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企业文化的感知

对企业文化的感知

对企业文化的感知

对企业文化的感知范文第1篇

《现代企业文化》:义煤集团为什么如此看重企业的感恩文化?

武予鲁:感恩两个字都有一个心字,也就是说感恩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行动指令。近年来,义煤集团党委紧紧围绕“强势起步、科学跨越、乘势腾飞”三步走发展战略,坚持以“知感恩而天下宁,知感恩而企业兴”的感恩理念为引领,全面开展感恩文化建设,用感恩文化启发人、激励人、引导人、规范人,使义煤“真诚、同心、感恩你我他”的企业精神得到发扬光大,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促进了企业健康、质量、安全、高速发展。安全生产达到国际先进煤矿“双零”标准,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批示,在全国推广义煤集团安全生产管理经验。煤矿瓦斯超限由2006年的2.871万次降到目前的零超限,走在了国内煤炭行业的前列。冲击地压防治理论研究,破解了一道世界难题,站在了世界领域的最前沿。建成河南首个“职工只走上下巷”的集团企业,成为河南省最大的上市工业企业和最具影响力企业之一。

《现代企业文化》:义煤集团感恩文化理念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武予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的力量将越来越多地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企业管理形态已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过渡到文化管理阶段。义煤集团在制定总体发展目标时,提出了“和谐友好科学发展,两大跨越又好又快,大型集团行业聚集,外向拓展相关多元,煤化基础结构升级,运转高效现代制度,企业增效职工富裕,本质安全平安义煤”的总体战略思想,决心要把义煤集团建设成和谐友好型企业,以增强文化活力,打造美丽的义煤矿区。我们认为,只有继承和弘扬感恩文化,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才能够提高职工与职工之间、企业与职工之间的相关程度,打造出高凝聚力的团队,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只有增强职工知恩图报的感恩意识,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企业的社会文明程度,达到建设和谐友好型企业的目的。

《现代企业文化》:义煤集团的感恩文化理念具体经过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武予鲁:义煤的感恩文化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理念形成阶段。我们认为,只有懂得感恩,社会才能安宁;只有社会安宁,企业才能兴旺发展。为此,我们提出了“知感恩而天下宁,知感恩而企业兴”的感恩理念,用感恩理念引领企业发展。这为日后集团开展感恩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是全面建设阶段。我们提出“要大力培植感恩文化,用感恩文化启发人、用精神激励人、用理念引导人、用行为规范人,使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真正成为广大职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这为集团全面建设感恩文化确定了基调。

第三是深化提升阶段。集团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展示义煤丰厚的感恩文化底蕴,提高企业的软实力;继续开展“爱心助教”工程,支持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同时,要加大“职工感恩企业、回报企业”的典型选树,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职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工作、对待同事、对待企业,营造职工感恩企业、尽心做事、诚信做人的浓厚氛围。《义煤集团深化感恩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形成,标志着义煤集团感恩文化建设步入深化提升阶段,向更高的水准迈进。

《现代企业文化》:请您介绍一下义煤集团开展感恩文化建设的架构与方法。

武予鲁:我们认识到,在国人的家族关系中,特别突出他们之间的血缘、社会关系以及情感等方面的紧密关系,这些紧密关系的实现,感恩是基本的伦理基础。因此,“家”是“小道理”,可以带动企业科学发展的“大道理”。“家文化”是有恩文化,有恩才能感恩,有恩是企业对于员工的,感恩是员工对于企业的,从小家到大家,从大家到国家,是一个境界递变过程。看一个企业是不是优秀企业,不仅要看它的股东满不满意,它的客户满不满意,还要看一般社会公众满不满意。基于此,义煤集团感恩文化建设的基本架构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员工之间相互感恩;其二是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双向“感恩”;第三是企业和员工对社会的感恩。内容包括感恩共产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企业、感恩父母、感恩员工、感恩同事等八个方面,形成了义煤集团“8+3”的感恩文化建设体系。

