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学科语文教学

跨学科语文教学

跨学科语文教学

跨学科语文教学范文第1篇

首先,应该是个谦逊的学习者。彼得・圣吉在其著作《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所需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其中每一项修炼都需要我们去学习,虚心地去学习。作为语文教师为实现自我超越和改善心智模式,结合“活动导研”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学习。

学习理科老师的“公式化”教学和操作性活动方式。数学教学中常会用公式推导法,这样得出结论的原因比较直观,便于记忆和下一环节的操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式使复杂的语言表述变得直观易懂,比如:反问+肯定=否定,表示肯定形式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反过来一样可以这样表达。这样公式化的呈现,利于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

有时让学生记忆一个知识,学生总是记不住,老师没有别的办法,只是让学生再花更多的时间来记忆。如果说记住也是学会的一部分的话,那么根据科学研究,动手操作是更有利于学会的。理科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让学生绘图、动手实验,很快的让学生学会了,这真的值得语文老师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考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否可以设计一些操作性的活动,让学生更容易、更快捷地学会。比如记住某句重要的话,我们是否可以创设一个活动,让甲学生说给乙学生听,或者讲授给组内更多的同学去听,并让他阐述之所以这么说的理由,让他在为别人服务的过程中思考、记忆、体验成功,从而更便捷地记住知识点。一味地花r间,肯定不是明智的做法,多设计一些操作性的活动,必然有助于语文学习。

学习英语学科的反复性操练。同为文科,甚至有语文老师觉得英语学科的教学思维深度尚不及语文,我们从其教学中有什么可学?其实不然。英语老师在教学中对一个语言点的教学反复的操练,直至所有人都掌握的教学方式是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借鉴的。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越来越低,直接影响到其书面表达的能力。教材中的口语交际部分的内容,我们俗称为“说话题”,过去都不用花时间去教的,稍一点拨,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确保不失分。现在的学生这样的题目失分很多,源于他们现在的生活更多的是与手机和电脑接触,与人的交流不够。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我们也需要像教小朋友说话一样,对有些离学生生活有点距离的句式要进行反复操练,切不可认为这个“简单”,不用教。学生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教学也需跟着变。从英语学科借鉴反复操练,有助于语文学科一些重要句式的掌握。

仅仅作为学习者,不能体现出语文教师在学习型组织里的角色定位。所以,语文教师更应该是学习型组织形成战斗力的能量源。

语文教师必须是正能量源,是促使这个组织会学习的“催化剂”。语文教师应该是个阅读者,广泛地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崇尚阅读,热爱阅读,应该成为语文人的标签。以这样的标签影响跨学科学习团队的其他成员,使这个团队更具有“学习”的气质。更广泛地阅读可以为组织的成长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和信息源。除了在阅读上的榜样作用,谦逊地向他人学习,也可以成为这个组织的榜样。教师集体中不排除个别人有点“文人相轻”的习气,甚至觉得学科不同,有什么可学的。语文教师以自己的谦逊,实实在在地学习和实践,影响团队其他学科成员抛弃个人的偏狭,站在团队的角度思考个人的成长和团队的成长。

跨学科语文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 多媒体技术; 本科院校; 英语; 跨文化教学

引言

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普及的背景下,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教育领域网络表现出了强大的促进力量。为了更好地提升高等院校本科英语教学的效果,促进英语学习者与英语国家的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跨文化交流的效果,提升本科院校英语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高校不断创新英语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等手段,发展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学习等能力。

1 网络视域下本科院校英语跨文化教学的优势

英语语言的社会文化观,指的是将英语这一语言,认定为英语国家的人们构建的一种社会文化生活的资源形态,是由一定社会文化集团的人,在长期的使用与总结的前提下产生的一种标志性的文化结构形式。网络视域下的本科院校英语跨文化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首先,网络上面丰富、有趣的英语学习资源,能够有效、全面的激发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英语和探索西方文化的兴趣。并且通过网络的英语,提升了英语专业大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程度。

其次,教师借助网络这个平台,能够创设更多有效的学习情境、课堂学习任务,提升了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语言输出的练习机会,对于发展学生的听、读、写、说等英语跨文化应用与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再次,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把英语知识的学习与西方国家文化的学习融合到网络自主学习中,对于充分利用现有的英语网络资源,提升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丰富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人机交互式的英语口语训练给学生创造了实时的练习环境,提升了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和互动性。

