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商管理必修课

工商管理必修课

工商管理必修课

工商管理必修课范文第1篇

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文科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管理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高等教育中存在学与用脱节、理论多实践少[1]、课程设置模式单一等现象[2],成为工商管理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本文力图以美国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特点为例,分析说明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重要经验,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提供借鉴。托利多大学是美国俄亥俄州 13 所州立大学之一,成立于 1872 年。2006年7月与俄亥俄医学院合并后,成为俄亥俄州近百所高等院校中财政预算排名第三的公立大学,目前有 10 个学院,230 个本、硕、博专业,其专业广泛性位居美国第十七位。全校学生对教员的比率为19∶1,80%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托利多大学商学院是全球高校中5%获得 AACSB(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认证的大学之一,其工商管理和信息技术科学学士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获得了该认证。AACSB 提供世界最权威的商学院本科及研究生工商管理及会计学科的认证。在我国大陆地区通过 AACSB 的学院只有三所,分别是中欧、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因此,托利多大学商学院的课程专业设置和教学特色对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托利多大学商学院授予工商管理、信息技术科学、应用组织技术等学士学位。其中工商管理包括会计、电子商务、家族企业创业、金融、金融理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国际商务、市场学、运作与供应链管理、组织领导与管理、销售等专业。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如表 1 所示。其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共修课程包括工商管理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管理、财务会计信息、统计数据在商务决策中的应用、职业发展、专业沟通等课程。各专业还有各自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市场学专业为例,市场学专业要求学生学习顾客行为和关系营销、市场研究与数据库管理、营销分析与决策等共计 12 学分的课程,然后从模块一中选择 6学分的课程,再从模块一和模块二中选择 6 学分的课程。其中模块一包括国际营销、网络营销、营销沟通原理、企业营销、实习、销售。模块二包括供应链管理、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广告战略、直接营销、销售渠道管理、国际采购物流与运输、高级营销分析、产品价格管理、专题、购买与企业关系管理、销售领导力[3]。在表 1 中,多数专业方向都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但家族企业创业、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的课程以必修课为主。

2 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

美国托利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出通识教育基础雄厚,专业教育目标明确,课程关联相互支撑三个显著特征。

2.1 共修课程教育基础雄厚

如前所述,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通过共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坚实而雄厚的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基础,形成了通识与专业基础教育的框架。在四年制工商管理本科教学中,第一年和第二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完全相同。在这些课程中,大学写作、报告写作为学生提供了写作能力学习的平台;微机应用、信息技术管理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商务应用数学、商务数据分析、统计数据在商务决策中的应用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统计数据工具基础;财务会计信息、决策会计、财务管理原理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财务分析基础工具;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商务概论、市场营销、生产与服务、宏观经济学、经营环境、高级商务政策论坛等课程将工商管理的各类要素和相互关系整体呈现给学生,从工商企业外部环境的关键要素到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的管理过程,从企业产品的生产到企业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给学生呈现了清晰的学科内容。同时,托利多大学在通识与专业基础教育中贯穿了职业发展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具备学习知识同时思考自身职业发展的能力。

2.2 专业方向教育目标明确

托利多大学为进入商学院选择不同专业的学生确定了明确而清晰的职业定向,并用与工商管理实践紧密相联系的课程设置来实现其教育目标。例如,销售专业是托利多大学获得 AACSB 认证的第一个重要专业,获得了美国部级的荣誉和大学销售专业的领导地位。所有销售专业的班级被设计成真实的企业,学生未来可以成为企业销售领域的领导者。销售专业要求学生必修商务营销、购买与商务关系管理、销售、会计与区域管理、销售领导力、高级销售、销售实习共计 21 学分课程,同时需要的人文科学课程分必修和校级核心课程,包括心理学初步(校级核心课程)或者社会学初步(校级核心课程)任选一门,个体沟通(校级核心必修课)、批判思考(人文社科领域)和逻辑学初步(自然科学领域)任选一门。在沟通原理与实践、公共演讲、群体沟通、劝说理论、非语言沟通等课程中选择两门课程。这些课程为培养学生出色的表达与沟通能力、聪慧的关系管理和科学推理能力、审慎的决策和领导能力提供了实践与知识相结合的平台,有利于实现托利多销售专业的教育目标。再如电子商务专业是 AACSB 的特色项目。托利多大学商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两种职业轨迹,一种是让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同时辅修市场营销、信息系统、金融、国际商务或者创业等其他专业方向,成为在这些专业领域中有电子商务专长的人;另一种是学生成为专业电子商务技术人员。这两种职业轨迹可以使他们将来成为管理者、企业家、经理人才和网络开发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商学院要求该专业学生必修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网站设计和商务传播、商务智能管理、电子商务模型和计划管理课程,同时选修电子商务的信息技术、网络营销、财务营销和制度、全球电子商务框架等课程,并积极鼓励学生辅修其他专业方向课程。

