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开始流向城市,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凭借着辛勤劳动,成为了百万富翁和企业的技术骨干。同时,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外出农民开始回乡创业,又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就业结构的变革。此外,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新农村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间的经济发展趋于协调。

二、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析

(一)如何实现城乡经济联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顺利进行,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时,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城乡经济的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现象,严重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前是我国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党和政府在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瓶颈”期,亟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完善农村市场经济建设,促进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发展,实现城乡经济联动发展,以城带乡,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民收入倍增的宏伟目标。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小康,而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收。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收入得到快速增长,但是总体上看,农民增长困难,城乡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影响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在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进程中,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多方位地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是党和政府今后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重点所在。

(三)如何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活面貌得到很到的改善,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减缓趋势,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力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仍很低,属于典型的以牛、锄、耕为主要生产工具的自家经营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同时,农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一体化的多种经营模式,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此外,农村市场不规范,农村资料开发利用率低;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不健全、交易不规范、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市场的不规范,造成农村的资源开发力度低,资源浪费严重,无法促进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因此,如何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建设,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所在。

(四)如何实现基层政府职能转变

农村经济的发展既要靠市场在经济运行的基础作用,也需要基层政府发挥其调控作用。而当前我国基层政府的种种弊端,没有完全充当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角色。基层政府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机构繁多,财政给养人员过多,使基层政府的运行成本太高,财政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基础政府财政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的规模,最终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基础政府干部的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乡镇干部专业技能知识主要靠自学,理解不透彻,往往存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三是基础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不明确,机构设置臃肿,造成对经济的多重管理的局面,各部门的分工不明确,因此,在涉及到责任时候各部门相互推诿,不能更好地发挥其相关经济管理职能,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基础政府职能如何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怎样更好地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三、继续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分割体制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最终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社会平等地位,尤其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此,要从规划入手,建立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机制,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连接城乡统一的市场,推动城乡商品、劳务、资源的自由流动,实现城乡经济的联动发展。

(二)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着力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放宽创业门槛,加强对农民创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地鼓励农民的创业;同时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建设,积极支持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劳动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收益。此外,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能,保障农民在土地上的合法收益。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率,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积极鼓励发展立体化农业,因地制宜,形成农林牧副渔立体化农业,多方位提高土地的收益;规范农村市场,逐步完善农村市场的管理制度,保障合法经营,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以市场化带动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更好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贸流通 区域经济 共生发展模式

共生理论的内涵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构成共生理论的三要素,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在不同的共生体中,共生单元的性质和特征是不同的;在不同层次的共生分析中,共生单元的性质和特征也是不同的。共生模式又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利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也反映作用的强度;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关系,也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互换关系。共生关系在行为方式上,存在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和互惠共生关系;在组织程度上,存在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等多种状态。

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共生环境。共生的三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反映共生系统的动态变化和规律。共生三要素相互作用的媒介称为共生界面,它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共生界面集中体现了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机理,是共生模式形成的内在动因。共生界面选择机制是处理共生单元复杂关系的核心。共生系统是指由共生单元按某种共生模式构成的共生关系的集合。共生系统的状态是由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的组合决定的。

商贸流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一)商品与资金流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商贸流通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流通经济的基本组成单元――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得以实现的。商贸流通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商品流通,商品流通指的是各种劳务性产品在市场上的交换与流通,这其中不可避免会包括生产资料以及消费资料在内,我国商品流通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兴起而诞生的,在流通过程中,商品实现了自己的增值。现阶段,我国以及全球的经济互动性逐渐增强,如何实现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费用最低、增值最大、流通时间最短、流通环节最简练、流通网络越发达,是我国流通经济领域以及物流管理领域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总的来说,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的流通经济取得了很大进步,城市流通经济体系逐步建成,全国范围内的物流与信息网络也逐渐形成。一个成熟的流通经济网络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加快经济流动、促进经济增值的重要推动力量,商品流通是流通经济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其他流通成分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商品在流通中可以实现增值,而区域经济是其增值的基本保障,通过在不同地区以不同形式增值,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商品市场的繁荣。