2网络视域下本科院校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2.1 注重跨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和介绍

在进行英语语篇学习之前,通过使用网络进行跨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能够有效的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对于促进大学生英语学习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著名的美国语言学家kelarm-sige曾经指出:语言教学是文化教学的重要形式。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不能够很好的引领学生对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等开展有效学习,而网络环境下,则能够通过网络资源的获得、教学多媒体的使用、信息处理技术等手段,给大学生创造更为有效的英语文化学习的氛围。同时,网络环境下信息的数字化处理与存储,可以提高教学素材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多重刺激,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的体验英语国家的文化环境,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2.2培养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传统的白纸黑字的普通书本教科书,向着集视觉、听觉、口语交流于一体的新型英语教材,这对于促进大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和应用能力有着深刻的意义。英语这门语言学习作为学生与社会共建共同使用的语言资源的实践提升过程,优势英语社会文化不断转化的一个过程。英语语言学习将参与社会活动所获取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个人能力。网络自主学习指的是大学生在电脑机房等,通过上机来自学为主的学习过程,由于网络英语学习资源的丰富性、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便捷性等优势,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得比教材内容更丰富、更多彩的学习素材。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大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进行英语学习资源的合理占有与使用,进而提升大学生通过网络来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2.3 重视大学生英语学习理解与想象力的培养

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给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带来无限帮助的同时,也需要引起我们对“读图弊端”的思考。由于人们更喜欢通过印象与图片对事物进行了解,这就使得在面对一些抽象理论的时候缺乏足够的思考。在网络视域下英语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网络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这种了解基本上都是建立在音频、视频、图片等素材上,这就使得这种了解缺乏深层次的理解与分析,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的学习,将不利于大学生理解与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对跨文化交际中更为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因此,在本科院校英语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多媒体网络资源等向学生进行直观的英语教学,对于深层次的理论等也要进行及时的组织讲解与思考,以此来发展大学生跨文化交流与应用的思辨能力和认知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科院校英语跨文化教学,作为提升大学生英语知识水平、发展大学生英语认知、理解、交流等应用能力的载体。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以系统的观点来认知大学生英语跨文化学习的实践落实,这就要求高校在优化师资配置的基础上,提升网络多媒体设施的使用效率,以此来促进本科院校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庞海才. 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导入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07(07).

[2] 资芸. 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7).

[3] 李俊. 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36).

跨学科语文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研究英语教学;交际实践定位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157-03

关于高校外语学习者要了解所学目标语言所立身的背景文化、培养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的必要性无需赘述。国内外语专家、跨文化交际研究开拓者胡文仲[1]、贾玉新[2]很早就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成为外语教育的重要内容,外语教学必须与文化相结合。迄今为止,中国不少高校英语专业已经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部分高校也将它设置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体系下的一门公选课程。跨文化交际研究涌现了一大批专著和论文。据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以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跨文化交际学概论》,邓炎昌、刘润清的《语言与文化》和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等为代表的专著达到70余部,论文7 000余篇[3]。

作为一门学科,跨文化交际研究已经建构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和课程体系,但就该学科和课程的实践性目的而言,大学跨文化交际教学如何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仍有待探索。文章通过总结、透视目前大学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有必要在理念上实现以交际实践为基础的定位转向。

一、跨文化交际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学跨文化交际教学总体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特征,主要表现和原因如下。

(一)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以知识理论教育为主

跨文化交际学进入中国大学课程体系一方面源于中国经济开放和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兴起于大学外语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理念:大学教育旨在“复合型人才”素质培养,外语人才不仅要最大程度掌

握和具备运用异国语言的能力,同时还要在人文知识和意识方面增加输入,成为具有较好知识深度、知识结构和分析能力的人才[3]。基于这一理念而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其基本定位是传递异国文化知识信息,促使学生掌握异国文化以有利于交际,因此,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理论阐述和文化对比分析。

从高校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材内容来看,多数教材遵循同一模式:先总体探讨介绍跨文化交际学及其发展历程,然后从不同角度分专题对跨文化交际涉及的种种语言文化要素及其对交际产生的可能影响进行列举对比分析。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文化和交际的定义、特性、特征和类型,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对学科的奠定和发展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人物及其核心理论,价值观与,价值观与习俗、礼仪和行为,跨文化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文化及其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和跨文化营销的影响等[4]。各类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以大篇幅列举中西文化的不同,以及国与国之间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部分教材和研究探讨了现实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冲突和误解[5],但对如何通过挖掘引发交际冲突的原因来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却未进一步深入阐述。现有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内容在拓展学生视野,增加文化知识输入上有一定效果,但太过理论化的输入与实际交际能力培养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