2.3 课程关联相互支撑

托利多大学商学院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支撑促进了学生对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较快融合。所设课程之间由浅入深、由工具到实践,形成相互支撑的多层次课程体系。以工商公共必修课程(第一层次)为例,图 1 显示出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如图 1 所示,微机在商务领域的应用课程是信息技术管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财务会计信息是财务管理和决策会计的先修课程,商务数据分析是统计在决策中的应用课程的先修课程,工商管理学生的发展方向课程是职业发展Ⅰ和职业发展Ⅱ课程的先修课程,职业发展Ⅰ是职业发展Ⅱ的先修课程,商务初步是各管理类课程的先修课程,统计在决策中的应用是生产与服务系统原理的先修课程,商务数据分析是财务管理的先修课程[4],在以上课程先修的基础上,才能进入高级商务政策论坛的课程。这些课程之间形成的先后关联,使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均学有所用,并随着课程的进展反复应用所学理论并不断深化。同时,如图 1 中虚线框所示,在公共类必修课中,分为信息技术类、财会工具类、数据分析类、职业方向类和管理核心类五大类课程。其中信息技术类课程为数据分析类、财会工具类和管理核心类课程提供最先进的手段,数据分析类课程为管理核心类课程提供缜密的分析工具,财会工具类课程为管理核心课程提供理解工商企业信息的专业技术。而职业发展类课程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管理核心课程中不断调整职业心理预期,在职业选择调整中不断增强学习信念和能力。在专业选修课和必修课(第二层次)中,需要在以上课程作为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切入特定专业方向深入学习和实践。

3 教学手段及其资源特色

在科学合理配置的课程体系基础上,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源选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3.1 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商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例如,新教学楼中的每个阶梯教室里,所有课桌都安装电源和网络插口,这为学生提供了同时上网、与教师同步进行对网络信息资源操作的机会。教室中多媒体设备齐备,面积较大的阶梯教室中甚至设有三个屏幕装置,教师利用教学软件或幻灯片切换都非常方便。另外,商学院学生有利用学院机房资源免费打印课程资料的权利,学生自由打印课程学习资料。

3.2 教师发挥各自特点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托利多大学的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角色和引导角色交替进行。学生随时在课堂提问,教师立即解释和引导学生讨论。每名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不尽相同,选择的商务模拟系统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教师通过固定答疑时间、电邮、网站等交流方式与学生在课外积极沟通。同时,商学院教师大多数具有企业背景和经历,结合案例内容指导学生到企业调研或在公共企业数据库查阅资料完成各种调查或研究报告。

3.3 网络模拟和视听教学资源的选用

在商学院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教室里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实践对接。例如,商务初步是一年级新生在第一个春季学期就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笔者在旁听该课程教学中发现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充分利用 Capsim公司开发的企业模拟系统让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环境下进行公司管理实践。不仅要求学生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公司,当课程进行到管理各项职能的介绍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公司进行新产品市场预测、进行生产决策等。教师也可以利用该系统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及时了解学生课下对自己公司的运作情况。为了让学生理解公司发展中创业者的性格所起的作用,教师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了 Film 计划,加入苹果电脑公司成立的影片,并组织讨论。

3.4 以应用为第一要素选择教材

在托利多大学商学院中,教师选择教材考虑的重要环节是是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能否有丰富的案例资源和应用价值。以统计学为例,我国国内的统计学教材内容涵盖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的内容,虽然很多教材中也注重各章节后面加入案例内容和 Excel、Spss 等软件应用内容,但大学本科教材基本涵盖描述统计、概率、抽样分布、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体系等内容,并以理论阐述、例题的数学推导类课程模式阐述统计学的内容。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将统计技能课程分为商务数据分析和统计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两门课。前者教材主要以贯穿案例的形式阐述描述统计学的内容,后者教材以企业决策案例的形式阐述推断统计学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实用的教材为蓝本要求学生使用统计软件根据模拟或实际的企业数据完成作业或报告。

3.5 人性化的课程辅助网络资源

在托利多大学,商学院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过程受到学校网络资源的人性化支持。例如,在教师方面,学校网站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电子图书、电子视频等资料,而且专门设计了软教学资源模块,包括做教学计划的技巧、做多媒体可见的技巧和素材资源推荐、各种情境下的教学技巧推荐等信息,这些软资源帮助教师职业发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非常具有人性化特征。同时,在学生方面,商学院为了辅助各专业的教学实践,在学校网站上特别设计了 Real Connection 模块,主要作用是收集学生社会实践的需求信息,帮助并指导学生进行简历设计,与企业联系帮助学生搜寻就业信息。这不仅成为商学院职业发展课程的主要工具,也直接帮助了各专业学生的社会实习和就业。因此,人性化的课程辅助网络资源对教师更好教学、学生及时学到求职技能起到了“授人以渔”的功效。