商贸流通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资金的流通。伴随着商品与贸易的流动,大量货币资金在不同地域间自由流通,这些货币资金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鲜血液。对于我国的流通以及物流体系来说,其中最基本的应该是实体商品的流通,但是最为关键的是整个货币资金的流通,流通体系正是因为有了货币资金的流动,才有了发展的活力,货币资金为整个流通体系注入了血液。货币资金不仅是现代宏观经济体系和微观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以及社会化流通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现代流通经济体系需要高度重视资金流通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资金的控制,实现对整个流通经济体系的监督和管理,也应充分利用资金的力量推动物流经济的发展。重视货币资金的流通,还可以提高整个流通经济系统的运营效率,掌握货币资金流通的效率、发挥货币资金流通的作用、缩小资金流通的分配范围,对于整个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来说起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现如今,通过商品贸易引进资本,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众多地区发展经济的做法,因此促进商贸流通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技术与信息流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一、依法行政职能挖掘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社会主义法制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力保障。工商行政政管理机关是依据法律法规,打击各种经济违法违章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目的,就是为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体现。

在谈依法行政职能挖掘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前,我首先要就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的阶段,经常有一些人片面的认为依法行政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说说这些表现形式。一是少数人认为依法行政不利于搞活经济,认为依法行政限制了地方经济发展;二是某些经营者打着搞活经济的旗号,在生产经营中从事违法活动,并大言不惭的说改革就是要敢闯红灯,给政府交少量的税收,而损害政府、人民的更大利益;三是一些人打着发展地方经济的幌子,在工商机关查处的一些本来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案件中说情干扰,既亵渎国家法律的威严,又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更败坏了社会风气。

说出以上形式,我想读者们不难发现,造成以上因素的根源就在一个“利”字上,第一种是政府得到的眼前小利,第二种是违法经营者得到的非法私利,第三种是别有用心者得到的腐败权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工商机关在工作实践中的依法行政,不但有利于本地区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同时,通过依法行政手段为地方经济发展不断添砖加瓦。南京湖南路一条街的发展,就是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原来的湖南路,只依托周边一、两家大商场和双休日的夜市经济艰难发展,但地方工商机关按照国家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的要求,通过依法行政,坚决查处该地区经营者违法违章行为,对扰乱地方经济发展的经营者地方政府不要小利,支持工商机关的依法行政工作,短短的几年间,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今的经济发展速度成倍增长。

工商机关是经济卫士,而工商机关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依法行政,更是挖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工商机关在依法行政过程中,通过行政许可、行政收费、行政执法的依法行政工作,依法把好市场主体准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打击各种经济违法行为,使地方经济在经营者公平竞争、人民经济生活保障有力、违法违章者无处藏身的良好状态下发展。

二、依法行政方式体现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是为整顿而整顿、为治理而治理,而是要把其作为一个依法办事、严格执法的过程,做到在规范中整顿、在整顿中规范,通过整顿和规范使市场经济秩序达到根本好转,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我们在依法行政中,就不能对违法当事人简单处罚了事,而必须认真分析产生违法现象的原因,在引导经营者提高认识、转变思想、树立法制观念上,制定和推行相应的执法规范和执法理念。

首先,依法行政必须通过与宣传法规相结合,增强发展地方经济的法制观念。笔者认为,在大量的行政执法过程中,固然有知法犯法、为谋取个人私利而不顾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以身试法者;但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违法属于不了解法律法规、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的“法盲”。例如不按法规设置户外广告、擅自变更经营地点等等,往往就属于后一种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工商机关在依法行政中加强服务意识,努力将行政执法和宣传法律法规结合起来,把服务融入依法行政之中。使经营者真正的感受到投资的这方热土的执法机关不是只罚款了事,而是把宣传法律法规作为促进发展地方经济的一项政治任务来执行,从而使工商依法行政方式更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其次,依法行政的真正的目的在于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上。工商部门运用一定的法律手段对违法违章经营的当事人进行制裁,但是执法的目的并不如此,而是通过惩诫违法者、打击违法违章经营行为,保障地方经济向良好的态势发展。

