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灌溉与排水施工方案

灌溉与排水施工方案

灌溉与排水施工方案

灌溉与排水施工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灌溉系统 经济效益 分析

(一)投资 保护地灌排工程投资是指工程项目全部完成达到设计要求所需付出的全部资金,即花费在保护地灌溉工程建设上的全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保护地灌溉工程投资一般包括:

①永久性工程的投资,包括主体工程建筑物、附属工程建筑物,以及配套工程的投资、设备购置及安装费用。

②临时性工程的投资。

③其他投资,包括工程占地,处理工程的不利影响费用,勘测、规划、设计和科学实验等前期费用,生产用具的购置费用,管理费用,培训费用,预备费和其他必要的投资等。

对于配套工程投资,在规划阶段,可按扩大指标进行估算;在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对灌(排)渠沟一般可参照概算办法进行计算,对灌排渠(沟)以下的固定渠系和田间工程,可按扩大指标进行估算。其所采用的扩大指标,应根据类似工程或典型工程设计资料分析确定。

(二)年运行费 年运行费用或称年经营费用是水利工程经济分析中另一个重要经济指标。它是指水利工程设施在正常运行期间需要支出的经常性费用,包括燃料动力费、维修费、管理费、补救和赔偿费,以及其他有关费用等。因为这些费用是年直接花费掉的,所以也称直接年运行费。

对水利工程而言,年运行费除以上所述的年直接开支的运行费外,还要对各类固定资产按一定的折旧率每年提取折旧费。它是工程管理单位每年从毛效益中需要提取的一项特殊支出,即工程使用寿命内无形消耗掉的固定资产,所以有人把折旧费称作间接年运行费。

为了便于计算,在经济分析中通常规定,所谓年费用(或称年成本)即包括直接年运行费和间接年运行费两部分。所谓年运行费则仅指直接年运行费用。年运行费计算方法如下:

(1)燃料动力费是指保护地水利工程设施在运行中所消耗的煤、电、油等费用。它与各年的实际运行情况有关,其消耗指标可以根据规划设计资料或实际管理运用资料,分年统计核算,求其平均值。对缺乏实际资料或规划设计阶段,可参照同地区类似工程设施的管理运行资料分析确定。

(2)维修费主要指保护地灌溉工程中各类建筑物和设备的维修养护费。一般分为日常维修费、岁修(每年维修一次)费和大修理费等。日常维修养护费可按照相应工程设施投资的一定比例(费率)进行估算,也可参照相同地区同类工程的实际开支费用分析确定。大修理不是每年都进行,为了计算方便,一般将大修理费用平均分摊到各年,作为年运行费的一项支出。可按投资一定比例进行结算。

(3)管理费包括工资、附加工资和行政费及其他日常费用等。这项费用的多少与工程规模、性质、机构编制大小等有关。一般可按年管理运行费的一定比例确定,或参照类似工程的实际开支费用分析确定。

(4)补救和赔偿费水利工程建成以后,有时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但保护地灌溉工程的这项影响一般较小,可按总值平均分摊到各年。

(三)效益计算 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是指工程建成投入管理运用后,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效益,它是指工程建成以后对整个国民经济全面的影响,从而为全社会提供经济效益,增加国民收入;二是间接经济效益,或称经营管理效益。

1.灌溉效益灌溉效益是指修建灌排工程以后,在相同的自然、农业生产条件下,比较有灌溉措施和无灌溉措施或采用不同灌溉模式时的农业产量(或产值)。其增加的产量(或产值)即为灌溉效益。保护地灌溉效益计算有两种方法,即产量对比法、灌溉效益分摊系数法等。

(1)产量对比法

①纵向对比法:是指某一保护地(或面积)在修建灌溉工程后作物产量与本建(或未改建)灌溉工程前作物产量相比较,其增加部分即为灌溉效益。由于采用产量对比法时有些条件发生改变,如年份等,所以常常以平均增产效益表示:

