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建设现代化

经济建设现代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建设现代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建设现代化

经济建设现代化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新经济时代具有信息共享、知识爆炸、技术革新等鲜明的特征,日益竞争的新经济环境要求现代企业必须更新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文章分析了新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并针对现代企业如何建立企业文化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几何膨胀,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在给我们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当地理和空间不再是障碍,当地球越来越象个地球村,我们已全面进人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源于美国,但新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着全球。

关于新经济的界定,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声音。综合起来,新经济时代主要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以网络发展和信息共享为主的信息时代、以传统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向新型管理模式转变的革新时代和以知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知识时代。

一、新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引起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对企业管理理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企业管理理论逐渐出现了企业管理层次的扁平化,企业组织形式的虚拟化,企业组织结构的非线性化、企业文化多元化等特征。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它是反映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新兴的管理理念,是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基础上逐步演变产生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以精神的、物质的、文化的手段,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企业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具有生命力,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的能力以及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

早期的企业文化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企业管理者文化”,其主要功能是为企业管理者服务,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虽然后期企业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但是许多企业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仍比较片面,企业文化往往只是停留在“制服文化”、“墙上文化”、“口号文化”的层次,许多企业在确定企业文化时也只是一味的模仿和追随一些知名企业,企业文化真正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信息共享、技术创新、知识爆炸的新经济时代,使得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新的管理模式要求企业文化必须赋予新的内涵,才可能发挥其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

1.企业文化要具有“包容”性

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传统的企业文化往往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由企业管理者们提炼而成,但是新时代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要主动地确定企业文化,并以此引导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借鉴先进企业的文化精髓并结合其自身的特点,确定既具经典又有新意的“包容性”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要具有“学习”性

在新经济时代到来之前,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许多企业会定期为员工开展培训和再教育,以此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发展。但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决定了仅仅靠企业提供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远远不够,大量的知识需要企业员工们主动地、持续地去吸收消化。因此企业文化要引导企业成为“学习型”团队,引导员工成为“学习型”人才,变企业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

3.企业文化要具有“人本”性

由于早期的企业文化主要服从于企业管理者,它具有典型的“经济”性,并以企业发展速度和获取利润量作为衡量其好坏的标准,这样的企业文化往往会导致员工产生人是“赚钱工具”的想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重要性日显突出,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企业文化必须正确理解人的重要性,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确定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二)企业文化的孟要性更为突出

企业文化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管理理论、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经营业绩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企业文化是在企业追求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企业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某种被大多数员工所接受并且具有传承性和生命力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除了许多跨国大公司外,众多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也开始日益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5年4月公布的对2881位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作支撑已成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的共识。

1.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同类型的竞争企业面临的社会消费环境相同、竞争压力相同,而企业的科技发展力也极易被竞争者仿制甚至升级,可以说信息时代使得企业在外部竞争力相似的情况下必须发展内部驱动力,而先进的企业文化正是提升企业内部竞争力的核心。依靠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当企业员工以企业文化作为其个人的价值取向,那么员工便会把企业的发展作为其个人的事业,从而摒弃那些对企业长远发展不利的行为方式,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增强企业的免疫功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2.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现代企业的管理能力

首先,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优秀的人才成为企业争夺的焦点。单纯地以物质金钱作为回报已经难以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的硬件,企业要吸引并且留住优秀的人力资本就必须依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在用人的同时,要注重对人才知识的更新培训,同时要给其员工以人性化的管理,使得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从而把其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融合。其次,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改善其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和管理方法,从而与企业内员工达成和谐共处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客户服务体系、树立健康向上的企业形象。

3.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在知识和技术更新迅速的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范围可能变化、企业员工会更新、企业的物质资源可能枯竭、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可能会离开团队,但是企业文化却是生生不息的,它是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着一个企业的人格魅力,它不会因为企业经营业务范围或者企业主管的变更而消失,优秀的企业文化会被企业管理者一代一代的继续和发扬,并引导着企业健康成长。企业文化是指引企业长远发展的灯塔,没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可以成长,但是要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就必须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二、现代企业如何建立适应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

经济建设现代化范文第2篇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然而在这个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与基本经济体制之间尚没有协调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不受重视

