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网络安全常识

青少年网络安全常识

青少年网络安全常识

青少年网络安全常识范文第1篇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概述

所谓青少年网络犯罪,是指青少年利用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软件命令及法律规定上的漏洞或其他方法,以计算机为工具危害网络中的信息系统及信息内容安全的犯罪行为及利用网络技术实施的其他各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青少年网络犯罪和其他社会犯罪一样,都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违法性和应受刑法处罚的基本特征。但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犯罪现象,特别是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所实施的高科技领域的犯罪,他有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1)进行网络犯罪的青少年,绝大部分都具有较高的智力,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比较了解网络产品的构造、性能、原理,在电脑技术方面有一技之长。

(2)我国网络犯罪的案件数量不断增长,实施主体以青少年为主,并有低龄化倾向和由城市向农村扩大的趋势。

(3)网络犯罪高度智能化,具有一定的超越时空性,侦破的难度越来越大。

(4)网络犯罪几乎没有罪恶感。网络是虚拟的世界,非面对面的网络交流方式使网络犯罪处于一种隐匿状态,因而犯罪也就没有很深的罪恶感。

(5)网络犯罪的破坏性强,可以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巨大危害。

网络犯罪不仅对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和损害,而且还给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应结合其自身的特点来分析,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除了主观原因外,与他们置身的客观环境的影响分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对于青少年网络犯罪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主观心理因素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处在生理上不断发育,心理上不断成熟的特殊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精力旺盛,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强,好奇心和表现欲是这一群体共有的特性。他们一方面对网络着迷,急于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得到被承认的满足。另一方面他们有强烈的反叛心理,对事物的辨别也缺乏完整性和正确性,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诱惑,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很容易导致违法犯罪。

(1)求知欲、表现欲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促成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发育非常迅速,但由于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等条件的限制,心理发展相对缓慢。生理上的成人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驱使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希望与成年人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同时随着生理上的迅速发育成熟,青少年也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常常不能得到满足。“互联网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彭科莲:《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公安教育》20__年第6期,第36页)有的青少年苦心钻研网络技术,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甚至用网络犯罪手段来挑战权威,使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并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从而在心理上得到被承认的满足。在青少年网络犯罪中,多数不是出于商业动机或政治目的,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也不一定有明确的犯罪动机。

(2)逆反心理和孤僻心理的影响。现代传播学认为,“电子媒介本身就具有一种麻醉功能,若青少年性情孤僻,心理不健康,则容易诱发其人性的‘异化’,从而导致网络失范行为和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邵雅利、张晓玲:《浅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征及其心理成因》,《__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__年第6期,第42-43页)青春期的少年,渴望有独立的思维和见解,因而经常坚持自己的观点,盲目地持抵制和排斥,容易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和极端化。这个时期他们想极力想摆脱各个方面的束缚,特别反感各种规章制度,在网络中越不允许一般网民进入的区域,他们就越想进入,即使是国家机关、金融部门的网络系统也不例外。

(3)网络犯罪风险小,侥幸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青少年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犯罪分子可以在犯罪活动完成后让计算机自动删除犯罪程序,几乎不会留下痕迹。即使犯罪行为正在进行,现有的科技手段也不易侦察到罪犯的行踪,侦察人员也难于获取定罪的法律证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罪犯的侥幸心理,促成了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外化。

(4)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守法习惯严重缺乏,使其犯罪心理更容易形成。进行网络犯罪的青少年多数是网络的狂热发烧友,他们敢于挑战互联网的任何,对法律允许和禁止的内容没有清晰的判别能力,法律意识淡薄,对自己行为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控制。有的青少年利用网络攻击计算机信息系统,浑然不知已严重触犯法律,在被法律追究时才恍然大悟。

2.网络安全因素

正是互联网自身的特点与管理技术的缺陷为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可乘之机。一是网络技术的简单化趋势与安全性要求之间存在矛盾。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变的越来越普及并且容易运用,网络系统的可进入性使远程攻击成为可能。计算机网络的天然缺陷,使得网络越是发达受犯罪危害的机率也就越高。二是网络信息具有易攻击性,电子技术存在脆弱性、环境依赖性、易受干扰性等弱点,为青少年攻击网络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犯罪目标。三是网络安全技术落后和管理技术的漏洞。

3.不良网络环境

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以“无主管、无国界、无警察”而著称,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散布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不健康信息,严重影响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网络的虚拟性还造成青少年情感的迷失和社会化的不足,难以将自己溶入到社会之中,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成员。这些网络环境不良影响是造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又

一重要诱因。

据悉,当前互联网上可接收的信息主要来自英语国家。随着西方文化通过网络的传播,其价值理念正潜移默化地对中国网民,尤其是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加之中国青少年对我国传统文化及其精髓知之甚少,使西方的价值观轻而易举地影响当今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和理想信仰。同时,“西方那些享乐、奢侈、冒险、刺激、性自由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喜欢猎奇的青少年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欺骗性,容易使他们认同并模仿,产生冲动和迷失,引发对现实的不满,进而丧失进取、奋斗的内在精神和意志。”(缪金祥、乔宗楼:《论网络负面文化与青少年犯罪》,《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__年第3期,第30页)对于青少年来说,无疑将面对网络文化的严峻考验,少数控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很有可能因价值观的错误而埋下犯罪的种子。