②横向对比法:简单地说就是同类地区采用灌溉工程与不采用灌溉工程时比较其效益变化。式中Yo--未采用灌溉工程或未改建灌溉工程时的平均产量。

(2)灌溉效益分摊系数法保护地增产通常不仅仅是通过灌溉工程增产,通常伴随着其他农业措施,如种植制度、施肥等。因此,效益增加的一部分是由于采用灌溉工程后产生的,计算时应考虑这一影响。其计算式为式中C--灌溉分摊系数,可根据历年产量资料分析,或采用同类地区试验资料确定或按规范确定。

2.排水效益保护地往往因暴雨或大雨造成环境积水过深或引起地下水位上升而造成涝灾,排水效益通常可以用实物量或价值量来表达,其中实物量的表达方式通常有:绝产面积法、减产量、绝产率、减产率等表示,有时也考虑一些由于积水浸泡而造成建筑物损失等。其实物量表达方式如下:

绝产面积法:通常涝灾(或渍害)有轻重之分,排水工程建成后将会减少受灾面积,但无法准确定出其效益。实际工作中通常用减少的绝产面积来表示排水措施的效益。

减产量:以涝灾引起的减产损失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实际操作时往往有一定的难度。

绝产率:是涝灾区绝产面积与涝区总面积的一个比值。该指标是一个相对指标,运用这一指标表示排水效益,便于在条件类似区域计算采用。

减产率:是以涝区正常产量的损失程度来表示的一个相对指标。通常用单位面积上的损失率来表示。

(四)经济效益 分析保护地灌排工程的经济效益分析就是比较工程的投资与效益在经济上是否可行。或对满足同一目标的较多工程方案,进行分析、计算和比较,选择出建设单位既能接受、投资效益又高的工程方案。保护地灌排工程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静态分析法;另一类是动态分析法。为了便于应用,现就这两种方法叙述如下:

1.静态分析法为不考虑资金的利息所做的分析比较,通常称为静态分析法。该方法指标通常有益本比法、年折旧费用最小法等。

(1)回收年限(益本比法)工程建成运行后,逐渐通过效益积累全部回收投资的年限。通常表示为

工程设计中的方案比较,除上述回收年限外,还必须考虑追加投资或方案间投资差额回收问题,通常称为抵偿年限。其计算公式为

我国一般采用的标准抵偿年限为3~5年。对于效益相同的各方案优选时,可以参考年折旧费用最小法。

灌溉与排水施工方案范文第2篇

保护地灌溉工程投资一般包括:

①永久性工程的投资,包括主体工程建筑物、附属工程建筑物,以及配套工程的投资、设备购置及安装费用。

②临时性工程的投资。

③其他投资,包括工程占地,处理工程的不利影响费用,勘测、规划、设计和科学实验等前期费用,生产用具的购置费用,管理费用,培训费用,预备费和其他必要的投资等。

对于配套工程投资,在规划阶段,可按扩大指标进行估算;在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对灌(排)渠沟一般可参照概算办法进行计算,对灌排渠(沟)以下的固定渠系和田间工程,可按扩大指标进行估算。其所采用的扩大指标,应根据类似工程或典型工程设计资料分析确定。

(二)年运行费年运行费用或称年经营费用是水利工程经济分析中另一个重要经济指标。它是指水利工程设施在正常运行期间需要支出的经常性费用,包括燃料动力费、维修费、管理费、补救和赔偿费,以及其他有关费用等。因为这些费用是年直接花费掉的,所以也称直接年运行费。

对水利工程而言,年运行费除以上所述的年直接开支的运行费外,还要对各类固定资产按一定的折旧率每年提取折旧费。它是工程管理单位每年从毛效益中需要提取的一项特殊支出,即工程使用寿命内无形消耗掉的固定资产,所以有人把折旧费称作间接年运行费。

为了便于计算,在经济分析中通常规定,所谓年费用(或称年成本)即包括直接年运行费和间接年运行费两部分。所谓年运行费则仅指直接年运行费用。年运行费计算方法如下:

