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化学方向的专业

生物化学方向的专业

生物化学方向的专业

生物化学方向的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工物流方向;课程体系构建;典型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物流管理专业(化工物流方向)课程体系构建实施背景

纵观全国,目前很多中职校为了迎合当地家长和学生的需求,都开设了物流专业,但是其专业建设基本上是沿用其他专业的学科建设模式和经验,导致课程体系存在许多问题。上海市利用2004~2007年这四年的时间,开发了中职学校多个专业的教学标准,其中包括物流专业。

上海化工物流产业园坐落于金山区,作为上海市重点推进建设的四个专业化物流基地之一,建成后将逐步实现与上海化工区的供需对接,形成生产业的集聚区,打造与世界一流化工区相匹配,集产业、市场、信息为一体的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专业化工物流基地。化工物流基地的迅速发展导致化工物流人才需求行业范围扩大的状况。化工物流人才技能的培养需要专门化、系统化的学习,2009年在上海市教委的统一部署下,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实施了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工作,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确定了错位发展战略,专业培养方向被定位为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化工物流专门化方向。尽管物流专业错位发展战略得到了上海市教委肯定,但是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实施方案、课程标准等一系列后续工作尚未跟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开始着手进行化工物流方向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

2 物流管理专业(化工物流方向)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开发工作过程

经过市场调研与人才培养论证后进入课程阶段,课程开发总体经过三个步骤:(1)开发专业技术课;(2)调整公共基础课、拓展课、第二课堂;(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2.1 开发专业技术课

开发专业技术课通过四个步骤三次转换,实现课程体系专业性与职业性的融合(见图1)。

2.1.1 市场调研,进行实际专业岗位工作分析,提炼职业岗位能力并编制分析表,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论证

在确定开发化工物流专门化方向的前期,学校物流专业教师及学校招毕办(招生就业办公室)教师进行了前期的通过走访化工物流企业、利用暑假到化工物流企业认识实习、邀请企业专家加入学校办学指导委员会,邀请企业领导及一线班组人员到校与教师做交流讨论,组织已毕业在化工物流企业工作的历届毕业生到学校讲述他们实际工作情况等。通过以上多种方式的市场调研,学校物流教师将化工专业岗位工作按照化工物流管理流程,将实际工作中的各关联任务所需的技能进行归纳整合,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即提炼出岗位职责、具体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工作方法、使用工具、使用方法、劳动组织间的相互联系、知识能力素养要求等方面。

2.1.2 校企合作团队开发典型工作任务,实现第一个转换,即实际工作向典型工作的转换,并行业企业专家论证

典型工作是指按照生产管理流程,将完成实际工作中的各关联任务所需的技能进行归纳整合,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

典型工作的开发应本着专业管理与应用能力递减原则,可以分三个层次:

(1)开发顶层典型工作群:具有设计规划与控制的综合能力。物流专业顶层工作群包括:如物流市场营销、国际物流货代与报关、物流财务管理、定制物流个性化方案等。

(2)开发中层典型工作群:具有运作、沟通管理的专向技能、专向能力。物流专业中层工作群包括:如编制配送计划并实施运输与线路的确定、仓储与配送作业、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等。

(3)开发底层典型工作群:具有操作、服务、收集等基本能力基本技能。物流专业中层工作群包括:化工物流设施设备操作、化工商品养护与管理、物流方案执行与客户服务等。

2.1.3 对“典型工作”进行教学加工,开发课程(解决课程如何来的问题),实现第二个转换即典型工作向课程的转换

教学加工应本着专业管理与应用能力递增的原则:首先,根据底层工作群设置底层课程,底层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物流业务流程、物流数据录入;第二,根据中层工作群设置中层课程,中层课程包括:仓储作业实务、配送作业实务、集装箱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外贸单证缮制、化工物流设备使用与维护、集装箱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最后,根据顶层工作群设置顶层课程,顶层课程包括国际货运、物流软件操作、物流作业实训、HSE实训、顶岗实习。

2.1.4 实现课程向学习情境的转换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内的“小型”学习单元,它要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背景下,按照学习领域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教学转换,它是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以及与职业紧密相关的行动领域职业任务在教学中的反映。以上的课程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将大的教学目标分解为学习领域的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一个学习领域表现形式即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

2.2 调整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技术课程要求设计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术课接口部分内容,包括体育、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信息技术基础。

专业课的构建原则要遵照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规律,由浅至深,从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任选课。

