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课教学方法

理论课教学方法

理论课教学方法

理论课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理论教学;教学方法;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40-02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之一。应该看到这门课程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达到了课程的基本目标,但本课程在理论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迫切需要解决。

1 “概论”课程中理论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教学方法使用随意、缺乏规范。 不少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教学方法,但是在使用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却没有慎重考虑每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条件和使用规则,随兴所至,信手拈来,没有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本该深入分析的理论却被简单地用图表展示即结束,而本可以用图表作对比分析,以强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地方却又采用简短的师生对话解决,其教学效果当然就无法理想。

1.2 理论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据调查,很多的教师在开展“概论”课程的理论教学时,经常会只采用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而与此同时,笔者也发现已有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反映当代大学生新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不能很好地反映“概论”课程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的发展要求。

1.3 在理论教学方法的使用中忽略学生的参与。如果从教学理论角度来分析,我们所以的教学都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参与才能真正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被称为“教学”。按此推论,教师在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时,也是必需要有学生的参与的。如讨论式教学方法,不管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讨论,还是学生之间的讨论,缺乏学生的全面参与是无法想象的。但很遗憾的是,我们部分“概论”课程的教师,却在理论教学工作开展时,忽略了学生的参与,从而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还是以讨论教学为例,部分老师并没有特别在意大部分学生的全面和深度参与,认为只要有几个学生能参加部分对话就达到要求了,这其实是对讨论式教学方法的误解。[1]

1.4 理论教学方法的开发设计不足。 经验丰富的教师认识到部分理论性和时效性强的知识是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的,但现实却是,对于许多高校的“概论”课程而言,理论教学方法的开发设计不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可以选择的教学方法当然也就比较单一,更不用谈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论教学方法体系,形成合力以达到最佳效果了。

由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概论”课程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让很多的课堂呈现了人多但冷清,理论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不清晰、不持久,继而影响到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实际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概论”课的价值和魅力打了折扣。

2 “概论”课程理论教学方法问题产生的根源

2.1 教师不够重视对教学理论的把握和研究。 教学方法开发设计的不足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教师忽略了对教学理论性知识的研究,如教育价值、教学要素、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原则等等。因此缺乏开发和设计新型教学方法的方向和思路。尤其是对于新教师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于教学目的、教学原则等理论性东西的探讨,而直接关心的是教学方法问题。不少的新教师更多地只是去模仿前人或他人的方法。而经验丰富且善于思考和探索的教师都认识到,这些教学理论知识能够指导他们去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加完美;或指导他们去设计开发出新的教学方法;或指导他们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2]

2.2 教师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水平了解和研究缺乏。 对学生的不了解所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内容,进而去使用教学方法。而这又无法避免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对教学方法的理解产生某种程度的偏差,让师生之间出现一定的摩擦。我们说教学,其实是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的“教”,一个是学生的“学”,而两者又是对立统一的。只有把握住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开发出新的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也才能提升理论教学的效果。因为教师的任何教学方法都是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发挥作用的。

2.3 教师忽略教学方法的合理科学运用对“概论”课理论教学效果的价值。 有部分从事“概论”课程的理论教师认为由于“概论”课程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学生对于学习此门课程是有相当难度的,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以及教师能否很好地使用教学方法与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没有直接的关联。然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不难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方法,获得的教学效果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比如说,对于分析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个理论成果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如果按照现在教材的编排顺序,一节一节的分析,学生往往抓不住三个理论之间的区别点;但如果用图表的方式,将三个理论成果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放在一个图表里进行对比分析,再加以适当的概括,学生对三个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可以做到一目了然了。

3 突破“概论”课程理论教学方法困境的途径

3.1强化对教师基本教学理论和大学生身心知识的培训

各高校应该组织专门针对新教师开展的岗前培训,强化新教师对基本教学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强化对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规律的认知和把握,为教师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以及设计开发区新的理论教学方法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开阔的思路和方向。当然也有必要组织其他教师经常开展教学方法的研讨,以加深对基本教学理论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规律的理解,并相互借鉴。

