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防治心理疾病措施

防治心理疾病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防治心理疾病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防治心理疾病措施

防治心理疾病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防治;综合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0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18-02

最近几年,老年患者中心血管疾病属于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心血管疾病有着较高复发率、致残率、死亡率以及发病率等基本特征,不但对老年患者的健康存在危害,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1]。由于心血管疾病有着较为复杂的病因、较多的种类,例如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冠心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这种类型的疾病与营养方面的因素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并且通过综合护理对患者进行干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我院2010――2012年收治10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1――2012年收治10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55例;最小年龄59岁,最大年龄90岁,平均年龄70.3岁。本组患者中35例高血压患者,52例脑血栓患者,40例冠心病患者,10例双侧中枢性瘫痪,5例蛛网膜下隙出血,3例脑出血患者。本组100例患者通过相关检查进行诊断,均符合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别,具有比较性(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临床上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本上通过综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宣传健康教育知识首先向观察组患者宣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积极宣传相关健康教育的知识,同时将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症状告知患者。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全方位展示疾病的相关知识,重视对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性、危险因素的强调工作,对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对老年患者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应该要有合适的时机,并且有着多样化或者个体化的方式,医护人员还应该将心血管疾病相关预警因素向患者与家属全面讲解,让患者对自救方式、保健知识以及自我观察等全面了解,将生活上不良的习惯全面改变。

1.2.2心理护理措施由于老年患者因为年纪问题有着行动不便等状况,常常会出现自卑、悲观等心理[2]。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全面了解,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心理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以轻松愉快的语气与患者交流,对患者的心理起到疏导的作用,确保能够将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负面情绪全面消除。

1.2.3家庭舒适护理措施由于老年心血管患者因为血压波动、生物钟紊乱、睡眠颠倒、治疗时间长、有着较长卧床时间以及年纪较大等因素,较为容易出现复发性脑卒中疾病,所以,医护人员布置相对舒适、安静以及温馨的环境给患者接受治疗,使患者有着相对放松的状态,同时还应该制定合理的作息表,让患者生活周期处于正常的状态。另外,重视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药物治疗效果,对患者血压变化严密监测,患者在治疗时应该对患者的意识、判断力等方面进行观察,避免患者出现跌倒的情况。倘若患者有着较为严重的病情,那么则应该每隔一段时间给患者叩背、翻身处理,避免出现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如患者无法正常服用食物,那么则应该通过鼻饲给予合适的营养。

1.2.4预警护理干预由于老年患者有着较为迟钝的反应,发病时出现的疼痛情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症状的掩盖,导致无法及时发现疾病。因此,医护人员应该重视采用早期预警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患者一旦出现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则应该在最快的时间内将救治方案全面启动,在防治疾病上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另外,老年患者在早上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意外发病的主要原因,心肌梗死、心绞痛以及血压高峰等有着一致的节律。患者长时间使用钙离子拮抗剂进行控制,能够有效降低血压,对血压升高的情况起到控制的作用。医护人员应该合理地指导患者将生活上不良的习惯改变,并且通过相应措施对代谢综合征与高血糖等疾病进行预防,确保能够通过护理措施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干预[3]。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出院时间、发生危险因素的概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康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数据比较有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3防治措施

3.1高血压的防治措施现今,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学上对高血压疾病进行防治是以不饮酒或者少饮酒、食盐量限制、肥胖控制为主。主要是通过充足体力活动、饮食节制等方面控制体重。同时还能够通过相应的预防手段对高血压疾病进行治疗,通过免除用药等方式应用在病情较轻的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上进行干预,通过辅助疗法应用在病情中度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上,采取相对措施对降压药的副作用、用量起到降低作用。

3.2制定饮食计划良好的饮食计划对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启到良好的防治作用,给予患者摄入低胆固醇、低饱和脂肪酸、低脂肪等食物能够有效控制脂蛋白胆固醇、血清总胆固醇等指标[4]。因此,医护人员应该给予患者制定良好的饮食计划,确保患者的临床指标能够控制在良好的范围内。

