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范文第1篇

实验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关联课程,其教学模式会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传统国际投资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存在定位不明和内容不全面等问题,因此要新时期国际投资的特点,突出国际投资课程实验实践教学的国际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

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实验教学;学科竞赛

一、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较多,如卫慧平(2010)认为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模式按实验内容划分,可分为自主型、合作和研讨型实验教学模式三类别,按实验技术层次划分,可分为传统的实验室教学模式,网络实验教学模式,社会实践教学模式[1]。吴凡和潘峰(2012)提出了国际商务实务模拟课程的4Cs教学模式,即Casestudy案例教学法,Computersupport电脑辅助教学,Counselinginstructing校外实务导师咨询性指导,Cooperation&Competition合作与竞争互动[2]。NSCardell,RBartlett(1996)探讨了大学本科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模式[3],Gyorgy,K.研究了企业金融课的实验教学方法[4]。国际投资实验或实践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仍然较少,南雪峰(2013)提出除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尝试让学生投入最低限度的实际资金进行阶段性国际投资实战,或组织专题讲座(由跨国公司、金融机构的专职人员讲解现实中国际的流程和注意事项),或进行分组小论文写作等形式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5]。李辉,侯志铭,高嘉琳(2014)等提出了利用最新国际投资案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由学生分组自选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案例制作PPT进行课堂演示和讲解等方法[6]。程金亮(2014)提出国际直接投资部分的实验教学可以尝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来了解国际投资的真实过程,打破传统的以老师和黑板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探索师生互为主体的新型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7]。ChenXiaoying,Yur-AustinJasmine(2013)探讨了国际投资学课程中模拟投资组合项目的教学意义[8]。总之,国际投资实验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和全面,也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因此需要结合国际投资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上升和投资形式不断创新的背景,积极创新相关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二、传统的国际投资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投资学课程地位低导致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不受重视国际投资学作为证券投资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和国际贸易学等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的一门重要选修课。但根据笔者抽样调查,发现一些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30%的方案并没有把国际投资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常用投资学、证券投资学、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代替。即使是在纳入教学计划的方案中,只有40%左右的高校单独开始国际投资实践课或实验课,且国内现有经典的《国际投资学》教材体系偏重理论性和学术性,体现了国际投资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特征。

(二)教学项目定位不明或内容不全面其一,根据对相关教学大纲的抽样调查,已经开设的国际投资实验或实践教学课程中,大部分仍然存在教学项目定位不明确或内容不全面的问题,如有的教学大纲强调一般性的国内市场证券投资和金融投资项目,没有国际证券市场或国际投资的内容,国际化环境模拟的特色没有体现出来;而有的教学大纲的实验实践项目和内容虽然体现了国际性特色,却片面的退化为外汇投资实验课程、国际金融与外汇投资实验课、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实验(跨国公司实物资产的取得方式-跨国并购、国际投资环境评价和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等)或国际直接投资案例教学课(招商引资策划方案和投资环境分析)等项目,忽视了如美股投资,国际指数期货,黄金交易等国际间接投资项目和内容。其二,根据对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软件或教学系统的抽样调查,笔者发现有的国际投资实验实践课程使用网络版金融实验室,提供的实验项目只有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投融资等相关内容,实验项目只有公司风险和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公司融资及财务管理,金融投资行业专业课程等。某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课程只使用一套外汇交易模拟系统从事国际金融外汇模拟实验,或利用某金融软件高校金融实验室进行国际金融与投资模拟实验,实验项目只有股票、商品期货、外汇模拟交易、黄金等间接投资内容,而且股票和商品期货产品类别只限于国内证券市场等产品,没有国际化特色。其三,根据实验内容的语言环境而言,多为中文,缺乏双语甚至全英文的实验环境。因此,现有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课程存在国际化特色不明确和内容不全面的问题,且缺乏教学内容全面的国际投资实验教学软件。

(三)实验项目创新性不足一方面,从实验项目的特征来看,现有国际投资实验实践项目中多为验证性和设计性项目,如证券,外汇等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等直接投资等,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格式较固定,而探究性项目和创新性项目较少。另一方面,从实验中学生是否合作的角度来看,自主型实验较多,合作型和研究型实验较少。如证券投资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注册开户、证券发行、证券交易委托方式、证券投资基本面分析、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模拟交易、证券分析软件系统的使用等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跨国公司海外并购或海外上市主要学习国外投资环境和政策、海外并购或海外上市的政策和流程、投资风险分析等内容。而如国际商务谈判这类多角色合作或竞争实验的项目较少,跨国公司经营战略或投资风险分析等研讨性项目较少。

