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范文第1篇

我在1997 年底,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将触发中国发展和渐进改革的深层次矛盾,中国经济将进入长期萧条,至少5 年。1998年我发表“危机与反危机”的长文,指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特殊潜力已经基本释放完毕,渐进改革的基本矛盾:权力资本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将充分暴露,使中国经济进入大调整,甚至爆发某种危机,危机的前兆,就是资本外流。我的建议是:必须进行社会分配关系和发展战略的调整,努力化解危机因素。

到目前为止,政府启动内需的政策是战术性的,没有包含战略性的调整和深层次改革。多数经济预测和研究,并没有认识,或不愿意承认中国进入了通货紧缩,理论界一些人甚至把深层次矛盾排除在经济学研究之外。1998 年政府增发国债投入基础设施,国内工业稍有增长,即有不少“名家”出来宣布“中国经济增长到7。8%已经见底。1999 年3 月,中央货币当局负责人公开否认有“通货紧缩”的存在,说仅仅价格下降不证明有通货紧缩,必须同时出现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但统计数字马上就显示出:3 月份储蓄超常增加,不仅说明消费难以启动,而且表明相当一部分个体户的经营资金退出了投资领域,政府投资没有能够有效地带动民间投资。

1988 年夏天,我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室,由我的博士导师张曙光主持的宏观经济分析课题,指出中国经济进入“大调整”;二是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联办)研究开发部主办的《每周述评》,宋国青,任若恩等人,提出中国经济进入了通货紧缩。胡鞍纲亦认为中国进入严重的通货紧缩。我认为,通货紧缩直接所指,就是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0 年所积累的泡沫,远远没有挤干净,需要一个以通货紧缩或者危机的形式,降低价格,工资和成本,促使企业兼并的时期,通货紧缩不仅难以迅速摆脱,而且在向深层次发展。通货紧缩的第一个表现,是商品价格持续下降。我国消费物价指数1994 年为最高点,同比增加21。7% 1995 年下降到14。8%,1998 年竟然下降为负3% 的水平。

1994 年4 月,通货紧缩没有任何缓解。零售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7%,消费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8%。1----- 4 月,零售价格指数共下降2%,折年率为6 %,这是有记录以来4 个月积累的空前跌幅。4 个月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为9。1%,但是工业生产绝对水平低于1998 年11 月的水平。货币数量增长率正在下降,这是一个预示短期内紧缩持续或者加剧的信号。

商品价格缩水的代表性事件,是长虹再次降价。1996 年,长虹彩电降价30%,这次,长虹从降价50----1000 元,降幅15% 左右;康佳降价100-----1500 元,降幅10% 左右;创维降价18%。

通货紧缩的第二个表现,是资产缩水。

1.股票市场持续下跌。

自1997 年5 月最高点以后,中国股票市场就一路下跌。四川长虹的股票价格,竟然从46 元下跌到了12 元。从1998 年12 月到1999 年春节,讨论证券法,和连续不断的新股发行,都给股市雪上加霜,与直线飚升的美国股市,日趋恢复的香港股市,形成鲜明的对比。1999 年5 月17 日,当两只新基金跌破发行价以后,政府出面托市,股市过度飚升,但上市公司却在下滑。

2.豪宅大幅度降价。

海南豪宅降价出售,是第二项资产缩水。全国积压的8000 万平方米豪宅,已经数年,房地产公司的利益,和各项中间环节的费用,已经打入房产成本,豪宅积压,资金是压在银行,损失早晚由存款人或者纳税人承担。海南豪宅的成本至少每平方米数千元,此次降价出售,每平方米在1000 元左右,降价幅度超过60%,简直是亏血本大甩卖,这难道不是一次严重的资产缩水吗?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彻底改造房地产供给体制,不清除中间环节的情况下,大量增加住宅建设投资,仍旧可能出现价格过高,居民难以承受的问题。到明年再出现积压,降价处理,资产缩水将更加严重。

