀乐并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心情压抑、郁闷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校园集体活动,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让单亲家庭的学生可以体会到校园生活的温暖,在校园生活中体现自己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单亲家庭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可以在校园集体活动中团结同学,增进友谊,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建立心理教育机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教育不仅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更是为了让青少年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学校要积极地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任课教师要及时发现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使其养成良好的性格与品德,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 社会方面的相关做法

其一,对单亲家庭要有正确的认识。社会是青少年生活成长的大集体,社会有责任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部分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有关机构可以组织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参加一些类似关爱敬老院的活动,让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多和人接触,让青少年发现社会中美好和善良的一面,积极地融入社会。其二,社会应当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社会应该重视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的心理辅导机构或者开设心理咨询服务热线,让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最好的解决。同时,政府部门也要提高对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定期检查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为单亲家庭子女提供社会最坚强的后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单亲家庭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学校、社会都应该重视并且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使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唐先勇,刘贵萍.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家庭教育对策[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06).

[2]孙会迎.单亲家庭青少年的道德人格问题与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9.

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青春期性心理教育

“性”对于人类而言,是一个极为敏感的字眼。长期以来,中国人谈性“色”变,谈论这方面的话题会被斥为“下流”“不道德”。事实上,正如孟子所云:“食、色,性也。”“性”是人类本能的东西。尽管几千年来有关“性”的问题在我国一再被视为“”,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对它的关注从来没有衰退过,历代帝王贵族奢华享乐的生活,以及历代文学作品有关这方面话题的大量描写就是写照。当今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人突破旧的传统观念,在性方面显得颇为开放和随便,青少年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少男少女偷吃禁果,未婚先孕的少女屡见不鲜。面对这种现实,为了引导青少年安全、健康地度过青春期,我们很有必要就这方面的话题共同探讨一下。

一、青春期性心理概述

(一)青春期性心理概念

中学生在告别了天真浪漫的童年时代之后,迎来了“急风暴雨”般的青春期。生理的急剧变化,引起了心理的动荡不安。朦胧的青春意识使他们原本纯真的心灵泛起了层层波澜,莫名的骚动、青春的激情,让他们的内心难以平静,一些人因此陷入了多愁、困惑、迷茫的情绪之中,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为了引导学生健康生长,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性心理及其有关概念。什么是性心理?性心理是人类对“性”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反应。青春期性心理是指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性方面的心理现象,如性意识、望、性观念、性情感等性心理活动的总和。青春期既不同于儿童期,又有别于成年期,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一方面受生理的制约,另一方面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一旦青春期来临,少年自身产生的生理发育变化,使性意识迅速觉醒,少年开始体验“性”的含义。

(二)青春期性心理发展阶段

进入青春期,伴随着身心的巨变和性机能的成熟,青少年开始经历性萌动、性好奇、慕等一系列心理过程,具体表现为对异性的疏远、接近和依恋三个阶段。

1.疏远期

疏远期又称性反感期。在性意识萌芽的初期,常常以否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进入青春早期,少男少女的性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对两性差别特别敏感,开始产生不安与羞涩心理。这一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与异往时存在某种排斥和疏远的心理。这个时期是青少年性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主要是青春期发育高潮的到来而引起的。

2.接近期

接近期又称慕期。进入青春中期的少年开始产生对异性的探索,他们对异性表现出好奇心,并以友好、欣赏的态度对待异性同学。他们愿意与异性同学一起学习,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并发展友谊。此时,他们都留意周围的异性,愿意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女孩子特别注意打扮,男孩子倾向于显示自己的能力,力图给异性留下美好的印象。

3.依恋期

依恋期又称性恋爱期。恋爱期处于青春晚期,是性亲近的自然延续,一般而言,初恋往往从这时开始发生。这一时期男女交往更加频繁,关系更加亲近,许多人发展到“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地步,相互间的依恋达到忘我的境地,男女之间的吸引是相当强烈的。

二、青春期性心理特征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通常敏感、多疑,有很多这个时期特有的困惑和迷茫,所以当他们的性心理产生微妙的变化时,他们也往往会在态度、认知、情感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反应特征,主要包括:

(一)性心理的本能性和朦胧性

这种本能和朦胧基本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只是生理急剧变化带来的本能反应。青春的好感和爱慕主要是一种模糊的和出自本能的对异性的吸引。但是事实上,不少青春期的孩子根本不了解科学的性知识,没有学习性知识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二)性心理的强烈性和文饰性