4.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预防青少年犯罪家庭本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体制的变迁,出现了残缺家庭、问题家庭、双下岗家庭,家庭暴力问题日益严峻。青少年得不到家庭温暖,只能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幸福与快乐,容易导致一部分青少年对伦理道德和整个社会规范的怀疑,甚至漠视,很可能因此误入网络违法犯罪的歧途。加之许多家长自己没有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或根本不懂网络知识,也就无法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计算机知识,青少年使用网络是在一种家庭监督缺失的情况下进行的,其自由发展的结果可想而知。

5.学校因素

学校应试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忽视法制教育,淡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现阶段学校的法治教育与网络时代对学校法治教育的新要求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一是缺乏既精通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法治教育工作者,以致不能及时帮助青少年认识网络,使其摒弃不文明不健康的网上活动,及时中止网络犯罪活动。二是各级各类学校和共青团组织忽视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工作。很多学校本来就不重视德育和法治教育,更别说涉及网络礼仪、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法规的法治教育,学校教育本身的预测、引导、评价职能等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网络犯罪数量的增加。

6.法律因素

目前法制建设的不完善,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立法严重滞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首先,我国目前专门针对计算机不良信息传播的立法还不完善,法规的操作性不强。其次,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专项立法。青少年网络犯罪基本上是被作为网络犯罪来加以防范的,并没有考虑到这类犯罪主体在年龄、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在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防范方面,我国的立法还没有形成一个严密体系,无法发挥整体防范优势。再次,我国目前尚无专门适用于青少年犯罪的《少年刑法》、《少年刑事诉讼法》等立法,刑法作为防范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最后一道底线,是最有效和有力的一部立法。然而,“由于司法实践中过于强调了刑法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我国刑法几乎很少被严格的适用到青少年身上,多数情况下都采取了‘以罚代刑’的方式来处理相关的行为人。”(刘长秋、杨玉娣、史桃梅:《浅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立法原因及其应对》,《青年探索》20__年第3期,第42页)最后,在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司法人员没有改变传统侦查取证的思维方式,且技术手段又比较简单落后,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侦查成效很低。同时,我国的网络警察队伍建立时间不长,对网络犯罪打击力度不够,无疑也助长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迅速增长。

三、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对策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防范和治理,不仅关系到高新技术的法律保护,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明天。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在提高青少年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和网络环境,使青少年在网络时代健康地成长,顺利的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并充分地利用和享受网络。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1.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开展青少年“网德”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增强抵制有害信息的自觉性和免疫力,规范网络行为。在无序的网上世界,网络安全立法尚不健全的今天,提倡网络道德尤其必要。“我们应提倡一种‘电脑道德’。这是一种典型的现代道德观念,也是一种科技与社会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全新的伦理观念。”(雨秋:《少年黑客莫尼柯》,《法律与生活》1999年第8期,第59页)首先,我们要加强青少年网民的道德、伦理和法律教育,重点培养青少年的自律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他们的思想上建立起一道防止网络犯罪的“防火墙”,让青少年在多元化价值体系下,学会鉴别和选择,不随意浏览黄色网页或向网上投放垃圾信息,不相信、不传播反动言论。其次,加强青少年的性教育,增强抵制网络“黄毒”的侵蚀。再次,加强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矫正不良心理,增强抵制有害信息的自觉性和免疫力,规范网络行为,做有正义感、责任心的合格网民。

2.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加强对网络的管理,网络信息污染的过滤和自身安全的防范也不容忽视。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组织是堵塞不良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公安机关必须建立高素质的“网络警察”队伍,强化网吧日常监督和安全管理,加强计算机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保障网络安全。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制定统一的网络信息技术安全标准,采用最新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是信息加密、防火墙、身份识别、访问限制、网上监控、安全审计、入侵检测、案件跟踪、灾难恢复等网络安全技术。对一些有可能成为犯罪目标的网络系统,还可以利用黑客技术对自己的网络系统进行测试,找出漏洞尽快修补,进一步完善系统的安全性。同时,政府应该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宣传工作,鼓励成立防控青少

年网络犯罪的民间公益性团体,如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协助有关职能部门更加有效地抵御青少年网络犯罪行为。

3.传播网络先进文化

我们要加强青少年网络建设,办好主流网站,传播网络先进文化,占领网上思想教育阵地,提供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网络信息系统,满足他们对信息的渴求。我们要鼓励各有关部门或个人开辟更多更好的、为青少年所喜爱的网站,加快青少年网络体系的建设步伐。一是要重视校园网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育人的作用,成为网络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引导健康的网络主流文化。二是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让学生组织和社团开办自己的网站,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三是各类互联网站都要认识到肩负的社会责任,提供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网络信息资源,满足青少年对信息的渴求。

4.依法规范网吧经营

加强网吧安全管理,依法规范经营。公安机关要督促指导网吧经营者落实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各项网络规章制度。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经营场所必须依法登记,对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应该认真贯彻执行。要坚决查处打击经营网络等违法违规行为,对放任、引诱或恶意唆使青少年浏览有害信息的经营者,给予停业整顿或查封,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工商、公安、文化部门要加强沟通,联手行动,逐步规范和严格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及时清理藏污纳垢和传播犯罪的场所。网吧的经营者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应当对上网消费者的身份证等有效证件进行核对,登记并记录有关上网信息。要求对在校学生限时服务,禁止通宵营业,并积极引导青少年从单纯的上网聊天和游戏中摆脱出来,收集有利的学习资料和信息。还可以借鉴我国对烟草的管理办法,在网吧明显易见的位置标示出网络游戏的害处,给进出网吧的青少年以警醒。

5.完善网络法律体系

青少年网络安全常识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6―0029―0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与交流平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通过网络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交流信息,网络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青少年在享受网络带来乐趣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诸如上网成瘾等许多问题。为此,探讨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原因及解决策略就显得很有必要。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 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表现及其原因