3.3通过药物治疗与预防首先,医护人员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时应该将用药的副作用、正确方式详细地向患者介绍,心血管疾病患者通过抗血小板药物进行临床治疗,对血栓形成起到预防的作用。其次,对于患者的药物应用与危险因素应该给予纠正处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该长时间使用抗血小板、阿司匹林药物进行治疗。最后,让患者根据医生的嘱咐服用药物,让患者随身携带缓解心绞痛的药物,确保患者在出现心绞痛的情况时给予服用。

3.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3.4.1重视温度改变、身体保暖等,一旦温度出现下降的情况时,患者的血管则会出现收缩的情况,特别是在冬季有着较大气温改变的情况下,血管收缩会导致血栓堵塞,出现危险的情况。

3.4.2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合理的运动能够使血液得到有效循环,对血压启到降低的作用。

3.4.3控制患者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由于患者饮酒、吸烟等均会对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损害,会引起慢性病、心血管病的病发,所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较大的威胁,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并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防治工作、综合护理措施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尤其体现在无法将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合理的改善。所以,根据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将防治措施合理的改变,并采取综合护理完善的措施进行干预,能够获得较为明显的效果,从根本上加快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速度,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艳玲.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12(08:638-639.

[2]吴瑕.老年心脑血管病预防及护理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10,7(04:645-646.

防治心理疾病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区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调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39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65-01

精神障碍患者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一些患者客观上存在对自身和他人的危险性,因多数精神障碍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且在治疗上有一定的难度,导致社会功能残疾比例较高,使他们给社会和家庭及本人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和负担。康复是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恢复精神疾患的身体,心理,重返社会。为此我们开展社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在调查的基础上,采取防治,康复措施。

1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塘栖街道所有常住户籍居民。

1.2调查方法。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医生和塘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精防生组成,采用CCMD-3诊断标准,对在册的重性神疾病患者进行调查。

1.3资料处理。所得资料由精防医生填入全国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统一表,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患病率:按全国残联规定的重性精神疾病患病率6.0‰,略高于全国流调的平均患病率。

2.2性别、年龄患病率:男、女性别在患病率上无显著差异,按年龄分组,≥60岁的老年人患病率均在10%以上,而

2.3各类精神疾病的构成比(表2)。精神分裂症患病率最高,占各类精神疾病总数69%,又是精神疾病中最为严重,其患病率和复发率最高,这部分患者又大部分时间在社区,所以社区防治至关重要。

大多数精神疾病,都需要长期服药,从调查发现,患者的服药率仅29%,其原因估计与患者的家庭经济相关,家庭月收入

3社区防治康复措施

社会化的工作体系,建立三级网络管理,按照全国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的任务要求,内容和方法组织实施,有效管理精神疾病患者,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康复。

3.1建立健全的三级网络管理。我区已经建立了社区精防工作的三级网络机构,并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分级管理。对所有的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按照病情的严重及危险性评估,分四级管理。

一级管理:医疗计划为主,每半月随访一次。

二级管理:从医疗计划开始,逐步增加生活职业能力康复,每月随访一次。

三级管理:执行医疗计划,制定针对性的生活职业能力康复计划,每两个月随访一次。

四级管理,半年随访一次。

3.2积极谋求各级政府部门对精神疾患的重视与防治工作的支持,做好社区患者的定期随访工作,使患者能够接受及时而又针对性的医疗指导和服务。

3.3动员家庭成员支持与参与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活动。定期对家属们进行精神疾病本质、如何正确对待病人、减少疾病复发等基础理论教育,建立各种康复场所,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和疾病咨询,使患者早日恢复家庭生活和社会功能。三年来,实践证明,实施精神疾病的社区随访和康复,能使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得到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服务,也是精神疾病防治的方向。

参考文献

防治心理疾病措施范文第3篇

当前,手足口病已进入高发季节,并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防控形势非常严峻。为切实做好全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及时、有效地采取各项防控措施,控制疫情的传播流行,保障全区人民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建立和完善防控工作机制,落实群防群控

建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协调的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机制,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需要设立各工作组和专家委员会。各街道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具体负责辖区内的防控工作。适时召开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会议,部署防治工作;根据疫情发展态势,定期组织专家进行疫情研判,提出防控对策;储备防控物资、药械和救治设备,建立医疗资源紧急统一调配制度。

