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商管理培养方案

工商管理培养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商管理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商管理培养方案

工商管理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1.1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专业基本素质,适应新经济,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要求,从事企业管理,策划,咨询,教学和培训,面向国际,国内人才市场需求的高级管理人才。

1.2就业面向及工作范围

本专业毕业生可适应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外资企业,政府部门,海关,宾馆,商场,会务中心,盈利或非盈利性组织等部门的营销,一般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中级岗位。

1.3招生对象与学制

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学制2年。

1.4人才培养规格

1、职业素质及核心能力

2、专业基础和技术知识

3、专业岗位核心能力

2课程名称、要求及时数

2.1公共课程

1.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与科学发展观、计算机文化、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素质训练、体育、入学教育。

2.课程说明及学时数

(2)计算机文化(64学时)

(3)心理健康教育(64学时)

(4)职业素质训练(64学时)

(5)体育(48学时)

(6)入学教育(48学时)

2.2专业技能课程

1.课程名称

管理学基础、财务会计、经济法概论、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工商企业经营管理。

2.课程说明及学时数

(1)管理学基础(64学时)

(2)财务会计(64学时)

(3)经济法概论(48学时)

(4)人力资源管理(64学时)

(5)市场营销学(64学时)

(6)组织行为学(64学时)

(7)工商企业生产管理(64学时)

2.3集中实践课程

1、课程名称

市场营销模拟综合实训、erp沙盘企业信息化综合实训、毕业预就业顶岗实习。

2、课程说明及学时数

(1)市场营销模拟综合实训(4周)

《市场营销综合实训》设置了营销组织与管理、企业营销、商场销售与专项营销等四个可依需要而灵活组合的模块体系。《市场营销综合实训》具有如下三个特点:结构流程化,构建“营销业务流程+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训结构模式;从“说”实训转变为“做”实训,构建实操型实训方式体系;校企合作,商学结合,创新实训组织形式。

(2)ERP沙盘企业信息化综合实训(4周)

《ERP沙盘企业信息化综合实训》基于《ERP沙盘模拟》课程中的模拟企业,以模拟企业的业务活动为实验资料,按照会计核算与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设计信息化解决方案,以与《ERP沙盘模拟》课程的手工操作方式形成对比,使学生切身感受手工处理和计算机处理之间在岗位设置、业务流程、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差异,深刻理解信息化的必要性及优越性。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方位提高。

(3)毕业预就业顶岗实习(16周)

通过顶岗实习,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初步形成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和一定的创业意识;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技巧,提高社会适应性;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实现从学生到工作岗位的角色转变。

3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名称及要求

1.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名称

2.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鉴定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认证,对校内有资格鉴定的职业技能,学生可参加校内的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证书。对于其他的资格考试,学生可以自行参加其他单位的组织的职业能力的认证考试或其他证书考试。

学生毕业后,能够结合生产作业项目或典型的工作项目进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针对企业中具体的营销作业或典型工作项目进行营销战略与营销活动管理、产品与价格管理、分销渠道管理、促销管理、销售管理、网络营销管理等方面的技能操作等。

3.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免考要求

(1)学生在学习期间所取得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可申请办理相对应课程的免考。

(2)参加市级及以上竞赛获得三等奖及以上者可以免考相应课程。

4关于培养计划的说明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注重素质提升和特色技能,资格认证课程全融入,课程性质分必修和选修两种。

2、毕业总学分和学时数:毕业总学分不低于76,1632学时左右。

3、课程设置体构及学分分配:分公共课、专业技能课、集中实践课和证书课。

公共课21学分272学时。毛泽东思想与科学发展观3学分,职业素质训练4学分,心理健康教育4学分,计算机文化4学分,体育3学分,入学教育3学分。

专业技能课程35学分,560学时。

职业资格认证课程4学分(要求一个资格证书),64学时。

集中实训课程16学分,672学时。其中专业技能训练每周1学分,24学时;毕业预就业顶岗实习每两周1学分,60学时。第3学期课程安排在11月底(第1-12周),第4学期(第1-16周)进行毕业预就业顶岗实习。

4、教育教学模式。即,以集中实践课(含证书课)教学为核心,以专业技能课教学为支撑,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核心能力;以公共课教学为平台,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同时考虑成人(全脱产)学生入学和就业特点,免费为学生开设部分公共承启课和专业拓展课(或择业课)。5、课程教学要求。公共课程教学注重课程思想挖掘、基本技能掌握、生理心理健康、培养正确就业观念和择业观、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习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等。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要结合行业岗位技能能力和工作程序要求进行,服务于集中实践教学,要突出课程特点和特色。集中实训教学实施项目制,一般集中安排在每学期末若干周,强化某一专业技能训练,可以通过模拟仿真实训实现,也可通过校期合作(顶岗实习)完成。毕业预就业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根据教学需要也可提前或分段实施。

6、课程成绩评定办法。必修课程成绩=平时成绩(也叫过程考核成绩40%)+期末成绩(60%);选修课程成绩=平时成绩(也叫过程考核成绩60%)+期末成绩(40%);课程平时成绩=课堂综合表现(10%)+平时作业(40%)+半期考试(40%)+班主任考勤(10%);集中实训课程成绩=完成课程实训综合表现(30%)+实习成果(实习作品、实习报告)成绩(70%)。综合素质课程可采用开放式考试(表演、讲演、报告、论文、作品、课题、项目等),特色技能课程一般采用实作考试(作品、工艺或工作流程、项目策划、课程设计等),资格认证课程按认证考试要求。要充分注重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的考风考纪建设。

