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

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

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

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范文第1篇

一、工作目标

坚持“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充分调动各种治安防范力量,通过规范工作机制、落实保障措施等手段,大力推行治安管理网格化建设,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活动,努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工作顺利有序开展,决定成立推行治安管理网格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组长:(镇委副书记)副组长:(镇委委员、公安分局长)成员:公安分局)、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公安分局),由钟淦湖同志兼任主任,朱荏明、陈树华任副主任,负责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全镇治安管理网格化各项工作。

三、实施步骤

(一)动员试点

成立领导机构,制订工作方案,召开动员会议全面部署推行治安管理网格化建设工作;组织石步村、下岭贝村、泉塘村和横坑社区开展试点工作,探索落实各项工作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工作经验。

(二)全面铺开

在试点的基础上召开现场会,组织各村(社区)全面铺开治安管理网格化建设工作;结合各村(社区)实际,完善硬件和各项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日常工作机制;及时发现、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有效推进工作开展。

(三)考核验收

成立治安管理网格化建设考核验收工作组,制订考核验收方案和细则,对各村(社区)落实治安网格化管理进行考核验收。

四、工作措施

(一)因地制宜划分网格。以村(社区)为基本单位,每基本单位设置一个警务区,每个警务区配备一名挂职村(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的民警任警长。警务区结合实际划分若干网格,每个网格配一名责任民警,责任民警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个人辖区内的治安管理工作,切实做好防范工作。试点阶段,石步村、下岭贝村、泉塘村各划分为4个网格,横坑社区划分为5个网格,每个网格派驻1名责任民警,在警长的组织协调下,落实各自网格内的治安管理工作。为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上述四个试点村(社区)的警长均由属地派出所一名分管领导兼任。

(二)整合“五员”落实人防。以警务区为单位,整合区内的派出所治安队员、村属治安队员、护村队员、出租屋管理员以及工厂企业等场所的保安员,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分配到各个网格,由警务区统一协调指挥;结合辖区街道、出租屋等场所分布情况和治安状况实际,指派各网格的责任民警,明确“五员”职责分工,围绕“人、屋、车、场、网”等治安要素,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出租屋管理、重点路段巡防、企业周边联防、情报信息收集、阵地控制、治安防范宣传等工作机制。

(三)完善设施加强物防。各警务区要继续完善封闭、半封闭式小区管理,对现有的卡口设施做好维护工作,对没有设置卡哨的重点路口和治安黑点,要尽快增设卡哨;要继续加大停车场建设和使用力度,利用街边、空地等部位因地制宜设置停车场,通过加大宣传等措施,动员车主进场停车;要动员出租屋、工厂企业等场所完善防盗门窗、门禁系统等防盗设施,争取更多的场所安装使用联网报警装置,最大限度减少入室盗窃案件的发生。

(四)利用视频提升技防。要维护好现有的视频监控摄像头,在治安重点部位增加摄像头,扩大视频覆盖面;要加强视频操控员培训,提升技能,加大奖励力度,激发工作积极性;争取整合各村及工厂企业等场所视频监控设施,实现统一调度使用;及时宣传视频监控的使用成果,提高社会认同感和发挥震慑作用。

(五)创新方式强化管理。出租屋、外来人口管理是治安防范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落实现有出租屋管理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管理方式,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在每个网格内组织新莞人自治小组,提高租住人员自我管理能力;在二手房东中物色合适的人员作为组长,协助政府部门进行日常管理。各村(社区)要通过提供适当补贴、评比表彰、办事生活提供方便等方式,调动各参与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治安管理网格化建设是今年我镇治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抓手。各有关单位和村(社区)要将思想认识统一到镇委镇政府的总体部署上来,增强大局和责任意识,齐心协力,扎实推进治安管理网格化建设各项工作。