从教学方法和途径上看,目前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即系统介绍相关的知识理论;讨论,即学生在课堂就某一话题或者案例展开讨论;主题研讨,即学生就某一主题搜集资料,课堂进行演示讲解[4]。主要围绕中西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跨文化交际过程的要领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这一教学理论性成分居多,缺乏针对解决实际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演练。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的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侧重“跨文化”,而不是跨文化背景下的实际交际,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能力培养。

(二)缺乏多学科的介入

作为一门兴起于西方的学科,跨文化交际学进入中国最早见于外语类语言和文化研究,一开始就与外语语言文化研究、外语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国内多数相关的著作和论文大多由英语语言文化研究者完成[6],研究成果涵盖了跨文化语义、语用和语篇等多个方面,主要从语言文化观念理论的视角作探讨。现有跨文化交际课程一般由外语教师开设,教学效果直接受外语教师自身的学科知识和研究兴趣影响。此外,英语在中国外语研究和教学中的突出地位也使现有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多集中于文化现象和内涵的对比,缺乏多样文化性。

跨学科语文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狭隘

一、 跨文化教育的背景及意义

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推动着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和发展不断深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技术的大踏步前进为“远在天边的人们”实现“近在咫尺”的对话成为可能。然而跨文化沟通数量的提升并没有带来“质”的飞跃,跨文化冲突在经济利益复杂化的今天成为攸关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鲁卫群2003)。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教育要实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目标,就要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其重要的评判标准即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教育应运而生,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国际多元文化发展,参与国际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重要目标。我国在1998 年出版的《教育大词典》中编写了“跨文化教育(cross-cultural education)”这个词条,明确了跨文化教育的内涵。然而从十几年的教育实践来看,我国的跨文化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进步甚微,虽然有一定的跨文化教育意识,但没有明确的政策制度加以保障。笔者将在本文针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跨文化教育涵义及我国跨文化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结合当前我国的具体国情揭示我国在跨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尝试探讨解决的办法。

二、我国在跨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

1. 被“大学”“英语教学”限制的跨文化教育

当前,我国在跨文化教育领域的研究仍停留在“大学”和“英语教学”阶段。为清楚地了解我国当前跨文化教育研究现状,笔者从中国知网上收集了从2002年1月到2012年9月有关跨文化教育的论文共计3703篇,其中针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的共计2962篇,约占80%;主张在英语学科进行跨文化教育的论文共计2237篇,约占60.4%;关于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的文章共计2917篇,约占78.8%。面对上述数据,笔者不禁要问两个问题:(1)跨文化教育是否只应该在大学阶段进行?(2)跨文化教育是否仅限于英语学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明确了跨文化教育的涵义,即“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是指对呈现某一文化的人类群体受教育者进行关于其他人类群体的文化的教育活动,事实上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公民而设计的、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和丰富多彩的教育。其目的应是从理解本民族文化发展到鉴赏相邻民族的文化,并最终发展到鉴赏世界性文化,并同各种歧视现象作斗”。据此上述两个问题不言自明,既然是针对全体学生和公民而设计的教育就不应该只局限在大学阶段,而单一的英语文化更不能代表所有的文化群体。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跨文化教学的解释来看,跨文化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能够立足本族文化,以开放的心灵尊重理解包容异质文化,从而克服我族中心主义,增进彼此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和互动,消除因文化差异引起的不必要的冲突。从根本上说,跨文化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技能。首先是跨文化意识,跨文化观念的培养。马克思主义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感性认识是一种直觉性的、经验性的感知和总结,一定都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系统化的分析、概括和归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通过多侧面多层次多种手段使学习者能够从内心深处建立起跨文化意识,从而影响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达到一种稳定的无意识的状态。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跨文化知识积累的前提条件,只有建立在尊重理解包容以文化的心理基础之上,才能敞开心胸乐于吸纳异质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知识是跨文化技能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条件。意识的培养,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都需要时间的累计,因此跨文化教育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而不能单单局限在大学阶段。

