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学科教学的案例

跨学科教学的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跨学科教学的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跨学科教学的案例

跨学科教学的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跨文化差异;案例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54-02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双语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了热门话题。然而,从各校实施双语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仍有较多争议,例如:①双语教学的专业差异问题;②双语教学的目标与定位问题;③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问题;④师资力量问题;⑤教学效果及其评估问题等。本文依据双语教学目标定位、专业特点以及学生能力状况,试图从跨文化差异视角,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教材、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探讨。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目标与问题分析

双语教学是指用外语(主要指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所进行的非语言学科教学。其目标有三个,即知识目标、语言目标和思维目标。知识目标是指完成专业学科的教学;语言目标是指在非语言类学科中,运用外语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使学生能读懂该学科的外语资料,并能用外语就该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思维目标是指能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分析,并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切换。其中,知识目标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是首位的;其次是语言目标,它要求学习者掌握专业外语水平。从理论上讲,任何课程都可以开展双语教学。但由于受到专业性质差异性的制约,要开展双语教学就必须对双语教学的专业与课程设置进行科学论证。一般而言,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小的自然科学,例如数学、物理等,比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大的社会科学更容易开展双语教学。因此,社会科学学科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更慎重一些,要从专业实际出发,考虑专业和课程本身的特点。据统计,目前双语教学在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基本普及,但双语教学实践中不同学校、不同课程和教师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大多数高校都是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双语教学的效果也是众说纷纭。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双语教学比母语教学更能使学生掌握专业词汇,有利于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但由于语言理解的障碍,双语教学的质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普遍反映是对双语教学期望很大,但是对英文管理知识却不能很好地理解,理解英文和理解汉语存在差异,实际效果不理想。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工商管理学科的一个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基于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我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不能等同于专业外语课的学习,应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目的是借助它来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知识、管理思想等。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跨文化障碍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和妨碍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问题。例如《薪酬管理》这门课,我们选的是米尔科维奇的著名教材和相关教辅资源,但在教学实践中却遇到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国外的社会经济及立法环境的不同,本教材里有大量与我国国情不同的相关内容,如何进行取舍是个难题;二是管理科学在国外已有多年的发展,比较成熟,本书在内容表述上相当灵活,有丰富的权变思想,但学生在接受中却存在问题。另外,对班级整体外语水平没有足够了解,没有很好地选择与此相适应的双语教学模式,一定程度挫伤了教师的双语教学热情以及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即使后期采用了大量本土案例,虽然效果不错,却淡化了外语语言的运用。

三、基于跨文化差异视角的《薪酬管理》双语教学实践探讨

双语教学模式不只是课堂授课模式,还应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主要手段和方法。鉴于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学需要以及参与双语教学师生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能力的实际情况,对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需要从主讲教师教辅材料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调整、课堂授课的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来考虑。

(一)关于双语教材的选择和改编

目前,国内双语教学中关于教材的使用与选择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中英文合订教材,教师讲解和课件都是中英文双语;二是使用英文教材,但教师讲解和课件都是双语形式;三是使用英文教材,教师讲解和课件都是英文形式,这种形式相对比较少。这种选择主要是基于语言目标考虑的。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外源性,即使是国内教材,也大多是基于国外知识框架,改头换面而来,尽管有了一些国内案例材料的支撑,但是从理论和制度层面出现知识断层。因此,国内外教学并非仅仅是语言方面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存在技术知识背后的文化和理念差异。以《薪酬管理》课程为例,在涉及组织内部薪酬公平性问题方面,对于薪酬公平性的感知就存在较大的文化和制度背景的差异,如果不让学生理解这一点,而仅仅告诉学生如何去做岗位评价来体现内部薪酬差异性,这是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的。这种差异使得我们在选择教材时面临两难问题。完全采用原版英文教材,并不合适。我们在教学实践进行以下尝试:①首先精选国外教材,例如《薪酬管理》课程,我们选择是Milkovich和Newman的经典教材《Compensation》(Ninth Edition),因为这本教材内容体系全面,不仅包括技术层知识,也包括理论和制度层的知识体系,并有大量的参考文献,给授课教师较大的教学选择空间;②在精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删繁就简,编写精简教材,仅保留简洁的学科知识结构及技术知识点,同时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英语,降低了对学生的语言要求;③通过对教辅材料的整理,将有关跨文化知识点纳入其中,以便根据教学要求以及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知识状况,进行动态选择教学。