1. 上网成瘾的主要表现。网络操作出现时间失控,逐渐发展成躯体上的依赖,难以自拔。如,有的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甚至上黄色网站,好似着了魔一样没日没夜地泡在“网吧”,导致逃学、辍学、偷窃、伤人,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 上网成瘾的原因。首先是好奇心。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生理急剧变化发展的躁动烦乱时期,独立性、好奇心日益增强,而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差,容易受外界不良事物的影响,改变原有的学习和生活的方向和秩序。其次是心理不成熟,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等原因,导致青少年处于一种心理的苦恼期,上网聊天、交友、“网恋”,成为得以宣泄和求得理解的方式。最后是青少年的心理自控能力较差,一旦上网成瘾,则很难戒掉。

二、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危害

1. 影响甚至荒废学业。青少年上网大多是玩游戏、聊天和点歌等。有的上网时间长、休息少、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效率低下;有的为了上网甚至迟到、早退、逃学、夜不归宿等,长此以往,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荒废了学业。

2. 影响健康成长。一个人如果沉迷网络,使自己生活在虚拟世界,减少与人交流的愿望,很容易患上电脑自闭症,直接导致心理障碍。再加之网吧来往人员鱼龙混杂,一些社会闲杂人员专门欺诈伤害学生。一些心灵单纯的中学生,很容易上当受骗。

3. 诱发违法犯罪。网上不健康的内容极易诱使学生违纪违法甚至犯罪。有的学生为了上网常常入不敷出,从而产生邪念,有的结伙敲诈、打架斗殴,有的偷盗抢劫,从此走上不归路。

4. 加重家庭经济负担。上网需要一定的费用,学生长时间上网或上网次数太多,就需要较大的支出,就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

5. 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有的网吧没有安全设施,也未经过消防、安全、文化、卫生等部门允许,其营业场所的电脑安放的密度、电脑走线、安全出口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而且大多数网吧无安全通道和疏导标志,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许多社会的不法分子也经常进出网吧,对他们的安全也存在着威胁。

三、解决策略

1. 青少年要端正上网的目的,将网络视为学习的平台。上网是为了学习知识,了解世界最新信息与科技动态,扩大视野,增进交流,拓展受教育的空间,而不是用于打电子游戏、聊天等活动,这样就能趋利避害。

2. 要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增强自控能力。对于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来说,自控能力不强,好奇心又很强,容易被诱惑。所以,青少年要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增强自控能力,坚决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以学业为主,不要把时间白白浪费在网吧。

青少年网络安全常识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学生 网络 道德 教育

最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第七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

2000年束.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2250万.其中,年静在24岁以下的网民占56.13%.这部分的网民绝大多教是在校的青少年学生.由此可见.青少年学生已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是网络交往的主体.而且我国圈民的低龄化正在加速发展。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隔络社会、隔络道德的建立拐}深影响其道德情操。并客观地要求青少年学生作为网络社会道德的主体参与网络道德的构建。因此,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1.计算机网络带来的道德问题

网络作为前所未有的科学技术.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话,促进了社会伦理道德的进步。但是,它是一把取刃剑.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与道德问题。

首先,在道德意识方面.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垃圾使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青少年学生一旦进入网络,就如同进入知识的海洋,信息的海洋.各种信息应有尽有、包莠惺杂。根据有关专家调查技现.网络上非学术赢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有2万多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前期或青春期.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思想活跃.难以抵抗这些信息垃圾的诱惑,长期接触,使学生在思想上,对道德容易产生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同时.在网络环境中,没有国籍,没有边界.没有政府。网民可以隐去自己的真名实姓.用一个或多个“虚拟的身份从事网上活动和交往。网上的人可以随心所欲。自己既不能驱使别人.也不会玻人驱使。这种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网络环境导致青少年学生忽视道德普遍性.陷^道德相对主义。因为道德相对主义否认道德的普遍性.将个人视为自己道德行为的唯一判断者.对历史的优秀道德传统与他人高尚品德持怀疑态度你想如何干就如何干.只要你肯干的,什么都是可以干是道德相对主义的基本原则.

其次。青少年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流的结果容易造成道德情感冷漠。网络的时空无跟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学生陷入“虚拟的世界,人与人之问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与电脑的频繁接触。学生个体间的直接沟通形式逐渐变为间接形式.以符号为人的特征.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削弱了学生与他人面对面的交往,使之与社会中的亲属、同学、邻居间感情联系淡化。有的对现实中的学校、班级、同学漠不关心或做出粗暴无礼的事。

再次.青少年学生使用网络,冲击了现实的道德规范。在网上,道德对人的约束越来越依赖于内心的道德信念外在的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越来越少。;少学生阿民将违反道德规范的网上活动视为自己网络技术高超的表现。网上黑客到处乱闯.电脑病毒层出不穷.相当一部分黑客就是青少年学生。2000年全球很多重要的网站都受到黑客的猛烈冲击.有的网站甚至因此而瘫痪.虽然各国政府加大打击力度.要将黑客绳之以法,但由于网络固有的灵括特点收效甚微.人们传统的道德规范和法律遇到重大的功能限制。忠诚老实、维护真理、服务社会、实行人道等基本的道德规范面临严重的挑战。