3.2 组织力量专门开发设计新的教学方法。 “概论”课程由于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必然是与时俱进的,因此根据变化了的教学内容开发设计出新的教学方法也是题中之义。高校应该定期组织专家和教师来开展这项工作,而且从变动的学生角度而言,经常开发和设计新的教学方法应该也是必须的,因为在不同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等也会是不同的。因此教学方法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尤其是在网络背景下,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先进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当然,对已有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也是开发设计的一部分。[3]

3.3 强化教师对各种教学方法使用条件的把握和运用。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与很多因素紧密相关,其中教师能否把握好不同教学方法的不同使用条件,[4]并在此前提下,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需要通过一定途径(如在强化老师的基本教学理论和大学生身心知识的培训时涉及此项内容;或在开发设计新的教学方法时,吸纳“概论”课程的理论教学老师参与;或组织专门的教学方法探讨会议)让“概论”课程的理论教学教师对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条件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和把握,并灵活运用到实际的“概论”课程理论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理论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281.

[2] 练崇潮,汪水英.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9(12):34-35.

理论课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政治课教学策略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21世纪的主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做出应有的思考和总结,尤其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引路者,都应积极应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如何才能有效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呢?以下是我在这一方面的浅谈:

一、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1、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政治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今天,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倡导下,现代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和谐课堂”为目标,教材、教学条件等物的因素被归置回本来的位置——即教师和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运用对象,“围绕着目标的达成,学生是直接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是非直接的、非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优化课堂结构,必须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和教材,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2、有效整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鼓励者、促进者、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情境设计和模拟以及“活动化”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感受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用处,从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强化学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此,我介绍两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之进行强化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种是基于“知识框架”的学习法。“知识框架”法需要明确四大基本原则:第一,主题在中央;第二,每个分主题都有一个主要的分支:第三,每个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第四,如果可能的话,给每个画幅画。有一句名诗是这样写的:“领新标异二月花,删繁就简三秋树”。我对“知识框架”法的要求就是这样:一是知识重构,二是简洁明了。

另一种是“点线面一体化”的分解综合学习法。点,即是知识要点、知识基本点:面,即是知识网络、知识“大厦”;线,即是点与面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规律,培养创新能力。

第一,注重对书本知识、人生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观察。

第二,注重对书本知识、人生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反思。

二、养成分析综合、辩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风和习惯

哲学政治探究性教学围绕目标与情境,以“探究共享”为价值理念,注重思考、表达和交流,形成正确的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此,教师应该多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等适宜探究的教学法。

1、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以问题探究为主要线索和链条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实施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注重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关注问题、引发问题、探讨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生成新问题的问题探究中生成教学过程。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称为“情景教学法”,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内课外相结合,围绕实际案例进行探究共享,综合运用自学、讨论、启发、讲授和谈话等手段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探究共享,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与方法,活跃学生的辩证思维,养成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本索源、合作交流的学风和习惯。实施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重在组织、坚持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所以教师要成为教学的“组织者”。

3、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划分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发现、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对任务进行反恩。实施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对建构学习、探究教学策略进行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背景下“问题、探究、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作出有益的反思、探究与实践。在这个教学模式中要以人为本,互动合作,实践创新,使师生双方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探究性教学的“整合效应”与“和谐价值”。:

理论课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辩证思维;教学方法;归纳与演绎;联系与类比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理论力学》是高校机械类和土木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后续课程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机械原理》等作准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内容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大块,内容相对独立,但也有必然联系。目前,该课程的现状不太乐观,对理论力学的教学课时进行大量的压缩,教学内容没有变化,同时,《理论力学》很枯燥,概念很抽象,这样给任课教师带来了挑战,高校教师都面临如何提高《理论力学》教学效果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大量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从唯物辩证法思维角度来进一步探讨理论力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正确理性思维的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以概念作为为基础,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认识事物的本质。主要有归纳与演绎(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分析与综合(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等,辩证思维方法是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通过辩证思维的方法运用,让学生对概念、定理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运用联系与类比的方法,剖析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