完善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卫生行政部门协调,教育、财政、宣传等部门积极参与,进一步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重点做好农村、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的防控知识宣传教育,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托幼机构、小学等防控重点环节要成立相应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监督员、检查员,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按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要求,具体做好本单位的手足口病宣传、消毒和病人的管理等防控工作。

卫生部门要加强疫情预警预测,科学研判,要成立医疗救治、疫情处置和卫生应急等各种专业队伍,做好医疗救治、消杀等各种应急物资储备和供应。

教育部门要做好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实行校长、园长负责制,层层落实学生缺课调查、晨检、午检和消毒等防控措施,疫情流行期间要减少较大规模的集体活动。

交通部门要加强车站等公共场所的防控,落实好场所通风、消毒及防控知识宣传等措施。

城建、财贸部门要参照街道、社区防控措施,加强对建筑工地、大型市场、商场和酒店等场所的管理,落实好除“四害”、饮食卫生监测、寝室通风消毒、健康监测、各类人员排查和防控知识宣传教育等防控措施。

各街道要组织、指导和督促社区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

一是各社区要继续按居住人口数1:300的比例设置疫情巡查员,负责本社区手足口病防控的具体工作;

二是要继续做好外来人员聚集点和散居儿童的排查摸底工作,建立底数档案,对进入社区的外来人员及时掌控;三是对社区7岁以下儿童要实行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好晨检、午检等防控措施;

四是要加强社区的预防性消毒,对外来人员聚集点要每天进行预防性消毒,落实专人监测;

五是对发病儿童及其密切接触者,要实行网格化监管,居家消毒隔离,控制外出,落实好晨检、午检、症状监测、粪便消毒处置等措施;六是要建立主动搜索制度,及早发现重症病例,及时上报。

其他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落实好职责范围内的防控措施。

二、进一步完善疫情防控体系,及时开展疫情调查处置

卫生行政部门建立以两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为管理主体和防治技术支撑的,以区、街道、社区基层防保医生为依托,横到边、竖到底的疫情控制网络体系,规范开展手足口病疫情调查处置等相关工作。

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辖区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工作,及时下发(转发)手足口病防控相关文件和技术方案,根据疫情发展态势及时制定并调整防控策略;两级疾控机构建立疫情防控培训、技术指导、疫情研判、工作考核等工作制度,对手足口病病例特别是死亡病例和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疫情及时进行流调和处置,指导托幼机构、学校、社区等重点部位、重点人群全面落实部门防控措施;区疾控中心加强手足口病流行因素、病原型别变化、聚集性疫情等专项调查工作,分析流行特性特征,准确掌握病原流行情况。及时调查研究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发生因素和分布特征,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定点医院建立健全预检分诊、会诊、转诊、感染消毒、流调与采样、病例会诊及重症病例救治等防控工作制度,并确保落实到位。

三、完善疫情监测和预警系统

定点诊疗医院要严格掌握诊断标准,对符合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24小时内网络直报,网络直报及时率和准确率要达到100%;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逐级向区疾控中心报告;区疾控中心要在做好疫情报告的审核、管理,加强疫情监测、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的采样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科学研判辖区的疫情形势,建立预警及应急响应机制,根据本辖区疫情情况和预警分级,适时提出启动应急响应建议,及时做好疫情预警通报和处置工作。在流行高峰期,区疾控中心的疫情研判应做到日统计、周研判、月评估,及时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和防控建议。

各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逐级向辖区工作站和区疾控中心报告;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清理和取缔无证托幼机构特别是存在发病隐患的各种托管班和特长班。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婴幼儿家长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教制度、晨检制度、手足口病转诊治疗登记制度;两级疾控机构和社区防保医生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深入辖区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学校、社区进行巡回指导,开展主动监测和病例搜索,对就诊的发热、伴或不伴皮疹的患儿,要指导家长立即带患儿去定点医院就诊,防止延误救治时机。

四、规范医疗诊断与治疗标准体系

完善分级诊疗、功能明确的医疗救治体系,落实重症病例集中收治、关口前移的工作措施,做到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早筛查、早发现,规范转诊,规范救治,有效阻断手足口病患儿由普通病例向危重病例的转化,提高重症病例抢救成功率,减少患儿死亡。

