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核算基本要求

会计核算基本要求

会计核算基本要求

会计核算基本要求范文第1篇

    数据精细程度不同。财务会计核算是按照会计制度设定的明细科目核算到会计主体;而成本会计核算要按照最末级成本核算单元进行归集和分摊,核算出科室成本、诊次成本、床日成本和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并以医疗服务项目成本为基础核算出每个病人的成本和每个病种的成本。涉及部门不同。财务会计核算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部门;而成本会计核算涉及医院所有部门和所有环节,如对于人员经费,要求按成本核算单元和工作岗位进行归集与分摊;对于固定资产折旧,要按照经费来源、成本单元、管理目录等进行精细化核算;对于药品成本,要按进价(个别计价)核算到单个品种规格及批次;对于材料物资,要核算二级库房的真实消耗;对于水、电、气等可计量的公用开支,要按相关计量信息核算各单元的成本;对于内部服务,要建立相关的台账,为间接成本分摊打下基础。信息支撑要求不同。财务会计核算所依据的原始凭证是医院经济活动过程中以货币计量的汇总式金额数据;而成本会计核算则要根据不同的成本对象和核算流程,通过医院HIS、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信息管理系统采集并处理,需要完善、统一、可靠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支撑。由此可见,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均属于医院经济信息的计量、确认和报告的业务范畴。虽然两者核算流程与路径不同,但基础信息同宗同源,在同比口径下数据产出结果应具有一致性(见图1)。这给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体系的并轨创造了条件。

    2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并轨作业

    成本核算与管理新政出台之前,医院一般是在会计核算以外单独开展科室成本核算,产生用于内部考核的科室损益报表,为科室绩效考核提供财务信息。这种成本核算模式不能从全成本角度揭示科室的真实损益,不能为诊次、床日、出院病人、医疗服务项目、病种等成本及全面预算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精细数据,不能建立财务会计报表与成本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同时,数据的重复采集,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产生了两类核算结果的差异。因此,必须建立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核算的并轨作业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医院一般采用两种并轨模式:一种以记账凭证为核算起点,另一种以原始凭证为核算起点。

    2.1以记账凭证为基础的并轨作业流程

    即所有收入、支出数据按会计科目和成本核算单元先行进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以下简称“会计核算系统”),由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转入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以下简称“成本核算系统”)进行归集处理。这一流程模式从统计学角度解决了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数据的一致性问题,但在实务中存在以下问题:以会计核算系统作为科室支出数据的采集工具,大大增加了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的分项数据量,使会计档案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会计人员以汇总方式采集录入科室支出数据后,难以进行追溯调整。以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的明细科目作为支出的最末级项目单元,无法应对今后会计制度的变化。该模式只采集科室的支出汇总数据,无法核算动态变化的人力成本,不能给其他对象的成本核算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该模式在核算区间、核算内容、责任对象等方面都采取抽象汇总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核算流程过于简化,难以建立医院内部控制机制,不能为医院基础工作的提升和业务流程的优化提供支持。

会计核算基本要求范文第2篇

一、电算化会计控制制度设计基本依据

随着电算化工作的深入发展,财政部相继颁发了一系列关于电算化会计管理是工作的有关规定,这此规定是制定企业电算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依据。

1、电算化会计管理的法律和制度。近几年来,财政部先后“关于印发《电算化会计管理办法》等规章的通知”、“关于印发《电算会计工作规范》的通知”,较为详细的规定了电算会计系应该建立的控制制度,即电算会计系统应建立系统操作管理制制度、计算机硬、软件中设计控制措施发挥应有的作用是电算化会计系统业务业处正确和安全的重要保证。由于电算会计系统彩用了计算机技术控制和组织、制度控制相结合的控制办法,所以电算会计系统比手工系统的内容更加严格、控制内容更加广泛。

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也是衡量企业定点开发的会计核算软件是否合法的基本依据,所谓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是指为了规范会计核算软件,保证会计核 算软件质量,根据丁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而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箱软件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会计核算软在会计数据中输入、处理、输出及会计数据软件安全方面应当达到的要求和规定。由于系统的设计目标不一定相同,因此会计软件的功能就存在区别,但所有电算化会计软件必须具备的财政部颁布的《会计核算软年的基本功能规范》所规定的功能,这是对电算会计软件最为基本的要求,它包括业务处理能务以及系统控制功能的要求,只有符合这种要求的软件才可以应用。因此,《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功能规范》既是软件开发的基本依据,也是设计会计电算控制制度的基本合基本依据。