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范文第2篇

“枫桥经验”的新发展

诸暨市是“枫桥经验”的发源地。长期以来,该市不断丰富和发展“枫桥经验”。使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诸暨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在党的领导下,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经验。同志亲笔批示了“枫桥经验”,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改革开放以后,枫桥及时提出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的理念,在全国首创综治办,实行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相结合,充分依靠群众维护社会治安。上世纪九十年代,枫桥创造了“四前”工作法和“四先四早”工作机制。组织群众预防矛盾,富裕群众减少矛盾,服务群众化解矛盾。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枫桥坚持发展与稳定并重,形成了党政动手、依靠群众、源头预防、依法治理、减少矛盾、促进和谐的新格局。努力做到“家庭琐事不出户、邻里纠纷不出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2009年5月,枫桥镇获得代表全国综治工作最高荣誉的“长安杯”。长期以来,诸暨市丰富发展“枫桥经验”的实践,为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

近年来。诸暨市根据中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部署,以列入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单位为契机,以打造全国社会管理创出新示范城市为目标,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完善社会管理格局,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加大社会管理力度,积极探索社会管理的新模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枫桥经验”。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构建六大体系”:

1、构建系统化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注重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委政法委和综治委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健全政府问责和责任追究制:努力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注重健全基层政法综治组织,推进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和基层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等规范化建设。完善村级综治工作站、治保会、调委会组织,实行矛盾联调、治安联防、工作联勤、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的“五联”机制。注重推进基层平安基础建设,开展“八创八进”基层平安创建和“综治进民企”工作。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全市共划分网格区520个,网格12170个。同时引导“两新”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全市员工在IOO人以上的民营企业全部建立综治工作站,296家社会组织全部设立督导员。

2、构建人本化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成立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深化“外警协管外口”、“外来干部服务外口”、“外来人员帮助外口”等“三外”工作模式,推广“爱心一证通”服务管理经验和流动人口编码式登记管理方法,做到“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市民化待遇”。同时,着力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新建1.5万平方米行政服务中心,通过地点、资源、人员、功能“四整合”,建立“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举报投诉、“96345”社会管理服务、数字城管和“110”应急联动指挥等五大平台。全市48个行政审批部门有40个进中心设立窗口,实施行政效能全程跟踪卡和直报卡制度,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审批时限总体提速90%。

3、构建多元化的社会矛盾化解体系。致力构筑“点线面”结合的大调解模式,面上市镇村三级联动。市级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领导小组,27个乡镇(街道)、468个行政村和59个社区全部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线上专业调解有序推进,组建医患纠纷、法院诉前、交通事故、消费权益、劳资纠纷、婚姻家庭等六大专业调解中心,依托行业协会建立企业内部调解组织276家:点上多元调解全面铺开,全市5个基层法庭建立联合调解委员会。16个公安派出所建立治安纠纷调解中心,27个镇街全部建立司法所。全市现有各类调解组织839家、调解员3522名、矛盾纠纷信息员3299名:去年全市共排查调处各类纠纷5627件,调处成功5405件,成功率达96.1%。致力构建畅通有序的工作机制,成立接待中心,探索实施以“工作日门诊、不定期会诊、双休日出诊”为主要内容的基层“三诊”工作法,建立“快速受理、快速直办、快速转办、快速交办、快速提交”的快速办理流程。健全民意调查机制,深化落实领导干部下访、约访、接访和包案调处制度,实施网上办理、电话受理、律师等新型方式,推行听证制、三级终结制。致力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出台实施的前置条件和必备条件,探索建立“制定方案、征求意见、分析预测、形成报告、确定意见”的风险评估“五步”工作法,对旧城拆迁改造等重点工程进行风险评估,其中确定实行7个,暂缓实行1个。

4、构建立体化的社会安全防控体系。提升社会治安打防控水平,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扎实推进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依法严惩黑恶势力,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9.8%。提升“科技强警”水平,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开展街面防范网格化、社区防范物业化、农村防范自治化、场所防范保安化、重点部位技防化“五化”防控:加强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和公共场所、企业、社区、集镇等社会监控系统建设,编织全覆盖、高效率的视频监控网络,全市共建视频监控探头943个,社会监控14300多个:推行“平安联防”固定电话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一家求助,十家报警”。提升公共安全监管水平,完善安全生产、劳动用工网格化管理。广泛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突出抓好校园、道路交通、消防、危化物品、大型群众性活动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安全生产三项指标连续五年实现“零增长”。

5、构建网络化的社会管理信息体系。强化互联网管控,推进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创新互联网警务模式,建立网上岗亭、网上报警体系和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网上管理、网上防控、网上办案、网上服务和网上引导一体化:建立网上议政平台,加强网络评论员、网络新闻发言人和“网络意见领袖”三支队伍建设。主动掌握话语权,着力提高网络舆情引导处置能力。探索乡