建设感恩文化的重点是感恩企业,突出感恩企业这个重点,就抓住了企业知恩图报价值观教育的中心环节。在培育弘扬感恩文化的过程中,我们精心培育干部职工“十个有”:即,心中有祖国,心中有社会,心中有自然,心中有企业,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安全,心中有创新,心中有精品,心中有亲人,心中有他人。

同时,围绕感恩父母、感恩企业、感恩社会和培育团队精神等主题,先后组织开展了感恩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感恩文化论坛、感恩之星评选、感恩事迹报告会、感恩故事会、庆祝建党90周年红歌赛、“最美耿村人选树”等一系列感恩文化活动,在全公司上下形成了“懂感恩、知感恩”的浓厚氛围。

《现代企业文化》:义煤集团开展感恩文化建设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果?

武予鲁:近年来,义煤集团的感恩文化建设,激活了生产力,激发了创造力,富有了生命力,增强了凝聚力,提高了战斗力,在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同时,使5万多名职工“井下快乐工作,井上幸福生活”,整个矿区呈现出一派和谐发展、和合发展的新气象。

对企业文化的感知范文第2篇

一、企业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关联

1.从功能上看,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有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融合功能、审美功能以及辐射功能等。而高职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则是学校用符合社会、行业和企业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企业文化在思想导向、价值导向、行为导向上有很强的理想信念教育内涵,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从培养途径看,企业文化强调对全体员工进行有形或无形的渗透,引起员工主体主动认知和反思,推动员工思想、态度和情感的转变,并最终落实于符合企业目标要求的行为上。高职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过程也是高职学生内在知、情、意、信、行五要素不断成熟、均衡发展的过程。二者都包括知、情、意、信、行的培养。

3.从目标上看,企业文化的着力点在于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注重员工开拓创新精神和团体意识的培养。经济新常态下现代企业只有敏锐把握市场,在产品技术与服务上不断创新才能求得生存之道。团体意识的培养使每个员工都把自己的工作和行为看成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愿意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奋斗。高职理想信念教育则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关注其内在思想品德修养,以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二者都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企业文化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企业文化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企业选择人才看中的不仅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技能证书,更看重的是其综合素养。学校通过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使学生密切接触企业文化,亲身体验企业激烈竞争的现实,切身感受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激发其学习专业知识的内在动力。高尚的企业伦理道德能激发高职学生自觉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正确认识“个人――企业――国家――社会”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引导学生在创造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

2.企业文化有利于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主体。通过企业价值观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信念和荣誉感。在高职教育中渗透企业精神,加强对高职生的职业态度、纪律、责任教育,增强职业意识,端正个人作风。优秀的企业价值观能够引导高职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行业、企业需要结合起来,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三、企业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对接的路径

1.在教育教学中积极融入

在高职德育课程内容中包含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多个模块,这为引入企业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企业,了解企业文化。让学生感悟优秀企业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感悟优秀企业文化给企业和员工带来的变化,从而有意识地培养自身正确的理想信念,使之落实到日常行为规范中。

2.在校企合作中积极吸纳

全方位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的无缝对接。企业安排培训人员到校上课,企业专家将学生最关心的信息、企业选择人才的态度和标准有效传递给学生,在增强企业认同感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日后走向社会的信心。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和实习,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出现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在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学生更能够感受企业文化氛围,梳理吸收企业文化精髓。用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影响学生、激励学生,帮助学生从中体验、认知、感知,并最终提升学生的职业品格。

3.在校园文化中积极渗透

在学校内特别是校企联合办学班级内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实现班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学校直观感受企业文化,拉近学生与企业、社会的距离。将学校的各项文化活动有机与企业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在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同。

对企业文化的感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品牌 品牌沟通 情感诉求 功能诉求 品牌文化 品牌定位

