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语文;教学理念;模式创新

大学是我国高级专业型人才输出的基地,语文教学则是提高人才人文素质的根本途径。教学理念是教学模式在思想高度的理论性研究,培养模式是人才能力获取的方式和方法。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环境中,以时代特色为基础改变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是时代赋予大学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从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出发,研究大学语文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教学理念与时代要求相适应

语文水平历来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化素质高下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语文教学在各个国家都特别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语文教学会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原因应该有两个:一是在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同时,时代和社会对国民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二是纵观我国近十年来的情况,广大国民包括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语文水平与语文修养普遍存在着下滑的趋势。而语文水平与语文修养下降的问题大多出现和暴露在大学阶段,这是语文教学会受到社会如此普遍关注和重视的根本原因。语文教学承担着特别重要的任务,是因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是:第一,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第二,让学生具有足够文学素养,并逐步具备综合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第三,让学生具有综合的语文技能。大学的语文教学如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那么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学修养就会通过教学得到逐步的整体升。

二、树立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教学理念

新时代的大学语文教学要脱离低级的基础知识传授,要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上着眼,站在更为广阔的视角来思考语文教学理念的问题。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必须从理念出发,从思想上解放、改变传统的观念,尤其是要建立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理念。这些适应新的时代特色的语文理念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一)将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相结合

过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较为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在技能的培养方面,投入的关注和研究较少,仅仅将能力培养放在阅读方面和写作方面。而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在语言知识的传授方面要保持足够的重视,一切能力的培养都是以知识做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系列能力。传授给学生的语言知识仅仅是基础,对于能力的作用是被动的、有限的;只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学生根据实际需要主动获取相应的知识,综合处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因此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应将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作为核心,训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个性化教学与学生的天赋和兴趣相结合。

(二)树立情感教学以提高人文素养

以往的经验中,绝大多数教师都会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当然这是学习中所必须的,但是我们忽略了学习态度的深入分析,忽视了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建立途径。外在的动力始终不能成为决定学生学习动力的核心因素,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在现代大学语文的教学中,积极、乐观、上进的学习态度,只会来自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而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是由对语言和文学的浓厚兴趣引发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对美的感悟和理解,是在对语文教学的积极情景体验和正确的感情熏陶过程中产生的,是人性内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想象。所以要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的情感触点,激发学生的积极能动性。这是时代赋予教育部门和大学语文教师的使命,是完成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水平和境界的可靠途径。

三、大学语文培养模式的构建

我国大学语文课程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其着眼点在于向学生高效传输一定的知识、技能。学生是作为接受和理解、再现素材并适当加以应用的教育影响的客体来对待的。这个教学模式是否体现了学生语言学习的心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我们以行为主义学习观、认知主义学习观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进行对应分析,可以发现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认知主义学习观的产物。其典型特征就是:认为语言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而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机出发,精心设计教学以期传递更多更精致的信息给学生。至于学生接受信息并转换为能力的过程,即学生言语交际能力形成的过程则被忽视了。这是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建模思想上的局限性。与此对立的合作学习等模式是通过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主动建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地选择有关的信息,运用他已_有的知识架构加以诠释,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不是单一的“被动接受”,也不是单纯的“主动建构”,而是两者同时并存的。学生语言学习心理特点要求语文课程实施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机;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特性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创造言语交际氛围,体现教学过程的交际化。合作学习最主要的学理依据是社会心理学的“团体动力学”原理,基本观点是: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据此,合作学习把人际交往活动纳入教学过程,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以学生之间互动为教学资源的研究方法论。而我国100 多年的语文教学研究视野,一直局限在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师生间的相互作用”这样一种阈限内。这样的研究视野,使当下的语文教学难以实现建构学习观、阅读对话论等先进教育教学思想,难以实现语文新课程理念。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合作学习的研究方法,拓展我国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视野尝试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创新。

参考文献: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培养的师资,必须适应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而目前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方面与培养适应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求的师资上有很大的不适应之处。因此,必须对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进行改革调整。