2.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以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专家论证)

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能力的基础性、连续性、支撑性和递增性。

2.3.1 制定基于规格教育的课程群即公共基础课:包括体育、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信息技术基础等。

2.3.2 制定专业课,包括:

(1)基于支撑与关联的课程:是关联性与支撑性的知识,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课程群。包括化学工艺概论、物流地理、物流业务流程、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物流实用英语、物流法律法规。

(2)制定基于功能的课程:是系统化应用知识,用于培养学生专项技能和能力的课程群。包括仓储作业实务、配送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外贸单证缮制、物流数据录入、化工物流设备使用与维护、集装箱作业实务。

(3)制定基于经验到形成策略的课程:系统化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群,包括国际货运、物流软件操作、物流作业实训、HSE实训等。

2.3.3 制定专业拓展课包拓商务礼仪、顶岗实习等。

3 条件保障

3.1 师资条件

学校搭建了一个校企合作平台,邀请了众多企业包括多家化工物流企业加入学校的办学指导委员会,企业吸引学校学生实习、就业,学校邀请企业专家直接参与学校教学,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参与到实际工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初步形成。一般而言,由校内专任教师讲授理论课,校外兼职教师教授操作实践课、或者企业制定科目。其中,共有专任教师8人,以富有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为主,全部物流教师都具有物流行业的职业资格,学校十分重视校企合作,共聘请到5位化工物流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强。

3.2 实训室条件

实践教学是本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实施“工学结合”特色教学的关键环节,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室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目前,物流管理(化工物流方向)专业即将建成的校内实训室9个:集装箱港区实训室、化工国际物流实训室、物流营销实训室、液态料收发实训室、化工运输模拟仿真实训室、化工物流仿真实训室、化工储运设备使用维护实训室、化工物流HSE实训项目、化工仓库操作管理实训室。在上述实训室里,学生可以按照化工物流岗位技能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另外,一些有一定危险性和难以在校内完成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校外实训企业完成,目前,与专业紧密合作的化工物流企业有上海中石化工物流、金石化工物流、中外运、孚宝、华谊天原化工物流等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课程开出率,增强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使实践教学充分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4 体会与思考

目标所构建的物流管理专业(化工物流方向)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企业调查为前提,加强专业建设;以岗位目标为基础,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开发“理实一体化”的新课程;以技能为核心,整合对应知识;并在职业情境中把“学会做事”的工作标准落实为“把事做好”的教育标准。该课程体系经过教学实践及企业检验尚需时日,因此今后对所构建的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根据企业及学生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课程科目及内容,真正达到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结构优化、内容先进、能适应岗位需求和将来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史晓原.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研究[J]. 学理论,2010(8):272-274.

[2] 孙巧玲. 论技工学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科技信息,2011(17):443.

[3] 田博坚. 中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实践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生物化学方向的专业范文第2篇

物联网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扩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息管理专业”)在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与利用等层面的知识内容,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體系必须做出相应的系统化调整。文献[1]讨论物联网知识内容融入信息管理专业的可能性,论证信息管理专业融入物联网知识体系以培养物联网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可行性,提出在信息管理专业以智慧物流等应用为突破口开设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办学思路,但对信息管理专业开设物联网学科方向所需覆盖的知识内容及由此而导出的课程群语焉不详,并没有进行详尽的描述与探讨。为此,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物联网知识体系和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知识体系的脉络,确定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规划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 

1 “物”信息纳入管理对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影响 

信息管理专业是管理信息化、系统化环境下催生的管理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和传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系统,以进行信息管理”。在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中,信息技术是基础,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与利用是信息管理专业研究和传授的知识核心;在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类课程是“把信息科学应用于管理科学”的桥梁,是“管理信息化、系统化”的关键。当前,信息管理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以计算机软硬件课程为主,主要涵盖计算机学科基础课程群和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群。 