一、前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数据化、信息化日趋成为主流,过去的传统品牌管理策略难以应付当前形式的新变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前单纯的只注重产品本身质量及品牌知名度到日趋更加关注与消费者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情感和共鸣的转变,这使得企业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培养初始消费者,共同建立品牌信仰与精神。在信息过度传播下,消费者也面对着众多品牌“无力”选择的尴尬局面,为此,企业应如何选择新的方式来帮助消费者做出正确的选择,建立起与消费者新的沟通方式和情感共鸣尤为重要,这也是企业面临品牌转型期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二、品牌概念

品牌是消费者对于产品属性的感知、情感的总和,包括品牌名称的内涵及与品牌相关的公司联想。根据此定义可知,品牌是由多个维度组合而成,通过名称、专有名词、标记、设计、包装、历史和声誉等将本企业与其他竞争对手相区别开并可被识别的一组要素。品牌是客观存在的,但也是无形的,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比如,文字、图形、视频等,再被消费者通过感觉感知到而形成独有的内外在表现形式。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之一,品牌代表着企业文化、品质、个性和形象,这种无形资产需要消费者去感知、了解和认识,企业赋予相应的情感给予回应,并以此形成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增强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培养消费者忠诚度,占领更多市场份额。

品牌,既是一个与消费者沟通中带有特殊烙印的标识,同时也因为这种特殊的标记,在销售中能够形成一定的溢价空间,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而在面临品牌转型的新时期,企业如何了解消费者价值导向与需求,进行有效沟通,重新塑造品牌形象,培养客户市场呢?笔者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三、品牌沟通策略

在传统的品牌管理中,由于企业占据有利地位,所以大多是企业单方面的行为,自认为要达到一个怎样的品牌效果,不会考虑消费者所期望的要求和心理认知,而这种卖方市场早已成过往,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成为企业分析消费者动向的工具,消费者认知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核心诉求――利益,品牌代表着特定的商品属性,例如,海飞丝代表着“专业去屑”,而消费者购买的不是产品的属性,而是产品的利益,明确给消费者带来的可感知的价值。当前,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消费者不会只听企业在品牌中想要传达什么信息,也会主动利用多种渠道去搜索了解该品牌的相关内容,沟通方式由以前的单向慢慢向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双向,这需要企业整合多方面资源,重新梳理,构建品牌新形象。

(一)功能诉求

作为品牌,首先要明确自身产品能解决消费者什么问题,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核心利益,品牌的核心利益是品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企业持久经营的动力,而当前众多企业过分注重品牌包装、宣传等在外表现形式,忽视了消费者最关注的产品价值,在这种舍本逐末的营销推广手段的驱使下,必然导致消费者对产品满意度的下滑,品牌印象受损,企业得不偿失。所以,提出企业在与消费者进行品牌沟通时,首先要明确核心功能,注重向消费者传达其品牌核心利益,例如,海尔代表着高质量地售后服务,并在差异化的指导下,让产品核心利益形象化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强调现实化。最后,外在的包装、附加产品和延伸产品提供必要的强化辅助作用。

(二)情感诉求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情绪,企业必须相应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其做出回应,当消费者的这种情感得到企业的回应及认同时,会产生对该品牌的依赖感和归属感,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忠诚消费者,也会联动着该消费者周围新客户的开发培养,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溢价空间,可见,情感诉求在品牌沟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情感诉求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情感定位,即运用产品直接或间接地冲击消费者的情感体验而进行地定位,用恰当的情感唤起消费者内心的认同感和共鸣,适应和改变消费者的心理。要做好情感定位,首先要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情感,找到消费者的情感痛点,创造出情感氛围,唤起消费者情感记忆,最后与消费者达成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情感体验中,触动消费者内心情感,创造情感体验,建立起深层次的情感依赖性尤为关键。所以在捕捉到消费者内心情感后要明确采取何种手段及策略去刺激消费者,例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把握消费者的情感需求,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难以满足,既然物质并不能让消费者满意,那么消费者的心理情感需要将会是一个尚未开发完成的区域,例如,消费者购买锤子手机并不是冲着产品本身,而是购买一种情怀,并且愿意为此付出较高的代价。在与消费者进行品牌沟通时,是在情感上去和消费者产生共鸣,拉近去消费者的关系,而不是单单依靠纯粹的现实利益,毕竟情感维系带来的认同感,在某种程度上比单纯的利益玩更牢靠一些。在给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同时,要在产品的使用环节中还原其本质属性,这种本质属性是连接产品和消费者的纽带,在模拟情景中找到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探寻出消费者选择该产品的动机和深层次理由,企业利用其不断强化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印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情感诉求,双向沟通是企业品牌价值表达的一个重要手段,要让消费者体会到品牌的情感价值。

