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规范人事管理制度

规范人事管理制度

规范人事管理制度

规范人事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

近些年来,社会大众对公共服务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国事业单位的行政成本不断提升,国家进一步加大了相应的财政资金投入,但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财务管理规范性不足的现象在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事业单位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不断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需要得到事业单位领导的重视。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意识较差

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工作是确保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关系着事业单位是否能够正常运转。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意识较差,财务信息失真、财务监管不力、财务管理制度可行性较差等一系列现象普遍存在,但却没有引起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重视,严重影响着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另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营利性质存在差别,高级财会人才往往会另加倾向于选择企业,一般来说,事业单位的财会管理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现有的财会管理团队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规范化管理、规范化工作的意识明显较差,为了满足新时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这种现状急需得到改变。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

近些年来,在我国事业单位不断实行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大浪潮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不断趋于成熟,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缺乏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事业单位的固有资产都儆诠有资产范畴,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对固有财产进行规范化管理,一方面表现在缺乏严格的日常使用、维修、报废登记制度;另一方面,有部分事业单位的固有资产购入时并未规范化做账,账目不清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有资产的规范化管理。其二,缺乏高校的日常财务管理制度。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都较为单一、管理手段都较为僵化,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往往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国家的各项财务管理政策和要求很难及时落实到位。

3.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部分事业单位并没有意识到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在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重要现实意义,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不规范、成效较差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我国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力度还是较差的,由于缺乏严格的收支审查机制,在实际的经济活动过程中各项经济支出的随意性还是相对较大的,不利于财务预算管理规范化;另一方面,预算管理的本质性目的是降低行政成本、确保行政资金利用率最大化,但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随意性还是相对较大的,没有将不必要的公费支出剔除,不利于行政成本最低化目标的达成。

4.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制度不规范

要想确保财务管理工作能够真正规范、高效地完成,完善的财务监管制度也是不可或缺的,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制度可行性较差、系统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中,“重视财务资源分配、忽视财务工作监管”的现象普遍存在,管理人员的财务监管意识不强。另外,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基层员工的财务监管意识相对较差,不利于在事业单位内部创设“全员参与、共同监管”的氛围;其二,我国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内外监管制度,现阶段大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工作是由财务部门来完成的,没有引入第三方机构的外部审查机制,这样就很难长期确保财务监管体系的纯洁性。

二、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对策

1.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提升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的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意识是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的首要环节。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现状进行调研和评估,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不合理现象进行列举和总结,并对其带来的严重影响进行分析,并通过会议总结、召开交流会等方式让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意识到财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人才是事业单位不断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事业单位应该不断创新财会管理人才储备和选拔制度,为事业单位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财会管理人才和财会技术人才,在此基础上构建规范化的财会管理团队,只有财务管理人员和基层财务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才能从一线经验出发,解决各种不规范、不合理现象,切实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

2.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确保各项财务管理工作规范、高效地进行十分重要,规范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势在必行。一方面,事业单位要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财务管理人员首先要对事业单位的固有资产进行全面地检查,将其基本信息进行分档管理,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化的固有资产分录信息系统,其次要构建严格的日常使用、维修、报废登记制度,确保国有资产的相对安全性,最后,事业单位还要加强固有资产购入和出售的审查工作,做好规范化入账登记和审查;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要进一步规范日常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构建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工作平台,管理人员的各项操作都需要通过该平台来完成,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实时监控功能可以有效确保事业单位的各项日常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完成。

3.规范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

预算管理机制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规范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是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我国事业单位要规范公费行政收支审查制度,一般来说,要严格执行先申请、再审批、后发放的收支管理制度,但在特殊情况下,允许在未审批情况下使用公费,但在后期一定要将情况详尽地说明,并进行手续的补办,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我国事业单位要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工作,首先要对事业单位各项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其次要对事业单位日常事务和收支概况进行全方位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预算编制,确保事业单位的各项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

4.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制度

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制度是确保财务管理体系规范性、纯洁性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事业单位要定期举行财务监管专题会议,通过会议精神传达的方式让各部门管理人员意识到财务监管的必要性。另外,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宣传口号、文化建设等方式在事业单位内创设一种强烈的财务监管氛围,逐步构建以职能部门为主、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财务监管工作体系,这样才能及时发现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另一方面,在完善的内部财务监管制度基础上,还应该构建完善的外部财务监管制度。上级部门要不定期对下级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审查,检查其财务信息是否真实有效。另外,还可以适当引入第三方审查机构,对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审查。通过完善的内外监管制度,才能真正确保财务监管真正发挥作用。

三、结语

财务管理规范化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确保事业单位资金合理利用十分重要。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首先要提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规范化意识,将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真正落实到位;其次要不断完善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最后还要加强预算管理的规范性。另外,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也是不可或缺的,构建真正可以发挥实效的内外监管体系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苟维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与风险控制策略[J].中国外资,2013,18:128+130.