7、职业资格认证管理办法。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加自己爱好的认证学习考试,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均可以申请免试(不免修)相应的课程。

8、获奖管理办法。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各种奖项,除相关部门给予物资和精神奖励外,也可申请免试相关课程;学生在校期间给学院作出重大贡献的,除给予相应物资奖励的同时,在推荐入党、评定三好学生、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

9、集中实训教学实施办法

(1)组织领导。学院成立专业集中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专业集中实践教学内容、及考核办法的制定,解决集中实践教学涉及的场地、指导教师、经费等问题,对教学过程评价。设主任1人(院长担任),副主任2人(分管教学副院长及相关专家担任),成员若干人(教研室主任)。

(2)布置和实施。

工商管理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业+创业;实践;培养方案

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培养方案设计总的原则是:根据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科发展,培养应用性人才,体现“专业+创业”的培养模式,具体培养方案设计体现“3+1”模式,四年四推进自主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完善的重点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运行方式等方面。

一、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教学计划主要体现“3+1”,3年校内教育+1年校外实践教育,即1年通识教育课(专业与创业通识教育课),2年专业基础课与创业基础课,专业课与创业专业课的教育,1年校外实习基地教育及毕业实习和创业项目实践。其中实验教学四环节顺次推进,包括基础实验实训、专业基础实验实训、专业+创业实验实训、就业创业实践。具体如下第1、2学期:理论上公共基础课和创业通识教育相结合;实验实践层面公共基础实验和创业通识实验相结合。公共基础实验(实践)包括入学教育、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等;创业通识实验(实践)包括办公自动化训练及考证、经济应用文写作训练、职业发展训练等。第3、4、5、6学期:理论层面专业基础课和创业基础课相结合;专业课和创业专业课相结合专业基础实验和创业基础实验相结合;专业实验和创业实验相结合。其中专业基础及专业实验包括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市场营销模拟、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实习、生产管理课程实习等;创业基础及创业实验(实训)包括人才测评实验、拓展训练、社会调查/创业体验等。 第7、8学期专业实习和创业实习相结合,就业培训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其中第7学期,主要在学校的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及创业孵化园进行实验和实训,具体项目包括创业资源与商业计划书训练、参与项目运营管理、Syb培训、ERP综合实训、SPSS统计软件应用、商务谈判模拟等;第8学期,将学生推向市场,进行毕业实习和创业项目实践。

二、运行模式

第一阶段:普适型教育,主要分三个层面,一是掌握思想政治类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人文底蕴与情怀,二是面向全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创业哲学、创业心理、创业素质以及基本的创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三是展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让学生自我设定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选择路径。

第二阶段:基础技能教育,本阶段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分析基本方法与工具,拥有扎实的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管理学基础,为学生解决专业与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分析工具及解决办法,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业的基础课程,掌握创业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第三阶段:专业方向教育,本阶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在先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基础上,由专业的人才测评教师利用学校先进的人才测评软件对学生进行素质、性格测评,全面了解的学生的专业方向。其次,专业课与创业课相结合,深入学习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进一步掌握创业的专业知识,使学生不仅拥有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战略管理等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而且对中小企业创业、分析创业实践案例,创业风险,企业家精神等方面知识能够深度把握。最后,通过选修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与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第四阶段:专业实习与创业实践,本阶段主要开展以下工作:首先是对学生进行ERP实训与SYB培训,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学生全面掌握企业流程与创业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的部分课程在企业中学习,并指派相应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次进一步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选择就业的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并撰写毕业论文,选择创业的学生前期到创业实习基地实习,后期组建创业团队,提交创业项目策划案,进驻创业孵化园。

该创新实验区运行的四个阶段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前三个阶段,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课内或课外实验与理论课程匹配,最后一个阶段,将学生融入社会,升华学生的专业能力与业能力,并在学生就业、创业后两年内对学生就业情况、创业情况实施跟踪、指导、反馈,整体掌握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全面实现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中小企业管理者、就业者和创业者的应用型人才。

三、学生自主管理

“四年四推进”的主要内容:

“四年四推进”是指在大学本科四年培养过程中分四个阶段,即在每个年级结合专业培养方案的执行,有目的实施的学生自主教育项目,辅助培养方案的实现,开展有侧重点的教育和辅导。第一推进阶段:新生适应期和定向期,这一阶段目标是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制定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目标。该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学习上如何从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或讨论式;生活上如何从依赖式转变为自理式或自立式;与同学相处如何从本土化转变为区域化或全国化。将来准备职业生涯规划,该阶段具体的工作包括:专业介绍;个人四年学习规划:理想、目标、计划、措施;时间的管理与利用;如何与同学和睦相处;大学学习方法指导;如何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基础课和专业课关系;实行专业导师制及其他。

第二推进阶段:“专业+创业”知识积累和探索期,这一阶段重点打牢专业与创业知识基础,全面进行锻炼培养。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掌握大学学习特点、方法,具备自觉、主动学习能力;展现个人特长优势,培养综合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牢固夯实学业基础,为后续就业、创业、考研冲刺做好准备。该阶段具体工作及方法途径包括:学习经验交流会;课程论文练习与交流;听专业学术报告;学习如何查阅和积累资料及其他。