一、本文产生的背景

面对当前如火如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中文专业将如何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培养出合格的具备相应素质的语文教师,这一重大问题已经十分尖锐地突显在人们的面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本文正是从探究中学语文课程改革需要什么样的师资出发,从而探索高师中文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二、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对高师中文专业培养的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对新一轮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作一个了解。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的前言中对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作了明确的说明:即“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法、评价目标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了基础课程改革的三大主题:教育观念的更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制度的重建。这正说明两点:一是这一轮的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整体性的、具有质的飞跃的变革。这对于我们高师中文专业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具体目标及其相关方面,提出了重新审视的必要。二是通过对语文课程重点改革的这些方面,特别是体现并指导这一系统改革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及与之配套的语文新教材的认识概括中,可以捕捉到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师素质、能力要求的信息。

具体来说,都有哪些信息呢?

1、在“语文新课标”中,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性质至少说明了两点: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了培养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互为表里)与语文运用及言语交际能力,必然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任务。

(2)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揭示了语文的文化属性,它本身就是文化,同时它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文化是语文的根基。作为语文教育凭借的教材来说,所选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大多文质兼美,在语言文字方面既是典范,同时又汇集了古今中外的思想及文化精华。所以文化内涵是与语文工具性不可分离的特性。正因为如此,“语文新课标”里课程总目标的第1条中,提出了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第2条提出了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可见多种文化的积淀与人文素养对语文的学习与运用是十分重要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两位一体的。

2、语文新课标还提出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新课标中,基本的语文素养被解释为:“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3、重视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理解与创新精神,注重语文规律在实践中的把握与运用。

4、新课标中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努力建设开放性的、有弹性、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注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构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

6、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并恰当运用互联网技术,收集、运用好信息,能设计、制作并使用语文课件,同时能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新技术及信息处理。

7、语文新教材的编写不但体现了上述思想,而且选文更新力度极大,五分之四的选文是新的,不仅强调文质兼美,强调名家名篇,而且进一步加大了时文比例。从新教材注明的选文出处,不少选自1999年和2000年新近出版的书籍,选文内容和主题富有时代气息。

以上信息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那就是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学习观、语文教育观、语文教师观、学生观,对语文素养、对语文教学策略和方式、对语文教材观等等已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理念,特别对语文教师提高到专业化程度上来要求,对语文教师综合素养要求是更专业化更高更全面了。

从上不难分析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如下的思想理论知识素养与能力结构,才能适应基础教育语文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1)思想理论知识素养

能适应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师必须有良好语文教师思想品格情操素养,职业道德素养,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素养,语文教育基础理论素质修养,广博的人文素养,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素养,网络信息知识素养及其它自然科普知识素养。

(2)能力结构

能力结构可大致分为两大块,一块是知识能力结构,一块是语文教学能力结构。

知识能力结构包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语文学科知识的能力,特别是较强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普通话口语交际能力;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储备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联想、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较强的审美能力;较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敏锐地感知并吸取新的知识理念的能力。

语文教学能力结构,包括“三字一话”的基本教育技能,师范性教学语言的能力,创造性理解和处理使用教材的能力,建构校本教材的能力,具有策划并实施语文教育教学策略的能力,具有组织与引导语文学习活动的能力,具有设计教案与学案、组织教学、测试反馈、教学评价的能力,具有驾驶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具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具有语文教学研究的能力。

三、目前高师中文专业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上与培养达到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求的师资尚有不适应之处。

以贵州省师专中文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为例来看,与培养适应中学语文课程改革需求的师资有极大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高师中文专业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的总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缺乏明晰的理念,或其理念已与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不相适应。

就毕节师专中文专业而言,其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也跟省内其他师专一样,是根据贵州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时间计划表制定的“毕节师专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时间计划表”。其课程为何这样设置,为什么这样结构,不见任何说明。我们除了知道师专中文专业就是培养合格初中语文教师外,至于什么样才算合格的语文师资,认识就十分模糊了。当然,这样设置什么课程,不设置什么课程也就有了许多随意性、盲目性。其课程设置和结构与师范性要求的不适应性更是显而易见的。