规范人事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事业单位和财政部门也在不断探索改革中,会计基础工作是处理会计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会计工作规范化的重要一环,落实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已成为处理会计工作的首要任务。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性上仍旧存在不规范之处,需要进一步改正并完善。事业单位应结合国家会计相关法律文献的要求,积极建立各项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条例,创建良好会计工作环境,实现会计工作的严谨性、科学性和规范性,使会计基础工作在事业单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会计基础 事业单位 规范化工作 管理制度

前言

会计工作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而会计基础工作是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各项基础性工作的总称,更是重中之重,是会计工作中的基本环节,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做好其它会计工作,近年来,我国不少事业单位由于没有制定严格的管理条例,导致会计基础工作的秩序混乱,会计工作质量得不到提高。只有不断完善会计工作秩序,逐步执行会计工作规范性,才能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与水平,满足当下事业单位对会计工作的需求。所以想要建立正常会计工作秩序,让会计基础工作能够实现在事业单位里的作用,必须抓好会计基础规范性的工作,只有切实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会计工作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一、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概念

规范化管理已经变为一个时尚的概念,已被大众所熟知,人们更愿意将它说成制度化管理,或者是标准化管理。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我国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用来约束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并且对在职的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了大规模的强化专业培训,以便进一步提高所有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业务技能,改善和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会计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与财务体制的全面改革许多事业单位已经意识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性十分重要,意识到会计基础工作与财务管理、单位制度化管理工作已经密不可分,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积极改进制度上的不足,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才能使会计基础工作整体水平提高,会计工作秩序恢复正常,会计工作才能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

但是,会计基础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包括: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会计基础工作的不严谨,帐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失真;会计管理工作不完善,会计核算方法不规范,导致财务数据错误,制作出假报表、假账,导致单位财务状况不实;部分单位会计人员素质低下,手续不全,记账随意,漏洞百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填制不规范,严重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基础工作的顺利进行,干扰了会计后期工作,不利于会计职能的发挥,进一步打乱社会整体的经济管理工作,给会计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以上问题,是部分事业单位领导人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导致,也有是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低下形成,同时,单位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建设不规范等等原因。只有发现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再进一步改进并完善,才能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

二、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会计法》是一门规范会计工作的法律文献,很多事业单位领导人对此不了解,他们理解的会计基础工作就是简单的账务处理,收收支支,一切自己说了算,认为会计基础工作抓不抓无关紧要,领导人的不重视,就会使单位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与时代脱轨,导致他们的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使会计基础工作与后期核算环节不能挂钩,严重违反会计核算制度,

导致事业单位的会计部门会计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水平全面下滑。甚至个别领导人纵容会计人员丢失真实的财务数据信息,例如作假报表、假账等。这些假的会计数据,会造成账实不符,不清楚盈利还是亏损,用以达到转移国家资产、偷税漏税等不可告人的目的。一些该建账的单位,领导人的不重视,不建账或任由账目混乱置之不理,就会造成财务收支失控等等不良影响。

(二)会计管理工作不完善,会计核算方法不规范

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领导人的不重视,执行力不够大,即便制定了相关管理条例,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制约会计基础工作的不规范,造成制度管理虚设,监督机制的浪费,直接削弱了会计机构的重要性。有些事业单位不安国家相关会计法律法规来执行会计工作,会计工作中记账随意,淡化手续齐全等观念,造成会计工作效率严重下降,大量财务数据失真,账实不符,借贷不相等现象更是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体制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使得我国会计行业经济水平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呈现发展滞后的现状。

