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模式民主化

商业模式民主化

商业模式民主化

商业模式民主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商业;模式;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8月15日

引言

社区商业是一种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它是城市商业空间的一个重要层次,基本功能是满足社区居民的购物需求、服务需求、休闲娱乐需求等。社区商业最早于20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出现。当时由于家庭汽车的普及,以及城郊新建的发达的高速公路,使得城市居民大量向郊区扩散,由此产生了专门为郊区新建居住区居民服务的社区商业。六十年代,英国、日本、法国等国家也由于居民的郊区化而出现社区商业,到七十年代,新加坡的社区商业也开始大规模发展起来。国外的社区商业主要以购物中心的形式出现。购物中心是一种现代的零售业态。美国的《零售辞典》对购物中心是这样定义的:“购物中心是一个由零售商店及其相应设施组成的商店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和管理,一般有一个或几个核心商店,并有众多小商店环绕。购物中心有宽敞的停车场,其位置靠近马路,顾客购物来去便利。”国外的购物中心分为地区型购物中心、社区型购物中心和近邻型购物中心三种。本文通过国内外社区商业模式进行探讨与分析,旨在给中国当今社区商业发展提供相应建议。

一、社区商业模式

(一)社区商业的内涵。社区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提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的人群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西方社会学史上,对社区概念的定义、解释差不多有100多种,最普遍意义上的社区是介于邻里和区域之间的社会实体。城市社会学家帕克(1987)认为:“社区一词是指许多个人、家庭、团体以及习俗、制度组合在同一地区之内,并在这种共同组合形式中形成的种种联系”。国内学者张鸿雁(2000)则认为:“社区是由建筑结合起来的并由居住关系构成的现实社会的社会空间发展过程”。

从以上定义出发,社区商业是一种以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空间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它是相对于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域型商业和邻里型商业而言的,其在规模大小、提供的商品种类、服务的商圈范围等方面都介于区域型商业和邻里型商业之间。社区商业的基本功能包括满足社区居民的购物需求、服务需求、休闲娱乐需求等。

(二)国外社区商业模式。国外发达国家的社区商业早已成为居民综合消费的载体,占社会商业支出总额的60%左右。起步中的中国社区商业规划可以借鉴国外成熟商业社区的经验,在学习中发展,在摸索中创新,建造富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商业模式。

1、欧美的社区商业中心。欧美盛行大型新兴社区商业。例如,英国伦敦东南郊区的Bluewater购物中心,在13.9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中,有57家国际零售商入驻,集中分布着3个广场,共330家商铺,其中包括3家大百货店、200家专卖店、50家餐厅酒吧、13个放映厅组成的多功能电影等等,满足着周边60分钟汽车车程内10余万居民的日常消费需求。

美国的社区商业中心有两大发展特点:一种是在“中心”内有一主题,如以一家大超市为主,附带部分折扣或全部专卖店、厂家直销店等;另一种是突破传统观念,呈块状型,与周围的文化娱乐等设施结成联盟,块状不一定只位于一幢建筑,而是扩展为一个较大的消费空间。

2、日本的社区商业中心。“商业街协同组合”是日本颇具传统特色的一种社区商业中心。例如,日本东京都神乐坂商业街,就是东京一条极为普通但又富有日本特色的典型社区商业街。在100多米长的步行街两侧,散落着连户商铺、中型超市、24小时便利店以及传统杂货店等248家店铺,花店、迷你高尔夫馆、蔬果铺、美容店乃至证券所应有尽有。这种社区商业还同时肩负保护中小商业企业、保护城市的传统文化特色的重任。

“造镇计划”下的社区商业中心,是一种新兴的生活乐园。例如,日本真库县尾琦市的社区商业中心是一个兼购物、休闲、娱乐、教育文化、聚会社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生活园地。250家个性化专门店按商品范围结构分为生鲜馆群、饮食店群、娱乐休闲店群、自我动手店群和购物区群。

日本规划最大、全美式的社区商业中心是东京近郊船桥市的拉拉普多,除了本身的休闲文化设施外,中心还设有公共休息区、活动区、儿童娱乐区、艺术造型展示区等,形成一个生活小区,使来到这里的顾客得以尽情享受。

3、新加坡的社区商业中心。“邻里中心”是新加坡社区商业中心的名称,即按照社区建设的配套建设指标,根据物业的规模、类型以及居住人口需求配备相应的商业配套设施,由开发商或物业方进行集中经营与管理,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新加坡发展局将社区商业规划成三个层面,配置和设置相应的层面,三个层面划分从1,000户到1,500户配置一个邻里商店;第二个8,000户到10,000户建立一个小区商业;第三个40,000户配套一个中心,这可能是更多开发商关注的地区级商业,大型的购物中心。

(三)国内社区商业模式。社区商业已经成为房地产开发的重要盈利点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社区商业开发并非规模越大越好,而要结合社区人口消费适度开发。目前国内社区商业主要有以下三种开发模式:

1、社区商业中心型。社区商业中心集商业、餐饮、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卫生服务为一体。它包含大型超市主力店或社区型百货店、社区便利零售品牌店;书店、游乐场等文化娱乐设施;银行、邮局等社会服务设施;餐饮、美容、健身等休闲设施;儿童教育、音乐培训、舞蹈培训等教育设施。通过这些主力和次主力店形成了社区商业强大的凝聚力,其辐射的范围在1~1.5公里,服务人口5~8万人左右。

