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学科教学的内涵

跨学科教学的内涵

跨学科教学的内涵

跨学科教学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跨文化;英美文学;教育

随着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国际沟通频率的增加,国家之间就彼此的文化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给英语学习者以及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环境下,如何做好跨文化视域下的教育工作,将直接决定整体教育质量。对于相关专业的教育者而言,应当充分结合英美文学教育生态模式的构建,来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而为高校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和机遇。

一、跨文化与英美文学教育发展的联系

在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科目,对于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更加直接了解文化的内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跨文化视域下的英美文学教育中,可以适度加入很多其他地区的文化要素,使得学生逐步构建起对于不同文化的认知以及相关的情感能力[1]。同时,跨文化视域下开展英美文学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鼓励学生学习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跨文化视域下,英美文学教育不是单纯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在此基础上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英美文学的科目可以鲜明地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以及各个国家的文化内涵,这是对人类自身文化思想的描述以及反馈。此外,在英美文学课程学习中,学生的跨文化教育可以得到有效培养,解决传统授课中存在的各类限制。因此,在跨文化视域背景下,提升英美文学教育质量十分重要。

二、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沟通语言是文化的表现载体,可以对文化进行有效描述。结合文化可以了解语言的具体内涵,因此,英美文学教育需要对英美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但是,在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育中,教学观念相对比较老旧,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文化沟通平台。因此,这对于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是不利的,也无法帮助学生更加直接、准确地体会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对比,这对于实际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文化传播需要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所以在这方面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和调整,结合文化之间的比较来进行有效分析。

(二)语言训练与文化内涵不相配在新时期,文化发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文化内涵方面,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在传播领域,都需要结合新文化所提出的各项内容,做好相应的工作,这也是时展对于教育工作改革提出的具体要求。所以,在实际的高校教育中,很多教师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无法及时转变观念。教育模式比较老旧。因此,在语言训练过程中无法凸显时代的内涵,也无法满足文化内涵的要求,这就导致众多教育目标无法实现。

(三)英美文学教育缺乏系统性当前,英美文学整体教育缺乏系统性。众所周知,跨文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人员配合、知识配合,也需要构建符合教学实际的体系。结合笔者的实际研究来看,很多教师在讲解英美文学时,都有明确的教学任务,但是重点还是放在词汇、语法、结构等内容的讲解上,这确实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但是在文化传播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此外,在具体的教学考评中,也缺乏与文化内涵紧密结合的要素。尽管从调查中得知,一些高校认识到英美文化教学中跨文化的重要性,但是仍然没有针对性的考核。在部分跨文化教学课程中,重视跨文化的理论内容,但是缺乏有效的实践,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跨文化视域下英美文学教育生态模式构建的策略

在跨文化视域下,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育生态模式的构建可以结合上述问题和时代的发展来进行。为了做好相关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跨文化意识在英美文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真正发挥出它的价值,就要以学生作为主体,以文化作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包括专业技术能力,也包括交际能力。首先在教育中应当将跨文化意识作为根本的培养目标,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上来。跨文化意识的凸显相对比较抽象,所以需要结合文化知识储备和文化载体来使学生深刻了解文化的现象、特征[2]。其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需要加入文化元素,使得文化和教育内容能够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表达和沟通的价值,进而主动投入到相关的文化研究和英语学习中去。

(二)引导学生了解英美文化内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英美文化的内涵。文化学习是系统性的,必须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将语言和文化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巧,从而提高文化素养。在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育中,可以采取有效引导的方式,比如在教授《傲慢与偏见》时,教师不仅要重点讲解语言的使用特点,也要帮助学生去探究这类特点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以此作为突破点去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时代情景、内容、主题、人物、思想等,从而挖掘文章中所蕴含的继承法则、女性权利、婚姻思考等深层次文化内容。

(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在跨文化视域下,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深化英美文学教育。很多文化元素较为抽象,因此在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来做好相关的教学工作,使得教学手段得到丰富的同时,也帮助学生直观体会到文化的相关要素。比如,在讲解《简爱》时,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将一些网络名人对这部作品的点评展示给学生,这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很有帮助。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相关科目的系统讲解要求得到落实。