工商管理必修课范文第2篇

    改革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首要是专业学科与课程的调整。过去十几年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几经调整,对专业课程面过窄的问题和学科内容老化问题有了一定的改善。虽然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高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有了比较大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目标的实现,也非一朝一夕即可以完成。教学改革的难度在于思想观念(包括教育管理部门的思想观念、学校的思想观念、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资源的配置(含师资配置、教材及实验实习条件配备等)、社会的认可度以及自身改革方案的创新与实践等,诸方面构成了一个直接面对培养对象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只能采取“小范围跨大步、大范围跨小步,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的实施战略。即使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都相当清楚了,认识也相当统一了,物资条件也具备了,也还有适应中国国情、校情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达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完成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任务,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创新与实践。作为地方性、应用型地方高等院校,必须对自己的办学目标、学科定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历史沿革,甚至办学条件、风格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探索出独具个性特征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方案,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渐形成独特的育人环境、风格和品位。

    2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的几点做法

    中国高校之间的个性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要求,决定了不同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改革实践中的不同创新和闪光之点。这些创新和闪光点,高校可以相互借鉴,但不可能照搬。以下就重庆文理学院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作一归纳、总结。

    2.1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长时间以来,教育界就一直存在“专才”与“通才”之争。本文认为,从终身教育角度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宜以“通才”为主,着力提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但从各种专门职位都有专门分工角度讲,又要求高等教育给受教育者以一定的工商管理专门知识。从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出发,重庆文理学院慎重地选择了培养“职业经理胜任力为目标的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办学理念。为了落实这一理念,从2003年起,重新构建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分一课堂教学计划、二课堂教学计划和第三课堂。一课堂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二课堂以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教授小助手、企业经济调查、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及学生社团中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等为主;三课堂就是到企业一线去见习、顶岗实习。一课堂由教务处、教学院(系)组织实施,二课堂由部分专业教师和导师组织实施,第三课堂由学工部组织实施,如在创业孵化园创办微型企业,参与企业经营活动,为本地中小企业进行策划与指导。为了强化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使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提出和实施了工商管理教学,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与地方工商业经济发展实际接轨的原则,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立足地方工商企业现状,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为此,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相关政策的规定,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众多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确保培养质量,使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成为工商管理从业人员,具备工商管理人员从业资格,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另外,通过对社会需求深入地调查研究,把握区域工商企业的发展趋势,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调整的指导思想,推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和两个实施办法。一个基本原则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两个实施办法,其一是按文理工商进行大类培养,其二是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根据上述原则,学院一改过去由教研室单方面制定教学计划的方式。首先,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需要,提出了四年制本科教育课内总学时不超过2600学时,并规定各类学科课程所占比例(含选修课):(1)公共基础课组合占30%左右;(2)专业技术基础课组合占30%左右;(3)专业技能课组合占40%左右,设置了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公共任意选修课,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和职业意向在全校跨专业、跨院系选课进行辅修,全面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这一基本框架,大力度改革了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保证了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和技术基础知识模块的厚度,削减专业课模块的深度,扩大专业知识的广度。此外,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还分两个模块方向:一是涉外企业管理方向;二是中小企业管理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今后的就业意向在某个方面进行深化学习,这对学生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突破,给宽口径、高素质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为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成长开渠放水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和技术问题的高度综合性增强,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受到广泛的关注。重庆文理学院作为地方性多科性高等院校,如何让复合型、应用型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更好地成长,让部分自身条件好、愿意更大范围拓宽知识面的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自我职业规划设计,已成为学校高层管理者思考的热点。重庆文理学院与全国若干兄弟院校一样,推出主辅修和创意、创业培训制度。主辅修制,主要是为学有余力的在校本科生开凿出的一条通往获取复合型知识的渠道。而创意、创意培训则主要是为有特殊才能和一些特殊偏才学生加以专门培养和指导,帮助他们创业成功。2003年,在学校统一教学规划指导下,正式推出了主辅修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1)凡学习成绩达到优良程度的学生均可申请选修学校已开设的另一个专业作为自己的辅修专业,如管理类可以选择经济类、工程类、文学类等;(2)已开设的任何本科专业,在制定本专业主修教学计划的同时,都必须制定出以本专业为核心的辅修课程的教学计划,即已开设的任何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必须主辅修配套。在实践过程中,又推出了第二专业计划,让对辅修仍不满足的学生再走一步。于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主辅修制度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其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保证自己主修专业学习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另一专业为辅修专业,完成规定教学计划(一般30学分左右)者,由学校发给辅修专业证书;其二,学生在选择辅修专业学习后,因各种原因(如学习压力大等),不能全部完成辅修专业规定课程者,通过的课程学分数作为任选课学分计入本人主修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学籍管理,未通过的课程不计学分,也不作学籍处理;其三,对完成辅修专业教学计划仍有余力余兴者,可将此专业作为第二专业继续深造(一般60学分左右),全部完成者,由学校颁发第二专业证书,跨学科的可申请第二学士学位。同时,鼓励优秀学生考研。渠道打开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以培养出一大批复合型本科学历人才。据调查,在最近几年,重庆文理学院的毕业生中有相当部分是凭借辅修专业应聘到各类工商企业工作和考取跨专业、学科研究生的,有主修专业毕业证,同时持有辅修专业证的毕业生,在人才招聘市场受到普遍欢迎。重庆文理学院从全国高校就业60强上升为50强就是明证。若干事实已充分证明,主辅修制是本科阶段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良好模式,有必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

