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范文第1篇

[关健词]会计学基础 职业道德教育 授课体系 教学方法

一、“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授课内容重专业技能而轻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的基本原则应该用于整个会计核算程序之中,而教师在教学时,却容易忽视在专业技能的教育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随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日益增多,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将越来越严格,许多过去不为人知的造假行为被暴光并受到应有的惩罚。时代呼吁诚信,作为会计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教学中的重要性。只有在思想上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才会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在向学生传授会计知识的同时,及时将会计一般原则与会计核算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不仅掌握会计核算的原理并且真正地理解会计一般原则,在日后的实践中才能正确地运用一般原则。

(二)传统的授课体系

传统的授课体系,其授课内容安排基本上采用以下顺序,第一章总论:会计含义、会计对象、会计基本职能、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会计核算方法等;第二章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会计账户;第三章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第四章复式记账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第五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账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财务会计报告;第九章会计核算程序;第十章会计工作组织。这种授课体系的特点是混乱了会计工作程序和环节,其结果不利于学生理解会计基本理论,掌握各种会计核算方法,不利于对会计操作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总之,传统的授课体系打乱了会计核算工作程序,不利于初学者对会计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三)“注入式”课堂教学方法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致使学生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导致实践能力差,创新精神缺乏。因此,会计教学,既要设置合理的授课体系,也需要科学地组织教学,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一)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教学整个过程

“会计学基础”是会计教学体系的启蒙阶段课程,在教学中应把职业道德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以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塑造诚信品格。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思维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新举措。

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会计学基础”是一门集抽象性和理论性于一体的学科,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才能理解知识的要点。对于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对实际的案例非常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将报刊、杂志、网站所报道的各种有关会计的新闻和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会计信息正是对会计基本原理的最好诠释,传媒的披露和报道带来的震撼和影响有时候比理论灌输和说教更为深刻。

2.创新教学思维。 二十一世纪的会计教育,应当在培养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口径,扩展学生基础知识范围,使其具备较为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和较为宽广的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视野,真正构建起金字塔式的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未来日趋复杂的会计工作需要。会计教学不仅可以与财政、金融、贸易等经济类学科相联系,而且还可以涉及政治、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就职业道德教育而言,在“会计学基础”课程中尤其适宜穿插哲学的教育,会计教学除了运用方法论、实事求是等哲学思想之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二)变序教学法

变序教学法是指不按教材规定的内容顺序授课,而是从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过程、相应方法入手,通过逻辑推理,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向学生传授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对会计总体认识、阐述会计基本方法和相关理论、会计实训。

1.对会计总体认识。就人们对知识的获得过程来看,感性认识阶段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逾越的。只有通过感性认识阶段,才能进行抽象思维和演绎归纳,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学到科学知识。“会计学基础”课程主要阐述会计七种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基本模式是: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由此可见,“证、账、表”是会计核算核算过程中收集会计信息、加工会计信息、输出会计信息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学初始阶段重点阐述会计核算程序基本模式,主要内容有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会计报表的感性认识。而后,可以引出会计含义、对象和基本职能,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一般原则和会计职业道德。

2.阐述会计基本方法和相关理论。学生对会计核算程序基本模式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之后,可以按原始凭证、会计要素及会计科目、记账凭证、会计账户、会计账簿、财产清查和会计报表的顺序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相关分析法重点对会计核算方法与其基本原理进行讲解。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会计实训。“会计学基础”课程的会计实训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识证能力、制证能力、登账能力和编制会计报表的能力,掌握各种会计核算形式。安排实训内容时,应树立“变序”的观念,比如在教学开始阶段,进行一次对会计综合实训的观摩,使学生初步了解会计核算工作程序。而后实训重点可以采用分阶段模拟实训。学生只有对各阶段实训任务完成得比较好,才能提高会计实际操作能力。

(三)“互动性”课堂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只有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位置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使教育卓有成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一改以往“填鸭式”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以知识的形成和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主线,以多元互动、多向信息沟通、多种感官协调为基本方式,或诱导思路、或点拨方法,恰当地处理好教、学、练的关系,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还要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互帮互助,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总之,通过对“会计学基础”课程生涩的、难于掌握的传统授课体系和“注入式”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可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与诚信品格的塑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未来能真正胜任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策略