定点医院要切实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做好病例的诊断、报告和规范治疗;要集中优势资源救治重症病例,ICU配置要达到标准要求;要做好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标本的采集,配合疾控机构开展聚集性病例、重症或死亡重症病例调查处置;要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落实,防止发生医源性感染;要加强网络直报、订正、核实工作;开展医护人员的手足口病诊治和防控专业知识的全员培训,确保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

手足口病实行分级诊疗制度,村级医疗机构不得截留5岁以下的发热患儿,救治力量不足的街道卫生院不留观皮疹、发热患儿,由区定点医院负责手足口病病例的诊治。

建立重症病例早期筛查制度,在手足口病流行期,要将手足口病病例集中到区级定点医院进行医疗救治;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临床医务人员要熟练掌握手足口病重症诊断标准,配备经培训、有经验、责任心强的医生负责预检门诊24小时值班,主管医师和护士要增强责任心,加强夜班值班力量,严密观察每一位就诊患儿的病情变化,同时告知家长重症的早期表现和密切观察的重要性,协助医务人员共同做好重症病例的早期发现,预防向危重症的转化,坚决杜绝死亡患儿无重症疫情上报的现象。

五、开展多层面技术培训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认真组织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实验室检测等防控技术的培训,提高医疗卫生人员手足口病识别、诊断、检测和治疗水平;各疾控机构积极开展内部人员培训,提高疫情规范化处置能力和水平,并对辖区相关单位开展宣传培训;区教体局要开展各中小学校、托幼机构教职员工、在校学生以及校医的全员培训,提高校园的卫生意识,增强防病能力。通过多层面、多渠道的技术培训,达到宣传培训无缝隙、全覆盖,提高全民卫生防病意识和防控水平。

六、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健康教育是手足口病防控的基础,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各种媒体,加大手足口病的防治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群众明白手足口病可知、可防、可治、可控,引导广大群众提高防病意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增强群众自我保健和防病意识,发病后第一时间到定点医院进行及时诊治,以防延误病情,耽误治疗。

广电中心要定期制作和播放手足口病防控知识专题节目,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宣传报道;卫生部门要以明白纸、报刊、网络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城乡居民防治知识知晓率要达到90%以上;各中小学校、托幼机构要将手足口病防控知识作为当前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做好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各社区要以宣传栏、黑板报、横幅、讲座、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向居民广泛宣传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做到宣传工作全覆盖,无缝隙。

七、切实落实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的防控措施

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是人群高度密集场所,儿童对手足口病普遍易感,一旦有疫情发生,在短时间内可造成流行或暴发。区教体局、各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要设立责任人、监督员、检查员,建立工作机制,分工到人、职责明确,全面落实晨检制度、缺课追踪制度等措施,提高学生健康监测和室内卫生消毒的能力。凡发现辖区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手足口病病例,教育部门要积极配合各级疾病控制机构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患儿隔离、救治以及疫点的消毒,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主动病例搜索,根据情况对密切接触的儿童进行隔离和医学观察,并根据各级疾控机构的业务指导,督促落实有聚集性病例发生趋势的托幼机构和学校按规定采取临时停课措施,主动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幼儿和中小学生的健康,防止疫情蔓延。卫生部门要及时向社区通报停课和儿童发病重大信息,教育部门也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及时向社会、社区通报信息,共同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

八、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

各街道及相关部门要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切实搞好社区(居民区)、公共场所、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和家庭的卫生,要加强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处置,重点清理暴露垃圾和污水坑塘,严格实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要切实保护饮用水水源,加强供水水质安全监管。要大力推广卫生厕所,推进农村改厕建设,加强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要按照“环境治理为主、化学消杀为辅”的原则,积极开展除“四害”活动,降低“四害”密度,减少疾病的发生。

