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银行发展情况

商业银行发展情况

商业银行发展情况

商业银行发展情况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非利息业务 国际比较 非利息收入占比 多元化经营

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和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加剧,为了应对新的经营环境,我国商业银行在不断地拓展其业务范围,这使得非利息业务收入在银行的经营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2008年末,我国非利息业务收入在营运收入中的比重已达到13%,在1999年,非利息业务收入占比不到6%。非利息业务正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而在国际银行业发展史上,银行的非利息业务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非利息业务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为银行业注入了活力,成为新的竞争核心。通过将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主要商业银行的非利息业务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我国银行这方面的差距,并对国外该类业务的发展方式与路径进行借鉴。

一、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1、非利息业务的定义

非利息收入(Non-interest Income)是西方银行业在实践中所总结出的一个的概念,用来与传统的利息收入做分区。从上世纪80年代起,非利息收入在西方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不断提高,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一概念遂被写入教科书,并得到了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关注。通过损益表上收入的来源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而与这两类收入对应的业务即为利息收入业务和非利息收入业务。

在我国,非利息收入业务这一表达方式并不多见,而按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的界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主要包括:支付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类业务、担保类业务、承诺类业务、交易类业务、基金托管类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其他业务等九大类。

2、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关于非利息业务的文献还较少,主要研究集中在非利息业务发展的问题以及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方面。赫国胜(2003)在总结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应当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产品拓宽,改善收入结构不仅能够增加收入来源,而且能有效降低经营风险;邹江等(2004)通过对比分析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差异,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对非利息业务重视不够,应当对其进行重新定位,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确立其与利息业务相当的战略地位;王勇等(2006)指出国内商业银行在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业务品种少且深度不够,二是总量不大利润贡献小,他认为应当借鉴国际经验,积极进行非利息业务的创新,在收入结构中增加非利息收入的占比。薛鸿健(2006)从发展动因、收入构成、银行类型、综合影响方面分析了过去20年间美国商业银行业非利息收入的发展变化, 以期为中国商业银行业发展中间业务提供阶段性目标与路径参考,他认为增加收入结构中非利息收入的占比能够使商业银行稳定收入和增加利润,并降低经营风险。另外,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针对收入结构对我国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从定量角度也进行了分析。迟国泰等(2006)利用随机前沿法和数据包络法,检验了14家主要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与收入效率的相关关系,提出提高非利息收入对中国商业银行业总收入综合技术效率存在正向影响的论断。

二、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在收入结构中的地位也有所上升。而且,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构成也愈加丰富,为其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创造了空间和提供了动力。

1、非利息收入占比情况

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对非利息业务的发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加强了人力、财力等资源配置,通过扩大收入来源,增加产品创新等方式来发展非利息业务,改善收入结构。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在2000―2008年间,非利息收入的规模及其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中,非利息收入总体规模从1999年的不足100亿元,增长至2008年1800亿元,增长了近20倍。而占比水平从不足2%,到目前围绕着15%上下波动。另外,虽然非利息收入的总量提高较快,但是占比在2002年以后并没有太大变化,说明非利息收入与净利息收入的增长是同步的,只是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张而扩张,其仍处于附属地位,对商业银行收益水平的贡献程度仍十分有限。

2、非利息业务构成分析

在上市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构成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占比最高,基本在50%以上,从2004―2008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而投资净收益随年度不断波动,但是没有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商业银行在投资管理方面存在水平不足或者重视程度低等现状,原因可能在于商业银行曾经受制于严格的分业经营,投资经验有限,而且在投资对象方面受到的限制虽然逐步减少但是仍然繁多,所以银行在进行投资活动时动力不足,该项业务增量较小。同样的,其他业务净收益随着各家银行不同差异较大,但是总体而言,虽然逐年上升,但是上升速度较慢。所以,上市商业银行的各类非利息收入发展极为不均衡,除了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外,其他类非利息业务发展有限。