随着物联网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感知扩展到“物”端,“物”的信息开始纳入管理,而且所感知的“物”不再局限于该类“物品”某个批次的整体信息,还可以具体化到某一实际的“个体物品”上,也就是说,所感知到的信息粒度变细。相应的,要识别的管理信息粒度变细,信息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大数据时代应运而来,另外,信息传输也不再完全依托有线传输,无线传输使信息感知的物理空间范围扩大,即时通信使得信息感知的时间间隔缩小到时刻点,而信息存储和处理也不再是单一模式,有分布式信息存储和分布式信息处理。这样一来,可管理的信息变多,物与物、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互联成网,信息感知、传输和处理的实时性加强,信息利用的数据范围扩充到“大数据”空间,信息管理的模式发生新的变化,管理的模式也随之变化,管理将变得更加敏捷化、智能化、柔性化、一体化和社会化,管理过程和管理环节势必做出适应性调整和改造。把细粒度的“物”信息纳入管理触发一系列新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而且,这些新技术所涵盖的知识内容并不是以点状离散分布于信息管理专业已有知识体系中,而是全方位涌现在信息管理专业已有知识体系的各个层面,呈现系统化的特点。无论在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与利用等信息处理层面,还是在管理层面,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内容都发生较大范围的扩容。这样一来,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就需要在信息处理的各个层面进行系统化调整,并需要根据知识内容之间的紧密程度和衔接关系,进行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也就是基于此,才提出在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办学思路[1]。 

2 物联网学科方向课程群建设思路和建设原则 

新知识集合的系统化切入不能是简单的“打补丁”,更不能“喧宾夺主”,而且,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也不能完全照搬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的课程体系。为此,在解读物联网学科方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厘清物联网学科方向课程群的建设思路和建设原则。 

2.1 建设思路 

课程群的建设涉及知识空间的组织,也涉及知识内容讲授的时间安排。 

首先,解读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培养目标,明确物联网学科方向毕业生未来所需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初步确定知识体系的知识范围和重点。 

其次,以智慧物流等应用领域为突破口,以智慧物流等应用领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给出的物联网三层架构,识别并收集智慧物流等应用需要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知识体系之外的物联网新技术的知识内容,以确定物联网学科方向知识内容的空间范围。 

为了让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内容与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的知识体系相契合,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出发,以信息处理的各个阶段为框架,对收集到的物联网知识内容在“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等5个阶段上进行再组织:划分“物”信息在这五个阶段所涉及的物联网新技术,通过知识领域分析其中存在的知识单元以及各知识单元中存在的知识点,最后按照“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三层结构构建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 

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所制定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试行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2-3],辅助参考文献[4]罗列的二十余所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在基础知识、核心知识和应用知识三个层次上,梳理信息管理专业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并依托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框架,通过嫁接和自我凝结,构建信息管理专业物联网方向的课程群。 

最后,分析不同知识单元、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在兼顾信息管理专业已有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时间安排情况的基础上,确定物联网方向课程群各个教学环节的学时数和建议修读学期,以规划课程群的时间安排。

     2.2 建设原则 

(1)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知识内容的空间范围和重点,也决定不同知识内容的授课学时。“构建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规划学科方向的课程群”首先需要解读该学科方向的培养目标。 

(2)识别学科方向上的知识内容需要有一个提纲挈领的突破口,以突破口对知识内容的需求及紧密程度为依据,将识别出的知识内容引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则需要依据现有知识体系的脉络进行系统融合。 

(3)课程是知识单元的聚合,课程体系是对知识体系中知识内容的粗粒度覆盖。识别知识内容,梳理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建立知识体系,才能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知识体系可以由不同的课程体系覆盖,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和课程体系。 

(4)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改革要注重基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以及基础课程群。 

(5)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既要推陈出新,也不能“忘本”,不能丢掉专业固有的知识内容和特色。 

(6)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改革既要变革知识点的结构等空间因素,也要调整知识点传授和课程讲授的时间(学时)安排。 

(7)专业尤其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在进行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变革时,还要同时调整课程内外的实验、实践和实习环节。 

(8)承认不断改进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必要性。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发展,社会人才需求在变化,应用型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更应该与时俱进。 

3 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 

根据上文论述,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已经基本覆盖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所以,笔者把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限定在物联网的核心知识领域进行探讨。 

3.1 培养目标的解读 

培养目标描述毕业生未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所具备的职业能力,解读培养目标可以初步确定知识体系的知识范围和重点。 