2、语文教育类课程设置极为薄弱

从毕节师专中文专业的教学时间计划表看,语文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仅在第五学期开设一门“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课时为72学时。语文教育类课程在高师中文专业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板块,是一个课程系统,它可以包含语文学、语文课程论、语文学科教育学、语文学习心理学、语文教育史、语文教学法、语文教材研究、语文微格教学、语文名课点评、语文教育研究等等系列课程。其中既有基础理论类课程,亦有语文技能及教育实践类课程。这一系统中的课程都是相辅相成的。仅仅一门72学时的初中语文教材教法,无论如何也包容不了以上各门语文教育类课程,实际它也不可能负载得了语文教育类课程的全部内容。所以仅设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这一门课程,涉及内容多,教师取舍左右为难,教学上显得仓促;学生则大多惜惜懂懂,既不能更深更广地去把握中学语文教学的理念与规律,试教时间也极为不足,实习时难以胜任语文教学。现在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三大主题,即语文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的变革,语文教育制度的重建,要求对高师中文专业语文教育类课程系统的构建、设置与加强,已是势在必行的了。否则,学生的语文教育基础理论素养和语文教学能力也不可能建构起来。

3、口语交际课程被忽视

从毕节师专中文专业的教学时间计划表上可以看到,该专业没有口语交际(或口才学)类课程,只能看到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中,有36学时的普通话课。而普通话课作为全校都开的公共教育类课程,旨在进行普通话的培养,重在语音形式的训练,算不得严格意义的口语交际课程。语文教师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新课标中,无论哪一个学段,都是重要的能力目标之一。语文教师的交际口语,不仅仅如其它学科教师那样是教育、教学、生活、工作的手段与工具,更是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示范,是学生获取交际口语语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口语交际课的开设,对中文专业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极为重要的。

4、缺失广义的文化类课程

从毕节师专中文专业的教学时间讨一划表上我们看不到广义的文化类课程。本文前述表明,高师文化类课程的缺失是不能适应中学语文课程需要的,是不利于中文专业学生的文化品位的提高、文化素养的拓展与培养的。文化类课程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学生文化素养。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尚且有文化渗透教育的要求,而高师中文专业就更没有理由在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中,将文化类课程抹去了。

5、有的课程学时设置和结构需要调整

普通话对高师中文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是他们将来从事语文教师工作的工具,是他们的教学语言,更是他们将来做语文教师时学生学习普通话和交际口语的活生生的楷模和示范,同时普通话亦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前提与基础。毕节师专的学生,大多来自偏僻农村,方言影响根深蒂固。大多数学生汉语拼音基本没有掌握,发音顽固地格守方言影响。掌握普通话虽说更多地体现为技能的问题,要靠习得,但也十分需要个别的点拨指导。现时班级大,人数多,仅36学时要切实走完教学进度,亦是困难的,要让学生通得过毕业要求的等级测试,更是困难,而要过得了对语文教师要求的等级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在教学实际中早已不得不再加一个学期(36学时)的普通话课,才能完成教学进度。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安排在第一至第三学期,每个学期学时分别为每周3节、2节、2节。现代文学部分往往将第一、二学期的学时占完,而余下第三学期的周2学时给当代文学,教师学生皆反映学时显得极为紧张。而现行中学语文新课改教材,选文进一步加强时文比例。要与之相适应,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时比例应该调整,以加强当代文学课程,增强学生中国当代文学素养。

以上虽只举普通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两课程为例,但亦说明了高师中文专业在课程学时设置与结构上有待调整之处。

6、缺乏语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时代,现代教育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早已进人到基础教育的课堂,成为大加推广,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了。声像影视、多媒体课件使中学语文课堂生动活泼,魅力无穷。高师中文专业虽然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但并未同专业教学的应用结合起来。不开设语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生无法适应将来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应用的需要。