最后,网络的使用为上网青少年学生的犯罪行为提供了新的场所。由于网络活动交往的场所具有极太的虚拟性,网上的各种角色可以虚拟到只能被视为能动的智能符号.致使有的青少年学生在网上可以摘下自己真实的面具,以自己的意志赤裸裸地为非作歹。文雅腼腆的在校学生在网上可能变为一只大灰被、粗鲁不堪。网上撒谎、谩骂、诅咒等行为司空见惯;网土犯罪也屡见不鲜。据《辽宁晚报》报道:吉林省一青年学生,在网上与辽宁省葫芦岛市的一女中学生相认识,今年1月6日,诱骗该女生到长春、城等地游玩,并将这位女生劫持到葫芦岛一旅社.然后通过电话,威胁女生的姐姐要给自己两万元钱.否则,就对女生下毒手直至替方出击,女生才获解教。

2.青少年学生上网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网络与其他一切科学技术一样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以给人类带米危害,关键在于墟用它的人采取什么样的道德态度。因此,青少年学生作为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庞大群体.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

2.1具有较强道德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青少年学生以极快的速度接受新的知识,道德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和行为空间,增加了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面对黄色、反动、迷信、暴力等各种信息,面对各种网络犯罪的诱惑,网上的青少年学生如不具备较强的道德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就会乱闯禁区,实施犯罪括动,破坏网络系统。

2.2关心国家有利社会。计算机网络应该是造福社会报效国家的工具,不应该成为破坏社会正常生括、损害他人利益以争取个人不正当私利的手段这是人类发明与应用网络的根本宗旨与道德目标也是维护阿络正常、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必要条件,是青少年学生阀民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2.3平等公平、互利互惠.这是现实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网络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必颁共同遵循的,青少年网民也不能例外。网络不仅体现出网民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而且要求网友之间的交往关系正常化。台理利用网络资源,每个网络用户或网发都必须平等相处.公平对待、被此尊重、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在互惠中互利,于相予中取利。

2.4 以诚招待·杜绝欺诈。由于网络交往中的人的行为的符号化.使真正的人隐藏在菩案后面,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被淡化.便容易使青少年网民滋生种种欺诈行为.为消除这类弊病.网民之间,特别是被此龉生的网民在交往中的互相诚实更应成为自律的行为.使“虚拟”世界成为真实世界的正确体现,使网上的人际关系与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趋于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交往中得益,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2.5维护网络安全,反对黑客“侵袭。为了使计算机网络发挥其造福人类的积极作用,使网络成为我们美好的家园,必须同危害国家、社会、网络用户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2000年12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为维护我国网络安全,同网络不法行为作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证。但是.我们认为.在进一步提高网络拉术水平,加大法律打击力度的同时,刨设网络道德规范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3.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由于青少年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是网络交往的主体,所以.必须重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3.1发挥广大教师的育德功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传道”的主导者,在剐络时代:

首先要转变观念。要辩证地认识网络,既看到网络不足之处,更要看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积极作用,要充分认识网络在学校德育、学生自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网络时代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同时广大教师要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只有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得到转变的基础上,才能把握好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向和度,提高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

其次,提高广大教师了解和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嘲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它可以将传统的灌输式变为参与式的道德教育;将德育内容由枯燥变为生动目前,网络教育已在发达国家普遍兴起,并日趋完善。我国的网络教育也方兴未艾,成为信息化的主要奋斗目标。广大教师必须通过培训、自学等各种渠道,真正了解网络的功能、特点,提高网络技术运用的能力,才能热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使道德教育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力。

3.2防范青少年学生个体不道德的网络行为。上网的青少年学生往往只是按照自己在网络信息中的需要来活动,这不但对现实社会中的主导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击,而且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所以必须对上网学生个体的不道德行为加以防范。

首先,培养学生个体道德意志,提高学生网上自我教育自力。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按照所掌握的社会道德原则来抉择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内外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这里的道德意志是指刚上学生个体为实现网上道德行为所作出的顽强努力,是调节网上学生个体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意志薄弱的个体,容易受到朋络信息垃圾的干扰和网上犯罪行为的诱惑、侵害,而道德意志坚强的个体,则能克服诸多不良信息的影响,自觉抵期反动、色情等信息的侵扰,坚持正确的道德规范。道德意志的培养,一方面耍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把网络作为获得知识的来源,学习的手段,而不是沉溺于玩乐和刺激的不良信息中。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和不良诱园作斗争的能力。作为信息媒介。网络具有信息量太、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征.这不仅使教育信息的迅速传递成为可能,而且有利学生间的思想沟通,从而在硬件技术环境上为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活动提供了条件。但是,从目前的现状看,学生网上括动、特别校园的信息交流、自我教育都普遍存在着消极、无序、自发、信息虚假、把自我教育等同于自由教育等等现象。学校、教师、社会都应进行积极引导和必要的监管,使青少年学生的网络自我教育从消极变为积极,从无序变为有序,从自发变为自觉,从无为变成有为.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网络自我教育能力。

其次,防范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我国青少年学生实施西化、分化、弱化的阴谋。有人箍机选掸了浙江大学四十校区的491名学生进行上同情况调壹.在回答“你觉得网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如何时.有16.1%的学生回答“力度不移”9-4%的回答“正好7.7%的回答“太多了”:回答没有注意”的高达668%。一些学生对网上歪曲中国的报道所持态度是很模糊的。由此可见,学生上网后,只凭兴趣,不讲政治的倾向比较普遍。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是跨国界、跨文化状态的,使得在国际传播体系中,信息富有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他们的文化、意识形态等成为青少年学生阿民接触最多的内容.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一切手段向我国青少年学生推销他们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资本主义制度,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弱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采取防范措施.关键在于加强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积极主动地对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同时.政府、学校必须加大对网络信息监控力度,建立有关的监控帆制,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再次.防范色情、暴力、迷信等黄毒信息的侵蚀。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学生是无意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学生90%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一些白控能力较弱的青少年学生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器力信息在捌络中有许多专门提供色情服务的时站,青少年学生一旦找到这些捌址.就很容易去看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来满足他们“猎奇”、窥淫”的心理。面对汹涌而来的黄毒恶流.除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外,更重要的是政府各个部门,特别是有关拄术部门.应承担起保护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责任,及早研制出能“过滤有害信息,为青少年学生输送科学、正确、健康的软件开发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信息资源并上网,向学生网民传输,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