镇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依托镇务网、村联网,建成应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信息系统,对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实行网上分流、网上交办、网上结报。建设“数字政法”,抓好局域网的安全建设与管理,开发各类业务应用平台,实行网上办公、网上办案,推动各类信息、各项工作在网上流转,实现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

6、构建规范化的社会公平执法体系。加强“法治诸暨”建设,全面推行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深入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组建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逐步把社会管理各项事务纳入法制轨道。加快执法规范化建设,在公安派出所设立“办案、办事、办公、生活”等四大区域,推行执法办案远程监控、录音录像、网上审批等制度,对执法工作实行全程、实时监督。强化行政司法社会监督,完善执法公开定期检查制度和投诉、督查机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建立完善公开听证、公开审理制度,增强执法透明度和公信力。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扎实开展以民主法治、民主自治、民主联防、民主联调为核心的和谐新农村创建活动,推行“三上三下”民主议决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农村纪检“一网三联四包”工作法、村干部“四不”公开承诺等制度,完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功能。

“枫桥经验”新发展带来的新启示

近年来,特别是列入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单位以来,诸暨市根据中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赋予了“枫桥经验”新的理论内涵、实践要求和时代特征,积极探索符合中央精神、体现地方特色、富有实际成效的社会管理新路子,对于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和理论价值,从中我们也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围绕“主题主线”。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加快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着力解决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

中央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一“主题主线”,不仅是经济发展必须始终遵循的总体要求,而且要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目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历史遗留问题与改革发展中的问题相互交织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发达国家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的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较短时间在我国相对集中地表现出来。这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新时期的“枫桥经验”启示我们,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前提,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活力,既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又要加快转变社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社会的安定有序、协调运行。努力实现以发展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

启示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受。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现阶段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社会需求和价值追求差异较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住房难、养老难”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一些特殊利益群体诉求提高,一些行业和阶层利益诉求也有所增加,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新时期的“枫桥经验”启示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把握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高度重视又不超越阶段。既整合财力物力推动公共资源向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领域倾斜,又注意把握政策出台的时机、力度和节奏,实现改善民生的力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把群众的需求与现实的可能兼顾起来,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民生改善更具可持续性,使社会管理更具坚实的群众基础。

启示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抓住重点难点。既强化管理,又优化服务,着力解决流动人口、“两新”组织和“虚拟社会”的健康发展问题。

社会管理是对人类社会共同体的管理,其实质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我国正处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历史时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特别是“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数量庞大,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增长迅速,互联网用户急剧增加,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新时期的“枫桥经验”启示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服务优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使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切实感受到权益得到保障、秩序安全有序、心情更加舒畅。对于流动人口,要完善服务管理体制,改进服务管理方式,努力实现由防范型单一管理向服务型综合管理转变: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积极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新模式,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流动人口生产生活创造良好条件;强化重点管控。把流动人口中有违法犯罪嫌疑的高危人员作为重点,落实管控措施。对于“两新”组织,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推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明确新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协商机制,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改进新社会组织管理,重点培育、优先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推动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建立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和管理信息平台,引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自律性。对于虚拟社会,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探索实行网络实名制;改善网络教育和网络舆论引导方式,探索以广大网民能接受的形式弘扬主旋律,引导虚拟社会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加强虚拟社会行业自律,引导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加强计算机房、网络接入点管理,及时把有害信息隔离在网络之外: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净化网络环境,构建和谐的虚拟社会。

启示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更加注重治本,既重视顶层设计。又夯实基层基础,着力解

决社会矛盾的源头治理问题。

源头治理是治本之举。只有加快构建源头治理体系,更多地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才能尽可能使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少产生、少转化、少激化。构建源头治理体系,一方面,要重视顶层设计,从制度的层面健全社会政策和社会规范体系,弥补社会政策领域的空白,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另一方面,要夯实基层基础,积极推进重心下移、保障下倾、工作下延,坚持不懈地推进平安创建工作,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基层社会管理新模式,建立健全“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问题联治、事件联处、平安联创”新机制,着力织好覆盖城乡、条块结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管理基层末端网络,有效避免出现社会管理的“真空”和“盲区”,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矛盾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止严重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的产生,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为社会长治久安夯实基础。

