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空气教案

空气教案

空气教案

空气教案范文第1篇

授课老师

田莉莉

科目

道德与法治

2019年5月16日 第13 周星期四上午第 三 节

科组长签名

授课内容

《清新空气是个宝》

授课班级

二(5)班

授课地点

二(5)班

课   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之一。课程标准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列为本课程培养的“行为与习惯”目标之一。内容标准中“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第8条,要求低年级学生“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本课是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中的第二课,保护空气质量、学会应对大气污染天气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提高自觉维护空气质量的环保意识,知道并掌握在大气污染的环境里自我保护的简单措施。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清新空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保护;了解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树立环保意识;学会应对空气污染尝试,用行动共同保护生存环境。

教学难点:学会分辨污染空气的行为,从自我做起保护清新空气。培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思辨探究等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设计详案)

设计意图

(一)、视频对比—我们生活的地方空气清新吗?

1.师:请“小小蓝天调查员”们把你们事先调查记录的湛江一周空气质量表拿出来,各小组进行一个统计,由统计数据和同学们的观察得出一个结论:湛江这座海滨城市是一个空气质量非常棒的地方。我市城市环境综合质量连续4年排名全国环保重点城市前5位、广东首位,是名符其实的“花园城市”、宜居城市。那么同学们,是不是全国所有的城市都像湛江一样碧海蓝天、绿树银沙呢?请同学们观看一个视频。

2.学生认真观看,对比分析空气好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3.师: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污染了我们身边的空气吗?

(二)、观察讨论—是什么污染了空气?

 (播放污染空气的科普视频)

1.师:同学们,你们看完视频短片后有何感想呢?

2.学生思考并自由发言,试着举例说说你们生活中有这样污染空气的行为吗?

(三)、知法守法—让我们从小懂得敬畏规则。

(播放习爷爷瞩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视频)

1.师:为了防治大气污染,国家和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课件出示相关的内容。

2.生:通过分析交流,将法治的种子埋在心里。

(四)、探究交流—我能做些什么呢?

1.师:空气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如果空气受到了污染,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一定的危害。那么,你们计划怎样保护空气清新呢?

2.学生自由发言。

3.师: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敢于举报严重污染大气的行为,做到环保出行。

(五)、课堂小结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空气是生命世界离不开的重要资源。

 

让学生通过课前调查,掌握统计一个时间段内空气质量的方法,感知空气质量好差的变化,培养从生活中收集数据、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通过对比感知,学生初步树立保护空气清新的重要性

 

让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认识到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程度,发现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了解到国家层面用法律实施对大气的保护,唤起学生自觉保护空气的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

空气教案范文第2篇

⒈讲述: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不少性质,你能总结的说一说吗?

⒉提问: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今天的口号是什么?

⒊讲述:其实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二、学习新课

1.了解空气和生命的关系。

(1)为什么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呢?

(2)观察P12三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2.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但是我们现在处在怎样的空气中呢?

(2)人类哪些活动会影响空气质量?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你找到的资料?

(3)人类一直不断的在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空气的污染我们看不到,空气受污染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

(4)我们周围的空气现况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去调查一下。

(5)室外的空气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调查?

(6)室内的空气我们又可以从哪些方面调查?

(7)将我们调查到结果记录下来。

(8)教师介绍表格记录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空气被污染了,而且还在不断污染着。我们能做什么呢?

2、学生介绍书上的6幅图。

3、净化空气,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四、作业

1、完成调查记录。

2、出一份保护、防治空气污染的小报。

空气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案;化学;高效教学

初中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初三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爱好、对化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案的设计和优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高效课堂教学指的是教学方法的科学化、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其目的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预习根据教学案进引导引