工商机关依法行政方式,体现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就是为了使经营者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工商部门推行的市场预警警示制度、注册资本分期到位制度、五严十宽制度等依法行政的方式,都是工商机关正确处理好依法行政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在方式上的具体体现。

三、依法行政手段成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前面已经提到了工商部门依法行政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现就工商依法行政手段是如何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加以分析。

工商日常的依法行政工作中,工商机关需要认真地考虑利用自身的职能手段,在经营范围上如何拓宽登记领域,延伸对企业的服务;在前置审批上,如何取消不合理手续,创造宽松的企业注册环境;在办照时限上,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水平;在商标、广告、合同等各项工作上,如何探索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的新途径。在行政执法的领域上,工商机关通过依法行政手段,树立以德行政的理念,克服“一查、二罚、三吊销”等粗暴管理、生硬执法的现象,明确和摆正依法行政是通过法律法规赋予工商机关的职能,利用依法行政手段,服从和服务于地方经济,扫除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障碍,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不正当手竞争、商标侵权等关系到地方经济长足发展的违法违规行为,使得工商机关真正成为政府放心、人民满意的地方经济保护神。

工商机关依法行政手段,关键体现在依法行政要通过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案件审查、核审、审批制度,行政执法程序监督制度,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制度,使行政执法的全过程做到责任分明、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在阳光下公开执法,这样既能保证依法行政效果,又能让地方经济在监督有力、秩序井然中不断发展。也就是说,通过保障制度的约束使执法手段更加强化,使依法行政效能更加明显,使地方经济能在依法行政的坚强武器下不断发展。

四、做不到依法行政,地方经济将难以得到发展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我们之所以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就是因为它是目前最好成绩的社会和经济的方式。市场经济以其巨大的渗透力和扩充里,对于经济、社会和生活方式具有极大的促进力。同时,由于其依赖于利益驱动机制,它也会给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带来经济秩序的恶化,产生经济的倒退、人性的退化和社会的混乱,这以我们发展地方经济乃至发展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说,没有强有力的依法行政工作,就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也是国家之所以近年来需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理论之一。版权所有

加强对市场经济的依法行政,是工商机关的主要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于社会和经济的管理将发生重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工商机关必须适应形势的需要,改变管理的方法和方式。工商机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提高地方市场经济运行的质量,使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地发展。通过加大依法行政,净化市场环境,使市场经济真正成为一种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手段。真正的市场经济是一种规范、有序的经济,没有工商机关的依法行政,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绝对就是一种空话,就会产生泡沫经济、萧条经济、无序经济,地方的经济也就得不到真正的促进。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杜鹰指出,在审议这个文件的时候,国务院的领导说,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不是最强的区域之一,就是最强的区域。这个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科教文卫发达、经济实力雄厚。这个区域国土面积占全国的2.1%,人口占全国的11%,GDP占了全国的22.5%,财政收入占全国总量的31.5%。长年累计吸引外资占到全国总量的35%以上。党中央、国务院对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历来高度重视,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战略部署,这个地区也不负重望,加快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服务全局、带动周边,加快全国的现代化建设步伐,两省一市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根据当前新的形势,制定这样一个文件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长三角两省一市自身的发展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我们的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来延伸。如何统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一体化的发展。如何在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的情况下,走一条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以及如何实现和谐发展,加强社会的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制定这样一个文件,第一个意义就是有利于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起点上,来创造新优势、获得新的发展。

第二,长三角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其综合实力进一步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逐步形成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这四大板块构成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东部要率先发展,只有东部率先发展了,才能带动其他三大板块。长三角是我们沿海地区三大引擎之一,一定要加快发展,才能实现全国区域的协调发展。