跨学科教学的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2017年初颁布的《大学外语教学指南》中,又一次清楚地表述了跨文化教育是大学外语的重要任务之一,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提出了其实现途径与方式:基础级别以隐性教学为主要形式,适当导入一定的中外文化知识,也可独立开设课程;提高级别开设文化类和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可以看得出来,指南一方面高度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设想通过相关课程来实现目标。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丰富内涵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各类人才必备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很多,而且内涵也不断丰富和发展。因为文化是一个高度复杂、飘忽、多层次的概念,相互包含,相互重叠。事实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还随着未来的目的和社会发展与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要素颇多:态度、价值观,对社会群体及其产品和习俗、社会交往的一般过程的知识,理解和解释目标语信息或事件并与母语建立对应联系的能力,发现或互动的技能、获取一种文化和文化习俗的新知识以及在实时的环境中运用知识、态度和技能的能力,批判性评价的能力;能力多达9种。跨文化意识的获取、调整视角、文化知识、自我表达、语言能力、情感控制、对待文化差异时控制情感和态度、不急于下结论、自我效能和自信心。该定义意味着语言只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媒介之一,而体现媒介各种各样;而且跨文化交际能力涵盖许多不同维度的能力:认知的、社会的、情感的、心理的、语言的、交际策略的等等。

二.大学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

大学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可以尝试以下四点:一是明确大学外语教师跨文化教学理念;二是组织教师参加跨文化培训;三是教师在跨文化教学课堂上注重语言与文化的结合;四是教师创设课外模拟真实跨文化学习环境。

首先,大学外语教师跨文化教学理念有待加强。中国在外语教学研究方面,对跨文化教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外语教师需要西方文化体验,需要系统的跨文化知识,需要跨文化教学意识。学校应该避免教师教学理念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防止过于注重语言形式教学方式。因此,学校应该把加强外语教师跨文化教学理念放在首要位置,给大学外语教师提供广阔的跨文化交流实践机会。

其次,组织大学外语教师参加跨文化培训。当前教师跨文化培训方式诸多,参加跨文化培训,有利于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的提高。不少大学外语教师对跨文化教学存在心理压力,缺乏自信心,教师参加跨文化培训可有效改善这些教学困境。教师可以在参加培训后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促进外语语言文化知识学习向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转变。

第三,教师在跨文化教学课堂上注重语言与文化的结合。教师在跨文化教学课堂上适当在外语文章和外语会话中进行文化背景分析,把跨文化教学融入听、说、读、写、译五项外语基本语言技能的教学培养和日常训练中。外语会话要注重分析交际策略和交际风格背后的文化影响因素。对于外语语篇修辞方面,教师应该从外语国家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西方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与语篇的密切关系。外语词汇蕴涵丰富的文化意义,使学生在提高听说能力过程中体会中西不同的文化差异。

最后,大学外语教师可以创设课外模拟真实跨文化学习环境。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开辟第二n堂,营造真实的跨文化语境。第二课堂应该时间和空间都要有灵活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体验文化与语言的结合,例如增加西方文学作品阅读量。教师在开辟第二课堂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便利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设备,引导学生在有图有声教学中感受和体验西方异国文化。

三.结语

总之,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个或多个文化环境中能够根据具体不同的交际对象,以一种包容、开放、友好的态度,灵活应对,恰当有效地进行交流的能力。因此在注重语言教学本身的同时,应注重非语言行为对交流的重要性,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不同文化体系的碰撞与融合,以丰富的知识积淀去观察世界。

参考文献

1.郭拴宁,浅议英汉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新课程学习(中),2011(06)

2.张迎燕,张强,中华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出国与就业2011(14)

3.张丽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9)

跨学科教学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教学措施;具体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2-021-2

一、问题与探索

只有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学习者才能积极正确地对单词的意、形、义进行推敲和思考。要提高学生对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必须树立文化意识,注重传授必要的文化知识,如英美文化背景、风俗和习惯等,使语言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容易理解掌握和接受。例如,自从17世纪初荷兰人把中国的茶叶介绍到了欧洲,茶就逐渐成为英国传统大众化饮料,自然也就引发出不少习语。英国人酷爱喝茶,因此“一杯茶”(cup of tea)就不仅仅是用来解渴的饮料,而喻指“令人喜爱的东西”。Jazz isnt my cup of tea—I prefer classical music.(我不喜欢爵士乐,我喜欢古典音乐。) 除了茶,面包和牛油是西方人的主食,没有了这两样东西,他们就活不成了。所以bread and butter就转义成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的“谋生之道”。