(1)燃料动力费是指保护地水利工程设施在运行中所消耗的煤、电、油等费用。它与各年的实际运行情况有关,其消耗指标可以根据规划设计资料或实际管理运用资料,分年统计核算,求其平均值。对缺乏实际资料或规划设计阶段,可参照同地区类似工程设施的管理运行资料分析确定。

(2)维修费主要指保护地灌溉工程中各类建筑物和设备的维修养护费。一般分为日常维修费、岁修(每年维修一次)费和大修理费等。日常维修养护费可按照相应工程设施投资的一定比例(费率)进行估算,也可参照相同地区同类工程的实际开支费用分析确定。大修理不是每年都进行,为了计算方便,一般将大修理费用平均分摊到各年,作为年运行费的一项支出。可按投资一定比例进行结算。

(3)管理费包括工资、附加工资和行政费及其他日常费用等。这项费用的多少与工程规模、性质、机构编制大小等有关。一般可按年管理运行费的一定比例确定,或参照类似工程的实际开支费用分析确定。

(4)补救和赔偿费水利工程建成以后,有时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但保护地灌溉工程的这项影响一般较小,可按总值平均分摊到各年。

(三)效益计算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是指工程建成投入管理运用后,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效益,它是指工程建成以后对整个国民经济全面的影响,从而为全社会提供经济效益,增加国民收入;二是间接经济效益,或称经营管理效益。

1.灌溉效益灌溉效益是指修建灌排工程以后,在相同的自然、农业生产条件下,比较有灌溉措施和无灌溉措施或采用不同灌溉模式时的农业产量(或产值)。其增加的产量(或产值)即为灌溉效益。保护地灌溉效益计算有两种方法,即产量对比法、灌溉效益分摊系数法等。

(1)产量对比法

①纵向对比法:是指某一保护地(或面积)在修建灌溉工程后作物产量与本建(或未改建)灌溉工程前作物产量相比较,其增加部分即为灌溉效益。由于采用产量对比法时有些条件发生改变,如年份等,所以常常以平均增产效益表示:

②横向对比法:简单地说就是同类地区采用灌溉工程与不采用灌溉工程时比较其效益变化。式中Yo--未采用灌溉工程或未改建灌溉工程时的平均产量。

(2)灌溉效益分摊系数法保护地增产通常不仅仅是通过灌溉工程增产,通常伴随着其他农业措施,如种植制度、施肥等。因此,效益增加的一部分是由于采用灌溉工程后产生的,计算时应考虑这一影响。其计算式为式中C--灌溉分摊系数,可根据历年产量资料分析,或采用同类地区试验资料确定或按规范确定。

2.排水效益保护地往往因暴雨或大雨造成环境积水过深或引起地下水位上升而造成涝灾,排水效益通常可以用实物量或价值量来表达,其中实物量的表达方式通常有:绝产面积法、减产量、绝产率、减产率等表示,有时也考虑一些由于积水浸泡而造成建筑物损失等。其实物量表达方式如下:

绝产面积法:通常涝灾(或渍害)有轻重之分,排水工程建成后将会减少受灾面积,但无法准确定出其效益。实际工作中通常用减少的绝产面积来表示排水措施的效益。

减产量:以涝灾引起的减产损失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实际操作时往往有一定的难度。

绝产率:是涝灾区绝产面积与涝区总面积的一个比值。该指标是一个相对指标,运用这一指标表示排水效益,便于在条件类似区域计算采用。

减产率:是以涝区正常产量的损失程度来表示的一个相对指标。通常用单位面积上的损失率来表示。

(四)经济效益分析保护地灌排工程的经济效益分析就是比较工程的投资与效益在经济上是否可行。或对满足同一目标的较多工程方案,进行分析、计算和比较,选择出建设单位既能接受、投资效益又高的工程方案。保护地灌排工程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静态分析法;另一类是动态分析法。为了便于应用,现就这两种方法叙述如下:

1.静态分析法为不考虑资金的利息所做的分析比较,通常称为静态分析法。该方法指标通常有益本比法、年折旧费用最小法等。

(1)回收年限(益本比法)工程建成运行后,逐渐通过效益积累全部回收投资的年限。通常表示为

工程设计中的方案比较,除上述回收年限外,还必须考虑追加投资或方案间投资差额回收问题,通常称为抵偿年限。其计算公式为

灌溉与排水施工方案范文第3篇

1优化设计和改造方法

1.1系统布置和断面设计

关于渠道设计,其横断面和纵断面设计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在设计有关渠道断面的方案时,要综合考虑纵断面与横断面的关系,反复对比二者后展开交替设计。在设计时,应尽量使渠道和排水沟满足平面稳定和纵向稳定的要求。平面稳定,即沟渠在工作时无左、右摇摆,沟床和两岸无淤积和冲刷;纵向稳定,即沟渠在工作时,无冲刷、淤积或冲淤平衡。此外,各级沟渠间的水位衔接应合理、无塞水现象,这就需要合理布置各级沟渠间的线路和比降,且保证上级沟渠的沟底高于下级沟渠的沟底。

1.2工程优化设计的施工要点

设计时,应根据渠道的功能和不同的灌溉取水方式来设计沟渠和渠系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根据河流取水、灌溉取水和灌区情况,目前,主要有无坝引水、有坝引水、抽水引水和水库引水四种方式。无坝引水是指在水源丰富、水位流量合适的河流附近修建进水闸,作为取水口引水灌溉;有坝引水是指在水源丰富、水位不适宜的河道上修建可抬高水位的建筑物来引水灌溉;抽水引水是指在灌区较高、水源丰富的地区就近修建抽水建筑和设施来引水,最常见的即机电排灌泵站,由泵房、电动机和进水池等组成,还需配备闸门、清污设备和断流设备等;水库取水是指在水源匮乏、水位较低的河流中修建水库,从而调节水量的取水方式。在采用上述引水方式时,需要重点考虑主要建筑物和调蓄工程的地基处理措施,合理选定防渗、抗冻胀等措施,并在满足灌溉功能的同时,考虑施工条件、建筑材料和工期。

1.3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

排水沟只具有排水功能,起不到节水作用,因此,在设计排水沟时,只做防渗即可。目前,渠道防渗的方法主要有土料夯实防渗、三合土护面防渗,用石料、砖块和混凝土衬砌渠道等。土料夯实防渗是指在渠床表面涂抹涂料层,以起到防渗效果,具有应用广泛、效果好、取材易和造价低等优点,常使用的技巧包括压实渠床土坡、利用黏土和砂黏土等;三合土护面防渗是指将由石灰、砂与黏土搅拌而成的三合土涂在渠床表面的防渗方法;为了达到防渗效果,衬砌渠道时应尽量就地取材,比如,在山区可采用块石、卵石、片石等石料,在平原地区可采用砖块或混凝土,采用混凝土衬砌渠道时,要综合考虑混凝土衬砌的施工方式、混凝土的强度和混凝土的板厚等问题,并注意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2生态化设计

2.1灌溉渠道生态化设计的原则

在灌溉渠道的建设过程中,保证输水效益是工程建设的关键,也是水利工程设计中最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与排水沟的优化设计相比,灌溉渠道的优化设计必须更加注重渠道防渗和水流速度。因此,在工程设计实践过程中,应本着生态化设计理念,遵循生态化设计原则,以确保灌溉渠道的设计质量。优化设计的新方法必须保证渠道的输水功能不受影响;生态化优化设计必须保证渠道的安全系数,保证渠道符合安全设计要求,尤其是对于有结冰期的寒冷地区,更应采取防冻胀措施;在生态化优化设计的前提下,灌溉排水工程的设计应以自然环境为主,所采用的设计措施也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维持施工地点的生态平衡,维护生态系统可再生功能得以发挥作用的条件;为了保证灌溉排水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应将施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限度内,保证本区域内野生动物的自由活动不受限制,保证水域与陆域间的通行顺畅度,保证渠道上、下游野生动物的活动权利不受侵害,因此,在设计中应尽最大限度地降低阻隔横越构筑物的建设频率。