物联网产业已经形成从上游“产品制造”、中游“系统集成与软件开发”到下游的“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5]。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专业物联网学科方向所培养毕业生可能的工作环境在物联网产业链的中下游,即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培养目标是为物联网產业链中下游培养既懂管理理论又懂新一代信息技术,并且能应用物联网知识在智慧物流等物联网应用领域进行信息管理的集成应用型人才。具体而言,信息管理专业物联网方向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现代管理学基础知识、信息学基础知识、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以及物联网基础知识,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备物联网信息系统集成、开发、应用与维护等职业能力,能在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物联网应用领域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集成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撇除信息管理专业与物联网知识体系共有、重叠的基础知识,通过解读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培养目标,可以初步确定,需进一步引入物联网核心知识在物联网技术方面的集成与应用。在知识传授时,尤其是在学时总数受限的情况下,不要在原理上“劳师动众”,而要在集成、应用上“浓墨重彩”。这意味着,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需要基于物联网工程等物联网专业的知识体系,在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级别,进行知识内容的“缩放”:缩小那些原理类知识的范围,缩减它们的授课时间;增大那些集成和应用知识的范围,加长它们的授课时间。 

3.2 按照信息处理脉络梳理物联网核心知识领域 

依据“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等五个阶段所构成的信息处理脉络,把物联网体系结构识别、收集到的物联网技术知识进行再组织,围绕技术的应用与集成,确定物联网学科方向的核心知识领域,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表1中并未罗列信息管理专业中已有的、与物联网工程专业重叠的且没有变化的知识领域,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另外,“AR物联网技术体系”描述“物”信息处理各阶段的技术框架,把它归属到“物”信息利用阶段。 

3.3 知识体系 

参考物联网工程专业试行的知识体系[2]31-42,82-114以及物联网知识体系[4]22-56,针对表1中梳理的知识领域,围绕集成和应用,确定知识领域内知识内容的最小闭包,并按照“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三层结构,细分知识领域中涉及的知识内容:把一个知识领域细分为多个知识单元,再把一个知识单元细分为若干个知识点。细分后物联网方向的知识内容见表2。 

在表2中,不同于物联网工程专业试行的知识体系以及物联网知识体系,笔者缩减信息采集、传输和存储部分的知识内容,把标识与感知、物联网通信以及物联网控制等知识领域的知识内容浓缩在“AR物联网技术体系”知识领域中;放大信息加工和利用上的知识细节,把物联网处理层的“MW中间件技术”“CC云计算与服务计算”“DM物联网数据挖掘”“ID智能决策”以及应用层的“IL智慧物流”等知识领域单独列出进行知识强化。 

4 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 

根据信息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脉络,参考物联网工程专业试行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王志良罗列的二十余所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依据知识单元、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通过嫁接和自我凝结,笔者确定覆盖知识内容的物联网课程及其授课时间和修读学期,得到物联网知识体系的一个课程覆盖——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见表3。 

在表3中,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和专业实践三个层次共12门课程组成,其中,物联网数据挖掘并不单独成一门课程,其知识内容将嫁接到信息管理专业已有的数据挖掘课程中。 

实践环节,除了在相关课程安排有课程内的实验箱实验和上机实验外,还安排物联网应用综合实训和物联网系统开发课程设计两个综合实践环节:前者,主要在认知层面上进行物联网新技术实践(如RFID认知训练、传感器认知训练、无线传感网认知训练等)和物联网应用系统(如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监控系统、基于云计算的应用处理中心等)认知训练;后者,则是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实施课程的课程设计,让学生进行物联网系统(尤其是软件部分)开发的综合设计。

      在时间维度上,表3罗列每一门课程的总学时、授课学时和实验/上机学时,而且还对每一门课程所含的知识单元需要的授课学时和实验/上机学时进行细化。根据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以信息管理专业现有课程的修读学期为主线,确定物联网学科方向12门课程的修读学期。 

在课程群实施初期,笔者把物联网工程概论作为唯一的一门必修课程加入到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打包成选修课程群供学生整体选修,既保证信息管理专业的所有学生都能学习到物联网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也能淡化物联网学科方向对现有课程体系的冲击。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验证后,笔者将逐步进行知识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与配置优化,进行更细粒度的知识内容黏合,缩减一些原有课程体系中陈旧或重复的课程及课程内容,加大物联网课程的必修范围,争取早日把物联网学科方向固化在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 

5 结 语 

受物联网技术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方位冲击,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面临新一轮的调整。笔者以智慧物流对物联网技术的需求为“领”,以信息处理过程为脉络,梳理物联网知识内容;并以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为骨架,调配知识内容的组织结构,规划物联网课程群,从而为信息管理专业开辟物联网学科方向充实血肉,重塑身型。笔者提出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成果进一步加强在信息管理专业开辟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可操作性,有助于其他高校的信息管理专业根据所处的区域环境和学科基础开辟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联网学科方向,有助于其他专业根据自身特色构建新的课程群,还为其他专业开辟新的学科方向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办学思路。 

下一步,笔者将进入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实操和验证阶段,在信息管理专业真正“开出” 新的物联网课程群,检验物联网课程群的可行性和完整性,调整、完善知识内容及其组织形式,以期早日在信息管理专业固化物联网学科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健.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设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可行性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6(1): 26-29. 