(二)双语教学内容的组织和配置

教学内容的组织包括精编的简化英文版的教材、课件、教辅材料及其相互动态配置,其目的在于克服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障碍,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状况进行教学内容的配置与动态选择,从而提高双语教学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语言运用方面,考虑教师与学生的英文水平,学生的专业基础,我们精编英文教材突出技术知识,并采用与之相匹配的英文课件,以降低课堂双语教学的语言障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我们根据课程进度开列中英文版相关参考书目,让学生利用课外熟悉课堂中难以用英文表述的有关理论知识点,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课堂案例教学采用中英文形式,英文案例取自国外原版案例,中文案例则取自国内本土案例。案例课堂讨论采用中文讨论;二是跨文化差异案例导入,如前文所述,由于管理学科知识的外源性,跨文化交流障碍必然存在。我们通过知识点对比的中英文案例,试图克服学生在管理学科知识接受方面的跨文化障碍。例如,关于“薪酬公平性”这一知识点,我们在课堂英文教学中主要关注岗位评价的技术和方法,而关于公平理论知识,则要求课后参阅相关中文书目。关于公平性知觉在跨文化中的差异以及在薪酬管理中的体现,则通过中文本土案例以及英文原版案例进行课堂比较讨论;三是教学内容动态配置问题,精编原版英文教材及课件是课堂双语教学的主体,完全采用英文。教学计划中课程学期安排、教师的英文水平以及学生的英文水平和专业基础都会存在差异。针对这一差异,我们可以动态配置教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的变革

在教学形式上,双语教学具语言性和专业科学性的双重特点。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在课堂上,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按课件或教学笔记说英语,学生在下面听英语,形式呆板。因此,我们尝试在教学方法采取更加灵活变通的方法。一是教学过程的延伸,教学过程包括教与学,不能仅限于课堂的45分钟时间,因为双语教学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应延伸至课前和课后。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配合课堂教学进度,提前布置学生理论知识点及参考书目,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每次课后布置下次案例材料以及课程内容相关文献阅读;二是语言地灵活运用,一方面,如前所述表现为教学材料的灵活配置上,另一方表现为课堂表达上。由于班级或班级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差异,教学中除核心精编教材和课件全英文外,其他教学内容语言的运用可灵活进行;三是案例教学的主动与被动相结合,为了克服双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障碍,我们采用中英案例对比分析,并建立案例库。但是案例库是开放的,每次案例分析讨论分组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案例,自主选择中文案例或英文案例。案例教学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由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作补充或点评。

五、结束语

跨文化交流主要涉及不同文化制度背景下的人们间的交流,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同样存在着跨文化交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由于语言和跨文化障碍,存在目标置换现象,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语言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存在两难的情况,往往是提高了学生的英文学习能力,却忽视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效果往往并不如人意。基于此,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薪酬管理》双语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并通过再次的教学实践进行检验。经过几轮教学实践,事后教学评估显示:学生对这种双语教学基本报以肯定态度,认为双语教学不仅能学习专业知识,更能很好地掌握相关专业英语知识,并通过分析讨论锻炼了专业思维。

参考文献:

跨学科教学的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跨学科教育理念;在线学习

跨学科教育理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整合几个相关学科内容,形成一个综合项目,该项目以解决某一学科或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为核心,强调培养学习者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教育理念。高职影视艺术类专业是以培养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能力训练的最终结果不仅体现在职业技术的掌握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方面,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习者美学意识及影視制作技术。集优秀资源为一体的高职院校在线课程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与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我们可以利用影视艺术类在线课程优质资源及其内在组织结构,将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融合不同学科,设计不同的项目,例如:情景导入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项目针对性训练、模拟实训等,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职业能力训练达到最佳效果。

1跨学科教育理念在高职影视艺术类在线课程中的应用模式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在线课程的优势以及跨学科教育理念的指导作用,跨学科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影视艺术类在线课程中的应用模式可以采取下述方式构建:

(1)以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依托在线课程平台创设影视艺术项目实施情境,利用案例学习、专题研讨、项目训练以及设计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建构学习。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其他的教辅人员以及课堂外的学习者都可以以在线课程为平台,利用在线课程提供的交流工具进行沟通、交流、共享资源。例如,教师针对学习内容,设计一个主题,分类设计不同话题,话题内容可以涉及学科本身,也可以涉及到学生学习体会,还可以融合多门学科内容,让学生利用在线交流工具匿名或实名地针对这个话题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隐藏身份,在网络技术中扮演学习同伴角色,发起对话,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让学生的谈话更紧绕主题。