2.2灌溉渠道生态化设计的要点分析

对于灌溉渠道而言,有灌溉期与非灌溉期之分。当灌溉渠道处于灌溉期时,渠道内水位高、水流速度快;当渠道处于非灌溉期时,情况相反,渠道内甚至会出现干涸现象。鉴于两个时期的水位差异过大,所以,在优化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通常情况下,与排水沟共通的缓坡设计、多孔质空间和扰流结构属于生态工法,在渠道防渗方面必须与生态化相结合,尤其是在非灌溉区,更应注重灌溉渠道的最低流量设计。因此,在实践操作中应注意以下3点:①缓坡设计。在渠道护岸占用允许占用耕地的前提下,可视缓坡设计为渠道环境的延伸,为区域内两栖动物或其他水陆域动物的迁徙创造条件。此外,缓坡设计也可对水位变化起到缓冲作用。②混凝土与块石的结合。在设计过程中,应采用浆砌块石法,石头外侧无需填筑砂浆,利用石头的天然材质营造多孔质空间环境,从而为区域内的昆虫创造合适的栖息环境。在常水位以下的渠道位置,应采用混凝土衬砌的设计形式,保证渠道的输水效率,从而确保渠道设计满足防渗、提高输水效率、维持生态平衡的需求。③造型模板混凝土护岸。在浇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输水稳定性,发挥造型模板的多孔、防渗作用,从而保证渠道的美观度、使用性能和生态景观功能。

3结束语

灌溉与排水施工方案范文第4篇

1.1农田水利抗旱天数

抗旱天数指的是以灌溉设施(塘坝、小水库等)的供水能力为依据,以连续无雨和降雨很少的情况下,可满足农作物用水需要的天数作为标准。例如,如果灌溉设施中的水可以确保连续无雨80天的用水,那么,该水利规划设计的标准就是80天,以上抗旱天数的确定是以规定时间内当地农作物需水迫切的时期为标准,另外再设计中还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1.2农田水利灌溉设计保证率

农田水利灌溉设计保证率是指在长期使用期间内,某个水利灌溉工程灌溉用水得以满足的年数与总年数的比值,该比值的百分数即为灌溉设计保证率,可用符号“P”来表示。即设水源供给灌溉用水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灌区灌溉用水量的年份为m年,计算系列的总年数为n,灌溉保证率可用下列公式计算:1001×+=nmp%一般灌溉工程是根据当地水文条件和作物种植状况拟定。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

2.1预测分析规划设计的建设规模

在进行规划设计前,首先要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规模进行预测分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分析。第一,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小型水利灌溉面积的发展要求,在充分考虑小型农田水利在当地农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以增加农民收入、保证粮食安全为前提,在当地农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分析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需求,然后才能确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各项目的规模。第二,分析可供灌溉利用的水资源对小型农田灌溉面积的潜力,从水源角度对小型农田水利灌溉面积的发展潜力进行论证,以县为单位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复核。根据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灌溉用水总量使用情况及其控制指标等因素,对农业生产内部对水资源的总需求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小型农田规划区域水资源的供求平衡状况。第三,分析区域耕地资源对小型农田水利灌溉面积的素质潜力,主要是根据当地的耕地资源状况,对小型农田水利灌溉面积的发展潜力与素质进行分析。第四,预测小型农田水利灌溉面积发展的规模,通过对小型农田水利节水改造规模、水资源供求平衡进行分析,确定新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规模及可发展的灌溉面积的大小。