(四)实验实践教学条件有限目前多数的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学校实验室集中教学模式。但是由于高校扩招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或多校区并行教学等原因,常产生实验教学资源紧张等问题。而由于部分高校互联网和无线网络建设落后等问题,一时也很难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难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参加远程实验教学,也难利用互联网上外汇模拟交易平台或证券模拟交易平台等企业型实时模拟国际投资实验,降低了实验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另外由于还缺乏完善的企业接受实习生的政策机制和社会环境,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有限,所以也很难组织大规模学生到企业或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现场实践教学,这也影响了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

(五)实验教学管理方式的局限性由于学生管理工作条例的限制性和大学学制和学时安排的计划性,目前大多国际投资实验项目都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规定教学时间和实验地点进行指定项目的基本业务技能的操作,导致学生只能集中在实验室以班级为单位按规定时间段学习,难免出现实验时间不足或不连续,实验设备不足,不能利用课后时间继续实验或不能在实验室以外地点远程参与实验等问题,实验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如网络平台版的外汇模拟或国际股指期货的交易需要按照美国等多国交易时间看盘,就很难按照中国的上课时间完成实验。另外由于学分管理制度的限制,目前还少有能用参加学科竞赛来替代的国际投资实验课程学分的制度安排,所以实验实践教学还不能很好的与国际投资相关的学科竞赛相关联,也限制了实验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新时期国际投资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及教学内容改进

(一)突出教学项目的国际性特色和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应多做面向国际市场的实验项目、营造国际化的投资实验环境优化验证性项目,打造国际投资实验的国际性和双语性(或全英文)特色;应鼓励创新性项目,如外汇投资实验方面,要更重视外汇投资技术分析实验而不是外汇投资流程模拟实验,多做问题式教学;考虑到模拟实验与真实投资的心理差距会导致模拟实验投资的效果,可以探索允许部分有条件的同学进行最低资金限度的国际投资实战项目;另外在国际直接投资的案例教学方面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搜集实时的教学案例,对实验教学案例的形式要实现文字、图片和视频多种形式的结合;要充分利用日益完善的互联网技术,降低传统实验教学的比重,加大网络平台实验教学和实习基地教学的比重。

(二)注重实验项目的全面性和内容的动态性实验指导书中要对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进行多元化、多视角和多层次的安排,实验内容应该全面覆盖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重点部分,同时也应紧跟时代变化,对实验项目动态调整,如结合国际直接投资中非股权投资形式的发展拓展服务外包、特许经营、订单农业、管理合同等内容的实验,结合互联网平台拓展国际金融衍生品投资项目;鼓励教师选择、重组和优化教学内容,如对高年级实验教学则可设计动态跟踪学科发展前沿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部分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潜力,如对今年来中国企业OFDI案例的跟进和关注,并分组制作PPT在班级进行宣讲。

(三)完善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维护和更新软硬件条件,加大实验室无线WIFI的建设力度,为使用互联网实验教学平台创造条件;不断拓展实践教学基地,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和构成,注重企业指导老师的聘任;积极与国外大学相关专业合作,引进国外的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教学方法,如全球模拟投资系统(如美国的StockTrak系统);不断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和指导手册,联合企业开发和完善实验教学软件和实验教学系统。

(四)改进实验教学管理的灵活性应灵活管理实验具体时间和地点,适当扩大实验的时间段和学习地点(网络实验可以由学生在实验室、图书馆、宿舍和自习室等地点完成),为外汇模拟实验的同学提供操盘时间安排上的便利;鼓励学生跨班级,跨学校形成实验小组,进行比赛和交流,探索学科竞争获奖成绩用来折算实验课程成绩的制度;在教学任务书中设计一定比例的学生自选实验项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统一协调好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影响不断加大,国际投资课程教学越来越具有重要性,所以应该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方案中重视国际投资学的课程地位,教学计划中应该安排有实验实践课时;同时要注意与经济管理类其它实验课程体系相互协调互补、层次递进,如果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学实验等课程安排在前,国际投资实验实训安排在后,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方面要相互协调并各有侧重;另外,实验实践内容也要与理论课程内容相协调。

参考文献

[1]卫慧平.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107-9.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范文第2篇

 