三、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开展情况的比较

1、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比较

这里,主要选用2006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原因是2007年到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国外的大型金融机构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并不能代表其经营水平的常态,所以选用了相对正常的最近年份2006年。

国外四大银行集团的非利息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平均超过50% ,而国内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明显落后于国际水平。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外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开展种类繁多,如托管类、做市商类、衍生产品交易和投资银行业务等都有涉及且发展相对成熟。而国内的商业银行在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开展上仍然受到政策限制。另一方面,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成熟也导致商业银行开展衍生品交易和投行等业务受阻,这也很大程度的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及银行监督管理部门对于商业银行从事投资业务以及风险控制方面严谨、审慎的态度也是制约国内商业银行收入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非利息收入构成比较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通常采用金融集团的形式,经营方式则多数采取混业之中的分业经营,其经营范围不仅涵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而且还从事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保险业务甚至股权投资业务。西方商业银行的非利息业务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一是结算运营类业务;二是交易、投资及保险业务;三是信用卡类业务;四是数据处理服务和ATM等其他业务。大型银行集团的非利息业务收入中,资产管理、投资银行和证券经纪收入占比70%左右,与传统银行业务相关的账户收费、信用卡以及结算业务等收费业务占比30%左右。

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起步较晚,且长期受银行业分业经营限制,除目前实际上已有混业经营迹象的光大集团、中信集团等少数金融集团设有专门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来从事具体的业务外,其他绝大部分商业银行主要从事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即使涉足其他金融领域也基本上是采取通过的方式来进行。下面就我国商业银行与西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作个简要的比较: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也涉及到了各个领域,但是业务范围仍受限制。但是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混业经营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将逐渐与西方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趋同。

四、政策建议

从前两部分的现状描述与比较发现,虽然非利息业务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相比,非利息收入占比仍然比较单一。而且从业务构成来看,非利息业务主要构成仍为手续费与佣金收入,而投资收益、汇兑收益仍处于边缘位置,发展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根据本文的比较,可以为我国商业银行制定合理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水平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 增加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

目前的商业银行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中介机构,更是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的“金融超市”,而非利息业务愈加重要,与资产、负债业务成为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支柱之一。因此,完善商业银行的服务和产品品种,是目前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主流。特别是随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对我国银行业务的冲击之一就是对中间业务市场的争夺。而且国内外的经验证据和本文的结论也表明:一定程度上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不仅能够扩大收入来源,提高经济效益,还能有效地降低经营风险,提高银行经营的稳健性。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提高对非利息收入业务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未来利润增长的突破点,积极向国外成熟的银行学习,扩大其在收入结构中的占比,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2. 发展非利息业务应当坚持审慎的原则

在发展非利息业务时,应当坚持审慎的原则,不应当盲目的扩大非利息收入,追求比例的提高,这反而会削弱主营业务的竞争能力。欧美的商业银行发展时间较长,相对比较成熟,对非利息业务(如服务类和交易类业务)的掌控能力较好,而中国的商业银行在这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配套的机制还不完善,贸然扩大非利息业务会造成净利息业务不能获得充足的资源支持而面临萎缩的风险;另外,我国实行分业经营,欧美银行的一些非利息业务类型在我国并不可行,所以盲目地以欧美银行营业收入中40%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为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向欧美成熟的商业银行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商业银行不应当照搬欧美经验,而应当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衡量自身的实力水平,为非利息业务的发展制定长期的策略,在保证经营稳健的同时追求多元化收益。

3. 增强对非利息业务的风险控制

银行在开展非利息业务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该类业务风险的控制,使其变化保持在掌控范围之内。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强化对非利息业务的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控制。一方面应积极主动地设计开发各类能够发挥自由资源优势、易被客户接受的创新型新产品、新业务,以应对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维持客户忠诚度;另一方面采取措施防范风险,健全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完善各类业务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

参考文献:

[1]迟国泰,孙秀峰,郑杏果. 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与收入效率关系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6,21;6