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于是在工作中对农业经济管理比较轻视,日常工作中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深入学习党和国家颁布的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有关的文件、政策。同时,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割裂了农业管理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脱离实际。

(三)农业科技手段的应用比较低

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大部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都相对较低,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农业科技手段的应用不到位,不利于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还在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率比较低,质量也不高,而且农业方面的技术性人才比较缺乏,对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不够,技术结构老化,缺少相关的技术服务经费等,都严重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健全的体制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是很关键的。因此,一定要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不断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转变理念,加快推进结构转型,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二)树立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对于加快推动农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农业经济管理理念是要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是及时更新的。

(三)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资金支持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因此加大资金投入十分必要。政府需要加大支持力度,为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并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吸引国内外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投资,促进资金投入的扩大。同时需要建立健全良好的人才引进制度,构建多样灵活的培训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使人才积极投身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此外,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管理和农业信息经济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打造专业化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也是推动农村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四)加强科学技术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应用

农业的现代化,就是指农业的科技化发展,因此,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应用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的高效和优质生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农业市场的竞争力。第一,要加大对科技引进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实现农产品的现代化生产。第二,要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机械化的生产,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地区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所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就应该重视水利设施的建设,促进节水农业的发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五)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

当前,社会的发展中,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对农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注重生态环境效应,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的现代化产生中,要加强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指导,坚持循环利用的原则。同时,发展新型的肥料和高效低毒的农药产品,促进农业的生态化发展。不同地区的土壤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要针对土壤的特点,开发专用肥,并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推动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建设。政府也可以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并进行奖励,鼓励农民进行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

要实现农业经济的有效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比较低,专业性的知识比较缺乏,导致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滞后。因此,一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整体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包括经济、管理和法律规范方面的知识。二要促进对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并有效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定期的对相关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经济建设现代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政治现代化;市场经济法制建设;意义

政治现代化是一种从传统政治走向现代政治的社会变迁过程,是现代人类根据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

的综合性社会目标自觉进行政治变革,推进政治发展的活动。走向政治现代化是当代世界的共同性大课题,是方兴未艾的历史大潮流。尤其在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实现政治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然要同市场经济过程中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完善紧密结合起来。

一、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对经济的巨大反作用,在经济大变革时期尤其不可低估。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阶段,现实生活告诉我们: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顺利建立和完善,不仅取决于经济改革本身,取决于新体制、新机制的健康确立并尽快地投入运行,而且同时取决于政治形态对经济改革的影响,尤其包括我们能否通过坚定不移的加快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法制建设以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步伐。因此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现代化建设问题,首先有必要对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的关系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和生产高度社会化的产物。它依靠价格机制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它通过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的原则,协调供求关系,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之所以能够灵活自如地调节经济关系,是因为市场经济是以法律为边界,是在一定法律制度框架内运行的经济。其发展和完善必须以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形成为前提条件。“没有合适的法律和制度,市场就不会产生任何价值最大化的效率”。也就是说,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市场经济就必须用完备的法律来调节各种经济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一)市场经济中各市场主体行为需要法制来规范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多元的、分散的、为数众多的市场主体有独立的产权,独享的经济利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样各经济利益主体的行为就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他们在参与竞争中,容易产生极端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规范的主体行为,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是根据市场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以及自身的优势,做出各种决策。各个市场主体的决策是分散做出的,它源于市场主体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一旦分散的决策与不规范的主体行为结合在一起,这就不但不能使市场起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反而使资源配置低效、浪费,造成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混乱,从而既不利于市场主体的生存和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只有用法制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明确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和受到保护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和将受到惩罚的,才能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确保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

(二)市场经济中各主体的权益需要法制来保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自然人和法人都享有平等参与市场交易的权利,也就是参与社会资源配置的权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机会均等。但是各经济主体之间,在市场的交往与进程中,他们彼此间的权益由于主、客观的多种原因,难免会构成冲突、形成对立、出现分歧、产生争议,有时还会遭受不法侵犯和伤害。这些现象的出现和存在甚至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健全的法制进行干预、规范行为和提供保障,从而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即:尊重人的物质利益追求,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使人们的劳动成果、劳动效率和劳动质量都紧紧地同每个劳动者自身的切身利益有效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货币这个一般等价物对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对人的劳动价值的实现,对个人的社会贡献以及对个人的社会地位明确的量化与公开承认。这种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也就必须依靠法制的完善、强化和有效实施来加以引导,并进行规范与约束。