从国际视野来看,各个学科在教学中都开始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这已经成为各国高校教学的大潮流,对于法学教学来说更是如此,我国刑法教学目前在跨学科研究中已经多有尝试,但在具体的跨学科方法的选择上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在德国、美国教学中的,很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了打破知识结构的壁垒,通过跨学科课题实验室、跨学科研究中心等多种形式促进跨学科知识的推广。

 

一、传统刑法教学方法中知识壁垒的打破

 

沿袭于小学、初中、高中的分学科教学模式,在传统大学教学中,教师也主要围绕某种专门知识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时明显不够的,尤其对于刑法教学来说,如果教师只是围绕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展开,单纯对刑法法条进行介绍解释,那么完全就不需要刑法教师的存在;而如果教师只是针对刑法基本理论如什么是犯罪如何惩罚展开学理探讨,那么学生将对进入社会应用的法律感到陌生。从法律地位来说,刑法的母法为宪法,而同时又是民法、经济法、劳动法等的保障法。对刑法的理解和掌握,比如需要其他交叉法学学科知识的基础,更需要其他社会学科知识的背景。通过寻求一种“域外”学科知识的支撑和加固刑法学科的理论。

 

对于这种知识壁垒的打破,对教课老师来讲具有一定的挑战。因为首先老师都是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出来,而且刑法学基础理论又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在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上都比较容易固定化。然而虽然从教学效果来说,教师熟练系统的教学时必要的,但这并不等于知识的固化,对于刑法教学来说,虽然刑法理论内容不一定经常变化,但刑法条文的确是处于一定时期的修正,比如近几年刑法修正案和司法解释不断出台,这都需要教学的及时补充。而这种补充并非被动的反应,而是基于对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知识吸纳的基础上对刑法知识更深刻的认识。

 

对于具体的教学方法来说,在刑法教学中,多数教师会选择案例教学,在学生看来, 法律的原则是 抽象的, 只有法条是具体的, 枯燥的法律原则可以弃之不顾, 只有法条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法条在对应案例的选择上往往受到一定的局限,比如涉及到单一的罪名与单一法条的适用,或者仅仅针对犯罪主体或者犯罪形态等设置,主要目的还是通过案例去讲解具体的知识点,与社会生活的脱节比较严重。

 

在社会学科中,现实生活的案例往往是充满争议的,就如同我们看到的刑事判决在社会学家的评论中充满各种不足,这种批判精神可以帮助刑法学习者更好理解刑法知识。这正是来自跨学科知识的反思与吸收。而目前的教学案例都是横向对应法条,缺乏发散思维的空间。这种教学仍然是一种典型的 “讲-听-记” 模式, 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很难有效地开展。 这种“满堂灌” 的方式在当前网络的普及下,已经十分窘迫,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大量基础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更需要在课堂上补充的是对知识本身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充分解读。通过跨学科知识的培养,才能启发学生真正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二、跨学科教学理念的内涵

 

跨学科教学的理念来源于学习中知识的统一性,跨学科学习的最基本定义是由英国科学家汉佛莱在1981年提出的。他认为知识在生活中本身就是联系起来的,尤其是涉及到人文、自然等学科,生活中某些问题都是因学科而被打破,实质上他们仍然是统一的。

 

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美国学者舒梅克在1989年提出了跨学科教学的定义,他认为各个课程之间是存在一定有意义的联系,需要将他们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他所建立的基础是认为知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整体,并且相互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

 

德国各州也在极力推广跨学科教学,伴随社会知识结构的转变,在工业化社会向科学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过程中,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使得学科界限日益模糊,对于任何一个专门问题的解决,都不是依赖某一专一学科知识可以解决。在探讨刑法的机能时,人们开始认识到刑法在规范重塑上的机能,近几年刑法修正案的密集出台,例如危险驾驶罪的增设等,都是直接关涉民生的犯罪。但对于这些犯罪的惩罚和认定却并非单纯根据法条就可以深刻理解。专业人员必须跨越学科的限制去思考合作的可能性 , 并且能够与其他领域专业人展开沟通。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 , 展开对所指向的共同课题进行研究。

 

因此,从 20世纪90 年代中期起 , 德国就倡导在小学、初中和高中 , 实行跨学科的整合性开放教学。尤其是在各州最近相继出台的教学大纲中, 对此种教学方式进行了明确规定和进一步强调。 跨学科知识的教学,是一个整体大于部分的模式,强调知识本来内在的联系。从对社会产生的效果来看, 多学科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社会问题展开多维思考,在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角度更为直接,而且经过整合的知识,增加了知识的密集度和丰富程度,提高了知识的全面性和本来性,深化了教学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再次整合重组, 使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较好地统一在一起。