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 “学校必须面向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 成为一个富有成果的对话场所, 并将视野扩大到世界上的各种文化, 不论是区域性文化、国家文化和地方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发表的Education in a Multilingual World 一文中指出, 跨文化教育不能被简单地看作一种“附加”在常规课程教育上的教育,整个跨文化教育过程的设计必须是多层面、多角度的。比如在设计课程时应包含有关语言、历史和非主流社会文化的学习"。而我国现行的跨文化教育实践几乎99%“附加”在英语教学上,我们并不否认英语教学是目前我国跨文化教育最前沿,最重要的平台。完全的附加一方面有可能误导学习者将跨文化交流仅仅视为与英语文化国家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完全的附加是教育者忽视了跨文化交流的多层次性,跨文化教育应该是各学科协同合作共同教育的结果。2006年该组织在《跨文化教育指南》指出跨文化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新增加的学校课程,它的理念应该融入学校的教育体制和各门课程的教学,除语言课外,历史,政治,社会等学科都应该肩负起跨文化教育的重任。

2. 狭隘的多元文化教育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多民族文化教育;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由于地缘的关系形成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人们,如南北方文化;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在宗教及各种思潮的影响之下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群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农民工文化群体.等等诸如此类的亚文化群体在我国不胜枚举,因此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充斥的国度,跨文化教育思想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而跨文化教育是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就我国当前的教育而言,不要说跨文化教育,充其量算是狭隘的多元文化教育.

在进入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说明一下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的异同。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建议性地将二者视为同义词来界定,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发现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词汇构成上,二者的区别在于前缀的使用上,multi-强调多元化的,multi-culture强调承认多元文化并存的状态,多元文化指的是人类社会具有文化多样性,它不仅涉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涉及语言、宗教和经济的多样性(张红玲,2012)。;inter-意指互动性, inter-culture 强调文化之间共同作用相互影响,是一种动态的并存 ( 黄志成,魏晓明2007: 60) 。多元文化教育一般是指多民族国家对各民族学生,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和移民学生进行的有关多种文化的教育,其目的是让他们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能理解本民族独有的文化特点,并受到社会应该给予他们的文化尊重。"多元文化教育"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任何一个国家由于其政治经济的复杂性,除了民族种族等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亚文化圈外,还有很多值得社会关注的亚文化圈,将多元文化教育只放在针对民族和种族的教育上显然不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要求;再次多元文化教育的消极性在于它强调少数民族文化的被包容和被接纳,强调少数民族文化对主流文化和主流社会的适应,也就是说相对于主流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实际上属于从属地位。跨文化教育是立足于多元文化基础之上的,其前提就是承认多种文化的静态存在,在发展本族文化的基础上,承认并尊重文化差异,理解生活方式选择, ,跨文化教育强调教育平等和教育民主。

上述多元文化教育的消极性在我国当代的文化教育中充分体现了出来.首先,从文化教育上来说,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学校从小学开设双语课程但课程内容鲜有提及其他民族,而占有全国总人口数90%的汉族学校除政治,地理课上提及56个民族的事实,在语文课本上没有涉及到也鲜有提及少数民族的课文,就更不要说关于少数民族文化或亚文化圈的教育了,所以我国当前的教育只能算是针对10%的少数民族进行的多元文化的教育.跨文化教育的确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轰轰烈烈开展,但是如果学生们对与其文化更为相近国内的多元文化没有建立起尊重欣赏的态度,何来对异种族异肤色的外国文化包容态度,那么我们当前的跨文化教育也必然是失败的,这一点从大学英语引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十几年的实践上可见一斑.再次,我国对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教育过分强调少数民族对主流汉文化的适应,遏制了少数民族自身文化和语言的发展, 如少数民族学生在参加中考、高考时要参加“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日常课程实行双语教学,考试时用民族语答卷。然而除为数不多的几所少数民族大学外,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一样,大学里学习的课程都是汉语,汉语答卷。第三,虽然针对少数民族进行了多元文化教育,但是在教育上,如课程设置,教材编选,没有体现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性,所以还谈不上跨文化教育。