(三)市场经济中经济秩序需要法制来维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依法管理市场,才能逐步培育市场要素,完善市场体系。面对经济活动频繁的市场,利益不同的市场主体在竞争中日益形成了共同的竞争规则,其中包括市场主体在竞争中应具有的平等地位、均等的机会、等价交换的原则和合理的经济收益等等。根据共同的规则,在市场竞争中适者生存,劣者淘汰。但是,为了生存和追求利益,在市场竞争中出现了不正当竞争行为,构成了对市场竞争的有序性的威胁,它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和消费者的权益,导致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主要环节运行混乱。因此,只有依靠国家制定完备的法律和法规,才能准确而有效地确认和保护正当的竞争行为,来保障市场竞争的有序性,使一切欺诈、垄断、封锁、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及时受到追究和制裁,达到净化市场行为的目的。同时在市场竞争中,各经济利益主体也需要自觉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遵纪守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去追求正当的合法权益,而着力避免参与不正当竞争,努力杜绝一切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的非法行为出现。由此可见,市场需要竞争,竞争需要秩序,秩序需要法制。

(四)市场经济中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需要法制来完善

市场机制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机制是始终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市场经济需要政府适时进行宏观调控,而宏观调控又必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这就需要构建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及其有效运行的法律。即国家要综合运用好立法、执法和监督检查等手段。

1、立法。国家通过经济立法把许多宏观调控的办法和措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把宏观调控部门的组织机构、调控职能、办事程序、法律责任以及宏观调控的原则和手段规范化。

2、行政执法。国家必须通过颁布政府部门组织法来规范该部门在宏观调控中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法律责任等。

3、监督。国家一方面是对执法机构的监督和检查,另一方面是对守法当事人的监督和检查。

总之,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和手段,都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以有利于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完善为原则,运用法律规定的手段来设置市场,界定市场规则,引导市场发展,维护市场秩序,裁决市场竞争中的纠纷等,对市场的发育和繁荣发挥高层次的宏观调控作用。

由此可见,法制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是一种必须在法制轨道上运行的经济。市场经济通过独立自主的企业组织、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和政府宏观调控体系来实现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在社会资源的配置和日常经济运行过程中,无论是市场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还是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各种调控活动,直至每个公民的日常活动和行为,都必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市场主体依法生产经营、政府依法行政管理、公民依法行为是市场经济的客观内在要求。

二、法制建设与政治现代化

法制化是政治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完备的法制,是发展民主政治和建设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完备的法制对社会的政治稳定具有保障和促进的巨大作用,是实现政治现代化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加快法制建设,推动政治现代化进程具有特殊的意义。

首先,市场经济过程中加快法制建设,使国家的行政调控转向在法律导向、规范和保障基础上的现代经济宏观调控,从而迈出了实现政治现代化的最重要一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也不可能是无政府经济;市场经济中的自由竞争不是也不允许是无政府主义的各行其是。它既需要国家创设并始终维护一个良好而有序的外部环境,也需要政府适时的进行卓有成效的宏观调控。但是由于长期沿袭的、未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再加上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分散的、落后的小生产方式,这种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就形成了国家和政府管理市场经济的行为。比如: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一些机构和部门习惯于旧的体制和做法,仍然企图用强制性权力对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进行干涉和控制。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强制性管理,必然与经济发展产生尖锐矛盾,从而使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某些自发性弱点得不到有效的抑制和引导,使经济生活出现紊乱。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只有在法律的导向、规范和保障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发挥宏观调控的实效和作用,摆脱过去那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非经济甚至超越经济的行政调控。

其次,市场经济过程中加快法制建设,杜绝政治权力商品化,使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对市场经济的政治行为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

在市场经济过程中,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现有的市场经济机制还难以有足够的能力抵御外界逆反力量的侵扰;尤其是缺乏完备的市场法律保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背离的政治行为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约束和法律制止,从而造成了一部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权力对市场经济进行非正常渗透,产生了以权经商、的腐败行为,出现了政治权力商品化,造成某些经济领域的严重不等价交换,这些政治行为对于正在建立中的市场经济体制,产生着巨大的销蚀和破坏作用,这些都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对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实现也有不可低估的恶劣影响。