第三推进阶段:社会实践与职业确定期。这一阶段目标:基本完成本科教育大纲规定的课程,具备相应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实践能力,进行“专业+创业”实践实训阶段。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学业完成及资格证书获取;会做一般性社会调查;根据老师安排完成实践独立课程;能够完成阶段性课程论文。在第二阶段有关工作的基础上应重点考虑以下工作:课程论文或社会调查报告;专业与创业实习;学年论文写作与交流;职业去向的确定;完成独立实践课程及其他。

第四推进阶段:目标实现期。该阶段目标实现,创业的实现阶段,包括个人创业、团队创业;考取研究生或顺利就业。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明确创业方向,进行创业团队组建、项目的选择及组织创业;明确考研目标,并参加考前辅导班培训。端正就业思想,并掌握相应的应聘常识和技巧,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或者创业计划书。该阶段需要做的工作及措施:创业项目的确定,创业团队组建及创业方案的设计;毕业论文选题指导及答辩;组织就业指导讲座和参加校内外招聘会;开展“珍惜在校时光,我为母校添彩”活动。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目前许多本科高校都十分重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管理水平教育,但忽略了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或管理者,除具有强大的工作能力外还要学会如何为人处世,以高情商妥善安排工作。因此,高校必须对学生进行以情商教育为导向的管理实践教学,不断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管理学实践教学方法。

一、实施情商教育导向下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对学生个人而言,拥有高情商的人可以在进入公司后快速适应新环境,对公司的动向和变化有敏锐的感知,并迅速做出改变去适应;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合理的掌控自己的情绪,学会运用自己的情商去号召大家,在关键时刻做好决策;工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会碰壁,但高情商的人懂得积极协调大家,做好管理调动工作;要想组织好集体工作,促进工作高效执行,不仅要有强大的管理能力还要进行良好的情商管理。可见,高情商培养对学生个人素质提升和工作发展而言都十分重要,高校必须重视以情商教育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活动。

其次,对学校而言,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尤其是情商教育,对于高校建立完整的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探究出一套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校整体管理教育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理应提高重视。另外,通过良好的管理学实践教育和学生情商培养,学校可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人才,这样一来就可以为学校赢得与大企业合作的机会,提高学校整体水平和教育实力。

综合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以情商教育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有着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其必要性非常显著。

二、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情况

( 一) 过多重视理论教育,实践教学课程较少

管理学知识无论在任何职业中都要用到,与多个学科都有联系,而且是一门非常实用、需要多在实际企业中锻炼的学科。然而,长时间来,由于受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影响,多数本科高校往往过分专注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只顾充实学生的理论涵养,没有走出传统教育方式的禁锢,开拓实践教学,现在真正实行实践教学的高校少之甚少,更别说实践教学的质量如何。

然而,学生今后若想取得事业成功,获得升迁机会,要靠的不仅是专业能力,更要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与领导、同事有一个好的相处方式,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更多机会,这就既需要拥有丰富的工作阅历,还有高情商。而高校缺乏一定的管理学实践教学课程,尤其是情商培养,学生就无法真正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在实践中验证,更不利于学生高情商的培养。因而,学校要多与企业合作、通过模拟企业管理工作等在实际中锻炼学生,让他们学会什么情况应如何应对,这也就提高了他们的情商和协调能力。

( 二) 课堂缺乏实际案例分析,不益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任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理论知识讲得多,并没有给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学生不知道所讲的知识到底如何应用,这样老师讲的这些也就没有体现出它的价值。经调查总结发现,大多数学生期望老师增加企业管理实际案例剖析,模拟现实出现的各种情况,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如何利用上课讲的知识去进行管理。现在的教育模式,更多的是老师一个人讲,学生听,学生积极性差,只跟着老师走,没有自己的想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在企业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具备专业基础是必须的,但也要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剖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组织调动、协调工作的能力,多安排实践教学,让学生悟出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三、情商教育导向下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了解高校管理类专业进行以情商培育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的重大意义之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学校教学体系,进行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情商培养综合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工作。

( 一) 将实践教学纳入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体系中

情商教育融于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不仅受益于老师的教导,还被学校的整体氛围影响,因此,首先学校高层领导要对此有新的、全面的认识,引起重视,达到思想上的统一。要想实现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和情商培育的教学目标,必须要实行理论教育结合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使实践成为管理类专业学生管理能力、情商发展的重要形式。学校要对教课老师做好思想、工作培训,使教师逐渐摒弃以往只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就业率、塑造高情商学生为出发点,将实践教学尤其是情商培育纳入教学体系。要意识到高情商对学生日后工作的重要作用,学生的情商可以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迅速得到提升,诸如产品销售、人才管理等工作经验均能帮助学生提高情商,还可以帮助学生把上课所学关于管理、情商的知识切切实实在实际中践行。现在许多高校学生情商高低参差不齐,很多学生不能独立做事情,过分依靠老师讲解,缺乏自己独特的想法,没有自己的判断,遭遇困难时,容易情绪低落,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样进入公司后一旦工作上不顺利,就很容易情绪化,不能与周围同事相处好,也无法高效地协调大家一起工作,降低了工作效率的同时影响了自己的升迁机会,因此将情商培养以实践教学的形式纳入高效教学体系十分重要。