7、学科本体性课程拓展不开,适应不了语文新课改新教材的需要

中学语文新课改教材内容已显示,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其知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不在于一个深,而更多的是体现为一个“杂”与“博”,当然“杂”非杂乱无章之意,“杂”与“博”指的是教师的知识门类及各门类知识面的广博,这就要求高师中文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对学科本体性课程加以拓展,而且要拓展文化类课程,方能适应这一需要。而从中文专业的教学时间计划表上已明显地看到,别说专业外的文化类学科,就是学科本体性课程门类数量也有限,面也较窄,拓展不开,适应不了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再加未开设选修课,不能给课程设置以更大的空间,无法使本体性课程得以拓展,自然也不能适应每位学生对学科本体性课程的选修需求-

8、忽略了边缘性课程的设置

人类许多专门的科学与知识,往往要转化为边缘科学与知识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如在高师中文系,为什么开设普通教育学与普通心理学之后,学生却不能或者是不会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呢?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将普通教育学和普通心理学与语文教学的有关方面联系起来,转化为语文学科教育学、语文学习心理学。如果我们能将一些边缘性的学科开设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加强对学生语文教学及其科研实践的指导,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与运用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更有利于其将来从事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

四、高师中文专业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的改革调整设想

为适应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培养出能胜任语文课程改革的师资,针对高师中文专业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上与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不适应之处,结合毕节师专中文系的实际,我们对高师中文专业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的改革与调整作如下设想。

1、确立高师中文专业适应时代需要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使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使各学科课程有一个凝聚的核心,使专业内的课程既有独立性又有联系,既有区分又有整合,建构开放式的课程体系,共同打造适应时代需要的基础教育语文师资。

2、加强语文教育类课程,明确专业主干课,使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既能拓展,又突出汉语言教育专业特点。

3、为扩大课程设置空间,拓展课程门类,充分挖掘并利用教师教育资源,扩展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课程设置可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活动课。

必修课分为公共必修课与专业必修课,专业主干课列人专业必修课范畴。

选修课分为限选课与任选课,给学生的发展既给以导向又给予充分的自由度。

实践课包含军训、劳动、教育实践(见习、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及其答辩。

活动课,由系根据校、系、班及学生具体情况,根据培养现代语文师资的需要,与时俱进,每学期制订活动课内容及计划予以公布实施。

4、在选修课中增设文化类课程、语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口语交际课程、语文教育类课程、边缘性课程

5、对相应的一些课程设置及学时作调整。

6、现以高师中文专业专科为例制定教学计划。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专科(三年制)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的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情操,热爱语文教育、具有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较深较广的文化知识修养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能从事现代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教研的教师和教研人员。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

2、掌握古今汉语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正确理解和处理古今汉语文字材料的能力。

3、有比较广泛的古今中外文学基础知识,具有文学分析批判评价能力。具有较好的审美修养。

4、能综合运用汉语言文学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5、掌握比较系统的语文教育理论、语文学科教育学、语文学科心理学,具有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初步具有运用这些理论、理念设计语文教学的策略并实施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实践的能力,有进行语文教学科研的能力。

6、具有良好的语文教师职业技能,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

7、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主干课程(11门)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第3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改革

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传统教学的创新和质变。

关心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注意启发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这是时代的要求,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小学语文课应担负的重任.为此,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怎样站在时代的高度,拓宽眼界,以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反思过去,研究教学中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变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现状.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创新不是全盘否定过去.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语文有它自身的特点,语文教学有它基本的规律。因此,我们在重视、尊重和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应以科学的态度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打开新思维,找到新办法,创造新经验。