2、电算化系统的工作特点。目前,我国有关电算会计工作的法令、法规带有少手工痕迹,一些具有问题的规定并不完全适应电算会计系统的工作的特点。因此,企业在设计自身的会计控制制度时应根据电算会计系统的工作特点和使用的会计软件的实际情况相应的控制制度。

二、电算会计控制制度设计原则

电算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应遵循以下一下原则

1、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要求在电算会计适应的软必须满足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这是建立电算会计控制的前抻和基础。

2、业务处理程序标准化原则。会计业务的处理具有严格的时序性要求,比如结帐前必须完成期末业务的摊、提和结转等工作。在电算会计系统中,由于有关的功能通过功能菜单的形式提供给用户,由用户根据需要选择使用,软件很难严格控制操作的时序。因此,设计电算会计控制制度时,应制定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及有关控制点和控制要求,对业务处理过程进行严禁格的控制。

3、成本收益原则。电算会计系统通常彩用计算机程序和组织、制度控制相结合的综合控制办法建立自己的会计控制体系,对于某个关键点具本采用哪一种控制办法可以有多种考虑,在确定具体的使用办法时,除了考虑控制的有效性外,还应考虑采用措施花费的成本。

4、岗位职责分离原则。即在设计电算会计控制制度时,要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人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

三、电算会计岗位责任控制

电算会计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建立电算会计岗位责任控制。建立电算会计岗位责任控制制度应划分电算会计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确保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电算会计的工作岗位可以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及电算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包括会计主管、邮纳、会计核算岗位、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岗位。电算会计和电算会计岗位可以在可证会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交叉设置,各个岗位的人员要保持相对的稳定。

2、电算会计操作控制。电算会计操作控制的基本要求是建立严格的职务分工,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操作管理控制应着重对软件缺乏技术控制或技术控制不足的地方作出必要的制度规定,以弥补技术控制的不足。操作控制的内容不包括:制度上机操作规定;加强系统人中操作管理;建立电算系统访问授权和身分证制度;安全稽核机制;设置安全检测预警系统等。

3、电算会计安全保密控制。电算会计安全保密的内容有:硬件设备安全控制;系统软件安全控制;财务会计信息巡全控制;系统入侵控制;交易有安全控制等。

会计核算基本要求范文第3篇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12项,它是我国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是对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指导性地位,它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我国12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根据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下面四类:一是总体性要求;二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三是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四是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一、总体性要求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资料可靠。

客观性要求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下面三层含义:一是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是会计核算应当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三是会计核算应当具有可检验性,使会计信息具有可验证性的特征。

2、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料。可比性原则是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的。

3、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要求企业在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

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会计主体在不同时期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便于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纵向比较。

可比性原则强调的是横向比较,一贯性原则强调的是纵向比较。从总的方面来说,两者都属于可比性的要求。

一贯性原则并不否认企业在必要时,对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作适当的变更。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信息必须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2、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及时利用。

3、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

三、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计量的标准,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于收付实现制相对称的一个概念。

2、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营业收入和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合。

配比原则包括收入和费用在因果联系上的配比,也包含收入和费用在时间意义上的配比,即一定会计期间内的收入和费用的配比问题。

3、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其取得或购置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

4、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的计算企业当期损益。

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即仅仅与本期收入有关。

资本性支出是指该支出的发生不仅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而且与其他会计期的收入有关,或者主要是为以后各会计期间的收入取得所发生的支出。

四、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1、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称保守主义。

会计核算基本要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会计制度; 改革; 影响; 措施

一、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方向及比较

财政部会计司以财会便[2009]62号下发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制度),对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进行了全面修订,其基本理念是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同时兼顾预算、核算、资产管理工作及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

(一)《征求意见稿》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变化

1.平行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2.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工资津补贴、国有资产管理等公共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3.将基建会计纳入“大账”统一核算。4.要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摊销无形资产,反映资产净值。5.对收入、支出类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了调整。6.完善了财务报告体系。