防治心理疾病措施范文第4篇

收集资料是开展慢性病管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就如同临床医生采集患者病史一样。临床医生足以病人疾病为中心,一切围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慢性病的管理应采用全科医学思维,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出发,全面评估病人存在的问题,除了对慢性病患者疾病进行明确诊断,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影响病人健康的危险因素。例如:长期吸烟是肺癌和慢阻肺的危险因素,长期饮酒可致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变,高血压、高血脂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紧张或过多食盐易发生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以及肥胖病人易患糖尿病等。家庭因素、气候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均可引发疾病或使慢性病发作和加重。因此,应对慢性病患者全面采集存在的问题,具体格式如下:①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单位、职业、住址和联系方式。②疾病诊断依据;通过入户调查,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掌握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对每例慢性病患者应详细记录慢性病的诊断结果,如:何时何院诊断何疾病,记录诊断依据,包括重要的辅助检查诊断依据、治疗结果、上级医院医生指导意见。③引发健康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饮食结构、精神压力、居住环境和性格等。

健康评估

根据个体情况,首先确认疾病所处阶段和病人的需求,再评估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兼症与疾病的关系,具体要求:①诊断疾病、分级、分型和并发症;②健康风险因素评估是借客观数据来警示患者,激励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

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缓慢(需要10年或更长时间),是机体在遗传和环境多因素的作用下,生物指标逐步改变的结果。在早期无明显症状时,医生常难以确定病情,个人也不会主动去预防,就不能阻止疾病的发展。因此,采取相关管理措施,观察生物医学指标的变化,预防慢性病发生和发展,是维护健康最重要的事情。

开展健康评估工作 首先作个体化健康体检和基本疾病危险因素的评估,再根据测得的数据由医生进行个体指导,并追踪效果。

评估程序 全科医生评估,然后集体研究慢性病防治措施,最后专家签订评估意见,制定健康干预和分类指导实施计划。根据个体健康体检情况,依据评估结果,实行“交通信号灯式”的分类管理。例如,将慢性病人分为病情稳定、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和严重并发症,以绿灯、黄灯和红灯区域表示,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进行临床分级预防管理。

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即无病防病,是针对疾病“易感期”采取的措施。疾病易感期指的是有致病因子存在但疾病尚未发生,此阶段预防措施将消除致病因素,使身体状况逆转,恢复健康。具体措施:免疫接种、健康教育、婚姻咨询、生长发育评估、高危人群保护、职业病预防及立法、改善环境卫生等。

二级预防 即有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患者已有病理变化,但尚未出现有确诊意义的临床症状。应对疾病进行预防性治疗,为取得较好的预后创造条件。具体措施:从人群中筛选疾病、病例发现、年度体检和个体自我检查等。

三级预防 又称为临床预防,即既病防残,是疾病的“临床期”实施的措施。此期患者已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经过积极治疗可减少合并症和后遗症的发生,对已发病患者应给予康复治疗。具体措施:采用有效的治疗干预和功能训练。如脑卒中的抢救和肢体功能训练,智能低下儿童的干预等。

阶段评估

根据病情分类进行定时随访和健康指导,定期评估,及时修订健康指导计划和效果评估;设立预警机制,指导检测,保证健康指导效果。一般病人,每季度随访1次,半年小结,年终评估;高危病人(重点人群),根据个体病情,定期或不定时随访,最少每月随访1次,季度阶段小结,半年进行总结,根据存在的问题重新制定干预计划。

防治心理疾病措施范文第5篇

根据《省2010年—2020年消除疟疾实施方案》(卫发[2010]52号)要求,为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方针,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建立在市、镇两级政府统一领导下,政府各部门协调配合,卫生部门为主导,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中央、省、市各类资源,实施科学防治和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防治水平,保证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流行分类

根据年疟疾疫情报告,省以县(市、区)为单位分为以下三类疟疾流行县(市、区):

一类县:三年均有本地感染病例,且发病率均大于或等于1/万的县(市、区);

二类县:三年有本地感染病例,且至少一年发病率小于1/万的县(市、区);

三类县:三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的县(市、区)。

我市被确定为三类疟疾流行县市。

三、任务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4年,通过省级消除疟疾考核验收,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二)工作指标

到2012年和2014年,全市分别实现以下指标:

1、技能培训

(1)市疾控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有关人员接受过疟疾防治知识技能培训,且接受过培训人员的比例,2012年达到95%以上,2014年达到100%。