怎样落实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何使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分析的主题。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适用性、实用性人才。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的基本要求一般分为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实施与考核三部分。在我们了解基本要求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对教学基本要求的认识与实践。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计算机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简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一般分为三个类型,五个方向。科学解释是:科学型,即计算机科学方向;工程型,即计算机工程与软件工程方向;应用型,即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方向。文科生的计算机教育一般是广义上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是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未进行深入研究。职业学院的文科生一般只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针对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必须按照程序进行,一步一个脚印,为计算机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1.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简而言之就是文科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例如:硬件知识:包括键盘上每个键的位置、各个键的快捷功能;软件知识:基础软件:办公软件、学习软件、娱乐软件等。

2.软件的基本特性与常见软件介绍

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软件程序的特性介绍,分别从软件的概念,软件的技术特点和软件的程序语言等方面进行;软件的特性;软件学习与使用。

教学要求: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有作为一名软件开发师的意识,使他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为之后的学习与研究做好准备。同时,使学生熟悉应用开发平台上的一些工具,掌握程序设计语言,学会善于分析、主动钻研的学习习惯。

3.程序语言的设计与开发

首先,这里所说的程序语言不同于基本的程序语言,是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其拥有9个基本特征,分别是程序的控制结构、赋值、变量、表达式、过程、变量的生命期、数据类型等等。

其次是对计算机程序语言的设计内容的介绍,它包括:编译器工作原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概述、高级语言程序的解释与执行、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实现计算的方式。

最后是对程序开发和软件工程的学习与掌握,其内容一般是指:程序设计过程:需求分析、程序设计、编码、测试与排错;软件工程概述;传统的软件工程:生存周期模型、需求分析、设计、软件测试。

三、实施与考核

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基本要求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一般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的教学考核是十分重要的。建立健全的计算机教学考核制度是前提。教师准确无误的认识和教授教学内容是教学考核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教学考核的重要对象。考核的方法主要是:笔试、竞赛(程序设计与网页设计等等)。考核手段主要是:实验,计算机实验是考核计算机操作技术的最好方式。

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已成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必备技能之一。计算机教育已成为职业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使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会计算机应用技术,如何让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很好地体现计算机技术的基础、趣味性、应用性和理论性等特点是高职计算机教育的一大难题。如何达到职业学校计算饥的教学基本要求又是―个重大的难题,是―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王嵘,初中计算机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探讨[J],金色年华:下,2010。

[2]曹瑞,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6。

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程序设计;教学改革;课程设置

程序设计课程通常由一系列的课程构成,其教学改革的问题已经有不少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如文献[1-3]等。程序设计的能力构成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主要能力之一,特别对于软件类、信息管理类方向的学生来说,程序设计的能力通常是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能力。因此,在高等院校中,除了计算机类专业,很多理工科的其他专业都非常重视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程序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不但对提高计算机类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提高理工科类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样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在新办本科院校中,如何开设和开好程序设计课程,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问题。

1 程序设计课程的历史与现状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且深刻的变化。三十年前,我国高校的计算机课程一开始是开设程序设计课程,因为当时计算机的应用还不够普及,所谓程序设计课程也只是与数值计算有关的内容。后来,随着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普及,高校要求开设程序设计课程的专业越来越多,而且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语言也越来越多,曾先后在高校各专业中开设过的程序设计课程有:Basic、Algol、Cobol、Fortran、Pascal、Foxbase、Visual Basic、Visual Foxpro、C/C++、Java等。目前不同专业都会从这些语言中挑选一门作为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来开设,然后有关专业还会从中再选择一门作为提高课程开设,之后再选择算法与数据结构、网络编程、数据库编程或其他应用编程作为进一步学习程序设计的课程。

由于多年来学者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因此教学过程中也出现各种不同的做法,比如重视语言中语法要素的讲解和学习,重视程序结构的理论描述,重视语法细节的学习,而教学计划中教学时数是有限的,教师对程序设计的方法论方面的教学只好一带而过,学生学完程序设计课程后对程序的理解、对应用软件中出现现象的理解、对拿出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等还是很欠缺。很多学生学完一学期的程序设计课程后,所能做的只是按照书本上的程序敲一遍键盘,运行一遍程序。

因此,对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进行研究和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提高相关专业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亦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2 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2.1 教学目标应该是分层次的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我们认为程序设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分层次的。