 

相对于其他部门法学,《刑法》规范的是国家的惩罚权,要解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最为严重的问题。传统刑法学教学只局限于刑法学基础理论,未充分重视与《刑法》相关学科知识的铺垫和积累,使得《刑法》在教学上内容有所欠缺,难以全面落实既定的培养目标。从广义的角度讲,首先,刑法法学的内容涉及政治学、伦理学,包括政治哲学、道德哲学、诉讼法学、民商、经济学等。因为法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密不可分,尤其是作为公法之一的《刑法》,因该学科的核心是对国家权力的限制以及对公民权的保障。

 

传统的《刑法》教学没有注意到传授与刑法学相关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犯罪构成与分则条文的讲授,而忽视了经济学、社会学在刑法学中的相关性介绍,这种情况下,对某些刑法原理的介绍也只能是片面的不够深入。相反,如果可以融入多学科知识,从诉讼法层面去了解证据证明问题,就更容易理解刑法在罪名上为什么会存在“持有”型犯罪,这正是为了避免证明困难。这样能使得《刑法》教学知识更为丰富、立论更加科学、论证更加深入,学生把握《刑法》基本原则和犯罪论以及刑罚论原理。

 

三、刑法跨学科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从其他国家的教学实践来看,以美国“国家教育进程项目”的研究结果来看,当学生以单学科的形式学习基础知识时,他 们在思考和推理过程中并不能有效地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多学科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展开学习与思考,在跨学科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设计与实践:

 

(一)虽然从字面来看,跨学科是一种知识的交融

 

但这种交融并非笼统的或者宏观的交叉,而是需要考虑学科的特殊性。以刑法来说,在刑法教学中,刑法的内容可以分为刑法总论和刑法分论。而刑法总论涉及犯罪和刑罚的哲学命题,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什么样的行为可以惩罚。这些都并非刑法本身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借助人类学、伦理学以及哲学的知识进行深入剖析。客观上,从古典刑法学到现代刑法学的发展正是伴随实证科学的兴起,依赖于生物学和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的知识,人们改变了传统刑法惩罚观念,关注到社会防卫的层面。刑法分论主要涉及各种类型犯罪,比如侵犯财产犯罪,这些财产法益并非刑法保护的专属,在民法上以及经济法上也有保护的空间,这时如何理解不同法律之间的联系,就成为关键。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理解不同部门法在保护界限上的设置,民法主要是为了弥补损失,而刑法却是为了保障秩序。

 

(二)跨学科教学注重学科过渡性

 

这种过渡性主要体现在学科语言的过渡,例如,刑法中的“占有”与民法中的“占有”两个概念。教师在教学时需要事先向学生解释“占有”在两个学科中的含义,并在两个概念间建立适当的联系,同时说明两个学科中“占有”概念的不同点和相同点。通过这种概念的转换,学生认清两者之间的差别与联系,从而获得提高。这种方式强调教学综合性,社会学科的知识本身并非相互隔离,跨学科教学的实施是为了便于那些从单一学科角度无法深入分析问题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在面对具体问题时,需要多学科视角来具体分析。对于刑法学来说,在面对具体的案例中,学生能清楚地把握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共同语言,从而更好地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发挥学科整合的作用。

 

(三)在跨学科教学的实践中应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不同领域的知识,通过真实情境中对问题的解决与理解建构学科间的异同,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跨学科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不同,它是多学科的整合,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实践教学中,我们经常使用的有“模拟法庭”、“录像观摩”、“法律诊所”。为了弥补传统案例教学的缺憾,避免知识壁垒的产生,在实践课的开展中要增加案例的“社会化”,要具有真声的生活型,即不局限于在传统法学课程讲授中加入案例讨论与分析,而是突破性地把“案例课”作为一门独立的实践课程提出来,在实际教学中选定了民法、商法、专利法、商标法、合同法等几门课程知识加入刑法案例的探讨,实行了全程的案例教学法。这时要注意注意教学案例的时效性。 一般社会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呼格案件、三鹿奶粉事件等,这些刑事案件背后涉及到更多社会问题和制度涉及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努力解决社会问题。

 