[2] 教育部高等學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31-48, 82-114, 124-134.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试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60-89. 

[4] 王志良, 闫纪铮. 普通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规划[M].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22-56, 73-238. 

生物化学方向的专业范文第3篇

一 我国制药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人才需求

近三十年来,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人民生活改善,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重视,对医药保健品需求也越来越大,加之我国已成为世界原料药的生产大国,促使我国制药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更是飞速发展,大多数制药企业进行了改造或扩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并通过消化吸收,我国制药行业的技术和装备的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我国已经称为世界第一原料药生产大国,包括专利原料药代替加工生产几乎覆盖了所有主要的原料药,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但是从目前的整体水平看,制药行业的现况仍然与我国的人口大国地位不相称,存在的问题仍相当严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同发达国家相比,人均年医药品消费不足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水平的30%,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不足50%;2.企业规模小,产品落后,自主产品少,产品质量不高,企业研发能力不足;3.资金技术投入有限等。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国制药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但不是最根本问题。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匮乏才是最根本问题。原因是制药行业的发展首先从制药工程生产效率角度考虑,应以现代工程技术为基础,注重品种开发的连续性,实现高效、低耗、优质的集约化大生产,其次要注重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与生产。而我国医药工业虽然已经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直接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但是医药企业并没有通过联合形成规模经济,没能走向增强实力的集团化、现代化生产经营之路。企业要发展壮大,形成规模化生产,企业就应当掌握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剂型及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进行老产品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开发生产,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只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知识的药学类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现代医药生产企业发展的要求,医药生产企业急需的是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知识,又懂得现代制药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高等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应顺应时展的需要,紧密联系制药企业的实际情况,满足企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为企业输送具有深厚基础,知识面宽,掌握各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制药企业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原料能源消耗大、成本高、竞争力弱的最主要原因是专业人才的缺乏,尤其是制药工程人才的少。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又懂得工程的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为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中药制药、药物制剂技术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药物生产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具有对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关于化工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制药工程与制剂方面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三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生物化学方向的专业范文第4篇

高职院校是对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对基本工作流程、专业技术、综合技术运用与操作等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物流管理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开设一些相关的综合实训课程,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并运用相关职业能力,推动学生综合技术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高职;物流管理;职业能力

从教育部特设了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开始,全国一千多所高校里,有四分之一的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高职院校更把其列为重点专业予以发展。而目前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课程开设时序混乱,缺少特色课程。并且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设置不衔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落实到课程的学习上,物流人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但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人才的质量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职业能力无法胜任物流企业的需求。一方面是企业有大量的岗位空缺,另一方面却是高职毕业生企业无法立即使用,这说明我们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实践需求有很大的脱节。

1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现状

1.1 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向定位不清

物流管理专业是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但到底培养哪种类型的物流管理人才,为哪些行业培养物流管理人才;不同行业物流管理人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不同类型的物流管理人才应具有哪些基本素质和专业知识,这些对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来说比较具体,必须明确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体现出来。比如,具有海运或水运行业背景的高职院,培养方向应倾向于在港口、货代、船代等部门就业,而具有铁路行业背景高职学院的培养方向应倾向于陆路交通。但目前大部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大同小异,并没有清晰界定培养方向。

1.2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体系

由于物流的功能较多,物流产业本身又包含很多不同的业态,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涉及管理、经济、工程技术等许多方面,涉及面很宽。目前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设置上,现在大多数高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大杂烩”型,有些学校物流管理课程设置偏经管类,而有些学校课程偏工科类,课程设置完全根据学校的师资和资源来定。从而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物流行业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

1.3 课程内容重理论传授,实践训练不足

物流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强较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必须面向物流企业的实际需要。可是现在多数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理论性偏强,内容过于常识化、理论化、感性化。涉及企业层面的具体操作流程或者运作过程的内容则少之又少,没有突出企业员工必备职业能力的培养,对物流运作缺乏足够的实训训练。在能力培养上,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管理能力,更需要具备强大的技术操作能力。可是学生谈起理论来头头是道,到企业连最基本的物流设备设施不认识、不会用,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很难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这与物流行业的需求状况明显错位。虽然多数高校设置有物流实验室作为模拟训练场所,但仅具有认知实习的作用,与物流运作的实际状况差距很大。