启示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讲求刚柔并济,既维护公平正义的“刚性”。又体现协调各方利益的“柔性”,着力解决矛盾纠纷化解中的人际和谐问题。

社会管理不仅是一项实际工作,也是一门管理科学,必须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和社会矛盾,既要有维护公平正义的“刚性”,又要有协调各方利益的“柔性”,尽可能通过平等地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化解矛盾纠纷、解决社会问题。新时期的“枫桥经验”启示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引导广大群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也要看到诉讼虽然是解决矛盾的最后救济手段,但并不是唯一和最好的方法。而我国把人民调解制度作为司法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充分体现刚柔并济原则的一项制度安排。面对量大面广的民间矛盾纠纷,应当贯彻调解优先的原则,坚持“点、线、面”相结合,积极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机制,通过加强社会疏导,调节社会心理,以不伤和气的方式方法,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低成本、高效率地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努力使化解矛盾纠纷的过程成为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过程。

启示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大力推进改革,既完善管理体制,又创新工作机制,着力解决社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问题。

体制机制对于社会管理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才能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可靠的保障。新时期的“枫桥经验”启示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依法、常态、有序的管理制度。要完善决策体制和机制,健全重大事项调查研究和集体决策制度、重大政策专家咨询制度、公示制度、公开征求意见制度;特别是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审批、重大工程立项、重大举措实施,要建立社会风险评估制度,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环境影响、矛盾纠纷及各类不稳定因素,对大多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事项缓出台或不出台,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要深化和完善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制度,及时就地化解问题。要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重点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监管、社会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社会治安防控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启示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依靠信息技术支撑,既推广网络技术,又整合信息资源,着力解决社会管理的信息化问题。

随着社会管理要素日趋增多,难度不断增大,单靠传统手段已经难以实施科学高效的社会管理。新时期的“枫桥经验”启示我们,信息化建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由之路,对于提高社会管理效能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从省、市县、乡镇(街道)、社区四个层面,加快构建区域社会管理信息平台。省级层面,要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把各有关部门涉及社会管理的信息要素集中起来,实行“多网合一、一网多格”,提高信息共享度,推进社会管理综合化、动态化、精细化。在市县级层面,要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整合政府部门的职能,把行政审批、应急管理、电子政务、行政效能监察等管理服务职能集中起来:创新行政审批机制,实行“一站式”行政审批,切实方便群众办事,营造精简、高效、公开的审批环境:创新应急管理体制,实行“一体化”联动指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创新电子政务管理方式,实行“系统化”网络管理,推进部门之间网络互联、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创新监督考核手段。实行“多维化”行政效能监察,对相关单位的行政审批、应急管理、电子政务进行网上实地监督,促进行政效能的提高。乡镇(街道)层面,要依托乡镇(街道)综合工作中心探索建立基层社会管理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基础信息网上录入、工作过程网上监督、办事服务网上管理、责任目标网上考核,切实提高信息的互通性和共享性。社区层面,要建立健全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延伸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等信息资源,建立社区人口、单位基本信息资源库,规范发展社区网站。推进社区管理服务信息化。

启示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借助道德力量。既弘扬优秀道德传统,又大力倡导时代新风,着力解决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失范问题。

道德在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中具有持久性的基础作用。社会秩序是人们价值认同的结果,良好的社会秩序离不开良好的社会风尚。新时期的“枫桥经验”启示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要大力倡导核心价值观。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进一步提炼概括出让广大老百姓记得住、印象深、好遵守、能实践的核心价值观,使之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追求和共同操守。要积极建设和谐文化。广泛开展“和谐企业”、“和谐校园”、“和谐机关”、“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努力形成讲秩序、强责任、守诚信、重包容

的文明风尚。要重视社会心理服务。加强社会・_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调适工作,促进社会情绪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社会心态积累恶变,并对发现的社会心态变化进行及时干预和积极疏导。

启示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共同治理。既充分发挥党政主导作用,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着力解决社会管理中的越位、错位、缺位问题。