2、社区次主力店组合型。次主力店组合型社区商业,一般是在商业规模较小,或者招商大型商业困难,或者区域内已有大型连锁超市百货时采用的定位组合模式。它一般都包含有小型社区超市,书店、儿童乐园等文化娱乐设施;银行、邮局等社会服务设施;餐饮、美容、健身等餐饮休闲设施;儿童教育、音乐培训、舞蹈培训等教育设施。通过这些次主力店的共同吸引力来吸引社区居民。其辐射的范围为居民5分钟步行路程范围内,服务人口1~2万人左右。

3、纯商业街模式。纯商业街形式的社区商业业态,在规模较小情况下,一般以经营社区便利店,满足本社区居民消费为主;在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兼顾外向型商业业态,除了餐饮、美容中心等商业具有一定辐射力外,其他品种服务对象主要为本区居民。

二、国内商业地产发展的不足

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现今社区商业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从规模上看,较小;从服务对象来看,主要针对本住宅项目和周边几百米的居民,服务于极少数消费者。

(二)通常没有经过比较科学的商业规划和定位,任商业自行发展,也大多无法形成统一管理的模式,因此一般而言,竞争能力较差,很难成大气候。

(三)从建筑形式上看,绝大部分为底商,住宅底商、公寓底商或者是写字楼底商等,属于开发商的辅助开发产品。就目前的情形来看,一般占一个城市新开发商业地产规模中的10%左右,甚至更少。

(四)一般情况下,主要集中在城市的这几个区域:由于城市扩张延伸出的城市新区、经济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等。

三、建议

社区商业的发展状况不仅影响到社区内居民的消费满足情况,也关系到城市商业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影响整个城市的综合商业能力,我国许多城市都把社区商业的发展作为目前以至今后城市商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例如上海市把发展社区商业作为上海商业“十五”规划的一个战略重点。北京市也在《北京市“十五”时期商业发展规划及十年远景规划》中强调社区商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国外社区商业的发展,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一)要强化社区商业规划。根据国外的经验,社区商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有政府的合理规划,这样一方面能够保障对居民综合性消费需求的满足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盲目开发而导致的过度竞争局面。而我国目前的社区商业在业态构成、功能配套等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自发性色彩,必须加强统一规划。

(二)要加强对开发主体的培育。从国外社区商业的发展过程看,多元性的开发主体是促进社区商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目前社区商业的开发主体过于单一。借鉴国外的经验,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有开发能力的主体参与社区商业的开发,特别是应该培育一批专门从事社区商业开发的房产开发商。对大型社区购物中心的开发,要提倡国外的房产开发商和商业经营商分离的做法,开发商负责前期开发,经营商负责租赁经营,这样跨行业合作,可以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和经营成本。

(三)要依托连锁商业企业发展社区商业。连锁经营的商业企业是构成国外社区购物中心的主体,这些连锁企业不仅可以获取连锁规模优势,其统一的管理、良好的信誉,也对社区居民产生吸引力。我国目前的社区商业中,连锁经营企业已经占了一定的比例,但仍有大量传统的、私营的商业设施存在。这些传统的商业设施,不利于社区商业的规划与管理,不利于提升社区商业的总体服务质量。在社区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要逐步改善这种商业主体零乱、混杂的局面,而以连锁商业企业作为中坚力量。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有具有一定规模的连锁商业企业,甚至还出现了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的大型连锁商业企业,鼓励这些连锁企业进驻社区,不仅有利于它们自身的扩张发展,也有利于提升社区商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商业层次。

(四)要根据我国实际,把改造旧的社区商业与发展新的社区商业有效结合。国外的社区商业起点高,一开始就是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形式,而我国许多城市的社区商业处于一种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并存的状态。要使社区商业健康发展,必须立足于这个现实,一方面要加快对传统模式的改造,包括引进一些先进的零售业态、对原有商业设施进行经营结构和商品结构的调整、根据社区生活的多样性增设服务项目、扩大服务领域等;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经验,鼓励发展现代化的社区购物中心,以这种新的业态形式,满足社区居民购物、服务、休闲、娱乐等综合性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晓玉.国外社区商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经济研究,2002.11.

[2]沈萌萌.社区商业的理论与模式.城市问题,2003.2.

[3]杜岩,彭品志.我国城市社区商业辨析与探讨.山东经济,2005.2.

[4]李盛.新加坡邻里中心及其在我国的借鉴意义[J].国外城市规划,1999.4.

商业模式民主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思想;民营快递;电子商务;共赢合作

1.电子商务与民营快递概述

1.1 电子商务的概念与范围界定

1.1.1 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借助因特网进行联系,有效地组织商务贸易活动,实现整个交易过程的电子化。这个过程既包括网上广告、订货、付款、客户服务,也包括货物的投递、销售、市场调查分析、财务核算等。

1.1.2 本文所探讨的电子商务范围的界定

传统的观点是将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归纳为B2C、B2B、C2B、C2C等四种经营模式。本文探讨电子商务与民营快递的共赢发展,主要从B2C和C2C这两种电子商务模式入手,探讨电子商务与民营快递共赢合作的可能性和途径。

选择这两种模式的电子商务作为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因为目前这两种模式的电子商务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对民营快递的需求最为迫切,而且民营快递与他们之间的供需矛盾也最为突出,因此希望通过对两者共赢合作的可能性和方式进行探索,以期对他们的矛盾现状有所改善,这使本文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2 民营快递概述