(三)品牌文化

品牌文化代表着功能属性,利益认知,价值主张和审美特征,它会吸引众多消费者。通过赋予品牌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并充分急用各种强有效的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消费者对品牌再精神上的高度认同,创造品牌信仰,最终形成强烈的品牌忠诚,当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即企业对品牌文化缺少重视,而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品牌文化是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其力量不容小觑,它包含着消费者对企业的利益、认知、情感和归属等多方面内容,与企业文化相比,品牌文化更加贴近消费者,品牌文化的形成本身就是在与消费者沟通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因此,消费者是品牌文化的主要构建者之一,在品牌沟通中,时刻关注消费者个体文化的动态,了解消费者文化,体现消费者的生活态度、个性特征、审美情趣等,使品牌文化与消费者文化两者之间得以连接,形成强烈共鸣,以期达到精神上的高度一致,当消费者与企业的价值取向趋于一致时,消费者将扮演品牌最有力的传播者。然而,品牌文化现在已不是由企业一方所决定,它的内涵是由消费者起主导作用形成的,一个品牌理念不管有多好,推向市场后,关键是看消费者能否接受并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它能否说服消费者只购买该产品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当然,企业通过各种广告媒体等宣传方式也起到了一定影响,但绝不是根本的。

(四)社交营销

根据爱瑞咨询统计表明,中国用户日均有效上网时长达3小时,移动设备已经与PC平分秋色,长达90分钟,除睡眠时间的每个时段,用户在各类应用的活跃时长均保持高危,用户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随着各种社交软件呈井喷式地爆发,消费者越来越多地通过微信微博等手机APP利用破碎时间浏览信息,而例如电视、报纸等主流传统媒体地位有所下降,消费者消费方式和获取信息途径的转变,企业在进行品牌沟通时,不得不进行大数据分析,获取消费者最新需求信息,洞察消费者状态,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企业就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品牌推广。在社交媒体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情感也呈现多样化,所以,企业要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让社交广告渗透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主动为消费者提供两者连接情感与共鸣的方式。社交媒体成为企业品牌传播的门面,通过这个渠道回应消费者,使沟通渠道扁平化,简化沟通方式,让消费者主动并乐于联系企业,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消费者与品牌接触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大数据收集分析将会释放更多的品牌价值,这种数据的获取分析应用,将会帮助企业数据向市场货币的转化。

(五)品牌定位

定位的本质是差异化。正如前文所述,品牌包括了例如名称、图形、视频等多个有形方面,由于消费者记忆有限,不可能记住所有品牌,故企业要想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在进行品牌塑造时,就要尽可能简单易懂,品牌形象要易于消费者记忆,这可以通过广告、传播、促销等方式实现。企业在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市场位置后,要想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就应该要通过各种手段来达到其目的。例如,一些企业利用品牌故事来塑造自身形象,借助于各种媒体加以宣传,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印象或加深印象;也有一些企业通过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与消费者建立起情感链接,并让消费者产生共鸣……不管通过何种手段,其目的只有一个――当消费者一旦产品某种需求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该品牌。既然产品质量是消费者的核心利益,那么质量感知,即消费者对一件产品或服务的总体质量或其优越性的感知,是企业如何抓住消费者痛点的关键,企业在宣传推广时,其推广内容将成为焦点,内容营销让消费者在冗杂的信息中以最快的速度发掘品牌的最有效信息,这也考验企业在品牌宣传能否抓住重点,抓住核心内容进行品牌定位。

四、总结

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变化莫测,多数企业过于看重营销策略,而忽视了自身品牌的塑造与管理,品牌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扩大品牌知名度、认可度和美誉度,利用好当前社会营销的趋势,明确消费者的精神诉求和功能诉求,借助于品牌文化,选择好品牌定位,做好品牌沟通,不仅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利益,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马湘临.品牌塑造与管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

[2]庞守林.品牌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

[3]刘玉常,王娜,刘其涛.品牌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10.