首先不同专业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分层次的,因为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的专业都在开设程序设计课程,特别是有相当多的专业都要求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我们应认识到程序设计课程对不同专业学生在将来工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要求所有专业的学生将来都与程序员一样来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他们将来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可能是非常繁琐的,或者计算量很大,或者数据处理的要求很高,或者实时处理要求很高,但事实上,这些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是将问题提出来,抽象成一种计算要求。软件工程就是提出问题的需求,然后判断程序员给出的需求分析是否与问题的需求相符。而这正是需要程序设计的知识和理念,也正是相当多的专业开设程序设计课程的目的。

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网络工程专业,对于程序设计课程的要求必然会有所不同。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对程序设计课程的要求较高,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很多只是从事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对于程序设计课程的要求相对来说只是培养计算思维。

其次,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分层次的。就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后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从事软件开发,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从事计算机系统的维护,甚至从事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与计算机应用系统相关的工作,一大批新办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应该根据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对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所区分。特别是对一大批女同学,她们毕业后甚至只选择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工作。这样一批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目的与将来从事软件开发的学生是有所不同的。

正是社会对于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造成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呈现出不同的层次需求,这也正是程序设计课程的魅力所在。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分出合理的层次。要根据不同专业及方向、不同的就业岗位设计出不同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

2.2 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学方法

明确了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后,就要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我们通过调研和实践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喜欢过度讲解程序设计语言中的语法现象和语法要素,由于课程教学时数的限制,结果导致程序设计方法的教学过于欠缺。我们认为如何控制好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与程序设计方法的教学关系是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关键所在。

我们认为,为了提高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率,应该改变以程序设计语言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同时以程序设计语言和程序设计方法为教学主线。学习完一种语言语法要素后,要重点学习如何应用该语言语法要素,如何解决一些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程序设计方法的教学要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从问题的描述、存储结构的选择、算法的描述、结果的分析多方面来考虑。同时要对问题的扩展及思考的方向留给学生课后进一步思考,将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可能留给有潜力的学生。

我们选择Josephus问题作为一个重要例子,因为该问题的存储结构可以选择数组、链表、队列等,而且算法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和描述,特别是问题本身还可以有拓展,比较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训练。

2.3 训练应是全方位的

我们通过长期的调研和实践,认为对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的训练应该是全方位的。除了课堂上思维的训练、实验课上实习实验的训练外,课后的训练也是很重要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设计各种趣味程序的训练、让学生参加到教师科研项目中软件代码的编写等,都是很好的训练方法。

实习实验课程对训练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是最基本的。首先要重视实习实验课程的教学管理,每一次实习实验都要有基本的目标要求,要有基本的训练项目,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层次设计,最好开发辅助的系统来管理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对于刚开始学习程序设计的学生来说,要重点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规范性,也就是说编写的程序是否符合目前技术上的规范要求。而对于经过一段时间程序设计训练的学生来说,重点应该训练学生思维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创新程序设计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来考虑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对学生的课后训练,我们主要是针对一部分对程序设计课程兴趣较浓的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一些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得出模型,进行软件需求的分析与设计。由于学生众多,提出的问题也会多种多样,教师主要是帮学生指出思考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向,提供可以找到的参考资料。

总之我们认为,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训练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可以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2.4 课程考核应是多样化的

在高等院校开设任何一门课程,最终必然要涉及到考核问题。考核方法的不科学,对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必然会大打折扣。目前考核课程的主要方法有书面闭卷考试、上机考试、提交实验报告和实验作业、提交书面作业。我们认为除了上面这些考核方法以外,还可以将参加软件设计比赛、部级计算机等级考试、软件设计师考试,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中程序代码的设计与编写等纳入程序设计课程的考核。考核的要求也可以分层次来处理。凡达到基本考核要求的学生可以给予70分,而达到更高要求的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分数。让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基本要求,付出更多的辛勤可以得到更高的分数。

书面考核目前还有保留的必要,取消书面考核会让学生养成一个习惯,拿到问题不是先思考,而是立即坐到电脑前开始敲代码,结果编程的质量不高。尽管程序设计最终的代码要在电脑中运行,但思考和设计应该在电脑之外。我们认为前面提到的任何一种考核方法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欠缺的一面,任何一种考核方法都不能代替另一种考核方法。因此授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出合理的考核方法组合来引导学生的学习。通过学习和考核后,学生能真正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在工作中能够用程序设计的思想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正确理解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原理。