此外,教学本身是教与学的过程,也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前准备要给学生准备充分的多学科知识,要求学生进行课前对该学科基本知识的掌握,并对与本节课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复习。在教学中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展开讨论,而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尊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角度。对于学生这种积极思维的结果,教师应注意予以保护和鼓励。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法学教育跨学科多元模式

[作者简介]包姝妹(1978-),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航空法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王凤珍(1964-),女,吉林洮南人,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刑法学。(天津3003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88-02

一、民航院校法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在民航领域,目前我国专门的航空类院校中只有中国民航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置了专门的法学院。但这几家民航类院校的法学通常没有将学校的民航专业与法学相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民航领域中对于专业方面法律知识运用的需求,不能很好的解决民航资本运营、民航市场与调控监管等方面的各类法律问题。面对这样的困境,民航院校的法学专业更应该利用自身的行业院校优势和特色,进行跨学科多元化的法学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应民航实务的多元化复合型法律人才。

二、民航特色与法学结合的跨学科多元化教育改革

民航类院校法学教育的跨学科多元化模式改革就是将法学与其他学科,如航空运输经济与管理、航空工程学、航空自动化等学科专业进行交叉融合,实现跨学科的联合授课。通过多个学科专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借助院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和合作培养体系,民航类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具有民航系统性知识以及法学专业知识,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扎实的法学基本功,实现民航领域中的法律功效。

(一)跨学科多元化教学模式

目前各国在进行跨学科多元化教育改革上经常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主辅修复合型模式”,简称主辅修模式。即学生以一个学科专业为主修学科,以另一个学科专业作为辅修学科。主修和辅修的专业课程经考核合格,达到国家、学校有关规定要求即可在毕业时获主修学科专业的毕业证、学位证与辅修学科专业证书,或者获主辅修毕业文凭与主修学科专业的学位证。学生成为掌握两个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主辅修复合型跨学科人才。

2.学际型模式。“学际”就是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联系的边际,主要通过学校的选课制度进行。学院之间设置合理的课程选项,允许不同学院的学生进行跨学科之间的学习。除此之外还有双主修制模式和第二学士学位制度模式。基于民航类院校的现实情况,可采纳主辅修模式或学际型模式。如中国民航大学空中交通管理学院推行的学际型“四加一”课程,允许法学院的学生通过选拔考试进入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学习相关民航交通运输课程,将空中交通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法律纠纷问题与法学理论知识融合。

(二)制定符合多元化教学改革要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

为了配合民航类院校法学教育跨学科多元化教学需求,各院校还应当立足自身特点,制定具有民航特色的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

1.培养目标。立足民航服务界,结合民航院校特色和优势,注重强化航空法和民航法律实务基本技能训练的学习,培养系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知民航运输业务知识的复合型学生。

2.教学理念。民航类院校以工程专业为主,以中国民航大学为例,设有航空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航空自动化学院等。在这样的学校开设法学院,要发挥资源优势,把握特色发展法学教育就应开展CDIO理念下的法学教育。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CDIO理念下民航类院校法学专业的跨学科多元化改革主要包含下列四个方面:(1)C——构思。即将工程理念下的民航院校法学教学进行全盘构思,搭建内容结构。(2)D——设计。即根据各民航院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精心设计法学教学改革,实行项目化实践教学。(3)I——实现。即将法学专业教育与民航特色教育涉及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融为一体,按照多元化跨学科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要求贯穿在教学行为中。(4)O——运作。即通过具体实践操作将上述构思和设计转变为学生个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使项目化教学的效果变成学生以后工作就业中受益的知识或能力。

具体而言:(1)从学校角度,就是将学生的学习、就业,教师的培训以及学校的发展整合起来。(2)从管理者的角度,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习场所、为教师提供适合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并为教师提供适当的民航行政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法律部门挂职锻炼的机会,从而寻求符合学校发展的特色法学教育。(3)从教师角度而言,就是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体现工程教育的方式方法,与民航业界的专家人员进行法律科研和教学项目的合作,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进行研究开发。(4)从学生角度而言,CDIO法学教育理念下的学生必须具备民航与法律的基础知识、个人分析解决案例的专业知识与推理能力、团队合作与人际沟通表达能力以及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四个层面。

3.课程设置。依据民航院校的不同特色和优势开设不同方向的课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优势不同,发展方向各异,因此课程应依据各校的特色和发展目标来设置。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第一,基础理论课程。16门法学基础课:法理学、宪法、中国法制史、刑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商法概论、知识产权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法、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