最后.防范侵害他人安全的网络行为。阿上的交往是在电脑上进行的,象现实交往那样缺乏安全感,于是,一些人警惕性大大放松,给想侵害他人安全行为的人有可乘之机因此.每个时络用户都必须提高警惕。但更重要的是对捌络的主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当前,网上青少年学生实施侵害他人安全的行为主要有三种:人身侵犯、稳私侵犯、感情侵犯.前一种出现较少但也应引起我们注意.后两种较为多见如盗窃他人帐号、密码、偷看他人信件以及利用网络宣扬别人隐私事件在网上时有发生,对女性进行情感纠缠和性骚扰行为随处可见。对于这些侵害行为的防范,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对网络行为进行了立法。我国公安部1997年12月3o日颁布了t计算机阿络周际网安全保护条例》,2000年12月28号,九届人大常委会也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这对防范网络侵害行为.维护网络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面对爆炸性发展的嗣络业.仅有的这些法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一整套有关网络的法律体系,使网络管理法制化。同时,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网络法制教育.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

青少年网络安全常识范文第4篇

你们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网上行”。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有了计算机,并且上了宽带网。如果你还不会上网,那么你肯定就是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了。网络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但是也给人们带了了许多麻烦。让我们先来看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网络发展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随之掀起电脑网络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从事研究、传递信息、交流情感,互联网得到迅速普及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随之也衍生出一种互联网文化现象,这个时代也被誉为“网络时代”。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互联网在加速信息交流、促进知识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少部分人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利用各种手段进行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犯罪的活动;制造并传播计算机病毒、入侵非公开网站并窃取各种机密甚至是国家机密、在网上通过盗用他人银行帐号等方式谋取钱财、攻击合法网站、通过网络窃取他人研究成果……这些,都是无视网上文明道德、危害网络正常发展的行为,应受到社会的遣责!

此外,少部分人在网上、传播、浏览各种虚假、黄色、反动的内容,在网上虚拟社区语言低俗、格调不高,在网上聊天交友不负责任并由此引发出一些社会问题,损害了网络的健康发展。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如果任这些消极面滋长成为一种网络现象,将会对在电脑网络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瞧!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网络已经十分普及了,并且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而现在的二十一世纪呢?这两项项调查结果就可以说明问题:

一、在上网的学生中,17.20%聊天交网友,25.05%读各种刺激信息,24.20%玩在线游戏。调查表明,网络对少年儿童来说,更多的是用来娱乐消遣而非收集信息、学习知识。部分少年儿童长期沉溺于网络之中,表现出明显的网络痴症,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一些渲染色情、暴力、或反动的网站已毒害了一些少年儿童。个别少年儿童因迷恋上网,无心学习,荒废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前不久,青岛书院路小学“网络文明小队”的学生也搞了一个“网吧网住了什么”的调查,结果表明,网吧真的像一个个“网络陷阱”。这个小队的队员们还编了一首打油诗来劝解那些网吧的常客们:

网上世界真复杂,花中也有害虫爬。

防范措施不可少,小心谨慎避蛇咬。

匿名交友网上多,切莫单独去赴约。

网上人品难区分,小心谨慎没有错。

网上探险要守法,黑客毒犯危害大。

侵权偷盗法不容,害人害己受惩罚。

二、我省目前上网人数近200万人,其中2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网民总数的85%以上,并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在迅速增长。性别比例:男生略多(占56.6%),而且年级越高,比例越高。家庭因素:父母学历越高,其子女上网比例越大。上网时间:青少年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12分钟。父母限制:8.4%的父母完全不限制,大多数父母限制子女上网,反对子女到网吧上网。上网目的:好奇心、虚拟聊天、刺激娱乐、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追求。常用功能:超过50%使用率的有网络游戏(占62%)和聊天室(占54.6%),其次是使用电子邮件(占48.6%)。网吧上网的经济来源:68%的青少年是零花钱。11%的青少年是打工挣的钱(分析对象是大学生)。浏览黄色网页:32%的青少年承认自己浏览过(保守数字) 可以说,青少年对互联网络体验最为丰富,影响也最大。调查显示,83.2%的青少年反映学校周围200米内存有网吧,82%的青少年认为当前网吧数量过多。有90%以上的家长认为对网吧的大量出现缺少及时有效的跟进管理。配合严打斗争,尤其是今年4月《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出台后,都普遍加大了对网吧问题的治理整顿力度,严格规范了审批程序,统一安装了防范设施,情况有所好转。调查表明, 有90.65%的青少年反映,到网吧上网,业主从未问过自己的年龄,你通宵达旦上网,他们也从不劝阻。有的还在网吧内出售各类烟、酒、饮料和小食品,对未成年人造成严重影响。

这两项调查足以说明,现在的少年儿童在网络中并没有去学习知识,搜寻资料,而是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如:玩游戏、聊天交网友等等。我们上网,应该是去开阔眼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知识,为自己的问题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这样做才会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使网络对我们少年儿童起到巨大的作用,做到文明网上行。为了让少年儿童们更好地做到“文明网上行”,各地都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活动。