3.正在缩水的另一项资产,是人民币自身。人民币对内价值是利率,已经连续降低,对外价值是汇率,在资本外流和未来国际收支的压力下,缩水亦在所难免。

即使按照广义的通货紧缩定义,将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考虑在内,未来数年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亦在所难免。一个重要的信号是,1999 年5 月份,净出口将出现负数,国际贸易收支的逆差,进口的上升与国内经济增长并不同步,绝非好事。一是由于去年打击走私,将前几年已经存在的走私进口正式记入进口,扩大了贸易收支逆差,这正是一种缩水效应。二是国内启动内需所增加的收入,没有扩大内部需求,反而扩大了外部需求,如大量进口手机,经济学称为收入的“漏出效应”。4 类国内需求,消费,投资均为疲软,净出口由正变为负,正是紧缩效应,只剩下一个政府开支。扩大国债发行的扩张效应被增加税收的收缩效应所抵消。资本外流使国家外汇储备不再增加,阻碍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发行渠道;另一条渠道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由于多年积累的不良贷款需要清理,自动产生贷款紧缩;最后一条渠道是财政赤字在银行透支,已经被法律明文禁止。

目前就宏观经济政策而言,余地不大。短期可以贬值人民币并强制结汇,同时促进基础货币发行。中期可采取结构调整政策,包括第一进入WTO,以未来国内市场换取目前外资的大量流入,以缓和国际收支的逆差趋势;第二,出售国有资产;第三,提高低收入阶层的工资。长期则必须进行根本性的体制改革和战略转换,我已经提出8 条措施,主要包括:采取低成本的反腐败措施,坚决清除腐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建立信誉记录;以国债带动劳动积累,提高农民收入,进行国土整治和农村城市化;继续以开放促进改革,改变过分的纵向一体化,政府集中权力强化垄断的倾向,发展社会横向组织;将部分国有资产存量转化为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股票市场;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西方高消费的战略,发展独立的高科技和国防;采取有力措施降低教育,司法,管理和工程项目的成本,等等。

总之,我们必须从历史阶段的变迁,把中国目前的通货紧缩看成是战略转换的不可避免的“变盘时的滑坡”,抓紧时机解决中国改革的深层次矛盾,为未来中国数十年的经济持续稳定有效益增长,创造条件。

二.需求主体转换与利益结构调整

1999 年6 月份,通货紧缩已成事实,政府和学术界在认识上有重要的深化,就是各方面才逐步达成了共识,我国需求和供给结构都出现结构性断层,社会收入分配严重不公;越来越多的改革成本要居民承担,居民预期收入降低而支出增加,影响了消费和投资,不进行利益结构的调整,经济难以启动。目前的政策限于以政府财政力量承担改革成本,在增量上调整社会分配关系。扩大总需求,关键是调整需求结构,进行需求主体的转换。过去20 年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是3部分人的需求:

第一,外国人的需求。这是中国的出口。

第二,国内单位购买力。

第三,暴富阶层的需求。后两部分包括相当比例的进口轿车和手机,这是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在国内是豪华别墅,高档消费品,贵族教育,高速公路,都是一些高成本,高附加价值,高价格的东西,这就决定了中国的供给结构,过度追求高利润,高资本技术密集,依靠进口原材料,高工资,低就业。这样的由少数单位和富人带动的需求结构,和为他们服务的供给结构不能带动大众消费,社会的需求和供给出现断层。当少数人的需求饱和以后,那些高成本豪华产品与大众无缘,相对生产过剩必然出现,而且靠经济总量的扩张,难以摆脱。

所谓启动内需,就是要让另外3 部分需求成为主体:

一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投资需求,即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国土整治,医疗卫生,国防公安,农村城市化等8 个方面,应该由政府进行基本投资,提高民间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吸引民间投资进入。投资成功需要政府非常高的威信和组织动员能力,必须以低成本的反腐败措施,迅速有效地解决腐败和暴富阶层没有合法性的问题。