三、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的跨文化教育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1)受众人群少;(2)开始时间晚;(3)内容不完善;(4)缺少互动性.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转变思想.跨文化教育思想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的跨文化教育也应该是适应我国国情与时俱进的,将跨文化教育恰当地融入我国的教育中有助于培养出拥有宽广胸怀栋梁之才,有助于培养出能够理解东西方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灵活应对文化差异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更有助于巩固国内和谐社会,维护国际和平环境.转变思想首先要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跨文化教育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践,即进行跨文化教育的本土化研究,在借鉴外国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适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及特殊的国情的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真正发挥跨文化教育应有的社会效益;其次,跨文化教育是由学校的整体行动支持的,而学校教育的真正实行者是教师,所以教师的跨文化素质是跨文化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从我国当前跨文化的教育现状看,我国教师的跨文化思想意识尤其是跨文化教育意识有待提高,直接将跨文化教育视为外语学科责任的教师也大有人在,教师的观念意识直接影响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校与社会之间互动,跨文化教育思想上的局限性必然导致跨文化教育实践的失败,因此为保障跨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的顺利实施,对各科教师都应进行跨文化教育思想培训,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1]黄志成,魏晓明.跨文化教育———未来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N].中国教育报,2009.

[2]黄志成,魏晓明. 跨文化教育———国际教育新思潮[J]. 全球教育展望, 2007,( 11) .

[3]鲁子问. 国外跨文化教育实践案例分析[J] . 外国教育研究, 2002( 10) .

跨学科语文教学范文第5篇

1.1概念浸入式,英文Immersion,是指教学模式开展过程中教学语言采用第二语言,也就是说学生在校学习的所有时间或超过一半的里,都“浸泡”于第二语言这样的环境氛围当中,教师面对学生只用第二语言,既运用第二语言对第二语言进行讲授,同时对部分学科课程的讲授也采用第二语言。即第二语言本身是学生学习学习内容的一部分,同时也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存在。从外语教学史发展来看,浸入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使得外语教学不再孤立,与其他学科有了更多的结合教学,其教学结果也很令人满意。

1.2分类学生对外语初次接触的时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结合时间早晚为依据,浸入式教学可以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为早期浸泡式,第二种模式为中期浸泡式,第三种模式为晚期浸泡式。第一种模式开始于幼儿园或小学一年级阶段;第二种模式开始于小学阶段的四、五年级;第三种模式开始于小学阶段的六年级或初一,目标语言和其他学科开始结合,之前都只是核心课程。

2加拿大浸入式教学的成功因素

2.1政府的官方语言政策1969年通过的加拿大的“官方语言法”规定:英语和法语在法律层面所具有的地位与效力是一样的,不同级别的司法机构、官方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在具体工作开展中一定要使用两种语言,能够将双语服务提供给公民。法语的地位不仅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证,而且加拿大政府在双语教育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教育界提出要求,在第二语言教学与普及方面必须加大力度。很有代表的有各级各类学校中都要实施双语教育的规定,“全国语言文化委员会”在首都渥太华的设立等等。法语浸入式教学也是双语教育范畴内的内容,政府应当给予高度重视与关注。

2.2科技界与经济界非常重视加拿大商业领域持这样的观点,在全球经济中法语教育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对加拿大年轻一代的发展与就业就有积极的影响。在就业选择中,跨国或国际机构对加拿大人最有吸引力。加拿大科技界也认为,法语在高科技中具有优势。ADGA的副主席说,“所有著名企业像Nortel、Newbridge、Corel等都是国际性经营,需要能用商业主要语言来交流的人,法语就是其中之一”。加拿大的语言双重性造就了许多了双语人才,为经济的繁荣和科技的创新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这也反过来证明了法语浸入式教学的成功。

2.3家长意识的高度统一家长的直接推动是法语浸入式教育在加拿大推广过程中的中坚力量。加拿大英裔中小学生的家长非常希望深刻了解法裔社会文化,期望自己的子女掌握两种语言,以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占有优势。正是这些家长强烈的主观愿望,“法语学习加拿大家长协会”(CPFCanadianParentsofFrench)于1977年成立,以促进和创设法语第二语言学习机会为宗旨,服务于想学法语的年轻人和想让孩子学法语的家长。近20多年来,法语教育的巨大进步相当程度上归功于CPF的努力。