第二,专业特色课程。各院校应根据本校特色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法学人才。如中国民航大学民航学科齐全,包括空中交通管理、航空安全航空电子等,所以法学专业可以重点将涉及航空公司法、航空运输法、航空保安法航空电子服务平台的法律以及民航行政课程作为其重点内容;而北航和南航是以我国航空航天、宇航、信息化等高端科技专业为其主要特色,故在法学教学方面可结合相关的国际法、知识产权法,以外层空间法、国际航空法、航空航天知识产权法为特色课程。

第三,实践技能课程。主要包括民航案例演析和民航法律实务两大类。民航法律实务主要包括模拟法庭、法院实习及选派学生到民航实务部门实习,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帮助将学生所学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实践。

4.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法律理论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以理论教学为基础,辅以案例教学、实地教学、课堂讨论等多元教学方法。在现代化多功能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仿真模拟实验室进行授课,穿插案例,由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设计制造、仿真、模拟案例研究。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辩论、演示、提问、学习后反馈能够在现场充分领会航空法的内容。除此之外,考虑到民航特色,需要聘请民航业界的专业人士,如民航法律师、民航法务部门和各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兼职授课、举办讲座,结合各自的实践经验和研究优势选择自己熟悉的部分与学生进行讨论。

5.构建法学跨学科多元化教育模式的考核与绩效评价机制。教学考核改革传统的闭卷考试方法,对于实行跨学科法学教育的学生,应结合所跨学科专业的特点、难易程度等方面灵活处理。因为不同专业学生,理解法学知识内容的能力和角度不同,一律采取统一的方式考核太过单一,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衡量学生的专业知识。具体考核标准如表所示。

法学跨学科多元化改革是将管理学、经济学、民航工程、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等学科知识引入商法学、经济法学、工程法学、刑法学以及其他部门法学的教学当中,从整体上构建法学教育的立体多元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复杂,需要教师、学生和院校的整体配合,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因此它的实施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制度以及对应的绩效考核方法,既便于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也便于对教师的资格能力进行考核,同时也是对学校改革措施的一个评价。

三、总结

通过上述改革措施,将空管、航空工程、航空自动化等多个航空专业学科与法学融会贯通,形成以航空法为中心,涵盖民航安全法律、民航电子服务法律等鲜明民航特色的法律学科。这样民航类院校不仅可以培养兼具法律与民航专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法学学生,提高其在社会中的创造性、适应性以及自身的就业能力与竞争能力,同时也可以构建行业院校独具特色的办学方针,落实“文理交叉、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民航系统从业人员的综合法律素质。

[参考文献]

[1]郑群.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构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2]郑世保.工科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目标的定位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3]王永全,金惠芳,刘琴.关于“计算机”与“法律”复合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和培养途径的探讨[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1).

[4]黄锡生,陈德敏,曾,等.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教学改革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5]冯秋燕.文理交叉背景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6]陈莉.高等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7(1).

[7]饶艾,李永泉.利用工科优势培养复合型法学人才——21世纪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1(12).

[8]史卫民.经济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2).

[9]陈文琼.论高校法学教育的跨学科多元模式[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4).

[10]李善寿.CDIO工程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实施方法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范文第4篇

>> 学科文化融合视角下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视角下高校跨学科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探析 “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模式探索 浅谈项目式学习下的教师跨学科教研策略 试论地方高校跨学科教育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课堂教育视角下高职学生社会融入能力分析 校企合作视域下的高职酒店英语跨学科合作教学研究 浅析将工匠精神融入当代高职教育培养 跨学科视野下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跨学科视野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思路再探讨 跨学科视角下研究领域的发展状态分析 跨学科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研究 跨学科视角下高中历史教学讨论 高职订单式培养模式中融入关键能力培养探析 协同创新理念下的研究生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研究 略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 论小学语文教师多元化\开放式\跨学科教学的素质培养 基于校企合作的“融入式”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刘春.跨学科视角的教育管理学探视[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3]祝洪章,等.“融入式”创业教育模式发展探析――基于案例分析[J].北方经贸,2011(12):132-134.

[4]管德明,姬玉明.基于专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高职创业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87-89.

[5]熊飞,邱菀华.中美两国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74-76.

[6]Pretorius M.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wo models for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C]. Unpublished paper obtained from the internet, 2010-02-19.

[7]KATZJ A. The chronology and intellectual trajectory of Americ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1876-1999[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3,18(2):283-300.