(二)新旧高校会计制度比较分析

1.记账基础发生变化。由一种核算原则变为两种核算原则,即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不同记账基础,鉴于高校会计的特殊性,又不能完全采用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为了准确反映高校的资产状况、负债状况、偿债能力、债务风险以及办学成本兼顾高校特定业务的特殊性,新制度规定在日常核算中穿插使用两种核算基础。新制度中在财务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增加设置了预算会计科目,常规的核算和报表的生成都是采用统一原始凭证,这样系统在同一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可以生成两种不同类型的报表,一类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对外,满足各种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另一类报表(预算会计报表)对内,满足校内各单位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及为领导者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科目设置发生变化。旧的高校会计制度中科目的设置和级次是按照1998年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设置的,而在实行国库集中统一支付后,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与已经使用的科目和级次不一致,造成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脱节,改革后依据部门预算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在收入、费用、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本期结余、累计结余科目中,要求按照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按照功能和经济支出分类逐级设置明细科目。这样从源头上保持了财务会计核算科目与预算科目的一致性,从而有效杜绝了预算、决算“两张皮”现象。

3.资产会计处理发生变化。旧的高校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不计提累计折旧,直到固定资产达到不能使用的程度才对其进行账务处理,这样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差甚远,报表中反映的资产价值不准确,虚增了资产价值。新制度中取消“固定基金”科目,增设“累计折旧”、“文物文化资产”、“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摊销”、“待处理财产损溢”、“资产折耗”等科目。新制度明确规定,高校应当按月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文物文化资产除外),在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从而完善高校的成本核算体系。对固定资产计提累计折旧后,财务报表中的固定资产按净值体现,符合资产的定义,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资产负债观保持一致,大大提高计量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的资产状况。

4.基建会计处理发生变化。旧的高校会计制度中基本建设实行独立核算,独立财务系统,生成独立财务报表,高校事业经费会计报表不包含基本建设经济业务运营的会计信息,不包含基本建设数据,表中反映出的收入和支出不是实际发生的收入和支出,数据不能体现收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新制度规定基建会计与学校财务会计合并,取消了“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增设了“在建工程”、“基建工程”科目核算基本建设业务。改革后的报表更能全面、准确地反映高校资产、债务和收支等经济活动的全貌。

5.收入会计处理发生变化。新制度取消了“经营收入”科目,将“应缴财政专户款”替换为“应缴非税收入”科目,同时增设“财政返还教育收入”、“基建拨款”、“后勤收入”、“财政调剂收入”科目;将投资收益、利息收入、固定资产出租收入,将旧高校会计制度中未纳入收入管理的培训收入和合作办学收入以及附属单位缴款等往来科目统一在新设的“其他业务收入”科目中核算;“其他收入”科目仅核算捐赠收入和资产盘盈利得等。费用类科目,取消了“拨出经费”、“学生事务支出”、“离退休人员支出”、“经营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以及“结转自筹基建”等一级科目,将“离退休人员支出”核算内容归并入“行政管理支出”中,将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出租固定资产维修支出、未纳入支出管理的培训支出、合作办学支出等往来科目统一在“其他业务支出”科目中核算,新增“资产折耗”、“以前年度盈余调整”、“财务费用”科目,其余支出一律列入“其他费用”科目中核算。对收入支出科目的循环有了重新规定,所有收入支出科目的当期发生额全部通过“本期盈余”结转,再将“本期盈余”账户余额结转到“累积盈余”账户。

6.财务报告体系发生了变化。高校的财务报告体系由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预算收支表、基建投资表及报表附注构成,并改进了报表的格式和项目构成,完善了会计报表。

二、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对财务工作的影响

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具有积极的一面,它改革的成功有利于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有利于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利于高校办学成本的核算,使其生产的报表数据更加真实、准确、完整。虽然在理论上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对于实际运用它的高校财务和财务人员来说,更多的是体现出操作中的消极一面,它改革的内容和方向预示着整个高校财务体系的变更,长期以来高校财务人员习惯于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而改革后是两种记账方式并用,对于常年工作在高校财务一线的财务人员来说,意味着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切从零开始,实行全方位的“洗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以前使用的财务管理软件重新更换,意味着重新建立新的账套,合并基建账等,旧的财务管理相对较单一,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后的财务管理相对核算的范围较广且内容复杂。