少男少女显然十分重视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印象和地位,但表面上却表现出羞涩、冷漠的样子;他们心里可能对某一异性很感兴趣,但却表现出无动于衷、不屑一顾的样子;他们表面上十分厌恶异性间亲昵和接触,实际上很渴望能体验一下。

(三)性心理的动荡性和压抑性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性能量最旺盛的时期,但由于不少孩子的心理还不成熟,他们的性心理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动荡不安。同时,有的孩子由于性能量得不到合理的疏导,而导致过分的压抑,少数孩子还可能以扭曲、不良甚至变态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

(四)性心理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性心理的觉醒是从青春期开始的,这是跟性生理的发育成熟密切相联系的。男孩青春期一般比女孩晚一年。按这个标准,女子青春期通常从12―13岁开始,男子则是从13―14岁开始。女孩性意识比男孩成熟早,而男孩获得某些性的体验在年龄上要比女孩早。在对异性感情的流露上,男孩较外显和热烈,女孩则含蓄深沉;在内心体验上,男孩多喜悦和神秘,而女孩则常常是惊慌和羞涩;在表达方式上,男孩一般较主动,女孩往往采取暗示的方式;此外,男孩的性冲动易被视觉刺激唤起,而女孩则易在听觉、触觉刺激下引起兴奋。

三、青春期性心理教育

(一)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理想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尚不完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对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冲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重任,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找准人生的坐标,把自己的思想和精力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起来,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而做好准备。

(二)加强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

在青春期应该进行如下教育:在性生理方面,包括个体青春期发育的特点,性的发展和性卫生与保健教育,使青少年获得正确的青春期性的卫生知识和疾病防治措施;在性心理方面,包括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与表现,青春期心理保健知识与技巧;在性道德方面,包括培养良好的性道德认识,如男女平等、尊重女性、自尊自爱等,正确对待性活动中的责任,养成良好的性道德行为习惯。

(三)指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早恋

加强教育,采用疏导的方法,通过说服教育让青少年认识到自己在心理上还很幼稚,经济上还不能独立,各方面还不成熟,过早谈恋爱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前途。平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防微杜渐,一旦发现早恋迹象,就要及时采用巧妙的方法使之消除。

(四)提高青少年自我调控能力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男儿不钟情?异性之间相互吸引,纯属自然。但是,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不同于动物。因此,青少年在两往中应当理智地把握自己的情感,理智地对待“爱”的萌动,保持青春期性心理健康和积极上进的心理境界。另外,青少年要清醒地判断社会上的各种性信息,不要盲目崇拜社会上各式各样的明星偶像,要把兴趣和爱好转移到高尚和健康的情趣中,为将来的发展增长才干。

参考文献:

[1]郭名询.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全书[M].银声音像出版社,2004.

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疏导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个著名的关于人的“五个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一尊重需要一自我实现需要。该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惟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的而各种需要有先后顺序与高低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性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就是说人的各种心理需要得以满足人就会进人舒适的心理区域那么内在动力将得以调动内在潜能将得以激发。

一、创设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学习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要有书画长廊、名人名言,给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中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学习的压力显而易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习成绩好、中、差的不同层次,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非常认真,但成绩总是不理想,从而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如果此时家长和教师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些,从而加以有效疏导的话,往往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会由此产生逃避心理,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却乐意接受一些消极叛逆等不良思想,有的萎靡不振、忧郁不安,有的脾气暴躁、易冲动;有的情绪冷淡,对批评、表扬无动于衷,不喜交往,行为孤僻;有的沉迷小说、网络游戏等,更有的抽烟、酗酒、打架、斗殴、逃学、离家出走等。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团结互助用友爱满足安全需要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期更是学知识的关键期。在这阶段学生们开始把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看得很重要把交朋友也看得很重要这种正常的交往虽能促进同学间的友爱相处但在交往过程中也往往存在一些偏差。一些品行、学习都较差、心理存在一定问题的同学结交在一起他们义气重动不动就惹事生非给同学学习和班级声誉往往会带来一些影响。要使这种学生摆脱心理上的种种困惑满足他们在集体中的安全需要作为老师只有对他们以更多的关爱和鼓励促使同学间互相关心友爱相处才能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达到师生心理相融。要采用“逐步教育逐步分化瓦解”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把他们曾经放“野”的心重新“唤”回来达到“回心转意”的目的。还有一些学生原本是朋友后来因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老师则要采用“疏导障碍握手言和”的方法加以解决。这样在有益适度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心灵是敞开的精神是愉快的使他们在团结互助、互尊互爱的氛围中满足了安全需要。