1.2.1 快递与民营快递的概念

快递(Express),是兼有邮递功能的Door-to-Door物流活动,即指快递公司通过铁路、公路和航空等交通方式,对客户货物进行快速投递。

新《邮政法》认为,快递是在承诺的时限内快速完成将信件、包裹、印刷品等物品,按照封装上的名址递送给特定个人或者单位的寄递活动。

综上所述,所谓民营快递即民营快递公司通过铁路、公路和空运等交通方式,在承诺的时限内快速完成将信件、包裹、印刷品等物品,按照指定的姓名和地址递送给特定个人或者企业的寄递活动。

1.2.2 民营快递的业务板块及特点

目前,我国快递市场分为国内同城快递、国内异地快递和国际快递三大市场板块,相应地有民营快递公司、国有快递公司和外资快递公司三大市场主体。民营快递作为三大市场主体之一,其经营范围也包括国际快递、国内异地快递和同城快递三大业务板块。

(1)国际快递业务

国际快递业务主要是指物品的发运地和收货地分别位于不同国家的快递业务,是集资本、技术和知识为一体的业务,因而也是利润最高的业务,被喻为高端快递业务。由于国际快递区域跨度非常大,对物流软硬件设施的要求也非常高,再加上境外业务准入门槛高、服务要求高。民营快递经营国际快递业务的并不多。

(2)国内异地快递业务

国内异地快递主要是指物品的发运地和收货地分别位于国内不同城市的快递业务。由于国内异地快递要求企业具有相应的快递物流网络和硬件设施,所以只有那些实力比较雄厚的民营快递企业才有能力经营国内异地快递,如“四通一达”和顺丰等。

(3)国内同城快递业务

国内同城快递主要是指物品的发运地和收货地位于国内同一个城市的快递业务,是近年来快递业务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同城快递业务对软硬件设施的要求较低,属于低端、高度劳动密集型业务,利润空间也相对较小。也正因此,目前在我国各类快递公司中,经营同城快递业务的占得比例也最大。由于我国该业务板块的民营快递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同质化竞争激烈,同时又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同城快递市场比较混乱,亟待规范。

2.电子商务与民营快递的现有合作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2.1 电子商务与民营快递的现有合作模式

2.1.1 C2C环境下的合作模式

C2C环境下,电子商务与民营快递典型的合作模式是推荐物流。推荐物流策略是2006年由淘宝网提出的,淘宝网以自己的名义将各大快递企业组织起来建立的一个全国性第三方快递物流服务系统,快递公司通过与淘宝网签约进入其推荐物流行列,买方在购物时可以选择网络平台上所提供的快递企业,快递企业因此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平台获得买方的姓名和地址等运单信息。目前淘宝网的推荐物流包括EMS、申通、韵达等十多家快递企业。

2.1.2 B2C环境下的合作模式

B2C模式中的B类型多样,公司种类差异较大,对物流需求的差异性也较大,选择了多种物流模式,大致可分为自营、外包和混合模式三种。

由此可见,B2C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对物流的需求差异比较大,对民营快递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价值链末端配送的部分,因此其对民营快递的依赖比C2C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要小很多。

2.2 电子商务与民营快递现有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B2C还是C2C电子商务模式下,双方的合作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营快递目前实力有限,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与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比较起来,还有一定的差距。

(2)民营快递在电子商务快递物流价值链上处于末端被动地位,双方合作模式欠佳、尚未统一认识,民营快递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快递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电子商务物流市场监管有待完善。把目前电子商务快递送达不及时、货物丢失、开箱验货等所有跟电子商务快递物流价值链末端相关的客户抱怨和市场反映全都归结到快递物流身上,显失公平。

3.基于SCM思想的电子商务与民营快递共赢合作

3.1 基于SCM思想的电子商务与民营快递共赢合作的基本思路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把电子商务和民营快递所形成的价值链看做一个整体来规划和运作。这个价值链共有三方主体:⑴民营快递物流的需求方,即B2C和C2C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卖方;⑵民营快递物流供给方,即民营快递物流企业;⑶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下的买方。

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电子商务与民营快递共赢合作的基本思路如下图1所示:

图1 基于SCM思想的电子商务和民营快递合作运营流程图

(1)C2C电子商务模式下双方的合作

借鉴日本“宅急便”的运营模式,民营快递在城市内的各个合适地方设立点,审核收取寄件人的货物,送往城市内的区域分拣站进行分拣,如果是同城快递直接派送,否则送往区内配送中心;然后再通过干线运输运往目的城市所在地的区内配送中心,如果民营快递的服务网络覆盖的范围足够大,则需在区内配送中心下设区内分拣站,功能相当于二级配送中心,在经过分拣后派送至各个点,等待收件人取件,或者送件上门。

(2)B2C电子商务模式下双方的合作

B2C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卖方都是有相应规模和实力的生产企业或者商业销售企业,他们的货量比较大,网上销售前可把货物集中存储在区内配送中心,民营快递企业通过与电子商务共享的信息平台接受配送信息,如果是同城的货物直接配送,否则由民营快递企业通过干线运输调货至目的地城市所在的区内配送中心,然后通过分拣配送中目的地各个点等待收件人取货或者送货上门。