1.4 实训硬件条件不足,无校外实训基地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或因经费的问题,或因“趁热”慌忙上马,实训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都严重滞后。实训室只有一些简单的设备,对物流专业学生的培训还局限在简单的包装、运货、分类等方面。大多数还是手工操作,没有引入现代化的计算机实训和软件操作,以及现代化的物流设备。没有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很多时候只能带学生去物流企业参观,然后课堂上纸上谈兵。缺乏企业环境的模拟,实践教学远远未达到预期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2 物流管理专业应采取的措施

2.1 明确培养目标,增加职业能力课程的设置

学校的教学始终围绕着行业背景而展开,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例如沿海港口城市的物流产业发展一般都依托于当地港口和航运业,因此当地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以侧重国际物流;内地商贸业发达的城市,专业课程可以侧重于配送、采购等课程。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从社会需求入手,不能设置一些与社会需求相差太远的专业课程,这个方面可以采取市场调研和问卷的形式来完成。另外针对物流管理人才的特点,其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技术和信息之上的运作管理能力。没有技术和信息支撑的物流运作管理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同样,缺乏运作管理能力的运输、配送、仓储等活动也不是现代物流业的核心能力的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做到:要让学生掌握物流技术与准备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初步操作常见的物流技术装备;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物流软件的使用和维护;指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定量分析和优化管理能力。

2.2 突出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技术应用能力,大力发展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在教学设施建设方面,应该创造条件建立校内实验室。一方面是要完善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和“第三方物流”模拟实验室;另一方面还要配备有“自动分拣机”、“条形码识别机”、 “标准化集配车”等专业设备的物流管理模拟实验室,用于物流配送各环节的实践性教学。同时,还要选择一些技术水平高,管理规范的物流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实际的物流工作岗位实习,使学生掌握真正的工作技能,为以后的就业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

学校可以由专职教师和物流企业兼职教授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教学与实训,以便将现代化的物流讯息及时传递给学生。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学校和企业提供的现代化的操作设备和配备相关的物流实训软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融入生动的实训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练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后进行考核方法的改革,不单一的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加强口试、现场考核等形式,全方位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重视收集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反馈信息,改进下一步的教学,完善人才培养系统。

【参考文献】

[1]《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方式探索》张晓波中国集体经济 2013年5期

[2]《如何进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曹杰《现代经济信息》 2013年07期

[3]《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教育的几点思考》冯社苗《物流科技》2013年 第2期

生物化学方向的专业范文第5篇

1.1物流产业人才需求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融合发展,物流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加重要,作为政府的重点发展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物流人才作为物流产业中的主导力量,随着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缺口。从产业需求的角度来看,物流人才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企业物流人才;二是物流企业人才;三是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四是物流研究人才。企业物流人才主要是指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管理人员、仓储管理人员、报关员、配送人员、客户关系管理员等,相关的物流岗位人员必须熟悉物流行业,同时掌握物流运输、仓储、包装、装卸等方面的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物流企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是第三方物流营销人才,能够运用物流知识进行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营销;至于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和物流研究人才,主要是指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知识,具有物流科技创新能力,并且知识面较宽的复合型物流管理规划人才。从物流人才需求的状况分析,知识面广阔、有实践基础、具有专业知识的物流人才是物流产业人才需求的明显特征。

1.2物流人才需求的区域差异

物流人才需求在不同的区域有很大的差异,区域差异要求物流专业的培养要从本地情况出发有选择有目的的进行物流人才培养。以珠江三角洲和西部地区为例,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发展物流产业最早的地区,历来是华南、中南、西南地区对外联系的主通道,也是我国南部沿海地带重要的交通枢纽。这里汇聚了7万多家制造企业,拥有密集的交通设施,还集中了五大机场和五大港口,是我国空中航线最为密集和繁忙的地区。因此在本区域对海运、报关、港口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要更多。这些岗位要求从业人员有相关的从业证书,熟悉现代国际贸易、海运知识,有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对于西部地区物流来说,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提出,西部的现代物流有了一些发展,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物流人才招聘的岗位数量远不及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是中国煤炭、木材等资源的储备地,物流网络不发达,主要依赖铁路运输。从事物流职业的人员绝大多数都是从事着低技能、劳动强度大的工作,而且由于这些工作不需要专门的技能培训,入行的门槛低,所以对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珠江三角洲和西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的差异及相应的人才需求趋势反映了物流专业建设必须树立区域性概念,避免人才培养方向的盲目性。