    2.3重塑教育基本原则——因材施教

工商管理必修课范文第3篇

随着独立学院的出现和发展,独立学院的各个专业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独立学院通常定位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对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来讲,工商管理专业更要立足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论基础比其他普通高校要薄弱一些,而比专科类院校要强一些,同时又要突出其应用实践性。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向的变化,影响着学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而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依据学院的不同定位而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总体上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和培养目标、基本规格要求为基准,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标准,本着起点高、内容新、学时少而精的原则。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独立实践教学公共必修子系统即公共基础平台,是全校学生必须修读、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而设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子系统即学科基础平台,是工商企业管理学科中各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为将在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学生掌握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

专业技术课子系统即专业基础平台,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为从事某一专业学习的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验、实习等。专业限定选修课设置两个模块“,模块”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特点而设置的选修模块,模块包括管理模块、经营模块、地方经济模块,学生必须在每一个课程群中修满规定的学分数。

三、保证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措施

1.教师配备:数学老师和专业课老师。数学课程是很多独立学院学生非常头疼的课程,因此首先从对数学的认识和数学教师的配备上都要讲究方式方法。对于《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些基础课程上,简化数学推导过程,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统计学》和《运筹学》需要由经济管理学院本学院教师主要来讲授其中数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整个进行统计工作的思路,来解释为什么用某种数学方法以及过程,而数学老师和经管院教师讲课的出发点和角度是不同的,另外在教师的安排上尽可能让同一个教师,为同一个专业反复来讲这么课程,这样老师可以更深入地钻研这门课程对于这个专业学生专业领域的应用,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另外也把这几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够系统地结合起来。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和学生自学,学生上台发挥,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改变传统的老师填鸭式地教学方式,采取各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举例教学和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首先举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而案例教学是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好地实践理论知识或者得出不同的结论。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一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展1个学分的自学课程,由专业教师来推荐学习课程和学习内容,通过写小论文等形式来进行考察。另外,各门学科增强社会调查的作业布置,让学生学会设计调查问卷,并且学生对问卷结果来进行处理和分析,总结成调查报告。

3.教材使用:不是用理论性太强的教材,自己编写教材,侧重实践性和案例突出。组织本学院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本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编写,使之与各自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规格相匹配。近几年,我系教师编写出版了《管理学原理》、《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等教材,已经出版并投入使用。本着删减理论、突出实践性的原则,加强实验课程、实训课程教材以及教学案例等教学辅导资料和习题的建设为教材建设的重点,结合实际编写课程实训资料,较好地满足了教学工作需要,确保了内容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工商管理必修课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经济法

作者简介:杜乐其(1982-),男,安徽来安人,江苏大学文法学院,讲师。(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经济管理类专业法律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JGYB20090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98-02

经济发展和法律发展是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全面进步的两条主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与不断完善,法律与经济在相互交融中不断得以发展与创新。法律之于经济的重要性为我国高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以下简称经管类专业)中的法律课程设置所彰显。20世纪70年代末,已有高校尝试面向经管类专业开设法律课程――“经济法”,2000年教育部将其确定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作为全国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至今相关经济法律课程已为各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时至今日,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教学实践中所暴露的种种问题已凸显其“鸡肋”性质。因此,唯有对其进行改革,方能重新修正法律课程在经管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一、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教学之困境

目前,各高校均在经管类专业中开设了法律课程,并以“经济法”课程居多,但课程教学实践已暴露出当前经管类专业中法律课程设置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法律课程之于经管类人才培养重要作用的发挥。