三、优化家庭教育

一般说来孩子未走出中学校门之前,在家庭的时间最多、和家长相处的时间最长、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最大。所以,家庭可以、而且应该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对中学生产生影响的极为重要的特殊渠道,社会对中学生的影响作用往往取决于家庭的“过滤”功能。因此强化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良好导向、正面榜样作用,对于抵御社会不良刺激,疏导中学生的心理冲突至关重要。

四、构建社会疏导体系

青春期学生的教育是全社会都要关注的课题,有关社团如共青团、妇联宜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对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之家等;对社会文化教育设施,如图书馆、纪念馆等;对社区心理服务机构,如心理咨询室、心理服务热线等进行协调,形成社会疏导体系,充分发挥社会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帮助中学生疏导心理冲突。

五、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辟心理咨询室,设置和配置有益于咨询工作的环境,指定心理辅导老师,尽量让咨询学生做到定人定位。咨询老师要做好个人咨询档案,注意信息反馈和掌握动向,不断运用心理学原理调节和排除学生咨询心理上的种种不利因素。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人际关系所引起的消极情感体验,不仅会改变学生的情感生活,造成学习适应不良,而且影响学生的性格特征,出现忧郁、焦虑、孤独等不良心理。因此,教育和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消除由不良人际关系派生的各种心理障碍。

激活学生主体,增强适应紧张刺激的能力。矫治问题中学生学生心理偏差,除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疏导和矫正训练外,重要的方面是抓住学生主体因素,提高心理素质,激活主体,培养自信心,用自身的能力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冯绍群.行为心理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范文第4篇

据国内的大量调查:10%~20%的中小学生已经存在类型差异、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常见的有厌学、逃学、过度焦虑、人际交往障碍、自我中心、忧郁、强迫症等,自杀等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下面结合我的教学经验,简述一下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注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健康意识和性意识的关键时期,注重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当学生的心理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他才能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和道德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如:社会上经常出现学生不能忍受挫折而选择出走或自杀的个案,不正是社会对该学生教育――挫折承受力教育,自我调节教育不到位的表现吗?正是这些教育的不到位、使得青少年学生在建立自我的过程中常发生特殊的适应困难。出现难以认识自我角色地位,自我评价偏颇、自卑、缺乏自解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预防与消除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滋生,促进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陷入心理不平衡状态的学生恢复到正常状态,才能保证其正常的生活和发展。

二、注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发展,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从家庭方面来看,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有重大的影响,更别说“单亲家庭”,“问题家庭”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学校方面来看,激烈的升学竞争、片面追求升学率,频繁的测验,学生的分数排位和教师不适当的教育行为等,都可能导致学生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中。从社会方面来看,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色情、暴力以及非法电子游戏厅、不法网吧等,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刺激。如,我们班有一位叫钟振华的男生,在本学期的前几周,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无精打采,经常打瞌睡,我经过旁敲侧击的方法了解到,他经常利用晚上到离家不远的网吧上网,已经上瘾了,经常从父母那里骗取零花钱去上网。于是,我装作不知情,先找来振华同学谈心,从他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与他聊网络,和他谈起网络的好处,当他讲得眉飞色舞时,在适时机和他谈谈网瘾的害处,当看到他脸色大变时,我没有再把话题接下去,而是借口班会课要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布置他找一些有关学生沉迷网络的利与弊的内容,第二天,他向我交了一份材料,详细地列举了上网的利与弊,同时,也红着脸告诉了我,其实他自己就已经沉迷网络,并从找资料的过程中,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我也因势利导,让他明确当前的学习任务,以良好的心态去正视网络,此后,还多次找他谈心,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振华同学终于彻底戒掉网瘾,学习成绩也赶了上来。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以健康的心理去认识社会,让他们学会自我调控,尤为重要。

三、注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这时期的青少年学生身心增长快,情绪具有易波动性,意志情态上的独立性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他们经历着生理上最快速度的成熟变化即性需要心理上则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两个青少年时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的矛盾,导致了他们在各方面表现出既不同与儿童,又有异于成人的心理特点,是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将到解脱。同时,青少年学生接近于成人的活动能量对这些矛盾起着激发作用,容易是矛盾爆发。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道切。如:我认识一位朋友的女儿在读初中,朋友常对我们说:她女儿小时候如何活跃好动,与父母感情不错,虽然平常工作忙于他交流不多,但有什么问题都会对他们说。但自从上了初中以后,与父母的沟通少了,却迷上了“褒电话粥”和“上Q”,朋友怕她受到坏人影响,从最初的劝说到限制到禁止,搞得亲子关系很僵。我们在与她女儿的交谈中,甚至发现她女儿强烈地希望快点考上高中,参与寄宿而离开家,离开父母的监管。由上可知青少年学生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稳定性。