(2)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性格、专长、兴趣以及个性差异,维持学生专注学习的意愿,以及认真学习的恒心和毅力,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对知识进行建构,进行自我人格的形成,培养创新精神和沟通能力。影视艺术在线课程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中,起到的既是基础支撑作用,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传递、交互、反馈的媒介与桥梁。

2跨学科教育理念在高职影视艺术类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原则(1)从职业活动出发。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前,详细深入地进行职业活动调研,根据企业实际工作和作业流程,按照岗位实际需求来确定该课程的地位,通过分析教学对象的学前状态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职业素质,还需具备怎样的工作能力才能胜任该岗位,这些前期分析的结果都可以作为组织教学的基础。

(2)创设情感体验情景,进行“案例教学”与“项目训练”。在线课程向师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化优质资源,教师可以以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参照,以岗位过程性知识为主线,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多媒体、超文本和友好交互的特点,创设数字化情感体验情境,供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构建虚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实际操作、科学分析,培养研究态度和工作能力。在学习任务上,依据“基于工作过程、实际工作情景”的课程观,将学习内容模块化,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采用案例和项目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高职教育“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

跨学科教学的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环节;世界500强企业

一、《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要求

《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也是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硕士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及发展、国际投资环境及评估方法、跨国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战略、跨国企业的投资决策与资本运作、跨国企业的内部贸易与转移价格、跨国企业的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社会对跨国企业的管理等。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系统掌握国际投资和跨国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与前沿研究成果,训练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投资项目选择、国际企业管理和实际业务操作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方法为,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理论知识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学生通过听课、课堂讨论、案例阅读、及分析世界500强企业的小组作业等方式,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强调案例教学,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是:(1)提供课堂讨论案例;(2)提供章节教学案例;(3)关注跨国企业时事热点新闻事件等。

本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1)通过世界500强企业官方网站,了解跨国企业经营与管理;(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世界500强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3)分小组完成一个世界500强企业分析作业。

二、《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环节设计

1.课堂讲授

课程讲授重点内容: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方式;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跨国公司技术贸易;跨国公司的研发、生产、营销、财务、融资、税收、人事管理;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跨国公司在华投资。

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理论:跨国公司投资理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投资理论、跨国公司投资理论的新发展等。

2.案例教学

课堂讨论案例是以世界500强跨国企业为主,主要有:案例1,美国迪士尼进入日本、法国、香港和上海等国际市场方式比较及分析;案例2,韩国三星集团技术研发跨国战略联盟战略分析;案例3,美国苹果公司技术创新战略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案例4,瑞士SWICH手表的国际转移价格避税案分析;案例5,世界500强企业撤出中国市场典型案例分析等。

案例讨论和分析内容包括:(1)针对所学章节知识分析上述案例,如战略联盟、国际转移价格、技术战略、进入国际市场方式等;(2)通过案例分析和了解跨国公司战略决策导致企业成功或败的原因;(3)案例分析过程要求学生参与。

3.时事热点新闻

在课程讲授的整个学期中,教师密切关注与世界500强企业相关的时事热点新闻事件,在课上结合讲授的相关章节知识,做到每周一个新闻事件,及时分析,使学生深切感受到:(1)书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相关性;(2)理论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3)学习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重要性。

同时要求学生关注时事热点新闻,特别是与本书章节相关的发生的与世界500强企业相关事件、跨国公司战略、跨国企业收购并购案例等。

例如:2015年9月份,披露的“德国大众企业尾气排放数据造假事件”,由此,引发的德国大众总裁文德恩因造假事件辞职的报道。针对这一事件,对德国大众企业品牌、股价和跨国诚信等一系列问题的分析。

4.小组分析作业

在学期开始时,布置小组分析作业,每4名-5名学生一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分析一个世界500强企业。分析内容包括:企业概况(涉足的行业、现任CEO、500强排名);经营产品(系列品牌名称);企业标识;海外市场分布情况;组织结构图;技术领先领域(重要的技术发明);成功的经营与管理经验;企业国际化战略;在华投资情况等。

其目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资料收集,全面了解世界500强某一企业,以PPT演讲方式与全班同学分享。