( 二) 在管理类实践教学课程中采取任课老师责任制模式

在开展管理类实践教学课程时,可以采取老师责任制,将学生分成几组,在实习基地或企业请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管理实践指导,并且每一组都要安排一个理论课老师作为导员,导员负责组织学生在企业实践学习之后定期进行汇报,讲述自己在企业实际管理工作中学到的新方法、为人处世有什么新感悟,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带动学生在企业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定期汇报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成果,高校可以采取这种方式。

( 三) 教师应经常使用案例进行教学,锻炼学生实例分析能力

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枯燥乏味,学生上课没有积极性,对管理学知识的吸收效果自然很差,授课起不到有效的作用,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实际案例教学与之不一样,这种教学形式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及管理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所学原理、分析方法去解决实际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模式能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选取什么类型的案例,第一,必须选择高质量的案例,这些一手案例和企业管理资料可通过实际调查、访谈等方式,教师可以提炼出案例的特点、问题,作为让学生探讨的题目;第二,要结合实践教学目标和需求,以锻炼学生管理能力、培养学生高情商为目标,有选择性、针对性地选取一些综合案例进行讲授,实际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进行管理角色扮演和实际情形模拟,通过这种案例教学和模拟现实场景,可以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对问题的迅速判断力、遭遇瓶颈时的情绪掌控力,培养出一批管理专业能力强、情商素养高的学生[。

( 四) 积极探索,将情商培养课程融入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课程中

目前,本科学校管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情商培养还处在开始阶段,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和较为成熟的模式,学校还需要不断探究,不断进行改革,不断尝试摸索,一步步将情商培养融于管理学实践教学工作中,在提高学生管理能力的同时加强情商培养,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情商培养计划。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要想将情商培养融于实践教学中,首先应把情商培育与管理专业授课结合在一起,例如,对于管理学本科生,可以在开设必要的管理专业课的同时,开设一些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情商的公共选修课,诸如情绪控制、心理学、人际交往技巧、工商管理基础礼仪等在职场中适用的情商培养课程,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情绪问题,带动学生进行情绪自我控制、自我培养,让学生懂得一些为人处世的礼仪。其次,在与企业合作进行实践教学模块还没有情商教育,本科高校可根据管理专业的特点、合作企业情况,在实际案例讲解中穿插工作中人际关系处理、个人情绪协调等的讲解,通过实际案例、情景模拟、工作体验等模块,让学生切身体会管理工作常遇到的情绪问题及如何处理,相信经过不断努力,可以使管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中情商培育工作进行的越来越顺利。

( 五) 定期组织各种讲座、管理专业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的高情商

除进行课堂基本理论讲解外,还要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课外学术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管理学专业能力,积极动脑去解决问题,无形中提升了情绪调控能力,培养了与人相处的高情商。鉴于工商管理专业操作性强、应用性强等特点,涉及重要知识点或重要概念原理时,可以邀请在这个领域了解颇深的国内外专业人士,尤其是世界优秀企业高层、创业成功人士等,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企业管理经验,向学生们讲解实际管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技巧、失败教训、情绪困扰及如何解决。也可模拟企业管理情景,让学生面对不同的情况,激发学生创造力、发现力,发挥主观情绪调控性,主动去想办法利用上课讲的管理学知识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还接触到了许多企业成功人士,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理论教学没有的东西,开阔了视野的同时,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学会把眼光放明朗些,处理好个人情绪。

工商管理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2.5+0.5+1”模式企业家精神自我成长

一、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现状分析

对于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以应用型为核心的培养方案创新,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众多民办大学也进行了大量实践方面的探索和创新。相关改革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专业子方向的设置和优化为核心,进行相关专业课程优化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研究。我国部分民办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进行了相关探索和实践,如武汉某民办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在第6~7学期,分为服务管理、连锁经营管理和物业管理三个专业子方向课程,供学生选修。第二类是部分民办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进行的“3+1”教学改革。所谓“3+1”模式,即前3个学年在校内进行系统学习,第4年在企业中进行实践训练并完成毕业论文。例如,武汉工商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均实施了“3+1”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于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深入调研分析可发现,大部分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其一,没有解决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散乱、系统性差、培养目标难以精准定位的难题;其二,在实施中,学校阶段的“3”和企业阶段的“1”仍存在脱节的现象,企业仍反映学生素质难以满足需求,学生仍旧难以快速融入企业,实习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冲突矛盾不断发生等问题;其三,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方面,没有大的突破和建树,虽多方努力,但仍未摆脱学生缺乏自我独立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我国高等教育固有弊端的束缚。

因此,本文依托笔者主持的2014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工商管理专业‘2.5+0.5+1’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研究”,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调研分析,并结合近年来众多民办大学,如武汉工商学院、首义学院、文华学院等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方面的实践经验,针对我国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建立“2.5+0.5+1”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和优化,以更好地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期在此基础上,不断办好我国民办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为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步贡献应有的力量。