[8]李良智,等.创业管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 专业知识 融合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49-03

一、问题的提出

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数学教育对工科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及应用能力提高、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高等数学是工科类高职院校必开的重要基础课程。

目前工科类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数学教学与专业课程内容没能有机地融合、数学知识无法在专业课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工具作用、数学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不利于高职培养目标实现和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基础知识及数学应用能力不足以支撑学生们的继续教育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实践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新时期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已日渐显现。

为此,我们应根据新时期高职教育的特点,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深度融合专业知识内容,大力改革数学教育现有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以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新时期高职的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为提高和促进高职数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具体策略和有益的思路。

二、建筑类高职数学教育现状分析

建筑类高职的专业培养计划中把高等数学列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是广西示范性高职院校,其几乎所有的专业都开设了高等数学课程,如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路桥工程、房地产开发等专业。目前建筑类高职教育对数学教育的要求出现新的特点。一是随着“2+1”教学模式的实施和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数学课程学时锐减,同时专业学习对数学应用能力需求却更高。二是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完善,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数学工具应用能力、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对数学课程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由于当前的高职数学还不能完全摆脱系统化课程模式的影响,建筑类高职数学教育的培养效果远远不能满足专业需求,这不仅使学生产生“数学与所学专业脱节,学了也没用”的想法,也是数学课时遭到“砍了再砍”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建筑类高职还存在诸如学生的数学基础及学习能力较差、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落后、数学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等问题。

进行数学课程改革,应精选符合各专业要求的教学内容,以专业案例引出概念及进行数学应用,以项目引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将专业实际应用中的数学知识纳入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使数学课与专业课融合,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

三、数学与专业知识融合的教学改革探索

(一)改革目标定位

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应以先进的高职教育思想为载体,以学生的认知驱动、能力驱动、发展驱动为出发点,打造高素质应用型、创造型的高职人才,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用数学知识服务学习、生活、工作”的良好习惯。课程改革后,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探索思考和实践应用”的空间。

(二)教学内容整合改革

导致课堂教学枯燥、缺乏新鲜感、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设置。因此必须对目前的数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将专业知识融合到数学的教学当中。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建筑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许多建筑工程(技术)问题归根结底是数学问题。数学融合专业知识,可以让数学教师真正了解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及时修正课堂教学的漏洞,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数学融合专业知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极大地提高数学的教学效果。

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我们将该专业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3大模块。

1.数学基础模块:包括一元微积分学基础,向量与空间几何初步,线性代数初步,概率及数理统计基础,线性规划基础等。该模块是为了满足和保证专业课对数学的基本要求而设定的,该模块可使学生了解数学的最基础知识,学得一定的数学思维,掌握建筑工程实践中最需要的数学工具,并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基础。

2.数学应用模块:该内容主要包括数学基础理论在建筑专业中的应用和相关案例、数学建模基本理论方法及应用案例、数学软件的使用及案例等。例如应用定积分求大跨度屋架腹杆长度、抛物弧形墙面面积,曲率及曲率半径的专业应用,线性规划在土方调配中的数学建模应用,Mathematica软件中的矩阵运算及其应用等。该模块第一部分为所有专业通用的应用内容,第二部分则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设置不同的应用内容,具体由数学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研讨确定。在设置应用模块时应广泛吸收专业老师和一线企业的工程师参与。

3.素质拓展模块:包括数学与思维发展、数学对世界观的影响、知名建筑中的数学原理、建筑中的数学美学、数学文化的幽默娱乐功能等,该模块的教学不单列进行而是穿插融入前两个模块的教学当中。例如在介绍定积分在拱桥等拱形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时,穿插介绍世界著名的拱形建筑设计美学理念等内容。该模块的学习,重在增强数学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增强学生数学思维观和数学应用观,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重要的思想、方法和语言。