为了发挥教学案的价值和作用,我们要在课前就将这一节课的教学案发给学生,鼓励学生根据教学案的指引进行预习。

例如,在教学案中设置有知识梳理、讨论交流与巩固练习几个专栏,在课前将教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学案的引导进行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自己哪些方面的知识还欠缺、看不懂,需要通过教师进一步的讲解才能弄明白。这样有助于学生听课效果的增强,学习效率自然事半功倍。另外,教学案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进行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在查看学生的预习情况时可以及时记下,以便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上课时可以做出针对性讲解。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避免了顾此失彼。因此,教师要将学生预习过的教学案收集起来进行批阅,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以及学生的思维障碍,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难点,找准教学的方向,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除此之外,还能很好地利用预习教学案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二、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分层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基本上能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不仅成绩得到提高,组织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较大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方法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将学生不易理解的化学概念、化学反应过程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将“图、文、声、像”结合为一体的教学手段,能够将化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动画或视频表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是一种理想、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例如,对于分子结构、微粒之间有空隙等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可运用图像或计算机动画将分子结构和分子运动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将抽象的微观运动生动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概念。又如,在讲到排空气集气法的时候,因为空气是没有颜色的,学生不能直观地看到空气的运动过程,不容易理解集气法的原理和操作要领。因此,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具象化的特点,展示开口向下的集气瓶,要导入集气瓶内的气体是密度比空气小的有色微粒,这些有色微粒扩散聚集至集气瓶的底部,将“蓝色的空气”排挤出,然后演示导气管不插入集气瓶底部与插到底部收集的气体,比较两者的差异。这样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的演示,并结合理论内容便可理解排空气集气法的原理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四、结束教学进行习题激励

在课堂的最后,很多教师都喜欢出示一些特色小练习来结束教学,这种方法之所以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因为它不仅能对本堂课的学习有一个复习巩固,还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薄弱之处,也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后面更好地学习埋下伏笔。

例如,教学《元素》一课,在学习了元素的定义和特点之后,根据本课的重难点,我出示了如下小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有错请改正。

a.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气分子。

b.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

c.水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评讲、同桌检测后,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掌握得不错。我十分兴奋地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今天的表现让我自豪,让我坚信你们都是有潜力、充满智慧的,只要努力付出,成功无处不在。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节的化学课再次创造成功,创造精彩!”激情洋溢的结语,让学生信心满满,对化学的喜爱又加深了一层。

空气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镁条燃烧;命题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2–005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各地的化学中考卷中常有一类实验探究题,此类试题重在“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现以2011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化学卷为例,浅析实验探究题命制的思路与策略。

1 实验探究题的命制示例

2011年常德市中考化学卷的实验探究题选择了“探究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为主题来命制。

1.1 选题理由

(1)学生已有来自教材的空气成分探究的实验基础。

(2)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多种物质(指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有较宽广的探究空间,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3)学生较生疏的镁条与氮气、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可以通过现场学习、实验现象观察、产物推断等途径获得新知。

(4)探究过程需要通过去除其他气体的干扰,逐一检验镁条与氮气、二氧化碳的反应,对学生选择实验程序和回答实验现象有较大的解决问题的空间。

1.2 试题方案

确定主题后,我们在命题时,由命题组长与另两名命题教师分两组,先独立完成了各自的试题方案,然后经对比、评价之后,再进行选择。

试题方案1:

[提出问题]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与哪些物质发生了反应?怎样用实验证明?

面对老师提出的上述问题,丫丫为组长的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展开了如下步骤的学习与探究:

[查阅资料]从网上得知,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能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其中除同学们熟知的与氧气反应生成MgO外,镁可在氮气中燃烧生成Mg3N2,在二氧化碳中也可以燃烧。

[实验设想]既然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三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与氧气的反应我们已知,实验应重点探究与氮气、二氧化碳的反应。

[实验方案]丫丫他们的探究实验分如下四步进行。

步骤l:用盛有较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无底的废广口瓶、燃烧匙、橡皮塞等装配成如图1的装置,放置良久。另准备一个有一根铜丝穿过的橡皮塞,铜丝末端固定一根镁条(如图1,假设镁条足量)。

步骤2:引燃燃烧匙中足量的红磷,塞好橡皮塞。待充分冷却,观察到广口瓶内水面上升的体积约占瓶内水面原上方空间的 左右。

步骤3:往水槽中加水使无底的废广口瓶内外水面相平。点燃镁条,迅速更换橡皮塞,镁条在广口瓶内继续燃烧,发出红光,放出热量。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约至瓶满。

步骤4:收集一瓶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同样用绑有镁条的橡皮塞,点燃镁条后将橡皮塞塞紧,看到镁条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用湿布不断擦拭集气瓶外壁,实验结束后,看到集气瓶内壁附着一层白色物质,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小黑点。应生成MgO外,还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2)怎样设计实验验证?

