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命的传承

生命的传承

生命的传承

生命的传承范文第1篇

关键词:唯美主义;新艺术运动;工艺美术

唯美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纯美的艺术形式营构、对自我人性的充分肯定和对世俗的睥睨对抗.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一生致力于推进英国的唯美主义运动。其作品中充满了反讽和悖论。《道连.格雷的画像》是其唯美主义的代表力作。

一、唯美主义观点综述

学术史上一般把法国诗人戈蒂耶1835年那篇著名的《〈莫班小姐〉序》看作唯美主义宣言,同时把“为艺术而艺术”作为唯美主义的理论旗帜。

而英国另一个唯美主义的代表佩特(Walter Pater)对唯美主义理论的最大贡献便是倡导一种艺术的生活方式:“让生活燃烧成宝石般炽热的火焰,保持这种心醉神迷的状态,乃是人生的成功。”

王尔德认为生活本身是首要的也是伟大的艺术,其他一切艺术不过是对他的准备。因此他坚决的把唯美主义的艺术原则贯彻于他的作品《道林・格雷的肖像》、《莎乐美》中,同时,也坚决在生活中用唯美主义原则精心打扮自己。他以美学教授自称,在世界各地做演讲。他风度翩翩,举止优雅,衣服扣眼里插朵百合花或向日葵花,手提象牙手杖,旁若无人地出入街头,向人们展示美。他这些为艺术而生活的现身说法,在当时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产生了巨大的类似于广告的效益,吸引了许多文人骚客竞向模仿他,戴天鹅绒领子,喝苦艾酒,抽加香料的纸烟……王尔德自身成为了唯美主义运动的“活标本”,从头到脚的行头都成了唯美主义的象征。在他的带领下,唯美主义运动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风气。不仅是在国内,他还把这股唯美主义的时尚运动带到了北美。1881年圣诞前夕,王尔德带着他的古怪的美学服装,开始了在北美各大城市做演讲。他总是以唯美化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发型、服饰、甚至是胸花都印着他的唯美主义倾向;他向世人称形式可以提升现实,力图把人们从商业化的实用主义中解放出来;他自称是服装和室内装潢的专家,讲解了建筑材料、室内装饰、家具选择、墙纸设计、服装搭配等细节;他还特别推崇具有和谐形式的人造物品。王尔德在几十个大城市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他对装潢艺术、服装艺术色彩和形式等的强调使人们对唯美主义的思想生活的艺术化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报纸长篇累牍地报道他的言行举止以及对此的评论文章和采访报道。在这片新的土地上,唯美主义成为了人们最时尚的话题和模仿的标准。"为生活而艺术"的思想原则在这里发展到了高潮,发展到了世俗化的时尚地步。所以王尔德对唯美主义为艺术而生活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推广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唯美主义在新艺术运动中对工艺美术的影响

新艺术运动在工艺美术领域的成就是最大也是最彻底的。他在工艺美术设计领域的一大突破就是打破了横亘在纯艺术与装饰艺术、实用艺术之间的鸿沟。认为装饰艺术与纯美术同样作用于观众的观念与感受,两者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更不应该作高下之分。而这一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与唯美主义的核心理念――艺术重在形式,为艺术而生活是一脉相承的。

(一)艺术的价值在于形式

新艺术运动抛弃任何一种传统风格,向自然寻求自己的灵感源泉,主张利用自然元素或者富有异域情调的东方元素,用自然装饰纹样取代旧的程式化的图案,特别是从小动物和植物形象中提取造型素材。在线条上拒绝使用直线,大量采用自由连续弯绕的曲线和曲面,形成多变且富于动感的造型风格,呈现出曲线错综复杂、富于动感的韵律、细腻的审美趋向,从而完成自己对固有形式的突破,并奠定一种新的以形式美为唯一追求的新风格。

(二)为艺术而生活的理念

二十世纪上半期研究唯美主义的大家约翰逊在《唯美主义》一书中直接指出,唯美主义有三种含义:首先是一种人生观,其次才识一种艺术观,最后是指文学艺术品的一种特质。近年来研究唯美主义的学者莱昂・谢埃也认为,唯美主义运动的核心是这样一种生活愿望:重新界定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赋予生活以艺术品的形式并把生活提升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存在。

在为艺术而生活的理念的倡导下,新艺术运动的工艺美术风格迎合了这一潮流并将通过与工业的结合,将之发扬光大。

(三)唯美并不颓废

在文艺理论界,人们对唯美主义者是持批判态度的,一方面是因为以王尔德为首的唯美主义者道德感缺失,有伤风化。另一方面因为唯美主义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总是像恶毒的罂粟花,唯美的外表下有颗恶毒的心。

参考文献:

[1]John Wilcox,"The Beginnings of L'art Pour L'art",in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2001.