2.重视英汉词汇文化内涵对比。英汉文化的差异体现在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进行英汉文化对比是一种生动、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理解英语文化习语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对重要词汇的文化背景进行必要的解释,并且与汉语进行比较,要求学生记忆一些与汉语内涵和外延不同的英语词汇。英语和汉语中的某些词语,其概念意义表面上似乎对应,但它们在指称的范围、表达的程度和隐含的褒贬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英语的“people”和汉语的“人民”在概念意义上就有差异。英语的“people”只是指人的数量的多少,而汉语的“人民”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

3.正确区分字面意义和涵义。词的涵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意义。从这个定义的解释看,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涵义。不了解词汇涵义会使正常交际受阻,会闹了笑话而不自知或引起谈话者的一方或双方不快。例如:(1)英语中green with envy是什么意思?人们忌妒或羡慕时脸色真的变绿或发青吗?(2)英语中说Patti was in blue mood;Patti(保尔)是什么情绪?高兴、激动、悲哀,还是什么?在上列两句中,green(绿)和blue(兰)都不是指颜色,两个词都有别的意思——某种文化方面的联想——从字面上看这种意思不明显。在词典上,green这个词有“(脸色)变绿”的意思,但green with envy是个固定词组,不过表示“十分妒忌”而已。blue这个词与mood之类的词连用表现某种情绪时,表示“沮丧的”、“忧郁的”,例2之意为“保尔情绪低落”。以上两个例子就涉及词的字面意义和联想内涵意义,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理解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时,遇到的障碍并非语言知识造成,而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所以只有对中英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使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领会到词的涵义,并能正确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交际,才能真正达到词汇学习的目的。

4.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现行的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5.密切关注英语词汇的新变化。现代生活日新月异,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事物、新现象也不断涌现,促进了语言本身的发展变化。据统计,互联网上每天大约要诞生50多个新生词。若想掌握英语单词,跟上英语词汇本身的快速膨胀,就不能不了解英语词汇的起源、词族的逻辑发展、造词的思维方式、词汇应用的科学文化背景以及现代英语词汇的构成法则。随着现代英语的发展新词汇、新的表达法不断出现,旧词新义也更为普遍。这些词汇是一国文化的侧面反映。我们应该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这些词汇上,以便更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

6.结合教材,适时渗入。由于目前中学英语中学中,学校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我们要将教材中那些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典型实例挖掘出来,结合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来进行语言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例如,在教Christmas Day 一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与圣诞节有关的资料,如圣诞节的由来、圣诞礼物等,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这一重大传统节日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感受一下圣诞节的狂欢和节日里热烈的气氛,同时也可以与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作比较。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掌握和圣诞节有关的一系列词汇。

7.插入时事新闻,拓展文化视野。随着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与各国的交流的不断加强,交流中碰到的文化摩擦不断出现,而切实了解世界上所发生的大事成为跨文化交流所迈出的第一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着插入时事新闻,让学生课后通过阅读报刊、看电视新闻、上网查找各种资料等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然后在课堂上一起讨论。讨论给学生提供了集体活动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表现欲。学生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从中获取了完整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南京青奥会的即将举办,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

二、教学建议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汇的同时,掌握交际策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需要科学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渗透文化资源,拓展文化学习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牛津英语》教材中的原有文化内容,渗透相关文化信息,使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得以实现。

1.语境教学法。因为缺乏真实具体的语言环境,我国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调控的课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营造一种浓郁的具有西方文化氛围的环境。牛津英语8AUnit3 主要是介绍世界各国名胜古迹。在学习这一单元的一段时间里,教师可以在教室四周贴上富有各国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气息的图画。如:英国大本钟、悉尼歌剧院、美国自由女神像,以便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而且更好地让学生理解places of interest from all over the world这一词组的含义。

2.对照比较法。英语词汇文化内涵颇为浓厚,英语中有的词,汉语中没有在概念意义方面有相对应的词汇,即所谓的“词汇空缺”(1exical gaps)。像(KFC)肯德基、(Macdonald)麦当劳 hotdog (热狗),pudding(布丁)等都属于汉语没有其对应词这类情况。在英语教学中,对这类“词汇空缺”的词汇的教学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这类词语,教师可采取用英语释义的方法,详细地说明和解释它们在英语中所表达的意义和使用情况;使学生们对这类词语的概念意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为他们在语言交际中真正掌握和使用好这类词语打下基础。此外,采用英语释义的方法教授这类词语还可以使学生们在英语词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长有关英语国家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