[查阅资料]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镁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Mg3N2),镁在二氧化碳中也可以燃烧。

[实验方案的选择]若用如图2的装置探究镁条与氮气、二氧化碳的反应,可供选择的实验方案如下:

A.去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免对后续实验产生干扰;

B.通过燃烧红磷,去除空气中的氧气以免干扰后续实验;

C.在去除了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空气”里,实验镁和氮气的反应;

D.收集一瓶纯净的二氧化碳,实验它与镁的反应;

E.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也要去除,否则会干扰其他实验。

[探究过程与结论]请你在下表1中完成实验探究过程和相关结论。

1.3 试题评价与选择

试题方案出来之后,我们对以上两种方案进行了分析评价。评价内容见表2。

最终,我们在2011年常德市中考化学卷中选择了方案2。

2 实验探究题的命题策略

通过连续三年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命制,结合平时对考试的研究,笔者认为命好实验探究题,要关注以下六条基本策略:

(1)以本为本。实验探究题的命制在知识层面上要紧扣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在技能层面上要以学生已有的实验基本技能为准;命题立意也要以“双基”为基准,不可随意拔高。在如上试题的命制中,红磷、镁带在氧气(空气)中的燃烧,以及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等均是初中化学中的基础知识,其实验操作也是初中化学的基本技能。以此为命题基点学生容易接受,解答时思考问题也有一个基准。

(2)现场学习。对学生不熟悉的新知识、新物质、新现象、新仪器,试题中要以“查阅资料”的形式出现,供学生现场学习,并现场利用。这也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能力的必要环节。如上试题中镁在氮气中、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均属于教材中没有出现的新知识、新物质、新现象,需要学生现场学习,现场利用。

(3)明确考点。实验探究题的“考查点”按探究程序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方案设计、实验实施、证据收集、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七个环节;按知识和技能层面分“仪器名称、装置组装、物质名称或化学式、实验步骤选择或完善、实验现象陈述、化学方程式书写”等六个方面;设计试题时要确定在哪些“点”上进行考查。如上试题中我们在程序类板块考查了实验方法与现象、实验目的或结论等内容;在知识和技能层面我们考查了实验步骤的选择、物质名称或化学式、实验现象陈述、化学方程式书写等内容。

(4)情景新颖。试题的情景命制若能结合时政要闻、社会热点问题、化学前沿科技、当地民风民俗等为最佳。

(5)具有挑战性。试题命制要在“仪器组装、实验步骤选择或完善、实验现象陈述、物质的推断、化学方程式书写”等考查点上,把握好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尺度。如上试题中根据镁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现象推导产物,以及书写镁在氮气中、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既有源于教材中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又对学生面临新境况思考与解决问题提出了挑战。

(6)控制阅读量。中考的实验探究题类似于高考中的信息给予题,具有一定的信息量。但初中学生的年龄、考试心理、应试能力均与高中生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合理地控制阅读量对学生解答实验探究题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1.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常德市教科院.湖南省常德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指导丛书·九年级化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

空气教案范文第5篇

化学新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将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强调实验教学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如何才能实现这一转变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充分发挥探究实验的教学功能

1.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探究性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而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自己分配时间,进行方案设计,并操作实验,最后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

例如,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中,课前我在实验桌上放了一瓶硫磺粉、一瓶木炭、一瓶红磷,让学生自己选择药品,然后实验。选择木炭和硫磺的学生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很少;而选择红磷的学生则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五分之一的结论。为什么?通过和学生一起探讨、分析,得出的主要原因是生成物的状态不同:由于木炭和硫磺燃烧后的生成物是气体,干扰了有效测定。而红磷燃烧后的生成物是固体,得到较为有效的测定。明确原因后,如果再为学生提供一次实验的机会,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就会达到最高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质的转变,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的愉悦情绪下,充分发挥潜力,思维更加活跃。例如,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把火柴棒放入火焰中,看哪一层最先变黑。学生发现由于火柴棒表面很粗糙,导致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有些学生就提出可以用表面相对光滑的牙签代替火柴棒。通过实验验证,效果确实很好。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从中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火花,而这火花的积聚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创新意识,进而转化为创新能力。

再如,讲述活性炭、木炭的吸附性时,补充这样一个实验:向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的集气瓶中投入几块木炭或活性炭,发现红棕色逐渐褪去。最后变为无色。再打开与集气瓶相通的导管上的夹子(导管另一端浸入在盛水的烧杯中),可观察到水倒吸。实验后提出两个问题:①为什么集气瓶中气体的红棕色褪去?②为什么水会倒吸?通过思考,学生既认识到活性炭(木炭)的吸附性,又充分激活了创新思维。

二、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广阔平台

1.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和完成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探究。例如,在学习《空气成分》时,我设置了如下问题:测定空气中氧的含量非得用红磷吗?然后启发学生:要测定空气中氧的含量,必须将氧去掉或将氮除掉,而不引入新的气体或引入新的气体又能通过适当的化学反应即时除掉。经过点拨,学生的思维空间迅速打开,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互相商讨,不少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如:用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测定空气中氧的含量;用注射器和白磷测定空气中氧的含量;用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测定空气中氧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