3.2 基于SCM思想的电子商务与民营快递共赢合作的具体操作

在上述电子商务和民营快递的共赢合作模式中,合作思路比较清晰,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始终要把最终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确保整个价值链的一体化运作,才能达到共赢的最佳效果:

(1)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和民营快递共同投资建立相应的硬件设施,按照投资比例共享利润,这里的硬件设施主要指在整个价值链中发挥核心作用及初期投资较大的区域配送中心和二级配送中心,比如区内分拣站等。当然,也可以通过需求政府支持,电子商务企业、民营快递、政府三方合作整合现有资源,建成社会型的配送中心,主要由民营快递物流企业进行具体的运作管理,除了合作双方使用配送中心外,还可以以租赁的形式承租给需要的电子商务企业。

(2)对于C2C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发件人,民营快递企业整合现有的点和规模小、实力有限的同城快递企业参与城市内点设立和运作,这里可以借鉴日本“宅急便”的运作思想,在城市各个点收取发件人的货物,当然也可以应发件人的要求提供增值服务——上门取件,但应收取额外的增值服务费;同理,送至目的地后,通知收件人到点取货,也可以应收件人的要求送货上门,收取额外的增值服务费。

(3)对于B2C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发件人,由于这类发件人多是规模和实力比较大的企业,民营快递和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共建的区内配送中心可以选在该类企业货源地集中的地方,保有相应的库存直接进行同城配送,然后在货品需求集中的城市建立二级配送中心,再进入同城快递系统。区域和区域配送中心之间通过集装的干线运输,尽可能达到规模经济,优化成本。

(4)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和民营快递企业之间在整个运作过程中同时共建信息平台,共享信息,及时把握货物的流向、流量和在途情况,做到网购的买卖方和快递企业随时掌握货物具体情况。

(5)快递运作过程中最核心、最复杂的工作是分拣和递送,因此分拣系统尽可能实现自动化,城内递送时尽可能优化配送线路,限时、保质保量地配送。同时,民营快递企业要注重一线快递员综合素质和归属感的培养,强化价值链“末端”员工的竞争力,打造最佳合作和执行力强的管理团队。

(6)针对B2C模式下的B,民营快递最好专注于一个行业的电子商务企业做精做强,比如家电行业、服装行业、食品行业等,有能力时再兼顾多个行业。针对于C2C模式下的卖家,民营快递也可把销售一个行业商品的卖家整合到一起进行运作。这也就意味着,可以把整个快递市场按照商品所在行业进行分类,不同的民营快递专注于不同的行业,提供差异化服务,做专做强。

(7)上述运作同样也可接受非电子商务企业的委托提供快递物流服务。

4.结束语

近年来,电子商务和民营快递都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飞跃期。电子商务需要民营快递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实物递送,民营快递需要电子商务巨大的货流量。双方相互依赖,应共同合作、共谋发展,为了确保电子商务和民营快递共赢合作的具体实施,建议从国家立法、快递物流服务水平、快递物流信息化、政府支持、人才培养几个方面加快民营快递的健康发展,为双方共赢合作创建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吴传岭,施国洪.促进快递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分析[J].财经论坛,2010(12).

[2]沈吉仁,王洪波.电子商务条件下我国企业物流模式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6(11).

[3]刘建新,张洪斌.构建和谐是我国快递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7(8).

[4]王道平,杨永芳.民营快递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0(4).

[5]沈群力.民营快递企业的市场状况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

[6]郭法霞,李少客.浅谈我国民营快递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交通科技,2010(2).

商业模式民主化范文第3篇

摘要: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分散的小生产方式、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等因素导致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落后于其他行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决定了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不同于其他产品的电子商务模式。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商品率极高,因此选择适合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是促进农产品流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选择

一、黑龙江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据省农业信息中心统计,全省120个市、区有85%以上的单位建立了机房,一半以上单位建立了网站。据统计全省涉农网站近1000个,涉农电子商务网站200多个;市(地)、县(市、区)、乡(镇)、村四级共有专兼职信息人员12000余名。通过采用计算机网络、机顶盒、电视等多种形式,全省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覆盖率93%以上,基本上建立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平台系统,并有效地利用该平台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活动,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截止到2007年12月底,我国网民已达2.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16%,农村网民数量达526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7.25%,黑龙江省网民达47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12.5%,据推算黑龙江农村网民数量有100多万人,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略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调查数据显示,全省200多个涉农电子商务网站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大体上有四类:一是政府部门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站,二是农业企业间的电子商务模式(BtoB),三是农业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BtoC),四是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黑龙江省非常重视农产品电子商务问题,省农委下发《关于做好农产品网络促销工作的通知》,确定了网络促销的目标和具体措施。通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中高级电子商务人才,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扶持。

二、黑龙江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的主要模式

1.GtoB、GtoC模式,即政府商务信息服务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黑龙江农业信息网及各地、市、县农业信息网,由政府部门、农业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与农业有关的科技、教育等部门主办,提供农产品价格信息、市场信息、交易信息、政策法规等服务。

2.BtoB模式,即涉农企业间的电子商务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黑龙江中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建立的中国大米网,采用BtoB模式,是中国米业第一门户网站,主要提供市场行情、供求信息、科技信息、策划营销、业内动态、止网企业、米业包装信息、网上短信等服务。

3.BtoC模式,即涉农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目前这种模式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农产品销售的综合性网上超市,二是专门的农产品网上商店。如:中国伊春农产品网上大市场、肇东农产品大市场等。