《理论力学》的概念繁多,与高中物理和大学物理有很多重复,研究思路有很大的相似性,一些基本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自己复习一下,教师不用再讲述。但从联系角度出发把概念进行归类,概念是思维的细胞,离开了概念,所有的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分析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抛弃事物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抓住本质属性,按照现象―概念―推理―本质性结论这样的过程,学会如何进行知识的迁移,提升分析问题的水平。例如:静力学部分的概念主要包括力、力偶、力矩的概念,从它们的联系出发直接比较三者的异同,三者在轴上的投影分析,接着讲解它们的如何简化的方法,分清各个简化定理的使用范围及成立条件,对比平面力系与空间力系的简化结果,加强对结论的理解,从约束反力角度分析摩檫力性质和特点,讲解该部分内容时需要联系动力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动量矩,同时把相关概念解释清楚,再讲解相关定理,这样可以节约很多时间。运动学部分:先研究点在矢量坐标系、自然坐标系、直角坐标系运动规律,分析同一点在三个坐标系中的关系及运动规律的描述方法。再比较分析不同参考系中三种运动的定义:即绝对运动、相对运动、牵连运动。阐述三种定义时,必须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结合辩证法思想分析三者的联系和区别,尤其是三种运动的轨迹曲线特点,找出动点、动系、定系、牵连点关系。牵连速度求解问题是个难点,必须分清在所选参考系的轨迹是否明显,特别要注意三种速度的方向和三种速度关系,发现它们始终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比较刚体的平动与刚体的平面运动的概念,弄清楚两种运动规律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加速度特点和求解方法,这两个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把平面运动看成平动,把平动当成平面运动。动力学部分与静力学、运动学是很有联系的,它是探讨作用力与机械运动的科学,例如速度对时间变化率是加速度,动量矩对时间的变化率推导出动量矩定理和刚体定轴转动的微分方程,功对时间的变化率推导出功率方程,这样就可以解决平动效应与主矢、转动效应与主矩的关系。从公式联系出发,推导出公式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具体问题。

2 运用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即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把握定理和概念的运用

唯物辩证法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的一般规律的概括,一种方法论,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我们可以从个别实例推导出一般理论(定理和公式)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例如,静力学部分关键是受力分析,要把受力分析把握好,必须要搞清楚约束的特征,该部分内容可以通过一个包含各种约束的例题来说明各种约束和约束反力特点,这样非常明了。研究力系平衡问题时,寻找一个典型求解平面力系平衡问题的例题和一个空间力系的平衡问题的例题,归纳出运用力矩与投影方程的规律,选择坐标系的技巧,简化计算,提高学生学习《理论力学》的兴趣。运动学部分的速度合成定理通过一艘船横渡河流的实例,分析三种运动,推导出速度合成定理的公式,即绝对速度等于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学生对公式的把握更直观,便于理解和运用,再举例分析,理解得到强化,至于公式的推导可以自行学习。同样可以推出牵连运动为平动和转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再通过实例分析比较加速度公式异同,分析科氏的方向和大小的计算,科氏加速度是一个难点,搞清楚它来源于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于相对速度方向的改变产生;一部分是牵连速度大小的改变而产生,同时结合矢量投影定理的应用。利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平面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可以剖析平面图形内各点速度和加速度求解方法,通过典型例题讲解,最好是可以分别运用基点法、速度投影定理、速度瞬心三种方法在同一题中求同一点的速度,让学生比较分析三种求速度的方法的特点,总结出它们的规律,然后,出三道类似的计算题让学生自己分析。工科的学生注重公式、理论的运用,公式的理论推导可以作一般性了解,掌握这些方法后再去解决具体问题,可以得心应手,游应有余,调动学生学习《理论力学》的积极性。