当然,所有考核中,我们认为机试是最重要的,建议上机考试的比例不能低于40%,但也不是比例越高越好,特别是对于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提交实验报告和实验作业也要有一定的比例。具体各个项目的考核比例要与当前教学班及学生的情况而定。

2.5 课程开设应与具体的专业接轨

目前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学生数量巨大,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谭浩强老师主编的《C程序设计》教材重版多次,发行数量巨大,也正说明了这一点。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其他种类的程序设计教材同样也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说明高校中开设程序设计课程的专业众多,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学生数量巨大。我们认为,各专业和各专业方向在开设程序设计课程时要有所选择,特别是在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上要兼顾专业特色、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的岗位设计要求,同时要考虑目前程序设计技术的进步。目前二三类本科院校和新办本科院校中的一些专业容易在开设课程中跟风,别人开设什么课程,也跟着开设什么课程。不同的专业和专业方向,要真正认真研究本专业及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研究开设程序设计课程在实现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结语

在高校各相关专业中开设程序设计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该课程在不同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中地位有所不同,其知识范围及培养的学生能力在不同就业岗位中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方法也会随着变化和发展,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的研究也会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 付沙. 高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0(2):21-24.

[2] 刘世华. 计算机语言类创新教育课程设计实践体会[J]. 计算机教育,2009(11):51-53.

[3] 贺海晖,石林祥.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实践与体会[J]. 计算机教育,2009(5):37-38.

My Opinions on Teaching Reform about Programming Course

ZHONG Zhichu

(Computer School, Jiaying University, Meizhou 514015, China)

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范文第4篇

(一)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薄弱

1.会计核算基础资料不规范。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来自于企业各个部门和环节,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数据,应具有合法、真实、完整和及时性,确保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会计核算时取得的原始票据不规范,缺乏完整性,遗漏了部分关键资料。如:办公用品发票没有明细清单和验收入库证明;发生销售退回时没有取得对方的收款收据;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的经济业务没有将批准文件作为原始凭证附件等。另外,企业在日常业务处理时缺乏时效性,业务结束后不及时报账,或者经常有月末集中处理的现象,原始资料经过审核批准程序后不能在会计当期及时确认、计量和报告。2.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虽然企业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了相应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会计工作流程、会计岗位工作职责以及内部稽核制度,但这些制度往往只是写在纸上流于形式,很难真正实施到位。会计法规明确要求每个单位设置会计复核岗,对于不合法不真实的原始凭证不予办理,不符合会计程序、记录不完整的应严格监督,但在执行过程中碍于情面,心存侥幸,只要审批程序健全,会计人员就给予报销,对不符合制度规定的业务没有坚决地制止,对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3.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一部分会计人员在理论水平、职业素质方面有待提高,会计人员缺乏学习主动性,对国家的新财税政策和法规没有及时地学习和掌握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对经济业务不能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导致违规违纪的事件发生。一部分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处理业务时只考虑个人利益或本部门利益,不认真执行管理制度,甚至违规操作,造成了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不规范。

(二)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1.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权责分配和权力制衡关系,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董事会缺乏独立性、监事会功能弱化,企业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没有相互分离,形成制衡,从而为财务造假、会计舞弊的行为提供了机会,隐瞒重大信息和提供虚假信息,严重影响了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2.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很多制造业企业对内部控制不重视,对控制制度没有进行具体的实施,缺乏执行力,在内部控制活动中发现问题后再采取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控制,使会计信息存在失真的风险。例如企业各项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销售等活动没有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施控制,就不能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也无法对企业资产进行及时、准确的会计核算。3.企业内部监督薄弱。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核算监督制度,但是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例如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资产清查制度、集体决策审批和联签制度,这些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得到落实,因此很难履行会计监督的职能。很多企业的内部监督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账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执行职能的效率等方面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成本核算的理念和方法落后

1.成本核算的观念落后。很多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只要产品的制造成本低,就会获得更多的效益,将成本核算的重点放在产品制造过程所发生的弹性资源消耗上,产品成本只涉及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简单分摊。企业的成本核算只重视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不重视生产前、生产后的各个环节。随着企业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产的过程逐渐缩短,产品制造成本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目前制造业企业仍然采用以生产消耗为中心的成本核算方式,很难反应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不能从总体上判断产品的盈利性和价值创造性,难以满足管理者经营决策的需要。2.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企业采用的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是根据不同的成本对象归集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直接材料费和直接人工费直接计入产品成本,制造费用按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到相应的产品中去。通常按照生产工人工时比例、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标准产量比例、直接材料成本或数量比例将制造费用线性地分配到各产品中去,没有考虑实际生产中产品消耗和费用的配比,使生产程序复杂但产量低的产品成本偏低,而生产程序简单但产量较高的产品成本偏高。传统的成本法采用单一的财务变量为分配基准,忽略了非财务变量,没有考虑产品个性化,使得成本核算的数据失真,将影响根据成本所进行的各种决策。