(三)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填制不规范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规定:会计人员一定要对会计凭证审核无误之后,才能登记到账簿上去,对会计凭证的几项要素要注意记录,如日期、编号、业务内容摘要、金额和其他有关资料,登记账簿时,要采用碳素墨水或蓝黑墨水,不得使用圆珠笔和铅笔登记账簿;登记账簿时不小心发生错误时,应按照规定办法实施更正。结账时,应结出每一个期末余额,有特殊情况时,应在摘要栏处明确注明。有些单位在实际登记账簿工作中,不登记发生额,只登记余额;也有不按照相关规定对会计科目实施总账和明细账的分科录入,导致账账不符。有些随意记账时用铅笔登记,过后字迹模糊不清导致财务数据失真,这些不规范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的行为,不能全面的发映出单位的累计发生额,也不能实际反映出单位的实际盈利或亏损情况。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策略及建议

(一)提高认识,完善制度

针对会计工作的专业性,应加大会计知识的宣传力度,普及会计基础知识,以便引起单位领导人的重视,单位领导人对单位的发展起着决策性作用,在管理各部门时应结合方方面面的全面发展问题。领导人自身加强了《会计法》的知识后,应落实《会计法》的宣传工作,领导人能够遵纪守法,还要加强会计人员自身的专业技能培训,给会计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在实践工作中发现,完善内控制度,不仅可以保证财务工作的运营,能提升财务工作水平,按照相关制度实施工作,不仅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更是杜绝了会计工作后期弊端和纠纷的发生,事业单位结合内部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单位内部体系的管理制度,只有不断的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才能提高单位经济水平。根据事业单位发展进度,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内部的审计工作,这样不断的监督,可以有效遏制不良会计行为的发生,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就能确保会计数据的真实有效性,才能真实的反应单位的财务实况。另外,还可以在单位内部建立起责任制的管理制度,用制度约束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确保会计人员能够按照制度开展会计工作,只有内控制与责任制相结合,这样开展实际工作时,就能有效抑制会计基础工作的不规范性,有了这些专业规范性的会计人员,单位的会计工作才可以有效率的开展,单位的管理水平才可以更进一步。

(二)规范会计核算工作、对原始凭证,加强档案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财务体制的双向改革,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受到广泛关注,单位原始凭证的填写和归档这一过程与会计基础工作是同步进行的,贯穿于会计基础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从取得原始数据到填制原始凭证,之后的记账核算工作,再到报表、归档等过程,工作量大,涉及方方面面,只有会计人权分工合作,每个员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做好,与其它人员工作衔接到位,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整个会计基础工作流程。

对于会计资料的归档,会计人员应按照《会计法》要求整理装订,当年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由会计部门保管一年,期满后,再由会计部门立卷、编制成册,之后才能送交档案管理部门,没有档案管理部门时,应指派专人保管,此人不能是出纳,档案部门保管会计档案时,应原封不动 ,如有特殊情况,应通知会计部门一同拆封,以分清责任。

(三)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事业单位在开展工作中,不仅要实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还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制定出防范风险安全问题的策略,避免因人为原因疏忽而给单位带来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坚决杜绝违反会计纪律的事件发生,在事业单位内部制定的内部控制机制应适当参照单位以前的各项管理制度上添加,也可以参照其他企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条例或控制指引等要求,结合事业单位自身需求进行制定,对违法纪律的人员严惩不贷,对长期规范会计行为的人员予以奖励制度。定期召开会议,检查会计人员各项会计工作开展情况,能够及时发现不良会计行为并纠正,弥补内部控制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加强内部控制风险意识的同时,外部的监督也不可松懈,两者结合起来,在内部控制以及外部监督下,才能使单位管理更加具有规范性、合理性、可行性。才能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制度上的不足,堵住每一个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漏洞,防止单位内部人员滥用职权的腐败现象。领导的重视,会计人员的规范,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管机制的完善,三者结合才能全面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质量,降低内部风险。

结语

总而言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工作,它具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工作量大等特点。为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这一项工作,就得要求会计人员的会计工作水平提高,各事业单位也应意识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性,制定健全的管理条例,利用这一项工作的开展,对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上的缺陷,做好尽快改正并完善,只有单位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力度,才能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整体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申瑞军.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问题的探讨[J]. 科技视界,2012,25:360-361.

[2]安振宇.浅议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J]. 现代商业,2014,08:240-241.