(2)各级医疗机构门诊相关科室临床医生接受过疟疾诊断、治疗知识培训,实验室检验人员接受过疟原虫血片镜检技能培训,且接受过培训人员的比例,2012年达到95%以上,2014年达到100%。

2、发热病人的疟原虫血片镜检

(1)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市疾控中心能够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的比例达到100%。

(2)以乡镇/社区为单位,对“三热”病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年疟原虫血片镜检数不低于辖区人口数的2‰。在疟疾传播季节,疟原虫血片镜检数不低于年疟原虫血片镜检总人数的80%。

(3)疟疾病例实验室检测率达到100%,2012年实验室确诊比例达到75%以上,2014年实验室确诊比例达到100%。

3、病例报告、治疗和个案调查

疟疾病例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率达到100%,疟疾病人规范治疗率达到100%,对疟疾病人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率达到100%。

4、疫点的处置

到2012年,疟疾疫点处置率达到100%(输入性疟疾或本地新发疟疾)。

5、健康教育

到2012年全市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中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

2020年以前,全市实现以下工作指标:

1、消除疟疾的考核认证

2014年完成消除疟疾的考核认证。

2、疑似疟疾病人的实验室诊断

(1)市级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均配备疟原虫血片镜检设施和具备疟原虫血片镜检能力。

(2)对所有疑似疟疾病人均开展实验室疟原虫血片镜检。

(3)流行病学不能确定感染来源的疟疾病例均得到国家实验室的基因溯源鉴定。

四、防治措施

全市继续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针对实现消除疟疾的策略、任务和工作要求,重点加强疟疾病例监测和输入性疟疾病例的处置,防止二代病例的发生。

(一)传染源的控制和管理

1、病例发现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三热”病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及时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或进行快速诊断试条(RDT)辅助检测。对RDT检测阳性者,须采血镜检并保留血片备查,尽早发现疟疾病人。

2、病例核实

市疟原虫镜检中心(设在市疾控中心)对辖区网络直报的所有疟疾病例,必须在24小时内进行疟原虫血片镜检核实,市疾控中心必须组织人员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3、病例治疗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所有疟疾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应按照我国《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的要求进行规范治疗,对符合抗疟药试治要求的病例进行试治,有效者应完成全程治疗。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发现的疟疾病人,要及时与患者所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由防保医生或村医负责督导患者服药。

4、疫情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首诊医生对发现的疟疾病人都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在发现病例后的24小时内实行网络报告。

按照省规定,上年度发病率<1/10万的县(市、区)如本年度报告有疟疾病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对该县(市、区)本年度报告的所有病例进行病原学确认。

5、疫点处置

在出现疟疾病例的自然村或居民点(疫点),由市疾控中心组织开展病例搜索,对近2周内有发热史者、病人家属和四邻采集血样进行疟原虫血片镜检或RDT筛查,同时对疫点所有居家进行室内滞留喷洒或浸泡蚊帐等媒介防制措施,发放疟疾防治宣传材料,提供疟疾防治咨询服务信息。

6、休止期根治

在疟疾传播休止期,对上年度所有报告的间日疟病人进行抗复发治疗。同时,对疟疾患者家属及重点人群开展休止期服药。

(二)媒介防制

在全市建立两个媒介监测点,开展媒介种类和密度监测,进行杀虫剂敏感性监测工作。

1、防蚊灭蚊

在疟疾传播季节,各地应当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新农村建设,进行环境改造与治理,减少蚊虫孳生场所,降低蚊虫密度。在疫点采取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或浸泡蚊帐等措施进行灭蚊。

2、个人防护

在疟疾传播季节,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防蚊意识,鼓励居民使用驱避剂、蚊香、蚊帐、纱门纱窗等防护措施,减少人蚊接触。

(三)健康宣传教育

1、开发宣传健教材料

市疾控中心负责开展健教需求调查,进行健康教育策略研讨,开发和制作满足需求的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材料。

2、大众健康教育

各地通过各种媒体、电视、广播、墙体标语、横幅、发送疟防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开展大众健康宣传教育。

3、社区居民宣传

在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和大型工地等设立疟防宣传栏或张贴宣传画,将疟疾防治的宣传深入社区。