[2]John Stokes,“Aestheticism”,in Martin Coyle et al,eds.Encyclop aedia of Literature and Criticism,2007.

[3]Walter Pater,The Renaissance:Studies in Art and Poetry,ed. Donald L.Hill(Los Angeles:Unive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80.

[4]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生命的传承范文第2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政治因素以及多种文化价值取向并存的局面,使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在当下失去了其原有的魅力与效力。反思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艰难、实效性差的原因,尽管有很多,但究其根源,可以说是无“人”的、与学生生命——生活脱节或相悖的、简单的、形式说教。为此,我们尝试从孔子“仁爱”思想中寻找智慧,遵循人的生命健康生成之“道”,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现实的当下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努力构建具有生命特征的学校德育课程。

一、“仁爱四德”:学校德育课程的核心内容

具有生命特征的学校德育课程应该有怎样的核心内容?我们认为,它既应传承孔子的“仁爱”伦理思想,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接通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精气神。同时,更要适应新时代、新经济、新政治、新文化的发展,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现实的当下需要。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会、精神与物质、崇高与平实、传承与创新等关系,以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自身发展作为学校德育课程核心内容的选择。为此,我们将基于生命成长的从化中学“仁爱” 四德,作为学校德育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诚信的“为人之德”

“信之于人重矣。”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必须强调修“信”的重要性,并借以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社会教化,使“信”伦理切实在学校德育中得到发扬光大。

1.“立仁”之信——为人的标准。“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君子终身守此悒悒”。“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可见,作为君子的基本道德标准,“信”是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一种承诺,意欲成为君子决不可“无信”。当下,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其一言一行都须堪称表率,否则就不会获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就是对社会和学生的承诺。而《中学生守则》第10条强调:“诚实谦虚,有错就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规定“诚实守信,礼貌待人”,这是学生对社会、师长和同学的承诺。

2.“显仁”之信——为人的品质。诚实待人,信实办事,这样的为人品质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作为教育内容之一的“信”,孔子曾多次论说,如:“信则任人焉”,“主忠信,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由此看来,孔子不仅把“信”作为人生的根本和归宿,而且确实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对学子们进行该方面的教育。同时,孔子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特别关注“显仁”之信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3.“行仁”之信——为人的行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说,人若离开了信,就不可为人,正像大车和小车离开了輗和軏就套不住牲口从而无法行进一样。社会是个大职场,各行各业由共同认可的“行仁”之信约束自己,方可百业俱兴。学校德育要重视这种“信”的教育,养就此种行为,为学生今后走进社会奠基。要教育学生今后为政要“取信于民”,为商要“童叟无欺”,交友要“讲信明义”,自立要“言行统一”。

(二)责任的“为事之德”

责任感和负责任的态度是行事能否成功的基础性条件,它能催生出智慧和能力,能促使人去做好事情,并因工作成功而感受到一种尽责和胜任的欢悦和满足,也正是在这种负责行事的过程中,提升了人的社会意识。

现在的独生子女,多缺乏“责任”意识。为此,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责任。在家里,使其认识自己在家中承担的角色和行事能力,如对父母的关爱、协助父母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以减轻父母的负担等等;在学校,使其树立学习的责任感和负责的学习态度,如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作业也要按时完成等等;在社会大家庭里,社会越开放,越需要负责任的公民,要使其认识小公民角色和行事意识,如争当志愿者、为社区服务等等。

只有教师重视了责任教育,学生才能成为有责任的人。我们知道,除了对社会、集体、家庭的外部责任外,人还必须对自己的选择及行为负责。正如科恩所说的那样:“在前一种状况下涉及的是职责,而后一种状况下涉及的是道德义务。”因此,对自我负责是这一道德要求的最高水平,也只有能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的人,才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当今中国需要有这种既能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又对自我负责的独立个体,这样的人能创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社会。

这种责任的“为事之德”,也是“行仁”的实践性具体表现。

(三)爱国的“为民之德”