二是农民需求,主要是住宅,教育,农用汽车和家用电器。

三是城市居民需求,主要是轿车和住宅。但是城乡居民的需求似乎难以启动。大家奇怪,老百姓为什么有钱不愿意花?银行里不是有60000 亿居民存款吗?中国经济的研究者们长期忽视和忌讳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有人根据公开的统计数字,说中国没有两极分化,他们没有计算隐蔽收入和灰色收入;有人因为缺乏数字就不去研究。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有少数人以非常不正当的手段实现了暴富,大多数居民手头仍旧比较紧张,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直被忽视,或被掩盖,似乎谁去研究,就没有“实证性”,就有“否定改革开放”之嫌疑。

许多人估计,目前中国80 % 的银行存款,掌握在20%的人手里,其余80%的居民,只掌握大约20%的存款------ 这个“20 :80”格局,是一个两极分化的格局,足以引起我们警惕。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范文第2篇

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当前欧美经济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持续动荡,对于处在复苏中的全球经济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受此影响,我国经济http://不会独善其身,未来的经济运行充满变数。

首先,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外需市场惨淡、内需依旧不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短期内未可奏效,必将拖累已经极大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中国经济。换而言之,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实质性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的未来运行充满变数。

其次,由于通货膨胀的拉动和成本上升因素的推动,我国物价上涨势头明显,不仅在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从长期来看,他们可能会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高不下,从而与以收入矛盾为代表的各种社会矛盾相交织,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存在。换而言之,在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上涨之间,物价上涨将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

最后,在经历了主要依靠增加政府支出和扩大公共投资的拉动经济操作后,其对中国经济结构的负作用已经逐渐凸显。鉴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轰炸,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时中国被拖入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根本原因。无论是全球经济还是中国经济,解决经济结构不平衡的问题,绝非短期内所能奏效的事情。因此,在我国面临低迷的外部经济环境以及国内传统经济结构难以为继的压力下,在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两大目标之间,我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二、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

在全面评估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以及内部经济结构的基础上,中央做出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决议。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实质性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即便仍旧维持着名义上的“积极加稳健”的经济格局,如今,其实质性内容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

首先,当前预调和微调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其对经济扩张性的操作可相对从缓。我们尚不需要如2008年和2009年那样大规模扩张性的操作,如今经济形势不宜于反应过度。

其次,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发生复杂性的变化,但是不足以改变2011年来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换而言之,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在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上涨之间,稳定物价水平应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最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轰炸下,即便我国经济下滑势头有所显现,宏观经济政策着重在刺激的力度,其扩张性操作也必须着眼于精细化,即在经济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之间寻求平衡。也就是说,不能以牺牲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为代价稳定经济的发展势头。

三、结构性减税与改善民生

迄今为止,结构性减税是来自官方的正式提法。自2008年的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使得结构性减税由积极财政政策的配角转为主角,在反危机的实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显而易见,在变身主角的今天,结构性减税有别于全面性减税。其特点在于:一方面要通过减税,减轻居民和企业的税收负担;另一方面,减税与增税并行,优化整个税收收入结构。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认识,在实施的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四十七章第三节中,写入“按照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分配关系、完善税权配置的原则,健全税制体系,加强税收法制建设”这样一段话。

在中国现行的税制结构下,流转税或间接税的税制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其中增值税所占比重最大,是全部税收收入的37.75%。鉴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需要,增值税无疑应当作为结构性减税的主要对象。作为中国第一大税种的增值税,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并逐步向全国推广的过程中,不仅是增值税,其他税种都会迎来一场降低税负水平并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的改革。

鉴于当前积极和稳健的财政政策,稳定物价水平仍是我们的的重中之重。并鉴于稳定经济的增长和调节经济结构两大目标,增加财政支出的重心地带,也应当锁定改善民生,切实办好有关民生的大事。

具体而言,有关增加财政支出的安排,除了继续着眼于优化投资结构外,要把通过一系列改善民生为主要线索的支出项目及其规模的增加,来拉动消费需求,作为当前最为重要的工作。其中,比较重要的项目有:支持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提高低收入者的劳动报酬;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积极落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提高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住房工程建设等等。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范文第3篇