2.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2.2.1取水方式的设计。小型农田水利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取水方式的设计,取水方式的设计方向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灌溉水源来确定,灌溉水源一般分为两类,即提水取水灌溉和自流取水灌溉,小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取水设计主要针对这两种水源进行设计。下面主要是对自流取水灌溉进行介绍,以河流为主要水源的灌溉方式为自流取水灌溉,其可分为以下两种,一是有坝取水,采用这种方式取水,主要是农田水利规划所在地水位地势较低,虽然水量充足,但是不能自流到所需农田中,为确保灌溉的正常,采用在河道上修低坝或节制闸的方式,将水资源引入农田。这种取水方式虽然会因为筑坝而增加工程的投资费用,但是由于引水口位置离农田较近,大大缩短了引水干渠的长度,减少了土石方的工程量。二是无坝取水,无坝取水方式的设计又分为有建闸与不建闸两类,一般情况下,为了防止因没有建闸而在洪水期无法控制水流量,使渠道被洪水冲毁,农田被淹,再设计时都进行有建闸设计,以保证水流平稳,减轻对水流对引水口下唇的冲蚀。

2.2.2灌溉渠系的设计原则。小型农田水利规划设计中的灌溉渠规划,需要密切结合当地的国土、农田、林业、道路等规划方案,另外还要考虑到其他方面的用水情况,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便于管理,做到充分科学合理的利用水土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一般情况下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遵守安全为主的设计原则。安全是一切工程的最低目标,对于农田水利渠道建设来讲,应尽可能避免高填方、深挖方以及难工险段的渠道工程,另外还要尽量避免沿河布置,以防止被山洪冲毁,沿渠应有合适的泄洪与排洪设施,如泄水闸等。第二,遵守地形条件的原则。在进行灌溉渠道设计时,应将排水沟道布置在低处,灌溉渠道布置在高处,这样可进行自流灌溉与排水,并形成独立的灌排系统,同时,还应考虑到经济因素的影响,灌溉渠线的布置尽可能的直、顺,减少交叉建筑物的存在。第三,遵守综合利用的原则。灌溉渠道应利用集中落差,并结合水力加工,进行多种经营的开展,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同时,还应考虑采用河水与井水相灌溉的原则,建立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运用的灌溉系统。另外,在对干、支渠的布置方案进行确定时,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依据当地的实际的地形地貌情况进行设计。在这个布置方案中,主要考虑两种地形的设计,一是中积平原型灌区,在设计时设计人员应针对这类地形,分析工程的地理位置条件,采用灌排分开布置形式的前提条件是该工程位于地面水丰富、排水条件好的地区,在这种情况下,排水沟道进行防渍、除涝以及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灌溉渠道主要进行冲洗压盐与灌溉;二是平原型灌区,当水利工程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时,由于当地的地形比较开阔,耕地面积大,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可将地形条件与洪、涝、渍、旱等灾情的发生情况及发生程度相结合,用于干、支渠的布置。

3.结束语

灌溉与排水施工方案范文第5篇

一、工作成果

今年我场严格按照《黑龙江垦区2011年水稻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推广实施方案》要求,在建三江管局业务部门和农场领导的支持下,进行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推广工作,项目落实在前进农场第二管理区,共设立核心试验区3处,项目示范区1处,示范面积2万亩。

核心示范区安排控制灌溉(简称控灌)1个处理、2011年垦区百万亩节水灌溉实施方案(简称节灌)1个处理,垦区现行的以叶龄为指标的灌溉体系(简称叶龄灌)1个对照处理,共3个灌水处理,进行对比试验,各处理3次重复共9个小区,各处理单排单灌,控Ⅱ处理遇降雨,田间可蓄雨水,但蓄水不超过50毫米。推广示范区安排节水灌溉与叶龄灌处理大田对比示范。

1、节水情况

核心示范区与推广示范区叶龄灌与节灌处理相同,其灌水次数(去除泡田整地用水):叶龄灌溉灌水次数平均在8次,节灌灌水次数平均在10次,控灌灌水次数平均在9次。叶龄灌溉平均灌水次数比节水灌溉少2次,比控灌灌水次数少1次。