二、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体系的创新设计

(一)人才培养创新研究的总体目标

综合项目的研究成果,并充分梳理实践经验,总结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的总体目标如下: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持续改进、优化,形成符合“2.5+0.5+1”培养模式需求的、能真正指引整个培养方案设计及实施的专业总体目标;对现有的理论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使之更加具有适用性、系统性及衔接性;建立起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大体系,并使得“0.5”阶段,及“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能力”5大模块和整个实践体系完整结合,形成有机的一体;重点对“0.5”环节的系列综合实训和企业入职实训进行研究,使之真正成为本培养方案改革的最大亮点,并起到整合、开启及衔接的作用,克服之前“3+1”培养模式“3”和“1”阶段存在的严重断裂、不能很好衔接的弊端;对暑假实践环节和寒假实践环节进行研究优化,并形成方案,论证其可行性和具体操作模式;研究完善“企业家精神培养体系”,形成完整、具有创新性的具体实施方案,并进行实践检验;探析完成“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培养体系”,形成深入而可行的创新型实施方案,并进行理论探索及实践检验;完成校企合作深入实施方案,包括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深度建设,并以“订单班”开展为契机进行探索,使“1”阶段不断充实,不断创新,成为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核心动力;师资培养形成新的体系和实施方案,并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努力实现本专业师资团队达到全国民办大学经管类专业领先水平的目标。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及优化

在调研大量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现有培养方案和相关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民办大学工商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深度的优化设计,确定出本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相关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商业思维、团队精神、沟通技能与实践能力,具备企业家精神和综合管理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行政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中高级专业人才。本目标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纲领,各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与创新。

(三)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及优化

根据本文确定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现有的大部分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实行的“3+1”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对整个培养体系进行大幅度的改进和调整,深化为“2.5+0.5+1”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在培养体系的纵向设置上,形成“2.5+0.5+1”模式,即对校内专业教学为主的“3”细化为“2.5+0.5”,“2.5”为校内的前5个学期及第6学期的前10周,以专业教学等环节为主;“0.5”为第6学期的11~19周,集中进行系列的专业综合实训和企业入职实训等。“1”以校外实习为主,在原有“3+1”实施的经验基础上,以订单班为核心,并不断扩展其内涵,使之达到新的高度。在培养体系的横向设置上,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为5个大的模块,即“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能力”。根据这5个模块,设置具体的各类型课程和校内外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并在整个培养方案的教学体系设置上,以本科生的“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能力”培养模块体系为核心纽带,把整个教学体系结合为紧密有机的一体。课程体系设置强调和社会需求及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并以“学生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目标,以实现学生、企业、学校、社会、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和多赢。具体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2.5”阶段。本阶段以校内学习为主,开展时间为1~5学期,及第6学期前10周,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理论教学,即专业知识,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选修课等。第二,实践教学,即实践技能,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选修课等。第三,寒期实践,包括大一寒假“拓展训练冬训营”(时间1周)和大二、大三寒假的社会实践体验(人均3周,学校组织到如京东集团、红豆集团、阿里巴巴集团、万科物业、保利物业、海底捞公司、星巴克公司等相关知名企业实践体验),本实践以培养“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自我成长能力”模块目标为主。第四,暑期实践,包括大一暑假“认识自我和自我成长夏训营”(2~2.5周)、大二暑假“企业家面对面夏训营”(1.5周),暑期实践的具体内容参见后文论述,本实践以培养“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自我成长能力”模块目标为主。

2.“0.5”阶段。本阶段主要是综合实训阶段,开展时间为第6学期的11~20周,主要内容包括:会计手工综合实习(1.5周);人力资源薪酬、绩效综合实训(1.5周);物流供应链综合实训(1周);“自我规划和自我成长”实训(1.5周);创业决策实训(1.5周);经管综合仿真实训(1周);毕业拓展(0.5周);企业入职实训(1.5周)。“0.5”阶段承接前面的“2.5”和后面的“1”,通过本阶段的训练,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并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在学校完成通用型的“企业入职实训”,为学生进入企业后快速融入企业、成为岗位熟手和能手打下坚实的基础。

3.“1”阶段。本阶段主要是第7~8学期,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实习(校企合作,以“订单班”为核心)、毕业论文、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交流指导、专业访谈及专业指导。

三、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要点的创新和优化设计

(一)“专业知识”模块的创新和优化设计

本模块是“2.5”阶段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现有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笔者对本模块进行了深化和优化设计,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的持续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主要包括:第一,专业理论课程设置要更加精练,能反映最新的理论成果;第二,通过调研,分析总结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特质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满足其发展需求的专业知识教学,并为教学体系后面“0.5+1”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通过教研项目及编写教材,提高整个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水平,并大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的提高。各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出清晰的教研成果阶段性目标,包括要完成多少各个级别的教研项目、教材编写、教改成果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为本模块的不断深化和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武汉工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要求其教师按照本专业规划(2017—2021年),未来5年需完成校级教研项目6个以上,省级教研项目3个以上,国家级教研项目1个以上,并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自编教材5本以上,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创新管理”等该专业核心课程,并争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本。