3 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比归纳与演绎要深刻得多,高级的多,分析就是把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分解,再把分解的各个部分加以研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综合就是把整个问题分解成各个部分的基础上,再按其内在规律结合成一个统一整体,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凑合在一起的,分析与综合实际上是个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也是个共性与个性的问题。一个正确的认识过程,就是要把分析与综合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关于事物的统一的整体认识。在《理论力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构力学模型的能力,这个能力可以体现在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综合题上,就是说,主要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综合运用上,也是作为一种辩证的逻辑思维方法价值所在。例如,在静力学受力分析时,画整体受力分析与各个杆件的受力分析,可以看成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的运用,运动学部分:点与刚体的复合运动的综合题,体系包括二、三个以上的杆件,先分析每个杆件的运动规律,杆件的运动一般分为定轴转动、平面运动、平动。再分析点的运动的速度、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对于平板构件,可以进行简化为杆件来研究其运动规律。最后综合分析整体运行规律,可能还要多次运用矢量投影定理(速度矢量投影和加速度矢量投影)。动力学部分:最重要、最难的是运用动力学的普遍定理即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定理解决动力学综合性的问题,对于动力学的问题,可以从运动微分方程和和牛顿三定律出发来解决,如果问题复杂时,利用动力学普遍定理联合求解会变得容易,怎样找到合适的解题方法,该部分的综合题理应采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对系统的整体和部分进行受力分析,选择不同的定理。所应用的定理不同,受力分析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由于内力或内力主矢不改变质点系的动量和动量矩,因此应用动量和动量矩定理时没有必要考虑内力,但应用动能定理时一定要考虑内力,内力做功可能不为零。接着就分析其各个部分运动性质,然后,从整体上分析比较所选择定理和方程的优劣,通过综合分析可以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4 结语

随着《理论力学》教学课时的压缩,按照新的《理论力学》大纲要求,许多高校把运动学和动力学部分与大学物理重叠的内容删去了,这样出现了教师的教学跨越性,学生学习上有难度,突然进入动力学三大定理,显得知识脱节,无所适从的感觉。如果再按照原来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学生和教师都会难以适应,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我们采用唯物辩证法,把辩证思维方法运用到《理论力学》当中去,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理论力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力学》中的许多问题的力学模型来源于实际工程问题,掌握好《理论力学》学习方法和基础知识,能够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近几年笔者担任车辆工程、材料控制工程等专业的《理论力学》主讲教师,通过唯物辩证思维法应用,教学效果逐渐显著,主要表现在及格率不断提高和高分人数的比率不断增多上。

参考文献:

[1]吴宏章.当前工科专业《理论力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2(12):254-255.

[2]孙海滨,刘婷婷.理论力学课堂教学质量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4):110-111.

[3]孙玉周,许君风.《理论力学》授课中的命题式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5):103-104.

[4]高斌.工程力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7).

[5]许胜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9).

理论课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方法 实效性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从政治上、思想上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应新的时代和实践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十六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教学改革实践证明,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种最好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因为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一种教学方法是不能适应其要求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宜去寻找唯一的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而是要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如何配合,以形成一个教学方法体系,去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去探讨教学方法的改革才会取得成效。所以,本文通过对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加以剖析,清晰其利弊所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学生的特殊性和教学实践经验,着力探索、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体系。

一、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内涵

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方式,直接决定教学方法的是教学目的和内容的要求、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上的学习特点。换言之,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由一整套方式组成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的操作策略。从教育学的角度说,教学方法是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得以实现,教学效果能否得到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任何教学活动都十分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不例外”,而且,与其他课程相比较,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

(二)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我们知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重要职责,肩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以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等现实问题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的弊端

“满堂灌”教学方法束缚人们的思想,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师生之间缺乏一定的思想交流,不能让师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略显生硬、空洞,特别是一些缺乏现实针对性的课堂讲授,会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逆反心理。

(二)教学方式的弊端

传统教学方法以媒介简单和单纯的教学手段,即靠教师口头语言和黑板书面语言传输、调节教育信息。它以叙述和静态展示为主要特征。传统的讲授法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方式,缺乏相互交流,说教式拘泥于教材的讲授法,与现实相脱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适宜于对学生能力的综合培养。

(三)教学评价滞后

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合理,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与激励措施。

三、构建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不仅有教学方法上的一般规定性,更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定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在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上的特殊规定性,决定了其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出新要求。从目前情况看,几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学方法仍滞后于时展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所以,高校教师应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广开思路,大胆实验,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抓住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这一主要环节,积极探索适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好方法,做到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因材施教,使学生真懂、真信、真用。