2.4双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对浸入式教学进行尝试的初期,与我们在对英语能力提高的同时,是不是会对汉语能力造成一定的侵蚀方面的担心是一样的,加拿大人同样担心在加强提高学生法语能力同时是不是会对学生的母语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安大略教科所在二十世纪七十年表的一份研究报告:①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习法语来说具有显著的长效性,尽管效果不能达到十全十美,但与其他两种形式的教学比较来看,确实要更加有效;②从对法语与法语文化的态度来看,与其他学生比较明显要更加肯定、更加积极、更加友善,这对于社会稳定发展与民族团结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③早期浸入的学生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落后,但是这种落实是轻度的,属于暂时性的,但对母语不会形成比较长久的负效应;④从普通教育质量来看,将具体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很显然两者没有太大的差距,浸入式教育的学生与同龄学生比较,阅读理解能力要高一些。研究结论使得人们的疑虑和不安得以消除。后来,安大略省也展开了法语浸入式教学试验,结果也令人满意。随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非常广泛的普及。历时三十多年的发展,浸入式教学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3我国跨文化交际的现状

人类发展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了,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一大显著的特点,作为现代社会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处于全球化的形势下,不同文化之间必然会发生交流、碰撞,相互融合,不管是哪一个民族文化都结束了以往封闭的时代。文化交流不在受限于空间方面的约束,人们获取文化信息已经打破了物理空间的约束。地区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的人们之间的对话与接触越来越频繁,拥有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这种交流最终是不是可以取得成功,会直接受是不是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决定性影响。

1)在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方面,学生整体水平偏低,与其语言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我国学生目前语言能力比非语言能力好;在跨文化意识方面,我国学生在移情和智力互动方面表现最好。然而,我国学生在实际行动方面的跨文化意识比其他方面都弱。总体来说,我国高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都与其语言能力水平不符,需进一步提高。

2)整体跨文化交际教学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多数为外语教师我国的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师资团队绝大多数由英语老师构成的,而他们之中有许多都没能较好的接受过心理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课程的学习,更不用说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了解和运用。在如今的21世纪里,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在国内外较好的大学里得到传播学博士学历的师资团体加入到跨文化交际学科这一行列。其中,十分优秀的跨文化交际教师实在为数不多。

3)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高校逐年增多,但对于课程内容却无定论一个学科的开设,首先应该明确其整个课程量、课程门目以及核心课程,这是开设这一学科的学校必须首先研究必予以确定的。如今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比较多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其管理层在经过长时间的课程教学与社会研究的前提下开办了十几种跨文化交际课程。然而,有的高校开设了跨文化交际专业,却还属于试验阶段,尚不成熟。

4)教材中与跨文化交际有关联性的内容比较少在这些年的发展中,整体跨文化交际学科的教材也在不断的加入新的元素,如“三面向”的提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然这些新的元素添加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然而在“必须以跨文化意识组织外语教学”以及“外语教学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际”这二者间,大家还难以达成共识。当然也产生一些错误的教学思想,如“语言课只准教授语言方面的知识,而文化课才能教授外国文化方面的知识。”这种错误的教学思想是一些人对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承载着文化等缺乏认识。

4启示

4.1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带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想要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便要对师资力量予以重视。如果一个老师没有较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也很难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得到提升。只有一个具有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老师,才能在教授的过程中较好的运用跨文化交际,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的学习与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首先改革师资团体的构成。在英语教学的每一流程里,无不包含着素质教学的目的、内容以及要求。随着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的深化开展,也对老师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要使用文化讲座和出国培训,还有学术交流以及理论研讨等方式,建设一批具备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师资力量。

4.2进行综合性英语教学改革,更好地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综合性英语教学改革,是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手段,所以要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还有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机制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改革的内容围绕着下面三个方面:第一,将以前的以老师为中心、应试教学为主改变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为主;第二,将以前的从以阅读理解为主改变为现在的以能够从事实际的跨文化交际的听说、全面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第三,将以前的从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被动式学习模式改变为现在的以教学软件、教学软件、课堂综合运用的个性化、主动式学习模式。

4.3构建好的跨文化语言文化环境,提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建好的跨文化语言文化环境,能较好的帮助学生在长时间的语言文化环境里通过耳濡目染形成思维定式,在非单一化的文化沟通与交流里实现积极主动的文化认同与文化移情。构建好的跨文化语言文化环境,首先,要构建特定的语境以及创建较好的情景。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创设语境和情景能够使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刻板方式,在一种自然的语境中学习语言,从而将会达到学以致用这一层面。其次,能够较好地利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课余时间来浏览与学习有关的外国文学文本以及观看一些英美原版电影,多加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和学到许多与英美文化有关的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