[4]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05.

[5]宋致远.品牌沟通的关键:与消费者共鸣[J].新营销,2015/11.

[6]谭北平.品牌与消费者的沟通方式应如何改变[J].商学院,2014/07.

对企业文化的感知范文第4篇

一、供应链节点企业文化冲突的形成过程

对于供应链节点企业文化冲突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我们运用美国着名管理学者斯蒂芬·罗宾斯提出的冲突形成的五阶段模型来进行分析如下:

1.冲突产生的第一阶段是存在可能产生文化冲突的条件,即文化差异的来源:国家民族文化、社会文化、地区文化、个人价值观、企业经营和管理行为等。

2.冲突产生的第二阶段是阶段一中造成文化冲突的各种潜在因素被双方认识到,并对个人的情绪和情感发生影响。此时,双方都有了情感上的投入,都体验到焦虑、紧张、挫折或敌对,这时才意味着双方真正产生了冲突。

3.在冲突产生的第三阶段,冲突被双方认知后,人们就会产生对付文化冲突的行为意向(行为意向并不等于行为)。根据两个维度,即合作程度(一方愿意满足对方愿望的程度)和肯定程度(一方愿意满足自己愿望的程度),有五种处理冲突的行为意向,即竞争、协作、回避、迁就和折衷。

4.在阶段四,双方对于文化冲突会表现出某些行为。如轻度的意见分歧或误解,公开的质问或怀疑,武断的言语攻击、威胁和最后通牒,挑衅性的身体攻击,摧毁对方的公开努力等等。

5.在阶段五,显示的是冲突双方行为导致的最后结果。这些结果可能是功能正常的,即冲突提高了群体的工作绩效;也可能是功能失调的,即降低了群体的工作绩效。

罗宾斯的冲突五阶段模型告诉我们,文化冲突的产生首先源于客观存在的企业文化差异,当客观存在企业文化差异时,企业文化冲突的产生就成为可能;而且企业文化差异越大,产生企业文化冲突的可能性越大。但是,在现实中,企业文化差异是否产生企业文化冲突完全取决于人们对企业文化差异的认知程度及其情绪情感反应。只有当人们认知到企业文化差异的存在,且感觉到的这种差异冲击了人们原有的价值观体系和行为模式,导致认知失衡并伴随着一定强度的不良情绪和情感反应时,企业文化差异才会真正导致企业文化冲突。

二、供应链节点企业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的关系

从图1可以看出,供应链伙伴企业之间必然存在企业文化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当企业文化差异一旦被人们认知,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情绪和情感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产生认知失衡感和伴随不良的情绪情感反应,这种认知失衡和不良情绪就需要通过某种途径进行释放,这必然会导致企业文化冲突。因此,文化差异并不是引起文化冲突的唯一驱动力,组织成员的感情活动和情感反应也是引起文化冲突的重要因素。

三、供应链节点企业文化冲突的管理过程

合理有效的管理过程不仅可以识别节点企业的文化差异,还可以把文化冲突限制在一定的强度范围内。控制策略的合理与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一)建立信任

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信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以及时间和耐心。信任的建立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信任模型的建立。

1.建立防范型信任。一方面要明确双方合作的价值及利益分配,增强合作双方的信心和意愿;另一方面通过制定完善的契约和运作机制来确保以后信任关系的发展,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和控制。建立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评估合作关系的价值;(2)确定相关企业的运营角色和决策权力;(3)签署有效的合同;(4)设计解决冲突的有效机制。