小组分析作业的教学预期是:一个学期大约有10-12个小组,分析了10-12个世界500强企业,整个学期每位同学都能够较深入地了解10-12个世界500强企业。开拓了学生的眼界,通过收集世界500强企业资料,阅读企业年报,获得企业二手资料。

三、考核方式及教学效果

《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考核目的是了解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方式包括期末考试和学生平时课堂表现。考核包括三部分,具体分值占比为:学生课堂讨论发言占总成绩的20%;小组分析作业PPT演讲占总成绩的20%;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上述考核方式,较全面地考察了学生的能力,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本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学生肯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案例教学令学生满意。主要表现为:(1)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2)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关注时事热点问题;(3)提高学生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全面考察的学生学习情况。

跨学科教学的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国际商务 双语教学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n Analysis on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Method of the Dual-languag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Globalization

ZHANG Yao, WANG Yibo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method based on pers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features of the course. The proposed philosophy suggests that teaching of the course should be based on theory, to cultivate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and to select appropriate teaching textbook. The teacher should focus on raising the interest of the students using appropriate language with assistant tool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bilingual teaching; 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methods

1 国际商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基本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运输效率的提高和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普遍的跨国资本和人员流动,市场对拥有一定多语言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需求增加。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蓬勃发展,据统计中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远远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而这对跨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了解并接受文化差异的现状,拥有多语言能力,掌握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国际商务的环境与基本惯例,拥有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化思维的跨文化人才,成为跨国公司、对外贸易公司等争相招聘的对象。教育部在2007年出台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在意见中提出将鼓励和推动高校本科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国际商务课程双语教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该以适应市场需求、培养跨文化商务人才为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形式和方法。笔者认为该课程的教学理念应该有以下三点:

1.1 以理论为基础

国际商务课程是一门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实践性的学科,所涉及的学科包括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经济学等。在普通高校教学计划的安排中,该课程的设置一般都会放在以上相关课程结束以后,这样学生再进入这门课程学习时,会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同时,对于本科学生而言,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是进一步提高知识水平的基础,如果基础打不好,未来的学习就会根基不稳。同时由于课程中许多案例,迷你情景的分析和理解都离不开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因此理论讲解是该课程的基础,必不可少。在课程教授中,为了保证学生在基础理论方面的掌握力度,可以适当增加中文的讲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程度。

1.2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国际商务双语教学课程的设置,是希望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使其拥有全球化思维的能力,提高英语的沟通能力。同时,能够通过获取和占有知识,从而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跨国商务人才所必需的能力。

1.3 以合适的国外书本作为教具

在选择教材的问题上,一方面要考虑国外教材的优势和特点,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国外《工商管理》课程教学采用最多的是Michael R.Czinkota 等所著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其次是Charles Hill所著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通过比较两本书的内容,我们发现,前者相比较后者内容更加详细,解说更加生动,同时案例较多,且引入了较多跨国公司亚洲经营的案例。所以在教学中,我选择了由Michael R.Czinkota 等所著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第7版。

2 国际商务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2.1 以双语为沟通方式

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沟通的能力,这一点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环境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在英汉双语教学环境中,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尽相同,因此为了更好达到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采取在教学过程中课件内容使用全英文展示,包括导入的案例以及时事新闻等,而概念内容的讲解可以多采取中文,对于本科学生而言,只有在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后,才能运用自如。因为在双语教学课程班以前,我们曾经试验过全英语教学,但是由于学生接受能力,老师课堂英语表达能力的限制,导致教学效果一般。因此通过双语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对相对较难理解的内容,多配合汉语讲解。避免出现由于全英语讲课,而带来的学生课程基础理解不全面的结果。在理解基础概念以后,结合与该知识点相关的原版案例,要求学生对其进行阅读和分析,以解决案例中的相关问题。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概念的认识,也提高了对实际应用的理解能力。

2.2 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

无论处于教育的任何阶段,激发学生的兴趣都是从教者积极探讨的问题。学生只有对课程有了兴趣,才会对课程学习产生学习和参与动力。如果在章节学习开始以前,导入与章节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新闻、案例,或者视频(如TED),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的注意力和参与度。同时,在章节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不要因为专注于内容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笔者在两个章节中导入了“角色扮演”这一模拟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跨文化这一部分,在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分析法讲解之后,为了让学生自主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我安排6名学生一个小组,对任一多元文化企业的活动情景进行模拟,而情景模拟的主题和内容由学生自行决定。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曾经自创出跨国公司间的谈判、多元文化工作场合的团队合作等情景剧,这种情景剧不但使他们对文化差异产生好奇,愿意去寻找发现这种差异,最终找出问题解决方案,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沟通的能力。