爱国乃“大仁”之道。学校德育课程把“爱国”作为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反映了个体与民族、与国家的生存关系。另一方面,“爱国”也是作为一个公民的起码道德。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和各民族、地域文化广泛交流的情况下,把“爱国”当作“为民之德”来强调,对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时代性是无须多言的。

(四)慎独的“立身之德”

“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这是中华民族文人学士的传统美德。其中的“穷者独善其身”就是指个体修身的“慎独”,它涉及的是对待生命和人生的态度问题,我们把它称之为追求自我完善的“立身之德”。

在学校教育中,善待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应该成为“善”的教育的起端。首先,“慎独”的“立身之德”的下限是,善待生命,不要轻生自杀和滥杀;“慎独”的“立身之德”的上限是,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人生的实践中追求自我完善。其次,“慎独”的“立身之德”要求的标准要具有普世价值。追求自我完善,并不是要用同样崇高标准去要求每个人,而是要求每个人“在认识今日之我之不足的基础上,去创造一个较之今日更为完善的明日之自我”。再次,“慎独”的“立身之德”——追求自我完善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它不是闭门思过、静心养性,而是在积极的人生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实践;并不是洁身自好、远离社会,而是用发展性的生命去创造社会的进步和实现人生的幸福。

“仁爱”四德作为学校德育课程的核心内容,使得学生的生命精神“钙”化、挺起,保持其奋发向上的追求。

二、传承创新:践行学校德育课程的基本策略

(一)校园文化陶冶人——文化育德

传统都有惯性,文化都有根源。我们提出以“仁爱”作为从化中学的校魂,使文化成为自觉、成为传统,努力打造爱心校园。经过近年来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整个校园犹如一门隐性课程,让学生在儒雅的氛围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优秀文化的滋养下成长。

建于明代的孔圣先师殿,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学校宣扬积极进步的儒家文化,用孔圣思想教育熏陶学生的生动教材。古风浓郁的学宫广场,承载着学校许多大型活动,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明伦堂,寓意“明白伦理,崇礼修行”,学校凭此对学生进行“知理行礼”的行为规范教育。“朗朗乾与坤,上下五千年”, 文化长廊中长达80米的蕴涵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大型浮雕,与孔圣先师殿源流相连,漫步其间,犹如沿着历史长河,透过风雨烟云,去感悟和体验异彩纷呈、华章迭起的中华文明。

民俗博物馆里再现明清时期的从化县衙办公场地,所刻对联深刻反映着仁爱、和谐等思想,如“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先祖先贤成由勤俭败由奢岂敢相忘,后世后学幼当教养老当敬首在行”等等,内容丰富,寓意深刻。

今年,学校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在学宫广场恢复建设棂星门和太和元气门石牌坊、泮水池、状元桥等,规划建设孔园。此外,学校的树门、学宫广场、知书亭、敬师亭、学宫道、明伦道、状元小径、“仁爱”石……每个名称都蕴含着深刻含义,每个角落都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让孔子的主要言论、道德要求等都得以充分展现。

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濡养了师生的人格品质和审美情趣,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

(二)行为规范训练人——行为铸德

学校对学生礼仪、舍务、用膳、做操等日常行为中的品德内涵进行了深层次剖析,形成了行为项目与品德素质训练的对应性关系。同时,学校以尊重生命、崇尚生命为基准,让校园内包括自然本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诸要素均衡协调,利于学生的发展,实现 “仁爱”的办学理念。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

一是以高尚师德和仁爱的人文活动构建和谐的教师之间关系。冷漠举动是无法打动人的,投入感情才能凝聚人心,因此学校努力做教师的知心者,信任、理解、善待教师,尽力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教师是学生仁爱思想和创造精神的播种者,学校提倡“仁爱的教育、仁爱的教师”,让学生在充满温情和民主氛围的环境下有尊严地成长。

二是以高质服务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严、勤、实、活”校训,弘扬“团结、向上、艰苦、认真”的优良校风,践行“笃厚务实、奋发有为”的从中人精神,师生互学互敬、教学相长、共促发展,开展“上学生喜欢的课”和“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活动,课堂上力挖君子内涵、丰富教学内容。

三是以传统仁爱思想和时代的创造活动构建和谐的学生之间关系。开展以“体验教育”为模式的德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大型公益活动的筹备、接待工作,在活动中锻炼社交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宽容、尊重、民主、奉献等时代精神,教育学生为人要以诚相待,做事求真务实,以宽容、豁达的心态去看待周围事物。