(二)“实践教学”模块的创新和优化设计

我国大部分民办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都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总结分析发现,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实践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基础技能实践培养环节(一般占6~8学分,课程设置3~4门)、专业技能实践培养环节(一般占10~12学分,课程设置6~8门)、专业综合技能实践培养环节(一般占20~24学分,课程10~12门),总的来看已具有较好的实际基础。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是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更纵向贯穿了“2.5+0.5+1”的整个过程,横向也与“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能力”5个模块互相交融、互相重叠和互相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要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培养的优化。通过入校的军训、专业导读、相关课程的课内实验实训及单独的实训课,培养学生的基本的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第二,专业综合技能培养的优化。通过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并以创新能力、团队能力、人际技能、企业家精神及自我成长能力为核心进行培养。第三,实践教学学时和学分比例的优化。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学分和学时普遍占总学分和学时的30%以内,本项目通过课程优化和实践课程的扩展延伸,使实践类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学分及学时比达到1∶1.5,即实践类课程的学时及学分比必须超过40%,并在未来3~5年经过探索和实践,使之接近1∶1,即50%,这在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将是较大的革新。第四,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实施方案,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并重点完善“0.5”阶段的系列综合实训和企业入职实训,使得“0.5”阶段承接前面的“2.5”和后面的“1”,巩固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并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在学校完成通用型的“企业入职实训”,为学生进入企业后快速融入企业、成为岗位熟手和能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不断扩充完善暑期实训和寒期实训培养体系,扩充完善企业实习为主的“1”阶段,使整个实践体系成为整个培养方案最具特色的部分。

(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模块的创新和优化设计

“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模块紧密相关、相互促进,是形成本专业特色的重点创新之处。这两大模块在纵向设置上,以后期的“0.5+1”为主要培养环节,并深入渗透到前期的“2.5”教学环节中;在横向设置上,主要属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两大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诚信能力、担当重任的能力、创立企业核心价值和精神的能力、团队和领袖能力、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能力、创业能力等,实施要点包括:

第一,在理论教学环节,通过案例教学、课堂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二,在校内的实践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实际操作、综合能力培养等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拓展训练、企业经营模拟、创业决策模拟、经管综合仿真实训等实训课程。第三,“企业家面对面夏训营”活动。本实践在大二暑假完成,时间为1.5周,邀请相关企业家,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活动、指导,让学生体验企业家的创业、创新精神和真实的内心世界。第四,开展讲座。通过企业家创业、管理体会、创新能力等讲座,提高学生的能力。第五,为了保证这两大模块的深度和效度,必须继续拓展本专业企业家库资源,建立起以类似万科集团分公司总经理、宝武集团分公司总经理、保利物业分公司总经理、京东集团分公司总经理等知名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为核心的专业企业家库,并建立长期合作。

(四)“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能力”模块的创新和优化设计

该模块为本课题研究创新的最重要部分,纵向设置上,以后期的“0.5+1”及夏训营系列、冬训营系列为主要培养环节;横向设置上,主要属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该模块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革新、整合的核心枢纽环节,并在整个方案设置中,以本模块为连接枢纽,把其他4个模块和整个教学体系紧密结合为有机的一体。实施要点包括:第一,该模块的核心目标是,学生形成自己的强大人格,具有独立精神、创新精神、自由思考能力、强大的抗压能力、适应现实能力,以及自我成长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能力。第二,该模块要重视拓展训练类系列课程的设置,包括新生入学时的“拓展训练冬训营”、毕业时“0.5”环节的毕业拓展训练等。第三,该模块要重视心理学系列课程的开设。和国外管理专业相比,我国缺乏系统和深入的心理学相关课程,该模块将探索设置系统的心理学课程,包括“基础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深层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建立起从大一到大三、从必修到选修的系统、完整、深入的心理学教学体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精通心理学的管理人才。同时,在企业实习的“1”阶段,继续深化这一过程,使得2%~3%的本专业毕业生成为未来就业企业的职业规划和心理辅导导师。第四,各民办大学可借助所在城市的心理学教学和实践资源。以我国民办大学的集中城市武汉为例,具有包括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市心理医院、中德心理医院等国内顶尖的专业教学和实践机构,各民办大学可以和这些顶级心理机构合作举行“认识自我和自我成长”夏训营。在大二暑假集中2~2.5周时间,采取双向合作,学校经费支持、学生自理部分费用的模式,探索心理学实践大师进入校园指导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型。本模式如尝试成功,在全国范围内,将实现零的突破。第五,在大三第6学期后半段“0.5”阶段的综合实训环节,集中1.5周进行“自我规划和自我成长”实训,在之前的综合基础上,进行深度的自我成长和未来的自我规范,使学生的内心逐渐强大,逐步培养规划未来的能力。本阶段在实验实施阶段,将聘请心理专家及全球职业规划师合作完成,以保证培养效果,并不断积累经验。随着培养模式的成熟,学校将逐步培养起自己的师资队伍,形成以校内教师为主、校外专家为辅的教学团队,校内教师承担主要的教学任务,校外专家主要负责师资培训和全面指导工作。

四、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领导力度并建立专业改革与创新领导小组

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是整个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和龙头,其实施也涉及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为了保障实施效果,必须建立起专门的专业改革与创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组成情况,可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建议由工商管理专业所在的二级学院(系部)院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主管教学和科研的副院长、院党委书记、工商管理专业负责人等担任副组长,工商管理系主任或专业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组员由工商管理专业的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及骨干教师等组成,并聘请校外相关专家担任顾问。领导小组负责整个专业创新改革方案的指导、审议和监督等工作,具体创新改革规划的制定、实施、改进等,由下设办公室执行,工商管理系主任或专业负责人具体负责。同时,从学院到系部,必须大力加强对专业建设规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核心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监控、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专业建设与改革核心工作的指导、实施和监控,真正发挥领导小组的核心作用,把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改革工作落到实处,做出成效。