规范人事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对于A企业遇到的问题我们在日常管理中也经常碰到,一方面管理者要求加强人力资源规范化管理,强调制度建设,注重标准和流程,另一方面,员工抱怨管理苛刻,缺乏灵活性和人性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与人性化似乎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双方对规范化与人性化的概念均认识片面,存在误区,没有真正厘清双方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正确认知规范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消除概念误区

规范化管理,是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为中心,强调制度的严格执行和全面监督,通过实现管理的流程化和标准化来提高管理的效率,简而言之,即“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检查考核”。

人性化管理,是以员工为中心,关注员工的需要,开发员工的潜能,通过为员工提供发展的平台,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

而对于这两个概念,人们往往存在认识上的偏见和误区。主张规范化管理的企业,往往简单的将人性化等同于人情主义和自由主义,认为人性化管理就是放任自流,一味的满足人的需求而忽视企业的利益,本末倒置。主张人性化管理的企业,则简单的将规范化等同于形式主义和,认为规范化管理就是各种规章制度漫天飞,条条框框非常多,无论大小事都要层层请示,层层审批,管理者高高在上,人为增加各种障碍,管理陷入呆板化和机械化,缺乏灵活性和生命力。

二、规范管理与人性管理应松弛有度,相辅相成

事实上,规范化与人性化在表面看来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但其实是共同服务于企业战略实现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规范化是原则性的体现,人性化是灵活性的体现。

就A企业来说,修订考勤制度无可厚非,进入发展期的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作为个体的员工具有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个性特点,存在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差别,无规矩不成方圆,必须实行制度管理,以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使他们在制度的框架内,完成企业的任务,对员工而言,在统一规范的制度环境下,更能够形成公平公正的氛围,更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更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但是企业在制订相关制度的过程中,在制度的内容上,应注重员工的需求,考虑员工的意见,因为作为管理中的对象――人,不是没有思想、没有追求的“机器”,特别是A企业,知识分子较为集中,员工自尊心强,民主法制意识浓,对人性化管理的要求就更高,只有充分考虑了员工需求的制度在执行时才能顺畅。所以说,科学的管理制度必须体现出人性化,人性化管理要靠科学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和落实。只有实现规范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同频共振,相互渗透,才不失管理的初衷。

三、人性化的规范化管理建议

人性化的规范化管理,就是按照管理者和员工都认同的约定和规矩进行管理,认同就是一种人性化。因此在制度的制定程序上,内容上以及制度执行等环节要充分体现人性化。

(一)在制度制定程序上体现人性化

制度的制定不能由管理者拍脑袋拍出来,而且单方面的变更条款,而是在制度制定的前期要深入广泛的调研,让员工充分参与进来。起草后的制度草案要进行研讨,广泛征求部门及员工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制度更符合实际,减少后续操作中的障碍。A企业在修订考勤制度时可通过成立职工代表大会的形式,了解员工需求,并在制度成形后交由职代会讨论通过后再予以实施。

(二)在制度内容上体现人性化

制度的内容首先应符合管理的基本规律,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同时应兼顾员工的需求。内容的设计还应具有操作的可行性,且要有粗有细,兼顾原则性和灵活性。A企业的考勤制度在内容设计上可考虑员工工作生活的实际,每月适当给予几次迟到早退机会和几天带薪病事假,既变相改善了员工的福利,为员工生活提供了便利,又能够有效缩小企业和员工之间的距离,增强企业凝聚力。

(三)在制定执行上体现人性化

规范人事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一、充分认识实施《内控规范》的重要意义

内部控制既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又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是行政事业单位治理的基石。《内控规范》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风险的防范和管控,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将制衡机制嵌入到内部管理制度中,对于提高单位管理水平,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规范财经秩序,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内控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

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二)适用范围

《内控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三)实施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四)主要内容

根据《内控规范》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两个方面加强内部控制。

单位层面的主要内容:

1、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包括是否确定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是否建立单位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

2、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包括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权责是否对等;是否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机制。

3、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包括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

4、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建立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

5、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包括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账务处理;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决算编报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等。

6、其他情况。

业务层面的主要内容:

1、预算管理情况。包括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单位内部各部门间沟通协调是否充分,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是否相结合、与具体工作是否相对应;是否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进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

2、收支管理情况。包括收入是否实现归口管理,是否按照规定及时向财会部门提供收入的有关凭据,是否按照规定保管和使用印章和票据等;发生支出事项时是否按照规定审核各类凭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情形。