四是以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有序的规范行为构建和谐的干群之间关系。倡导“克己、厚道、乐群、作为”的行政作风,加强学习,坚决执行党在新时期制定的干部建设、廉政建设的各项制度要求。充分发挥学校班子的团结协作优势,做到各施其职,各负其责,各展其能。

五是通过挖掘内涵来构建特色鲜明的和谐的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我们认为拥有五百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每一件物品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价值,每一件物品都不能随意搬动减除。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首先让每一位师生明确行为训练的意义和与品德养成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形成共识的情况下,师生明理力行,齐力推进,严格要求,持之以恒。最终学生团队意识、学习状态、精神面貌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步。

(三)校本学习滋养人——知识养德

知识学习的过程也是品德培养的过程。为此,学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充分挖掘地方的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综合性的校本课程。

例如,结合学校孔圣殿、明伦堂文化的开发,在已经编撰《中华古典名言佳句集锦》的基础上,我们还将组织教师开发设计校本课程《儒学文化选粹》。《儒学文化选粹》计划设置三卷,即“故事卷”“诗文卷”和“校园卷”。三卷内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分散在各年级实施。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引导学生了解孔子及其他历史文化名人,不断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深对历史、文化、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为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进而塑造民族精神和培养爱国情怀。

校本课程的实施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堂,学校还在校园走廊的墙壁上镌刻了《论语》经典句子、名人名言等,整个校园就是一本活教材、一个大课堂。2010年6月,美国中小学校长及专家学者26人一行参加了在从化中学举行的培训活动。在学校的欢迎墙上,他们看到了孔子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英文)2011年3月笔者到美国访问,发现这位参观过从化中学的美国校长把孔子的这句话制作成横幅挂起来欢迎我们。她说,这是从中国的从化中学引进回来的,非常好!

传承儒家文化,培育现代君子,办一所充分体现“仁爱”思想办学特色的学校,已成为“从中人”共同的梦想和追求。

(四)行动中磨练人——活动砺德

我国素有“礼义之邦,君子之国”的美誉,“培育富有创造力的现代君子”对全面塑造学生的完善人格、丰富育人内容有重要意义。现代君子不但应该具有传统君子人格的优点,而且应该具有现代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全部特征,比如具有进取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强烈的民主和法制意识、具有全面的价值理念等。

笔者曾跟学生们提过对他们人生三个阶梯的期望:中学毕业考上如意的大学,大学毕业找到称意的工作,一生中过上满意的生活。“如意、称意、满意”都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态。要有这种感觉心态,就必须在中学阶段锻炼和培育好自己的综合实力,包括体力、毅力、思力、心力、智力、能力等。课堂是学校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活动场所,根据课改的精神,学校提出了“依本、质疑、合作、共进”教学理念,并努力创设和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建设学生成长的优良外部环境和导向。

目前,学校遵循青少年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的客观规律,坚持“育人至谐”的宗旨,形成了“以体验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体验式教育的育人特色,为学生精心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验活动。

学校每学年都组织艺术节、创造节、科技节、体育节、国庆晚会和元旦晚会等大型活动,团委、学生会和年级组织的春游、户外拓展、慰问老人、上街服务;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活跃身心、融入集体、关爱他人、参与管理、锻炼能力;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区活动,实现知行统一,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每周升旗仪式后的国旗下讲话,经常邀请学生进行主题演讲,让学生围绕一定主题自荐报名参加演讲,既给学生以良好的教育,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组织开展一系列班团活动,撰写心得体会;充分利用班级文化阵地,营造“现代君子”主题班级文化;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礼仪教育、校园志愿者活动;利用多种方式展示学生风采,树立学习榜样,营造积极氛围等等。学生风貌悄然改变,无论是本校老师还是外来的客人,进入校园都会感到清新的文明礼仪之风。

校友会成立仁义助学基金会,目前已筹集到几十万元,用于资助有困难的各类学生,条件是“偿还诚意、生活困难、读书刻苦、节俭朴素、守纪有礼”,特别是承诺若干年后有能力时偿还借款,用于资助以后有困难的师弟师妹,形成良性循环,保障有困难的学生轻装读书,专心读书,并让学生在接受仁义助学金帮助的同时,体验仁爱,感受仁爱,回报仁爱,学会仁爱。