再次,市场经济过程中加快法制建设,割除建立在小生产意识基础之上的某些政治行为的恶劣影响,从而为推进政治现代化扫清道路。

建立在小生产意识基础之上的某些政治行为,严重制约着市场经济走向现代社会化的步伐。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小生产者为了获得更大的私利,必然要借助政治权力的庇护,势必采取人情拉拢和金钱贿赂等手段腐蚀、利用一部分掌权者。同时,那些的人,本身就具有严重的小生产意识,或小生产意识没有得到彻底改造,少数人甚至顽固地保留着捞一把的小生产心态。这种人一有合适机会,就会滥用手中大权谋取私利,为更大范围内的小生产者所利用,从而产生了对市场经济体制更严重的破坏行为,使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举步维艰。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离不开法制建设,完备的法制不仅仅是发展民主政治和建设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政治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自主、平等、竞争、诚信等属性,要求法律发挥引导、制约、保障和服务的功能。法制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这就要求任何国家和个人都必须服从宪法和法律,只有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才能有效地克服专制与独裁,逐步消除专制政治的影响,消除人治的影响;才能有效地克服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建立廉洁、高效、充满活力的政治体制,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2006(8).

2、夏箴.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浅谈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的关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3、张德霖.从理论的视角分析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的关系[J].理论前沿,1999(24).

4、陈潭.依法治国:促进政治现代化的基本方略[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5).

经济建设现代化范文第4篇

一、苏州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苏州农村经济经历了一个在改革与发展互动中加快结构变革的过程,集体经济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实现从乡镇集体企业到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蜕变与转型。2012年苏州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达7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村均收入582万元,增长15.7%,全市222个村(社区)超过千万元,其中30个超3000万元、10个超6000万元、3个超8000万元。涌现出一批典型,为苏州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探索了多条路径。

(一)探索出集体经济发展的六条路径

苏州村级集体经济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探索出六条路径。

骨干企业带动型,如南丰镇永联村、虞山镇梦兰村,特点是股份分红;激活存量资产型,如千灯镇大塘村、临湖镇湖桥村、相城开发区泰元社区,整合集体资源资产,实施综合开发,滚动发展;现代农业引领型,如城厢镇东林村、电站村,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富民强村;物业租赁经营型,如杨舍镇农联村、渭塘镇渭西村、北桥街道灵峰村,以出租集体资源资产为主,发展新型工业,民营经济不断提升村级收入;产业升级型,如木渎镇天平村、虞山镇勤丰村,发展三产服务业;优化、集约利用资源型,如元和街道元联置业公司、姑苏区友新街道、工业园区唯亭富民集团,实施联合经营、抱团发展。

(二)集体经济为农村社区提供公共产品

农村公共产品包括镇域、村域的较大公共工程、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教育、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本应由中央政府与省市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目前中央与省市政府财力还没有覆盖到乡村,大部分的公共产品仍然需要农村社区自我投入。调研表明,苏州市各村(社区)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义务教育、农村的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有相当大部分是由村集体经济来承担。

(三)股份合作经济成为苏州农村集体经济的主流形式

股份合作经济是目前苏州农村集体经济的主流形式,如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互助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等。苏州农村特别是快速城镇化的城郊结合区域,进入21世纪以来,对80年代的乡镇工业形态进行了扬弃,用股份合作制创新了集体经济在新时期的实现形式,这也是目前苏州集体经济发展的生命力之源,并且形成了苏州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D?D新苏南模式。

二、村级集体经济面临的发展机遇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提高效率、提高质量,着眼于各项资源优化组合,着眼于抓住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机遇、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办法、新举措,走向平稳、健康发展之路。

(一)市场化运作方式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从苏州农村集体经济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看,农村集体经济的每一次改革和发展无不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相关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用市场化的手段组织农村经济建设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走市场化的道路,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类公司化运转,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规避规模小、行业面窄、抗风险能力弱等市场风险。