(一)积极探索适应实施新课改方案的教学方法

1.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既要重视课堂教学,也要关注实践环节,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课堂教学成效。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渠道,是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组织“大学生走入拓展性教学空间――社会生活,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达到知行统一”。具体做法是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还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从课堂走向社会,使学生面对社会实际教育自己,邀请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为同学们讲课、解答热点和难点问题。

2.重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师生在教学中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就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而言,部分院校的老师仍以传统的教学手段为主。相对来说,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具有存储、控制、传输和再记录功能,信息容量大,运用图象、声音来显示教学内容,变抽象为直观、复杂为简单、枯燥为生动,给学生全方位立体式的感官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进案例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即教师从剖析案例入手,引入教学内容,或用案例佐证,虚实结合,具体生动。具体说就是教师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教学案例,点出案例的“关节点”,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优点是生动具体,可信度高,理论联系实际,富有成效,可操作性强,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此种教学方法,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教学的中心,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创造性得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

4.完善互动式教学法。即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引入对话等形式来进行互动,师生之间通过双向或多向对话,沟通思想,交换意见,讨论问题。这种教学把教师和学生都置于主体的地位上,让师生双主体在教与学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激励、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主体的作用,在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在“思想道德修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效果尤其好。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连,在授课中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和需求,针对他们的问题和困惑,帮助他们自己解决,既达到教学效果,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二)加强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

在这一点上强调突出针对性和时代感,增强实效性和感染力,具体讲就是依据形势最新发展,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结合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以保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性和前沿性。

(三)筹备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数据库

与时俱进地完善教材体系,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并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整体规划相结合。

(四)积极完善考试方法

考试考核方法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均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我们要研究探索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和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要求的考试考核方法,采用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日常思想状况与关键时期表现相结合的科学测评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2004.08.26

2.刘延东.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用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2008.7.8

3.周济.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2008.07.09

4.顾钰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7(5)

理论课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规律及方法探索,不仅是落实课外学时的有效途径和激发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保障,还是增强课程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总体而言,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规律、完善教育教学基本方法,是新世纪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也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1.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学时的有效途径

以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为例,“05方案”与“98方案”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不再就文理科学生规定不同学时,也不再硬性规定各门课程学时,而只是规定了相应的学分。由于各高校学分与学时换算的差别,这就导致同一门课程的总学时数会有差别,比如,有的学校“概论”有108学时,有的学校只有72学时。同时,无论是过去“98方案”规定的“两课”,还是目前“05方案”新设置的“思政课”,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都不可能将总学时全部安排为课内(理论)学时,而是或多或少安排部分课外(实践)学时,比如,有的学校“概论”课外学时为28,还有则高达40学时。

因此,有效利用课外学时并将其落到实处,保证课外学时的教学质量,是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对课外学时制定详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特别是要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形成一整套课外教育教学基本方法,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2.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由于高校持续保持扩招规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几乎成为普遍现象,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且有限的课内学时与庞大课程体系和博大精深内容矛盾并未彻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也是不可能实现教学目的的。更何况,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变成“满堂灌”:教师总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总是力求把知识点讲全讲透,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互动,也没有理解和对话,学生主体意识和功能被限制。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可以说,建立和完善课外教育教学基本方法,是目前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诸多矛盾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主体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保障。虽然课堂教学也需要主体参与,但课外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无论是电影视频学习法,还是师生网络互动法,无论是讨论辩论演说法,还是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更能够发挥主体参与的优势和能动性。

3.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要靠课堂系统讲授,才能为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方法无论如何创新,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总是有局限的。特别是对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实践来说,理论往往是苍白的。在回答实践问题中产生、又在指导实践中得到证明并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时代性和生命力的生动体现。因此,在理论联系实际和“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指导下,通过大学生全员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和“三下乡”等一系列课外教育教学方法来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和延伸,而且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

1.师生网络互动法

目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和沟通日益减少。许多教师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和就业压力也不轻,这种情况极大制约了师生在“时空同一”条件下面对面传统交流模式作用的发挥。而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将课程内容延伸到课外,将大量师生互动内容搬到网络平台进行,通过师生网络互动法,实现“时空分离”条件下的师生超时空对话和交流。