2.建立学习型信任。面临供应链外界环境的巨大不确定性,防范型信任显然不能维持供应链合作关系的长久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学习型信任。组织学习是组织成员之间互动的过程,是通过共享信息、知识等形成的,并且建立在过去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雷·斯泰特,1989)。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来建立学习型信任:(1)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2)建立公平机制,包括: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等;(3)应用团队管理理论,加强供应链中持续的团队学习。

3.建立特征型信任。特征型信任是供应链企业间信任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主要来源于共同的战略和价值观。我们可以通过战略匹配和文化融合来建立这种信任:(1)战略匹配。要想在供应链企业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必须实现供应链战略和竞争战略相匹配。战略匹配是指竞争战略与供应链战略拥有共同的目标。Chopra&Meindl(2003)认为,获取战略匹配的三个基本环节:理解客户、理解供应链、获取战略匹配。(2)文化融合。实际上就是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之间、管理者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并创造出各种文化相容度很高的合作。成功的文化融合有两种模式,供应链企业应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第一种是A+B=A模式——文化同化;第二种是A+B=C模式——文化创新。

(二)识别企业文化差异

识别供应链伙伴企业文化差异可以根据企业文化差异的分析框架进行,即从国家民族文化、社会文化、地域文化的差异、企业个性(价值观和经营管理模式)差异、所有制性质差异、企业家个性差异等四个方面来分析供应链节点企业文化的差异,对供应链伙伴企业文化进行系统比较。

(三)控制企业文化冲突

对企业文化的感知范文第5篇

论文内容摘要:与国际企业相比,国内零售企业在价格、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更要求国内企业努力提升顾客感知价值。面临跨国公司的巨大挑战,国内零售企业需要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随着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理念的形成,顾客感知价值已成为零售企业的生命线和获取竞争优势的新来源。

零售业作为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国外零售业巨头大规模进军我国零售市场,国内零售企业的生存能力受到了严重挑战,市场份额不断丧失,业务毛利率不断降低,管理费用居高不下等。因此,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顾客感知价值是现代营销学的新兴分析视角,是连接顾客与产品的关键因素。从顾客感知价值的视角探讨如何提升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顾客感知价值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途径

(一)顾客感知价值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顾客感知价值(CPV),Zeithaml(1988)指出企业在为顾客设计、创造、提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应该从顾客为导向,把顾客对价值的感知作为决定因素,而顾客所感知价值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低廉的价格、预期获取的效用、产品的真实质量和顾客的付出与得到的权衡。Monroe(1991)将顾客感知价值定义为“感知利得(PerceivedBenefits)与感知利失(PerceivedSacrifice)之间的比例”,认为“购买者的价值感知体现了对产品感知质量或感知利益与因支付而产生的感知利失之间的权衡”。

综上所述,顾客感知价值的根本是“以顾客为导向”的营销模式,顾客具有主观性、动态性、层次性等特点,导致顾客感知价值也具有主观性、动态性、层次性。这主要表现为:顾客感知的利得与损失与单个顾客的特定个性和独特需求紧密相关;顾客的个性与需求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会产生明显的差异;需求的层次与顾客的生活状况息息相关,不同顾客所在乎的价值利得与价值损失有显著的层次性。顾客感知价值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权衡的过程,基于自身特定情况不断地寻求产品价值与产品成本均衡的决策过程。

(二)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普拉哈拉德教授和伦敦商学院哈默教授于1990年首次提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能”。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企业扩大经营的能力基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为了实现公司的价值最大化,它必须以顾客为中心,以企业的长期利益为落脚点,帮助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