1.3物流人才的培养状况

目前国内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院校培养和社会培训。近年来各高校及培训机构已经培养了大量的物流人才,物流从业人员在职教育已全面铺开,但是在高校专业物流人才培养和物流产业的人才需求之间还存在一些矛盾没有解决。从现实状况看,物流专业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视角与企业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高校物流专业建设是物流人才特别是物流中高级人才的主要来源途径,物流专业建设实践的水平关系着物流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满足,这是制约物流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关系着物流产业能否正常有序发展。基于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高校物流专业建设实践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必要。

2物流专业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2.1物流专业建设现状

2001年国内的高校只有北京物资学院一所学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至2003年,国内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已经达到11所。因为看到物流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契机,更多的学校开设了物流专业或者相关的专业,截止2009年左右,全国已有200多所学校开设物流专业。这些学校在专业方向上包括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包装工程等专业。由于物流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内涵方面覆盖面较广,所以这些学校开设的物流专业方向各有不同。另外各校的物流专业在教材选用上也各有特色,有的是学校自编教材,有的是其他专业引进的基础理论教材等。作为新兴的专业学科,这些各具特色的物流专业培养了大批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物流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在看到专业建设成果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高校物流专业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2.2物流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院校专业设置不明确。物流专业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为宗旨,主要面向消费物流、港口物流、快递物流等领域。从行业划分来看,人才需求分属不同的物流领域。由于物流业的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特点导致了目前高校物流专业设置存在专业设置不明确的问题。现阶段高校物流专业从学科划分来看主要包括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三个方向,但是在专业内容划分方面,存在着学科内涵不清及教学内容分散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学校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情况不能紧密联系,不能结合物流产业具体的岗位需求进行合理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和物流产业的人才需求方面存在分歧和差距。(2)学生实践不足。物流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培养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物流知识在产业发展中学以致用,提高物流产业的技术含量并对产业加以推进,所以专业实践是物流专业的重要建设部分。理论和实践作为物流专业的两个基本要素,具有几乎同等的重要价值。从目前大多数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来看,有的学校没有实训基地,有的学校物流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着规模小、力量薄弱、和实际物流作业不符等状况。同时也有部分专业教师轻视学校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整合社会企业资源和学校实训资源,为实践教学服务,造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学生岗位技能水平不高。学生实践不足是目前国内物流专业建设的突出不足之处。(3)教材问题。教材问题是物流专业建设的一个显著问题。很多学校的物流教材由学校自主编写,有的教材则来自于其他专业的理论方面。这样的教材状况构成了物流专业没有专业的核心教材,降低了本专业在学科延续发展方面的生命力。同时也造成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趋向于表面化的状况。从总体来看,我国物流教材呈现出种类不少、高水平教材不多、低水平重复的状态,不能如实反映物流行业发展的前沿问题。(4)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高校专业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正确的教育理念可以让专业建设趋向正确的发展方向,片面的教育理念则容易使专业建设肤浅化和短视化。目前的高校物流专业开设初衷多是基于物流行业发展的人才缺口,在专业开设方面多是一种简单构建、快速上马的专业建设状态。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做长久打算,而是以眼前的就业为直接导向棒,没有充分考虑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专业的核心建设方向。教育理念问题关系着物流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端正专业理念是目前物流专业需要注意的问题。(5)物流课程设置不科学。高校物流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善,从目前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专业的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课程偏重于理论教学,缺乏对企业物流管理案例的分析,或者是案例过于陈旧,另外也有部分课程适用性较差,直接造成了毕业生学未致用的结果。这个问题和国内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有直接关系。(6)师资问题。从目前国内高校物流专业的师资力量来看,从事物流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交通运输、仓储、管理工程、营销学、宏观经济、机械工程等领域转过来的,也有一部分是从欧、美、日、澳大利亚等国家回国的。他们的综合理论及工作能力确实对物流教学是一个整体的提高,但是在物流专业综合知识方面却有一定欠缺。目前部分学校已经意识到了师资方面的欠缺,师资调整正在逐步进行中。