[2]薛鸿健. 解析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J] 国际金融研究,2006;8

[3]王勇,张艳,童菲. 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困境与对策[J].金融研究,2006;10

商业银行发展情况范文第2篇

一、利率市场化的概述

利率是交易资金的价格,是衡量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重要指标,也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中介变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下,利率从最初的自由到管制,再到逐渐放开制度,最终走向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不受监管当局的强制干预,中央银行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资金交易的主体,而资金交易的主体即为市场。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尽管市场是调控利率的主体,但中央银行也会对利率进行适当的调节和操作,以达到宏观调控效果。总体来说,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特点是:

1.利率形成方式为市场化。金融市场环境中,资金交易双方通常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来设定交易数量、交易期限、交易风险,进而确定一个交易结果。这一交易过程是不受中央银行所控制的,也不在当局管理范畴之内,而是在市场环境下完成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金融交易的数量、期限以及风险等,那么市场也就能够间接影响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风险结构等。所以说,利率形成方式为市场本文由收集整理化。

2.利率管理方式市场化。就形式上来讲,利率的管理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和市场。但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进行管理只是出于宏观调控的目的,通过间接的手段来影响市场利率。总体来说,利率管理方式为市场化。

3.利率定价权有交易主体掌握。资金交易过程中的细枝末节都是由交易双方来决定的,这与利率是否市场化毫无关系。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领域尤其是银行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以下,笔者就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

1.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

(1)促进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

长久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处于利率管制的阶段,再加上其国有产权的属性,所以经营策略多多少少带有比较强的行政色彩。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所面对的客户多半是国有企业。由于一些国有企业具有预算软约束等问题存在,就会经常性的拖欠商业银行的贷款。长此以往,商业银行就会出现不良资产现象,这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有效的改善了这一现象。利率市场化的形成,使得市场成为决定利率的主体。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环境中,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需要面对诸多风险,其中就包括利率风险。商业银行要想持续发展,就需要改变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策略等,提高经营水平,不仅可以抵御风险,还能够促进企业发展。

(2)扩大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扩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提升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以往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需要执行中央银行统一的贷款利率标准,使得商业银行不能从经营状况;资金规模等等方面出发,主导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使得商业银行具有绝对的经营主导权,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银行的发展目标、经营情况、发展前景、市场环境等,合理的规划银行经营策略,可以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3)促进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

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没有自行决定利率的权利,只能按照中央银行提出的统一利率标准来执行利率。此种情况下,我国所有商业银行都要依据统一的利率标准进行业务活动或开展产品。各个商业银行所推出的产品或业务大同小异,难以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创新和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利率不再受当局或中央银行的控制。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银行经营情况适当的调整利率,以此来促进银行发展。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自主定价权,其可以根据当前金融市场形式、企业经营情况等,创新多种不同的金融产品或业务活动,提高商业银行的业务水平、服务水平等,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2.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1)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利率管制时期,所有商业银行都要按照统一的利率标准进行业务活动或金融商品销售,这使得所有商业银行都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促使商业银行开展的经营活动比较相似,并且服务的客户多为国有企业。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小,可以在同一个市场环境下共同发展。但利率市场化的逐渐形成,打破了商业银行这种经营状况,使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有绝对的经营主权,并且有更大的自由定价权,可以自由创造金融产品,在金融市场中销售。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之间形成真正的价格性竞争,市场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若没有组足够的实力和能力,很可能被淘汰。

商业银行发展情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常态 工商银行 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占有主体地位,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直接影响着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信贷业务目前在商业银行业务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经济市场的不断改革,使得信贷业务更加多样化的同时,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作为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之一的工商银行,经过长期信贷业务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有了自己的一套信贷风险控制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工商银行也开始控制信贷资产的质量,调整信贷结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多变的市场环境以及各大银行之间的竞争压力使得信贷风险防范无法与之发展相适应,工商银行由于信贷风险而造成的损失也日益严重,这使得工商银行在新常态下寻求信贷风险防范的措施愈加迫切。