2.3 以辅助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使用第二语言沟通所带来的限制,我们知道双语教学的课堂效果往往不如单纯用中文讲授好, 这时,就需要增加辅助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每两个章节可以留一次课堂作业,或者课后作业;每四个章节,给学生安排一次课外答疑。

通过分析对国际商务双语教学的评价和学习情况,表明学生对课程有较高的认可度。对课程主要反映的问题在于,由于语言沟通不畅所带来的内容理解障碍。因此,在授课中,一定注意跟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理解障碍的部分,通过减少英文教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使学生既掌握课程的内容,又提高英语沟通能力,从而为我国培养优秀的跨文化双语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春敏.双语教学中英语教学的问题及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3).

[2] 张雪玉,肖本罗.关于高校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5).

跨学科教学的案例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中的跨文化冲突日益增多。高校学生在学习管理学时跨文化意识淡薄,极不利于学生将来适应跨国组织中复杂的文化环境,因此,高校管理专业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就显得特别的重要。要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精心选择教材合理加工利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加强实践教学等多种途径来达到培养目标。

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使得各国的经济、技术、文化及人员交流不断增强,也使得跨国公司的管理更加趋于多样性和复杂性。管理领域中有关跨文化管理的新观念和新理论不断涌现。相对于这些新理念,管理学教学中有关跨文化意识的内容偏少,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淡薄。这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不符,也不利于学生将来适应跨国组织中复杂的文化环境。

一、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管理实践中的跨文化冲突

跨文化(Intercultural)又称交叉文化(Cross-Culture ) ,它是指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跨文化冲突(Inter-cultural shock )是指不同文化、亚文化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相互否定的状态。跨文化冲突体现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人事、激励、控制等企业运营的各方面和各个层次上—从宏观决策到操作细节,甚至态度、表情等。它既指跨国企业在东道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跨国公司在组织结构、技术方法、决策程序、设施配备等“硬件”正向趋同方面发展,但由于不同文化而形成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准则、思维模式等却在“软件”层面形成文化差异。因此,跨文化管理便成为全球管理学界注视的焦点及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教学环节中跨文化意识的缺失

(1)教师对管理学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认识不足。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对文化意识重要性的认识非常重要。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大多数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是否弄懂了教科书中的知识,至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学生工作以后的事,目前最重要的是牢固地掌握知识。这种教学行为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忽略文化差异,造成学生跨文化意识薄弱。

(2)缺少合适的教材。跨文化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美国。目前,国内教材的编写主要参照国外相关教材,理论偏多,大部分教材没有涉及跨文化的内容,即使少数教材有所涉及,内容也非常有限。不能全面地、系统地、真实地反映出东西方文化在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真正差异。国外的管理理论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和文化环境。这样的教学不利于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教学方法单一。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还是沿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应用,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启迪。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也只是将课本的知识陈述变相复制成问题的形式,涉及跨文化意识的高质量的问题更是少之又少。虽然,有些教师也采用了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但讨论的主题和进程都是由教师掌控的。这种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方面是不能起到积极作用的。因为,只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对比两种或多种文化才能将这些差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内容

1.跨文化意识与沟通

当今,跨国经营日渐成为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学生将来在企业中所面对的文化氛围不再是单一的文化模式,不同文化模式有不同的沟通方式,来自不同文化的沟通双方很容易发生沟通障碍。所谓跨文化沟通是指在一种文化中编码的信息,包括语言、手势和表情等在其特定文化中有特定的涵义,当它传递到另一文化中,要经过解码和译码,才能被对方接收、感知和理解。所以文化是组织沟通的基础,文化决定了如何发出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理解。如沟通的双方—信息的发出者与接受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则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 便会产生沟通障碍。由此可见,沟通中编码规则和解码规 则受不同文化背景所支持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影响,使得跨文化背景下的沟通产生传导的误解。因此,在沟通部分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授关于沟通的基本知识,而且还要介绍文化差异对沟通的影响,注重培养学生在以后的管理沟通中的跨文化意识。