通过对照比较,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化,更清楚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避免语用失误。比如,黄色(yellow)在中国文化里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色情,人们常说“黄袍加身”、“黄色书刊”等,但在美国,yellow没有这种特定的内涵,人们常用蓝色(blue)来指代色情(如a blue movie)。

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历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方法,把它用在跨文化教学上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效果。将抽象的文化差异知识置于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中,借助于或真实或风趣的案例中,介绍词汇所包含的文化.很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很多英语教师引用过与汉语文化中表示谦虚时常用的“哪里哪里”相关的这个“非常案例”。案例情节如下:有一位高级领导携夫人到国外访问.自然有翻译人员随行。当老外夸赞领导夫人的美貌时,不假思索的翻译将领导的谦虚之词“哪里哪里”直接译成“where and where”。老外的回答是“Every where.(浑身上下那儿都美)”因为不明就里的老外还以为人家等他夸夸夫人什么部位美呢! 结果使的那位领导非常尴尬。还有,有一留学生在国外,听到有人喊Look out!立刻把头伸到窗外,结果遭遇到被泼一盆脏水。虽无处可查这些案例的出处来源,但不失为经典跨文化冲突教学案例。其中的文化冲突造成的恶果足以提醒学生们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足以鞭策英语学习者从字词所含的点滴文化信息着眼。

4.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在当今计算机网络时代,我们不妨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展示具有典型的跨文化内涵的视频材料,借此或直接导入,或进行对比分析,或分组讨论等等。这种学习者亲身浸入西方文化的学习所带来的效果是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词汇教学中,将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具体操作方法很多,不同教师采用的方法不同。在此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方法将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其根本目的不在于传授零散的文化信息,而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帮助他们树立跨文化交流的意识,提高实际交流能力。

5.专门讲解法。当谈到历史剧、文学小说的作品时,教师需要对人物的刻画、背景及性格的描写,进行专门讲解,否则学生不了解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很难准确体会故事中主人翁心理变化过程。

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英语词汇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学中应善于揭示词汇的文化特征,进行英语词汇和跨文化的对比,使学生在词汇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赵秀平,孙洁滨.浅析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C].社会科学论坛,2007.

跨学科教学的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差异

一、我国词汇教学的现状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研究表明,外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教学的效果:包括学生词汇学习策略、词汇运用能力以及词汇量的掌握。因此,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在我国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教师的难点,词汇教学现状也不尽如人意。我国大部分教师,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教师,对英语词汇的教学还是处于传统理念和传统模式之下,也就是说词汇教学就是领读、理解表面意思,然后再给出几个例句。这种传统的教学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因为只有在理解词汇的表面意思的基础上还搞清它的文化内涵,这样在实际交流中才不会形成障碍,才不会犯错误,要改变词汇教学模式为领读、理解表面意思、介绍文化内涵,然后再给出例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领悟词汇的四个维度,也就是词汇知识的广度、词汇知识的深度、词汇知识运用的精确度和词汇知识运用的自动化程度,才不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闹出笑话。

二、词汇教学科学合理的方法

1.教师要树立传授文化意识的理念

教师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必须树立传授文化意识的理念,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背景、风俗和习惯,为语言赋予文化内涵,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和接受。

2.采用直接介绍法

我国的学生学习英语缺乏真实具体的语言环境,他们英语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调控的课堂。基于这种情况,教师适合通过直接介绍法把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讲解给学生听,这是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二者结合最常用最便捷的方法之一。尤其可以把中国的春节与西方国家的圣诞节进行比较,在教室里尽量给学生营造一种浓郁的具有西方文化氛围的环境。以便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这样,通过直接介绍法并且营造真实语境,既增加了学生词汇学习的趣味性,又介绍了西方文化知识,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形成。

3.运用对照比较法

对照比较法是英语词汇教学中传授文化意识的另一种常用方法,因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由于中西方文化间存在差异,在中英两种语言里常常很难找到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要彻底理解语言就必须了解词语所包含的文化。说英语和汉语中的某些词语,其概念意义表面上似乎对应,但它们在指称的范围、表达的程度和隐含的褒贬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