1.困境之一:法律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1)法律课程门类单一。法律课程设置门类偏少是当前各高校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设置方面的共性问题,这对于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负面影响。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在所有经管类专业中,除大一学年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外,还开设“经济法概论”、“国际商法”、“对外贸易法”、“保险法”、“金融法”、“劳动法”等法律课程,上述课程中,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经济法概论”是所有经管类专业必修课程,而其余课程均为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最后能否开课还需视选课学生数而定,其中有些课程因为选课人数的不足几乎每年都无法开课,如对“外贸易法”、“劳动法”。而上述课程则是经管类专业(尤其是国际贸易、保险、金融、人力资源等专业)必须掌握的法律知识,但现行法律课程设置却难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

(2)法律课程名称与内容不相匹配。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名称多集中于“经济法”或“经济法概论”,但此种名称已与实际教学内容严重相悖。经管类专业中的法律课程本质上还是归属于法学学科,其设置内容仍应遵循各部门法学已划定的内容范畴。以经济法为例,经济法体系由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这两大部分构成,其中宏观调控法包括三个部门法即财税调控法、金融调控法和计划调控法;市场规制法也包括三个部门法即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保护法。[1]因此,经管类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也应归属于上述范畴。但这与教师实际教学内容及学生知识需求不一致。经管类专业学生所了解的基本法律知识应涉及民法、商法、经济法等部门法学内容,而仅仅一门经济法无法囊括上述内容,因此导致现行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教学中出现一种怪异现象――“以经济法之名,行经济法、民法、商法之实”,而如何使得民法、商法以独立地位和身份进入经管类专业学生视野之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法律课程与经管类专业课程之间、法律课程内部缺乏融合性与逻辑性。在现行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法律课程的设置随意性大,对与专业课程的相互关系缺乏必要考虑,不能够根据专业需要设置相关性较强的法律课程。如笔者所在单位在所有的经管类专业统一开设“经济法概论”,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却根据相同教学计划给不同专业学生讲授相同内容,并未能考虑专业个性化差异、学生知识结构的严重缺陷;此外在开设两门以上法律课程的经管类专业中,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对各门法律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层次性问题考虑不够,各部门法之间脱节,而在教学内容上又存在重复和交叉现象。

2.困境之二:法律课程学时数偏少

现行教学计划中,经管类专业的法律课程学时数较少,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根本无法较全面地掌握所需民商、经济等部门法的相关内容,更无法进行较高、较深层次的研究,预期教学效果难以实现。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在所有经管类专业中开设的“经济法概论”课程,只有J会计(财务)、J工业工程(物流)两个专业为45学时,而其他所有专业均为30学时。从笔者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如此偏少的学时与众多的内容相比已显的捉襟见肘,在教学中只能对课程内容选讲,更无时间去讲授学生所必需的民商法律制度知识。

3.困境之三:法律课程开设时间不尽合理

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何时开设是实现法律课程与经管类专业课程融合性、法律课程内部连续性的前提条件。而当前各高校在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开设时间上并未充分考虑其与专业课之间的融合性及其内部的连续性。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大一学年第一学期除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外,还统一开设“经济法概论”课程,而前文所述部分专业设置的“对外贸易法”、“金融法”及“保险法”课程则在大三、大四学年开设,笔者认为这样的时间安排不仅无法体现其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性及内部的连续性,更是与学生知识结构相脱节。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甚至对于本专业及其课程还无法了解透彻,而此时要求其学习专业性较强的法律课程更是毫无意义。

二、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教学“脱困”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基于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实践经历及思考,笔者认为唯有对当前法律课程模式进行合理化的改革,方能使其摆脱上述种种困境,真正发挥其在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合理构建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体系

针对上述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设置方面的种种问题,应以系统化的思想指导法律课程的设置:

(1)法律课程门类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笔者认为,经管类专业的法律课程具体应包括:“法律基础”、“经济法”、“民法”、“商法”、“程序法学”。这些法律制度内容是经管类专业复合型人才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结构,改变传统经济法“一统天下”的陈旧格局。

同时,在分别开设上述课程之后,现行法律课程中的“名称与内容”不相匹配的问题也得以解决。针对经管类法律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以经济法之名,行经济法、民法、商法之实”怪异现象,众多从事经济法教学的教师也对此提出了相应对策,如何庆江、吴学兰认为应将商法作为经管类专业的法律课程,商法可以涵盖上述经管类专业学生所需了解的法律知识的基本内容,并认为商法应涵盖以下内容:法人制度、法律行为制度、制度、诉讼时效制度,合同法、担保法,企业法,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秦瑞杰认为采用“经济法律”的称谓可以将所有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都纳入课程,课程的内容体系不再以经济法一个法律部门为限,民法、商法中的经济相关法律规范都可以涵盖,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结合本专业学习法律知识时更有针对性。[3]但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将“商法”定位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的名称与将经济法作为名称无任何本质区别,且同样会发生名称与内容不相匹配的问题;而将“经济法律”作为法律课程的名称则显得不够严谨,一方面与现行法律部门划分相冲突;另一方面其外延过于宽泛,如此一来则无法体现法律课程与经管类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性,且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可供教师讲授如此之多的内容。至此,既然在现存的部门法中无法觅得一个科学合理的名称,又想能够涵盖经管类专业学生所必备的经济法、民法、商法相关法律知识,那么倒不如遵循部门法学划分的现状,在经管类专业中独立开设经济法、民法、商法等法律课程。