烟台市:一、组织青少年广泛开展“青少年文明网上行”教育活动。各地共青团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宣誓、签名、签状(保证书)等形式,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明辨是非、自我保护和防范不良行为的能力,从自身做起,拒绝“网络”,争作文明网民,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环境”。对于无视学业,痴迷上网的中小学生,一经发现,学校要与学生家长密切配合,采取妥善措施,给予批评教育。对有严重不良行为或违法违纪行为的中小学生,要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予以制止和查处,并做好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

二、在青少年中宣传普及网络知识。互联网以其快捷、灵活、丰富的优势,改变了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方式,扩展了学习内容,对青少年成长成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各级共青团组织要主动出击,协助教育、电信等部门进一步加大青少年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教育。要通过开设计算机课程、网络知识讲座(培训)、集中上网等形式,在青少年中尽快宣传普及网络知识,让青少年掌握这一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的有力武器;要积极向广大青少年推荐全国优秀文化网站,让青少年能从优秀文化网站中汲取营养、健康成长;要通过举办互联网络知识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等活动,不断提高青少年操作互联网的能力和水平,增强青少年的自主创新意识,为我国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培养人才。

三、依法加强对营业性“网吧”的管理。各有关部门要继续扩大“让未成年人远离‘三厅一台’”活动成果,依法加强对营业性“网吧”的管理力度。要组织“网吧”经营业主认真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规范营业性“网吧”经营行为的有关通知精神,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倡导文明经营和依法经营行为,采取有效地管理和技术手段,杜绝在网吧进行浏览、听看渲染暴力、色情、恐怖等内容的上网行为。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禁“网吧”提供电子游戏、等经营项目,坚决制止“网吧”经营业主非法容留未成年人夜不归宿,全面治理整顿“网吧”业的经营秩序。

四、建立健全检查监督制度。各有关基层部门要公布本辖区举报电话,建立完善的日常巡查和管理制度。近期,各地都要组织开展集中行动,对有关“网吧”经营场所进行突击执法检查。对引诱、放任、容留未成年人从事、电子游戏,听看渲染暴力、色情、、恐怖活动的一经发现,由当地公安、工商等部门分别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严肃处置。要建立社会监督制度,聘请社会义务监督员对经营业户进行监督,以此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各地开展活动情况将纳入市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的考核、评比依据,作为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市活动协调领导机构将适时邀请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对各地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视察督导。

济宁市金乡县:一、加强领导,明确任务。县委对这项活动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由分管书记任组长、各主办单位领导任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7月初,召开了城区团委书记、县直机关团支部书记、城区中小学负责人参加的动员会,会上下发了《金乡县青少年文明网上行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活动目标和步骤,安排部署了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暑假前夕,团县委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印发《遵守网络道德,履行文明公约,争做新一代网络文明建设者》倡议书,向青少年发出“文明上网、正确学习,严守公约、自护自律,走下网络、投入实践”的号召。《金乡大众报》刊登了团县委发出的《致全县青少年和家长的一封信》,要求青少年加强自律、文明上网,要求家长对孩子加强监管、正确引导。金乡电视台连续一周在每晚黄金时段全文播发了这封信。在对网吧整顿期间,团县委印制《蒜乡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致全县网吧经营业户的一封信》,发到各网吧,要求经营者按照规定加强对青少年的监督,并把《公约》张贴在醒目位置,提醒青少年遵守。通过全方位的宣传,为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一是举办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网络知识培训班,重点加强网络安全、网络文明教育,为活动的全面深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开展“蒜乡文明网吧”评选活动,与有关单位联合组成检查组,对全市已注册的38家网吧明查暗访,对存在问题的网吧公开曝光,对合格网吧进行“文明网吧”命名挂牌;三是设立违规网吧举报电话,加大公众监督力度;四是要求各级团队组织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假期活动,引导青少年参与实践,避免长期沉溺于虚拟时空;五是制定学校定期家访制度、家长信息反馈制度,学校家庭密切配合,限制学生上网时间,关注学生上网内容,引导青少年通过网络正确学习,健康成长。

许多青少年由于家中没有电脑、有电脑不能上网或家长不让上网,于是就来到家或学校附近的网吧上网,所以说网吧也给青少年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下面来说一说网吧给青少年直接带来的影响。

1、积极影响:

一是可以开阔青少年视野,帮助了解更多的未知领域,掌握大量的需求信息。

二是可以借助虚拟空间,广泛展开对外交流。

三是可以利用互联网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培养。

四是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促进青少年的学业。

五是互联网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成为青少年寻求知识的主要手段,进一步拓展了当今青少年教育的空间。

可以说,网吧的出现为青少年的交流、创新、娱乐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2、消极影响:

一是网络病症问题。众多青少年长期沉湎于网络之中,一些青少年已出现明显的网络病症,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二是不健康网点问题。一些渲染色情、暴利、或反动的网站,已毒害了一批青少年,几乎让众人“谈网色变”。

三是荒废学业问题。迷恋网吧对青少年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

四是诱发青少年犯罪问题。专家表明,目前一些青少年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网络中不良信息的活学活用。

五是网上交友问题。问卷分析,青少年与网友见面的占11.5%,从不见面的占56.3%,偶尔见面的32.2%,这本身就潜伏着极大危险性,烟台市就发生5名女大学生与网友见面遭的事件。

显然,网吧对青少年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结合着以上所说的内容,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学会充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2、合理安排上网时间,注意用眼卫生;

3、精心筛选网络信息,学会辨别是非、优良,保护自己和家庭的安全;