3、政府采购管理情况。包括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是否按照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活动和执行验收程序;是否按照规定保存政府采购业务相关档案。

4、资产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责任;是否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账实不符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是否按照规定处置资产。

5、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包括是否按照概算投资;是否严格履行审核审批程序;是否建立有效的招投标控制机制;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套取建设项目资金的情形;是否按照规定保存建设项目相关档案并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6、合同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实现合同归口管理;是否明确应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是否有效监控合同履行情况;是否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

7、会计控制情况。包括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审核;会计凭证填制和传递;会计账簿登记;财务报表编审和披露。

8、其他情况。

(五)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体系的步骤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内控规范》的要求,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建立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具体工作步骤:1、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2、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3、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4、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三、工作推进措施和办法

(一)建立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

区财政局、监察局、审计局对本区《内控规范》的贯彻实施工作负责,统筹部署,联合推进,扎实做好宣传、培训、指导等工作。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及各预算主管部门负责对本地区、本部门实施内控规范工作做出统筹安排和具体部署,明确职责,认真组织实施,扎实做好《内控规范》施行的各项工作。

(二)加强宣传培训

各单位应广泛宣传实施《内控规范》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使风险管控理念深入人心,为构建全方位的内控监督体系奠定思想基础,培养良好的内控意识和内控环境。开展单位内控培训,使财务部门和内控牵头部门准确把握内控基本原理及实施要求。同时,将《内控规范》作为20xx年及以后年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点,进行普及性和持续性的培训学习。

(三)有序推进内控建设

各单位按照《内控规范》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抓好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强化信息系统建设、定期开展内控自我评价等重要环节,把《内控规范》的各项制度要求逐项落实到位。

(四)构建考核验收体系

按照谁主管、谁举办、谁负责的原则,分层次、分级别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建设进行考核验收。将内控责任目标落实到具体部门及个人,并纳入岗位职责范围进行考核。同时,强化财政、审计、专业机构和社会公众对内控执行效果的监督,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

四、实施的步骤和时间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根据本单位实际,组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内控规范实施方案,并严格加以落实,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实施内控规范应按以下阶段分步推进:

(一)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1-2月)

各单位作为内部控制建设主体,应将《内控规范》实施作为一把手工程,明确牵头部门,落实职责分工,开展《内控规范》宣传培训,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并研究规划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内部控制的方式方法。

(二)试点阶段(20xx年3-5月)

为确保《内控规范》顺利实施,选择区财政局、区监察局、区审计局、区教育局、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水务建设质量监督站台以及九亭镇、新桥镇率先进行试点。通过试点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总结试点经验,为本区全面实施《内控规范》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三)全面实施阶段(20xx年5-9月)

各单位认真梳理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查找业务风险,制定风险防控措施,进而修改相关工作程序,完善业务流程,并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有效衔接,制定完善单位层面、业务层面内控制度。一级预算部门应以正式文件形式通过内控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将文件抄送同级财政部门备案。20xx年底,区本级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全部完成内控规范推行工作,在街镇进一步扩大内控试点范围。

(四)验收评价总结阶段(20xx年9-12月)

各单位要加强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定期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对发现的内控缺陷,研究采取整改落实措施,并形成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预算主管部门负责对所属单位内控建设及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五、贯彻实施《内控规范》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预算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内控工作,并将其列入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来统筹安排,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内控规范实施方案并严格加以落实,努力形成领导模范带头,人人遵守内控和内控面前无例外的内控工作氛围和机制。

(二)形成制衡机制

在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上,单位层面上着重在三个方面形成制衡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防止个人独断专行;二是完善单位经济活动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分离的工作机制,建立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等控制机制,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筑牢干部拒腐防变的制度防线;三是建立预决算、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部门和岗位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管控合力,确保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三)强化内外监督

内外监督是内控规范的要素之一,也是《内控规范》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保障机制。一是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内部监督部门与内部控制建立、实施部门保持相对独立。二是财政、监察、审计部门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规范人事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新时期,企业纪检工作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企业纪检工作如何在推进企业内部体制机制建设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这是当前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几年,我们在积极推进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落实,保障领导人员的廉洁从业,保障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的实践中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推进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构筑有效的制衡机制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已是老生常谈之事。然而,至今仍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目前,有些企业的董事会、经理室、监事会班子成员过少,不能形成有效的治理结构;有些企业的班子成员兼职过多,甚至有的仅仅挂名而已,“三重一大”的集体决策机制形同虚设,无法实现监督和制约机制,变成个别领导拍板决策,少数人说了算。有的企业董事会班子和经理班子成员过分重叠,造成董事会和经理的职责不分。有的企业的监事会成员经常不到位,监事工作无从谈起。