(一)美国经济形势和政策动向

今年以来,美国经济迅速摆脱去年底的低迷状态,再次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高达4.8%,其中个人消费开支和企业固定投资分别增长5.5%和14.3%,进出口分别增长17.8%和13.0%;工业生产按年率计算增长了4.5%,产能利用率高达81.3%;劳动生产率增长3.2%,失业率降至4.7%;受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3.4%;经常项目逆差继续扩大,达到2249亿美元。总体看,美国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就业形势良好,通货膨胀继续得到控制,全年经济增长有可能超过目前普遍预期的3.3―3.5%,失业率保持在5%以下,通货膨胀率略高于3%。

美联储自去年6月以来已连续16次以相同幅度提高利率,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的超低水平提升到目前的5%。虽然美联储声称是否继续加息要视未来的情况而定,但鉴于美国经济增势强劲,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趋紧,就业成本上升,再加上国际石油价格继续上涨,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仍在加大,美联储在年内仍有可能继续加息。总的看,美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已经由扩张转向收缩,并且货币政策有可能进一步收紧,有利于美国经济适度降温。

(二)欧元区经济形势和政策动向

今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再度趋于好转,复苏步伐明显加快,就业形势有所改善,通货膨胀继续保持稳定。今年一季度,欧元区经济比去年四季度增长0.6%,比去年同期则增长2.0%,接近其潜在增长率;经季节调整后的失业率到今年3月份已降至8.1%,而去年同期则高达8.8%;尽管国际市场石油等能源原材料价格继续高涨,但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始终处于略高于2%的水平,基本保持稳定。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世界经济和贸易继续强劲增长将进一步扩大欧元区的外部需求,同时欧元汇率的贬值也有利于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外需扩大和出口增长仍将是拉动欧元区经济复苏的主要力量。在内需方面,虽然居民消费需求依旧增势疲软,但企业投资受出口增长的拉动正在趋于回升,对经济复苏的支撑作用趋于增强。欧盟委员会预计,今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将从去年的1.3%提高到2.1%,失业率从去年的8.6%降至8.4%,通货膨胀率继续保持在2.2%的水平。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欧元区的通货膨胀基本稳定,而经济仍处于复苏阶段,需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支持,因此欧央行似乎没有明确的继续加息计划。但是,如果美联储进一步提息,欧央行仍有可能在欧元区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内适当提息,以避免美元与欧元利率差的继续扩大所导致的资本和投资的外流。

(三)日本经济形势和政策动向

近两年来,日本经济形势持续好转,以内需扩大为主导的经济复苏势头日趋巩固,就业形势不断改善,泡沫经济破灭后长期困扰日本经济的企业债务过大、设备过剩和雇员过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通货紧缩状况趋于好转。今年以来,日本经济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个人消费开支和企业设备投资等需求旺盛,工矿业生产继续增长,对外贸易增长加快,一季度经济比去年四季度增长0.5%,比去年同期增长3.1%,折合年率则增长1.9%,到4月份经济复苏已持续51个月,消费物价指数自去年11月份开始由跌转升后连续上升,失业率则已降至4.1%的8年来到最低水平。与以往不同的是,此轮经济复苏完全以民间需求扩大为基础,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主要靠政府增加公共投资拉动,因此经济复苏的基础更加牢固,也更具有持久性。总之,在经历了长期艰难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金融改革之后,日本经济正在摆脱低迷逐渐恢复活力,有可能进入一个相对稳定而持久的增长阶段。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日本经济将在去年增长2.7%的基础上继续增长2.8%,失业率将从去年的4.4%降至4.1%,而消费价格指数将上涨0.3%。