(三)更新教学方法

1.采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打破过去“满堂灌”数学知识的教学模式,以行动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建立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及动手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学习方法传授并举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发掘数学能力,归纳解题思路,强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2.淡化运算技巧,强化数学方法、结论应用、软件使用。建筑类专业课程中的计算是不太复杂的,专业上的应用也不需要太多的数学运算技巧而更多的是借助于数学的方法、思维和结论。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淡化运算的技巧,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数学方法、数学结论应用、数学软件使用。我们在教学中介绍基本的运算之后马上向学生介绍常用的数学软件的应用,例如,建筑结构常用到矩阵工具,我们在介绍完矩阵的运算后,则马上介绍Mathematica软件中的矩阵运算及其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使学生及时掌握先进的数学计算工具,提高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用为主,突显数学在专业中的“有用”。数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在于其对学专业知识“有用”。数学有用了,学生也就感觉到数学学习重要了。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熟悉专业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将专业知识融入数学教学,结合专业实际问题精心设计一些有适当难度的题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实现数学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交融,满足学生的实用需求。例如讲授“导数与微分”,在建筑力学中常需考虑如何选择矩形截面梁的宽和高以保证达到抗弯刚度最大的问题,这是一个导数的应用问题,为此在介绍导数的应用时可引入该例子。定积分在建筑工程中应用也非常广泛,例如工程预算中需要计算鹅蛋型异型屋面面积、抛物型曲面墙体面积、大跨度屋架腹杆的长度等特殊结构部位的工程量,而这些都没有现行的公式套用,而用定积分就可以较圆满地解决这些问题。又如工程测量很多问题需要用到正、余弦定理,建筑施工中很多问题需要用到线性规划知识;建筑结构中很多问题需要用到数学建模及矩阵知识等,这些例子都成了我们进行数学与专业融合教学中的案例。

(四)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本课程评价体系推行理论、应用技能双考核制度,注重过程考核。只有理论、应用技能考核都通过了,该门课程才合格。应用技能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不仅考核最后成果的质量,同时考核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类能力。如“土方调配数学建模”的应用技能小组考核中,除了对“数学建模论文报告、案例工程土方调配方案”等成果进行评价外,还要对小组成员完成任务时的工作态度、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资料查询能力、团队协作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

四、数学与专业知识融合的教学改革给数学教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数学与专业融合的教学改革过程是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过程,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为主体参与的过程,因此需要“数学老师专业化”。数学老师需要了解和熟悉专业课程知识,提高跨学科专业水平和数学融合专业教学的能力。这是高职数学老师提高跨学科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的一次机遇,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了挑战。

(一)数学教师要学习了解专业知识、参与专业课程设计

数学教学深度融合专业教育,需要数学老师熟悉专业课程的大纲设计、专业课程基础内容和发展方向,了解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在数学教学中,数学与专业将成为老师和学生的共同语言和探讨话题,老师和学生还可以进一步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探讨互动。如此的数学教学将是丰富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营造和创设数学与专业融合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情景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也会激发学生们发现问题、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笔者凭借数学和结构工程双专业高职称的特长,成了能同时上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多面手,履职以来,先后在学院上三门基础课和三门专业课,教学中结合工程实例将专业课与数学课融会贯通,给学生讲授,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数学教师需参加专业进修培训,提高跨学科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数学与专业知识互相渗透融合的教学改革将促使“数学老师专业化”,促使数学老师学习和进修专业领域基础知识及新理论。根据数学老师的工作特点,我们可以通过组织脱岗专业进修培训、假期专业进修培训、专业课题联合研究、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到兄弟院校进修学习等形式,为数学老师提供跨学科、跨专业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平台,促使数学教师对专业学科领域有(下转第53页)(上接第50页)足够的了解和研究,在传统的数学教育教学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才能做到数学教学与专业的融合和渗透,创设出数学知识在专业中的应用情景,拓展学生们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改革的效果

通过探索和实践,我们进行的数学与专业融合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具体体现在:

采用模块化教学,专业任务引导,数学与专业渗透融合,教学富有应用性、实用性及趣味性,促进了学生将数学与专业学习结合的良性互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教师是帮助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学生更多时候是主动思考、探索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培养了实践技能和终身学习能力。

考核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避免了单一理论考试定成绩的弊端。这种学习与考核形式,使学生每一次课都得到成就感的体验,激励了学生不断探索进步。

教学双方共同提高。数学教学融合专业知识,促使教师自觉进修专业知识、下企业沟通锻炼,数学教师的跨学科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学会了根据任务查阅或获取相关资料,培养了终身学习能力。

经统计分析,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0和2011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比较:高等数学与数学建模两门课程考核的及格率、平均分,专业课程学习成绩及格率及各类职业上岗证考证通过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初次就业率2006~2011年连续6年均在98%以上。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本课程的数学与专业融合教学改革是成功的,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周玮.融数学实验于高职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0(6)

[2]冯兰军.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研究[J].内江科技,2009(3)

[3]姜晓明.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6(9)

【项目课题】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1JGB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