4.BtoB+C模式,即涉农企业对企业与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是指涉农企业对企业和农户进行的农产品或农业生产资料的电子商务模式。如,北大荒农产品农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专门从事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网上销售服务;再如北大荒粮食交易电子市场网通过电子订单交易、电子现货交易、电子竞买交易、电子竞卖交易多种交易方式和按期交收、提前交收、协议交收等多种交收方式,最大限度地满易商的个性化要求。

5.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该模式是由农产品中介机构建立的电子交易市场,它主要服务于那些打算把网络营销交给第三方的农产品企业和农户。如:中国农贸交易网是由齐齐哈尔市北方公交集团和中国网库联合创办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农产品在线交易平台,它为广大涉农企业和农民提供一个出售优质农产品的高效通道。

三、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1.交易主体的影响。交易主体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意识和能力是制约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选择的首要因素,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交易主体的电子商务观念落后。由于黑龙江省农村教育相对落后,造成了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加上传统观念的束缚,对电子商务没有足够的信心;涉农企业对应用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巨大商机缺乏前瞻性的估计,认为农产品电子商务风险大、投资周期长,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选择。

2.交易对象的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交易对象是自然的农产品,许多农产品具有季节性、不易存储的特点,在保鲜、运输和后熟处理上较为困难,严重影响了电子商务模式的选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没有形成优势,产品质量无保证等,降低了网上交易成功的机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模式的选择;二是分散式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不利于农产品的分类与质量控制;三是农产品标准化尚未普及,虽然黑龙江省建立了1000多个农产品质量标准,但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有标不依、执标不严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交易;四是农产品生产缺乏品牌意识,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但对品牌的培育观念淡薄,存在着以次充好的现象,影响了黑龙江农产品的品牌形象。

3.交易平台的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离不开先进实用的网络信息平台。尽管黑龙江省建立了很多网站和信息服务站,但仍然满足不了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涉农网站数量少,且缺乏专业水准,多数网站信息以宣传和为领导服务为主,真正从事农产品交易和为交易服务的比较少;二是农业信息分类标准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管理人才,许多涉农网站信息更新慢、内容抽象、缺乏吸引力,使得本来对电脑和网络不熟悉的农民难以迅速在庞大的网络中搜索到交易信息;三是网络安全存在隐患,致使网站经常会受到各种病毒的攻击,威胁到网络的安全,还有网络上的间谍软件盗取网上银行账号和密码,再加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成为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因素。

4.交易环境的影响。一是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多数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没有相应的物流配送体系,多借助其他物流公司来进行农产品配送,农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实物商品,对运输要求极为严格,影响农产品交易;二是农产品交易的电子支付体系不够完善,大多数地区的农村信用合作机构还没有开展电子支付业务,即使开通了电子支付业务,农民对这种支付方式还不是很认同;三是农产品电子商务中的信用问题,由于交易双方存在交易信息不对称问题,农民不了解交易对方的背景以及信用状况,担心农产品销售出去后拿不到货款,购买者担心交易的农产品品质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交易。

四、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选择的对策建议

1.建立第三方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以龙头农贸企业和农产品批发企业为依托,以农村信息网站为基础,建立第三方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将是一种有效的手段。第三方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以区域为中心,辐射周边区域,可以有效地为农户提供电子商务服务与支持,包括农产品需求信息、价格信息、物流配送、农资信息等。

2.加快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黑龙江省现有农民经纪人约20万人,为使农村“能人”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中发挥更大作用,政府部门应积极撮合并给予一定的扶持组建各类农产品经纪人协会,使大批农民经纪人变成有组织的队伍,提高农民的信任程度,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3.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一是要尽快建立范围更大的农产品绿色通道,减免相关费用;二是要扶持一批农产品流通企业,特别在省外建立的绿色食品专营销售市场企业,在政策和资金上要重点倾斜和扶持;三是要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提倡成立农民销售合作社,使其成为农民进入市场的主要方式;四是要认真研究农产品的包装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包装质量,尤其是要提高农产品的保鲜程度。

4.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农产品具有品种多,级别多,地域差异大的复杂性特点,如果没有一套权威而完整的信息标准体系,用户很难有统一的语言和产品标准,很难有效地实现信息定位。黑龙江省已初步建立起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基础的农业标准体系。黑龙江省现已制定各类农业地方标准1200多项,这些标准基本涵盖了黑龙江省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主要过程和环节,但这并没有涵盖整个过程和所有环节,仍需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按照这些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推动上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标准化、包装规格化。

5.抓好农产品电子商务典型模式的试点工作。黑龙江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要有效推动其发展,采取以点带面、先行试点、再行推广的方式是行之有效的一项措施。政府要选择一批有一定的文化和商务知识,接受新技术比较快,比较富裕的农户和企业作为试点,给以技术上的支持,甚至给予物质上的扶持,让他们率先开展电子商务并取得经济效益,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影响和带动周围农户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参考文献:

商业模式民主化范文第4篇

按照中国社科院汪向东教授的说法,“沙集模式”是指:农户自发地使用市场化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使自己变身为网商直接对接市场;网销细胞裂变式复制扩张,带动制造及其他配套产业发展,使得各种市场元素不断跟进,塑造出以公司为主体、多物种并存共生的新商业生态;这种新商业生态,反过来又促进了农户网商的进一步创新乃至农民本身的全面发展。正因为如此,在“沙集模式”中,“农户+网络+公司”相互作用、滚动发展,就形成了信息网络时代农民的创业致富新路。“沙集模式”是历史的产物。江苏省睢宁县沙集镇的农民通过开网店,彻底改变了人生的命运。在2006年,当地三个年轻人在淘宝网上注册网店,经营各类小商品,但从2007年开始,生产、销售拼装式的实木家具。发展在2008年,带动了周边农民开办网店和家具厂的热潮。目前全镇在淘宝集市上一钻网店195家,两钻网店157家,三钻网店100家,四钻网店43家。2000家的网店带动一条产业链条,目前该镇拥有16家物流企业。农民通过开设网店,不仅提高了收入,还解决了就业和创业难题。曾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基本都已返乡,而且村里还出现了上千人的劳动力缺口,治安问题也大为好转。现在,沙集镇作为一个只有1.3万户的小镇,已拥有农民网商超过千人,2010年整体销售额超过3亿元。正因为如此,“沙集模式”被人们称之为“农村的草根创造力与网络大市场结合以后产生出的一个巨大的巨变效应”。

和传统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的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就是“沙集模式”使农村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之间的联系方式有了彻底的改变。使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之间的传统联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对此由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和阿里研究中心的《“沙集模式”调研报告》中就曾指出,沙集模式是农村经济中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产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典型。具体讲,沙集模式的核心是“网络+公司+农户”。其中,农户是主体,公司是基础,网络是龙头。在“沙集模式”中,家庭经营的农户是发挥主导作用的主体,实体公司是农村产业化的基础,而电子商务平台所代表的互联网,则是带动农村产业化的引领力量。从这个角度说,沙集模式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现代化道路在农村的具体体现,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和推广价值。

二、“沙集模式”的重大意义

“沙集模式”的经济社会影响意义深远。应该说,它为在信息网络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向和可能。

(一)“沙集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农民采集信息弱势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过去“公司+农户”结构下,公司控制农户、与农户争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双方信息不对称,因为市场信息大部分掌握在公司手里,这使得传统的“公司+农户”结构并没有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增产增收问题,难以得到农民的真正拥护。“沙集模式”则带来了结构性的变化:它在“公司+农户”的基础上加了“网络”这一重要要素,使农民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了真正的商品需求和销售信息,这就解决了农民信息弱势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产品定价会更低,买卖双方互相受益。由此形成的结果是,农民足不出户,在家中就可以创业致富,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地覆改变,农民实现了充分就业,还需要从城里招工补充人手不足。

(二)“沙集模式”能够直接催生具有地方特色和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沙集模式”的一个可贵之处,在于它不像一些发达地区,网店是在相对发达的产业集群和特色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而是完全由电子商务直接催生出本地的主要工业。像沙集镇这样的贫困地区,信息化都可以发挥这么大的作用,说明农村并不一定非要等到工业化完成之后才进行信息化,而是可以采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式,快速发展农村经济。

(三)“沙集模式”是破解“大城市病”、实现城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在沙集镇,网商群体不仅有返乡大学生,还包括文化程度不高的村妇;既有20多岁的年轻人,也有中老年人。网店雇佣人员中,既有经验丰富的木工,也有刚走上社会的毛头小伙子,甚至是还有五六十岁的老人和残疾人。通常在网店经营中,年轻人负责打理网店,老年人和残疾人从事简单的包装、打磨工作。农民们在网店生产经营中各得其所,这样既获得了丰厚的收入,又实现了个人的社会价值,还减少了大规模外出打工带来的社会问题。正因为如此,“沙集模式”也就成为我国破解“大城市病”、实现城镇化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了。

(四)“沙集模式”对发展地方经济会提供一些新思路。多年来,发展地方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通过招商引资,希望通过引进重大项目拉动地方经济,加快发展。现在招商引资困难重重,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且地方政府之间的恶性竞争,还日益导致这个代价不断加码。另外,外来的项目也“难养熟”,来的难,走的易,一有风吹草动,或别的地方给的条件更优越,可以拍拍屁股就走。而“沙集模式”对公共资源的索取很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却很大。特别是它具有内生性,即使有风吹草动、市场有变化,本土网商也会共同抵御风险。

三、“沙集模式”成功的条件分析

那么,“沙集模式”要能够成功,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呢?本人对此梳理出以下几条:

(一)“沙集模式”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2010年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就达到1.25亿人,占整体网民的27.3%,并保持高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便捷的物流和支付体系、以及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便必然会使网购市场拥有着巨大的潜力。

(二)选对产品也是沙集模式成功的原因之一。沙集镇是通过生产、销售拼装式的实木家具,才真正走向市场的。事实证明,以简易拼装家具这种产品切入市场是最佳选择。因为它需求容量大,市场进入的门槛低,能够掌握产业链关键环节,产品适合储存和长途运输,产品拓展空间大。

(三)需要不断完善的信用体系建设。随着实践的发展,沙集镇就在去年底通过整合资源,建立了完全由网商来主导的行业协会,以协会牵头制定出两个标准,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更为重要的是,在沙集镇网商所使用的淘宝网平台,就实行店铺评分制度和信用评价制度,并且客户在拿到并验收商品合格后,才把购买费用划转到商家账户,这就使得消费者放心,对网商构成了信用制约,有力地保证了网上交易的信用。