4.借用多媒体教学法

当今社会是一个计算机网络的时代,在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时借用多媒体教学法,让所讲的内容生动形象地以视频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沉浸在西方文化的氛围之中,这种学习方式会起到积极有效的效果。其根本目的就是在培养学生对英语词汇中文化知识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帮助他们树立跨文化交流的意识,提高实际交流能力。

三、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 Leech ,1981)在其《Semantics》一书中提出词义包含七个层面: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概念意义属于基本词义,其他各项是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因而承载着不同侧面的文化信息。因此,词汇教学中只注重词的音、型、义这些表面属性是难以促成实际交流能力的提高的,而应该将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从根基上向学生输送英文素养,使其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为日后准确得体自如地运用词汇知识表达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从词汇这一环节起教师就注意适时介绍西方文化知识,将其融入词汇教学,引导他们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最终达成有效流畅的交流。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意义非常重大,多年以后,学生可能忘记了老师所讲授的具体文化知识点,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下所培养起来的跨文化意识以及随之而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使他们受益终生,这也正是我国英语教学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99.

跨学科教学的内涵范文第5篇

随着世界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我国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更加凸显了英语的重要性,尤其是对高校大学生而言,其应用到英语的方面较广,因此,加强大学应用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融合的重要性和原则,并提出了相应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

大学英语;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1.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当前,英语在各个行业内扮演着交流沟通的作用,这对高校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文化交流的融合有助于革新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人才,同时跨文化交流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沉浸在英语氛围内可以有效提高其学习效果。语言是交际的基础,英语学习的目的就是实现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际融合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西方的文化,并从文化学习中来强化对英语的认识,在提升英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同时,也掌握了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性。总之,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引入英语语境,深层次探究英语语言背后的英语文化内涵。

2.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融合原则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融合应当遵循以下的原则:①相关性原则,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尤其是提升其英语交际能力,因此相关的培养工作都应当把教材内容和日常交际衔接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在实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②适度性原则,大学英语教学任务开展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保持跨文化交际的适度性,增强英语交际的针对性,避免由于教学难度过高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③综合性原则,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多学科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完成学科间的穿插学习,把所学的知识和英语结合在一起,完成各类知识归纳总结;④实践性原则,在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教师要把英语应用到实践中,从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不能仅仅依靠从书本中学习知识,更应当融入到真实场景中,在动态真实的背景下获得体验和训练;⑤系统性原则,跨文化交际的融合要保持连续的动态过程,有层次有系统的开展教学工作,减少教学随意性,提高跨文化交际的针对性。

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融合策略

(1)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融合是指教师要尊重语言教学的特点,不要把语言教学和场景隔离开来,在真实场景中进行英语练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心理语言学,有意识的创造真实的交际语境,让学生以人物扮演的方式参与到英语学习中,从而提高其英语跨文化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把学生的学习需求放在第一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语境,有效提升其交际能力。

(2)注重文化对比。在英语学习中,我们应当注重英语和汉语交际的差异性,明确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消除两者之间存在的交流障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帮助学生排除英语学习中存在的文化障碍,真正去了解和研究外国文化,从外国文化中找寻英语语言学习的真谛。再者教师应当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多元化,通过英语学习来引导学生去学习西方文化,真正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提高其对中西方文化的感悟能力。

(3)隐形课程培养应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践性强,单一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在隐性课程中,学生不仅能了解隐性课程的内容,并且会对其主动产生意义和价值的解释,进而扩展其生活经验。英语“第二课堂”可以借助多种手段、表现为多种形式,是英语课堂的有力补充和有效延伸,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重视搞好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并将其列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内容,切实纳入英语教学过程之中,建立起两个课堂同步发展的教学体系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4)计算机辅助手段应用。英语教学跨文化交流要合理利用计算机手段,英语影响作品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在英语教学跨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把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品味电影中蕴含的西方文化内涵,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西方文化和习俗。再者,教师要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来营造学习情境,利用网上丰富的学习材料,实现网络化的信息沟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增设相关的英语课程。合理增设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选修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概况”类课程能够系统地向学生介绍目的语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体系、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的常识,丰富学生的目的语文化知识,利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交际学”或“跨文化交际学”等选修课,可使学生充分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掌握基本的交际技巧,帮助学生跨越常见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以利其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4.结语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融合是当前英语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应当强化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注重文化对比,并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学习西方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明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初探[J].学理论,2010(32).

[2]王晓影.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