4、拒绝以暴力、凶杀等为内容的网络游戏、电影、动画及图片等;

5、不进未成年人不宜入内的社会网吧(指除“校园网吧”以外的普通网吧)及活动场所;

6、 加强与家长、学校的密切联系,学会维护自身权益。

7、 在网上要使用文明用语,尊重他人,不侵犯他人的任何权益。坚决杜绝骂人等不良现象出现。

8、 不与网友见面,不给网友留下电话号码和家庭住址等生活联系方式。在网上遇到骂人现象要及时地报告给家长、老师或“网络警察”。如果处理不了则报警。

我们不仅要做到以上几点,还要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青少年网络安全常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197-03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在逐渐影响着青少年的娱乐、学习等,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7月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达4.85亿人。其中,网民学生占群体中的33.2%,是网民人群的主体。网民规模居世界第一,我国互联网处在关键时期,上网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1]。因而,研究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成为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网络的基本特征

当今,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踏入网络时代。网络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网络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网络社会是人类在网络上的体现,而人们已身处网络时代,青少年已经成为网络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技术同时又体现为一种生活环境的网络,其具有的基本特征如下:

(一)开放性与国际性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是指网络无边界、无中心,而现实社会总存在着州界、国界、省界。由互联网构成的网络社会则是一个没有物理边界的空间,人们无法确知网络始于哪里,终于哪里,人们在网络上打交道的只是一个个网址,在网络上跨国、跨地域或阅览信息,并不需要办理所谓的出入关手续,你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网点的计算机荧屏前,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或信息,你可以将其观点、思想融汇到“无限”的网络群体中,你的思想和情感将随着网络信息的流动跨越时空、地域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二)虚拟性与隐蔽性

网络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符号化的形式表现的虚拟社会。在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间接的交往,不是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现实社会中的诸多特征,如姓名、年龄、性别、学历和社会关系等都被“淡”去了,甚至可以随意更改,人们的行为也因此具有了“虚拟隐蔽”的特征。上网的人可以把现实中的自我隐蔽起来,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虚拟形象出现在网上。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可以在网上扮成一个妙龄少女向她的求爱者发出甜言蜜语。

(三)自由性与民主性

网络是采用分布式的网络结构组建的,因此它没有层次,没有中心,也没有上下级关系,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就有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人们因兴趣、爱好、需要等而自由地分化,这样就弱化了个体对社会及权威的相对依附,使更多的个人和群体从中享受到民主和平等。人类在走过法律、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的艰难历程之后,将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步入一个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网络时代。

(四)形象性、难控性、互动性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接受外来信息的83%是通过视觉感官获得的[2]。网络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等特点,可以为人们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极富有感染性。人们在网上可以创造出一种活跃、轻松、愉悦的受教育情景,使严肃呆板的东西变得生动有趣,让人们在生动直观的教育中思想获得升华。

网络的难控性,表现为网络的这种不可控制性。网络上的信息是公开的、共享的,即只要通过一网的计算机就可以自由地接受和传播信息,其过程无需登记,完全匿名,因而个体行为很难控制。

英特网与传统媒介不同,它是一种多层面的大众媒介。它融合了传统媒介(单向)和网络媒介(双向)传播的特点,成为一个个人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统一体。在网络上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异步传播或同步传播,既可以漫步世界,又可以发表见解,从中体会到传播者和观众的双重身份和乐趣。

二、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是双重的,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明确提出要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四有”新人。因此,探讨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就显得迫在眉睫。

(一)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

1.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

网络世界展现给青少年一个全新的社会交往空间:跨越大洋彼岸,超越性别、年龄、职业、身份和地位。这为青少年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和一个平等对话的通道,并能借助网络释放自己的各种心理压力。许多网站专门提供各种类型的交友服务,青少年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交到自己想交的朋友。网上交友相对安全、轻松,许多人乐此不疲。

2.网络的丰富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

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极端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互联网有获取知识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给青少年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为青少年现代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3.网络的创造性催生了青少年的现代观念

网络是体现时代的标志、了解时代的窗口、改造时代的工具,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也是信息社会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网络的这些特征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如全球观念、学习观念、平等观念、效率观念等等。

(二)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影响

1.网上交流的无约束性、隐蔽性,易使青少年道德感淡化

网络交流的隐藏性使传统社会行为规范失去约束力,不少青少年在网上聊天时语言粗俗,侮辱他人等不道德行为时有发生。网络的隐蔽性也使网上犯罪,如网上诽谤、盗用信用卡、网上诈骗层出不穷,黑客入侵、制造病毒等案件逐年增加,而网络犯罪的行为主体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网上交流的无约束性影响了青少年良好行为规范的形成。

2.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网络,青少年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易受影响

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空间存在很大反差,人们网上交往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使青少年习惯于用数字化、符号化的思维方式对待真实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变得冷漠无情。过分沉湎于网络,会出现“网络成瘾综合症”,他们变得与周围的人没话,把自己封闭起来,性格孤僻,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有的青少年整天泡在网上,荒废了学业。

三、充分凸显网络作用,让青少年健康成长应采取的相关对策

目前,网络虽然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人们前所未有的难题,但从根本上讲,网络毕竟是人类信息技术的一次重大发明,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而且网络本身的发展速度也说明它是适应社会需要和人类生存需要的。在网络时代,应该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措施,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让网络成为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杠杆。