(一)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在人力、财力方面的影响

1.在人力方面的影响。改革后,在以前财务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成本核算、资产清查、债务风险控制等工作,随着这些工作的增加,需要提供大量的人力来支撑,对于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其他改革不同,它的改革没有过渡时期,一旦决定就实行新的会计制度,使人措手不及。也就是说实行新制度的同时,实际操作的财务人员必须熟悉新的会计制度,这是非常困难的。

2.财力方面的影响。改革后,以前的财务软件不能使用或者必须更新才能适应新的会计制度,涉及需要购买新的财务软件对财务数据的核算,在核算范围、内容增加的基础上,增加的人员的工资、津贴也同步增加,对新制度和新财务软件的使用方面,需要比常规增加1―2倍的培训费来培训相关财务人员。由于人员的增加,同步的硬件设备也需要增加。

(二)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给预算带来的影响

1.要求预算编制更科学、全面。改革后的高校会计制度要求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平行设置科目,增强高校的成本核算,在编制教学维持预算时就需要相对准确地计算出生均培养成本,新制度在核算时引入权责发生制,资产要求计提折旧,这就要求在编制下年度预算时要更具有预见性,使预算工作难度加大;在编制下年度预算时要充分考虑以前年度应付未付的工程、设备欠款等因素;基建账纳入学校的大账后,在编制预算时还要考虑在建项目、新建项目贷款数和还款数,而这些并非财务部门所能决定的。因此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会推动预算改革,也会给预算带来很大的影响。

2.杜绝了预、决算“两张皮”现象。新高校会计制度要求平行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使核算能更好地为预算服务,为预算提高准确可靠的信息,便于预算执行分析,从技术上杜绝预算、决算“两张皮”现象,这样要求校内预算提前下达且比以前更科学合理化;根据新的政府收支分类,高等学校的预算内收入设置了类、款、项、目,预算外收入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也被列在政府预算非税收入,给预算的控制和成本的核算带来了方便。

(三)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给核算带来的影响

1.会计核算面加宽。改革后的高校会计制度要求资产计提折旧、基建账并入学校的大账,给做会计核算工作的人员带来非常大的难度和挑战,固定资产折旧采取哪种折旧方式等,基建账如何合并,合并后基建方面的收入支出使用哪种记账基础,这都是从事高校财务工作的人员以前从未遇到过的,要求财务人员提早研究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工作;平行设置会计科目加大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和加深工作难度;将“后勤收入”、“后勤支出”两个一级科目增加在学校财务大账中,意味着将后勤的全部收支纳入学校管理,对现有的财务机构设置、核算体制产生冲击和影响。

2.会计核算难度加大。改革后的高校会计制度要求在会计科目中增设“教育成本”核算科目,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在日常核算时就应将每一笔发生的费用体现到教育成本中去,反映和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该账户为费用类账户,期末余额反映某一会计期间内成本对象实际发生的成本,核算的范围如何、采用何种方式核算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固定资产清理”一级科目核算的是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减值、报废、毁损发生的清理费用和收入;增设了“借入款项”科目,使债务清晰地体现在账务中;增设“累计折旧”科目,根据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折旧核算,在增设此科目的同时取消原来的“固定基金科目”;增设了“计提费用”和“待摊费用”,为了配合权责发生制的引入,来划分费用合适的分摊期限;基建账纳入学校大账后,不需另建账套,使用同一软件,增加相应的核算基本建设科目,如“基建拨款”、“借入款项”、“在建工程”、“建安工程”等一级科目,再根据需要增设二级或者三级明细科目,年终通过明细科目余额及发生额编制基本建设决算报表。

(四)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给决算带来的影响

1.财务会计报表编制要求更高。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共同要求我们完善优化高等学校财务分析报告体系,充实高等学校财务分析报表,摈弃原有的报表格式和内容。

2.财务会计报表编制难度更大。旧制度要求基建会计报表和财务会计报表分开编制,新制度要求合并编制,要求编制两套会计报表(即预算会计报表和财务会计报表),重新根据新的会计科目设置资产负债表、基本数字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细表、预算执行情况表和基金变动表、教学经费统计表、教育成本分析表等新表,并附财务分析报告说明或注释,以反映高校财务收支的真实情况,为高等学校准确核算教育成本提供更真实可靠的依据。