网络互动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个别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多向互动、多维反馈、多元发展的系列方法和途径。如武汉工程大学“原理”和“概论”等课,除了课程网站所提供的课程指南、教学内容、授课课件、授课录像、习题集锦、模拟试卷、案例分析等网络资源外,还通过“在线答疑”负责回答学生疑难问题或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通过“最新公告”学术讲座、讨论辩论和作业等信息。同时,教师还广泛通过设置课程公共邮箱、个人e-mail、qq群等网络互动方式,就课程教育教学相关问题与学生进行超越时空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了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2.暑期全员实践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其他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时代,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历史条件,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思想、新实践、新成就,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发生的典型案例,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力量。

武汉工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暑期全员实践法:所有本科生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参加一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在“概论”课108个总学时中的28个课外学时,以及6个总学分中的1.5个课外学分,主要就是通过暑期全员实践来实施和完成的。为了使课外学时落到实处,该校将“概论”课课内80学时平分为二,分别在第四、五学期开设,每个本科生除了获得4.5个课内学分之外,还必须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获得规定课外学分才算修完“概论”课。暑期全员实践方案一般在第四学期期中统一制定,并将方案电子版发送到教学用公共邮箱或公布在“概论”课程网站。

3.实践资源整合法

近年来,各高校不断采取措施,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实践教学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它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和困扰高校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固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求高、操作难度大有关,但更多的是与实践教学资源分散使用和低效利用有关。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近几年来武汉工程大学以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为重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尝试从教学计划、组织安排、师资整合、学分认定与成绩考核等方面,将校内政法学院、宣传部、团委、学工处、教务处和专业院系等教学与职能部门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利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合力”支持和动力。目前,该校党委副书记叶芄教授主持的这个项目,已取得了系列初步研究成果。在这一研究成果的指导下,该校在2008年暑期已开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轮暑期社会实践,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开发利用方面进行试点——20名2006级本科生组成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0-12日开赴湖北赤壁市杨家岭镇和嘉鱼县田野集团,开展“武汉工程大学大学生暑期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主体实践活动:教务处下达该团队实践计划,校团委在全校学生中挑选学生成员并负责活动组织工作,政法学院4名“概论”课教师制定实践调查具体实施方案并随队指导,宣传部派人跟踪活动进展进行相关宣传报道。

4.专家学者报告法

一是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每学期聘请3-5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相关的学术报告。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前沿和理论背景,更深刻、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相关原理和知识。这方面的经费一般从学校科技处申请资助。比如,在2008年3月l8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前两天,邀请中南民族大学李资源教授主讲了与教材第12章内容有关的报告——“十七大报告与海峡两岸关系”,效果就特别好。

二是举办教授(博士)论坛。每学期配合教务处安排,以政法学院教师为主,举办4—6场教授(博士)论坛,其中2-3场论坛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直接相关的。教务处计算主持论坛教师的工作量(每场计10学时)。

三是创业就业报告会。一般是邀请本校毕业的优秀创业者返校来现身说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或聘请著名国有企业老总、优秀农民企业家、律师等成功人士为学生讲授创业就业的相关理论、技巧或人生经历。这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解和认同,而且有利于促进他们的成长成才。

5.电影视频教学法

电影视频教学法,是打通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和课外教学环节的重要途径,它可以缓解课程内容较多与课内学时有限的矛盾,增强教育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吸引力和实效性。

学生所观看的电影视频分为必看和选看两种。为了提高电影视频学习法的效果,每学期一般规定一定数量的必看电影和视频篇目,凡是集中安排的教学电影或教师指定的课程网站视频短片,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观看,之后要写1500字左右的观后感或评论交给任课教师,计入课程平时成绩。

经典教学电影的播放一般由政法学院与校团委合作,目前已经播放的电影有《张思德》、《邓小平》、《南京》和《走近》等。除了课程网站的视频外,还有选择地在课外播放一些经典教学视频,比如《思想解放——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余秋雨与龙永图论提高中国软实力》、《红歌为什么这样红》等,学生观看这些视频之后,纷纷表示受到震撼和教育,同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