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工作格局,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形成共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枫桥经验”之所以历久弥新,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党政主导、依靠群众”,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了传承、丰富和发展。这充分表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把领导社会管理工作放在党委工作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做到“到位而不越位、正位而不错位”;又要牢固树立“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的思想理念,充分发挥我们党在群众工作方面的优良传统,相信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探索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和途径,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更多、更积极、更有效地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形成党政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模式,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范文第3篇

一、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

明确局党组书记、局长为平安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平安建设工作的副局长为直接责任人,局党组成员按照分工对分管领域内平安建设工作实行分工负责制,坚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平安建设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凝心聚力抓好工作落实。

(一)健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工作体系。一是聚焦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建立完善考核考评、应急处置和责任分工等配套措施,严格按照县维稳指挥部工作部署要求,切实做好敏感期24小时值班值守及网格化巡查工作。二是健全“感党恩、爱祖国、守法制、奔小康”群众宣传教育机制,加强网络评论监督队伍建设,做好价格网络舆情监管,及时封堵删除和依法打击处置各类负面信息,牢牢占领舆论阵地。三是将思想统一到县委、政府维稳工作部署上来,严格按照县重点部位点上守护、线下巡逻、面上防控工作制度。结合工作实际,完善应对更大风浪考验应急预案,确保各类突发事件能够快速果断正确处置。

(二)健全稳定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体系。一是健全单位接访制度,落实干部接访、下防、回访制度,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二是深入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健全“三大调解”衔接联动机制。三是健全矛盾纠纷源头信息“一张网”综合管理制度,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深入开展“命案攻坚”和“血亲仇杀”等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大力营造懂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

(三)深化治安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完善自然灾害事故、公共安全事件等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社会动员和舆论引导等机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全民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切实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提高社会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按照“一格一员”工作要求,全力配合检察院做好网格区域值班值守工作,贯彻落实“机关干部+政法干部+专职网格员”方式,安排一名干部作为网格区域机关单位干部。

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范文第4篇

区召开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基层治理专题座谈,会上听取了一些部门单位、办事处党委和基层社区负责人的意见建议、工作打算。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相关的引领城乡基层治理主题推进会主持稿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今天,在xxx召开“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示范推进会,主要出于这么几点考虑:

一是检验工作质效。xx月xx日,我们在xx、xx进行了现场调研,在xx社区召开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基层治理专题座谈,会上听取了一些部门单位、办事处党委和基层社区负责人的意见建议、工作打算。大家既发现了短板、找准了问题,也给了承诺、表了决心,同时,我也下了任务、提了要求。今天,我们在xx召开推进会,就是来检验工作成效的。

二是全面动员部署。推进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这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件民生工程,是市委高度重视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本人作为市委书记抓在手上的党建领办项目。刚才大家看了示范点,对如何开展抓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有了些直观感受,等会儿我将围绕“为什么、抓什么、怎么抓”再跟大家一起探讨。目的就是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和乡村基层治理工作,就是要让大家提高认识、拧紧螺丝、开足马力。

三是压担子交任务。在前期调研基础上,组织、政法、民政等部门单位用了心,结合本单位本部门职责,制定了任务清单和落实举措,同时也拟定了一些推进基层治理的具体任务,征求大家意见。

请大家认真阅读,并提出好的意见建议,交给工作人员汇总梳理。会后,请与会单位明确各自职责、敲定明确方案,认领任务、互相合作,推进任务落实。下次推进会上,我们要看一看、比一比、问一问,看看谁在真落实、比比谁做的好、问问为什么推不动?

刚才,听取大家的汇报,既展示了各自的经验做法,又谈了问题和下一步打算,汇报的都很好。特别是镇处的同志对这项工作很重视,提出了我市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和宝贵意见。下面,围绕会议主题,我想讲三层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为什么要抓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

首先,抓基层治理是强化政治建设的具体体现。

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俗话说的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党是执政党,要实现共产党长期执政,必须严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要建强和巩固基层政权、基层组织,必须要确保基层治理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就是要切实贯彻党领导一切的最高政治原则,严格执行党的政策、方针、路线,优化党领导基层的治理机制,构建新时代城乡基层治理新格局。

其次,抓基层治理是落实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四中全会公报原文提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20xx年,省委组织部把xx市确定为全省xx个城市基层党建试点示范县市,并报中组部备案。这既是对xx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一种肯定,更是向我们交任务、压担子。