(二)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并不断创新

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能否取得成功,校企合作创新和实施的深度、广度及效度是关键环节,这集中体现在第4学年以企业实习为主的“1”阶段。本论文依托项目之前的研究成果,对校企合作如何深入开展和全方位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探索。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依托本专业的学科优势,争取所在学校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第二,通过派出本专业教师到企业做访问学者,进行产学研的深度合作,鼓励教师多做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横向课题,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实现多赢。第三,开展多元化的企业干部培训项目,以提高校企合作的黏性,同时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给企业带来切实的好处。第四,鼓励条件合适的教师进行挂职锻炼,并通过企业导师等形式促进企业高管真正走进高校课堂,以实现企业管理人员和高等教育教学人员的角色顺利转化,促进企业高管和高校教授的角色融合,提高双方核心员工的综合素质,为校企合作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第五,通过深入的订单班项目,把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并使企业、学校、学生均得到最大的收益。以武汉工商学院为例,其工商管理专业在原有订单班的基础上,深化校企合作,大胆创新,在管理学院(武汉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系隶属于该校二级学院管理学院)下面成立三级学院,包括保利物业学院、红豆店长学院、京东客服学院等,通过这些校企深化合作项目,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和变革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努力达到我国同类院校一流水平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创新方案的顺利实施,要大力加强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未来五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争取通过3~5年的努力,取得良好的成效,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创新和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点实施:第一,不断更新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学历结构及职称结构,使得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60%以上,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达到70%以上。第二,重点培养打造一批具有深厚心理学背景的专业教师团队,可通过进修、学历提升计划、送教师到专业机构体验深造等方式达到此目标。第三,建立起本专业的具有全球职业规划师背景的教学团队。第四,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招聘具有实际企业管理工作经验的教师,鼓励本专业教师多参加企业实践,多与企业合作横向课题等方式,全方位提高本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大力提升本专业教师的教研和科研能力,经过5年的努力,使本专业教师的教研和科研能力达到同类院校经管专业教师的领先水平。教师教科研综合能力的提升,是保证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订水平不断提升,并能得到良好贯彻实施的重要保障。

(四)加大经费支持并成立专项建设基金

为了保证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实施效果,必须加大相关经费的支持力度。学校层面要加强相关经费支持和投入的绝对金额,并保证逐年递增,学院和系部层面也要通过多方渠道自筹经费,以保障相关建设经费的充足。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点实现:第一,加大科研及教研经费的投入力度,鼓励支持一批高级别项目、论文、相关成果转换的顺利实施。第二,加强教师待遇改革,提高教师收入水平,并重点向中青年骨干教师倾斜。例如,武汉工商学院实施了“工商学者”制度,建立起了“首席教授、青年学者、工商英才”三个层次的骨干教师体系,并在待遇和项目经费上给予了每年4万~8万元的大力支持,大大提升了相关骨干教师的待遇水平和工作的积极性。第三,建立专门的专业建设基金,建议每年经费10万~20万元,用于专业的相关建设。第四,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以满足学生实验、实习、设备更新、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需求,生均教学经费应不低于学生所缴学费的20%(最少不低于1500元)。

五、实施难点及效果展望

(一)本方案实施的主要难点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是热点和难点,本方案的顺利实施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难点:第一,如何在形成有特色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能力模块”为核心枢纽,把整个教学体系形成有机而紧密的一体,克服旧有方案内容雷同、教条化僵硬化、模块分裂严重、严重脱离学生和社会实际需求的重大弊端;第二,如何实施好第6学期后10周的“0.5”阶段,使之真正形成特色,具有深度、广度和效度,成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的最好衔接枢纽;第三,如何把暑假实践和寒假实践落到实处,发挥出两个实践环节的重要作用,并避免之前方案形式化、空泛化、口号化的弊端;第四,如何把企业家精神及自我成长培养体系落实并形成专业特色;第五,如何以“订单班”研究实施为契机,深化校企合作及实习基地建设;第六,师资培养如何经过5年的努力和发展,实现整体水平处于我国同类院校一流领先水平的目标。

(二)未来实施效果展望

依托本文的研究成果,项目组将继续深入研究,完成应用性强、创新性突出、满足学生内在需求及社会人才要求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实践检验和改进。本论文依托项目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具体的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改革方案等,将在武汉工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7级及之后的各年级学生中开展,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升。

工商管理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过程;工商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 C961[文献标识码] A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发展极为迅速,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这个专业。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基本知识,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经济管理的原理与方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工商管理专业所包含的专业领域比较广,学生所学课程也较多、较杂,涵盖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很多课程。

我国为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求高等教育要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并且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社会需要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适应性强、富于创新精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往往忽视专业分支的差异性,导致在人才培养上同质化,学生虽然广泛涉猎了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对专业纵深知识技能的积累却远远不够。学生在求职的时候,往往感觉自己几乎所有部门的工作都能胜任,但具体到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工作岗位的时候却又无所适从,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较低。传统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为此,近年来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顺应国家人才培养政策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并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借鉴国外高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变革。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协同式”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2.“按系招生,多方向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前期培养不分专业,在后期的培养中,学生可以根据对自身、专业、社会人才需求的认识,重新进行专业的选择和定位。