(四)传统会计核算模式不能适应企业信息化发展

1.传统会计核算模式核算口径固化。一方面是会计核算科目固化。传统会计核算模式是在手工核算的基础上产生的,所有的会计科目和级别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改变科目名称和科目级别。另一方面是会计报表指标固定。会计报表格式固定,提供的核算指标也是固定的,造成财务指标单一,为了满足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只能在会计报表后附注大量的解释说明,补充相关的指标数据,造成会计信息的相关度低。2.传统会计核算模式核算时效滞后。大多数制造业企业没有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会计原始凭证和财务基础数据在业务经办人上报后,经过各部门主管领导逐级审批,往往是在业务发生一段时间后才传递到财务部门,财务信息录入、审核、记账的时间与实际业务发生时间相比是滞后的,不能对经济业务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并及时报告会计信息。会计报表的编制必须在每个会计期结束后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年度会计报表编报是远远晚于会计期期末的,财务会计报告数据的滞后将会给企业经营决策造成极大的损失。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规范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1.规范会计行为,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程序。依法规范各种票据的使用规定,设立科学严格的凭证审核制度,明确会计岗位的审核职责,严格执行对原始凭据的审批制度,保证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建立健全会计控制制度,保证会计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设置合理的会计基础工作处理程序,建立健全工作规范、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实现岗位责任制,规范从原始凭单审核、记账凭证到会计档案保管等各个环节的会计工作。2.严格落实会计监督制度。健全的会计监督制度可以充分发挥会计基础工作的作用。为了规范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使其持续发挥作用,企业需要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制定审计方案和考核标准,定期检查考核会计核算基础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实行事后监督。对会计人员任用情况进行监督,杜绝无证上岗现象,对上岗人员进行定期综合考评,对考评不合格者应轮岗或换岗。3.加强培训教育工作。首先要加强单位负责人和经营管理人员对国家财经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大力支持会计工作。定期开展会计培训教育工作,加强对业务能力、专业素质不达标的会计人员培训和再教育力度,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另外要重视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能够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在决策、监督和执行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设置合理的内部职能部门,明确职责权限,设置部门时应注意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控制,避免职能缺失或权利过于集中,各部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防止重大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发生。2.加强企业内部监督。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并授予内部审计部门适当的权力使其独立履行审计职责。审计成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审查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规范,审查内部控制的设计,监督内部控制的实施,建立内部控制缺陷纠正和改进机制,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职能。3.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企业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重在贯彻落实制度。综合运用各种控制措施,针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控制措施。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将企业各部门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三)加强成本核算管理

1.转变成本管理的观念。制造业企业要树立先进的现代成本管理理念,把产品制造成本管理转变成产品全成本管理,使成本核算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把现实中产品所消耗的成本全部考虑在内。从产品全成本角度来判断新产品是否盈利,不仅要看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而且更应该把研发设计、生产准备、营销、售后服务等一些资源消耗较大的环节计入到产品成本核算的范围内,全面地判断产品的盈利性。2.选择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制造业企业采用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的市场营销环境,获得的产品成本信息与真实成本相差太远,必须改进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引入作业成本核算方法。在作业成本法下,间接费用包含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而不是仅限于制造费用,扩大了间接费用的范围。分配间接费用采用了多元分配基准,不但强调人工工时、机械工时、生产批量等财务变量,而且强调运输距离、调整准备次数、质量检测时间等非财务变量,提高了产品与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使产品成本信息更加准确。3.建立成本责任制度,加强成本考核与分析。把企业的整体成本目标分解成不同层次的子目标分配给企业各部门,各部门必须制定严格的成本控制措施,确保完成目标成本。根据实际成本核算的数据资料对各部门目标成本的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和考核,揭示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