3物流专业建设的基本要素分析

3.1专业发展方向物流专业的建设首先要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物流专业的开设和发展是物流文化的研究、推进和发展。从学科发展来看,物流专业的建设要以学科建设为前提,对于专业建设进行充分的调研和知识方面的储备,形成深厚的学科内涵,这是物流理论发展的根本,也是物流专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单纯技能性的专业建设将使物流专业陷入技能培训的表面性活动,使学科的深入研究和推进受到限制。3.2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实践性是物流专业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切实为物流产业服务是物流专业建设的直接目的,所以物流专业建设要充分考虑到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以此为据进行专业建设培养物流人才,才能充分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从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首先国内物流市场规模短时间内会不断扩张,但是到达一定程度,由于物流的成本特性,物流量减少,物流市场规模趋向缩小;其次社会性的物流企业将逐渐向行业性物流企业过渡,利用专业化和标准化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物流行业进入壁垒提高;最后短期内物流企业会更加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但是从长期来看,物流业务的终端特征决定了市场营销和信息产业扩张将是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可能性趋向。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向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物流专业建设也要遵循这个规律来进行适当调整。3.3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物流专业是物流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专业建设情况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所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要求是专业建设的必要参考因素。从社会形势发展来看,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物流专业学生素质能力提高的主要标准。专业建设要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让学生具备系统的经济科学基础理论和物流基本知识。从而使本专业的学生一方面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等特点,另一方面也能充分掌握从事物流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时培养的学生也将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基于物流专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特点和行业发展的趋势分析,结合物流学科的科目建设方向,将使物流专业建设的内涵和方向更加清晰和合理。

4推进物流专业建设实践的探讨

4.1明确定位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

在培养目标方面,物流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向国际航运、港口、国际货代、国内外快递等企业输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在定位上强调技能和能力为主,就业目标岗位也相应定位于与企业目标岗位相一致的国际船务单证员、港口码头操作员、货代业务员、货代单证员、快递收派员、快递处理员、仓储操作员、配送员等,物流专业设置要注意高级技术工人与经营管理人员各自的定位,明确第一线人才对具体岗位需要的技能和知识,突出各自的特色。另外物流理论的研究和推进也是物流专业的一个学科目标,相对于实用性的专业要求,理论研究和推进分属物流专业的两个学科层次,在专业设置方面要进行理论方面的深入探讨。在专业设置方面,物流专业的专业范畴较大,属于综合性的学科,与管理、信息、物理等学科有较多的交叉内容,专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在大学短短的3年或4年的时间里,很难将物流的各个功能模块以及各个产业或行业物流的特征、技术、规划等知识学的精而扎实。所以物流专业建设首先要对专业方向进行清晰的定位,使本专业的专业方向趋向于博而精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可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学习。具体操作方面,可以以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学习的方式,进行不同的课时安排。另外国外物流专业设置状况也可以作为很好的参考,以减少专业建设方面不必要的探索。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物流产业发展具有区域性差异,物流行业涉及的范围很广,各个地区有不同的物流发展特点,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物流专业的设置应该结合所在区域物流行业发展的特点,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4.2教材调整

教材问题是物流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目前物流专业发展不足的地方。针对目前物流专业教材的问题,可以由物流专业较为发达的高校或相关单位牵头组织物流行业内的理论专家及实践方面的专业能手进行合作开发,并进行专业的审定,使教材内容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这样的教材编写方式可以避免教材学术理论方面的浅显化和知识内容的零碎化,能使教材更贴近物流行业发展的需求。

4.3统分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专业分流

物流产业在国内的发展时间短暂,关于物流产业的相关知识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普及,物流专业的内涵定义还在进一步深入探讨中,物流业知识结构复杂、知识面广泛,种种状况决定了刚进入物流专业的学生并不能清楚地认识到专业的培养方向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专业的结合点所在,模糊的专业认识将直接造成学生在发展方向的困惑。鉴于目前学生对物流专业的认识不足,高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可以按照细分的专业方向,在学生共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依据专业方向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物流领域如企业物流、国际物流、快递物流等,对学生进行科学分流。这样统分结合的培养模式主要依据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所在、学生的优势所在等三个重要指标,完全依据学生自身的状况进行专业分流,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就业方向的意愿及自身能力素质的问题,又兼顾了教师对于学生专业方向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学有所专,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知识的分散化。专业分流工作在学生入学一年左右启动比较合适,由于素质考核、意向确定等程序较多,需要在时间段上慎重选择。

4.4项目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