生命的传承范文第3篇

2、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3、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4、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

5、继承烈士遗愿,谋求民生幸福。

6、缅怀先烈,继承遗志;祷告英灵,发扬传统。

7、坚持崇高信仰,坚信社会主义。

8、缅怀革命先烈,建设美好家园。

9、缅怀先烈,学会感恩。

10、弘扬雷锋精神,缅怀革命先烈。

11、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

12、缅怀先烈伟绩,弘扬民族精神。

13、慎终追远,厚德载物。

14、传承文化、缅怀先烈、文明祭祖、爱党爱国。

15、缅怀先烈志,共铸中华魂。

16、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

17、献花敬礼,缅怀先烈。

18、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精神。

19、缅怀革命先烈,争做时代新人。

20、祭奠先烈,缅怀先辈。

21、缅怀先烈,展望未来。

22、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民族精神。

23、缅怀先烈精神,继承先烈遗志。

24、缅怀革命先烈,践行群众路线。

25、你们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生活在你们的事业中。

26、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献身精神。

27、缅怀革命先烈,追寻红色记忆。

28、纪念烈士,继承遗志。

29、缅怀革命先烈,传承优良传统。

30、弘扬革命精神,建设小康生活。

31、缅怀革命先烈,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群众路线。

32、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33、发扬革命传统,谱写时代新篇;继承先烈遗志,铸就共同理想。

34、为国捐躯,虽死犹荣。

35、为了我们的未来只争朝夕。

36、缅怀革命先烈,鼓舞斗志前行。

37、宏扬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

38、白云诉哀思,清明祭英烈。

39、缅怀先烈爱国魂,幸福不忘英雄史。

40、敬贤思齐,感恩思源。

41、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

42、缅怀革命先烈,追忆革命历史。

43、牢记历史,缅怀英烈。

生命的传承范文第4篇

为迎接建党100周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引导中小学生认知红色文化、革命传统,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感情,增强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志向,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主题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二、活动对象

全区中小学在校学生

三、活动内容

(一)加强革命传统美德教育

1,通过推进文明校园、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广泛掀起学习革命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热潮。感受忘我奉献、艰苦创业、团结拼搏的高尚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怀,不断加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

2.通过开展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美德少年”等活动,大力发扬和继承中华优秀革命传统,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乐观向上、谦虚谨慎、排除万难的精神和品质。

3.通过深入开展“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等推进文明礼仪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

4,通过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加深学生对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感悟,传承红色基因。激励和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

(二)重视系列节日教育

1.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感思老师、感恩长辈”等关爱师长的道德实践活动。

2、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一学党史、知党思跟党走”系列教育活动。积极挖掘革命传统中的德育元素,培育学生民族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

3·利用六一儿童节、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家公祭日、国庆节为契机,引导广大师生缅怀革命先烈,了解党和祖国的发展史,不断增进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三)抓好传统经典诵读教育

1,构建红色经典诵读体系。各学校要制定诵读计划,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原则,在各年级开展不同的红色文化教学内容;组织教师读《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有的人》《可爱的中国》等红色经典,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构建诵读体系。

2.搭建红色经典诵读平台。丰富诵读形式,开展“诵红色经典、写红色经典、唱红色经典、演红色经典、展红色经典”等活动,即:每日开展“诵读红色经典十分钟”活动;每星期开展一次“书写红色经典十分钟”活动;每月的黑板报和调窗要有一定的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每年举行一次红色经典情景剧展演活动等

3、深化红色经典诵读活动。借助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等载体,围绕忠于党、为人民、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等话题,以诗文朗诵、快板、课本剧等新颖活泼的形式,把红色经典美文、红色经典诗词表现出来。成立兴趣小组,将传统体育项目、绘画、书法、剪纸等国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革命传统、热爱诵读

(四)开展地方名人民俗教育

1,加强革命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工作。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将地方革命先驱先烈的英雄故事、革命文化遗迹等资源有效整合,推进地方革命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

2.培育地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利用重大革命历史纪念活动、重要革命历史遗迹、革命历史博物陈列馆等载体,进一步促进中小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工作。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民间体育、泥塑、剪纸等结合开展教育活动

四、活动要求

1.精心组织,大力宣传。各学校要细化活动方案,明确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教育活动指导思想、方法步骤、具体要求等。通过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宣传橱窗、校园网络平台等形式,大力宣传革命传统文化和活动开展情况,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生命的传承范文第5篇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1.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与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在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积淀孕育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有机结合的统一体。物质文化主要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革命战争遗址、重大事件发生地、纪念地及其珍贵实物等;制度文化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所创建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精神文化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