回顾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可以看出,今天所强调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创新精神等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改革形成的,今天它又成了我们再创新的坚实基础。这些,是不能丢的。我们当前的任务是,在新形势下,对课改这一\'重大课题,如何加深认识,如何重视,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更深入、更努力、更扎实地做得更好,使之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应该说,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和将来,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不能一讲改革,就对原来的语文教学持一概否定的态度。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教育理应体现自身的特点,如果忽视或者背离了这些特点,就有可能走偏方向.大家知道,汉语言是表意文字而不是表音文字,汉语言文字的表意性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而且汉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因而,学习汉语自然地与思维联系起来,自然地与感悟内容联系起来。同时,我国语文教育的许多成功经验,如多读、多写、多背涌、多积累,多感悟、多温习等等,也是由汉语言与外语不同的自身特点所积累的优良传统,对此应该继承下来,并不断补充发展,不可放弃。

语文教学要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就没有创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有的就不能变。在课改目标下,语文教学哪些应改变,哪些不应改变呢?

按照《标准》的解释,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其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课程,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其基本策略的课程,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的课程。这就是语文课程的特性,不能变,也不应该变。否则语文课程就变味了,变形了,变质了,异化了,语文课也就不再是语文课了.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识字、写字在通过读书学会读书;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词语、品评词语;在读书中揣摩文字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字的表达方式等等,是不能变的.不但不能变,还要抓住不放,做得更好。一句话,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学习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这就是语文课上的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白白浪费时间去干别的什么,而不在语文课上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这样的课能说是语文课吗?

三、正确处理新教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关系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提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各行业具有专业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明显增多,中职学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承担着为我国社会提供专业人才的重任。语文教育不仅开拓学生的眼界,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新时期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解决中职语文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

1提升新时期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1.1是我国发展具有专业的人才模式的要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学生综合素质的而提升有助于确立和发展新型人才需求模式。

1.2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升新时期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现在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学以致用,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脱离实际,学生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改善,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实践教学

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内容枯燥,教师授课是通过对课本文章进行简单的阅读和讲解,对于比较难的知识,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尤其是对于深奥的古诗词,学生只是单纯的背诵,不能了解具体的含义更无谈实际的应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基本上脱离了现实生活,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不注重对所学事物的实际应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内容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也只是停留在书面上的一种形式。

2.2教学方法落后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教学目标的需求。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现代化的教育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仍然只是停留在咬文嚼字上,违背了当今社会培养人才的目标。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已经渗透在教学体制之中,但是很多中职院校不受当地教育局和政府的重视,出现了资金不到位的现象,现代化的教育模式也出现了相应的延迟。

2.3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和考核体系对于中职语文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传统中职语文评价手段均采取书面考试的形式,而现代社会注重的是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例如: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等。因此,传统的评价体系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社会教学发展的需求。中职院校领导和教师应对传统的评价体系进行相应的完善,以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

3提升新时期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3.1学校方面

首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极大的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升;其次,学校应及时引进新媒体设备,加大在新媒体上资金的投入,以便打造全方位的现在化多媒体教学的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最后,中职院校应对新课程改革有着足够的了解,掌握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和教学育人的目标,以修正自身院校在教学中与国家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存在的偏差。中职院校应对现代化教育改革给与足够的重视,毕竟现代化教育改革关系着中职院校的未来走向,对于中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2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教师还应转变传统的重视教材理论知识的观念,着重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观念的改变是现阶段我国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前提。其次,教师应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应跟随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积极响应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法。现今,教育专家对语文教学教法提出了种种探索与设想,如微课堂、翻转课堂、片段教学、项目教学法等等,教师可研究新课程改革成功的范例学校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改进自身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吸取成功经验,完善自身的教学手段,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运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在实践中总结适合自身教学环境、并使学生乐学爱学的方法。教师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升新时期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再次,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与时俱进,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此,教师应积极关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了解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重视心理学和其他学科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语文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综合发展。同时,教师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认真学习网络技术,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教学资料,开展多媒体教学,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高质量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自觉学习新的教学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是提升新时期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最后,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培养职业道德,增强责任感。为此,教师应重视自身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歧视差生,要重视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关注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方法、生活习惯及心理情感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加以针对性指导帮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应认真对待教师这一职业,重视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自觉为学生树立榜样,积极为学生负责。