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必须要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痛点堵点难点,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积极探索更好的运行治理方式。具体到市级部门单位层面,对我们的要求是“简政放权”、是“减负增效”、是“共驻共建共享”;对镇处要求的是“强化自身建设”、是“提升服务能力”、是“强化基础保障”;对基层的要求是“德治、自治、法治” 。

第三,抓基层治理是改善民生需求的生动实践。

推进城乡基层治理,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大举措,必须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才能让基层组织化被动为主动,更好的理清治理思路,端正服务动机,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基础的基层治理准则,以对群众需求的精准分析,建立健全基层治理政策制度,把为人民谋幸福落到实处。

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具体要抓什么?

第一,要着力抓好基层组织建设。

这里的基层组织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城市社区,一个是农村。城市社区方面,要把党组织网络建立起来,成立街道党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同步建立商圈楼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探索街道党委领导下的组织体系,推进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运行,全力服务城市基层治理。

农村层面,乡镇党委要统筹做好辖区内所属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工作,利用基层党建“整市推进”工作成果,抓牢抓实农村党组织建设,同时要建好用好村务监督委员会、乡贤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制定村规民约,发挥“一户十联”“党员积分管理”等党建特色载体作用,用于解决基层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与此同时,城市社区和农村要同步加强群团组织建设,营造“党建带群建”的工作氛围,发挥共青团、妇联和工会组织作用,通过服务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

第二,要建好四支队伍。

首先要建好党员队伍。疫情期间,广大党员积极响应市委号召,参与疫情防控,取得了非常好的工作效果和社会反响。今年省市主流媒体也报道了xx在发挥党员作用,参与疫情防控方面的优秀经验。我市在发挥党员作用上有很多好的做法,党员“领岗诺责” “积分管理”“一户十联”等等。要利用好这些优秀经验,不断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让党员更多地参与到中心工作,让党员队伍成为推动城乡基层治理工作中的一支中坚力量。

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新时期对干部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加强干部的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提升干部在处理突发事件和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履职能力,带动广大干部积极投身到社会建设中来。要建立社区工作者队伍。目前,社区干部、网格员是社区工作的主体,建立一个稳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是开展社区工作,推动社区基层治理的最基本保障。要在合理合规的情况下,稳步提高工资待遇,逐步提高政治待遇,部门资源也要向社区加大倾斜力度,为社区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同时要鼓励网格员、社区干部报考社会工作者资格证,让更多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

要建好志愿者队伍。就疫情防控工作看,志愿者成为了社会治理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各地各单位要把建立志愿者队伍列入基层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团市委、文明办要做好志愿者征募组建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志愿者服务点,为志愿者们提供更多参与到社会服务的机会,同时要建立志愿者激励保障制度,鼓励更多的社会群体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

第三,要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基层治理的落脚点是改善民生,提升居民生活的质量。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得怎么样,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我市近几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比如城管会战、厕所革命、老旧小区改造等等,都是完善公共服务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是要想把城乡基层治理工作做扎实,光靠这些硬件还是不够的,还要同步加强软件基础设施建设。要持续加强社区网格管理工作,建立街道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开发智慧网络平台,提高对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编办要加快放管服改革的推进力度,完善便民服务网络,提高网上业务办理能力,相关部门要将资源向基层倾斜,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

在加强便民服务网络建设的同时,要完善“村村响”工程,对年久失修的广播台要整修,确保党组织的声音在第一时间传到每家每户。刚刚提到的几项建设任务,各部门主动认领,落实人员、项目、资金等保障,下次开会我要实地看效果。

三、怎么抓好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第一,要完善协调机制,履职尽责抓落实。

要建立市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齐抓共管、镇处村(社区)小组(网格)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局面。市级领导要结合分管工作分领域定责明责,要直接联系镇处、农村(社区),从人力、财力等多方面调动资源,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抓好基层治理提供有力保障;市委组织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具体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出务实管用的举措办法。

有关部门和行业系统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谋划、部署,带头推动,带头参与。既要履行职能职责、积极指导,又要履行好共驻共建责任。办事处党委要切实发挥好“龙头”作用,要统筹协调,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农村(社区)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改善民生,发挥好志愿者队伍、妇联组织、村民监督委员会等组织作用。