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指文化的精神层面,主要包括: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建设创业时期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在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都是伟大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锤炼和升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宝贵结晶,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2.红色文化的特征

(1)观念性。红色文化以事实为根基,以历史发展为主线,从不同角度真实记录了党和人民追求自由和真理的光辉历程。红色文化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高尚的革命精神、革命理想信念,有助于加强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育,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红色文化是典型的中国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促进力量,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

(2)先进性。红色文化是在继承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上,大胆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是它的核心思想。红色文化的本源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符合客观事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如红色文化倡导“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所有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都应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红色文化是一种科学文化,它的科学性就在于无神论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等。正是基于红色文化的先进性,我党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建设者和维护者。

(3)价值性。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厚重的历史文化,以此为载体构建的以政治信仰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适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和阶层中开展教育,如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等都能够以此作为教育载体。红色文化资源所展现的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在一代代建设者中得到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资源展现了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对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4)时代性。历史使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红色文化形成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历史使命,由此形成了红色文化的时代特征。

二、红色文化传承的基本规律

红色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的传承要遵循文化传承的一般规律,同时红色文化也有自身特殊的传承规律。

1.内核吸引规律

深挖文化内涵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自身的内涵。传承红色文化必须深挖红色文化的内涵,提升红色文化的品质,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红色文化的内涵挖掘既要重视红色文化器物层面的展示,更要注重凝聚在器物上的精神品质,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内涵,从而增强红色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提升、总结凝聚在红色文化物质层面上的精神品质,从而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增强红色文化的价值吸引力。

2.外力推进规律

政府强力推进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动力。红色旅游的深度发展特别是红色文化的传承,需要党和政府的强力推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红色旅游呈现了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红色文化得以广泛传承。如,红歌会、红运会、红色经典、爱国主义歌曲大家唱、红色影视剧、红、红色诗歌、红色绘画等层出不穷,丰富多彩,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极大喜爱。例如,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在湖南第一师范的革命故事为蓝本,再现了以为代表的爱国青年群体追求真理、立志报国的爱国情怀。由于政府的强力推进,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及著作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该剧获得“五个一工程”特等奖,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领导的高度赞扬。

3.物化感知规律

红色文化物态化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必须以红色文化物态化为基础,以其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红色文化遗产的物态化,丰富红色文化传播的载体,让人们回归到历史情境中,感知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针对韶山同志故居周边的环境,我们要注重恢复到1959年回乡时的历史风貌,改善周边环境,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让游客感受到韶山故居的真实性。通过故居的文物陈列和导游的解读,人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一代伟人出生、成长的历史环境,体会到一代伟人的伟大情操和音容笑貌。

4.优势扩散规律

红色文化传承具有强大的辐射和渗透作用。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我们一定要把握红色文化的主旋律,弘扬精神品质,让先进的红色文化来影响和熏陶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使他们能够自觉学习、深刻体会、不断弘扬红色文化,引导人们在旅游休闲中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史,受到教育,进一步认识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美好前景的信念和信心。

5.媒介传递规律

积极构建优势媒体传播网络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平台。媒介传播是红色文化重要的载体,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充分应用现代传播网络进行传承,现代传播网络具有虚拟性、真实性、直观性等特性,是红色文化传承必须依赖的重要载体平台。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充分应用电影、电视、广播、图书、报纸、杂志、网络进行立体化宣传,根据游客的心理需求,策划一系列游客喜闻乐见、引人入胜的节目,以增强红色文化传承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凸显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展示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可放映电视连续剧《长征》;又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大型电视连续剧《解放》,再现了、、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如湖南广播电视台旅游频道开办的“红动中国・长征路上我成长”的大型公益活动,让55名湖湘子弟寻访韶山故居,在铜像前举行宣誓仪式,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爬雪山,过草地,走泸定桥,与沿途的藏族同胞交流,使他们从中受到很好的体验教育。通过电台的现场连线,请红色旅游专家和前辈的后人畅谈红军故事,以新闻博客的方式展现在电台、电视和网络上面,进行立体式宣传,既有音频,又有视频,还有画面文字,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受到广大听众、观众的热烈欢迎。