(四)采用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

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范文第5篇

一、《成本会计》课程体系决定因素:“成本”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成本”概念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马克思所称的“商品的成本价格”指的是产品成本。所以,《资本论》中所指的成本是产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过程中一部分劳动耗费的反映;是生产过程中价值补偿的尺度。美国会计学会1951年在《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报告》中对成本的定义是:“成本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我国1993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成本的解释则为:“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发生的各种耗费”。

上述三种对成本概念的不同解释,虽然从字面看各不相同,但从本质上看,其具有共同之处。其一,都明确了成本是对生产要素的消耗这一问题。马克思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采用的是“耗费”一词描述,美国《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报告》则采用的是“价值牺牲”一词。其二,都强调了作为成本要有一定负担对象这一特点。虽然,马克思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把这一负担对象确定为“产品”,即把成本看做是“产品生产成本”或“生产产品的成本”,而使得成本的外延显得过于狭窄,但至少明确了成本强调一定的负担对象这一特点。美国《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报告》中对成本负担对象——“一定目的”的界定是恰当的。“一定目的”可以是生产的产品,也可以是采购的商品,还可以是提供的劳务等,其外延非常广泛,远远超出了“生产产品”这一范围。这样,成本概念就可以运用于不同类型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不仅仅适用于制造企业的产品生产活动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成本强调一定的负担对象,并不是所有的“耗费”、“价值牺牲”都属于成本范畴,只有与一定的对象——产品、劳务的生产、提供密切相关的“耗费”、“价值牺牲”才属于成本,而且,作为成本的“耗费”或“价值牺牲”并不真正流出经济利益,而是表现为企业内部资产的转换,也即“耗费”或“牺牲”一种资产转变为另一种资产。那么,与一定对象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密切的“耗费”、“价值牺牲”作为什么看待呢?这就引出了另一个与“成本”概念有一定关系的“费用”概念。

根据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费用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可见,企业会计主体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流出经济利益的“耗费”或“价值牺牲”属于费用范畴。另外,费用强调与一定期间收入的配比性,即凡是能与一定期间的收入配比的“耗费”或“价值牺牲”即为费用,所以费用又称“期间费用”。

“成本”与“费用”并非泾渭分明,在特定条件下是有关系的:当成本的负担对象——产品或劳务等销售、提供获取收入后,产品生产成本、劳务提供成本即转化为费用。如生产产品销售后,其生产成本从“库存商品”账户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生产成本即转化为费用,因为“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核算的内容属于费用范畴,并与主营业务收入进行配比核算经营成果。

需要强调的是,成本和费用都强调发生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非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耗费或价值牺牲不属于成本、费用之列,而是作为营业外支出,又称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界定

由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是围绕成本会计学对象安排的,因此,应将《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理解为成本会计学对象。目前对成本会计学对象有不同的看法,有以“成本”为对象的,那么《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就是“成本”,围绕“成本”的核算、监督组织教学内容;也有以传统的“费用”为对象,并将其作为《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传统的“费用”是指企业会计主体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切耗费,显然与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对费用的界定不一致。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包括会计政策制定部门对“成本”、“费用”的内涵以及外延没有厘清所致。成本会计理论界、实务界一直把费用视为日常生产经营的一切耗费,并且以其为成本的逻辑起点,把其中能对象化的部分作为成本,得出成本是费用的一部分、成本是对象化的费用的观点;不能对象化的则作为期间费用看待。因此,一直以来,都以费用为成本会计的对象,那么成本会计学课程自然是以费用为教学内容了。这样,与其说是“成本会计学”不如说是“费用会计学”。由于这种观点根深蒂固,即使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对“费用”概念做了新的规定,即对费用的界定,但没有将这一变化体现在成本会计学教材以及教学中,众多的成本会计教材以及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依然以不变应万变。具体表现在以各项费用(又称要素费用)为对象,从要素费用的核算入手,将其中对象化的部分计入产品、劳务中,形成成本;不能对象化的部分,则作为期间费用。

由于《财务会计》课程关于费用的界定是以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的,这样,同属于会计专业的两门专业课程对费用进行不一样的处理,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当今《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对课程内容以及后述的课程体系结构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处理方式应该进行革新,应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会计法规的规定,适时地进行变革。所以,目前情形下,《成本会计》课程应该以“成本”的核算、监督方法为课程内容,至于费用——营业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等,均属于《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如此划分两门课程的内容,第一,是“名符其实”,《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当然应该是“成本”;第二,分清了《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界限;第三,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规范了成本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众所周知,成本会计报告是“对内”的,财务会计报告是“对外”的,财务报告中的利润表要求提供诸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费用信息,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将这些费用作为成本会计对象的话,那么编报利润表时,理应由财务会计系统提供的费用信息却由成本会计系统提供,显然是不合适的。