(2)合理定位法律课程性质与内容,增强其与经管类专业课程的融合性。法律基础、经济法、民法、商法、程序法学内容庞大,但作为经管类专业开设的课程则无需学生掌握上述法律制度中的所有内容,因此必须对上述课程性质与内容进行合理界定。根据经管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笔者认为应作如下安排:

“法律基础”应作为经管类专业必修课程,其主要介绍整个法律体系的宏观框架,学习最基本的法律原理,增强学生法律意识,让其体会法律精神;“经济法总论”(包括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基础理论)应作为经管类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主要介绍经济法的基础理论,为学习经济法部门下的单行法奠定基础,而宏观调控法之下的财税法、金融法与计划法以及市场规制法之下的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单行法,应根据经管类专业差异性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开设,无需任何专业都全盘开设;民法基本原理及合同法应作为经管类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主要介绍民法基本原理和制度、合同法基本制度;商法基本原理及公司法应作为经管类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主要介绍商事主体与行为基本理论、公司基本制度,而商法中的破产法、证券法、保险法、金融法等单行法应根据经管类专业差异性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开设;程序法学应作为经管类专业选修课程开设,主要介绍民事诉讼法、仲裁法律制度。

2.合理安排法律课程开设时间,彰显法律课程之间的逻辑性

在时间安排上,坚持连续性:大一学年开设“法律基础”及“民法、商法基础理论”课程;大二学年开设“经济法基础理论”课程、“合同法”与“公司法”课程;大三学年可安排各种经济法、程序法学中的选修课程;基于教学实践,由于大四学年学生忙于就业与各种考试的备考工作而无暇顾及课堂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大四学年无需开设法律课程。“法律基础”作为修读其他法律课程的基础课程必须先行开设,而“民商法基础理论”作为修读经济法律制度的先修课程也应先于经济法课程先行开设,而其中的选修课程则可以根据专业差异及学生知识需求而最后开设,此安排则充分体现了法律课程之间的逻辑性。

3.增加课程学时,保证课程内容的充分传授

随着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原有经济法课程的30或45学时已不能满足系统讲授法律知识的需要。因此,增加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学时数成为必然选择。但增加法律课程学时数的同时又必须考虑授课内容与难易程度因素,且不能过多挤占经管类专业课程学时数。因此笔者认为,应比照上述课程内容在法学专业中所需学时数做出合理界定,具体而言:“法律基础”课程应为30学时;“民商法基础”理论共计30学时,“合同法”与“公司法”则各需30学时;而经济法中的选修课程及程序法学则根据实际讲授内容可确定为15~20学时。这样既能保证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法律基础、经济法与民商法基础理论、公司法与合同法知识能够有充足时间讲授,同时也照顾了各专业差异性,使得与经管类专业相关的金融法、保险法、税法等单行法规能够深入地讲授。

参考文献:

[1]张守文.经济法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6.

工商管理必修课范文第5篇

[关[:请记住我站域名/]键词]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教育;中国;美国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电子商务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出现出优良的发展态势,但是也呈现了不容躲避的问题。1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材,据《人民日报》报导,未来一0年中国电子商务的人材缺口将高达二00万。另外一方面,依据国际电子商务师认证委员会(中国)研发中心对于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截至二00四年六月一五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二0%,远远低于上年同期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面对于电子商务人材的供求矛盾,有必要鉴戒以及学习国外展开电子商务教育的胜利经验。本文以电子商务教育为钻研对于象,深刻考察中美电子商务高等教育的基本概况,并对于二者进行比较,从中患上出1些启示。

一 培育目标的比较

1般而言,中国高校对于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的培育方向就是培育从事现代商务管理,掌握电子商务相干信息技术的高档复合型专门人材_二_。而美国就其培育目标来讲是培育商务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利用人材。中美两国电子商务专业的培育目标的描写可以用1个2维表的情势表现(如表一所示)。

从表一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培育目标的异同点:

首先,两国对于电子商务本科阶段的教育都是培育利用型人材。电子商务以技术为手腕,但核心依然是商务。所以,两国都认为电子商务人材实际上是综合利用管理、商务和信息技术的人材。