3.3学生方面

首先,学校应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为此,学校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学校要积极宣传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学生应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摒弃依靠听教师讲课的学习方法,积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平台搜集学习资料,拓宽信息获取的途径。学生自主学习对提升新时期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作用。其次,加大学生对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中职学校的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上学的目的是为获取专业技能,缺乏对语文课程的重视。甚至有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忽视了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中职学校应加大学生对语文课程的重视。学校应积极宣传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自身语文素养、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等技能对今后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进而加强学生对语文课程的重视。同时,中职学生应正确对待语文课堂学习对自己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性,认真学习语文知识。加大学生对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是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最后,鼓励学生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资料,拓宽知识获取的途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受到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运用于教师的教学过程还可以运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为此,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技能,积极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学习资料,通过网络平台听取网络公开课、网络微课等,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时,学校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4小结

语文课程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提升新时期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我国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现阶段,我国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评价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文章从学校方面、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入手,分析了提升新时期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对中职院校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牛锡亭,张晓艳,修文俊,王荣堂.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与有效性[J].中学语文教学,2010(09).

[2]许玲玲.诗歌章法,语文课堂教学的“催化剂”[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5).

[3]丁婷婷.让我们的课堂快乐起来——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科教导刊(下旬),2016(05).

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范文第5篇

一、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来自崇高的师风

“师风”也就是一名老师的风范,语文教育会对学生的思想情操进行培养和陶冶。乌申斯基指出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格”,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曾经说过,师范就是指模范,教师就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而陶行知更是悟出了“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的教师心得,较好的诠释了师风这一词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理想化的语文课堂氛围来自语文教师的博学多识,身正气足,博爱友善和机敏睿智的人格魅力。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指出教师要“三省吾身”、“以身作则”,后人也提出“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语文教师可以作为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就是老师所产生的影子。教师工作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人格进行感染,这也是人格化教育的精髓,而崇高的师表风范,是对新时期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来自渊博的学识

具备广博的学识的教师,宛如求索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孩子们见到自己不曾见到的未知世界。教师的使命就是通过挑选和集中,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把复杂多样,浩如烟海的人类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并力求达到最佳的效果。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学生心目中语文教师应当具有的气质是善于思考、博学、聪明、热爱生活,既要有理论功底,又要有渊博学识,既要懂学生需求,又要会教学艺术。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基础教育,包含了非常庞大的知识量,我国历史文化底蕴丰富,上下五千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自身的底蕴就较差,没有过多的涉猎群书,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因此,语文老师应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清晰标准的语言、深情并茂的朗读、整洁美观的书写和幽默的互动。这样才能够让课堂具有语文的气氛,这才是学生所喜欢的老师。

三、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来自创新的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到,教师的职责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思索鼓励,是一名求知的顾问,一位交流讨论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教育部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也强调“语文学习的主人在于学生”。时代的不断改变,要求老师转变教育观念,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立足课本,勇于创新,给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学习,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怀疑,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自我创新还离不开语文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授课行为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分教学的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进行:教学前进行的反思,有助于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进行的反思,有助于教育教学高质量地开展;教学后进行的反思,可以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通过教学反思才能提升进而创新。

四、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来自与时俱进的气度

虽说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作用不可替代,但责任与压力成正比,社会对语文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生活也给语文老师带来了压力。新的时期,语文老师一定要具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的学习、磨练、提升自己,做顺应新时代的教师,绝不心存侥幸地拿“新琬”盛“旧汤”。

然而,现实却并非叫人欣喜。《中国教育报》曾经调查了中小学语文老师,结果发现语文教师的阅读情况并不乐观,“教学参考书”在语文教师阅读中占绝对比例,相比之下文学经典、散文小说、教育理论和史学名著、时事科技等书籍的阅读只占很小比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将会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和知识,老师还是用一两本“教学参考书”来教学是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的。

教育就需要与时代同进。我们在羡慕王立群在央视开堂论文史,于丹因对《论语》深刻解读被称之为“学术超女”的同时,要知道他们也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只是善于不断地学习和创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