6.同振共鸣规律

产生情感共鸣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根本目的。红色文化的传承必须研究游客的心理需求,依据心理学上知、情、意、行的规律,注重游客的利益诉求,满足游客的心理需要,开发符合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从而传承红色文化,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例如,通过国家一号工程改造,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现的朱毛会师场景颇具吸引力。会师的场景通过电影片段的展示,把、、及红军战士会师时的热烈欢乐的场面表现得历历在目,栩栩如生。游客身临其境,深受感染。又如,井冈山大型实景演出背景音乐为《十送红军》,歌词以叙事为表现,并借叙事来表达红色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真挚、深厚的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期盼。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游客感到红军与当地群众难舍难分的情感。通过演员情真意切的表演,将游客带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以深情的音乐与游客的心理达成了强烈的共鸣。

三、红色文化传承的建议思考

传承红色文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红色文化传承的规律,促进红色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此要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凸显文化内涵,提升精神品质

深挖红色文化的内涵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文化内涵是红色旅游的灵魂,只有深挖红色文化内涵,探寻红色文化的传承规律,提升红色文化的品质,揭示红色文化的崇高精神,红色文化才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红色旅游也才具有生命力。一是要加强党史研究,深挖文化特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要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史实为依据,充分挖掘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的重大事件、故事等,感知、提炼、总结和概括红色精神,挖掘文化特质。二是外化红色文化,解读文化内涵。要以艺术的手段外化红色文化,对红色旅游产品进行艺术包装。每一首红歌、每一个经典、每一个故事、每一句箴言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三是要抓住文化主题,凸显景区特色。红色旅游景区要突出红色文化的特色,注重个性化产品的开发,提升导游讲解水平。

2.坚持政府主导,着力打造品牌

红色旅游是一项政治工程,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旅游在政治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的作用。一是要重视红色文化整体形象的推广,利用公共财政资源,对区域内的红色文化整体形象进行宣传和推广。二是要注重红色旅游内涵的挖掘,提升红色文化的品位,做到深度开发与创新开发相结合,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三是要加强红色旅游的规划,拓展红色旅游的内涵与外延,重视从文化的传承方面创新旅游产品。四是要打造红色文化品牌,通过联合、整合、融合,开发独具魅力的红色文化精品,创新红色文化品牌,增强红色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3.发挥功能优势,强化辐射渗透

红色文化是一种优势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和渗透功能。红色旅游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红色旅游使广大青少年在游览、观光、体验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就会在他们的知识体系中得到强化,形成优势文化。如游客参与井冈山“朱毛挑粮小道”的体验项目,在参与体验中感受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更加敬仰革命先辈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4.加强媒介宣传,增强传播效果

现代传播网络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充分应用户外广告和现代传播网络进行立体化宣传。应在城市建筑、公共汽车、高速公路上设立大型户外电子广告宣传展示牌;在城市中心、广场和街区搭建红色旅游宣传长廊。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充分应用电影、电视、广播、图书、报纸、杂志、网络进行立体化宣传。要通过官方网站――旅游信息网整合全国各地的红色网站,构建红色旅游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专题网站――红色旅游信息网挖掘历史内涵,形成品位较高的红色文化网站。要根据游客的心理需求,策划一系列游客喜闻乐见、引人入胜的节目,以增强红色文化传承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5.把握时代脉搏,注重情景交融。

发展红色旅游要突出对红色文化的传承,要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使红色文化成为人们的共识,尤其是得到青少年的心理认同,才能真正发挥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

根据情感共鸣规律,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的利益诉求。必须通过内涵的挖掘、形式和手段的创新,以贴近人们心理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多样化的手段来展示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

6.积极开发创新,丰富产品类型

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坚持走开发创新之路,要通过开发创新凸显特色,创新产品,增强红色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一是注重理念创新。红色旅游要突破红色发展红色,在红色为主的前提下,衍生各类旅游形式,展现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井冈山提出了“红、绿、蓝、金、古”的概念,并以此统领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使红色旅游焕发青春光彩。二是注重体制创新。旅游景区要注重管理体制的创新,组建管理委员会,把归属于文物、旅游、民政等部门的红色旅游资源统一进行管理,赋予执法权及相关职能。三是注重产品创新。要打破传统的红色旅游景点“一根棍子、一张桌子、一栋房子”或“一个铜像、一个故居、一个纪念馆”的过于简单的展陈方式,根据游客的心理和需要,创新红色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