四、注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加强学生与家长的沟通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许多孩子由于父母离异或父母由于工作常常不在家,形成了单亲家庭或家中缺少与父母沟通,这些孩子不是缺少母爱,就是缺少父爱,看到别人有父有母,一家和和美美,就产生了自卑心理。这学期,我遇到这样一件事,班里一位学生原来的成绩不错的,开学以来成绩下降,对学习缺乏兴趣,总是闷闷不乐。我找来了这位学生,从谈话中了解到她的妈妈由于工作调动分配到外地工作,爸爸是做生意的,常早出晚归,回到家常常一个人,从她的话中,知道她很想念妈妈。于是我联系了学生爸爸了解,确有此事,并告诉她学生的情况。我一方面要求家长要关心学生学习,可以利用电话让学生多与妈妈聊天,休息日尽量抽时间与孩子玩。另一方面,告诉学生父母的难处,让她知道并不是父母不理她,而是真的有难处,告诉她父母是很爱她、关心她的,平时多对她嘘寒问暖,让她感到身边的人是关心她、爱护她的。后来,学生又开朗起来了,经过她的努力,成绩又提高了。

五、注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社会稳定、家庭幸福的需要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不健康状态。个体在一般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个体一旦遇到重大“生活事件”,如挫折、欲望不能满足、受到威胁等,会使人心理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会通过自我调节来消除这种不平衡状态,如果单靠自我无法调节,就得通过他人疏导,使之消除心中的不平衡,恢复正常状态。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通过自我调节或者他人疏导恢复正常状态,则会出现心里不健康状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人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与异常行为,使学校、社会 的正常治安和秩序得到维护,也保证了学生家庭的幸福。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尊重与理解学生,力求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现代教育,不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它时时、处处渗透到学校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普及; 性心理; 正确疏导; 促进性科学

树立起社会文明道德理念,除懂得一些科学知识之外,要学会以做人的理念,随时抵制一切邪恶的影响,始终以人格远大理想为目的普及性健康教育。著名的性学会――美国性研究所的金赛教授曾经指出,“人的,既是一种生物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做为能量必然要释放。”

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信息灵通,娱乐文明生活翻新变化,黄色污秽的作品也随之涌进,时刻改变人的观念,性观念也必然受其影响。如果性心理不健康,必然带来性观念的变化。尤其是青少年,受不良环境的干涉常引起心理障碍。作为家长、教育者就必须给予关注和重视,同时必须及时改变解决孩子们不健康的心理,如帮助解决同异性接触时能正确约束自己,否则往往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与孩子及时交流,随时坚持正确的疏导和教育,有针对性的和青少年做心理沟通是完全必要的。

1 性心理是性道德教育的社会心理基础

人人都需要健康,健康乃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心理健康是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一种主体状态,特别是不容忽略性健康和性心理健康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性健康表现为:“通过丰富和提高人格、人际交往和爱情方式,达到,是感情和社会诸方面的满足和协调。”当性心理一旦达到了成熟阶段,它会有相对的独立性。性心理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感情和心理活动现象,是人的一种高级复杂的精神活动过程。父母在孩子身旁的机会比较多,因此当孩子发育到成熟年龄阶段,他们的心理会有许多变化表现出来。譬如他们对爱情的向往,维护尊严,珍视名誉,自尊自爱等性心理,这是正常现象,不能发现一点毛病或者出现一些错误,家长就不分青红皂白的严厉批评,甚至不分场合,不顾及孩子的尊严。孩子一时接受不了,理解不了,造成精神压力很大,影响孩子健康心理发展。通常是社会教育的实效与孩子心理健康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根据孩子生理发育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懂得社会上一些不良的影响、不健康网络、黄色报刊杂志的泛滥,会损害人的心理健康,使人的思想空虚,缺乏自尊自爱,性心理封闭,甚至使人格扭曲,心理变态,玩弄人性心理。若引导不利,不把握正确的导向,甚至会产生反人性、反伦理、的危害行为。个人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才最易于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一致,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