(二)联合发展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做大做强

从村级集体经济以往的发展模式看,常常受地域空间、隶属关系、管理方式和人员构成等方面的限制,不能实现资源要素的整合,削弱了市场的竞争力,影响单体村级集体经济未来的发展生命力。尤其对于一些资源相对较少、基础较为薄弱的村,由于缺乏联动引导,常常掘不到发展的第一桶金。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趋势,一方面通过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逐步确立独立的法人主体地位,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作机制,同时农民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的资产产权将得以明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联合发展模式将会成为富民强村的重要形式。通过资本的联合,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招租、统一管理,形成规模化开发建设,模式上可以采取镇村联合、村村联合、村企联合,形成跨地域、跨隶属关系、跨所有制、跨行业等不同形式,通过资本运作管理的方式,为不同的村级地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发展途径,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做大做强。

(三)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规划为村级集体经济拓宽发展空间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真正做到空间形态上城镇更像城镇,农村更像农村,在社会形态上既保持鱼米之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先进和谐的现代文明。”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在村庄建设方面,苏州要坚持“保护、利用、改造、发展”并举,分类指导的原则推进村庄建设。根据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把新农村分为城市社区型、乡村别墅型、集中居住型、旧村改造型、生态自然型和古村保护型等六种类型,这一规划分类科学确定了城市发展区、农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调整优化了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空间布局。这一规划的确定为苏州村级集体经济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也要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如农业发展型、制造配套型、生活服务型、生态旅游型等诸多的发展定位中找准适合的方向。

三、苏州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苏州各县级市、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发展了富民强村载体建设路径,取得了非常明显的业绩。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加,对农村社区的公益事业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苏州全市范围内,载体建设发展还很不均衡,载体水平总体还不高,制约载体发展、升级的因素还比较多,土地资源匮乏,经济形势处于调整期,融资难,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困难重重,适合载体发展壮大、升级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这些都是苏州在建设现代化示范区过程发展集体经济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一)集体经济的主要载体仍处于初级阶段

载体类型过于单一,以工业厂房居多。物业出租收入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总收入的70%以上。物业经济具有收入稳定、风险小,但存在收入增长的空间有限,抗风险能力低的缺点。

载体引入产业过于低端。目前引进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小、散、乱”的特点,档次不高,收入较低,不符合城乡发展布局规划。

载体建设过于粗放。过度依靠土地资源,随着土地资源的紧缺和拍地价格的上升,这种取得土地资源-建造物业设施-获得出租收入的发展模式终将难以为继。

(二)管理运行机制粗放

目前载体运营管理以股份合作社形式居多,不具有公司的完全市场地位,更多具有社区性和福利性的特点,因而内部管理体制很不健全,运行机制很不规范。

管理运作不规范。组织活动流于形式,产销服务难以到位,民主管理难以落实。存在少数人控制着合作社的决策管理和利润分配的现象,一般农民成员不参与管理运营过程,合作社对一般社员的透明度过低。

股权结构不合理。主要是部分富民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入股面偏小,很多还不到20%,富民特色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一些专业合作社存在一股独大现象,其他成员基本没有入股或比例很小。财务制度不完善,有的至今没有建账核算,有的账簿设置不全,大多数合作社都没有建立成员账户。发展方向不明确。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载体发展升级转型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后劲明显不足。

(三)经营管理能力亟待提升

股份合作经济已经成为苏州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农村集体资产。但是,目前农经队伍严重弱化,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不能适应转型升级,对农村集体资产难以监管到位。而且负责农村集体资产经营以村干部为主,相当部分村干部年龄老化,没有工商业经营历练,知识和能力先天不足,对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开展多元化经营普遍存在“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等问题。另外还普遍存在乡镇农经队伍兼职多、任务重、编制少、经费缺、保障差这一特殊情况。

四、借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促进苏州集体经济转型升级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将会在苏南区域逐步形成发展现代经济所需要的制度环境,即独立的企业制度,有效的市场竞争,规范的政府职能,良好的社会信用,健全的法治基础。在这个制度环境中的现代企业拥有现代化技术、实行现代化管理和所有者与经营者相分离,资源从分散走向集中,社会分工深化,资源集中与分工深化成为现代经济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使物质生产技术、效率与产能成倍增长。集体经济要紧紧把握这一制度环境优化的机遇,进行体制机制改造,股份合作制与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嫁接,逐渐融入现代经济主流,在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过程中塑造一个和谐发展的模式。