灌水量(去除泡田整地用水):叶龄灌溉平均灌溉水量在544.7m3/亩;节灌平均灌溉水量在486.7m3/亩;控灌平均灌溉水量在406.7m3/亩。节灌平均灌水水量比叶龄灌溉少58 m3/亩,平均节水10.6%;控灌平均灌水水量比叶龄灌溉少138 m3/亩,平均节水25.3%。

节水量:控灌处理泡田用水量少,除去泡田用水后与叶龄灌溉相比,生育期平均节水40.6%。而节灌与叶龄灌溉处理泡田用水量相同,因此扣除泡田期用水后,生育期控灌节水幅度更大,与叶龄灌溉相比,生育期平均节水44%。

通过上述数据表明:

核心区控灌处理其水稻灌水次数较叶龄灌溉增加1次,但灌溉水量却比叶龄灌溉平均节水25%,这是由于控制灌溉自插秧后田间基本不建立水层,导致土壤下限指标出现快,灌水次数有所增加,同时控灌控制了水稻春季渴水期的灌溉水量,使该处理虽增加了灌水次数,但节水效果却十分明显,控灌技术真正实现了节水控制灌溉的目的。

2、增产情况

产量对比分析,核心示范区叶龄灌溉产量652.2 kg/亩,控灌处理产量665.9 kg/亩,推广区节灌处理产量664.7 kg/亩。比较分析,控灌处理产量比叶龄灌溉提高13.7 kg/亩,节灌处理比叶龄灌溉提高12.5 kg/亩。推广示范区节灌处理产量659.4 kg/亩,叶龄灌处理产量649.2 kg/亩,节灌处理产量比叶龄灌溉处理产量提高10.2 kg/亩。

增产的主要原因在于控灌和节灌都是控制了无效分蘖,巩固了有效分蘖,提高了成穗率,同时增加了田间的通风通光性能,并建立了良好的大田群体结构,群体协调生长形成高产株形,抗倒伏能力增强,叶面积指数增减过程合理,成熟期能保持较多的功能叶片,穗大、实粒多、千粒重高,最终实现产量的提高。

今年气温较低,尤其是五六月份日照少,温度较低,降雨较多,因此前次各处理灌水表现差异不大,7、8、9月份天气条件变化不大,使中后期灌水次数和灌水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二、种植户对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接受情况

1、种植户对技术的认知情况

(1)组织农户培训。为确保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实施,加大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增加种植户对该技术的认知程度,我场建立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方针,组织开展了寒地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培训。今年我场共组织实施了两次培训,培训开展时间以抢占农时前一秒为标准实施,在每项工作即将开始前进行培训讲座,保证培训与实施紧密的结合,促进了该技术的实施。

(2)组织现场观摩。今年将我场第二管理区作为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推广区,同时又打造了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核心区。通过组织各个管理区的技术员及农户现场观摩,对各区的试验进行对比分析,讲明试验进行的方法、步骤、收到的效果及对未来的产量的评估等,打破农户传统灌溉方式的守旧思想,为真正接受新技术带来革新,从而加大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推广。

2、种植户对技术的应用情况

为了增强农户对新技术的应用,我场在第二管理区设立推广示范点,针对该技术推广的节水、增产、抗倒伏、抗病情况,让每个示范点的农户讲解自家的水稻实施技术的过程、方法和经验,农业技术人员同生产管理人员总结以下技术优点:

技术应用的优点:

(1)操作简单。节灌处理采用田面湿润状态为主,而控灌处理通过田间裂缝和泥面状态就可以判断是否该灌水,两种处理灌溉操作都比较简单易行。

(2)节水效果明显。控灌与节灌处理都采用了不同的控制灌溉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都表现出不同的节水效果,其节水效果明显,这对于抗春旱、保春种意义重大。