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将企业会计主体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经济资源的消耗称作“耗费”,并将其作为“成本”与“费用”的逻辑起点。按照耗费的经济用途,其中能对象化的部分形成“成本”,不能对象化的部分即为“费用”。“成本”作为成本会计学的对象,自然也为《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费用”作为财务会计学的对象之一,也就成为《财会会计》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此外,站在成本会计职能这个角度上,还有一种对《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的理解。成本会计职能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考核、成本分析等。那么,《成本会计》课程内容也可以分为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考核、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一般来讲,重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成本会计》课程是根据上述内容安排的;但一般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成本会计》课程只安排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等内容,而将成本会计学其他职能相应的理论方法安排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中进行介绍。这样做的最大优点是避免各门专业课程之间内容的交叉重复。

三、《成本会计》课程结构体系改革

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其结构体系往往由相应的概念、理论为基础,然后以不同的技术方法搭建起课程的框架结构,框架之间相互支撑,也即各种方法相互关联,形成严密的课程结构体系。《成本会计》课程主要介绍成本核算、监督、分析等技术方法,属于会计学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一直以来,《成本会计》课程是以上述传统的“费用”为逻辑起点,搭建其框架结构的。首先介绍各项费用(又称“要素费用”)的核算程序即方法,通过核算,将能对象化的费用计入成本,不能对象化的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其次,介绍成本核算对象的选择,一般称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因为选择什么样的成本核算对象就意味着选择什么样的成本核算方法;再次,介绍不同成本核算方法的运用,也即分别不同成本核算对象介绍其成本核算程序和方法。至此,成本核算方法介绍告一段落。接着,介绍期间费用的核算方法,而这些在《财务会计》课程中也做过介绍,课程之间内容重复。以上均以工业制造企业为例进行成本核算方法介绍。然后,再就非工业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做一简单介绍。最后,编制分析成本报表。上述课程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严密。如框架结构的第二层,在没有明确成本核算对象之前,首先介绍各项要素费用的核算(分配、归集)程序和方法,包括要素费用的核算方法、辅助生产成本的核算方法、废品损失的核算方法、制造费用的核算方法、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核算方法。至此,完工产品成本已经核算得出,学习者误认为成本核算方法到此为止,但紧接着出现了第三层次,介绍工业制造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也即成本核算对象的选择,结论是根据不同的生产类型和成本管理要求,可以选择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以及其他辅助性成本核算方法。学习者疑惑了: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核算方法是什么关系?第四层次是分别介绍不同成本核算方法的运用,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没有充分表现出来,尤其是品种法的运用,与第二层次成本核算程序和方法内容严重重复。以上种种说明改革传统成本会计学课程结构势在必行。

改革后的课程结构如图2,是以“成本”为成本会计学对象搭建的《成本会计》课程结构。图中第一层次,介绍成本、费用概念、分类及二者的关系;成本会计的概念、职能、对象;成本核算的要求、程序、要求及账户设置等内容;第二层次,由于成本的特点是强调其负担对象,即成本核算对象,所以,把成本核算对象也即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作为成本会计基本概念理论等内容后的问题率先提出,为后续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打下基础;第三层次,分别工业制造企业和其他行业介绍产品生产成本和其他行业经营成本的核算方法。其中工业制造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按照成本核算对象不同分别有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基本核算方法以及其他辅助性方法(分类法、定额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核算方法,因为核算出各品种产品成本是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最终目标,所以第四层次为品种法的应用。介绍品种法的概念、特点、适用范围、核算程序以及各项生产耗费在各种产品之间的核算方法(归集、分配、再归集的过程),从而计算出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第五层次是分步法、分批法,在明确各自的概念、特点、适用范围之后,以品种法成本核算程序为基础,结合分步法、分批法特点,制定适合的成本核算程序