零售企业是向顾客转售商品的中间企业,是连接制造商和消费者的分销渠道。零售企业处于生产制造商和消费者的连接环节,直接面对最终的消费者,是消费信息的终端,能够最直接反馈和引导消费的行业。零售企业无一例外地会寻找自己的业态形式以及在整个零售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而构建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塑造核心竞争力。应该认识到,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零售企业能够及时掌握并且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的趋势,经过长期精心培育而建立起来的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它是零售企业开展竞争的根源及源泉,企业的资源应当紧紧围绕核心竞争力来进行配置。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的产品服务体系。作为商品流转的中介机构,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商品服务上,能够有效地为顾客提供所需的商品与服务。为顾客所创造的价值更多地表现在优惠的商品价格、舒适的购物环境、购买商品的便利性、支付款项的时间间隔和售后服务等方面。

优秀的组织管理能力。保证商品快速流转是零售企业获取利润的重要因素。企业组织管理能力是实现商品快速流转,完成企业经营目标的基础。优秀的管理能力包括企业经营方针的确定、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维护、企业文化的构建等。

差异化的经营战略框架。商品流通包括流通的商品和商品流通的渠道。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吸引顾客在本商场购买所需要的商品。为顾客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利用更具优势的购物环境都能帮助企业实现这一竞争优势,吸引和留住顾客资源。

(三)顾客感知价值与零售业核心竞争力构建

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能够为目标客户提供持续的、有差异的价值,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的根本。基于零售业直接与客户联系的特性,顾客感知价值直接制约了商品价值在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流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基础。两者相互联系,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如图1所示。

1.顾客感知价值是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基础。顾客是企业实现价值的根本来源,提升顾客的感知价值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完成,因此,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应以顾客感知价值为导向,其核心竞争力体系应该主要由企业对顾客需求的预测和反应能力、适应不同的经营环境的能力以及其相互作用为基础进行构建。顾客感知价值是一个动态的、有层次的协调过程。企业在构建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目标客户的特点和消费习惯,分析目标顾客的感知利得和感知损失,力求增大利得而减小损失。并且根据市场行为的变化进行持续的修正和调整。

2.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挖掘顾客感知价值的保障。顾客感知价值战略的实现是个长期过程,需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保证。核心竞争力是战略形成中层次最高、最持久的单位,其不仅决定了企业有效的战略活动领域,还体现出了企业经营的文化导向。将顾客感知价值放置于核心竞争力这一基石上,就能带动企业方方面面的工作围绕它展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能够保证企业用于提供给顾客更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国内零售业的竞争现状

(一)产品价格不具优势

价格是消费者购买过程中最为看重的因素之一,也是选择购物场所的重要指标。中外零售企业在产品定价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沃尔玛提出了“天天低价”的竞争策略,其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直接订货采购模式。沃尔玛利用其全球采购系统,成功切断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中间商,直接向制造商订货,节约了中间的佣金费用,大大降低了商品的采购价格。但是绝大部分零售企业(广大的农村市场)受到规模和管理水平、资金等限制,还无法直接从制造商直接订货,中间商、商环节加重了商品成本,导致企业在商品定价方面缺乏优势。

(二)购物环境有待提高

宽敞舒适的购物环境是消费者选择购物场所的另一关键因素。购物环境主要是指购物过程中的精神满足和物质上的实惠。大多国外零售企业能够为顾客提供宽敞明亮舒适休闲的购物环境,配备热情周到的导购员,设立快速、便捷的结款通道,为顾客赢得宝贵的休闲时间,开辟宽阔的停车场所,保证购前、购后的出行方便。此外,对购买一些大件商品可提供送货上门等一系列售后服务。这些措施极大地降低了顾客的感知利失。而国内很多零售企业往往只顾及到短期收益,不会考虑购物环境、购物过程中的各种配套服务等对顾客感知价值的影响,从而导致顾客严重流失,企业效益直线下降,最终破产倒闭。

(三)企业信息化水平比较落后

物流分销对零售企业至关重要,一个好的物流分销系统不仅能够保证商品及时、准确地传递到顾客手中,而且可以为企业赢得足够多的价格优势。物流分销的效率直接受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制约。国内众多零售企业的物流分销系统并不健全,从而导致企业只能局限于某一狭小的范围内,无法扩大自己的企业规模。同时在选址方面也过于草率,导致企业竞争力不高,根本无法与外资零售企业抗衡。