(四)亚洲经济形势和政策动向

在发达国家投资回升和进口需求扩大的带动下,去年亚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但受国际石油价格高涨和企业投资增势减弱(中国除外)的影响,经济增长有所减缓,南亚和东南亚地区通货膨胀上升,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经常项目盈余继续扩大,外汇储备持续增加,除直接投资外的其他类别资本大量外流。今年以来,亚洲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但由于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所收紧,经济增长率将继续有所回落。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06年亚洲经济平均增长率将从2004年7.8%和2005年的7.4%继续减缓至7.2%,平均通货膨胀率从去年的3.4%上升为4.0%,经常项目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3%降至3.9%。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看,中国和印度两个大国的经济增长虽将有所放缓,但预计今年仍将分别增长9.5%和7.6%;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将有所加快,预计今年将略高于5%,通货膨胀率继续保持略高于2%的低水平;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将与去年持平,预计平均为5.5%,而通货膨胀率将上升到7.3%。

受国际石油价格高涨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和美联储连续提高利率造成资本大量外流等因素的影响,包括中国、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韩国和台湾等在内的多数国家和地区政策利率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加息幅度总体上小于美国(印尼除外),并且实际利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预计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的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仍有可能继续提高利率,货币政策总的态势是趋于收紧。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来税收的大量增加,而政府开支继续得到控制,印尼和泰国等还取消或大幅削减了燃油补贴,亚洲各国和经济体的财政收支状况继续改善,但财政赤字或公共债务过高的国家如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和菲律宾等仍需进一步削减政府开支,财政政策总得说来已从前几年的扩张性转向中性甚至略为偏紧状态。对于经常项目盈余较大和外汇储备增加较快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来说,其货币仍面临不同程度的升值压力,在不影响出口竞争力的前提下适当增大汇率的灵活性将成为该地区汇率政策的迫不得已选择。

(五)拉美经济形势和政策动向

受全球资源矿产品需求强劲增长的带动,去年拉美经济继续稳步增长,其中阿根廷和智利等具有资源矿产品出口优势的国家经济增势强劲,而巴西和墨西哥则由于内需转弱而导致经济增长放慢。目前,拉美地区经济金融形势稳定,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拉力都比较强,通货膨胀继续回落,债务问题明显缓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拉美经济仍将增长4.3%,与去年持平,平均通货膨胀率预计从去年的6.3%继续下降到5.8%,经常项目继续保持盈余。

二、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

(一)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总体比较有利

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国际金融形势继续保持稳定,全球股市普遍明显回升,总体上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比较有利的外部经济环境。特别是随着日本和欧元区经济的复苏,我国的外部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我国保持出口的快速增长;而亚洲、拉美和中东欧等地区经济继续稳定增长有利于我国拓展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加快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步伐,分散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

(二)全球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加快蕴藏新的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及其研发环节以及现代服务业的调整转移步伐加快,跨国直接投资继续重点投向有市场和成本优势的新兴市场地区,不仅有利于我国继续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加快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而且也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带来了新的机遇,有利于我国具有相对先进技术和竞争优势的制造业企业到其他新兴市场去发展,从而缓解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外汇储备过高的压力。

(三)全球经济严重失衡造成外部风险和压力增大

一方面,全球经济失衡可能导致的无序调整,特别是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改变和美元的剧烈贬值,将对全球经济金融形势的稳定造成冲击,从而破坏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我国国际收支持续保持双顺差,经常项目盈余和外汇储备继续扩大,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另一极美国又存在大量的贸易顺差,因此在人民币汇率和市场开放等问题上还会面临要求进行政策调整的压力,同国外的经济贸易摩擦也将会增多。为防止全球经济失衡可能造成的风险,必须加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和内外需求比例关系,将经济增长的立足点切实转向扩大内需特别是国内消费需要方面。

(四)石油进口安全和油价持续高涨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石油市场 价格走势

一、2012年油价走势回顾

2012年是石油市场是大幅波动的一年,全年受伊朗核问题及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影响巨大;另一方面,2012年世界多个大国政治领导换届使得地缘政治因素再度成为影响2012年国际油价波动的重大因素。综合来看,2012年的国际油价呈现出上半年高位下半年有所下降的趋势。WTI价格以106.31美元/桶的平均价格在85.45~110.98美元/桶的区间内宽幅震荡,全年波动特征可分为2个阶段:

1.前4个月国际油价呈现持续波动上扬的特征(1~4月)

进入五月份,国际原油期价制造了今年以来单月最大跌幅,来势猛烈,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弱势下行,且时间快、跌幅深。数据显示,NYMEX原油连续合约价格从月初的105.98美元/桶,跌至目前的90.84美元/桶,下跌幅度超过12%,呈现单边下跌走势。截至目前一次超过3%以上的回调都没有出现。

2.受市场对全球经济衰退担忧的影响,国际油价年中呈震荡下跌趋势(6~11月)

其次,此前导致油价上涨的地缘政治因素缓解,尤其是伊朗与国际六国举行谈判,使得市场认为战争的几率在下降,油价因此大幅回落。其三,国际社会仍认为当前油价过高,G8峰会结束,各国领导人仍认为当前油价对经济复苏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考虑敦促IEA在适当时候释放战略石油储备。这一信息对市场影响较大,市场偏空情绪蔓延,导致油价走低。从以上可以看出,油价受到基本面及国际政治形势的影响较大,这一点在此后的行情中仍会得以延续。

二、2012年原油市场影响因素及主要面临的形势

2012 年,影响原油市场的主要政治因素为:全球宏观经济走势、中东政治走向、欧债危机、美国经济走势以及新兴经济体发展前景。作为世界的油库,中东的局势变动无疑对油价构成最有力的扰动。虽然利比亚战争已收尾,但是由突尼斯开始的这场乱局却未结束。也门、埃及局势依然混乱,叙利亚正滑向危险的战争边缘,伊朗仍是不稳定因素。更重要的是,由民众自下而上发起的动荡是否还会向其他国家蔓延,是否会导致新的内战,中东动乱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否会就此结束,这些都是未知数。全球经济复苏势头放缓,下行风险加大将影响全球石油需求,就目前来看,全球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美国经济运行没有较大起色,仍将维持低位缓慢复苏,欧洲债务危机不断暴露出新的问题,危机升级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新兴市场受发达国家经济形势恶化以及国际资本市场大幅震荡影响,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全球经济的低速增长态势必然会降低世界石油需求的增速,一旦欧元区经济进一步恶化将带动整个世界经济衰退,引发石油市场交易者的恐慌,增加石油价格的下行风险。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中国经济增速放缓,2012年石油需求增速减弱

中国经济既与世界经济密切关联,同时也存在自身特有的动力机制。经过2011年的努力,目前来看,通胀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2012年中国经济在经济环境不断恶化和国内通胀压力缓解缓慢的双重作用下,经济增幅将明显放缓。尽管地方投资积极性仍然较高,但受通胀以及地方债务问题影响,国内消费和投资难以对经济形成较强推动作用。加上出口增速或大幅下滑,整个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今年以来,国内成品油调价呈现“四涨四跌”的格局,5~7月由于国际原油持续走弱,成品油出现“三连跌”,随后又迎来了“两连阳”,在11月16日成品油价格再度回落。以93号汽油为例,经过今年的二月份首次涨价,价格由7.65元/升,涨到了7.89元/升,而在经历年内的“四涨四跌”后,油价如今回到了7.85元/升,整体上依旧比去年价格高。从今年国内成品油8次调整的时间来看,分别为2月8日、3月20日、5月10日、6月9日、7月11日、8月10日、9月11日、11月16日。几乎是一月一调,对比近8年来的成品油价格调整变化情况,今年波动最大。据有关专家分析认为,今年的调价较为频繁,最主要的原因是全球“流动资金充裕”导致三地原油价格宽幅振荡,大涨大跌的国际油价,导致成品油价格调价频繁。