有些班子成员虽然到位,但是缺乏规范的制度,有的尽管有规范,因不切合本企业的实际,照搬照套、无法实行,形同虚设的制度有百害而无一利。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是问题的关键。2009年,中纪委、中组部、监察部、国资委联合《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其中第九条,要求国有企业依据该规定制定规章制度或者将该规定的要求纳入公司章程,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保证本规定的贯彻执行。进一步对制定能有效执行的制度提出了要求。

因此,健全董事会、经理室、监事会班子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首要任务。这是实现法人治理机制的基础条件,是实现廉洁从业的重要保障。在企业的领导人员看来,习惯思维是寄托在“能人”身上,希望能干的企业“一把手”能独当一面,忽略了机制的重要性,领导人员常常处于缺位的情况,班子成员难以到位。

各负其责的行政管理机制难以落实,有效的制约机制就不可能实现。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落实公司治理结构,各套班子成员到位。规范用人制度,确保治理机制的落实。企业领导人员的任用应当有规范的程序,这既是党管干部的要求,又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运行,其人力资源配置也应适应这个环境,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提高任用人员工作的透明度,试行职业经理制度。所有领导岗位都明确岗位任期,确定任期目标。完善对领导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考核评价工作,促进领导人员提高能力和素质,淘汰不合格者。对于需要通过选举产生的职位,应实行差额选举的办法。

建立和完善各项法人治理制度,才能保持正常的运行。国资委对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班子的规范运行都有一定的制度要求,制定切合本企业的实际,切实可行的制度,才能保持治理机制的正常运行,“廉洁从业的规定”才能真正在企业内贯彻落实。

建立起“董事会议事规则”、“总经理办公会议制度”、“监事会议事规则”等有关制度,实行分工负责制,明确各自的职责,落实监督和制约。在一定规模的现代企业中,没有一个管理者可以将公司事务“事无巨细”一抓到底的,授权和分工是企业保持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董事会需对企业长期发展负责,制订和实施战略管理,对经理班子执行董事会的决议、完成计划、实现目标进行监督、检查。经理班子需努力贯彻落实董事会的决议,采取有效措施完成工作计划、实现目标。为了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更加有利于法人治理机制的规范运行,有利于推行和建立监督、制衡机制。

当前,需进一步规范监事会的运行机制,强化监事会和监事的责任。企业内,监事会应当履行职责,承担责任,对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员的违规违法行为及时提出监督意见。对监事长要有明确的考核要求,要求监事认真行使职权,了解公司的重大决策、经营状况,主动收集各项信息,检查行政机构执行制度规范的正确性,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责成有关方面纠正错误。要充分发挥职工董事、职工监事作用问题,《公司法》针对当前的实际,提出了设置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的规定,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提供法律依据。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职工董、监事,需加强培训,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能力,增强履行职责的责任心和心理素质,了解更多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认真参与决策,敢于实施监督。这是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将其看作是摆设,更不能排斥和阻挠。

二、建设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所谓内部控制制度,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节体系。企业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包括组织规划以及与管理者进行经济业务授权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和记录。内部会计控制包括资产保护、保证帐目和财务报告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有关方法、程序和组织规划。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目的在于: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企业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为此,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除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从领导班子着手强化管理外,进一步规范内控制度,实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也是实现廉洁从业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促进其规范化、程序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工作内容。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结合企业实际,制订详尽的内控制度,将制度的执行流程定式化,使企业活动规范有序。改变过去仅是简单规定应当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而没有规范的操作程序或流程的状况,培养起规范操作的良好工作习惯,从而保障制度的正确、有效执行。

努力推行企业内部预算管理制度。这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企业内部的资金使用要有计划、有监督,在资金的运用上实施内部控制,改变只要领导者点头,什么样的费用都可以出、什么样的投资都可以进行的陈旧观念。都说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规范的预算制度也是“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措施之一。