2 良好的人格道德必须建立在完好的心理素质基础之上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经常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最易形成与社会违背的品德或发生不道德行为,如多角恋爱、性暴力行为也是常见的,要想防止或消除这类非道德行为,要特别注意和观察孩子的心理改变。家长和学校对孩子的心理疏导,及时疏通解决产生心理不平衡的因素。因此要把握和关注其性心理活动机制和规律,为他们分析是非善恶、荣辱标准提供社会性道德规范,使他们对人的高尚精神深怀赞美、敬爱之心,改进个人性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特征,少受消极、变态、有害的性心理活动冲击,使他们成为性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青少年。家长应当懂得主体的性心理是建立在个体大脑内分泌和性器官的成熟以及性法律、性伦理道德、性文化等一系列因素构成的性社会环境基础之上的。个体性心理的发育、演变,要经历性角色、性取向、性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形成,逐渐演变过程,性心理是人格的重要构成,性心理健康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如能有良好的性伦理道德观,性局限水平适应,面对社会各种各样不良刺激、诱惑能有坚强的自制力,不论任何情况下都能与异性建立起正确人际关系,心理平衡,行为和动作符合道德要求,前进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人生才能辉煌。要经常和青少年交流,防止步入歧途。

3 性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人类的性又是社会性的,性心理、无不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人必须将自己的性要求、性冲动纳入社会规范之内,但本能的冲动和秘密性与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不同的性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

3.1 社会出现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严重行为

近年来尤其发生在青少年、流动人口、待业人员的性犯罪一直令人关注,仅次于盗窃、抢劫列第三位。明显看出一个问题就是犯罪分子缺乏性伦理道德观,自制力和性局限水平存在严重问题,造成性心理不健康问题。

3.2变态

变态者寻求性满足对象,或满足方式与一般常人不同,违反当时社会习俗等等。变态直接导致违法犯罪,近年从咨询门诊或司法执法过程中,这种性心理不健康现象呈现增多的趋势。

3.3青少年发育过程

如女孩子月经来潮、男孩子遗精现象,为此常感紧张、焦虑和不安现象。由于孩子们阅历、经验和性知识水平欠缺,往往增加一些心理压力,尽管这些简单的正常生理现象很容易理解,但恰恰解决的不及时,就会影响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医学表明长期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会影响生殖健康,应及早去咨询,以求妥善解决。

4开展性健康教育,必须坚持性道德教育原则

性别差异是保持终生,当然目前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可以做变性手术,这是极少数人的变性需求。一般来说性教育不是单纯性知识传授,或信息渗透,而且是尊重人类性问题的科学态度,保持正常的两往,和谐相处,使正常的恋爱、婚姻生活保持良好心态,未来组成幸福的家庭。家长或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把握好性道德教育方向,一些西方国家出现的“性自由”、“性解放”带来诸多的社会弊端,如性病蔓延,意外妊娠增加的问题发展得越来越宽泛。所以美国许多教育家已认识到必须向青少年进行正确价值观导向。

4.1坚持反对性自由,保持性纯洁

坚持这一条就是培养青少年人格力量,能保持童贞态度,晚恋,婚前无,保持贞洁的价值,使青少年在生理、心理、情感、道德、人际关系等方面受到良好的熏陶,形成强劲的约束力,为以后个人的发展提供一定空间,为将来事业、婚姻、家庭生活打下牢固幸福的基础。目前出现的混居、寻找多个、、未婚先孕造成单亲家庭等,这些不良行为是破坏人的道德良知和精神世界的崩溃,我们的社会必须反对。纯洁教育是应在性观念形成过程始终坚持教育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要看到社会变革时期,外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为防止性病、艾滋病及意外妊娠等发生,同时进行性生理和安全教育也是不可少的。

4.2坚持心理健康教育,抵制性商品化

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婚恋中的权钱、美色的交易,除此无其他条件把自己青春美貌视为商品进入婚姻市场。许多青少年看到商机开办网站传播文化,因此判刑的不在少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三思。心理健康的人就具有抵制能力,当然这占多数。单纯认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性心理就一定健康这不是成正比的,所以我们必须及时进行性健康教育,性的商品化倾向是性道德文明建设的倒退,人性的扭曲,应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4.3鼓励青少年要首先树立高层次精神追求

肯定个人性权利之前,还要明确享受性权利可带来的社会义务和责任。个人行为必须考虑对方、他人和下一代,自觉把纳入性道德许可的范围内,这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当然不涉及双方和他人的利益,能承担起结果的责任和义务,符合人道主义精神,那必须充分肯定性生活的个人私事原则。但光强调个人私事权利是不够全面的,个人利益要与整体利益协调一致才能实现。当前社会上,特别是青少年只强调个体满足走上性泛滥,不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甚至一走了之,这是严重错误的行为,必然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