--------- ,以各步骤成本、各批次成本核算为桥梁,最终核算出各品种产品成本。所以品种法在产品成本核算方法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第六层次是其他辅助性成本核算方法。这些方法是解决单纯的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而起到辅助性作用的方法。如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理应选择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但如果产品品种繁多而且各品种产品生产工艺过程、产品用料基本相同,此时,可将众多的产品归为一类,将该类别产品视为“一种产品”,并以其为对象,采用品种法的程序、方法进行类别成本的核算,然后再将类别成本在类内各品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核算出各品种产品成本。所以这种情况下的成本核算方法称为以品种法为基础的分类法,辅助品种法完成产品成本的核算。又如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下,成本管理要求加强成本控制,则可以在按生产步骤为对象的基础上辅之以定额法、标准成本法的具体方法,此时可称为分步法基础上的定额法、标准成本法。最后一个层次,也就是成本核算的最后环节,成本报告的编制和分析。

如果把上述《成本会计》课程框架结构视为一座房屋的话,第一、二层次是房基,必须夯实了,也即要正确确定成本会计学的概念、理论;第四层次品种法相当于房屋的梁柱,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品种法的成本核算程序及具体方法均可为下一层次的分步法、分批法借鉴使用;第五、第六层次成本核算的分步法、分批法以及其他方法相当于房屋的椽、檩,相互搭建,共同撑起《成本会计》课程这一“房屋”的屋脊、房顶。

四、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关于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课堂学科知识传授、课外实践技能教练;也可以理解为现代多媒体教学、传统“黑板、粉笔”教学;还可以理解为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此处讨论的教学模式属于第一种情形。成本会计的技术性毋庸置疑,因此,《成本会计》课程就要采取适合成本会计技术方法、技能传授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采取的是课堂成本会计学科知识传授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成本会计的概念、理论、方法等知识,至于成本会计技术方法,主要是成本核算技术方法,一般是先介绍每种方法的概念、适用范围、特点、程序,然后按程序进行核算方法的解析。如“品种法”的教学,首先介绍品种法的概念、适用范围、特点。其次介绍品种法的核算程序。再次,按照设定好的核算程序,一步步介绍每道程序的核算方法,如第一步,介绍建账方法,以产品品种为对象设置“生产成本明细账”;第二步,介绍产品生产各项生产耗费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归集、分配、再归集的方法;第三步,介绍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归集;第四步,介绍制造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第五步,介绍期末各产品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至此,品种法教学得以完成。这种教学方式的缺陷是没能突出成本会计的实践性,也即与成本会计岗位实践联系不紧密。成本会计(主要指成本核算)实践工作,首先是要确定成本核算模式,是集中核算还是分散核算;然后按照成本核算工作任务进行岗位设置,成本核算岗位一般有材料燃料成本岗、动力成本核算岗、人工成本岗、折旧修理成本岗、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岗、制造费用分配岗、完工产品成本核算岗、成本报表编制岗等,根据岗位业务量大小,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一岗多人。如果是集中核算,这些岗位全设置在厂部;如果是分散核算,则应将有些岗位下放到分厂或车间。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方式没能结合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需求进行相应技术方法的教、练,使得学生不能胜任实际工作的要求。因此,改革后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按照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要求组织教学。仍以“品种法”课程教学为例,在介绍完品种法的概念、适用范围、特点等概念及相关理论知识后,结合成本核算程序进行成本会计岗位设置的介绍,如在第二步各项生产耗费核算教学时,要明确这个步骤的工作要由“材料燃料成本核算岗”、“动力成本核算岗”、“人工成本核算岗”、“折旧修理费核算岗”等岗位来完成;第三步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归集,要由“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岗”负责完成;第四步则由“制造费用分配岗”来执行制造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分配任务;第五步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的分配则由“完工产品成本核算岗”来进行。按照成本核算岗位任务进行教学时,首先要介绍每个岗位的工作流程,一般由以下环节组成:原始凭证的搜集、有关生产耗费分配表的编制、记账凭证的填制、成本核算账户的登记;然后按照工作流程分别介绍相应的核算方法。另外,各成本核算岗位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如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岗位的工作要待上一步骤各项生产要素耗费核算各岗位工作完成后,方能进行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工作;制造费用分配岗位亦如此,要待前面各步骤包括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岗位工作完成后,才能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

按照上述基于成本会计工作岗位进行成本会计技术方法传授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就犹如置身于各成本会计岗位进行岗位技术教、练一般,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实践性。如果辅之以成本会计各工作岗位成本核算技能的实训,学、练并举,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性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威廉·莱恩、香农·安德森、迈克尔·马厄著,刘宵仑、朱晓辉译:《成本会计精要》(第2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