商业模式民主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活业;创新;模式

生活业,又称消费业、民生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面向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其产品、服务用于解决购买者生活中的各种需求。主要包括商贸流通、旅游休闲、娱乐健身、社区服务、文教卫生等行业。近年来,生活业作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在扩大消费、促进就业、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日益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沈阳市加快创新发展生活业意义重大

在当前沈阳市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伴随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的转变以及农村人口加速向城镇转移,沈阳市民对餐饮、休闲、保健、娱乐等服务性消费娱乐需求正在快速增长。生活业直接面对居民的各类需求,以衣食住行用为代表的基本需求催生了批发零售餐饮酒店客运等行业,以学习交流医疗娱乐理财为代表的升级需求,则催生了教育信息服务医疗护理游戏表演及金融理财等行业。但由于生活业各行业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政府在引导其规范发展方面力度小,导致生活业各行业总量规模不大、结构不平衡、发展层次偏低、服务功能弱化、经营秩序混乱等问题比较突出,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服务需求。因此,加快研究沈阳市生活业发展模式,扩大居民服务消费,是贯彻落实党的十报告提出的“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重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当前沈阳市生活业发展的几种模式

(一)社区商业模式

社区商业是一种以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居民需要的日常生活服务需求的模式。目前,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中,60%以上的城市消费及一般性生活服务活动在社区完成,且集中在餐饮、个人及家庭服务等领域。

社区商业中心是相对集中的社区服务网点所形成的集商业、餐饮、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卫生等生活服务为一体的服务业综合体。其典型特征是拥有大型超市主力店或社区型百货店、社区便利零售品牌店;餐饮、洗染、摄影、美容、健身、物资回收站等休闲设施以及儿童教育、音乐培训、舞蹈培训等教育设施,既能满足传统的衣、食、住、行需求,又能适应新型的消费需求。

截至2011年7月,沈阳市共有社区商业中心192个,其中省级示范社区11个。沈阳社区商业网点达到1.46万个,网点总面积153万平方米,服务人口310万人,从业人员7.46万人。沈河区丰乐社区新生活广场、顺通社区,大东区八王寺社区、民航社区,于洪区黄海社区,和平区天河社区等6家社区商服中心被商务部认定为部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2012年全市社区商业网点增加到1.48万个,网点总面积达到195万平方米。

(二)集聚区发展模式

上海市在2004年最早提出了服务业集聚区的概念,把服务业集聚区定义为微型CBD(MCBD),指按照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商务楼

宇为载体,将相关的专业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地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完善、交通组织科学、建筑形态新颖、生态环境协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具有较强现代服务产业集群功能的区域。

近两年来,沈阳市政府系统推进大中街、太原街、南塔、长江街等6大都市商贸集聚区建设,打造中心城市辐射圈,同是建设金廊、五里河、长白岛等25个区域商贸集聚区,强化区域中心服务圈。仅2012年上半年,太原街都市商贸中心主营业收入达397亿元,中街商贸文化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48.9亿元,居沈阳服务业集聚区收入排名的前两位。截止2013年初,沈阳市32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迅速崛起,成为沈阳服务业强势起航的有力支撑。除北站金融、大中街、太原街等基础较好的集聚区在不断发展壮大外,沈阳(铁西)兴华商贸集聚区、沈阳浑南奥体中心商业圈等一批新兴集聚区正在快速发展。

目前,生活业集聚区模式主要体现形式为生活服务街区,如美食一条街、商业一条街、夏日啤酒广场等等。其中,已形成一定规模和成效的主要是餐饮集聚区。沈阳市根据餐饮文化和特色,已建成了一批美食街区,比较典型的如西塔美食一条街、沈阳清真美食一条街、汇集了国内外各种美食的沈阳天地特色街等。

(三)融合嵌入模式

与社区商业和生活业集聚区模式不同,在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以及商业综合体和商业街中,生活业与生产业融合在一起。在沈阳市比较典型的有中街商圈、太原街商圈、北站金融商贸区、和平金融街等商贸繁华区,住宿、餐饮、娱乐等生活业作为配套服务,与金融总部、商务总部等生产企业融合在一起的。这种模式主要是以生产业为主体、生活业配套发展的表现形式。由于主要为总部经济区、中央商务区、服务业集聚区、城市商业中心做配套支撑,生活服务企业多为连锁经营的品牌店,服务质量好、经营档次高,商业信誉也较好。

(四)生活服务网络团购模式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网络体现出来的价值也得到快速提升,尤其是在生活服务方面,生活服务网络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目前,不仅出现了以58同城、赶集网等为代表的生活服务类网站,而且产生了一批生活服务团购网站,形成了“网上团购+实体店消费+点评模式”。

从生活服务团购模式来看,团购网集中了餐饮、美容美发、足浴、摄影、休闲娱乐等各种生活业态,网站为商户提供促销活动和广告,消费者可以在网站上购买商户服务进行消费并点评,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低价生活服务类商品的消费需求,也能满足消费者生活服务类多样性的消费需求,同时,可以为入驻商户提供品牌和服务的担保,帮助他们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达到促销和分销的双重目的。

2013年7月国内团购成交额首次跨越30亿元“门槛”,沈阳有98万人为团购买单,共消费5626.6万元。沈阳区域7月共有9205个团单在售,成交额较去年同期增长1200万元,其中餐饮美食仍占大头,达到47.4%。