(五)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给资金、资产管理带来的影响

1.资金筹集难度加大。新会计制度要求固定资产折旧,折旧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减小,从而影响了学校的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的增高直接影响新增贷款的投放和已有贷款的续贷工作;采用权责发生制后,应付未付的工程、设备、材料欠款必然体现在账务中,这也是影响学校资产负债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基建账、后勤收支纳入学校大账后,在给银行提供报表数据时便一目了然,没有模糊概念和操作空间。以上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学校在资金筹集方面难度加大。

2.资产管理更复杂。新制度要求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这就给资产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年都必须清理哪些资产应计提折旧、如何计提、应提多少,年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账实核对,如有差异必须找出原因所在,旧的高校会计制度不要求计提折旧,直到报废之前,资产的账面价值仍是原值。

三、采取的应对措施

新制度的颁布和实施预示着高校会计制度的进步,规范了高校会计秩序,完善了高校会计制度,因此其变革在高校会计制度发展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必须去顺应它的变化进而把握它。

(一)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1.有计划地培训和学习。新制度对于长期从事高校财务的财会人员来说,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学习新知识的契机,新制度要求财会人员更新知识结构,主动学习新的业务知识,熟练掌握并运用新会计制度。高校财务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在组织财务人员自主学习的同时,由专人负责拟定送培计划,让财务人员分批次地去接受权威机构的培训,对送培的财务人员提要求,培训后回单位要进行汇报和实际操作,不能走过场,使其所学必有所用。

2.加强角色、意识的转变。高校会计人员要实行角色转换,旧的高校会计制度要求的内容单一,所以过去的高校财务也只是注重核算,轻视财务管理,财务人员也只是做简单的报账、算账工作,在参与高校的财务管理方面是极其被动的;新的高校会计制度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制度要求更加注重办学成本的核算、资源的优化配置、办学效率、财务风险控制等,要求高校财务人员主动参与到财务管理中去,真正体现了高校的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因此,高校财会人员要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二)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1.做好期初数据的形成工作。要尽快配套升级现有的高校财务信息管理软件,以满足改革后利用一套原始资料生成多个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做到能够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财务信息;高校应对现有资产进行彻底清查,并逐步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制度,建立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基础数据库,便于满足改革后计提折旧的需要;高校在将基建账纳入“大账”之前,必须对高校原来的基建账中的应收、应付款项进行清理,以便于改革后合并建账等等。高校只有将这些相关基础工作做好了,工作做扎实了,才有利于会计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2.要尽快修订相配套的制度及办法。要出台相配套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办法》。会计制度注重会计核算,财务制度注重如何规范财务行为,会计核算必须以规范的财务行为为前提,但现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未能提供与《征求意见稿》中涉及的某些具体项目相配套的核算依据;高校要加强成本核算,必须制定与《成本监审办法》相衔接的《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办法》,尤其是要确定应归属于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的费用范围,并要单独以部门法规的形式颁发,这样才能为准确核算高等教育的实际运行成本提供制度保障,使政府职能部门对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建立在规范的成本核算基础上。成本核算办法要具有可操作性和统一性,否则因操作员的不同,理解不同,成本的核算方式不一样,同类高校类似数据没有可比性。

(三)强化学校高层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意识

1.领导要转变观念。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影响了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变更,从而使我们认识到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实施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学校高层管理者要树立积极应对的态度,转变观念,由以前的纯执行职能向监督控制职能转变。

2.领导要引起重视。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各部门也会跟着重视,有利于教育成本的核算,一定要意识到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是学校发展的一个契机,使高校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浪费现象不再出现,国有资产得到有效的使用,办学的主动性增强。高校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量化成本,体现效率,才能在生源萎缩的条件下,有更高的生源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率提高,高校才能越办越强。

(四)加强财务管理工作

1.加强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编制工作,提高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在预算工作方面增加相应的人力、财力满足预算编制的需要,学校应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程序编制部门预算,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校内预算编报、批准、执行、考核的工作制度和流程,建立高效、功能齐备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以适应新制度的要求。要定期对预算的执行情况给予分析,编制预算执行报告。

2.加强核算工作。新制度规定高校学生学费的收入按收付实现制记账,学生的欠缴学费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在账上予以反映,亦未确认为当期学费收入。在报表上不能反映,在日常账务处理时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记账,增设“应收账款――学费(住宿费)”及“应收账款――财政拨款”明细科目,到年终上报财务报表之前按照原始记录生成一套内部使用的报表,便于准确核算成本,确定办学效益,上报时按要求将应收账款总账科目转未核销科目,年初再还原,收到欠费时冲抵“应收账款――学费”科目等。安排专人对资产进行清查和核对,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制定一套完善的考核体系,根据成本的核算结果对教学单位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通知[S].财会便[2009]62号.