第三,面对全球经济风云变幻,怎么样进一步提升、提高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提高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长三角地区也承担着责无旁贷的重任。加快这个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我们对外开放的水平,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完善我们的外贸的增长方式;有利于抗御国际上的金融风险,提高我们国家的抗风险能力。

第四,长三角地区是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地方,这个地方的进一步开放,进一步地深化改革,有利于为全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探路的作用,发挥示范的作用。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去年5月15日,总理亲临上海,在上海主持召开了进一步推出长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的座谈会。在会上,总理全面分析了长三角面临的形势,总结了长三角多年发展的经验,提出了今后长三角地区努力的方向,同时明确,国务院要专门制定一个推进长三角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文件。

《指导意见》对长三角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到2020年要把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什么样的区域呢?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叫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第二,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第三,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杜鹰说,《指导意见》专门有一章论述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其中也提到了户籍制度的改革。我一直以为户籍制度的改革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它一定要水到渠成。城乡两种户籍制度,最终正像上个世纪90年代初粮票的消亡一样。城乡两种户籍制度最后不是被取消的,而是在一些条件具备以后自然消亡的,在这方面两省一市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在全国率先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如何使城市的福利体制货币化,如何提高农村的福利水平。

杜鹰指出,毫无疑问,未来一个时期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发展上领头羊、在改革开放上排头兵的作用不会减弱,而会进一步地增强。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国务院对于长三角地区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四句话里。

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 政府管理 创新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站在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高度.谋划中国未来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其基本精神是“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立足科学发展是对“十一五”时期发展方向的总体要求,着力自主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完善体制机制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促进社会和谐既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发展的环境条件,这四句话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深刻领会这四句话的精神实质和相互关系,成为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其中,完善体制机制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尤其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十一五”规划中被列为“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首位,这就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已经升华到一个新的战略层面。如何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动力支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支持,中国的实践告诉我们: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经过2O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推进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如果能顺利实现率先突破,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支持。 

2.行政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所谓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几个方面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发展。这就要求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协调一致,统筹兼顾才能谋求这种和谐。而能完成这一任务的必然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只有在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的前提下才能够真正实现协调一致,统筹兼顾.否则谈不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正如胡锦涛指出: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制度保障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们所处的这个新阶段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获得发展,需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支持。例如:推进国企改革展非公有制经济,需要政府职能转变,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投资体制改革就是妥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投资权限,给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且二大的自主投资的空间。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和土地市场,就需要在这些生产要素市场中弱化政府的行政干预。另外,电信、铁路、电力等基础产业要开放市场、打破垄断,首要条件仍然是政府职能转变。因此,推进各项经济体制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转型的实际步骤,依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给予的制度保障。 

二、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应注意解决的基本问题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我们要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这就是我们最基本的经济制度。这一经济制度是建国几十年来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是我们党执政经验的总结,必须坚持这种经济制度,完善这种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应成为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机的一部分。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清除市场配置资源的各种障碍,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 

如果说前一时期的改革主要是使被旧体制束缚的社会生产力得以释放.今后的改革则将致力于形成和完善能够使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经济有效运行的市场机制,创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安排。目前,行政性垄断依然是阻碍市场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我国的传统计划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垄断和政府控制的经济,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经济过度扩张,国有经济几乎遍布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因而行政性垄断不仅在基础产业、公用事业领域普遍存在,而且在许多竞争性行业中也大量存在。行政性垄断使权力直接介入市场,不仅难以通过市场力量来打破。而且往往构成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主要障碍。因此要清除市场配置资源的各种障碍,从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各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4.必须着眼于以人为本,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改革本身就是为了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多数人在改革中不断获益。要明确人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起点;人民广泛参与改革,改革才能成功;成功的改革要求分享改革的成果,任何改革都有受益者和受损者。扩大受益者,减少受损者,并使受损备件到相应的补偿.改革才会成功。当前,我国贫富差距加大,弱势群体有所增多.改革与多数人利益的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当把主要注意力放到协凋重大利益关系上,放到社会再分配上,放到着力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上,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