(四)企业文化与管理水平有待加强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逐渐为大家认可并自觉地变成自已行为的共同理念、价值准则,对企业的凝聚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零售巨头都非常注重自己的文化建设,例如“顾客第一”是沃尔玛的重要经营理念。这些理念的提出,不仅给顾客带来了物质价值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给顾客带来特殊的体验价值,增加顾客的总体效用。而国内很多零售企业尽管也提出过“顾客是上帝“顾客至上”等口号,但不少企业做的不到位,其原因在于仅仅停留在口号表面,没有深化到文化层面,结果既没能给顾客带来价值,也没能提升顾客对企业的忠实度。

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

(一)树立“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加强关系营销

影响顾客感知价值的重要因素是顾客在购物环境中的感受。国内外卖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服务质量的迥异。虽然,国内大多数卖场提出了“顾客第一”的口号,但是真正能够有效实施的企业寥寥无几,这在顾客心中形成了强烈的心理落差。企业通过加强顾客与企业的情感联系,以及口碑推荐的附加利益和联谊活动等可提升顾客感知价值。要做好顾客关系管理,零售企业必须非常清楚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得失是如何衡量的,这样就清楚了顾客的选择动机和价值观。企业真正懂得去理解顾客是如何与之建立起购买关系的,将更有助于企业去创建适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追求合理化规模,提升竞争优势

目前国内零售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怎样与国际大集团进行竞争。我国的零售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乃至参与国际分工,就必须要走集约化、规模化的道路,取得规模效益。我国零售企业间可以采取多种分工合作模式,比如横向一体化,即同业态的企业采取连锁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组成集团,或强强联手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还可以采取纵向一体化的合作模式,零售企业与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加强零售商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合作,使他们之间形成整体,可以迅速扩大规模。另外还可以采取与外资合作的方式,开展合资或合作经营,借助外资的优势,取得利润,增强自己的实力。

(三)通过营销创新,加强客户期望管理

零售企业要通过外部营销手段,有效影响顾客期望。根据自己的产品定位,企业可以利用传统的营销活动向顾客作出明确的功能、情感和社会价值承诺。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工作人员、营业设施的设计和布置以及服务过程本身来影响顾客期望。例如,企业可以通过高档的建筑装修,向顾客传递高功能价值和高社会价值的信号;通过礼貌的工作态度和温馨的营业环境,向顾客传递高情感价值的信息。企业要避免过度宣传,以免使顾客产生超过企业绩效的心理预期。顾客期望对顾客感知价值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企业承诺过度,顾客期望就会被抬得过高,所感知的顾客价值就会下降。即使客观来说,顾客体验到的价值可能很高,但由于他们的期望更高,两者间就形成差距,从而降低了顾客感知价值,更有可能造成顾客的不满意。过度承诺、过早承诺,都会使企业为提升顾客感知价值所做的努力大打折扣。因此,企业要避免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就实践而言,将顾客期望控制在相对较低、但足以吸引顾客的水平,也有利于企业游刃有余地处理顾客关系,从而提升顾客感知价值。

(四)加强零售企业的品牌建设,强化“民族品牌”

品牌战略是培育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没有品牌战略,零售企业就难以形成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塑造良好的品牌,有利于降低顾客的购买风险,增强购买信心,有利于保证商品的质量,形成企业经营特色;有利于培养顾客认店购买的忠诚,有利于降低流通成本,取得规模效应。而且,个性鲜明的品牌可以使顾客获得超出产品功能之外的社会和心理利益,增进顾客对产品购买的信任感,消减顾客购前难以估测的金钱、社会和安全的感知风险,甚至顾客感知的价值就是企业品牌本身。因此,优良的品牌有助于提升顾客的感知价值。

参考文献:

1.梁海红.基于顾客价值的服务企业竞争优势分析[J].商业研究,2006(3)

2.孙晓伟.基于顾客价值视角的企业竞争力分析[J].经济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