[2] 张欢.新旧高校会计制度的差异化分析与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0):30-31.

[3] 柳遂文.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影响探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1):102-104.

会计核算基本要求范文第5篇

摘 要 2012年1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增加了对在建工程的会计核算,初步实现了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的衔接,但由于未将基建会计完全纳入事业会计,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麻烦。本文对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两账合并及基建会计制度改革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基建会计 事业会计 合并

基建会计通常指国有建设单位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对基本建设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业会计。近年来,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会计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此,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称“新《会计制度》”),增加了对在建工程的会计核算,初步实现了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的衔接。但新《会计制度》并未将基建账并入事业单位的事业账中,仍要求对基本建设投资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笔者认为,这种模式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麻烦。随着事业单位相关各项制度的推进、完善,将基建会计完全纳入事业会计中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一、新《会计制度》在基建会计核算方面的变化

2012年12月19日,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并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与原制度相比较,新《会计制度》在基本建设核算方面最大的变化是明确规定了基建数据定期并入事业账。原制度下,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基建项目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都只在基建账中反映,使得这些基建财务数据无法及时在事业账中核算,造成事业账严重账实不符。新制度引入了“在建工程”科目,要求对基建投资在按基建会计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这一规定使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衔接起来,在尽量维持原事业单位核算基础和基本会计模式不变的前提下,增强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缓解了“两套账”带来的事业账期末账实严重不符等问题,对未来基建会计纳入事业会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但是,新制度仅仅是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对基本建设项目进行核算,会计报表中也仅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了“在建工程”的年初余额与期末余额,仍缺乏对基建项目过程中的项目规模、项目性质、投产竣工时间、项目概算、累计到位资金、累计支出、结余等情况的明细核算和报表反映,显然未能彻底解决基建项目“两套账”的问题。

二、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新《会计制度》“衔接两套账”的做法与如今的会计环境还是有些不适应、不匹配,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问题,有必要将基建会计完全并入事业会计中,不再单列。

(一)两账合并有利于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仅从会计理论分析来看,无论是事业单位的基建会计还是事业会计,都是整个单位会计核算的一种,将其人为区分割裂不利于财会人员整体把握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向,不利于对基建项目的财务管理和监督。但现今的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分立核算恰恰违背了会计理论,带来“一个单位、两个核算主体、执行两套制度、编制两套报表”等问题。即便是实行新会计制度后,每月手工将基建账并入事业账,但仍存在一套账内实行两种会计核算方法、账外设账、会计信息不及时、费时费力等问题,甚至可能导致会计核算漏洞的发生。将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能避免上述问题,更好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两账合并适应部门预算编制的需要

所谓部门预算,通俗地讲,就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是当前财政改革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基本要求是将部门的各种财政性资金、部门所属单位收支全部纳入这个部门的预算编制。因此,反映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事业会计,也应以所有资金为对象,其中当然也应包括基建资金。而目前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因为需要实行基建会计制度,在编制年度预算时要单独编制政府投资项目预算,显然与部门预算改革不匹配。若两账实现完全合并,就能将单位所属的不同性质的所有收支编制成统一的部门预算,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资金结构和财务状况,适应部门预算编制的需要。

(三)两账合并是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

根据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加入WTO后相关协定的要求,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综观世界各国的会计制度,他们一般将资本性支出有机地融入到相应的会计核算中,很少有像我们国家这样将基建会计制度单列出来,形成一个单位双重会计主体的特殊现象。目前我国企业的基建会计已经并入了财务会计中,从长远看,将基建会计制度逐步融入行政、事业等行业各自的会计核算体系,不再单列,是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