(一)政府应加大力度,完善网络政策法规,监督管理好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

法律制度是网络文明的硬性保障,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同样需要法律的外在制度,否则这个“虚拟社会”就可能出现秩序紊乱的现象。政府要全面整治网络不良信息,承担起统筹决策、宏观管理的职责,加强其监督和管理功能,建立网警队伍,对互联网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应加快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法规,监督好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各部门应各尽其责,依法对互联网信息内容实施监管。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予以处罚等。

(二)应净化青少年上网的社会环境

网吧是目前我国青少年进行不良网络活动的主要场所。针对目前网吧作为我国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社会场所,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制定对策与措施,防患于未然。公安、文化、工商和电信部门的网络监管人员应当各司其职、明确责任,对网吧进行检查监管。要求网吧经营者必须严格按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营业,上网者一律凭有效居民身份证,严格限制未成年人上网,督促网吧安装过滤器等软件,防止青少年访问不健康网站。

(三)有关部门应创建高质量、生动有趣的青少年网站

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应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迅速建设一批受青少年喜闻乐见又具有鲜明特色的中文网站,让青少年不仅有自己喜爱的,符合自己身心健康发展要求的网站,而且可以随时在网上获取丰富的先进思想和教育资料。创建高质量网站,也是保护国家文化、维护民族尊严、保护民族语言文化的措施。应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如法国、日本等国的作法,加快本国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提高抵御能力。因此,面对我国这样一个有着巨大开发潜力的网络市场,我们必须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搞好我国的网站建设,在人们学习网络知识及其应用的同时,也尽可能多地接触到我们民族的语言,以增强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尊与自信[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站建设严重滞后吸引力不强,对青少年的影响力不大。应该加紧建立专门性的为青少年服务的网站,组织有关专家开发青少年思想教育软件,积极推进青少年思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根据青少年的特点,通过学习、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网上论坛、网上调查等一些有益青少年的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免疫力和判断力,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同时政府应加速中文域名服务器建设、加强“滤网”技术的研究设立软件,采取对付网络不良信息等措施。

(四)全社会网络从业的人员、网络服务机构、网吧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经营者、应当自律

网吧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经营者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行业自律,接受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不经营有损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游戏,自觉接受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进行的社会监督;同时,在政府官方或教育网站上设立网络安全专栏,让家长学会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健康安全上网;国外的一些政府部门根据已经发生的网络案件和网络存在的不良内容,制作专门的网页,向广大青少年的家长普及网络知识,并教会他们防范孩子的不良网络活动或避免孩子受到网络犯罪侵害的方法。例如,美国联邦调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的网站上设有“在线安全”专栏,这一专栏专门向家长普及网络基本知识,介绍什么是网络(Internet)、电子公告栏(BBS)、公共聊天室(Public chat roans)等等[4]。政府官方网站的措施可以帮助家长方便而快捷地掌握让自己的孩子安全上网的基本常识,这种常识普及是比较行之有效的。

(五)构建规范的网络伦理、全面提升网民素质

网络作为虚拟社会载体,网络社会的伦理规则应充分酝酿建设,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网络伦理规范的研究和探讨,构建和规范网络伦理,为青少年进入网络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

面对我国日益扩大的网上一族,网络管理部门一定要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同时,要加大网上宣传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力度,帮助青少年提高自我抵制网络文化中不良因素影响的能力。

(六)学校应建立一支能适应网络时代教育者队伍

学校利用校园网开展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同时,针对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学校要建立救助网站,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和指导援助热线,帮助青少年学生认清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危害,认清自身的需要,引导他们端正上网的态度,并在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等现实生活方面给予心理指导,使他们辩证处理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的关系,达到心理的平衡。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语言、使用网络语言的心理;培养青少年的自律能力

网络社会是一个多元价值共存、无中心的资源共享社会。网络的网民都是以个体形式参与其中,面对各种文化和信息理论交织纷繁、各种论断莫衷一是、各种诱惑比比皆是的时候,理性与冲动较量时,在没有人监督和帮助的情况下,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全凭个体的自律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开设校园网站、教师和学生的个人主页等形式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开展网页制作竞赛(评选标准既要看技术水平,也要看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正面教育中,品位提升。使学生在争论中明辨是非,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5]。

(八)加强青少年的是非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网络是开放的,网上信息鱼龙混杂、难以分辨;网上信息污染日渐增多,诈骗行为、虚假信息等防不胜防;网上病毒、网上黑客等网络犯罪行为大量存在。青少年在实际上网过程中面对如此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管理和未保护的网上环境时,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很不容易。因此,在教学方面,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教师要加大对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的训练和指导,同时学校应加大社会实践的教学力度,让学生能经常走出课堂,参与和了解社会,增加其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减少主观上的盲目,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逐渐成熟的眼光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并作出正确的选择;同时引导青少年学习有关计算机网络的法律、法规。

(九)家长应当提高自身的网络能力素质

家长对青少年上网既不能一律简单禁止,也不能纵容不管,应采取有效办法控制青少年上网,家长还应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一言以蔽之,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二者都不能忽视。让我们未雨绸缪,早作准备,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让青少年能够正确面对网络,利用网络,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的监督及指导,教育青少年懂得有利于社会、关心公益是规范网络活动的最高行为准则,从而减少甚至消除网络对青少年心路历程的消极影响,使青少年真正享受网络给他们带来的各种便利。同时,只要我们帮助青少年对虚拟世界有清醒的认识,让他们养成对待网络的正确态度和行为反应,网络世界的明天还是十分灿烂的,网络也将真正成为有利于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新华网.2005-07-21.

[2]孙月圣.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10).

[3]彭纪南.因特网引发的社会问题探要[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4]fbi.gov.FBIpublications-Aparent’s Guide to 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