2.跨文化意识与决策

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影响着管理过程的每一环节,文化的影响使管理中的决策模式呈现出文化交融的色彩,不同文化影响下的决策模式具有各自的特征和重心。在决策程序与质量方面,欧洲人倾向于把决策建立在过去的经验上。美国的管理者则相反,他们擅长于制定远期发展战略。在决策时效方面,南美洲的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国,企业的领导偏好于作出迅速的决策。在决策绩效方面,拉丁美洲的企业决策通常体现为低效率,没有充分准备,而把决策建立在个体的直觉和情感上。在决策理性化程度方面,美国和瑞典强调理性化。在决策过程的集权分权方面,日本强调借助他人的力量,进行集体的分权决策。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领悟到文化影响深刻地体现在决策模式中。

3.跨文化意识与领导

领导是管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只要有人类社会活动就有领导的作用。领导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影响力,一种追随关系。领导行为涉及两个主体: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从领导者本人的文化背景出发,个人主义文化的领导者更多的关注任务的完成,集体主义文化的领导对于员工的各方面的利益给予更多的考虑。高度男性化文化的领导者对于工作内容本身要求较高,强调任务的高效完成。女性化文化的领导者更关注员工的生活质量。例如,他们会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即使这样做会使工作成本上升。而追求效率的男性文化领导者会采取一切手段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忽视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从被领导者角度而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有效的领导风格有不同的认识,采取集权方式的领导者在高权利距离的被领导者看来是有魄力的表现,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而低权利距离的被领导者会对这种领导方式很不适应。一个采取民主的领导者会受到低权利距离文化的被领导者的欢迎,但可能会被高权利距离的被领导者认为工作效率不高,他们会怀疑领导者的工作能力。在他们看来,过于民主可能是一种没有领导能力的表现。因此教师在讲授领导的有关理论时,应引入权变的思想,指导学生领悟领导的风格应根据所处文化的不同而改变。

4.跨文化意识与激励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一般管理学教材对激励下的定义是:激励就是激励主体通过运用某些手段或方式鼓励客体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紧张状态,积极行动起来,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实现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激励的目标是为了调动组织成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组织的效率。文化因素会影响激励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一方面,文化在需要的形成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除了一些生理的需要之外,社会需要基本是受文化 因素制约的。比如,在美国等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体成就具有重要价值,而群体无非是个体达成个体成就的“背景”而已,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上下级的关系对个体来说并不重要。在西班牙、日本、新加坡这些强调集体主义的国家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高于个人成就,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会高于个体成就需要。另一方面,文化影响管理者采取强化措施的决策。在高权利距离的社会中,比如中国、马来西亚,管理者更倾采取惩罚措施以阻止不利于组织的行为的再次发生。而在低权利距离的国家中如德国、奥地利,管理者更倾向于采取奖励措施以引导员工使其行为符合组织利益。同时,文化也影响人们对强化措施的反应。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同一种措施的反应是不同的。比如在高集体主义的国家中,员工对组织抱有很高的忠诚度,所以负的强化措施不会使员工对组织产生消极的想法。而在高个人主义的国家中,惩罚措施会使员工对组织产生敌对情绪,甚至导致离职,因为他们对组织的忠诚度是很低的。可见,激励理论也包含了跨文化意识的内容。

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途径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只有教师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学生。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和教师的特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高校可以选派优秀的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深造,专修跨文化管理专业。使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并积极引导教师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有计划的选派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到跨国企业参加管理实践活动,让教师有机会亲身体验跨文化管理实践,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日后的教学中,教师才能把这些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这些实践活动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有关跨文化管理的案例。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非常有益的。

2.精心选择教材.合理加工利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教材和教授内容的关系。虽然,教材的编写者一般都是著名教授,这些教材的编排也非常科学。但教师在使用这些教材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将来的就业趋势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教师在备课时要阅读大量相关的跨文化管理的教材和经典文献。教师也应当针对目前管理学教科书中跨文化意识内容相对缺乏的情况,适当地多增添一些跨文化的内容。这样,可以赋予教科书更多的内涵。总之,教师很好地利用教材,适当增加跨文化内容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3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人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极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跨文化管理活动的视频资料、模拟管理场景、角色扮演等方式将管理实践中的跨文化冲突展现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跨文化管理实践的情景。教师也可以担任其中的一个角色,这样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可以体验跨文化管理的实践活动。(2)案例教学法。案例是对一个实际问题客观真实的描述。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教师向学生展示背景知识,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之中,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利用自己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对案例进行学习、思考、分析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国内外的经典案例教材和知名跨国公司的管理案例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管理中跨文化冲突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强化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