(四)事业单位体制弱化基建会计成本核算优势

实行基建会计制度的一大目的和优势是“准确”核算、反映基建项目整体和每个阶段的成本。但问题是,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我国将按照社会功能把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只保留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强化其公益属性。这样保留下来的事业单位,基础建设资金甚至事业经费资金基本上都来自于财政直接拨款,不存在经济效益考核、缴纳所得税等问题,即便是再准确的成本信息也是毫无意义,这就使得基建会计在成本核算方面的优势被大大弱化。

(五)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创新有利于两账合并

随着中国投资体制改革的进行,实施《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2003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投资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随后几年多地政府相继成立了“建筑工务署、建筑工务局”等部门,专门负责大部分的政府投资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这应该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这样,绝大多数事业单位只负责少量、低价的基础建设项目,如修理修缮等。在这种情况下,仍不做区分地要求每一个事业单位均执行基建会计制度,对基建工程单独建账、独立核算,存在浪费资源的问题。

(六)财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两账合并

反对两账合并者的理由之一是:基建会计比事业单位会计更能准确反映基建项目的资金的来源、用途、成本等信息,体现了“专款专用”的理念。但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本来就要求实施项目核算、项目资金专款专用,这当然包括了基建项目这种“大型项目”。而且随着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和会计电算化软件功能的完善和创新,不少会计电算化软件都增加了核算项目辅助功能。通过使用该功能,能在简化会计科目的同时,更直观、更简洁、更准确地核算每一项目的各项成本。由于核算项目是在传统明细科目基础上平行设置的,其数据还是原有会计账中的数据,不是另外一套账,显然比单独设立一套基建会计更简便、高效、更合理。

三、基建会计制度改革的建议

对两账合并,除了要考虑会计科目设置、新会计业务核算以及会计报表编制等会计技术上的问题外,还需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区分情况分别实行收付实现制或权责发生制,不搞“一刀切”。

新《会计制度》规定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在“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这就导致一套事业账中存在两种会计核算基础,这是不合理的,也不是必须的。在目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仍在进行的情况下,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大类事业单位将在一段时期内继续同时存在,而这三大类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经济效益考核、税费缴纳情况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在这一前提下,完全可以以三大类事业单位的特点,对其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分别规定,不搞“一刀切”。对承担行政职能和从事公益服务的两类事业单位,由于其资金基本上来源于财政拨款,不需要进行经济效益考核,因此可以采用完全的收付实现制,而对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则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

(二)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全面使用核算项目辅助功能

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核算项目辅助功能对于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准确核算项目成本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能大大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各事业单位要正确认识财务信息化建设在单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更新使用具有完善核算项目辅助功能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同时,结合本单位自身实际开发联合项目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三方面的统一系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共享、数据处理功能。

(三)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完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

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并轨核算后,为强化国有资产监管,真实、全面、完整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事业单位要对单位资产严格管理、合理使用,防止资产流失。一是要加强财务部门在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权限和权威;二是要开发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和账务管理同步联接的资产管理系统,改变以往账务和实物管理分离、脱节的问题;三是要建立并完善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处置审批制度、净值评估制度、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核算制度等一系列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四是对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报废和毁损的情况,除进行必要账务调整外,还应厘清原因和责任人,追究有过错人员的行政或经济责任。

(四)加强人员业务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养

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实现合并将向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若财务人员受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限制,不熟悉工程建设相关知识如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量计价规则等,对工程预决算的审核、工程材料用量及各种费用支出是否合理都无法判断,就很难突破传统会计的局限性,难以正确计算工程成本和参与工程项目管理,难以履行核算、反映和监督的会计基本职能。因此,面对新变革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主动学习理念的教育,使其努力掌握基建项目概、预算编制的基本知识、基本建设程序、相关项目管理法律法规、计算机管理信息应用技术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四、结语

总之,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会计制度》的出台,第一次实现了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的顺利衔接,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以及整个会计体系改革均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我们应在新制度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两账合并的思路和做法,最终合理有效地将基建会计完全并入事业会计,构建一个完善的会计体系,为我国的会计事业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晨明.浅析基建会计纳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的可行性.中国农业会计.2008(10).

[2]陆正洪,贲能富,刘运国,王斐.对基建会计与医院会计衔接的分析与思考.会计之友.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