三、创新沈阳市生活业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未来如何根据沈阳市的特点,开展生活业综合试点,推动先进适用的生活业发展模式在沈阳市推广应用,以全面提升沈阳生活业的发展水平,更好地满足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需求,是沈阳市商务工作的重点和核心问题。从未来创新和推动生活业发展模式的路径来看,应按照“开展一个试点,建设三大平台,培育三类主体”的思路框架,推动和促进生活业发展。

(一)开展一个试点,引领生活业创新发展

以实施生活行业集聚创新示范工程为核心,选取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生活业综合试点。试点内容应包括,在试点区推进建设生活业集聚区,打造一批美食街、摄影街、休闲娱乐街、老字号街等,促进生活业集聚发展;推动试点区域建设以公益性的城市生活信息平台,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支持;以社区商业示范工程为抓手,推进连锁品牌餐饮、美容美发、洗染等企业进社区;按照居住区、办公区、科教区、旅游景区、火车站区的不同功能分区,进行分区引导,推动不同功能区生活业发展;推动生活服务企业全产业链发展,培育一批创新型服务企业和服务品牌,带动生活业发展。同时,生活业综合试点要强调政府扶持发展适应沈阳市居民消费的、高中低端、大众化生活业态,以连锁化促进规范化发展,保障居民安全消费、便利消费。

(二)建设三大平台,搭建生活业创新发展载体

要推动适用性生活业发展模式在沈阳市的推广和应用,必须要抓好以下三大平台建设。

一是推进社区商业示范工程建设。根据不同的社区商业发展模式适用的条件,对不具备建设社区商业条件的新社区以及已建成的社区和老旧社区,通过改善现有社区商业设施,加大对原有网点进行改造升级的力度,引导规范化经营的连锁品牌餐饮、美容美发、足疗、摄影等企业进社区,鼓励品牌连锁企业采取收购兼并、特许经营、品牌加盟方式对社区的个体店等商业资源进行整合,着力推动嵌入式和商业街式社区商业模式发展,实现商业相对集中,商住相对分离,打造15分钟生活圈。实现便利消费,便民服务功能,保障居民基本日常消费。在新建大型社区,要鼓励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参与社区商业建设,在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店、快餐店、洗衣店、理发店等各类便民、利民的网点,并逐步搭载便民服务功能,打造集购物、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活城,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二是推动生活业集聚区建设。鼓励沈阳市各区根据自己的特点、文化特色和居民消费习惯等,统一规划建设一批生活业集聚区,包括美食街区、美食节、美容美发一条街、摄影广场以及生活业街区等,通过生活业集聚发展,引导和促进居民服务消费。生活业集聚区建设要突出本区特色,与已有的优势业态相结合,同时要坚持高端业态与中低端业态相搭配,着力打造适合沈阳本地居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三是推动生活业信息平台建设。市政府要把公益性城市生活服务信息平台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通过与网络运营商、生活企业和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合作,建立高效、安全的城市公共生活服务信息平台。加强对信息平台的综合利用,开发面向社区服务的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平台电子商务、电话订购、家政服务、电子政务等多种服务功能,搭载社区商业企业信息、服务信息等内容,实现一网多用。同时,要加强对生活服务信息平台的宣传推广,通过召开新闻会、在政府网站上建立链接、在电视上专题宣传等多种方式,使市民了解城市信息服务平台,使用信息服务平台,真正发挥惠民、便民、利民的作用。

(三)扶持三类主体,推动生活业可持续发展

要以培育创新型商贸服务企业为核心,壮大商贸服务人才队伍,完善行业协会职能,形成企业、人才和行业协会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格局。

一是培育创型服务企业。创新型商贸服务企业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具有良好的管理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以及明显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要加大对餐饮、商贸等行业老字号企业的扶持,支持老边饺子、李连贵熏肉大饼、马家烧麦等“老字号”企业引入现代经营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加大体制、技术和经营管理创新力度,实现创新发展。在生活服务各行业推广餐饮企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的商贸服务企业。

二是建设职业化、专业化商贸服务人才队伍。提升生活业的质量和水平,关键靠人。要摒弃社会偏见,崇尚劳动,尊重服务。要加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职业素质,让更多的能工巧匠、行家里手脱颖而出。针对当前商贸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流动大的问题,要按照“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培养一批具有实践操作技能,敬业、专业的服务人才。这需要政府和企业、协会三方联合,一方面,国家要完善商贸服务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对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持证上岗的人员规定一定的薪资水平,以保证从业人员的稳定性。各行业协会尽快制定从业人员培训大纲,组建专业技术培训师资队伍,加大对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培育一批生活技能大师。另一方面,企业要为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如给予晋升机会、实施带薪休假制度等。

三是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对于以民营、个体经济经营为主的商贸服务行业,行业协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加强行业协会规范发展,推动行业协会年轻化、职业化、规范化发展。完善餐饮、沐浴、美容美发、家政、洗染等行业协会职能,对协会进行年轻化、职业化、规范化整合提升,增强行业协会凝聚力、影响力。政府要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开展行业技能大赛和节庆等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洪涛.中国生活服务业发展报告2011[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2]路红艳.加快创新我国生活业发展模式[J].中国经贸导刊,2013(5):38-40.

[3]俞华.高度关注 采取措施,加快生活业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2(5):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