第二,要争资立项,用足政策抓落实。

一是出政策、给优惠。我们“五进小区”里涵盖的老旧小区改造、文明创建进小区、平安进小区、志愿服务进小区这些具体内容,如何做?如何抓?都是各部门要考虑到的问题。在我的领办项目中已经明确要落实市级财政每年列支城市社区网格支部1万元工作经费制度。共建单位每年分别给予共建社区不少于“321”(3万元、2万元、1千元)资金支持;党费支持xx万以奖代补等政策要落实到位。

二是争资金、立项目。各科局要用好专项资金、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围绕基层治理、改善民生确定项目。如“老旧小区改造”“抓好三防五治助力基层治理”等等。

三是抓推进、抓落实。基层治理在基层、靠基层。镇处党委要强化作风建设,提高党委班子履职能力,分工明确,加强指导,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完善议事决策制度,规范党委会议事决策事项、程序、规则,充分发挥镇处党委统筹协调各方、领导基层治理的作用。

第三,要强化服务,主动创新抓落实。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各基层党组织要找准突出问题,按先易后难、轻重缓急的顺序逐个解决。要结合党建工作先进做法,拓展“垸子夜话”“支部考场”“党员积分管理”等活动载体,综合运用乡风民俗、居民公约、法律政策、道德舆论等方式,加强基层的治理。

二是建全服务机制。基层治理并不是全部大动作、大手笔,要着力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提升服务水平。探索建立“村级及时收集梳理,各职能部门限时办结,第三方了解办理效果”的工作机制,将群众小事及时化解,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是坚持敢闯敢试。把驻社区牵头单位负责人作为社区第一书记,推进基层治理各项工作,就是敢闯敢试的例子。将临时党支部转化为功能型党支部也是创新。

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60-02

在当今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物欲横流的时代,各类青少年犯罪、炫富事件频繁上演,人格危机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具体表现为功利主义膨胀,感情意识弱化,物质追求过高,伦理道德淡薄。构建和谐人格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诉求。

一、和谐人格研究的时代背景及科学内涵

伴随社会经济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基本走向和主导形势,这不仅是普通大众的基本诉求,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塑造和谐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谐人格的构建与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必然联系,和谐人格作为一种人格形态是与其辩证统一的。首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阐释。和谐人格不仅是在校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基本诉求,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大学是树立正确人生三观的重要阶段,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生力军的特殊群体,他们所应具备的和谐心态和健康人格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密切关系。其次,和谐社会对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有着必不可少的促进作用,良好的社会发展形态有助于推进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从而进一步优化大学生生存空间,为构建和谐人格提供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人格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道德、操守、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完整统一和协调发展的平衡状态,是个人与社会认知统一的最佳境界。”①和谐人格是指构成人格整体的各个内在要素之间处于协调、平衡与统一状态。大学生的和谐人格体现在内部因子和外部因子等多方面,内部因子包括大学生内在意志行为等,外部因子含有社会群体、国家、自然等外部形态。与和谐社会相促相长,还必须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坚定科学的人生信仰以及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能够在不断自省中实现自我价值,真正做到与和谐社会良性互动。

二、当前社会大学生和谐人格缺失的成因

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从总体来说是好的,但也不乏和谐人格缺失的学生,如2010年李启铭在河北大学撞倒两名女生后叫嚣“我爸是李刚”;2010年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2013年林森浩把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注入饮水机槽,致其舍友死亡……这些和谐人格缺失现象的成因有以下方面:

1.市场经济对道德规范的冲击。我国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公德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区别,但受市场开放、价值多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损人利己,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拜金炫富现象不断出现。

2.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主干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目的是塑造大学生的和谐人格,给大学生人文关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实际,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由“教授型”向“研讨型”转变,基本做到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互相磋商。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很少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没有鼓励学生通过自我磨砺、内省等方法培养自律精神;极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锻炼和情感体验。由此导致大学生知行不一,在理论上认同劳动光荣,实际上却想不劳而获;在理论上认同爱护公物,实际上却滥用公共资源;在理论上认同勤俭节约,实际上却浪费资源……