一、工商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贷前阶段存在信息不对称

在工商银行信贷业务中,借贷单位为了能够以低成本获得银行的贷款,或者是为了能够拿到更多的贷款,将利润最大化,就会将对自己贷款不利的信息进行遮掩或者是隐藏。如果是在借贷单位刻意隐瞒的情况下,工商银行与借贷单位在贷前阶段就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对于银行而言要想获得更多的信息来降低借贷风险就需要投入更高的成本来查找、整理相关的信息。

(二)贷时阶段银行无法把握借款人资金流向

工商银行对借贷单位的贷款需求审批以后,下发贷款给借贷单位。虽然前期对借贷单位的借款用意进行了核实,但是当借贷单位获得了资金以后,在没有经过银行批准的情况下,将款项挪为他用,或者是抱着投机的心理为了获得高额利息将款项用于风险更大的民间借贷。而由于这些投机行为造成了投资失败的话,那么就会将加大银行对款项回收的风险。所以银行一旦对借贷单位的借款用途监管不到位的时候,就很容易使借贷单位的款项使用出现很多隐蔽行为,从而加大工商银行的借贷风险。

(三)贷后阶段存在信息不准确

当借款人在工商银行办理信贷业务的时候,工商银行为了降低信贷风险,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要求借贷单位提供抵押、质押品或者是通过第三方担保来预防风险。但是即使是使用了这些手段以后,里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从而引发信贷风险。这些情况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首先,借贷单位为工商银行提供的抵押或者是质押品的价值可能低于实际贷款额,这样一旦借贷单位无法还款时,就算有这些抵押品也无法挽回银行的损失。其次,借贷单位为工商银行提供的抵押品先于银行抵押给了他人,或者是在借贷前已经出售,那么银行方面在追索贷款时,借贷单位的抵押品已经不存在了。最后,就是在有了第三方担保的情况下,如果担保方资信差或者是在银行追讨贷款时已经不具备了还款能力,那么银行的贷款也将无法追回,从而引发借贷风险。

二、新常态下工商银行加强信贷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完善信用评估体系

新常态下工商银行要想加强借贷风险的防范措施,需要完善信用评估体系。虽然工商银行已经建立了信用评估体系,但是在进行评估定量设立的时候只设立了经济评价,没有建立同层面的定量评价。工商银行需要将这些方面进行完善,从而能够综合对信贷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估。另外还需要对信用评估体系定期更新,信用良好的客户升级,不良的客户降级,并给予警告。从而使客户信息更加的全面。

(二)落实审贷分离制度

工商银行在新常态下防范信贷风险,需要落实审贷分享制度,这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贷款前对信贷单位情况进行调查,贷款前,工商银行对申请贷款的单位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判断,以此作为银行贷款决策的依据。此外银行还需要对借贷单位的贷款额度、贷款原因、贷款用途、贷款期限等方面进行审查工作,之后结合具体审查情况再决定贷款发放与否、发放期限以及发放贷款额度的大小。第二,贷款时,以控制在授信额度范围内为前提,结合银行的贷款发放能力、借贷单位实际资金的需要以及偿还能力再最终决定发放的货款总额。第三,贷后银行对借贷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和上报银行的财务报表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借贷单位偿还能力。

(三)避免信息不对称

对于工商银行而言,在新常态下加大信贷风险的防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握好借贷单位的信息动向。而这需要从贷前、贷中、贷后,三个方面着手。要想把握住借贷单位的信息动向,就需要即时的了解借贷单位的信息。工商银行之所以会出现信贷风险,很大一部分都因为银行所获得信息过于滞后而造成的。而获得更全面的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出现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工商银行在贷前营销的时候,需要对借贷单位所在的行业信息以及借贷单位的信息进行全面了解,做好前期的营销准备。其次,在贷中的时候要进行走访调查,重点调查借贷单位所处行业的水平,并与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尤其需要重点调查借贷单位的流水情况。最后,贷后需要时刻关注借贷单位行业信息,对借贷单位的经营情况以及流水情况进行定期调查更新,保证所获取的信息与借贷单位提供的信息一致。