其次,两国对于电子商务本科阶段的培育目标的着重点不同。尽管两国培育的都是复合型人材,都强调对于信息技术以及商务知识的掌握,但中国高校的培育方向是管理型人材,因而尤其强调对于管理知识的请求,更为重视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育,而美国高校更为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以及利用能力,更为着重技术能力的培育。

二 专业设置的比较

中国高校基本上是在管理学院、商学院、经济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院里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或者者在这些学院中的经济或者管理相干学科开设电子商务相干课程。虽然这些高校有良多在经济学院或者计算机学院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但更多的是在管理类学院开设。值患上注意的是,有些高校在不同的院系都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从不同角度以及重点来培育电子商务人材。如,浙大以及西安交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同时在管理学院以及经济学院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

美国的大学很早就开设了电子商务课程,并且也有良多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钻研所,可是把电子商务作为专业开设的情况却很少。从澳斯坦汀患上克萨斯大学电子商务钻研所查到的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情况看:美国的计算机学院以及商学院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占绝大多数,特别是在有名大学的商学院,普遍展开电子商务教育,如范德比尔特大学欧文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坦普商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等。此外,有良多经济类的小专业1般会开设电子商务课程或者辅修电子商务专业,比如说市场营销类、信息管理类等。

从科类结构看,两个国家对于电子商务所属的科类基本认同,都是在经济类、管理类以及计算机技术类院系开设电子商务课程。但是,因为两国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培育目标的着重点不同,中国主要培育管理利用型人材,而美国则是技术利用型人材。因而,中国大部份高校选择管理类的院系开设电子商务专业,而美国大可能是在计算机学院以及商学院开设电子商务专业。

三 课程设置的比较

中国在开设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时大致可以分为学科基础课以及专业课两大部份。其中专业课又分为专业必修课以及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主要包含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几率与数理统计等数学工具,和电子商务分支方向的基础课程,如管理学原理、经济学、计算机程序语言以及数据库原理一六一。专业必修课的主要课程是在二00二年四月召开的首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联席会议上CECT提出的一0门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就目前的状态来讲,是比较混杂的。从对于某些学校课程规划的调查来看,可以说专业选修课开设的内容多种多样,凡是以及电子商务有联络的领域,基本上都开设了相干的课程。与中国高校相似的是,美国的高校在支配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时,也分为学科基础课以及专业课两大部份。专业课一样分为必修课以及选修课。然而在必修课中又按课程的类型进行分类,例如商业类、技术类等。从整体上看,美国的课程组织结构是基础课1专业基础课1专业课。

因为课程组织结构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而,咱们分别从两个国家当选取有代表性的课程支配来进1步比较两个国家的课程设置中学科之间的统合瓜葛(如表

二、三所示)。

三.一 对于于必修课的比较

中国以及美国对于课程的组织都分为学科基础课以及专业方向课。从学科基础课的内容上看,这两个国家都属于“加法的”课程组织结构以及“抽样的”课程组织结构,即认为电子商务是管理、经济、技术等学科的综合。因而,在学科基础当选择了与之相干的基础课程,然而没有提供各个分支领域的深层次的课程,因而缺少各门学科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完全性。从专业课的内容上看,中国属于“关联的”课程组织结构,采用的是融会情势,把不同的学科合并或者融会为1门新的课程。例如,咱们把管理学与信息系统论融会为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把计算机技术以及会计学融会为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等。而美国属于“总体的”课程组织结构,采取的是相干情势,强调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理论的新利用。比如,网络环境下的营销、网络商务软件等。

三.二 对于于选修课的比较

在选修课方面,中国对于选修课的内容进行了必定程度的分类,学生在选择时仍是被规定每一1类课程都需要选择若干学分。因而,这样的课程结构其实不能使学生对于电子商务某个分支进行深刻学习,培育出来的学生也不能马上具备电子商务专业人材的知识水平。

美国的选修课没有进行分类,只请求学生在其提供的课程当选择几门自己感兴致的课程,因而,美国在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分支的深刻学习是在选修课进程中由学生自己选择的。例如,在上面表格中提供的选修课程中请求学生选择两门课程,如果1位学生选择了电子商务技术与系统分析以及设计,那末这个学生其实是在深刻学习电子商务系统方面的知识。

四 师资气力的比较

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师资气力薄弱。许多学校在申请设立电子商务专业时,并无足足数量的、达

到必定教学水平的以及能够完成教学规划规定的全体课程的师资队伍。许多教师是从计算机、通讯、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转而讲解电子商务课程,懂技术的不懂商务,懂商务的不懂技术,根本没法胜任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在实际教学进程中,尽管制订了教学规划以及教学大纲,但因教师缺少,只能是有甚么样的教师开甚么样的课,教师会甚么就教甚么。这类情况致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美,知识内容不公道。