(一)紧抓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活服务业发展,把握农业现代化的机遇,实现集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目前的苏州集体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集体经济的地域特征,封闭有余,开放包容不足,不利优质资源的引进。集体经济具有经济发展,社会组织和社会公益等的多重功能,党组织,村委会、经济管理者角色重叠,缺乏专业性,企业性与社会性错位。集体经济组织除了自身运营成本外,担负分红与富民功能,且对分红期望较高,自我积累与发展壮大能力受限。集体经济组织人力资源汇聚能力欠缺,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培养与引进与自身利益影响较大。集体经济内部激励与监督成本较高,对经营管理主要负责人素质、综合能力有很大挑战。由于以上的一些限制因素,难以形成核心竞争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在现代化的大潮中亟需嬗变升级,融入现代经济主流。借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在经济增长主要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集聚向集约化发展过程中,紧抓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生活服务业发展,把握农业现代化的机遇,实现集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集体经济转型发展路径

集体经济转型发展三个可能路径:一是利用现有集体经济土地、资金、人力资源,与民营经济混合发展,积极发展生活服务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深度化,养老产业,家政服务业,生态宜居产业链,在专业化、精细化方面还有很大空间;二是与现代企业合作,用集体经济的土地、资金与现代企业的技术、管理资源进行嫁接,借船出海,在物流贸易,生产制造业领域进行开拓,实现集体经济的华丽转身;三是把握农业现代化的脉搏,利用熟悉农业农村的天然优势,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在农业产、供和销环节发展农业服务业。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应,整合城乡资本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

经济建设现代化范文第5篇

不断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我市把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作为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至去年底,全市共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03个,入社农户26.8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82%。

一、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逐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主体,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为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起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了组织发展与产业规模扩张互动的局面,成为推动“一社一品”、“一村一品”的重要载体,推进了特色产业的规模经营。如:分界镇通过蚕桑合作社、甜豌豆合作社、绿花菜合作社带动了三个万亩产业;黄桥镇通过双桥蔬菜专业合作社,新街镇通过绿色经典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两个超万亩的蔬菜生产园区,品种多,规格全,质量好,货源足,外地客商络绎不绝;宣堡镇益民苗木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苗木花卉近万亩。

二是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筑了新的载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初期,农民专业合作社仅局限于传统的养殖业和种植业,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已拓展到水产、蔬菜、水果、花木、药材、农机、植保等领域,基本上实现了所有生产经营项目,只要有一定规模,都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经营,振兴了主业,带动了副业,形成了产业;通过包装加工,增加了附加值;通过建立专业市场和销售窗口,促进了农产品销售;通过注册商标、“三品”认证,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如毛庄羊业专业合作社,把社员养殖的肉羊进行宰杀分割、包装销售,每只羊销售收入增加60多元,另外将羊粪收回加工有机肥料,每只羊增加收入50多元;益民苗木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上千人围绕苗木搞经营,有收购的、销售的、挖树的、上卸的、运输的、绿化的,并在常州夏溪花木市场租了门面,为全市苗木展示销售服务,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三是为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了新的路径。农民专业合作社融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物资供应、产品销售等服务功能为一体,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包”不了、一家一户又“干”不了的问题,且合作社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延伸,由过去的产中合作服务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由过去的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向生产资料购买、产品包装、运输、加工、销售服务发展。通过整合资源配置,形成了1+1>2的合力,已成为农业服务体系中的一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新生力量。如:分界镇七贤家禽产销合作社实行“八统一分”的经营模式,通过与农户签订协议,既降低了苗鸡、饲料和药品的成本,又为农户提供了技术、防疫、销售服务。

四是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宽了新的渠道。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购买生产资料,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批量采购,价格低,节约了成本;通过统一技术指导,产品质量好、产量高,增加了收入;通过统一销售,避免了客商压级压价,减少了中间环节,避免了中间盘剥,确保了社员利益不受侵害。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了高效农业,富民效应逐步显现。如:赵庄甜豌豆专业合作社,105个成员带动了6000多户,面积由原来的100亩增加到1万多亩,亩纯收入由过去的稻麦两熟1000元增加到现在甜豌豆一熟就3000多元;七贤绿花菜专业合作社,推行“甜豌豆—绿花菜”模式,185个成员种1134亩,平均亩收入7600元。