三、结束语

在新常态下工商银行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信贷风险问题,影响工商银行的信贷业务稳定开展。所以对工商银行而言,需要分析影响工商银行信贷风险的原因,并从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完善信用评估体系等方面着手来完善工商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进而实现银行信贷业务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琪.中国上市银行资本缓冲对信贷行为的影响渠道研究[J].浙江金融,2013

[2]姜小波.城市商业银行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对策[J].金华职业技术学报,2013

商业银行发展情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不对称信息 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 现代风险管理

针对中国的银行业发展情况,面对信贷风险如何防空的问题是目前阶段的重要研究课题。保障商业银行的信贷安全能够有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并且重塑了商业银行平稳、安全的运营秩序,保障了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增强了我国银行宏观发展信贷风险管控能力,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在平稳、安全、持续的发展环境中不断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商业银行的防范能力进行科学分析,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手段,有效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控能力。

一、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一)道德风险

在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中,企业道德性主要通过资金使用、运营、收益、偿还情况等具体信息展现出来,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对于信贷企业的实际数据信息了解不清晰,在商业银行执行了信贷过程后,信贷企业作为债务人并没有进行良好的数据反馈,针对商业银行所关心的资金使用合理性和信贷资金安全性方面内容信贷企业没有及时的回馈和掌握,造成了商业银行的信贷安全存在不可控性,如果信贷企业出现破产、贷款挪用等问题会造成商业银行的单方面经济损失,并且信贷企业将经营风险直接转嫁给商业银行,严重威胁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安全。

(二)逆向选择风险

信贷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风险主要是指潜在的不良信贷来源于积极寻找贷款人,并且理想预期与实际情况相反的交易过程。信贷企业和商业银行在签订信贷合同时,企业经常会选择性的隐瞒自身的经营信息,造成了商业银行对于信贷企业信息的不完整性,商业银行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将信贷资金交给了空间利润高、风险系数也高的接待人,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逆向风险。由于商业银行和信贷企业的数据不对称性,造成了商业银行在未知的情况下产生了逆向喧杂,形成了不良贷款。

二、信贷风险管控手段

在信息经济学内容中,有效提供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具体办法,商业银行结合自身实际经营情况,有效制定具体的商业信贷风险管控机制,具体执行办法如下:

(一)信贷企业数据搜集完整性

在商业信贷的前期调研过程中,由于商业信贷存在逆向选择风险,所以商业银行必须通过科学的数据信息调研,完全性掌握信贷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信贷偿还能力。商业银行要保证调研的数据信息真实有效,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在信贷企业信息调研过程中要学会对信息真实性的甄别,保证数据信息的数量齐全、可信度高、时效性强。

(二)建立科学的企业信用评估体制

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通过不断借鉴外资企业的信贷审核机制,组建了信贷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对信贷企业的信用评估有效反应了企业的信贷偿还能力,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的评级机制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数据调研指标完整性、量化分析模型设置科学性、数据整合信息的全面性等等,有效将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进行科学剥离,并且通过有效清理信贷企业的不良资产后降低新生信贷不良资产产生。所以商业银行的信号用评估体制要有效结合工商、金融、税务等众多部门结合制定,综合信贷企业的贷款偿还记录、经济实力等进行科学评级,并且建立完善的跨行信用信息公开行动,有效解决信用系统的信贷风险问题。

(三)加强合约限制性

在商业银行信贷过程中,为了降低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坚持依法进行信贷风险管理,并且在信贷合约中添加限制商业接待企业参加金融风险活动经营等具体条款。在信贷合约中加入限制性内容能够有效监督信贷企业的经营项目,保障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接待企业在接收到银行贷款后,如果从事不可控性风险经营活动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所以在审核信贷企业偿还能力情况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信贷企业的履约习惯性调查。商业银行必须严格监管信贷企业的经营内容,加强信贷企业的强制性合约执行监管,有效保障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安全。