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机制。目前,大多数单位都有审计机构,都开展着内部审计工作,如何进一步完善,保障企业内部审计的规范化,认真帮助基层单位规范管理,强化内部控制,更好地预防经济上出现违纪违法行为是企业领导务必重视的事情。要强化任期和离任审计制度。领导人员在任时,定期进行任期审计。企业领导人员离任必须进行责任审计。审计结果除报告上级外,应向全体股东通报。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须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并落实整改时限。

建立规范的投资决策机制。投资决策前应进行调查研究,设计投资决策的规范程序,设定投资决策的审批权限,从而加强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健全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机制,对投资项目的全过程实行规范的监督检查。

加强对重要管理人员的监督,实现内部控制。根据本企业特点,在一定时期内确定那些重要岗位上的管理人员是重点监督的对象,作为内控制度的重点关注对象,对这些人员作为廉洁从业教育和监督的重点,在制度设计上作为重要关注点,规范管理程序和工作流程,堵住可能出现的漏洞,保护这些人员的健康工作。

三、深化企务公开民主管理,落实群众监督机制

所谓“企务公开”已是一个专有名词,其就是指企业通过职代会等规范的形式将企业的经营管理内容向职工通报,听取意见,集思广益,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企务公开民主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工作内容,企业的“一把手”是责任人,同时建立企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分析企业实行企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情况,发现并研究问题,制定对策措施,部署企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计划。推进企务公开民主管理建设,事关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也是实现领导人员廉洁从业的措施。

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工(代表)大会是企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基本载体,企业须保证每年召开二次以上职工(代表)大会,有重大事项可增加次数,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实现公开、透明、公正,让职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强化职工(代表)大会的三项刚性制度,即:企业重大改革事项预告制,涉及职工工资、奖金、奖惩、福利等切身利益的方案实行表决制,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的不合格干部免职建议制。

推进职工(代表)大会无记名表决制度的实施。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涉及职工利益的制度和方案须实行表决,这是上海市职工(代表)大会规范中早已明确的,即“职代会表决应采用无记名投票的形式”。目前,大多数单位都采用的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还有一些单位仍采用举手表决方式,需尽快改变,认真按照上海市职工(代表)大会规范的要求实施。

坚持民主评议企业领导人员。企业领导人员每年应在职工(代表)大会上进行述职、述学和述廉,由职工代表对其进行无记名投票测评,并将汇总测评结果向职工代表通报。对工作不能胜任的领导人员,由职工(代表)大会提出罢免建议。根据有人管、有方案、有程序、有挂钩、有考核、有监督的“六有”原则要求规范领导人员的收入,已是呼吁多年的事情。企业领导人员的收入公开,有利于落实群众监督。徐汇区国资委会同有关方面,正在制订企业领导人员收入公开的办法,相信企业领导人员收入公开的办法将会很快得以落实。

维护职工切身的合法利益。这是企务公开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中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最重要的制度。无论何种企业,都是由所有者、管理者和劳动者共同建设的,劳动是资本增值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维护职工利益,让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也要得到切实的保障。国家推行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确定职工、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安排,落实这项体制性的规范,是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措施,更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当前的任务是要对工会干部和行政管理者进行必要的培训,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提高研究协商能力,形成和谐共进的协商机制。

四、倡导优秀的廉政文化,形成廉洁从业的良好氛围

廉政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倡导廉政文化应当与企业文化建设同步进行。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一种企业员工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体现这些企业精神的人际关系、规章制度、生产设施、产品与服务等事项和物质因素的集合。企业文化融合了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道德规范等许多方面,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将廉洁从业的风气融入企业文化,以领导者的榜样作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使对外形象和内部风尚都能显现出廉洁从业的风范。

强化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样是价值观,两者是一致的。在企业中我们倡导什么样文化的关键就是价值观。价值观不是简单地学习、宣传就能推广的,这是需要用心去培植的,是要通过实践活动,日积月累而形成的。在企业文化的形成中,“模范人物”至关重要,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人物或者说是企业文化的人格化,他是一种活的样板,给企业中其他员工提供可供仿效的榜样,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强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什么是“模范人物”,企业的主要领导者,企业内的先进生产者,他们是员工学习的榜样,他们的举动无时不刻地在影响着企业的员工。因此,宣传好“模范人物”,将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由于领导者的工作范围广,接触面大,他们的举动就成为自我宣传的手段。我们常说干部的榜样作用,就是这个道理。同样地,廉政文化建设中,领导者的示范作用是影响这个单位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