美国高校大可能是在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市场营销等专业下开设电子商务课程,着重讲授与本专业相干的电子商务知识,教师专业特点浓厚,对于某些课程的钻研无比深刻。比如,由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讲解网络营销等课程。此外,美国高校时常聘用1些电子商务钻研机构、公司的知名人士到学校来兼职从事教学工作,他们有着丰厚的实践经验及很强的事务处理能力。

五 教学手腕的比较

电子商务是1个交叉学科,理论性以及实践性请求都很强。电子商务专业培育的是复合型人材,既有商务以及管理的内容,又有相干技术的内容,拥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理论以及实践的紧密结合,因而,迫切需要丰厚的实践教学。从中国高校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学校仅仅设立了1个简单的电子商务试验室,安装了1套简单的摹拟试验系统,部份学校尚无试验室,乃至不具备上网的前提。大部份学校缺少必要的实习基地,学生没法亲自体验以及实际操作,理论以及实践难以结合,培育的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美国高校充沛应用计算机、多媒体以及网络的作用来丰厚教学内容以及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他们还注重试验室的建设,不管是硬件仍是软件都很先进,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供了优胜的前提。此外,美国高校特别重视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通过自建或者与电子商务企业联建等方式树立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介入电子商务的实际流动,体会电子商务的运营情况,将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六 教材的比较

面对于电子商务教育的普及热潮,虽然教育部最近几年来加强了1批“105”、“1015”电子商务系列教材的编写,但各高校使用的电子商务教材依然参差不齐。目前,电子商务教程遮天蔽日,其中大部份很难知足教学请求,有的直译国外的教材,不合适中国学生的语言习气,有的是从网上搜集资料拼凑而成,不仅体系不好,而且内容也很枯燥。尤为凸起的是,教材的编写滞后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后进于教学内容的更新。尽管是系列教材,但其实不系统以及完全,互相之间有重复以及冲突,不同系列教材之间的重复以及冲突更为严重,各高校在教材的选择上难度较大。

与中国相比,美国高校所使用的电子商务教材强调实践性以及实时性。美国的电子商务教材大多采取经典案例教学。比如,最近几年来,美国学者编写了《电子商务——管理视角》、《电子商务管理者指南》、《电子商务经济学》等教材。这些教材采取了大量最新的真实案例,并对于这些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有机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1,因此教材内容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七 总结以及建议

笔者认为,中国电子商务教育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需鉴戒以及学习美国展开电子商务教育的胜利经验。具体来讲,当前中国高校应采用如下措施:

(一)明确培育目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高校要结合各自学校的优势以及市场需求状态来制订电子商务教育的培育目标,而不应互相模仿。目前,全国已经有二七五所本科院校以及四00多所高职院校设立了电子商务专业,未来的电子商务人材供应市场的竞争将会白热化。各高校只有明确目标,恰当定位,才能充沛施展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点,知足市场的需求。

(二)提高培育层次:电子商务教育不但需要利用型人材,而且需要管理型人材。目前,中国大多数高校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主要是培育利用型人材,而对于管理型人材的培育注重不够。因而,咱们要在加强电子商务专业本科教育的基础上,踊跃展开电子商务钻研生教育,重点培育管理型以及钻研型复合人材,以适应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需要。

(三)优化课程体系:各高校在鉴戒教育部高校电子商务建设协作组推出的各门课程标准体系的同时,也要依据自己 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更公道的课程体系。高校应依据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结构以及知识体系划分教学内容模块,公道肯定需要开设的课程和各门课程之间的瓜葛。同时,也要对于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整合,防止知识重复、冲突以及遗漏。

(四)加强师资培训:针对于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师资气力薄弱的情况,各高校应加强师资培育,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操作水平。有前提的高校可以派教师到国外高校深造学习,学习国外最前沿的理论动态以及先进的实践经验。同时,可以请企业界的电子商务专家兼任该学科某门课程的教师,这些处在电子商务实践第1线的专家拥有丰厚的商务经验以及最新的技术,掌握着电子商务最前沿的信息。这样,既保证学生所学的知识不会后进于时期发展,也保证了学生毕业后不会感到自己的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

(五)改良教学手腕:在课堂上,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们应当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子,不能1味地讲授理论,而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应激励学生参加实践流动,例如,可将学生分成多个项目小组,通太小组成员互相协作共同完成某项功课,让学员感遭到真正的工作环境以及竞争的压力,培育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此外,充沛运用多媒体以及互联网等现代化的教学装备,使教学更直观、生动,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踊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