(四)强化外部建设环境

在加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控过程中,通过完善金融法律体制,增强对数据报表的虚假编造和提供不真实信息等行为进行依法严惩,保障我国的会计审核标准体系和国际进行科学接轨,促进会计审核信息能够全面准确的将企业的资金流动能力、资产负债情况、贷款偿还能力等等展示出来,有效完善数据信息公开制度,依法建立科学的企业数据系统,让商业银行能够快速的搜索到企业具体经营信息,便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控[5]。增强商业银行的审计、会计和企业的信用数据评级等等社会监督机构的建设,并且依法加强社会监督机构虚假的数据信息和信用评级报告等等不合规项目的运行,保障商业银行获得的企业数据信息真实有效。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控能力也提出了全新的发展要求。信息不对称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了限制作用,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长久发展,制约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控能力的提高。通过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掌控能力,有效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投资风险,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发展,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云龙.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防范的策略[J].经济, 2017(1):00041-00041.

[2]武春桃.信息不对称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J].经济经纬, 2016, 33(1):144-149.

[3]何振盟.论述信息不对称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J].财经界, 2016(32).

商业银行发展情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商业银行;挑战;应对措施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让宏观经济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给各行各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客户端的变化不仅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能够让商业银行打破传统固有的经营理念,并在此背景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改革创新经营模式,实现自身长足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商业银行应该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升自身经营水平、服务水平和质量,创新业务开展模式,不断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

一、宏观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宏观经济形势给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带来巨大冲击

第一,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基数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春节前后是返乡返程的高峰期,也是储蓄存款的高峰期,更是商业银行奠定整个年度储蓄存款的最佳时期。现阶段,人们对资金的把控非常谨慎,对于有一定风险的理财产品而言,人们更愿意选择银行存款。但是自疫情以来,人们外出的频率明显减少,居家率明显上升,因此导致商业银行大厅人流量急剧下降,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趋势并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疫情让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们的人均收入也有所下降,导致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总量同比下降较多。第二,宏观经济形势给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和消费贷业务也带来了巨大冲击。在通常情况下,第一季度为消费贷款投放量较多的时期,但是由于春节期间人们还有一定的储蓄资金,那么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用卡和消费贷的业务量。第二季度,信用卡和消费贷业务出现了上升趋势,主要是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企业不能正常复产复工,百姓的储蓄资金不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第三,风险管控形式比较严峻。在疫情期间,虽然人们的收入有所降低,但是生活消费不减反增,资金呈现入不敷出的现象,因此就出现了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等不良行为,使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管理面临巨大挑战。

(二)商业银行对公业务承受着巨大压力

首先,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货币的流动性,一方面,导致商业银行的议价空间比较小,利润增长难;另一方面,银行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加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促进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在此背景下,银行只有响应国家号召,开放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帮助企业度过艰难时期,商业银行才能实现利润增长。其次,风险敞口对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影响。企业在日常经营发展过程中,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资金链断裂时,对与其关联的商业银行将带来直接损失,但与此同时,企业仍旧承担着偿还商业银行贷款的压力,导致企业发展更为困难。因此,遭遇此种情况时,商业银行要先调查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然后去全面了解企业财务的实际情况、资金动向及其具体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把商业银行的风险降到最低,还能够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让企业顺利渡过本次危机。另外,我国外贸出口行业发展渐缓。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的外贸出口比以往外贸出口下降了将近20%。我国外贸出口比例的下降让一部分侧重服务于外出口贸易企业的商业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承受了较大压力。