五是为合作社建设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市各合作社牵头人中有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技术能手、农业服务部门、农业龙头企业、村组干部等,牵头人不拘一格,他们各具优势和特色。基层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思想素质好,号召力强,有奉献精神,他们牵头办合作社,一般都能秉公办事、规范运作,影响力大;能人牵头办合作社,科学技术普及快,产品销售快;龙头企业牵头办合作社,产品适销对路不愁卖,加工升值空间大。但是,高效设施农业经济效益好,但投资规模大,技术要求高,市场开发难,普遍社员望利兴叹。各牵头人积极创新,如元竹芦蒿专业合作社、马甸金强花卉专业合作社,他们由企业老板投资租土地、建大棚、配套现代化设施,实行统一供应种苗、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包装销售,各成员租大棚承包田间管理,拿基本工资,盈利部分,按产量依比例分成。实践证明,这种运营模式,成员不担心没钱、没技术、没销路不能发展高效农业,牵头人不担心成员出工不出力,形成了优势互补。

二、当前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仍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势。目前,我市各类合作社数量多、规模小,不少乡镇为了应付考核,动员了五、六个农户组建了合作社,至今却不发展、不扩大;有的合作社成员是为牵头人打工服务,实际上没有农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没有服务对象,只是为自己服务,为自己赚钱,没有起到建一个合作社,带动一方经济、带富一方百姓的作用。

2、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不少合作社挂了牌子,搭了架子,却没有实实在在开展合作服务,还是简单的信息交流、技术指导,没有开展农业生产投入品的代购代销,农产品的加工、包装、销售等深层次服务,由于社员迫切需要的农产品销售服务得不到支持,合作社失去了向心力。

3、思想固旧还不够解放。多数合作社领了营业执照不搞经营,至多是拉客商、引经纪人上门收购,而不是亲自把农产品送进大市场,这样一来,农产品出售价格低,升值少,农民得不到实惠,合作社得不到收益。一方面反映了合作社缺乏能人搞加工、跑市场,另一方面反映了合作社成员还没有抱团闯市场的意识,他们习惯于田头,不愿到街头;习惯于捞现成的,不愿意到市场冒风险;习惯各卖各的,不愿合伙做生意。

4、品牌效应还不够强大。各合作社中,农业品牌相对较少,通过农产品“三品”认证认定的更少,就济川街道来说,全街道有5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拥有自主注册商标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市星辰鹅业专业合作社,一个是**市天恒银杏专业合作社,也只有天恒通过了农产品“三品”认证认定,但由于市场认可度不高,合作社产销量小,形不成规模,这两个品牌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应。

5、内部运作还不够规范。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机构不健全,财务管理、成员管理、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备,“三会”活动不正常。少数合作社成员出资不到位,个别成员一股独大,民主管理很难落实,出现了少数人决策、少数人获利的情况,合作社失去了凝聚力。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部分乡镇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像抓工业、抓招商引资、抓园区建设一样抓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少数基层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民发家致富是自己的事,合作是自愿的,农业生产风险大,担心揽事上事;部分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地区缺乏特色产业支撑,缺乏能人引领;各项扶持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对策和建议

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我省明确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今后一个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要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注重以“五好”示范社建设为抓手,加强指导服务,加大政策支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特色产业基地、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推进。

一要进一步加大行政推动力度,促进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试金石,针对当前农村青壮年绝大部分都外出从事二、三产业,在家种田的几乎全是60岁以上的老人的现象,如何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如何提高土地产出率,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和重点考虑的问题。土地向少数人集中,搞高效规模农业,目前这种分配制度,仅是让少数有资本、有技术、有劳力的人富起来,而绝大部分农民增加收入还是困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互助性的经济组织,它能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要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组织各职能部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实事。

二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促进合作组织多元发展。进一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宣传贯彻力度,提高各级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广大干部依法支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观念,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依法办社,开展相互服务,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时,围绕粮食、蔬菜、生猪、家禽、羊业、花木水产、银杏等特色产业,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兴办各类合作组织。加快建设产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能人带动型、基层组织带动型的合作组织。通过典型示范,让农民亲眼看到参加合作组织的好处和前景,激发主动参与合作社的热情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