3.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负面影响。第一,网络垃圾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滑坡。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涌现出很多网络信息垃圾,微博、微信等新的网络平台常被不法分子利用,传播有害信息,蛊惑大学生思想,使其误入歧途,道德意识弱化。

第二,网络的隐蔽性导致大学生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不稳定,易受蛊惑或诱惑,易产生偏激思想。一些学生浏览非法网站,例如黄色网站、恶意交友网站等;一些学生传播网络病毒、通过信用卡盗窃诈骗等。这些以大学生为主的网络犯罪,大多数动机单纯,只是一时偏激犯下的错误。同时,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也促使网络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第三,现实人际交往淡化。首先,网络世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虚拟社会”,在这个空间里的交流都是“空白的”,网络世界失去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与存在感,人际交流无从谈起。缺乏实际的交流必将导致学生长期沉浸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弱化其真正的交流意识,人际交往减少,从而丧失与周围人的正常交往能力,甚至自我意识缺失,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危机,如焦虑、恐慌、孤僻等。

第四,网络成瘾。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几乎所有的家庭都配有电脑,网络如寄生虫一样寄生在各家各户,网络成瘾症随之而来,而且来势汹汹,一份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几乎76%的被调查者有网络成瘾的倾向。网络成瘾给很多学生、很多家庭带来痛心疾首的伤害,很多孩子网络成瘾,无法克制自己上网打游戏,逐渐变得暴躁不安,厌学情绪高涨,叛逆孤僻,网络成瘾还会导致精神不振,严重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尤其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沉迷于网络不仅耗费了在校园里的青春年华,更是失去了人格培养的黄金阶段。

4.缺乏大学生科学的自我评价核心体系。“所谓学生自我评价,指的是大学生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思想能力和品质等方面的判断与评估。”②自我评价是评价对象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但我国从基础教育开始,对学生的考评就主要以考试为评价手段,评价方式以他评为主。但已经成年的大学生渴望自我评价,这就需要教育者树立新的学生评价观,引导学生构建自我评价标准和知识体系。可惜现阶段大学教育改革还不深入,缺乏大学生自我评价体系。

三、培养大学生和谐人格的现实途径

1.“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教学模式会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广大教师应该从思想意识上扭转教育理念,形成“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群体是在校大学生,他们不仅身体发展成熟,在心理上也开始趋于成熟,而且不同的学生群体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施教者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诉求,在教育中落实和谐发展理念,进一步在实践过程中促进和谐人格的培养。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性格多元化决定了学生群体生活的复杂化,不同的在校大学生有着大相径庭的心理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构建和谐人格都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有着必然联系。健康和谐的人格需要健康阳光的心理作为基础条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人的内在思维模式及外在行为方式,对个人和谐人格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里难免会存在心理不健康或处于阶段性心理迷茫期的学生,学生生活在一起,容易相互产生影响,感染不良的心理情绪,针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顺应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第一时间给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与帮助。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较为特殊,心理敏感、自尊心强,在这样数量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中极易产生心理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应加强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有效组织学生群体进行心理普查,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轻重级别的筛选,分类别进行疏导教育,并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人格和谐发展。

3.以动制静,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高校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贯彻到学生的行动中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使得在校大学生对其敬而远之,但“以动制静”教学模式可以让死气沉沉,缺乏朝气的理论知识“动”起来,由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案例教学模式,让理论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活”起来,使学生们能够从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案例中认知德行、认知自我。同时,贴近生活的案例教学能够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互动研讨的方式使理论在评判中得到升华。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更应该转变思维模式,以理服人,兼顾以情动人,贴近学生心灵,思学生之所思,想学生之所想,将构建和谐人格的意识从施教者到受教者达成共识,推进意识升华的进程。

4.丰富大学课外活动,升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素质教育的普及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诉求,课外活动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失的素质教育方式,是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的重要平台。不多的课程量让学生有了充足的课外时间,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活动。实践检验真理,课堂知识需要经过提炼,然后用于指导生活,继而在生活中检验课堂知识,在循环往复中能真正领略其内涵。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离不开在自身生活实践中升华,课外活动可以从校园走进社会,从社会回归校园,捕捉社会伦理道德现象,检验生活真善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素质,强大内心世界,坚定政治信念,从而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