4、出、入境人员健康咨询

向出国劳务人员发放健康教育材料。商务部门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对出境务工人员的疟疾防治知识培训。旅游部门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对领队、导游人员和游客的疟疾防治知识培训。

5、中小学生健康教育

对各中小学校校医开展防治疟疾知识的培训,使其全面掌握防治疟疾的知识。在中小学校开设疟防知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掌握疟疾防治知识,并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向家庭其他成员介绍防治疟疾知识。

(四)流动人口疟疾的防治

1、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制度

建立卫生、商务、质检、旅游等部门定期工作交流机制,召开多部门工作协调会,确定各自职责和任务,定期交流相关信息。

2、做好出境人员的个人保护

配合商务、旅游等部门对出境人员提供防治疟疾的咨询服务。

3、境内流动人口疟疾防控,组织劳务人员到疟疾流行区开展大型工程建设的企业,要为施工人员提供蚊帐等疟疾防护用品,市疾控中心为流动人员中的疟疾病例提供诊治服务,并向其户籍所在地提供相关疫情信息。

(五)疟原虫镜检网络

按照省卫生厅关于加强全省疟原虫镜检工作的通知(卫函[2010]365号)的要求,在全市乡镇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建立疟原虫镜检站,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工作。市疾控中心建立疟原虫镜检中心,开展疟原虫镜检质控和疟原虫血片复核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

市卫生局成立枝江市消除疟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实施消除疟疾工作。市卫生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市级医疗卫生单位和卫生院主要负责人组成。

2、强化部门协调

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卫生局主动召开部门协调会议,研究制定消除疟疾工作计划、策略、政策、方案和措施,定期通报工作信息,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督促消除疟疾工作目标的实现。

积极协调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将消除疟疾工作相关内容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疟疾防治与消除专项经费,并加强资金监管。配合公安、旅游、商务等部门做好相关出入境人员疟疾健康教育、病例监测和出入境防病管理,及时沟通有关信息。广电部门适时在电视和广播等媒体安排多种形式的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部门把疟疾防治知识宣传纳入中小学校学生的健康教育内容。

3、依法开展防治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疟疾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方案,依照法律法规,科学地开展消除疟疾工作。

(二)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市疾控中心应成立消除疟疾技术指导组,负责疟疾诊断和治疗、流行病学调查、疫点处置及监测等,为实施消除疟疾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市疾控中心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和1名兼职疟疾防治技术人员。各乡镇卫生院要配备1名兼职疟疾防治人员。

(三)技术保障

1、技能培训

市疾控中心组织专业人员,接受省、宜昌市疟疾防治技术培训,并负责对综合医院及乡镇卫生院疟疾防治技术人员进行消除疟疾工作技术和管理的培训,以及检验人员的疟原虫血片镜检技能培训。

2、防治技术方案

市疾控中心应根据本实施方案的要求,研究制定全市消除疟疾防治技术方案另行文印发。

3、疟原虫镜检

市疾控中心建立疟原虫镜检中心,核查所有阳性血片和抽查部分阴性血片。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门诊化验室全年开展“三热病人”疟原虫血片镜检,登记所有疟原虫血片镜检的病人,保留全部阴性、阳性血片,并对血检疟原虫阳性病人采集滤纸血膜一并保存备查。

4、抗疟药品管理

市疾控中心负责抗疟药品管理,要建立抗疟药分发、领用、库存、使用登记制度,对抗疟药品分发和使用进行监督。市级医疗机构储备的抗疟药品不得少于5人份,乡镇卫生院储备的间日疟治疗药品不得少于2人份。

(四)经费保障

积极争取将消除疟疾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广泛动员和争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消除疟疾工作。要切实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和审计,保证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督导和考核

1、疟原虫血片镜检质量督导检查

市疾控中心每年至少对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1次督导检查。每次督导检查时,对被督导检查单位全部阳性血片进行复核,阴性血片复核10张。

2、疟疾防治督导

市疾控中心每年对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1次督导检查,并对现症病人管理、休止期根治与人群预防服药、疫点处置、健康教育等相关工作进行指导。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对辖区内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1次督导。

3、目标考核评估

市卫生局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消除疟疾工作目标考核评估工作,并对消除疟疾工作进程和防治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针对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