2.对于国际原油价格来说,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意味着需求面受到很大考验

如果金融领域的风险蔓延到实体经济,导致欧洲经济下滑,从而拖累全球经济复苏步伐,那么国际原油价格将会出现进一步下探的趋势。美国仍然是世界的老大。原油以美元计价更导致国际原油价格受制于美国经济形势和政策。尽管遭受了信用评级下调、失业率又居高不下等冲击,可是美国自我调解能力要高于欧洲。

今年美国经济缓慢复苏,制造业振兴拉动石油需求继续增加。美国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两轮量化宽松后,通胀水平并未大幅提高到失控的局面。在目前的货币环境下,美国陷入通缩的可能性较小。而房地产市场依旧处于底部徘徊,私人投资领域仍未转好,而对外贸易增速也趋缓,私人投资和对外贸易均难以成为经济复苏的动力。美国大选后,奥巴马政府将提振经济增长放在发展战略的首位。美国会继续将其经济增长转移到制造业振兴和扩大净出口方面。政府将主要通过吸引资金和实业投资,加大高科技产品出口,达到振兴其国内经济的目的。2012年美国石油需求相比去年有所增加。

3. 2012年世界石油需求有所增长,但增速总体放缓

据 IEA 预计,2012 年石油需求达到90.3百万桶/天,相对去年同比增长1.3百万桶/天。同时,出于对欧元区经济再次衰退的担忧,OPEC和EIA在12月的最新石油报告中下调了2012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速。OECD国家中欧元区经济的较大不确定性使其石油需求增长乏力,另外美国经济相对疲软,使OECD国家的石油需求增长低于预期,增速将出现温和下滑;亚太地区石油需求强于预期,主要是由于日本核电危机推高了原油的需求。非OECD国家中,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将有所放缓,但仍然占到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一半左右;俄罗斯以及拉美地区石油需求将有所增加。

三、结束语

总之,从近期原油价格下行的生成因素,便会发现,原油价格暴跌只是表象,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一方面,欧洲的经济复苏前景还很不乐观,面临很大的挑战。欧元区债务危机迟迟没有完善的解决方案,市场对欧洲经济的担忧一直存在。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冲突不断给石油市场制造压力。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石油市场内部作用机制并不稳定,很难维持在一个平衡点上,任何外部冲击都可能造成石油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

参考文献

[1]刘晓丽,张子洋.2011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J].中国化工贸易,2012,09期17-20.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范文第5篇

刘万玲:综观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容和条件有很大变化。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外部需求不会有大的改善;国内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但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从我省来看,由于外部环境和自身经济结构等问题,目前经济运行很不理想。

从世界经济基本形势看,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金融危机以来的深度调整远未到位,世界经济低增长态势将会持续。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黄金价格创30年来最大降幅,4月15日更是创下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金最大单日跌幅,国际原油、铜等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也纷纷大幅下挫。美国股指告别历史高点,市场恐慌情绪上升,促使美国国债等避险资产收益率下降。日本央行推出新一轮购债措施以来,日元迅速贬值,引发了国债期货市场的剧烈波动。二是实体经济再度走弱。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资产负债的调整尚未到位,受企业利润下降困扰,企业投资意愿不强、能力不足,重振实体经济步履艰难。三是政策困境不断显露。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受限,副作用不断显现,政策制定进入两难境地。四是深度调整远未到位。美英等国过度依赖金融业的局面没有明显改变,欧美和日本政府的高债务仍在继续增长。依靠外需和国际贸易拉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结构调整的步伐较为缓慢,转型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从国内经济基本形势看,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绿色产业在全球的兴起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契机。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有利条件依然较多。一是扩大内需的政策空间仍然较大。二是民间投资将较快增长。扶持小微企业的系列减税政策2013年继续有效,营改增试点范围和领域扩大有利于激励服务业投资和民间投资扩张,国家42个部门的“新非公36条”实施细则,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的“玻璃门和弹簧门”,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提供良好市场环境,民间投资增长较快,经济内生动力增强。三是收入增长有利于消费需求扩大。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深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加快,为扩大消费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短期经济问题相互交织,使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财政赤字压力加大。今年以来,在企业效益下滑、结构性减税、进口减速等因素影响下,财政收入增速大幅放缓。1~5月份,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长6.6%,增幅同比回落6.1个百分点。由于教育、科技、文化、社保和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支出刚性较大,同期公共财政支出增速高出收入6.6个百分点,赤字压力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空间明显收窄。二是制造业产能过剩严重。产能过剩行业已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扩展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过剩行业的投资仍在增长,而且大部分为原有水平的重复投资,有可能导致过剩程度进一步加剧。三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地方融资平台主要靠银行贷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规模较大,随着偿债高峰期的到来,违约风险增加,融资能力下降,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减弱。四是房价持续上涨。既要稳增长又要控房价,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一个难题。