(三)商业银行投行业务推进不顺利

首先,在我国国债利率比较低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购买国债会占据商业银行很大一部分流动资金,进而导致信贷资金的投放量相对较少,但如果提高国债利率改由民众购买,则会使市场利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攀升。其次,经济驱动力变化降低了贷款业务驱动力。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贷款大户才是信用债发行主体和地方债承接主体。从市场角度来说,我国在现阶段虽然越来越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明确了支持实体经济的技术策略,补助直接针对小微企业贷款实际投放情况,对债券市场利率短期内形成了一定的利空,但市场流动性依然宽裕,利率是不可能实现反转的。

二、宏观经济下商业银行应对挑战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快数字化转型速度,培养发展新动力

第一,商业银行应该打破固有的营销方式,不断创新把线上与线下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共同营销,拓宽销售渠道,使客户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数字化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速度,进而转变营销人员的工作模式,实施智能管护和精准销售,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第二,加强精准营销。商业银行应对内部系统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对于贵宾客户以及潜力客户进行精准营销,逐渐把具有潜力的客户转变成贵宾客户,不断提升对贵宾客户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这些客户对商业银行的满意度,避免贵宾客户的流失,从而提高高端客户贡献度。第三,提高营销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商业银行应该定期对营销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让优秀的营销人员参加进修,学习最先进的营销策略,进一步提升营销队伍的整体营销水准,把金融产品更好的营销出去。第四,不断完善和优化相关制度。改革创新零售制度流程,有效解决体制机制梗阻。详细地分析阻碍业务发展的问题,不断完善和优化相关制度,为业务发展奠定扎实的制度基础。

(二)加大对实体经济服务力度,不断提高资产业务质量

商业银行应该提高对资产业务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资产业务的巨大能量。首先,商业银行增加重大项目的营销力度,增加对国家重大项目以及工程的资金支持,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奠定扎实的基础,不断增加对新兴产业以及养老、健康、医疗、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其次,把普惠金融项目做真做实。推动普惠贷款具有非常重要的深远意义,不仅可以让商业银行扩大优质客户群体,还能够满足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商业银行体现政治担当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商业银行应该增加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研发多元化的担保方式,贯彻落实好小微企业的信贷政策。再次,要提高对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支持力度,不断推动“三农”产业的大力发展,使金融服务脱贫攻坚政策真正落地,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最后,还要不断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往更好的方面发展,并以此为核心向外部拓展,从而形成农业发展产业链,促使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创新产品服务方式,提高产品服务水平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商业银行应该顺势而为,对各行各业提供相应的线上技术支持和线上服务。例如:完善线上采购流程及其便捷性;研究开发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促进消费贷款业务的发展等。

(四)把握信贷政策导向,科学指导业务经营

首先,商业银行应该对市场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进而实时掌握宏观经济、国家金融政策以及市场信贷政策导向。商业银行可以考察发展势头比较好的行业,对这些行业适当的增加短期信用贷款,这样能够增加传统资产行业资金的活跃性,促进企业的发展,还能够使行业银行的议价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次,商业银行应该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降低信贷风险,要对贷款企业进行全面详细的考察和了解,保证信贷资金落到实处。在特殊时期,商业银行要提高对到期贷款收回情况的重视程度,只有随时跟进进度,才能够降低信贷风险产生的几率。另外,对于那些发展前景良好,但发展过程比较曲折的企业,商业银行应该进行全面详细的摸查,整理列好清单,根据企业发展情况以及规章制度,适当调整还款计划和续贷方式,有效帮助企业解决发展的困难问题,协助企业顺利度过难关。

三、结语

在宏观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是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保障。商业银行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也是自身发展的要求。但同时,商业银行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比如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面临明显冲击、对公业务承受着多方压力以及投行业务推进不顺利,因此宏观经济下商业银行应对上述挑战采取得力措施,加快数字化转型速度,培养发展新动力、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着力提升资产业务质量、以创新产品服务为提托、握信贷政策导向,科学指导业务经营等,以此来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稳定发展。另外,商业银行还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不断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客户体验感和满意度,推动商业银行往更好的方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民,陈茗,程静静.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困难和挑战[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05):98-99.

[2]张文秀.宏观经济形势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7(23):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