3.“模块式”模式。将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细化为不同的模块,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创业管理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优势等情况选择相关模块的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某一方面具有较深厚的造诣。

4.“校企合作式”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综合运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对人才进行培养,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过程

本文利用卢因的三阶段变革过程模型对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解冻—变革—再解冻。

第一阶段:解冻。学校、学院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相关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的现实,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过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并彻底打破与旧培养模式相关的结构、制度、行为等,与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决裂。

第二阶段:变革。首先,学校、学院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的领导应指明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的方向,变革的方向必须是全体教师认同的、能够凝聚人心的愿景。然后,由全体教师在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具体的实施步骤。其中,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成员、组织系统、规范系统以及物质设备系统四大类。成员是主持及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全体教师;组织系统是组织内部各组成要素及其结合方式的模式或相互联系的框架,包括学校级、学院级和专业级的组织结构;规范系统包括限制或约束成员行为的学校、学院和专业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文化。而组织文化是成员所信奉的价值观念、学校风气、远景目标和职业道德等;物质设备系统主要指教学设施(如实验室、教具等)、行政工作设施(如会议室、办公用品、宣传工具等)和信息网络设施(校园网、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等)。外部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法规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所在地的企业发展情况)、社会文化认知等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内容包括树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建立专业课程体系,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建立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最后,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使全体教师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

第三阶段:再冻结。当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完成后,这种模式必须被“重新冻结”或固化,即需要利用必要的强化手段使其固定下来,保持变革的稳定。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使教师有机会尝试和检验新培养模式支持的新态度与行为,并及时给予正面的强化,尽快形成稳定持久的群体行为规范。

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解冻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会给参与变革的教师带来一定的损失,使他们反对变革。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对现有的培养模式已经熟悉并适应,而变革则带来不确定性,教师很难确切知道变革后将是什么情况,因而使他们感到不安全。而且培养模式的变革会改变教师原有的工作方式、奖励和分配制度,教师个人的地位也可能受到影响等。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第一阶段,虽然学校、学院以及专业的领导认识到了变革势在必行,却忽视了帮助基层教师“解冻”受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影响,并使他们认识到变革的紧迫性,愿意接受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变革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使这些教师成为了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阻力。

2.变革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方向及模式的设计一般由学校、学院及专业的领导完成,高校的管理者只将基层教师视作变革的接受者,而很少考虑他们的意见。这导致变革的方向认同度较低,变革的执行力差,变革阻力较大。

3.再冻结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完成后,忽视了利用强化手段固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保持变革的稳定,即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了,但与之相关的结构、管理方式、奖惩制度等并没有随之变化。教师即使尝试和检验了新培养模式支持的新态度与行为也没有获得奖励,而继续遵循原有的态度和行为也不会被惩罚,使得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有名无实。

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解决对策

为保证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成功,在变革的三个阶段应注意以下方面:

1.解冻阶段。为了使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愿意改变现状,实现“解冻”,学校的管理者应让所有相关教师都参与到搜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令人满意的客观证据的工作中,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考虑变革问题,认识到进行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愿意接受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变革的解冻阶段就应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尤其是下情上达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及时将有关变革的完整信息传达给基层教师,并将基层教师的立场反映给各级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如教师态度调查、各层管理者之间的讨论、非正式的提意见座谈会等,及时全面地了解教师对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意见和看法,从而消除教师的心理抵制,以确保变革的顺利实施。

此外,学校的管理者应注意创造一种开放的氛围,使相关教师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减少变革的心理障碍,提高变革成功的信心。人才培养方案变革过程中,组织气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影响方面,支持性的组织气氛有利于变革的推进。构建有利于变革的气氛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素:(1)教师的个体自主性,是指在变革过程中,教师对自身工作决定权及参与变革决策的程度;(2)工作结构是指变革目标和变革方案的清晰程度,以及教师针对这些信息的获得和理解的程度;(3)体谅、温暖和支持是指各级管理者对教师的关心及同事间互相关心的程度。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应以人本管理的理念为指导,对个体成员进行关注,对成员自身的工作给予较高自,提倡员工参与变革决策。

2.变革阶段。工商管理专业在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方向时,应吸取相关教师的意见,顺应政策和社会发展形势规律。要让所有教师认识到,进行变革是形势的需要,变革方向的选择是科学的、合理的,而不是某个人的主观意见。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过程中,积极鼓励相关教师参与,并保证教师不致因变革而遭受损失,能够分享因变革而带来的利益。培养模式变革的方案应从多角度、多侧面至少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供学校、学院以及专业的领导进行评价、选择。

3.冻结阶段。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完成后,要及时修订与之相关的结构、管理方式、奖惩制度等,正面强化教师尝试和检验新培养模式支持的新态度与行为,稳定变革的成果。并且奖惩制度一定要公平执行,因为不公平感一旦产生,就会使教师失去对新培养模式的信任,从而产生不满的情绪,反映到教师的行为上则可能出现对变革的消极抵制。同时系统地搜集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获得成功的客观证据,并把这些情报经常地提供给参与变革的所有教师,提高他们进行变革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陈孝胜.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5):42-44.

[2]唐时俊. 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1):92-94.

[3]阎恺. 卢因三阶段理论在企业激励政策中的应用[J]. 中国氯碱,2010(6):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