从我省的经济基本形势看,我省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时期,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冀中南地区列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为我省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四大攻坚战”的全面展开,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加速形成。同时也要看到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尚未改善,消费、出口回落趋势尚未扭转,财政收支矛盾尚未缓解,污染治理压力仍然较大。这些都需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记 者:正确判断形势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进行科学的经济决策,制定出针对性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面对当前的形势,我们应该怎么办?

刘万玲: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科学应对,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抓创新、促改革,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加快科技创新

一是加强市场行为的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引导作用,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三是加强人才培养。

(二)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潜力所在。一方面,农村居民转为市民,消费水平将会明显提高,一个农民工进城后的消费水平能达到原来的三倍以上;另一方面,也会带动水、电、气、热、公共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和住房等投资需求,据测算,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需要10万元的城市基建投资。以河北省为例,按照《河北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河北省城镇化率将达到51.5%,城镇人口增加到3800万人,年均增长170万,可带来1700亿元的城市基建投资。推进城镇化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切实保障其在农村的集体经济权利和在城镇的公共服务权益。加大相关公共支出力度,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确保转移人口享有同城同待遇。二是增强城镇产业基础。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鼓励农民进城创业。三是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以节约和高效为原则,注重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力争用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发展成效。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品位,提升管理水平,使城镇更加宜居宜业。

(三)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改革仍将是创造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制度创新提高经济效率、释放发展潜力。深化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政府角度讲,要切实转变职能,关键是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干预,努力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最优服务。从市场角度讲,要通过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释放企业发展活力。

(四)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稳增长的基础,也是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引导传统产业加大技改投入,通过上新项目转型升级,加快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对小微企业实行扶持政策。小微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占市场主体绝对多数,我国城镇居民70%以上和农民工85%以上都在民营企业。要深化公共财政和税收体制改革,逐年扩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明确专门用于小微企业的比例;对小微企业实行结构性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清理不合理收费;探索改革社会保险费缴纳体系,实行大、中、小、微企业差异化费率。三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引导资源要素流向制造业实体经济领域。切实减轻负担,提高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增强吸引力,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大力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是促进各产业融合的重要支撑,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重点。2012年,我国的服务业比重为44.6%,与发达国家的60%以上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要深化产业融合,重点发展知识、智力密集度高,产业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业。

记 者: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对领导干部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无疑是一次新的严峻考验,领导干部如何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呢?

刘万玲: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领导干部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着重提升五个能力。

(一)提升准确判断经济形势的能力

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科学准确判断经济发展形势,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领导干部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历史、社会学、世界经济和经济学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拓宽研究和认识经济现象的视角,不断探索和改进科学的分析判断方法,剖析各制约因素的内在联系,全面、客观地分析经济形势,作出正确判断。当前应增强经济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适时采取对策,防止经济剧烈波动。

(二)提升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是领导干部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为奋斗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动权,开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三)提升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刻理解并掌握市场经济规律,是提高领导经济工作能力的前提。领导干部要加强对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基本知识的学习,深刻理解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努力把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在要求。在工作实践中,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注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要善于总结经济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注重改进和完善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四)提升调查研究的能力

调查研究是了解实际情况的重要手段,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入调查,找准症结,才能制定出针对性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领导干部要熟练掌握调查研究方法,提高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当前在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更要深入调研,超前谋划,拿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